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亲姐妹嫁到同一个村,好吗?为什么?

我的婆婆和她的亲姐姐嫁到同一个村里,两家的距离,步行十分钟就到。姨妈先嫁,当初她说自己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嫁到外面的平原居住。

因为从小到大,外婆让她从很高的深山里砍柴,一担一担挑回来,那样的苦日子她再也不想过了。

正如她所愿,她从山里嫁到了镇上,姨父早年是个司机,在那个年代家里还有辆拖拉机,可拉风了。而且婚后三年抱两,一儿一女,人生圆满。

婆婆经人介绍,认识了同村的公公,两人一见钟情,组成了家庭。公公早年是个木匠,经常去别人家上门打沙发,靠着这门手艺养活着家人。婚后也是三年抱两,生了两个儿子。

公公的生意越做越好,在镇上买下了几个门面,又开了一个家具沙发厂。还在小镇的十字街路口新建了一栋四层的楼房。

姨父这边,事业似乎没有多大的起色,一直靠着那台拖拉机跑运输,给别人砖厂拉砖,工钱微薄,勉强糊口。

有一天,姨妈跑来找婆婆借钱,说是姨父的那台拖拉机坏了,想买台新的。婆婆二话不说,就把家里的存折拿来给了姨妈

等到公公晚上从店里回家,婆婆告诉了公公这件事,公公气得说婆婆,“你呀你,亲兄弟还明算账,你竟然把家里存折就直接给别人了。”

你说话咋这么难听?那不是别人,那是我姐,我亲姐!”婆婆面对公公的指责,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婆婆是一个心直口快,大大咧咧,没有任何心计的女人。她觉得她们两是亲亲的姐妹,姨妈怎么也不会骗她的。可是公公让她立马去把存折拿回来。

那时候是没有电话的,婆婆趁着月色去了姨妈家,敲了姨妈家的门。“姐姐,是我,小妹。”不一会儿,姨妈就来开了门,婆婆没有进门,拉着姨妈走到了房子的边边上。

她轻声地跟姨妈说:“姐姐,白天给你的存折你去取了没?我屋里人说要我拿回家,你借3000是吧,我让他帮你取,他才取得到。”

姨妈看着婆婆一脸焦急的样子,“你等等,我去拿,我还没取。”婆婆想着公公刚那气急败坏的样子,心里舒了一口气,想着:还好,还没取,不然回家估计又要挨骂。

姨妈拿出那个存折还给了婆婆,婆婆跟她说:“我回去让屋里人取,你明天看什么时候来拿。”“好!”

第二天晚上,公公和婆婆刚洗漱完,准备睡觉,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姨父和姨妈。因为和公公已经说好了,会借3000块钱给姐姐,所以等姨妈他们一进门,婆婆就喊公公去把压在床底的钱拿来。

公公把钱给了婆婆,婆婆又把钱递给了姨妈,姨父则一把接过手里,开始点钱。“3000不够,我买台新的车最起码要借5000。”

姨妈用手肘碰了一下姨父,姨父还是直接说了。“再借2000,凑齐5000吧。这三千不够。”

公婆面面相觑,明明姨妈说的借3000啊?怎么又突然变卦了?“我手里也没这么多活钱,都压在仓库的货上面了。”公公面露难色地说。

“那你喊我来拿钱?拿什么钱?不够拿什么钱?”姨父对着姨妈就是一阵咆哮。“走!阳沟里插篾片,总有翻身之日,这钱咱不借了,走!”姨父拉起姨妈就气冲冲地出门了。

公婆一脸懵地站在那里。反应过来的婆婆开始责怪公公,“你手上明明还能拿出来2000,你怎么不借,这是我姐。她都来了,你看这事闹得!”

是我不借吗?是他们自己不要。”公公也挺生气。因为给姨妈家借钱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因为借钱这事,婆婆以为和她的亲姐可能闹掰了。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姨妈又来敲了门,“小妹,那3000你先借给我吧。别的地方咱也去问了,没人给咱们借。

婆婆听姨妈这么说,跑去公公店里,把抽屉里的货款拿了2000,一起5000给了姨妈

婆婆说虽然这件事最后被公公说道了很久,但是她觉得这是她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因为她的出手相助,姨父买了新的车,跑的业务多起来了,姨妈家里的日子慢慢地过得好起来了

婆婆38岁这年,有一天,她突然感觉肚子剧烈的疼痛。又和以前一样,会干呕,反酸,特别是到了晚上,整夜整夜地睡不了觉。连苦胆水都吐出来了。她感觉疼痛比以前加剧了,最疼的时候,她躺在地上滚来滚去。

公公看着她和以前的疼确实不一样,催她上医院去检查看看。第二天一大早,婆婆就来到了县城的人民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是胆结石,还挺严重,必须割掉胆囊。

公公那时候正好在家具厂赶货,一大批订单在等着交货。虽然带了一个徒弟,但是徒弟还没出师,两个孩子都还在上高中。做手术都没有人可以帮忙照顾一下她。

婆婆说做完手术推出来,麻药劲一过,看着旁边的病床围满了家属,嘘寒问暖。自己的病床旁却一个人都没有,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正在她倍感失落的时候,姨妈出现在了病房门口。

小妹,你受这么大的罪,咋不跟我说?不是听人说都还不知道。”姨妈非常急切又关心地问着婆婆。“我看你自己家里事也多,突然疼,走得急,就谁都没说。”

在婆婆住院的这段时间,一直是姨妈忙前忙后的照顾,给婆婆擦洗,洗衣做饭,煲清淡的汤,(因为切完了胆囊,不能沾荤油)精心护理着她。

婆婆内心非常感激,她觉得有个姐姐在身边真好,不至于自己在医院怎么样都无人问津。

前年,姨妈的腿不小心摔断了,在医院做接骨手术,也是婆婆去贴身照顾。婆婆说看着姨妈的腿肿得很大很大,疼得直哼哼,自己又不能帮她疼,只能急地偷偷抹眼泪。

好在姨妈做完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现在能放开拐杖自己走了,只是有点轻微地跛脚,影响不大。

去年,姨妈家建新房子,婆婆也是第一时间买了肉菜那些送过去,还给了姨妈一些钱。

她说:“多少是份心意,家里有建房子的工人,怎么能少得了吃的?再说姐妹情只今生没来世的,现在父母都不在了,她就是这个世界上和我还有着血缘关系的人,血缘这东西是很奇妙的,任何情感都替代不了。”我当时听着很感动!

现在姨妈家和婆婆家都越来越好了!姨妈经常会做一些好吃的给我们送过来(昨天还给我们送来了一大袋粽子)也会带一些自己种的菜,鸡蛋那些,在赶集的日子送到公婆的店里。婆婆也会回送一些吃的用的给姨妈

我嫁进来这个家八年,看着婆婆和姨妈的关系,觉得她们两姐妹处得可好了。都是相互帮衬,共同分享。

谁家有困难就帮一把,谁家做了好吃的就分享给对方,过年过节的,两姐妹约着一起回娘家去看看,虽然外公外婆不在世了,但是她们几姊妹都还是经常来往。

所以我觉得,就题主所问:两个亲姐妹嫁到同一个村,好吗?

我觉得挺好的,两姐妹可以相互帮衬,看多了因为借钱而疏离的亲戚关系,觉得这种彼此信任,关键时刻拉你一把的亲情太难能可贵了

而且因为嫁的距离很近,心里有个不舒坦的地方,也可以有个倾诉的对象,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娘家人,总比举目无亲的好。

引用我婆婆的一句话:姐妹情只有今生没有来世,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能够在成年后,还经常见面,像儿时一样那般真诚自在友好的相处,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一定要珍惜

婆婆和姨妈的姐妹情让我羡慕,希望她们俩,七老八十的还能在一起拉着手唠唠家常细数‬这一生两姐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我是@兔小妞的心灵札记一个用心记录的人,您身边有两姐妹嫁到一个村子里的吗?她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欢迎评论分享,谢谢🙏

两个亲姐妹嫁到同一个村,好吗?为什么?

两个亲姐妹嫁同一村子,从事实效果上来看,不太好!因为各家庭环境不同,贫富有差距,人性也不一致,易在枝叶枺节的小事上犯口角,久之就会出现矛盾,老死不相往来的也有。

我们村子有六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二千多人,亲姐妹嫁过来的,我熟悉的就有六对亲姐妹,其中有一亲姐妹俩人嫁给一亲弟兄俩人,姐姐嫁给哥哥,妹妹嫁给了弟弟,还是姐姐保媒,并且住在一个院子里,同吃一锅饭,姐姐住正房三间瓦房,妹妹住偏房二间瓦房。

先说一说这姊妹俩人,公爹死的早,大集体那个时候,胃痛病死的,婆婆键在,现在将近九十岁了,身体还硬朗。妹妹有了小孩姐妹二人便分了家,哥哥依然住正房,妹妹仍然住偏房,姐妹二人情谊如初,亲如姐妹,随着各自的孩子逐渐长大,便从孩子身上发生了矛盾,姐姐儿子大,妹妹儿子小,姐姐的儿子时常打哭妹妹的儿子,妹妹一怒之下打了姐姐的儿子,姐姐不愿意了,亲姐妹狠狠的吵了一架,有趣的是她们都不骂娘。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入,姐妹俩人随着各自的丈夫南下务工去了,那座院子人去屋空,后来就倒塌了,2015年秋老大回来在原址盖起了一座漂亮的二层小楼,听说妹妹在市里买了房子,现在都是有孙子的人了,姐妹如今关系怎样,我就不清楚了。

其余那几个亲姐妹,关系都不怎么好,细节问题就不再叙述了。

人都自私,相处久了都会流露弱点,矛盾自然越来越多。不在一个村子,见面机会不多,偶尔走一下亲戚,新鲜感十足,显得更亲一些,老表们也觉得很亲,距离太近天天见面,一没有新鲜感,二是彼此十分了解优缺点,人都易把缺点记得牢牢的,而把优点忘在了脑后,这样缺点在增多,优点被洇没了,二者关系淡了,淡得甚至还不如和邻居关系正常。

所以农村有句俗语:‘’远亲,远亲,亲戚距离远一点更亲一些。‘’

两个亲姐妹嫁到同一个村,好吗?为什么?

我妈妈和我大姨就是嫁到了同一个村子。我们家和大姨家,如果步行的话,十分钟就到了。

我大姨夫当时是村干部,大姨嫁过去以后,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姑娘两个儿子。

家庭条件本来就好,而且在农村能生俩儿子是很有面子的事儿。

而我们家,我爸那时候是乡村教师,待遇非常低。而且中学离我们家很远,爸爸需要住校,每个星期只回来一天。(那时候还是单休)

我妈妈生了三个女儿,最好才生了儿子。那时候在农村生不出儿子连头都抬不起来。

我妈很多年因为生不出儿子被人瞧不起。直到生了我弟弟之后,我妈妈腰杆才慢慢直了起来。

再加上我爸不经常在家,我妈一个人种十几亩地,还要照顾孩子,所以我妈看上去要比我大姨显老。

家庭条件差异大,所以即便我们两家离得近,其实除了逢年过节,必要的礼尚往来,平常我们两家并不怎么走动。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大门口和小伙伴玩游戏。看到大姨从远处匆匆赶过来。

当时我以为大姨是要到我家里来找我妈妈,便兴冲冲的喊,大姨,我妈妈在家呢!

谁知道,大姨都跟没听见一样,从我面前走过去,向我们邻居家走去。

后来我回家跟我妈说,我看到我大姨了,我问我妈,大姨为什么不来我们家?我看到她去我们邻居家了。

我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对我说,你大姨是去咱们邻居家里办事儿,小孩子别打听大人的事儿。

听了妈妈的话,我有点失落,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妈妈脸上挂满了不高兴,但又不知道为什么。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因为我那家邻居,男的也是村干部,而大姨和那家女的玩的很好,用现在的话说,可以称得上是闺蜜。

大姨每次去找她玩,都要从我家门前过。有时候为了避免尴尬,我大姨路过我家门口总是小跑过去。

而大姨和我们家,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来回走动,而且大姨从不来我们家,总是让年龄跟我差不多大的表哥送点礼物来,就表示串亲戚了。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我表姐该上中学。因为我爸爸是中学教师,大姨好像突然就跟我们走动多了起来。

原来,是表姐要上中学了,大姨想让我爸爸在学校里能够照顾一下表姐。

不管为什么,姐妹两个能够经常走动起来,感情热络了毕竟不是什么坏事儿。

我以为我妈和大姨的感情会慢慢好起来,可是这一切都在我爸爸患病以后,戛然而止。

94年,我爸开始身体不适,腰部浮肿,浑身没劲儿。去医院检查说是慢性肾炎。

虽说不是不治之症,但是拖得太久,周身已经开始浮肿。要是再拖,就可能是尿毒症。

当时我刚上中学。姐姐初中毕业之后就没再继续读书。因为那时义务教育还是自费。我家孩子又多,根本负担不起。所以大姐中学毕业后,就没再继续读书。

我妈带我爸住院治疗,我姐在家里带着我和妹妹弟弟守着家。我们白天上学,下午早早回家帮姐姐打理地里的庄稼。

十几岁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已经开始品尝生活带给我们的苦涩。

历时两年的治疗,我爸的病情反反复复。因为这种病不能劳累。可我爸天生就是劳碌命。一有好转,他就想干点啥。所以病情越反复,越严重。最终,人也没留住。

我爸走后,我妈一个人又是家里,又是地里,我们家当时还有三个学生。

农活靠的是一把力气和勤快。可三个孩子上学,生活费可是每个星期都要带的。

这时候,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已经变卖。之前为爸爸看病借的钱都还还不上,家里一贫如洗。

亲戚基本都不走动了。我妈和大姨虽然离得近,也跟商量好了似的,互不来往。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妈说,人穷不攀亲。你们几个慢慢的都大了,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后来我们姊妹四个相继成家。弟弟弟妹在城里买了房,妈妈也一块儿搬到城里,跟着弟弟一起住。

我妈的日常就是接送孩子,跳跳广场舞,跟邻居老太太们,聊聊天,打打牌。

我大姨因为养了两个儿子,给大儿子带完孙子,给二儿子带。大姨夫挣点钱,都贴补给孩子们了。都这两个儿媳妇还都说大姨偏心。

大姨开始羡慕我妈的老年生活了。说我妈女儿多,有人疼。只养一个儿子,生活没有那么多鸡毛蒜皮的事儿。

现在,大姨和我妈离得远了,反而比以前在老家走动还多一些。

我们姊妹几个小时候没有感受过亲戚之前的温情,对上一辈的亲戚感情都很淡。我们姊妹四人的感情却很好。

我们都理解不了我妈,为什么在自己最难的日子,自己的姐姐不闻不问。到了现在,日子好起来了,还能跟她坐在一起话家常。

妈妈说,过去的,都过去了。你混的不如人的时候,谁都怕你拖累他。

现在慢慢的日子好了,谁也不会拖累谁。彼此问候,互相关心,看似很虚伪,但人到老年,总是会对很多东西充满了牵挂。

回归到问题,“有没有两姐妹嫁到同一个村子,好吗?为什么?”

我觉得,嫁到同一个村,好不好不是由距离决定的。如果姐妹感情好,距离是割不断的。

如果感情不好,距离太近反而让彼此都觉得很别扭。

姐妹嫁的近,如果家庭条件相差很大,又不愿彼此受拖累,只想划清界限,那离得近反而尴尬。

我因为是远嫁,离姐姐和妹妹都很远。但是我从来没觉得距离让我跟她们的感情疏远。

现在网络发达,每隔两天我们就要视频聊天一次。

有时候遇到心情不好,大姐一天几个视频电话,开导我。

到了季节变换的时候,总是操心我和孩子,担心我厨艺不精,吃不好饭。孩子们的换季衣服,早早的都替我备好都给我寄过来了。

我们感情从小一直很好,即便嫁的远,也丝毫不影响我们互相关心和照顾。

妈妈和大姨的感情,没有因为距离而拉近。我跟姐姐妹妹,也没有被距离拉远。

决定感情的从来都不是距离,而是人。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我是@榆木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两个亲姐妹嫁到同一个村,好吗?为什么?

想必看到这个问题尤其是未出嫁的姑娘们看到以后心里都会在想,如果亲姐妹嫁到一个村庄相互之间也有个照应,那么两个姐妹之间嫁到一起真的好吗,今天我把我们村两个亲姐妹嫁到一个村的真实例子来进行讲解你就会明白了,我所说的这两个亲姐妹是从2015年的时候同一天嫁到我们村的,当时男女双方额的父母主要考虑到双喜临门,于是两个女儿的婚事都订在家呢同一天。当然这两家南方家庭的条件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一个较为好一些,而另一个则稍微差一些,但是在结婚的当天每家都办的非常的热闹,这结婚以后这两个姐妹由于都在一个村庄,于是几乎每天都会相互来对方的家里做客,甚至还经常在对方家里吃饭,毕竟在未出嫁的时候都在娘家一个锅里吃饭。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现在这两个亲姐妹虽然说住在一个村庄,但是相互之间也很少到家里走动了,主要是因为结婚以后双方家庭都有哦孩子,主要也都考虑到经常去串门容易让人反感,毕竟有了孩子以后也就意味着有了一个真正的家庭,直到现在这两家彼此之间只逢年过节的时候走动。现在在外人看来这两个姐妹也没有以前刚结婚那一年显得那么亲近了,毕竟两家离的太近了,因此大家也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叫“距离产生美”因此我个人认为两个姐妹同时嫁到一个村庄并不太好,当然这只是我身边的例子所表现出来的,不过现在来看结婚以后基本上都不在家,因为现在都是在外打工,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要从多方面考虑。

两个亲姐妹嫁到同一个村,好吗?为什么?

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处大家都说了,不再重复,只说不好的。

邻村的一对亲姐妹,今年70多年了,50多年前,嫁给同一个生产队的帅哥,大姐先嫁。妹妹有一次去探视姐夫姐姐,正好有一个帅哥在姐家闲聊,因为同一个生产队,来往就多了。

这个帅哥看中了妹妹,双方一见钟情,一见倾心,爱得死去活来,情意绵绵。在这种情况下,帅哥请姐姐帮提亲,结果成功了,结婚了。姐妹同一个生产队,只是妹妹家生活好过一些,因为妹妹的家公是医生,收入不错。而姐姐家生活差一些。经常性钱不够花,所以常到妹妹那里借。

由于姐姐常到妹妹家,与妹夫多谈几句。妹妹小心眼,认为姐姐撬她墙脚,所以产生了纠纷,矛盾。这一闹,足足闹了40多年。姐妹反目成仇,双方不理采。

回外家也各行各路,从不一起回,偶你回外家探爸妈兄弟也不打招呼,视对方为敌人一样,姐妹尴尬,回到外家这边亲戚也尴尬无比。现在爸妈不在了,双双70多岁也无和解意思,所以我的观点是姐妹不要嫁同一个村庄。

两个亲姐妹嫁到同一个村,好吗?为什么?

不好!因为人心难测!

我身边有两个亲姐妹,不仅嫁到同一个村,且还嫁到同一家,两姐妹嫁给兄弟俩,成了妯娌,亲上加亲,是不是更亲?

不是,亲上加亲,反目更快!身边的事反映出如此。

大姐红杏嫁给丁占村的丁冠杰,之后,妹妹红娟嫁给丁冠杰的弟弟,丁冠武。

按姐姐红杏的设想,亲姐妹变妯娌,一家人朝一个方向使劲,齐心协力的挣钱,让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然而,人心难测,天不遂人愿呀。

红杏的老公,个子不高,人很憨厚,14岁就在一家汽修厂当学徒,之后,在4S店当大师傅,俩人结婚后,开始在镇上租个小院子开汽修厂。

红杏的妹妹,红娟,中专学了会计,在镇上一家纸箱厂上班,她和丁家老二的婚事,不知情的人,都以为姐姐是媒人,把自己的亲妹妹说给自己的小叔子。

其实不是,红娟和丁冠武是自由恋爱。

红娟和丁冠武结婚的时候,红杏和老公的汽修厂生意非常好,自己公婆都是种地的本分人,挣钱不多,为了给妹妹一个体面的婚礼,红杏和老公把原本打算在城里买房的钱,都拿出来,重新翻盖了自己的老房子,给俩人置办了隆重的婚礼。

结婚后,红娟还继续去纸箱厂上班,丁冠武上的大专,学的是建筑,工作不好找,他就在一家售房部上班。

红娟嫌弃丁冠武上班挣钱少,撺掇他辞职创业,丁冠武和人联合开了韩式烤肉。

隔行如隔山,瞧见人家看餐馆,一到饭点,人满为患,而自己,跳进去,才发现,这一行的钱,并不如表面那么好挣。

一年下来,丁冠武就和合伙人,各赔进去十几万。

店关了,钱没了,红娟和丁冠武俩人日益争吵,这时,红娟已有了身孕。婆婆和公公找上大儿子,提出让小儿子来汽修厂当个管事的,汽修厂挣的钱,俩人对半分。

丁冠武赔进去的十几万,有一半是丁冠杰给掏的,丁冠杰与这个弟弟很亲,他爹妈提出这个意见,他觉得没啥,都是一家人,那啥,肥水不流外人田。

钱是分给弟弟的,没啥。

红杏知道后,不愿意,汽修店是他夫妻俩人熬了多少辛苦才弄起来的,虽然现在是挣钱,但挣的也是辛苦钱,丁冠武也不会汽修,就来帮着管管杂事,一下子分走一半的钱。

她不同意。

她不同意,老公丁冠杰就开导她,劝慰她,都是一家人,不必那么计较。

最后,红娟从公婆嘴里得知这一状况,就来到亲姐面前,哭哭啼啼地说丁冠武不挣钱,日子不好过。

红杏叹着气答应了。

汽修厂算是兄弟俩的店,哥哥管修车这一块,弟弟管客户这一块。

哥哥每天穿着油腻腻的工作服,从这个车底钻到另一个车底,弟弟每天,西装革履,夹着一个黑色公文包,溜达着发发名片,再不然,就是陪着客户在休息室喝茶。

厂里有五六个工人,还都是学徒阶段,管吃管住,这些全靠红杏操劳,红杏天不亮就要去市场上买菜,除接送儿子上学,洗一家三口的衣服,还要做 八九个人的饭菜,一天忙下来,腰都累断了。

红杏心中的不平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在红娟生过孩子半年后,中秋节回娘家路过一个超市,别人打趣她们姐妹俩开始。

红娟生过孩子,刚出满月,就去上班 ,她只管上班,孩子全由公公婆婆来带。

其实,那时,不平衡的种子已在红杏心里生根发芽。

红杏生儿子,公公婆婆都没管,那时汽修厂又忙,红杏洗衣做饭背上都背着孩子。

现在,小儿子家的孩子,爷爷奶奶像捧在手心里的宝一样,娇娇地呵护着。

红杏心里吃味,他老公奚落她,你可是孩子亲大姨!有人和孩子亲,你更应该高兴。

到八月十五,汽修厂里丁冠杰走不开,就由丁冠武开车拉着姐妹俩回娘家,走到半路,姐妹来下车买礼品。

超市里的小妮打趣她俩长得像。

红娟嘻嘻地笑,反问,“那你看我们俩是什么关系?”

小妮一脸肯定地指着红杏说道,“这肯定是你妈喽。”

红娟哈哈笑得直不起腰。

红杏心里哇凉哇凉,她也只是比红娟大六岁,也是,她不修边幅地抱着一个孩子,跟在衣鲜亮丽的红娟身后,人家不把她猜成是保姆已经够给面子了。

到了娘家,红杏俩口子被哥嫂迎到客厅,她妈叫红杏进厨房,“你来帮我切肉,今天的炒菜,还得你来掌锅。”

红杏的心,五味俱杂。

她在厨房,听红杏和嫂子说正在练瑜伽减肥,还请了私教做产后修复。

丁冠武和哥哥说汽修厂的事,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买房的事,红杏竖耳倾听,小叔子和妹妹俩口子要在县城买房,这事老公和他说过,说想让弟弟买,他们的房暂时缓一缓。

缓一缓!缓一缓!

从两千多的房价,缓到四千多,再缓一缓,是不是要到六千多!

红杏听到哥哥嫂嫂恭奉小叔子和妹妹的话,特别刺耳。

在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特别蠢,汽修厂是自己家的,凭啥要和小叔子平分,就凭他媳妇是自家的亲妹妹吗?

红杏的心里极度不平衡,回去她开始操心汽修厂的账簿,发现小叔子偷偷拿账目上的钱,她悄悄留下证据,到了一定的数额,她把证据甩出来。

丁冠武满脸涨红,红娟心里不满姐姐,私下找姐姐求情,把钱还回去,让丁冠武继续留在汽修厂。

红杏坚持不让,红娟跑到娘家哭诉,公公婆婆和自己亲爸亲妈都出面劝劝,红杏以一己之力敌众人。

最后结果是,她容不下自己的亲妹妹,见不得自己的亲妹妹日子过得好。

姐妹俩反目成仇,回娘家见着,也犹如陌生人,谁都不和谁说一句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