董卓想篡位,为什么要废掉蠢笨的少帝,去立聪明能干的汉献帝?
董卓废除少帝而立献帝并不真的是因为少帝蠢笨,献帝聪明能干,这只是拿得出手的表面理由而已,真实的理由有三个,这三个理由中有两个和献帝有关,另外一个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一、董卓想篡位吗?
许多人认为董卓想篡位,因为他干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废掉少帝改立汉献帝,第二件事就是拥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第三件事就是滥杀无辜。
这些事情都是董卓干的,真的就意味着董卓想篡位?只能说这些事情距离篡位还很遥远,但并不能算做是他要篡位的铁证。
第一件事情就是废掉刘辩改立刘协。
这个事情是篡位的预兆吗?应该不是。在西汉,甚至东汉以来,换皇帝的事情可不是董卓一人干过。
比如吕雉就干过这种事情,少帝刘恭听说自己的母亲死了,自己不是皇后的亲儿子,于是口出怨言,结果被吕雉杀了他并另立皇帝,可是吕雉最终也没有篡位吧。
又如东汉外戚梁冀先后立过冲、质、桓三个皇帝,也没有看到他篡位吧?
再如霍光也废除一个皇帝立了一个新帝,他也没有篡位,反而被树立为贤臣的典范。
可见,废立皇帝并不是篡位的标志,但一定是权臣的标志。能够废立皇帝了,权柄一定是非常大,甚至可以掌控皇权的地步,说是权臣不为过吧。
第二件事就是拥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这个特权在东汉以来许多人都有,并不是董卓一人独享,比如萧何,梁冀以及霍光都曾经有过这个特权,但是他们也没有篡位。
可见,这种特权并不是篡位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一定是权臣做过的的事情。
第三件事就是滥杀无辜。
董卓从入朝开始,到他被吕布杀死,确实滥杀无辜,且不说为了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中间枉死的数百万普通百姓,仅仅被他随意诛杀的王侯士族就不计其数,可是这些同样也不能算是篡位的铁证吧?
这也只能说明他性格残暴,如果真的想篡位,要做的事情应该是收拾民心,如王莽那样才对吧?尽力地讨好普通百姓,并且给予朝廷许多人以特权加以笼络。
即使曹操想篡位,对反对他的人也非常狠,动不动就是灭族,可是也没有对普通的百姓下狠手。毕竟这些普通百姓都是为他提供粮食赋税的对象,杀他们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董卓则不同,杀过的普通百姓远远多于当权的士族和反对他的势力。杀人没有什么选择性,从骨子里面透露的性质就是残暴而已。可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事实都不是王莽篡位的证据,但是一定是作为权臣的特征。
那么董卓想篡位的说法又是来自哪里呢?更大的原因应该是来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描述将董卓想做皇帝的事情坐实了,让董卓成为名副其实,想谋朝篡位的反臣。
次日,李肃引十数骑,前到郿坞。人报天子有诏,卓教唤入。李肃入拜。卓曰:“天子有何诏?”肃曰:“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议将禅位于太师,故有此诏。”卓曰:“王允之意若何?”肃曰:“王司徒已命人筑受禅台,只等主公到来。”卓大喜曰:“吾夜梦一龙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时哉不可失!”便命心腹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领飞熊军三千守郿坞,自己即日排驾回京;顾谓李肃曰:“吾为帝,汝当为执金吾。”肃拜谢称臣。
然而这些毕竟只是小说之言,算不得数吧。
如果凭着些事情就武断地认为董卓想篡位,但是从这些事情确实可以断定董卓绝对不是一个贤臣,而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权臣倒是真的。
二、董卓为何要废掉少帝而立汉献帝呢?
董卓想废掉少帝,从明面上的理由来看,少帝刘辩轻佻无礼,而刘协聪明一些,因此立刘协为帝,这个只是看起来的理由。毕竟作为一个手握大权的人物,董卓历尽那么多风浪,做事应该是有一套的,并非那么鲁莽之人.有些事情要说得漂亮,这样,大家在面子上好看一些,其实本质上,这并不是他要废除少帝的根本理由。
董卓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首先,通过废少帝立新帝以达到利益重新分配。
少帝刘辩被立为皇帝的时候董卓还没有进京,主要受益人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和士族集团。
然而,宦官集团覆灭之后,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也跟着一起覆灭了,因此唯一的受益者成了以袁绍为首的士族集团。
董卓如果继续承认皇帝刘辩就得承认袁绍为首的士族集团的既得利益,那么董卓集团进京之后又能够得到什么呢?东汉中后期的政权主要是士族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轮流坐庄,地方军头们听命于这几个集团,并没有军头们什么出头之日。
现在的问题是董卓这样的军头居然控制了京城,这让士族集团完全无法接受。然而,努力了许久的军头董卓怎么会轻易放弃到手的权力呢?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东汉朝堂上重新洗牌,将原先在朝堂上占主导的士族集团进行打压,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因此,废除少帝立新的皇帝是最佳办法,将原先拥立皇帝的那些人的功绩抹去,自己则成了新帝最大的功臣。
因此,董卓要控制朝堂,废除少帝而立汉献帝是必然选择。司马昭为了更好的控制曹魏朝堂,就废除了曹芳而改立曹髦以方便更好的实现利益重新分配。
其次,立汉献帝刘协可以让董家成为外戚。
少帝刘辩的生母是皇后何氏,而何氏则是大将军何进的妹妹。当初何进立自己的外甥为皇帝就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掌握权力,继续做外戚。现在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已经随着宦官集团一起覆灭了,权力出现了真空。
刘协的生母是王氏,可惜早亡,后来被董太后抚养长大,而董太后又是董卓的族人,如果扶持刘协为帝,那么董卓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帝的外戚,这样更加有利于董卓掌控权力。
外戚掌权在东汉中后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也是合情合理的做法。这也是曹操为何要将自己的女儿送给汉献帝为妃子的缘故,这个是名份问题,要做到合理合法。
最后,汉献帝年纪更小更便于控制。
刘辩被立为皇帝的时候已经十四岁了,距离成年已经非常快了,而刘协才九岁,距离成年远得很。
因此,从年纪的角度来考虑,董卓更愿意一个年纪小的人做皇帝,这样更容易控制。毕竟这个可是前朝惯例,如梁冀立了三个皇帝,都是年纪小,这才让他掌权二十多年,可见皇帝小有利于权臣掌控朝政大权。
三、总结。
如果只从现有的历史史料而言,董卓确实没有篡位的做法,毕竟在他被杀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郿侯而已,连公爵都不是,更别说王的爵位了。
至于说篡位的那些步骤如加九锡,称为王等等这些严重违背祖宗制度的行为,他也没有违反,由此说他想篡位就显得有些武断了吧。
至于董卓废除少帝立汉献帝,只是做了一些权臣想做的事情而已,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专权擅政,距离篡位还有十万八千里。
董卓想篡位,为什么要废掉蠢笨的少帝,去立聪明能干的汉献帝?
汉献帝刘协很聪明,聪明的人也就意味着识时务。
当十常侍与外戚发生冲突后,中常侍张让等宦官们诛杀了大将军何进,胁迫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逃出皇宫,恰好遇到被何进招来诛杀宦官的董卓。少帝被吓的战战兢兢,而陈留王刘协的表现得体,对骨子里欺软怕硬的董卓留下了很好的影响,赢得了董卓的好感。董卓之所以能够选准立刘协为皇帝,与这次留下深刻影响很有关系,另外聪明的人懂得识时务,懂得如何在逆境之中选择站队,懂得感恩。
刘协的身世,让董卓找到了认同感。刘协是王美人所生,刚一出生其母亲就被何皇后所害,刘协是在后宫董太后的抚养下长大,有“董侯”之称。董卓为了抬高自己身价,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心生欢喜,当然希望刘协能当上皇帝。
刘协曾经被汉灵帝看好,曾经是皇位继承人。刘协是汉灵帝刘宏次子,刘辩是汉灵帝刘宏长子。但是刘协从小表现的聪明得体,汉灵帝有意将皇位传给刘协;然而皇权最终没有斗过外戚,在刘宏死后,何皇后在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支持下立自己儿子刘辩坐上了皇位。此时重新立刘协坐上皇位,董卓就是顺应先帝刘宏遗愿,无形中就会得到一部分势力支持。
董卓效仿霍光,就得找个众人信服的借口。霍光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曾经权势达到了鼎峰。董卓当然想效仿霍光,树立迎立之功,然而废立皇帝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及时当年霍光废立也有许多人反对,那么董卓就必须找个站得住的借口。陈留王刘协曾经是先帝刘宏钟意的未来继承人,现在董卓废立皇帝就是按照先帝的遗愿行事,也算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了。尽管这样,董卓也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甚至与袁绍兵刃相见,让吕布杀死了丁原。
事实上,自恃拥立之功的董卓得到了许多好处。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更封郿侯;之后自拜相国,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自此在朝廷中的权势已经如日中天。
董卓想篡位,为什么要废掉蠢笨的少帝,去立聪明能干的汉献帝?
何进借征召董卓进京清君侧,想一网打尽宦官“十常侍”,不料谋事不周,反送了卿卿性命,这到是小事,毕竟何进何大将军这也是罪有应得。此事引起更恶劣的影响就是,就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董卓这个野蛮人招到了京城,直接将本来就气息奄奄的大汉王朝给断送了。
董卓本有虎狼之心,趁此大好机会,狠狠地干了一大票,不仅打掉了“十常侍”的宦官集团,还一举消灭了何氏外戚集团,更是出大招,直接废掉了14岁的少皇帝刘辩,而刘辩年仅八岁的弟弟刘协为汉献帝,将皇权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西凉军阀的这般操作,一帮文武老臣只能干瞪眼。
董卓之所以在解救了少帝刘辩后,反而将其废黜,非得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另立新主,其目的何在?根据《三国志》及《后汉书》等史料记载分析,掌握觉得董卓其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其一,何氏外戚风评不佳,行废立之事,有拨乱反正之意。
何皇后在灵帝时期,独霸后宫,手段毒辣,是出了名的悍妇,不仅毒死了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更是逼死了灵帝的生母太后董太后,这在以孝道治国的大汉王朝是非常大的忤逆之罪责。
用董卓的话讲就是:“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另外作为外戚的何进独霸朝权,引得朝臣不满。
更关键的是,灵帝的本意也是想立刘协为帝,无奈何家势大,自己又早死,至使刘辩上位。所以董卓另立刘协为帝也算是拨乱反正,可得正义之名。
其二,刘协可算作董氏一脉,拥立刘协,更便了掌握朝权。
刘协本是灵帝的宠妃王美人所生,王美人被何皇后毒害至死,灵帝怕刘协再遭不测,便将刘协交给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抚养长大,故刘协也称为“董侯”。由于王美人娘家没什么人当官,所以刘协便可算作董氏一脉了,董卓与董太后本来是八竿子打不着,但由于都姓“董”,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么一算,董卓差不多简直就是刘协的舅家人了。
按照东汉一般由外戚掌权的光荣传统,董卓作为外来户,立刘协后,便可堂而皇之地攀上这层关系,当外戚代小皇帝掌权,理由正当,也无可挑剔。
其实公正的说,董卓当时想的只是专权,还没有想到篡位这样的志向,从这一点讲,董卓的动机算是比曹操要单纯些。董卓拥立新君后,也只将自己封为相国,郿侯,将自己比作伊尹、霍光,将皇帝当小孩,代天子以行政务。
其三、刘协比刘辩更有皇帝威仪,选能立贤,博得天下支持。
献帝纪曰: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三国演义中写道,董卓发兵勤王,追上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时,十四岁少帝刘辩遇到此情吓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反到是九岁的九岁的刘协居然处变不惊,呵斥董卓轻慢皇帝,不讲君臣之礼,吓得董卓赶紧下跪。
同时与董卓并马齐行,回答自己的遭遇,以及十常侍乱政,头头是道,十分得体,颇有帝王风范,因而让董卓对陈留王刘协更高看一眼。如果立刘协,则可以让天下人看出董卓的“大公无私”,更便了博得天下人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掌权基础。
当然这个理由比较牵强,因此从东汉历代权臣废长立幼的作法来看,无非是想立一个更年幼的皇帝,便于自己专权而已。如果刘协真如史书中所描述的那聪惠,我们故且也认可这一理由。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董卓想篡位,为什么要废掉蠢笨的少帝,去立聪明能干的汉献帝?
董卓不是司马懿,他的心计没那么深,视野也没那么远。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也有自己的小盘算。
初见汉少帝和汉献帝兄弟俩,董卓是在接到圣旨,让他进京之际。当夜,行进至黄河渡口附近的董卓,远远望见京城方向一片火海,这个时候,身为领兵之将的董卓,当然是第一念头要早点赶到皇帝身边,因为救驾这一桩功劳,那可真是可遇不可求。
说来也是巧,在北邙路上,董卓这一支人马,便真的遇上了皇帝。
皇帝,董卓以前是见过的,只不过之前见的,是汉灵帝那个昏君。官位级别比他高的大臣们,董卓也是见过的,只不过颇为不屑。早在四年前,董卓就曾不屑过当时的上级张温,张温那个时候挂着车骑将军的头衔,比还只是中郎将的董卓高级太多,可是董卓就敢怠慢他,甚至是在张温用皇帝的以诏书邀召之际,他依旧拖了很久,才慢吞吞到场。
为什么?其实就是看不起张温,因为张温其实是个文官,此次出征之前,他的职位是大司农,负责粮食农业那摊子事,典型的文官,哪里懂军事啊!可这个时候,张温是董卓的上司,敢如此无礼?张温其实是有权力杀了这个胖子立威的。当时南方人孙坚在场,他就觉得这事很不合礼,哪有部下对上司如此傲慢的,于是他建议张温,以军法杀了此人。
所以董卓的无礼,是有很大风险的。但问题是:他恰恰碰上了心慈手软的张温,一点事没有——这里我要说一句,你对董卓客气,董卓可不会对你客气。六年之后,便是董卓,随便找了个理由,说张温你和袁术私通,于是便在十月初一在京城的大街上,将张温活活打死。
从这里你也看出来了,董卓这个人,其实就是欺软怕硬,你越软,他越横;你强硬,他倒不敢怎么样!皇帝这边,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望见蜂拥而来的大军,也不知是敌军还是本方,汉少帝便吓呆了,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老实说也可以谅解,因为他才中学生年纪)。
相反,身为臣子的董卓,倒是大摇大摆、硬气得很。
关键时刻,比皇帝还小五岁的弟弟陈留王刘协,倒是挺身而出了,他主动向前一步,向董卓不卑不亢地讲述了整个事变的过程,一点都不乱。三国演义说,就是这个时候,董卓便下定了要让这个小朋友来当皇帝的决心,这个我感觉不靠谱,董卓的反应没这么快,但刘协给他留下的印象很出色,那是真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当哥哥的皇帝表现那么差,拿来当傀儡岂不是很容易操纵,董卓为什么一定要换看上去好太多的弟弟来做新皇帝呢?
其实原因就在于,此时的董卓,根本就没有将来要篡位自己当皇帝的决心。他的心思,可以说完全是想当一个权臣——之前的东汉历史上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不过他们有一个特殊身份,叫做外戚。
而关键就在这里,董卓其实并不是什么外戚,可是他听说这个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而他也姓董,这意思是不是就是说:冥冥之中,有一种天赐的联系,将董卓、董太后和刘协三个人,神奇地联系在了一起。越是文化程度低的草莽,越会相信这种莫名的联系。董卓便是这样一个草莽。
况且,董卓又进一步想,汉少帝已经证明是个不称职的软弱皇帝,而刘协要比他强太多。汉朝在此前已经出了一串糟糕的天子,如桓帝、灵帝都是这路货色。而他董卓,如果能扶立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英明天子,岂不是会得到天下人的一致推赞。这便意味着,他可以在众人拥戴的情形之下,顺利地掌握权力。
当然,董卓没有想的一点是,即便扶立了英明小皇帝,如果他胡作非为,朝上百官以及地方官民,也都会奋起反对他。只是那些事,都是后来才发生,以董卓的智商和情商,管那么多干嘛!
董卓想篡位,为什么要废掉蠢笨的少帝,去立聪明能干的汉献帝?
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掌控东汉的政权,皇帝大都也没有什么权利。董卓为什么要废除汉少帝刘辩这事,还要从何进邀请董卓进京说起。(董卓形象图)
何进为何要请董卓带兵进京?东汉灵帝时期,何进因为妹妹受宠爱的原因获封大将军,总领京都附近所有军事武装。上军校尉蹇硕欲立刘协为帝,被何进诛杀,骠骑将军董重(董太后外戚)也被诛杀,这都是支持汉献帝刘协的力量。何进、何苗兄弟掌握北军,而另一支皇帝禁卫军西园军则设置了八校尉统领,其中包括袁绍、曹操等世家大族的人。(何进剧照,屠夫出身)
何进想诛杀宦官集团,不过没有底气,二十多年前,外戚窦武大将军和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集团,事情败露被杀。名义上何进掌握了军队指挥权,关键时刻这些军队真正支持谁才还不一定,北军原来是董太后家族的人掌管,西园军为宦官掌管,何进不放心,这才调董卓的部队进京。
董卓长期镇守河东,手下大都是西凉兵,在朝廷上没有什么支持者,根基不深,到来后只能依靠何进,宦官集团也不敢轻易拉拢董卓。董卓的兵力作战能力强,肯定能帮助何进铲除宦官集团。
不过何进偷偷调董卓军队进京的事情败露,被宦官先行杀害,董卓进京之前外戚何进集团和宦官集团火并,双方已经精疲力尽,大多数高层被杀。
董卓为何要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董卓部队进京时正好碰见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于是乎继续诛杀宦官集团的余党,彻底清除了宦官集团。外戚集团中的何进已死,但是何太后仍在,假以时日,外戚集团将会重新崛起。董卓在朝中毫无根基可言,如何控制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大问题。(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剧照)
董卓首先面对的是以何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何进虽死,但朝廷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不少人忠于汉少帝,有很多外戚的亲信安插。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首先的要点就是废了汉少帝刘辩,外戚集团不攻自破。
其次,陈留王刘协(汉献帝)年纪小,利于控制。同时刘协的母亲王美人被何太后毒杀,自幼由董太后抚养长大,人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董卓自认和董太后500年前是一家。刘协的母亲和祖母都被何太后或暗杀或惊吓而死,外戚没有几个,年纪又小,利于操控。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董卓在决定废立之前,对洛阳掌握军队的势力开始清算,何进的部属大都归顺了董卓,不愿意归顺的都被清理,或被杀或逃亡,如袁绍、鲍信等逃亡,丁原等被吕布所杀。
在完全控制洛阳的军队后,董卓就开始商议废汉少帝刘辩的事宜,谁敢反对就诛杀谁,很多在朝堂上反对董卓废汉少帝的朝臣在事后纷纷逃亡,譬如:卢植、蔡邕等。
189年9月28日,董卓拥立刘协为帝——汉献帝,9月30日,董卓以何太后逼迫太皇太后董氏自杀为缘由,毒杀了何太后。(何太后剧照)
公元190年,山东(太行山以东)各地的太守、刺史、州牧等地方实力派起兵讨伐董卓,这无疑是给弘农王刘辩(汉少帝)一道催命符。董卓担心山东诸侯偷偷带走弘农王,再次立为皇帝,与董卓对抗,命令手下将领李儒毒杀刘辩,刘辩在饮毒酒是说道:
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刘辩去世时年仅15岁,又一说18岁。
都认为董卓是一个莽夫形象,其实董卓是一个读书人出身,他曾经在西凉刺史衙门担任从事和掾,这两个职位都是文书类的官职。汉灵帝病重之时,任命他为并州州牧,将军队划拨给皇埔嵩,他坚持自己带兵,不肯交出兵权,时刻观望局势。带领5000兵马去并州上任途中,大将军何进和袁绍私下召他进京才惹来了东汉末年的大变局。
董卓想篡位,为什么要废掉蠢笨的少帝,去立聪明能干的汉献帝?
首先,笔者认为董卓之所以要废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要立威。
董卓作为一个从西北来的军阀,他在京城根本就没有足够深厚的背景,再加上没有卓越的功勋和战绩,想要让文武百官和天下的人臣服于他根本不可能。于是董卓放了一个大招,废帝自立!
(董卓剧照)
此时的董卓已经权倾朝野,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他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告诉天下人:我连皇帝都能换掉,还有什么是不能干的呢?你们最好老实点,乖乖的听话,否则没有好果子吃!
其次,董卓废刘辩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见不得软弱之人。董卓虽然残暴,但他终究是个武力高强,且非常有头脑的军阀,看到软弱之人他是极度厌恶的。少帝刘辩第一次见到董卓怕得要死,大哭着喊要妈妈,而刘协在董卓面前则显得从容不迫、应答如流,颇有帝王风范。
(刘辩剧照)
当然这是表明现象,董卓想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如果他身边的皇帝动不动就哇哇大哭,这是不是显得自己很残暴呢?稍不留神就会让自己落下一个欺负皇帝的罪名。
于是董卓立聪明胆大的刘协,就是想让皇帝乖乖的听他的话,让皇帝和自己“合作愉快”。董卓虽然确实很残暴,但他也想让自己成为天下人眼中的“贤人”,天下人就没有讨伐自己的理由。
(汉献帝刘协剧照)
除了废立皇帝外,董卓还极力想要拉拢朝中的士大夫和社会名流,但是这些士大夫和名流很让他讨厌,因为他们都不愿意与自己合作。于是董卓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听话的全部杀掉!
董卓的做法实在太过于极端,只要是反对他的人,不是挖眼削鼻、砍手脚,就是把人扔汤锅里煮了吃。这些人的惨叫声越大,董卓就越兴奋。
董卓做以上事情就是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满足各种欲望,大权在握的董卓纵兵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自己也秽乱后宫,连先帝的嫔妃和宫女也不放过。
(董卓和貂蝉剧照)
董卓让洛阳城成为了人间地狱,他的暴行自然也引起了天下的公愤,各路诸侯纷纷成立义军讨伐他。只可惜这些诸侯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只是走走过场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董卓入京后,大汉王朝基本上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总之,董卓废立皇帝的目的就是立威,以此来巩固权力地位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害人终害己。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趣闻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