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怎样和儿女们搞好关系?
对于这一问题,我有问必答君的看法是,人老了要做好三个管住。以下是我的具体分析:
一,要管住眼。所谓的管住眼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常常以自己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以及金钱观来看待年轻人,如果儿女们的上述表现符合老年人的评判标准还好。反之,就会看不惯,看着不顺眼,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要知道,儿大不由娘,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看见。
二,要管住嘴。管住嘴主要是因为人上了年纪爱唠叨,爱嘴碎。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会说上几句。但要知道,今非昔比,长江后浪推前浪,儿女们或是长大成人,或是成家立业。这就要求做老人的不能像儿女们小的时候,看着不顺眼就可以无所顾忌的说上几句,骂上两句,甚至打两巴掌。尤其对儿女的配偶更不能妄加评论。
三,管住腿。所谓管住腿是因为儿女尽管已经成家立业,做老人的对儿女们的生活还总是不放心,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三天两头的往儿女家跑。尤其是隔辈亲,更会让老年人犯贱,管不住腿。要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度,即使为儿孙跑断肠,跑断腿。结果很可能成为儿女的带薪保姆。
综上所述,老人和儿女搞好关系的关键是,控制好对儿女管与不管的度。控制得法,张弛有度,儿女自然会尊重你。与儿女的关系自然会好。反之,如果对儿女们事必躬亲,甚至横加干涉。结果很可能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费力不讨好。何必呢。
老了怎样和儿女们搞好关系?
一,少说话。
二,多干活。
三,钱贴上。
四,当好炊事员。
五,精打细算采购员。
六,剩菜剩饭全承包。
七,头痛脑热别呻吟。
八,冷言冷面笑面迎。
八,儿孙精心照料好。
九,一旦价值利用完,你就准备要滚蛋。
做到以上这九点,还不一定落个好。
中国上下几千年,疼下不疼上己习惯。剩着年轻该吃的吃,该花的花,该玩的玩,该游的游,到了蹬腿那一天,免得落个大遗憾。
老了怎样和儿女们搞好关系?
说句不客气的话,“人越老,越遭人讨厌。”不是我歧视老年人,而是事实就是如此;也不是我说风凉话,我也有老的那一天。喜新厌旧、喜幼厌老,本就是人的本性。
人到老年,不能挣钱了,越长越难看了,身上或许也有味了,被子女们嫌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子女们出于孝顺,虽然嘴上不说,但咱心里不能不清楚。
老年人和子女们搞好关系,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和儿媳妇、女婿们的关系。老年人心里一定要明白,婆媳关系、翁婿关系本就是个千古难题。绝大多数时候,老年人和儿女们关系不好,都是由于儿媳妇、女婿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怎样搞好和儿女们之间的关系呢?怎样搞好和儿媳妇、女婿之间的关系呢?
一、尽量不要和子女们住在一起。农村有句俗话,叫做“远香近臭”。老年人和子女们住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你一言、我一语,就会产生矛盾和厌烦的情绪。矛盾积累多了,总有一天会爆发,这就产生仇恨了。
所以说,能自己独立生活的老人,尽量自己独立生活,别和子女们住在一起。不信你看那些父母在农村生活、子女在城市生活的家庭,子女们回家过年,父母亲还亲不过来呢,哪有时间去产生矛盾。
二、尽量别掺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之间的争吵。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发生争吵的时候,只要不是吵到要打架、要离婚的地步,就装作听不见的样子,绝不干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火上浇油。
三、尽量别和子女们要钱,即使要,也要照顾到子女们的经济实力。自己有钱的话,就尽力别和子女们要钱。自己没钱的话,还只能向子女们要,但要讲究方法和度。方法是,态度最好采取商量的口气,别一张嘴就说,“你们就应该给我多少多少,必须给,否则就白养你们了”。“度”的话,要考虑到子女各自家庭的经济实力,钱多的,就多要点,钱少的,就少要点。
子女多的,最好把子女们都召集过来,大家一起开个会。商量一下,每个人每月各自给多少,固定某个时间给。
四、尽量帮子女们带带孩子。老年人,如果有能力的话,尽量帮子女们带带孩子。别总说人家西方人都不带孙子辈;但别忘了,人家西方人通常也不给父母养老。
还有些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自己带大的,所以堂而皇之地觉得子女们也应该自己带孩子,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的国情和传统都是祖辈带孙子辈的,别人都带,就你不带,你想你儿媳妇会不记恨你?
帮忙带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子女们可以放开手脚去挣钱。子女们有钱了,才有可能孝敬你;子女们挣不来钱,什么都甭想。
五、不要倚老卖老,别总是把“养儿防老,天经地义”挂在嘴边。有些人是“小姐的身子,乞丐的命”,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没有给子女们挣下多少产业;年老了,反而要求子女们应该这样孝顺、那样孝顺,挑挑拣拣,颐指气使。
虽然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子女们孝敬父母也是理所当然,但做父母的绝不能对子女们的孝行要求过高。
六、不要拿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比,说自己的子女不如别人的子女好。有些老年人,喜欢拿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比,经常说一些不着四六的话:“你不如谁谁孝顺,你没谁谁挣钱多,你没谁谁有本事。”
社会上,真的有这样的人。这种人让我评价,是傻得不能再傻的人了。别人孝顺、有钱、有本事,跟你有毛的关系。
七、少说话,装糊涂,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人老了,不当家了,就不要管那么多闲事,吃饱、喝好、玩好就行。人老了,得学会装糊涂,凡事别斤斤计较。看见,只当没看见;听见,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和儿女们住在一起的,尤其要糊涂。
如果当爷爷奶奶了,自己正值壮年,就去找份工作挣些钱。这有两大好处,一来是自己花着方便、气实;二来是给子女们减轻了负担。别像有些人,才四五十岁,当了公公婆婆就在家啥也不干了,人家儿媳妇不说道你一辈子?
八、笑口常开,做一个招入喜欢的人。人到老年,不仅长得越来越难看了,还越来越不会笑了。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人越老,越喜欢绷着个脸。你琢磨琢磨,又老又不喜庆,会有人喜欢吗?
所以说,老年人,心胸更要宽广,为人更要大度,这样才会让自己的表情不那么“狰狞”。学会笑,经常笑,才能让自己心情舒畅,让别人看见了喜欢。
总之,老人和子女们搞好关系,并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参照以上八条内容,如果你都能做得到,相信你会和子女们相处十分融洽的,收获一个快快乐乐的晚年。最后送老年朋友们一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了怎样和儿女们搞好关系?
老了怎样和儿女们搞好关系,我的体会有四:
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只有一个独生女。我退休后就与老伴一起随女儿在上海生活。一直关系处理得还不错。一是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女儿有一个一百平的一楼居室,二室二厅一卫。附赠同面积的地下室,南北通风,层高二米八。装修成二室二厅卫加储物间。住人冬暖夏凉,唯一的不足就是梅雨季节反潮,我们用抽湿机解决。这样,我们老两口和阿姨住地下室,女儿夫妇和她们一儿一女住一楼。白天吃饭一家人在一起,晚上各住各。来了客人也互相不干扰。二是老人要做到帮忙不加乱,多包容,少责任。多理解,少怨气。多放手,少参与。保持一团和气。三是经济独立,我们二人退休金一个月六千,生活开销有余,不向女儿伸手,逢年过节还给外孙们红包,皆大欢喜。四是老人自己注意生活起居,保持身体健康,如果经常生病,麻烦女儿,她们又忙,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老了怎样和儿女们搞好关系?
聊聊我自己的感受吧。
我们老两口63岁,都是退休教师,有房,有车,有存款,退休金合计万+,有独生女儿一枚,出嫁十二年了,有一个外孙10岁,一个外孙女七岁。
女婿家父母在农村务农,和女儿大学恋爱,毕业后三年结婚,结婚时男孩没房没车,没有存款,我们拒绝了三金,彩礼,没有提任何要求,他们是在不到30平米的出租房成的亲。
结婚后女婿创业成功,现有文化传媒,地产广告,网络互动,公共关系服务四家公司,任董事长,占股五十一,公司运营,分红都不错。
我和女婿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我们是钓(鱼)友,石友(玩和田玉),我们还是摄友(他是在香港注册的一个摄影家协会的理事,我是这个协会的会员),我现在正在诱骗他加入我们的摩托车俱乐部,再把他发展成我的摩友。我们即是父子,也是朋友,在一起玩的不错。
要想和子女搞好关系,我的经验是这样的。
放下长辈的架子,多向年轻人学习,缩小年代差别。
代沟是我们和孩子沟通得鸿沟,很难逾越,代沟又是和孩子们相处交流的障碍,不解决这个问题,和孩子之间就无法沟通。
时代的进步,观念的变迁,孩子们所具有的世界观一定比我们更符合这个时代,在他们身上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只有赶上这个时代得脚步,才能和孩子们为伍,成为和他们一同前行的同志。
通过努力学习,我和孩子们之间不存在代沟,我理解他们所有的理念,我们可以平等的交流,我的有些见解可以超越他们成为他们采纳的建议。我熟悉当下所有的网络语言,我可以和他们组队去打(和平精英)我们经常一同到网红景点旅游,一起去电影院去看动画大片。
所以,我觉得,解决了代沟这个交流障碍,就可以和孩子们愉快地交往,不想落伍就要多向孩子们学习,坚决了了理念上的差别就可以和孩子们之间相互理解,能相互理解了就能互相包容。能做到这一点和孩子们的关系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关系一定能处好。
老了怎样和儿女们搞好关系?
这个话题有点辛酸、有点沉重,但同时又很现实!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或者说是正在面临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我们村的王大爷算有一手。靠着这一手,他的家庭多年一直和和睦睦,他也受到了儿女们应有的尊重和孝敬,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大爷是我们当地一个造纸的手工业社的工人。他老婆是一个知青。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媳妇留下两个儿子回了城,从此没了踪影。而他也离开了手工业社一段时间,直到九十年代落实政策才恢复身份,办理了退休手术。
之后,王大爷为了两个儿子,一直没有再娶。就带着他们艰苦地生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帮大儿子娶了媳妇。大儿子分家后,他就和小儿子住在一起,然后又帮小儿子娶了媳妇。
他大儿子媳妇是本村人,虽然从没进过一天学堂,但却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她从小就见公公又当爹又当妈,一家人过得非常不容易,心里对公公一直很尊敬。
他们分家时,王大爷见儿子才成家,什么都还没有,就提出老宅和土地都按两份分给弟兄二人,他什么都不留,也免得以后再分麻烦。
大儿媳心想,公公一方面还要帮小叔子成家,同时自己也要生活。如果有困难,他们一样要帮,还不如自己先少要点,留一份给公公,等将来公公年纪大再分也不迟。所以她就坚持把财产分成了三份。
三年后,小儿子娶了一个隔壁村的媳妇。这叫“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这个媳妇也很善良!小儿媳家只有俩姐妹,她嫁过来后,妹妹招了个女婿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她这个妹夫带了点残疾,重活做不了。所以家庭条件不太好!
后来,小儿媳的父亲五十多岁就患上肺癌去世了。这期间,家里为医他的病,早就穷得一贫如洗。安葬的时候,小儿媳的妹妹一家实在拿不出一分钱来了,连棺材板都买不起一副给父亲!
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小儿媳不管怎么行?可是她们又哪来钱?这时候,王大爷看着小儿子和媳妇着急为难的样,就主动出面帮他们借了2000元钱,最后才让亲家入土为安。
这笔钱,小儿媳妹妹一家挣了好多年都还不上。那年要债的人催得太急,王大爷也实在没法,就狠狠心,把一棵养得很大将来给自己做寿木的树卖了,又卖了一头猪,才把这笔钱凑齐还上。
这在农村是不能随便干的事,因为它关系到老人的身后事!卖树那天,小儿媳跪在王大爷面前泣不成声,她伤心地说:“爸,您放心,以后我们一定会挣钱重新买一颗给您!这辈子再穷,我们都不会不管您,一定会养您到老”。
这份情,小儿媳一直记在心里!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把公公这笔钱还上,要让公公的善良得到更好的回报!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她常常给公公端茶递水、问寒问暖,把公公当成了自己的亲身父亲。
真是好人自有好报!到九八年王大爷落实政策的时候,他不但可以按月领取退休金,还一次性补到手一笔八万多块钱,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王大爷钱才拿到就着手安排一切。首先他还是按以前的想法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儿子。并把小儿媳妹妹一家欠的2000元全减了。但是他怕大儿媳觉得不公平,会引起误会,他接下来拿出六万元分给两家,然后就公开说明,当着大伙面另外拿了2000元给大儿媳。
这些分完后,王大爷觉得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而他自己将来也有了生活保障,不用依靠儿子也能生活。所以,他就提出要单独生活。
哪知道,大儿媳首先就表示反对!她说公公有没有钱,她的想法都是一样。公公几十年孤苦无依,老了还要让他在一边,外人会笑话,她们更不过意。如果小叔子家同意就轮流住,不同意就长住她家!
谁知她的话还没说完,小儿媳就给她递眼色,让她出去说话。原来,小儿媳更舍不得非常会为人的公公。但是她有个想法,她父亲去世后,母亲也一直没找。
她见两个老人性格脾气也很相合,就打算把公公和她母亲撮合在一起,这样两个老人晚年也有个伴,儿女们还可以少操点心。
而且她已经背着公公和母亲谈过,母亲也同意了,就差公公点头就行。大儿媳一听,也觉得是好事。就把丈夫和小叔子都单独叫来商量,大家都同意之后,她就和公公挑明了这层意思。
其实,王大爷对亲家母也有一点同情式的好感,毕竟两个人命运差不多,只是他从不会往那方面想。见儿女们一致提出,他也就表示可以处处看看。
之后,两个老人就结合在了一起,并且是单独住在一边。然后,因为都隔得近,两个老人经常被三家人借口带孩子和看家,今天接到这家,明天接到那家,饭都很少在家煮,基本都是在几个儿女家吃。生活过得十分充实。村里的老人们都羡慕不已!
一晃十多年过去,现在王大爷和老伴都已接近80岁,但日子还过得更轻松了,因为几个儿女家条件都好起来了!他们也不用再帮儿女什么忙。
现在他们是轮流在几家住,儿女们都视他们为宝贝,巴不得多住自己家几天。两个老人活得又有滋味、又不缺尊严!
在王大爷这个家庭中,不光是老人会为人,子女们也无一不心存善念、懂得感恩!所以老人和子女才会有良好的关系,家庭也就和和气气,老人也就幸福快乐!
通过分析王大爷家的事例,我认为,老人要和儿女搞好关系,应该要做到“五少五多”:
第一、少卖老多修德。倚老卖老的人儿女最反感!动不动就说生养儿女多艰难,经常把儿女应该为自己养老送终挂在嘴边。或者是儿女对自己的要求稍有不满足,也或者是思想、语言方面存在一点矛盾冲突,就到处宣扬儿女的缺点,逢人就夸大其词说儿女不孝。这种行为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更加恶化!
老人要多修为老之德,主观上多理解子女上要管老、下要顾小的生活不易,懂得将心比心。生活中要多种花、少栽刺,不能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事事觉得不顺眼。语言上要懂得“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道理,不能语里话外尽带刺。在处理与儿媳(女婿)的关系上,一定要人前人后相统一,绝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到这些,儿女不是铁石心肠,谁也没有理由不喜欢;
第二、少偏袒多公平。偏心是做父母的大忌,对待子女偏心是很多父母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因为十个指头有长有短,而父母内心却希望每一个子女都好,所以平时对于条件稍差的就会无意之中多点关心。这本来也是人之常情,但儿女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家庭矛盾往往就会因此造成。
儿女都是自己所生,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人一定要对子女一碗水端平,做事公平公正,子女才不会有父母厚此薄彼的想法。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男孩女孩都是一样,法律明确规定儿女都有赡养父母的责任。所以绝对不能重男轻女,不能再有“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这种思想,分财产也好,帮忙带孩子也罢,都必须一视同仁,要帮都帮,要不帮都不帮。这样,子女在赡养你的时候,才会心平气和、心甘情愿;
第三、少说话多装昏。话太多、管得宽的老人往往不受子女喜欢!老人太精明,凡事太计较,不但自己活得累,还难以创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所以,老人要懂得“三个不”:不干扰子女的家庭生活,不掺和儿女夫妻之间的事,不护儿女的短。这是创造和谐家庭关系重要基础。
同时还要做到“三个管住”:就是“管住眼、管住耳、管住嘴”。要学会装聋卖傻,管住眼,不该看到的视而不见。管住耳,不该听到的充耳不闻。管住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问的坚决不问。特别在涉及家庭利害关系的问题上,放手让儿女自己决定、自行处理。胡搅蛮缠、横插一杆就有可能惹火烧身;
第四、少伸手多拿钱。现在的社会,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教育、医疗、住房等,每一项都需要拼尽全力,子女养家活口压力山大!如果大事小事,动不动就向子女伸手,就算条件好些的家庭,也有不方不便的时候。条件一般的家庭,遇到拿不出的时候,儿女难免就会产生累赘的思想!
所以,农村老人要趁身体还好的时候,就要有计划地存钱。自己有总比向别人伸手强,儿女不一定都靠得住!如果儿女家庭实在困难,自己还可以拿点出来帮助。儿女自然会由衷感激。对城里有退休金的老人来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儿女的家庭综合考虑,不能心里只有自己,适当给儿女拿点钱帮衬帮衬,儿女看在眼里,相信也一定会记在心上;
第五、少一起多单住。老人和子女在一起生活居住,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儿女有小事,老人可以力所能及帮忙,比如接送孩子、打扫卫生、买菜等。但是坏处也是很明显的!因为毕竟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两辈人,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做事风格都有很大差异。住十天半月、甚至三五个月不会有太大问题,但长期住在一起,双方脾气性格再好,磕磕碰碰都在所难免,从而影响到家庭的团结。
所以,如果生活已不能自理,那也是实在没办法的事,不靠儿女还能靠谁?但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老人还是要学会放心、放手,何必给人一种“赖”的感觉,知趣离开儿女单独生活,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手头没钱的话,可以名正言顺要求儿女提供一定生活费。这是他们必须要尽的责任。
然而,老人一生辛辛苦苦抚儿育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回报暂且不说,到老了反而要小心翼翼、卑微谨慎、低声下气地生活,这可以说既是对老人的极大不公平,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破坏!
人人都会老,老人的今天就是子女的明天!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注明天的我们!一味要求老人要如何做,好像与儿女关系好不好,责任全在老人,与儿女似乎毫无干系。
事实上,一个巴掌拍不响!老人与儿女关系好不好,责任在双方!需要共同用心经营。否则,老人再谨言慎行,做得再好,如果遇到儿女横蛮不讲理,那也是白搭。
自古以来,儿女赡养老人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老人,而是应该先做好自己。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都应该首先记住这“四个字”,主动和老人搞好关系:
第一个字:“忍”。俗话说,百忍能成金!有些人对同事、对亲朋都能忍,在外一副大度翩翩的君子模样,但回到家中,在父母面前就表现反常,常常会对老人发一些莫名其妙的火。这是十分不应该的事!
父母辛苦一辈子,人生已经走到下半场,转眼就有可能离开!子女一定要珍惜眼前,学会忍让,常怀一颗包容之心。要忍受父母的小缺点、小毛病,理解父母的想法,包容父母的行为,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老人。这样,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才会融洽;
第二个字:“顺”。顺的意思就是顺从,指的是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与老人的思想、生活、习惯等相关的事,应该多征求老人意见建议,凡事遵循老人意愿,不能擅自乱做决定。这样,老人才会有被尊重的感觉,才会反过来更加理解子女。
我们常说:顺就是孝,孝也就是顺。如果你是真心孝敬,那就多多顺从。相信每一个老人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能专门想着为难子女!所以,条件允许的话,老人要单独生活,那就提供生活费;老人要找伴,那就帮忙留点意……。尽量顺从、尽量满足,凡事做到问心无愧;
第三个字:“问”。就是过问,老人和子女分开生活,子女不能给点钱就算完事,不管也不问!一定要做到,生活上要过问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身体上要过问有没有伤风感冒、有没有行动不便?思想上还要问有没有什么不愉快、不高兴?
如果是出门在外,那更要时时把父母的安全放在心上。隔得近、能回家的,要经常回家看望;离家远、一年半载才能回家一次的,要多打电话问问。总之,工作再苦再累,儿女都要尽量抽空看望、过问,不要让老人觉得有儿女就像没儿女一样;
第四个字:“尽”。这个字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就是趁老人身体好,尽心尽力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该拿钱拿钱、该买东西买东西,物质上竭力满足,让老人活着的时候多得儿女的好,从而心情舒畅。
另一方面,在老人不能动弹的时候,儿女要尽职尽责照顾和陪伴。养儿养女一场,父母为的就是老来那一天身边有人陪、有人管。尤其是生病的老人,最怕儿女不在身边。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不为自己找理由,不给人生留遗憾!
写在最后羔羊知跪乳,乌鸦懂返哺!孝顺老人是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是人之根本!
老人和子女关系如何,决定着一个家庭和不和谐、老人的晚年幸不幸福!
当家才知油盐贵,养儿才知父母恩!每一个儿女都要多想想自己的将来,同时也给自己的子女树立榜样,努力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
老人也要多回头看看自己的过去,想想自己曾经的不易,对子女多点理解包容、多点宽宏厚爱。这样,家和才能万事兴!一家人才能平安幸福、快乐长远!
你说是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