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老人,节俭一生,退休了,更节俭不花钱?
我妈今年67岁,每月有三千多的退休工资,手里还有些存款。老爸走后,她自己一个人生活,每个月的工资都已经足够她一个一月花。
过节,我们姐妹俩会给点钱妈。可是,她很节俭,节俭到强迫症,我和姐都受不了她。
暑假,我和女儿回家去陪妈住了一个星期。回来的第二天刚好是周六,我姐过来了。
下午,妈又拿着她那双北京老布鞋在房间里缝鞋后跟。头天回来,我就看到那双鞋已经在鞋后跟上缝一块棉布垫。现在,妈又拿来缝,还说,这鞋有点大,码数不准,走路时容易后跟脱,脚都走痛了。
大早上,妈锻炼回来,我就听她抱怨走路脚后跟痛,还是穿着这老布鞋出去的。
见她在里面,想方设法弄这鞋后跟,我和姐都说,鞋大不合穿,就别穿,省得弄到脚。妈急着说,浪费,还是新的,还买了两双,怎么不要。
我们姐妹俩都和她说,你才买了十几块钱一双鞋,不要就算了。我们等会和你一块去买一双合适的。鞋还是去实体店试穿过再买。你现在都脚跟痛了,还穿干什么呢。
妈回道:“不去不去,买那么多把家里堆成山。你们买那些,又重又不好穿。”依然在那缝,弄了大半天。她就是这样,在网上买的便宜货,不合适,还要将就。
不合脚的鞋穿在脚上,走路不舒服,还会弄伤脚,这难受啊!不是难为人嘛,而且这样的事还常有发生。我们给她买了,她觉得不好穿。带她去买,好不容易买双合适的,过几天又说这那不行!
除了买鞋,还有就是买衣服。每次买件新衣服回来,妈就是喜欢自己重新修改,用针或者缝纫机再缝一下。
她自己买东西,就是节俭,宁愿自己将就。很多东西都不舍买。平时,家里的日常用品,她还常让我们帮她买,自己却不舍得花钱买,嘴里还常对我们说:“我现在也不管用多少钱,不节省了,省钱干嘛!”
事实却是该花的不花,该省的不省。买个东西,就图便宜,还质量不好。她自己身体不舒服了,舍得拿医保卡去药店买一大堆药,也不去医院检查一下。我们带她去医院检查看病,她对医生说的总是持怀疑态度,喜欢到网上去搜索治疗方案。其实,这不是节俭,是自我,观念上自我认为这样做好。
去年秋天,妈到市场碰上红薯卖得便宜,就买了一大堆回家晒红薯干,晒了二十多斤红薯干。春节的时候,我们姐妹俩带了一些走。
家里还留下不少红薯干。这次暑假,我回去,家里老有飞蛾从房间飞出来。我到房间查找了一遍,发现是从装红薯干的箱子里飞出来的。
打开一看,里面一层灰,那红薯干都已经发霉,上面一层白灰。我和姐都说不要了,发霉了,吃坏身体。
妈就说,白灰很正常,晒那么辛苦,扔了太浪费,怎不要呢?洗干净晒干照样可以吃。我们没有和她争辩,上次那发霉的花生已经吵过一次,还不舍得扔。大家都知道妈的固执。再说下去,肯定会吵起来。
她把红薯干洗干净,又拿出去晒干。哎,真受不了妈这样,又不是没钱,不知道这是节俭,还是浪费。现在,家里人少,买东西很方便,她就是心大,便宜时买一堆放着,吃旧货,有些还放坏。
我妈16岁就出来工作,20岁和我爸结婚,两人都在事业单位上班,收入也还可以,生活上都过得去。我记忆中,妈上班的时候,还挺舍得花钱买护肤品和衣服。为什么现在反而喜欢节俭?
我父母年轻时老吵架。我妈爱抱怨,控制欲强,但内心却脆弱。遇到事情,喜欢发泄,抱怨别人。
年轻时,我爸想要生个儿子,两人老因这事吵离婚。我妈本来就是一个内心脆弱的人,因为夫妻不和睦,她更没安全感,遇到问题总是患得患失,担心这那。
婚姻指望不上、靠不住,女人自然就是通过金钱来给自己安全感!加上90年代末,老妈所在的单位效益不好,工资大幅降低。为了生活,只能是开源节流,又要省些余钱,妈在花钱上就变得节俭了。
本以为现在每月退休工资,妈可以不需要那么节俭,没想到还更节俭,也不见得省了钱。
现在,妈还总是担心自己老了动不了,最后那几年,进医院要花钱的地方更多,说什么请护工的费用,进ICU的费用,满脑子都是去医院要花的钱。还老往坏处想,未雨绸缪,她就更节俭了。
很多老人退休了就更节俭了,这是为什么?其实,各有各的原因。
有些老人本来家境就贫穷,长期形成了节俭、不舍得花钱的习惯。
有些人是心态导致的,在他们的心里认为,手里有钱才有安全感。
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儿!”很多老人退休了,对晚年顾虑太多,担心万一自己生病了,儿女照顾不上自己,自己又没多少老本,所以才变得更节俭,不花钱,为老了,作准备!
为什么很多老人,节俭一生,退休了,更节俭不花钱?
我今年六十八周岁,伴随着共和国前进成长。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知青上山下乡",“国企改制下岗"。终于到了退休的年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国家发给养老金,生活稳定了。本人试图从自己的经历来解释为什么不敢消费,花钱小心谨慎的。
古人说:"及之老也,戒之在得。”到了这个年龄,对于物质的占有,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了。房子有的住就行了,既不想着换个大一点的住宅,也不奢望精心的装饰一下,让生活过的有品味。老窝,老伴,老家具,就有一种满足感了。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想买高档的衣服,饰品,轻易也不会外出旅游,到餐吧去撮一次。只是想着现在这样的生活已经挺好的了,他们一般是从竖的历史经历来比较的,很容易心满意足。
到了这个年纪的人,开始被别人称谓老人了。经历过营养不良和健康透支严重的两个阶段。经过的人都理解,年轻人不容易对他们解释。他们的身体健康普遍欠佳,很多人都有"三高"和骨关节病。说来也许有人不信,就是这样的季节,打着赤脚,卷着裤脚,站在冰冷的河水里,扎木排,修河埂;亦曾在寒风凛凛的严冬,打赤脚,穿草鞋,开山放炮,修建铁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每个人都象是一粒铺路石子,托起我们共和国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
有那么一个阶段,医药费低标准,广覆盖。象我等在国企工作的,而且基本上是全额由企业支付,所以消费起来没有后顾之忧。那时身体健康也棒棒的,现在想想,还为当年的无私奉献而自豪呢。这会子不行了,疾病开始象魔鬼一样,纠缠着每一位老人,你永远不能预估,明天和疾患谁先抵达。况且,現在的医疗水平先进了,药品丰富多彩了,检查的手段多起来了,可是看病和住院的费用也高起来了。其上升的幅度兴许要超过收入的增长,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阻滞了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
虽然自己舍不得消费,可是得为孩子们着想啊。君不见,提倡用"六个钱包"来买商品房的,城市越来越大,象以前那样骑着自行车🚲上班的,已经不现实,也是要支持消费的。所以说啊,年轻人的消费是有这部分老人帮衬的,都是独生子女,都舎得,何况将来还得靠孩子们帮助。你不能想象等你老了,步履蹒跚时,没有人扶你一把的困难吧。
有了孙辈的,除了帮助照顾外,也舎得为之消费。买件衣服,书包,带着逛公园,打个牙祭什么的,恐怕也得花费一部分支出。
又得把话题转回来讲了,既然医药费💊贵,生病治疗又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及早攒下钱💰来,以应对那不可预估的未来。每当从报纸上看到某人治某病花费之巨,身边的亲朋好友在谋划着筹备治疗费用时,我都要在心目中把不富有的积蓄盘算一下。量入为出,是深入到心中的观念了。我敢说:"没有几个老人敢用信用卡来透支消费了",银行恐怕也不会为老人发可以透支的信用卡"。即此理。
我们这一代人,受到了艰苦奋斗的教育。习惯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的教育之话语犹在耳畔响着,觉得消费高了一点是一种罪过。
综上:老人节俭,舎不得消费,既有客观环境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移风易俗,与时俱进,非一日之功也。
为什么很多老人,节俭一生,退休了,更节俭不花钱?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养老金水平差距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之前曾经看到过一张图片,可以冲击人的心灵,给人以震撼感受,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看到过。图片很简单,都是以老太太为主题,左侧几位老人身穿旗袍,气质高雅,中间一群老人在跳广场舞,最右侧几位老人穿着朴素,坐在路边闲聊。
有的老人养老金一个月万八千元,生活显然与节俭不太沾边,每年总有几次长途旅行,出国也不在话下。有的老人养老金两三千元,刚能维持日常生活,省着点花还能攒出点药费,至于养老金更低的老人,钱包那么小,哪儿也去不了,自然只能节衣缩食,生病也努力扛着。
除了养老金差距带来的生活方式不同,一部分老年人节俭既是习惯,又是想留给子女更多财富。房价一路猛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是相当大的,买不起房,娶不起媳妇,养不起孩子,生不起病。老年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除了帮着看孩子,也会努力节俭,尽量去帮助子女。
啃老,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年轻人的生存状况甚至还不如有些老人,甚至于多数年轻人的税前工资还没有少数老年人的养老金高。
年轻人压力大,支出多,为了保住工作甚至不敢生孩子。老年人退休了也不能闲着,买菜做饭看孩子,等孩子上学后往往还要每天接送。看着子女那么辛苦,也会从有限的养老金中拿出钱来补贴家用。
节俭,有的是一种习惯和美德,但是更多的,是无奈。
为什么很多老人,节俭一生,退休了,更节俭不花钱?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立国之本,大力弘扬这种思想,极大激励了全国人民的工作热情,他们不怕困难,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坚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现在的老人受毛泽东时代这种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仍然保持这种思想和优良传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我党、政府,人民的优良传统,必将继续传承并发杨广大。
为什么很多老人,节俭一生,退休了,更节俭不花钱?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应该弘扬!我作为步入退休老年人队伍的一员,也是这样做的,虽然退休金尚可颐养天年,但人生的路子还有"一厘路"甚至更长,不测定的因素还很多,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逾越的,必须保持"节俭"的好作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应对所急之需!
为什么很多老人,节俭一生,退休了,更节俭不花钱?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是把这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不但上班挣钱的时候节俭,退休了,人生逐渐进入暮年,更是节俭,花钱就有一种“罪恶感”。这是为什么呢?有书君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节俭已成为一种习惯,不容易改变。
现在退休的老人,都是六十年代以前出生。他们都过过苦日子。尤其是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人们食不果腹。
那段饥饿的时光,成为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后来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但是这些人骨子里还存在一些“忧患”意识:有钱要省着花,有粮食也要省着吃,以备不时之需。
久而久之,节俭成了习惯。虽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做法有所改善,但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节俭就成了一种习惯使然,跟钱多钱少、年龄大小没有关系。
其实作为老人,应该想想人活一世都不容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地享受一下生活,不要太亏待了自己。
二、 节俭是为了帮衬子女生活。
有些老人虽然退休了,孩子也成年了,但是他们依然为儿孙们的生活牵肠挂肚。
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的孩子三、四十岁,正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工作和生活压力大。
有的孩子们做着很一般的工作,挣钱也少,老人就想把退休金拿出来,帮衬一下子女的生活。
小Y,男,四十多岁。他的父亲去世早,母亲现已退休在家。小Y现在是一名流水线工人,工资不高。
妻子在超市当收银员,收入一般。儿子还在上高中。家里每个月还有房贷、车贷。
小Y的母亲看到儿子、儿媳负担重,自己虽然退休了,又在一家小饭店当起了洗碗工。自己攒下的退休金,还有打工挣的钱,都交给孩子们。
况且还有不少不肖子女还惦记着老人的退休金,总在想方设法从老人这里揩油。老人每个月的退休金所剩无已,不省细着能行吗?
有的老人操心完儿女操心孙辈。有的孙辈到了结婚的年龄,房子、车子、彩礼,各项花费都不是小数目。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退休金留给孙子们。
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大可不必为了儿女失去自我。老人总在为儿孙着想,儿孙就不会有应有的担当,更不会有责任感。这样的儿女,你要为他操心到什么时候?
三、 老人未雨绸缪,节俭省钱以备不时之需。
人一退休,忽然意识到自己已步入老年人之列了。这时候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各种小毛病、慢性病就都凸显了出来。
去医院多了,甚至发现跟自己同龄的人,有的得了大病。一场病下来,积蓄所剩无几。虽然国家有医疗保障制度,但是一些护工费、医疗鉴定,甚至是器官移植中所用到的各类器官源等,都不属于医保报销的范围。
于是在满足日常所需的情况下,老年人更是有了忧患意识,就想多攒下一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样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保障,生活也有底气。
再者,现在物价较之前有所高涨,老年人手里有点钱,觉得钱“贬值”了,只有通过节俭,才能攒下更多的钱,心里才有安全感。
有些老人节俭是为了将来生活有保障,有安全感,岂不知,他们的节俭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有的老人省吃俭用,饮食不讲究,营养不良,身体容易生病,治病花出去的钱够改善好几年生活了。
邻居六十多岁的李伯,年前女儿想给他找个保洁把家里彻底清扫一下。李伯怕花钱,刚进腊月,就自己擦起了玻璃。
没想到一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骨折了。不但没省下保洁的钱,还住进了医院,各种钱花了不少,自己也受了不少罪。可见,有些老人节俭,就是“因小失大”。
其实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无奈。老人退休了,按说工作了几十年,退下来,应该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也应该尽可能地享受一下余生的岁月。
但是有些老人依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或许是因为他们本来习惯了节俭,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
再者,有些老人还要为儿孙操心,想给他们留下更多的财产。还有,人进入老年,对于身体健康方面,会更有忧患意识,老人省吃俭用,也是想攒下更多的养老钱,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有书君还是想再强调一下: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挣钱是为了生活有尊严与底气,千万不能把事情弄反了,因为想省钱,降低生活质量与水准,甚至“虐待”自己,就得不偿失了!
愿每位老人都“老有的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