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成立时,叶飞的纵队多了一个独立师,是从哪里来的?
1947年1月23日,陈毅命令山东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根据华东我军各首长的集体意见,起草了《华东野战军整军方案》,并以急电发往延安,该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延安的批准,这就标志着“华东野战军”的组建进入了快车道,一支威名赫赫的部队即将诞生了!
(开国少将方升普)
在此之前,陈毅担任司令员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担任司令员的华中野战军,已经联手取得了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的巨大胜利,事实证明,粟裕将军的指挥水平确实很高,两个野战军的作战配合也很到位,统一整编以发挥更重大的作用,势在必行。
根据军委的详细命令,我军所有在华东地区的部队,统一整合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两大部分。其中华东军区负责领导和指挥六个二级军区,军区兵力约30万人,以陈毅为司令员、饶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司令员、陈士榘为参谋长。
关于部队编制问题,除各二级军区所辖的独立团、基干团等等地方部队外,最重要的一环,是华东我军的野战部队也要实施合编和整编,成立“华东野战军”。由于当时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使用的都是“纵队”和“师”(大师)并存的编制,确实比较混乱,那就必须统一。
延安在2月3日的复电中明确:“同意你们丑东电(日期代码)十个纵队的编制”,也就是说,两个野战军的部队要整合组建十个野战纵队,这是命令。
在纵队番号上,按习惯不设“第五纵队”,因此野战军步兵纵队的番号共有九个,分别为: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和第10纵队,各纵队统一下辖“师”,不再有“旅”的番号。
同时组建了以炮兵、装甲兵、骑兵为主的“特种兵纵队”,也就是说,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的十个纵队,其实是九个步兵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约275000余人。
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以粟裕为野战军副司令员,以军区参谋长陈士榘,兼任野战军参谋长。
从这一刻起,华东我军只有“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两大作战序列,原来的新四军军部、八路军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新四军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各番号全部取消。我们经常简称的“华野”,当然是指此时组建的华东野战军,而非被取消番号的“华中野战军”。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苏中、苏北地区大部,已被敌人侵占,但是仍有我军的部队坚持敌后作战,为了便于指挥,稍后又成立了第11和第12纵队,同时明确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也就是这两个纵队并不随野战军行动,主要负责坚持地方上的斗争。
所以其后的孟良崮战役期间,华野出动了全部的九个野战纵队(特纵不计),却不包括十一纵、十二纵这两支部队,就是这个道理:上述两个纵队在建制上属于华东野战军,但是在战斗序列上,暂时归华东军区指挥,因为任务属性不同。
(陈老总和陈士榘)
这里主要说明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它的前身是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不过却是新四军的老底子,而非八路军部队。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延安于11月发出命令,要求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全师北上,开赴东北,同时还要求新四军另组一个野战纵队出关。
这个野战纵队,决定由原浙东军区第2、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约22000人组成,浙东军区,那是粟裕将军在抗战后期,率领新四军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开辟出来的新区,因此这个野战纵队的基干,仍然是粟裕将军的老部队。
所以才由接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的叶飞,担任纵队司令员。然而这个纵队刚刚到达山东境内,就参加了阻击敌人抢占地盘的“津浦路阻击战”,根据形势需要,该纵解除了前往东北的任务,归属于山东军区指挥。
(1纵司令员叶飞)
1946年1月叶飞所部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响当当的主力,于是在华东野战军组建时,再整编改称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叶飞第1纵队完成整编时,下设第1师、第2师和第3师不足20000人。
主要是前期战损较大,毕竟1纵是主力部队,几乎参加了之前的所有战役战斗,于是为了加强该纵的力量,华野司令部特别划拨了一个“独立师”归其指挥。这个独立师是什么来头呢?正是赫赫有名的“皮旅”!
也就是由皮定均将军率领的,原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该旅在中原突围期间,偏师向东背离主力而行,千里征战最终到达苏中解放区,兵力仍有5000余人。根据命令,“皮旅”就地编入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序列,番号是第6纵队(一度改称第6师)第13旅。
(1纵1师师长廖政国)
两个野战军实施整编时,以“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为基干,编组了新的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皮定均升任六纵副司令员。记得孟良崮战役吧?最先冲到整74师师部的,就是六纵特务团,而张灵甫被击毙后,也是皮副司令员,在转移途中下命令予以厚葬的。
皮定均升职后,原副旅长方升普接任第13旅旅长,该旅在两个野战军整编期间,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独立师”,方旅长因此改称独立师师长。该师被拨入到叶飞第1纵队序列,从而使一纵的总兵力达到了23000余人,恢复了建制战斗力。
为什么用“独立师”的番号呢?要知道,这毕竟是中原我军的王牌部队,而非华东部队,所以在合适的时机,早晚还是要归建的,授予独立师的番号,就是因其情况特殊、成分特殊,暂时编在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的序列内。
(皮定均)
《亮剑》剧中李云龙的华野2师,其实就是以这个独立师为原型刻画出来的,赵庄阻击战时,剧中的司令员不是有那句台词:打光了不好交代啊!指的就是这一层,对谁不好交代啊?当然是中原军区的首长们。
果然到了1947年12月,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的独立师,就转隶到晋冀鲁豫军区(未来的中原军区)的战斗序列,这就算是归队了。此间叶飞纵队跟其他野战纵队一样,正式保留三个师的编制,而不再是四个师了。
华野这个独立师,后来和晋冀鲁豫军区所属的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合并,共同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3纵队,华野独立师也相应改称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7旅。
再后来大军区重新划分,这个第13纵队跟晋冀鲁豫军区留在老区的部队一起,整体划入华北军区序列,从而脱离了晋冀鲁豫(中原)军区。因此在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的中原野战军战斗序列中,并没有这个旅的身影。
第13纵队后来编入徐帅的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也就是未来的第十八兵团,而皮旅根据上级部队序列的调整,番号改为第十八兵团第61军第181师,参加了太原战役和解放大西北的作战。
部队虽然转隶了,但是皮定均将军却一直留在了华东战场,历任华野第6纵队副司令员、三野第24军副军长、军长等职务。
华东野战军成立时,叶飞的纵队多了一个独立师,是从哪里来的?
在华东野战军成立时,叶飞的纵队多出了一个独立师,这和当时的国内战场需求以及他所领导的华东野战军的第一纵队的地位有直接关系。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很快掀起了大规模内战,那时我军部队不管是从规模、战斗力,还是从整体编制上与国军都有一定差距,毕竟我党部队很多都脱胎于地方部队或者是游击队,兵力比较分散,编制也异常的混乱。
直到1946年后,我们才在原先八路军、新四军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逐渐形成了四大野战军的基本军事体系。
在1947年,当时国内战场局势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变化,虽然国军依旧占据着局部战略优势,可是国民政府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八个月时间内,并没有获得自己预想中的战术效果,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依旧尚在,国军想要速战速决的战略构思已经彻底破灭。
当时的国军提出重点进攻陕北、山东根据地的计划,这代表着国军的全面进攻已经暂时停止,解放军也逐渐从战略防御阶段迈向了战略反攻阶段。
所以在这一阶段,需要成编制的大规模使用野战部队对国军的战略重心,在局部领域发动反攻。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开始有组织地整编几个编制完整,战斗力强悍的野战军部队,华东野战军就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在1947年1月23日,也就是解放战争即将迈入战略反攻前,陈毅和华东我军各级首长联合起来起草了《华东野战军整军方案》,并且把这份方案发往了延安。
这份方案很快就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在整编方案中明确写道:解放军部署在华东地区的部队,比如说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等等都要进行整合,统一建立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这两个部分。
华东野战军一共下辖有10个纵队,以陈毅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以粟裕大将为野战军的副司令员,统一指挥华东地区的解放军部队。
只不过原先在华东地区分布有大大小小多个一、二级军区,以及不同的野战军部队,比如说八路军山东军区,再比如说新四军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等,很多部队甚至都推行“师纵并行”的制度。
明明是同一个编制等级的部队,却有不同的名字,这肯定是不方便指挥的,所以在原先的基础上,把一些师级番号降级或者是进行合并,形成华东野战军下辖的十个纵队成了必然,而其中就包括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一纵队本身脱胎于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这其实是一只比较新的纵队。在1945年11月10日的时候,中央军委命令黄克诚新四军第3师前往东北,而第3师的兵力比较薄弱,所以中央军委命令华中军区组建一个新的纵队跟随新四军第3师一块儿北上。
接到命令后的华中军区将下属的浙东第二第四纵队,以及苏中军区的一个教导旅,加起来大概22000人左右的士兵组建为了新四军第一纵队,然后命令第一纵队与第3师一块前往东北战场。
但是在路上却因为战局转变,一纵被划归给了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并且于1946年1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由叶飞将军担任司令。
而当时的山东野战军司令是陈毅,所以在华东解放军部队改编,形成了华东野战军以后原先的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也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只不过在改编的时候却犯了难,因为作为华东野战军的第一纵队绝对是主力部队,但是在之前一年多的战斗中,这支部队先后参加过不少非常惨烈的战役,比如说收复泰安战役,再比如宿北保卫战,大汶口战役等,损失很大......
在改编之前满员23000人左右的纵队,只剩下不到2万人,并且由于长期作战,大多数战士都相当劳累,很难在短时间内继续承担一线作战任务,所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为了尽快让这支战功赫赫的部队恢复战斗力,决定在原先一个纵队三个师的基础编制上,再抽调一个独立师补充进一纵,加强它的战斗力。
而这个独立师就是由皮定均将军所率领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这支部队在改编前半年,刚在中原突围中帮助中央军区主力挡住了国军进攻。
在皮定均带领下,这支部队完美完成了阻击任务,同时还突破国军重兵包围圈,不过损失也比较大,但是它的战斗力还是被认可的。所以在1947年1月,被补充进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这使得这支纵队的兵力基本上恢复到了原先水平,甚至还有所提升。
在完成整编后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的4个师,先后参加了数次重要战役,比如说孟良固战役中,它担任了穿插作战的任务,可以说华野一纵在歼灭国军主力部队整编74师的过程中,确实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1948年,它参加了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维、杜聿明集团的过程中也立下了不小战功,直到1949年2月于中央军委的命令下,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
1949年渡江战役时,第20军正式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在上海解放后成为了上海市的卫戍部队。在1950年11月,第20军在时任军长张翼翔的带领下入朝作战,长津湖战役中就有第二十军的身影。
所以华野一纵绝对是一个战功赫赫的老部队,它几乎参与了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2/3以上的大型战役。哪怕在精锐云集的解放军序列中,拥有像20军这样履历的部队也是很少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