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配得上“委员长的高足,阎长官的红人”这句话吗?

区区一个团长,就算是加强团你又凭什么?

都梁先生的军史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一点毋庸质疑,他为什么把楚云飞的人设写成“黄埔五期”?那是因为黄埔前四期的毕业生,就没有可能跟阎老西搞在一块!林彪、刘志丹、胡琏、张灵甫等四期名将啥时候毕业的?

黄埔军校第四期是1926年10月4日毕业的,共有学员2654人,基本都补充进了国民革命军各部队,却唯独不能分配到晋绥军。一定要知道,在1927年6月之前,阎锡山可是北伐军的敌人,并且帮着奉系和直系军阀,正在冲着冯玉祥的部队开火呢。

直到北伐军攻占武汉、南京、上海以后,阎锡山才见风使舵,于1927年6月宣布投靠国民政府,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既然之前是敌对势力,黄埔前四期学员,哪怕是山西人,也不可能跑到晋绥军部队里面去。

但是黄埔五期就不一样了,该期毕业于1927年8月15日,学生总数2418人。此时阎锡山跟蒋、冯、李等人算一个战壕的了,个别山西籍毕业生如果在黄埔系干得不如意,可能会改换门庭投效阎锡山,才勉强说得过去。

至于说到“委员长的高足”,黄埔五期生明显是不够格的,因为蒋校长只对黄埔前三期学生熟悉一些,在黄埔校内、在东征期间拉拢和培养了一批嫡系。1926年7月,蒋校长就已经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率部誓师北伐,虽然挂名校长而实际已离开了军校。

换句话说,黄埔四期学员还没有毕业呢,蒋校长已开始随军行动,连四期学员都不太熟悉,跟五期学员干脆没有交集,哪里来的“高足”?事实上,四期以后的黄埔学员,能够成为嫡系重要将领的,都是在战争中逐渐熟悉然后“使出来的”。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但凡是老蒋忠实的黄埔学生,也就是所谓的“高足”,必然以加入黄埔嫡系军队为荣,再不济也得是半嫡系部队,怎么可能投到阎锡山的军中:黄埔系素以正统居之,对晋绥军这样搞封建割据的杂牌,历来是嗤之以鼻的。

而站在阎锡山的角度,其实也不欢迎黄埔生,一方面,是他比较重用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出身的旧式军官,比如傅作义、赵承绶、王靖国等人。那么这帮人提携推荐的,也一定是同学校友,要知道,阎锡山的“十三太保”里面,没有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生!

另一方面,是阎老西喜欢重用五台籍的军官,不是流传“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嘛。作为一支封建色彩很浓的地方派系军队,阎锡山对军官团的第一要求是“忠诚”,别搞什么“主义”也别具备什么思想,听阎长官的话就对了,无论他做什么。

所以晋绥军是非常排斥黄埔生的,因为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开办了政治科目,学员要么信奉“三民主义”,要么接受了“共产主义”,唯独不会有人支持“忠阎主义”,这样有思想有信仰的学员,阎锡山和晋绥军敢用吗?

退一万步说,就算有个别黄埔五期以后的学员,误打误撞投入晋绥军系统,也得是1927年底的事情了。此时晋绥军高级将领们,已经跟着阎老西东征西讨十余年,基本掌控了晋绥军的各个重要位置,哪里还有黄埔生出人头地的空间?

因此楚云飞的人设虽然表面合理,细究却是不经推敲的。本身黄埔五期以后的毕业生,就没有前四期受重视,如果再直接投了晋绥军,彻底离开了蒋校长的军队和视线,怎么可能未来成为“委员长的高足”?

从中原大战到抗战爆发,蒋和阎之间的内斗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期间阎锡山还被黄埔系部队打到通电下野,跑到大连猫起来。即便重掌山西军政以后,那个委员长对他也是不放心的,哪个黄埔生愿意触这个霉头,非得跟阎锡山混?

同样,出于对黄埔毕业生的戒备心理,以及晋绥军高层的已有权力格局,阎锡山也不可能重用黄埔生。要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怎么办?要是老蒋的卧底怎么办?按照《亮剑》的故事情节,一个5000多人的加强团(不存在的事),能交给一个黄埔生带?

你要知道,黄埔四期毕业生在1937年,能够混到上校团长的都不多,胡琏、张灵甫算是爬得快的,比如谢晋元才是中校团附,那么五期生能够当主力团长的,更是寥寥无几,如果是在不重用黄埔生的晋绥军,那更是没戏。

所以楚云飞既担不起“委员长的高足”这句话,也不可能成为“阎长官的红人”,这是由黄埔五期生的地位,以及黄埔系中央军和晋绥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决定的。电视剧嘛,允许有戏说和夸张的成分,但是别真得往历史事实上套,那一定套了个寂寞。

那为什么都梁一定要让楚云飞成为“双料小鲜肉”呢?没有办法,因为这个人物是为李云龙而设,既然是对手戏,那他必须跟着李大脑袋的军旅历程来转,抗战爆发八路军在山西抗日,李云龙必须邂逅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

可是解放战争爆发以后,主战场已经不在山西,李云龙要参加中原突围,要参加淮海战役,而阎锡山的晋绥军是足不出山西的,那楚云飞如何跟李云龙继续交集?

于是只能给楚云飞“安”一个伏笔式的身份: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后面就可以顺利编排了:抗战胜利后,楚云飞被保送陆军大学深造,然后结识了嫡系重将杜聿明,再然后很受杜光亭的欣赏,陆大毕业后要到了第五军系统,打入了中央军内部。

只有这样,楚云飞才能在淮海战场上与李云龙狭路相逢。此时,这两位曾经并肩打鬼子的少壮军官,一个是华东野战军某纵第2师师长,一个是邱清泉第二兵团某军的第89师师长,于是在淮海战场上继续相爱相杀。

如若楚云飞没有这层人设,那李云龙只能调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去了,只有专打阎锡山才有机会撞见楚云飞不是?山西战场哪有淮海战役这么精彩?所以只能委屈楚云飞调过来,那黄埔身份就是桥梁了。

只不过从历史的脉络和敌人内部的矛盾来看,作者对楚云飞的人设和履历安排,仍然显得很是勉强。观众也不要被带进沟里去,硬要在楚云飞的背景上面去寻找什么原型,也是不存在的,或者还要挖掘楚云飞怎么就从晋绥军到了中央军,浪费时间。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亮剑》确实是部耐看的军旅剧,但毕竟不是一部战争记录片,学学精神和军事常识,足矣。

楚云飞配得上“委员长的高足,阎长官的红人”这句话吗?

村里一位90岁的老兵爷爷告诉我:在实际中,晋绥军358团这个5000人的加强团,是不可能让楚云飞带领的。

不管是谁在打平安县城,我358团一定帮帮场子,这句话让楚云飞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然而细心的朋友却发现,楚云飞登场的时候就有点不严谨,云飞兄作为一个黄埔军校的学生,怎么就成了晋绥军358的团长。

这个地方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在黄埔四期以前,校长和阎长官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对立面,就算是后期,校长和阎长官处在了同一战线,也是属于面和心不和的那种,云飞兄作为一个黄埔军校的毕业生。

处在校长和阎长官之间是比较尴尬的,晋绥军也算是史上比较出名的地方部队,是由阎长官一手建立的,阎长官作为一个地方军阀,虽然说阎长官搞工业确实优秀,但是个人魅力有些不足

因为当时阎长官手下的核心成员,有几个脱离了阎长官,有的自立门户,有的跟随了东北军的张少帅,管理不住手底下的核心人员,也确实体现了阎长官的个人魅力有所不足,主要原因就是阎长官任人唯亲。

阎长官大多比较信任保定军校的人,然而云飞兄作为黄埔军校的学生,是不可能受到阎长官如此信任的,特别是之前傅将军脱离晋绥军这件事,其中校长的贡献很大,因此阎长官肯定不会信任云飞兄的。

晋绥军358团是什么,那可是阎长官的嫡系部队,其中描写到,晋绥军358团缺什么,阎长官那是就补什么,这待遇不是别的部队能比的,咱们李团长的部队,缺啥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这待遇可是天壤之别。

虽然说晋绥军358团只有5000人,是一个加强团的编制,但是实际上在晋绥军内部,已经达到了师旅一级的编制,因为阎长官后来实行“兵农合一”的招募制度,也就是说兵就是农,农就是兵,晋绥军的好多部队人员水分都很大

虽然番号打得震天响,但其实人员并没有多少,有的师级编制也就5000人左右,也就说云飞兄的358团实际上已经是师一级的编制了,而且得到了阎长官的特别优待,基本上是缺啥补啥,就这么一个团,很明显是阎长官的主力团。

核心人物傅将军就是前车之鉴,你认为阎长官会把一个主力团给到校长手下的人么,因为黄埔军校和之前的讲武堂并不一样,讲武堂只讲军事,而黄埔军校也比较重视思想教育的,如果云飞兄有想法,那么阎长官损失的将是一个师的人员

有人认为也许是云飞兄个人军事才能出众,得到了阎长官的破格赏识,其实云飞兄的军事能力也一般,就拿坂田来说吧,云飞兄还有炮营的加持,在坂田那里也没得到便宜,而李团长凭借一个炮兵就打乱了坂田的指挥系统

谢宝庆都敢抢云飞兄的物资,可见云飞兄的名气也不大,坂田联队证明了云飞兄的军事能力也不出众,因此云飞兄是不可能成为阎长官的红人,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云飞兄可能是阎长官派去黄埔军校学习的。

咱们再来说说校长这边,云飞兄是黄埔五期的学生,也就是在1927年8月15日毕业,而在一年前,校长已经是部队首长,可以说校长已经是随军出发了,校长当时已经把重心放到了军务上,在黄埔军校只能算是个挂名校长。

云飞兄只能算是校长的挂名学生,估计连校长的面都没见过,根本谈不上校长高足,黄埔五期的学员一共是2400多人,云飞兄在这里面,基本上算是普普通通的一员,算不上校长的高足。

咱们做个假设,如果说云飞兄是阎长官暗中派到黄埔军校学习的,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大概率会被中统查出来,因为黄埔五期是1926年11月份才开学,这个时间校长和阎长官还处在对立面,因此云飞兄不会顺利毕业

如果是云飞兄毕业后,被校长安排在阎长官那里牵制阎长官的话,云飞兄毕业的时候,校长和阎长官已经是统一战线了,也许阎长官看在校长的面子上,给云飞兄安排岗位,但是绝不会让云飞兄带领一个核心主力团。

因为阎长官和校长一直都是面和心不和晋绥军358团5000人的编制,在晋绥军内部算是师旅一级的编制了,阎长官不可能给一个外人。

之所以加上“校长的高足,阎长官的红人”这句话,其中有2个意思,其一就是老赵的客气话,其二就是作者前期拿坂田联队,和山崎大队,给老李做足了名气,而作为老李的对手,云飞兄总不能是酒囊饭袋吧,因此通过老赵的几句话。

来捧场云飞兄,给云飞兄提提名气,这样云飞兄才有资格做云龙兄的对手,但是艺术终归是艺术,大家看个乐呵就好,不要当真。现实中这两句话,用在楚云飞身上,都是不成立的。

写在最后

云飞兄顶多算是校长的挂名学生,也不可能是阎长官的红人,老赵的这句话,大概率是客气话,但是云飞兄这个人设,确实不错,我也挺喜欢的

楚云飞配得上“委员长的高足,阎长官的红人”这句话吗?

楚云飞既不可能是“委员长的高足”,也不会是“阎长官的红人”。

在电视剧《亮剑》中,赵刚曾经说楚云飞是“黄埔五期的毕业生,委员长的高足,阎长官的红人”。不过我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的初衷,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事人才。后来蒋介石将之作为培养个人势力的工具,依靠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控制军队。而阎锡山作为一个地方军阀,同样把军队视为私产,所用的军官必须和他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同学、同乡等等——而且不能和其他势力有太多瓜葛。

所以很明显,“委员长的高足”和“阎长官的红人”这两个属性本身就有所矛盾,要是老蒋太看重,阎锡山根本就不会重用,根本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而且从历史角度来说,楚云飞的资历显然既不可能是“委员长的高足”,也不会是“阎长官的红人”。

黄埔军校的历届学员中,前四期的学员是国民党自己建立武装力量的重要基础,也是蒋介石拉拢的重点。在东征、北伐等战役中,这四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一部分因为蒋介石背叛革命,和他分道扬镳,剩下的则受到他的重用,很多人已经成为营团级的指挥官,后来更是前途无量。相比之下,第五期在1926年3月入学,1927年8月15日毕业,错过了建军、东征和第一次北伐,和前四期之间无形中就多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发展前景上要吃亏不少。

然而此时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北伐军一路上收编了大量的部队,蒋介石依然需要大量可靠的人手渗透到这些新收编的部队中去,以便增加自己的实力。因此对于第五期和第六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只要愿意留下的,蒋介石依然大多将他们收于麾下,其中郑庭笈、邱行湘等人后来也颇有成就。

因此如果楚云飞真的是毕业于黄埔五期,而且得到蒋介石的青睐,不大可能去山西投奔晋绥军。只有他在中央军发展不如意,才会回老家山西去投奔阎锡山。后一种情况当时确实存在,甚至前四期毕业生中,没有受到蒋介石重用而另寻出路的人同样有。不过这么说的话,楚云飞肯定不能算是“委员长的高足”了。

可是黄埔军校毕竟和蒋介石关系非同一般,在那个军阀都把军队视为私人财产的时代,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关系的话,那么黄埔军校的学员到了其他地方想混个出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说后来黄埔军校广州分校的第七期学员毕业以后,由于此时蒋介石忙于北伐等事务,对于广州分校的控制力有所下降,认为这些学员受粤军影响太大,所以除了少部分留用外,其他的都打发到了杂牌军中任职。可是等学员们到部队以后,就因为黄埔毕业生这个身份大受歧视,最后基本上都脱离部队,返回广东重投粤军。

前面也说了,阎锡山对于军权也极为重视,楚云飞虽然是山西人,符合同乡这条用人标准,可他是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生,谁能保证他和老蒋有没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派来卧底的呢。在这种情况下,楚云飞在晋绥军中的身份肯定也非常尴尬。

有人会说楚云飞也许和阎锡山有什么关系,只是去黄埔军校深造一下,毕业以后回去,那么他还是可能受重用的。

这种情况当时确实有,像唐生智就把自己弟弟唐生明送到黄埔军校成为了第四期学员,而川军孙震的侄子孙元良更是黄埔一期学员。可是唐生智把唐生明送到黄埔军校去的时候,他已经和广东革命政府结成联盟,而孙震虽说和广东革命政府的关系一般,可至少也是中立状态。

相比之下,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入学的时候,阎锡山还在北方和吴佩孚、张作霖联手,一起进攻一直和国民党关系密切的冯玉祥,和广东革命政府处于间接敌对关系。因此楚云飞如果和阎锡山有深厚的关系,那么是不可能去考黄埔军校的。

当然,楚云飞作为黄埔军校毕业生还能在晋绥军里当上团长,那么应该还能和阎锡山或者晋绥军里某个高层拉上点关系,不过距离“阎长官的红人”还是有点差距。

楚云飞配得上“委员长的高足,阎长官的红人”这句话吗?

为什么不可以?

可以明确给诸位说,黄埔5期就是一个最特别的群体。

诸位在蓝军系列中很少看到黄埔5期?

这是有道理的。

黄埔5期1926年11月15日开学,1927年8月15日毕业,合计2418人。

国军方面有唐守治、彭孟缉、郑庭笈、劳冠英、邱行湘比较出名,还有一个挂名的六期戴笠。红军方面有著名的许光达、宋时轮、张宗逊、杨至成、谭希林。廖运周、郭汝瑰。

最出名的,有陶铸。

因为,黄埔5期是前面已经打出名头全国学生来考的,被红党影响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1927年8月龙潭战役。刚毕业的黄埔5期学生在危急时刻被编入了作战部队,拼杀在残酷的前线,他们是作为士兵去打的。

委员长对五期很熟悉嘛?

一点都不熟悉。因为委员长在学校亲自接触的是前三期,第四期都没见过就出任第一军军长了,后面是挂的校长。

所以黄埔五期六期,在军阀混战和红蓝战斗中基本是连排级,没有前三期的高层青睐可能,更没有北伐时期部队快速扩充带来的晋升,损失是非常大的。成名人物自然就是很少。

但只要是黄埔学生,尤其前六期,说是委员长高足,毫无问题。

因为5期毕业正是红蓝分裂时期,学生们各自为了信念分道扬镳

楚云飞为什么不能是黄埔5期?

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初露锋芒,阎锡山这个老同盟会员私下派几个年轻军人去考黄埔,或者楚云飞自己去考。

毕业后,1927年底楚云飞自己回到山西找关系进晋绥军。或者回归体系。从连长开始干,1937年抗战初期晋升到团长这个层面,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然,整个晋绥军体系是陆士与保定系的地盘,楚云飞就算有什么后台也很难晋升到将军级别。抗战结束借深造名义脱离晋绥军,在老师同学引荐下顺理成章地去中央军,资历也是足够的。

当然,358团有5000是戏说

晋绥军从来没有这么大编制。1929年最强大的时候一个团也就1000多。1937年抗战刚开始就丢失太原,损失得一线步兵只残余2万。委员长为了拉拢给了4个集团军8军24师番号,阎锡山借山西南部十几个县重新招兵,全部也就十来万,剔除总部及直属队,一个团最多六七百。5000基本能编两个师了。

楚云飞配得上“委员长的高足,阎长官的红人”这句话吗?

配不上,因为楚云飞压根就是一个非常虚假的人物。

楚云飞这个人物其实是《亮剑》小说作者瞄着李云龙设计出来的,从刚出场时他的身份就决定了,楚云飞这个人物太假,不像李云龙还有比较鲜明的原型,楚云飞的原则则相对模糊很多,只因为几句台词和王耀武、胡琏等人沾了一点边。

楚云飞可以算《亮剑》里的BUG,一个意思是说他本身很强,另一个意思是说,他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一、晋绥军的悲催历史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日本投降仪式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代表中国签字的是时任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的徐永昌上将,站在他身后陪同他签字的是后来担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的商震上将。

徐永昌和商震两位将军都有一个共同的渊源,他们都曾是晋绥军系统、阎锡山手下的大将。

为什么晋绥军的将领代表中国出席这么隆重的仪式?为什么不是中央军黄埔嫡系将领去?

中原大战晋绥军失败后,阎锡山隐退,晋绥军整编为四个军,四个军长分别为商震、徐永昌、杨爱源和傅作义。

这四位军长中,商震在1931年负气率部脱离晋绥军系统投靠张学良,之后进入中央军系统,成为一位军政和外交上的多面手将领。

徐永昌在阎老西隐退后实际负责掌控山西,等到阎老西回来后他痛快交出兵权和权柄,之后也加入中央军系统,抗战中担任军令部部长,和何应钦、白崇禧和陈诚一起合称为“国军四大巨头”。

傅作义则是在抗战中被老蒋从晋绥军分化出去,成为一个军事小集团并逐渐成长起来。

看见了吗,晋绥军当年四大名将到最后留在阎锡山身边的只有杨爱源一人,他也成为晋绥军的二号人物。

二、阎老西的用人原则

因为商震、徐永昌和傅作义等麾下名将的出走,再加上冯玉祥西北军将领们的众叛亲离,惨痛的教训导致阎锡山在用人原则上近乎于偏执甚至残酷。

阎锡山对部下的要求很简单,忠于阎锡山大于忠于山西,忠于山西大于忠于国家。

为了笼络控制部下,阎锡山不仅组织各种军官小团体进行洗脑,甚至还要求军官发毒誓永不背叛他,弄得晋绥军比黑帮还黑帮。

比如上面提到的晋绥军二号人物杨爱源上将,他表面上是二号人物,实际上在阎锡山面前也是跟奴才一样,见面都是九十度鞠躬,不敢多说话。

有阎老西这样的大领导在,你说,楚云飞作为一个黄埔五期毕业的将领,能成为阎锡山身边的红人吗?

阎锡山自己手下的四大名将尚且被老蒋挖走了一大半,他敢把一个五千人的精锐部队交给一个黄埔五期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三、黄埔生的等级

赵刚说楚云飞是“委员长的高足”,这句话有点儿客套的意思。

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一共招收了二十三期学员,虽然都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在现实中除了毕业年限不同之外,还是有一个特殊的等级划分的。

一般来说,二十三期黄埔生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黄埔七期到二十三期,他们不仅毕业晚升职慢,由于人数多职务低,绝大部分人甚至都不能算“黄埔嫡系将领”。

第三等级是黄埔前六期毕业生,虽然分为六期,但其入校时间相隔并不远,第一期1924年入学,第六期是1927年入学,一般意义上的“黄埔生”主要是指前六期毕业生。

第二等级是黄埔前四期毕业生,他们的特殊之处在于,毕业生里不仅名将辈出,而且由于前四期学生入校和学习时都能见到蒋校长,可以算是真正的“天子门生”,毕业后也比较受重视。第五期和第六期在入校时老蒋已经开始当北伐军总司令,不怎么管学校了,他们学习时是极少能见到蒋校长的。

第一等级则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生,他们不仅是备受重视的首期学生,同时因为蒋校长当时也很重视这批学生,长期在军校办公,校长和几百名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近,蒋校长甚至还经常找学生单独谈话,这种待遇在其他黄埔生中是很少有的。

按《亮剑》所说,楚云飞是黄埔五期毕业生,应该是1926年11月入校,1927年8月份毕业的,他们这一期学生和第一期毕业只差三年,和第二期差两年,和第三期差一年半,和第四期只差十个月。

因为受重视不同,而且也没赶上北伐战争第一阶段的大扩军,导致第五期毕业生里的名将不论是数量还是名气都比前四期相差太多。在抗战时期,蒋校长知不知道黄埔第五期出来个楚团长都是问题。

如果楚云飞毕业后发展给力,能成为蒋校长的“高足”,那他肯定会留在中央军效力,不会被老蒋扔到晋绥军里去,即使楚云飞是山西人。

只有一种可能,楚云飞或者在中央军系统里犯下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或者是由于人缘太差实在混不下去了,不然的话,他都不可能放着好好的中央军嫡系部队不当,跑到小肚鸡肠同时又被大将出走吓怕了的阎老西手下当差。

也就是说,楚云飞如果是蒋校长的高足,就不可能是阎长官的红人,反之亦然。

四、358团是个假团

《亮剑》里经常提楚云飞358团是一个加强团,拥有五千人马,还有炮营,牛哄哄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晋绥军富得流油,五千人马才给一个团的番号。

实际上,晋绥军在抗战时期应该是穷得要死,山西虽然比较富裕,但富饶的盆地和大城市都被日军给占了,其他地方中央军有控制区,八路军也有控制区,晋绥军只能在晋西一带苟延残喘(三个鸡蛋上跳舞)

晋绥军的兵源本来就很少,抗日决死队集体参加了八路军,傅作义又被老蒋给分化走了,结果就是晋绥军番号都没变,兵员和装备严重缺乏,很多部队都只是个骨头架子而已,有人戏谑说:“官比兵多,兵比枪多,枪比子弹多”。

在这种情况下,楚云飞358团五千人马在抗战时的晋绥军里至少应该是两个师的配置,楚云飞要是真有这么多人和这么好的装备,阎老西给他一个军长都不过分。

综合起来看,楚云飞这个人物从刚出场就是假的,和李云龙在历史上有相应的原型不同,楚云飞压根没有任何原型可言,他就是小说作者为李云龙量身打造的一个飙戏角色而已。

楚云飞配得上“委员长的高足,阎长官的红人”这句话吗?

蒋介石代表中央军,阎锡山是地方割据势力,山西土皇帝。以前他们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民族一致抗日,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统领全国抗日力量,全国各地军阀全部服从中央政府的调遣。

蒋介石表面抗日,实际上思路还是“攘外必先安内”,想趁机先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他不断将地方军阀进行压缩、收编,一步一步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阎锡山也是蒋介石的斗争对象。

在抗战期间,晋绥军被蒋介石分划成阎锡山、傅作义两部分,楚云飞正是阎锡山的直系部队。

楚云飞是山西人,黄埔五期学生,1926年9月入学,1927年8月毕业。这个时期的黄埔学生军已名震四方,吸引全国有志青年前来学习。楚云飞就是阎锡山派遣到黄埔军校来学习的基层军官,阎锡山给他2个重要任务:一是探听黄埔虚实;二是拉拢各方关系。

在抗战中,晋绥军虽然英勇抗日,但仍不断丢失地盘,最终只能守住晋西地区。楚云飞在晋绥军当中一直得不到重用。

抗战胜利后,山西部分地区被中央军直接控制。楚云飞作为蒋介石在黄埔五期的老学生,受到蒋介石极力拉拢。

楚云飞被蒋介石拉拢后,借整编的机会,去陆军大学进修,趁机名正言顺地脱离晋绥军。

陆军大学毕业后,楚云飞名正言顺加入了中央军体系。

所以,楚云飞为什么这么红?不是因为他能打仗,是因为蒋介石、阎锡山都想拉拢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