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
1937年11月9日深夜,奉令撤退的第17军团部和直属队,在南翔至昆山的公路上,遭到日军偷渡苏州河实施的突然袭击,军团部警卫连死伤殆尽,军团长胡宗南仅以身免。同一时间,第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的座车也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司机和卫士身死,薛岳跳车隐蔽到一条河沟里,总算幸免于难。
这两位高级将领的死里逃生,足以说明国军在上海大撤退时的混乱不堪,而从此以后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胡宗南和薛岳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险境,毕竟前面有团、旅、师、军等各级司令部,怎么着也不会让军团部和集团军总司令部这样的高级指挥机关,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这是有违军事常识的。
撤退不难,就是撒丫子朝后面跑呗,难的是“全身而退”!所以不要误解“撤退比进攻更难”这句军事俗语的真正含意,它指的是部队在决定撤出战斗时,如何有序、迅速、完整地实施撤退行动。尤其是在战线胶着的情况下,怎样顺利地脱离战场、不因敌人追击而遭遇严重损失的“敌前撤退”,组织起来则更为困难。
所以胡宗南和薛岳遭遇的危险情况,就是因为国军在淞沪会战后期的撤退,活脱脱成为了撤退行动的反面教材,数十万大军的敌前撤退,由于组织不力和混乱无序,演变成为一场乱糟遭的“大溃退”。最终的恶果是,国军在撤退时的损失,几乎跟之前的战场伤亡持平,同时也失去了依托“吴福线”国防工事继续抵抗的能力,这是非常可惜的。
其后的南京保卫战,也是因为唐生智指挥无方和部署不周,造成南京守军在总撤退令下达后,有的没有接到命令,有的没有渡船,有的盲目突围,有的藏匿城区,进而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仅被俘后遭到屠杀的士兵就有数万人,而整个南京保卫战的伤亡都没有这么多。充分说明了撤退组织的重要性。
南京保卫战的历史细节,之前多有着墨,本篇主要介绍下淞沪撤退出现的问题。
一、撤退的时机选择错误。
“八一三事变”爆发一个半月以后,到1937年9月底,随着日本陆军大举增援,战场局面已对中国军队日趋不利。到10月中旬,淞沪战场的日军已有9个师团又2个旅团的兵力,且掌握着绝对的空中、水面和地面炮火优势,中国军队虽然建制部队很多,却是基本在用生命填补火力弱势,许多部队已经打残了。
这个时候最正确的选择,是在战线尚处僵持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却,避开日军的海空优势,撤至太湖两侧的坚固工事重新组织防御。但是老蒋朝令夕改,先是在幕僚的建议下决心撤退,后又想继续坚守上海以吸引“国际观瞻”,不仅使前线部队发生混乱,也错过了有序撤退的最佳时机。
及至11月初日军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杀向淞沪守军的侧后时,战场局面已不可收拾,老蒋此时才下令全面撤退,可惜为时已晚。
二、撤退的组织特别混乱。
中国军队从浦西向苏州方向撤退时,青浦、南翔到昆山一线,河汊纵横水网遍布,只有一条公路可供使用,并且从青浦到南翔的苏州河大桥,也被日军飞机炸断。那么几十万大军一夜之间全部涌上了这条公路,怎么可能不乱?本来国军中军官对部队的掌握能力就很弱,一旦官兵争先恐后开始逃跑时,部队就彻底失去建制放了羊。
另外国军在淞沪战场上的指挥体系又非常臃肿,顾祝同(代)第三战区以下,有陈诚、朱绍良、张发奎三个“兵团”,兵团以下有集团军有军团,再下面还有军、师、旅等单位,层级特多。再加上老蒋的胡乱插手指挥,撤退时完全没有统一有效的指挥,各部队为了免遭日军合围,只是一味西逃,当所有的部队都这么想时,公路早以拥挤不堪阻塞难行。
简单想想就知道,70多万中国军队,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才从四面八方赶到上海参战的,现在一夜间想全部再撤出去,怎么可能?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安排才行。
三、撤退时没有安排有力掩护。
敌前撤退应该是要事先安排好,以有力一部监视和阻击敌人,然后各部队交替掩护撤出战场,然而整个第三战区,除了留下88师一个营在四行仓库坚守外,没有任何一支师级或者旅级部队,承担起有力阻击敌人的任务来。那么几十万大军背向敌人撤退时,极易遭到追击和火力打击,敌人一冲出现伤亡后,部队更加混乱。
日军“上海派遣军”发现中国军队实施战略撤退后,组织了几支小规模的挺进部队,从青浦以西一带,北渡苏州河对南翔——昆山公路实施突击,顿使国军各部混乱更甚,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其实日军的追击和截击部队并不多,如果各级指挥官从容部署殿后部队,掩护大部队有序撤退,本来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第36师师长宋希濂愤怒地回忆道:“这次撤退十分混乱,这么大的兵团,既不能进行有组织的逐次抵抗,以迟滞敌军的行动,又无鲜明的退却目标,造成各部队各自为政,拼命地向西逃窜。战场统帅部,对许多部队都不明白其位置,遂使敌军如入无人之境”!
宋希濂没好意思直接怒喷老蒋,但是显然,对顾祝同糟糕的指挥能力充满蔑视,这个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确实有点草包。
四、第二线防御阵地没有事先准备。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斥巨资沿太湖两侧构筑了所谓的“国防工事”,有无数钢筋混凝土的碉堡和大片的战壕,组成了完善的防御体系。如果早做安排,可以让最先撤下来的部队迅速进入到这些国防工事内,依托坚固工事阻击日军,同时也可掩护大部队安全撤往南京方向。
然而由于组织和协调不力,当先头部队到达这些国防工事时,甚至连碉堡的钥匙都不知道在谁手里,眼见后面的败兵潮水般而来,部队又缺乏有力的指挥,于是也加入了逃跑的行列。如此你跑我跑大家跑,吴福线和乍浦线国防工事瞬间成了摆设,许多部队一口气退到无锡和南京,相当一部分直接撤到了皖南,期间损失巨大。
军迷们都应该看过新旧两版的电视剧《雪豹》,一部半神不神的抗日剧,其他的不论真假,有两件事情倒是真的,一是周卫国在率部撤退途中,发现另外一支小部队情况有异,抓起来一审果然是日军渗透分队。这帮鬼子混在撤退大军里袭击要害单位、制造混乱、或者给天上的日机指引目标,让国军的撤退更加乱七八糟,只不过能够被国军识破和抓获的,真心寥寥无几。
其二是当周卫国得知,后面尾追的敌人只是日军一个中队时,气得破口大骂:“TMD,十万人被一百个人追着跑”!听起来有些不可理喻,而不幸的是,事实果真如此。
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
肯定是的。进攻时,通常己方兵力兵器占优势,战略意图积极,准备得也充足必要。部队士气也高。而撒退不同,多是不利条件下,被迫进行的,战略上消极,双方的力量不对等,己方多处于劣势。部队的士气也较低落。而且,且战且退,作战面临许多的困难。如撤退的速度,伤病员的转运,友邻的掩护,敌人不懈的追击等等。稍不注意,极容易导致重大损失。甚至于全军覆没。
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
撤退会遭到敌人阻击和追击,
势必会影响到组织性 纪律性,
不仅能严重影响军心和士气,
而且会增大部队的伤亡比例!
撤退要求后卫部队较强战力,
更要求较强组织性和纪律性,
而这依赖于平时战备和训练,
尤其是统帅的临战指挥能力!
只有加强针对性实战化训练,
才能争取战争中的有利局面!
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
在战争中,撤退肯定比进攻更难。。如果对敌人发起进攻我们在各方面都占据了主动,各种口径的大炮已经把敌人的阵地坐标搞得非常的清楚了并已标定好了,而进攻的部队都是野战部队,后勤,野战医院基本上都在后边,所以说在进攻中既占据主动性并且目标明确。而撤退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部队撤退时没有了主动性,那么撤退时部队必需有序的有纪律的向后撤,而且首先要安排靠近战场比较近的野战医院和伤员先撤,随后才是各种重型武器如大炮和大部队开始撤,在部队开始后撤时,上级会布署三道防御阵地来阻击敌人的追击,而且这三道防线负责断后的战士都是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兵和新兵组成,特别是第一道阻击防御阵地,当时由我和另外13名战士组成,而且都是共产党员,在我们阻击敌人时,我军后方的远程火炮也同时开火层层阻击追击我们的敌人。所以说,在战争中撤退比进攻难度更大。
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
一提到战争,我们立刻会想到血腥的场面,无情的厮杀与炮火,热血男儿保家卫国。但如果你对世界战争史了解的话,你一定知道,真实的战争状态下撤退与进攻一样重要,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的战争中,撤退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进攻。那么为何事实与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不一致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其实撤退对于士兵而言影响非常大,例如在电影《敦刻尔克》中,大量英国士兵撤退回到英国,虽然得到了大量英国国民的欢迎,但士兵自己却非常地愧疚,甚至认为自己是懦夫,可见撤退对于士兵而言是影响士气的,甚至还会改变士兵对于战争的看法,例如打不过就跑,或者干脆装死等等。
从理论上来讲,战争状态下的撤退要比进攻难度更大,但撤退也分两种可能。其一是溃败,那种撤退十分狼狈,几乎可以说是士兵在前面跑,敌军在后面追,这种撤退一般情况下都会死伤惨重,甚至还会导致士兵出现畏战心理,这种后有追兵的溃败状态,士兵们只会拼了命地逃命,没有任何抵抗的心理。而第二种撤退则是有组织地撤退,这种撤退一般情况下都会留下防御部队进行抵挡,例如冯小刚指导的战争电影《集结号》,前半部分讲的就是小分队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与敌人厮杀的情节。虽然这种有组织地撤退伤亡更小,但对于防御部队而言是极为残酷的,毕竟自己的任务是牺牲小我去拯救大部队,这也导致大部分情况下防御部队的死伤数量都是很大的,甚至是全军覆没。
除此之外,撤退还有可能会遭遇敌人的阻击,这个可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如果是军队溃败的话,士兵是毫无抵抗心理的,可能刚看到敌军就直接投降了,这一点在解放战争中非常常见。其次在撤退的过程中很容易丧失纪律性与组织性,甚至还会出现指挥官指向西方,士兵乱哄哄地往东方跑,而且这种撤退性的无组织无纪律根本无法解决,大部分士兵都害怕了逃跑了,谁还会管指挥官的意思。
就算士兵们训练有素,不会出现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况,那也势必会影响军心和士气,像我们看电影里,总会用撤退来表现人性的阴暗,总有几个怕死的士兵在撤退期间为了活命而搞出幺蛾子,导致军心涣散。甚至还会窝里斗,大量士兵死于自己人的手里。
撤退的另一大难点在于如何在撤退的过程中保持士兵数量,毕竟撤退是为了保存实力,来日再战。如果指挥官不会指挥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士兵在撤退的过程中出现大量伤亡,这不仅没有达到保存实力的效果,反而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这种事情在真实的战场上也会经常发生。
很多人以为撤退无非就是逃跑,看谁的腿更快,那么谁就能活命,但在实际的战役上,撤退也是要讲策略的,更重要的是有组织地撤退,不仅要留下防御部队,更重要的是防御部队的战斗力一定要强大,必须具备一定的战力才能够为大部队争取时间,虽然也不排除某些指挥官借着撤退的名义排除异己,让不属于自己心腹的部队去做替死鬼,从而削减政治对手的实力。
其实像敦刻尔克这种大规模撤退的情况,还是罕见的,要不是德军将领的决策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几十万士兵轻轻松松地逃离敦刻尔克,要知道如果当时德国对这些士兵进行围剿的话,那么二战的历史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虽然大家说敦刻尔克是奇迹,但在我看来,这只有一小部分是运气,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德军的决策失误导致的。
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
是的。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全身而退不容易的。孙子兵法说,善于打败仗才能打胜仗。三十六计走为上就是这个意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