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的重武器只有迫击炮吗?

战至1950年12月5日,从柳潭里和新兴里等地撤到下碣隅里的美军,包括陆战1师和步7师各部以及杂七杂八的配属部队在内,已有超过15000人和无数车辆拥挤在下碣隅里数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加上堆积如山的弹药、汽油和其他军用物资,只要有一颗大口径炮弹飞过去,足以引发巨大的灾难和伤亡,可惜的是,第九兵团将士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武器够不上啊。

美军是在下碣隅里周围构筑了环形防御区的,纵深可达数千米,以阻止志愿军突击部队接近下碣隅里,或者使用迫击炮轰击其临时机场,那美国人可就疯了,一旦机场被摧毁,上万美军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终的命运肯定是全部就歼或者集体投降。而第九兵团的野炮、榴炮甚至山炮都没能投入到这次战斗,是陆战1师主力得以逃出生天的直接原因。

作为第三野战军的精锐部队,第九兵团的炮兵实力究竟如何呢?如果放在国内战场,那得算相当可以:

第九兵团时辖的三个军都组建有炮兵团,第20军有炮兵11团,第26军有炮兵14团,第27军有炮兵16团,三个炮兵团共装备有美制105毫米榴弹炮45门、日制75毫米野炮54门,共计99门战场压制火炮。其中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武器,美军的炮团、炮营装备比较多的,也是这型火炮。

除了军属炮兵外,第九兵团的师属炮兵数量也不少,平均每个师的炮营都约有9到12门山野炮,那么十二个师拢一起也有130多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因此第九兵团整体上的压制火炮数量当在230到240门左右。如果这些火炮能够全部运动到长津湖战场上,绝对够美国人喝一壶的,全歼陆战1师可能未必,干掉一大半绝无问题。

至于步兵伴随火炮呢,迫击炮(主要是81毫米和60毫米两种口径):第20军有392门,第26军有435门,第27军有494门,合计1321门。战防炮(主要是37毫米和57毫米):第20军有50门,第26军有42门,第27军有68门,合计160门,两项总计1481门。数量倒是不少,炮弹却不太充足,主要是入朝太匆忙弹药补充没跟上。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第九兵团乘火车机动到临津地区以后,是要徒涉鸭绿江奔赴长津湖战场的,而通往盖马高原的只有一条崎岖狭窄的简易公路,第九兵团15万大军就已经把它塞得满满的,还不能一鼓脑出发,需要拉开距离以隐蔽和防空,所以炮车实在行动困难。美制105毫米榴弹炮自重2220公斤,也就是二吨多,人力是肯定无法拖曳的。

同时,面对美国远东空军对这条公路的严密封锁,目标较大隐蔽不易的炮车,无论是牵引汽车还是军马拖曳,都无法迅速隐蔽和上山,那就成为了美军飞机的活靶子。美机不仅白天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到了晚上,沿着这条公路,成串的照明弹也把天空照得雪亮,志愿军的卡车只能利用照明弹熄灭的空当开进。

第27军一共只有45辆汽车,出动一次被美军炸毁39辆,而且这些汽车既要运弹药还要运粮食,这就是困难所在。

道理明摆着,在陌生的崎岖山路上关着车灯前进,是极其危险的,即便如此,第九兵团运送物资的卡车也有七成被摧毁,如果是重炮车队贸然上路,估计损毁率会更高。所以第九兵团选择把重炮留在鸭绿江我方一侧,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些好不容易缴获来的宝贝,如果在简易公路上被美军飞机大部摧毁,其损失是志愿军无法承担的。

另外一个当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当然是炮弹运输问题,在轻武器弹药和粮食都需要人扛肩背的情况下,大口径炮弹的前送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105毫米榴炮的M1型炮弹,一发的全重就是21.06公斤,即便是身强力壮的运输队员,一个人能背几发?况且还要负重行军百余公里,所以这些困难确实是客观的,迫使第九兵团只能基本上轻装开进。

根据历史记载,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的战场压制火炮一共发射了不到1500发炮弹,这些全是靠骡马和人力用了整整16天的时间一发一发的运到前线来的,结果几个小时就全部打光了。所以长津湖战役中,如果说重武器只有迫击炮也是不准确的,但翻遍几个爆发激烈战斗的村镇,只有在攻击最北端的柳潭里时,第九兵团动用了75毫米口径火炮,而再往南的战场上,真心没有身管火炮出现了。

笔者个人倒是有些不同意见,在这些严重的困难之下,第九兵团炮兵以团、营建制集群开进,显然是不现实不可取的,但是咬咬牙向长津湖以南地区开上去一、二个重炮连(山炮或野炮),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在多个战役关键点上,比如进攻下碣隅里、比如轰击水门桥等等,几门75毫米山炮足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半岛北部的地形,决定着美军兵力兵器根本无法展开。

因为在长津湖战场上,志愿军的炮兵不需要多,而是应该小而精,以有限的火炮和炮弹,在关键点上砸出可观的战果(类似后来的冷枪冷炮运动),比如日式四一式山炮就可以拆卸成为九个部分,然后以单兵携行。那要是架在射界良好的山头上,两炮就可以堵塞住美军逃跑的唯一公路,杀伤力是明显的,至于到底是九兵团首长欠考虑,还是我们后人纸上谈兵,就留给军事专家评说吧。

确确实实的结论是,威力最大的105毫米榴弹炮是注定无法参战的,所以美军的155、105毫米榴炮几乎主宰了战场,加之炮弹充足随便乱轰,给志愿军的攻击和前进造成极大困难,榴炮对集群冲锋甚至是散兵线的杀伤力,军事爱好者是心里有数的。而历史的事实是,第九兵团各级单位的绝大部分山炮、野炮也没有随部队行动,长津湖南端的战场上干脆一门没有,冲在全面的两个军真的是“轻步兵”。

这样第20军、第27军在攻击下碣隅里、真兴里和古土里时,就只能以步兵伴随火炮作为火力支柱了,但是层层山峦的长津湖地区地形,又使只能直射的战防炮基本失去了效果,所以迫击炮就成为了唯一的杀手锏。你看电影《长津湖》里面围歼美军“北极熊团”时,志愿军战士们都隐蔽在山背后,这时候进行火力急袭,也只有可以曲射的迫击炮才有作用了。

还有一个更要命的事,由于天气极度严寒,我军70%的迫击炮都打不响,最普遍的现象是炮口因为气候寒冷而收缩变形,导致炮弹无法塞进炮管,也就是说,1300门迫击炮(前锋两个军就是900门)只有270多门能够打响,分摊到各部队,这个比例就非常小了。整个长津湖战役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第九兵团发射的迫击炮弹一共只有6000发,平均一个军才2000发。

甚至第九兵团部分官兵使用的手榴弹,因为是江南地区所制造, 无法适应极寒天气,也因为寒冷而导致导火索无法点燃。

注意列举的这是整个长津湖战役的迫击炮弹消耗量,是从1950年11月27日战役打响,到12月24日占领兴南港的全部战役时间,还要包括后来第26军的作战消耗。即便如此,平均每天的迫击炮弹消耗量也不过200来发,以这样的火力密度和强度遂行攻坚任务,别说打装备非常精良的美军,就连淮海战役期间打蒋军的水平都达不到!

淮海战役期间,华野和中野共消耗各种炮弹679943发,直观点就是60多万发,作战时间是两个月,平均每天轰出去各类口径炮弹高达30000发,比较一下,是不是远远超过长津湖战役?所以一些网文评价第九兵团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火力,反而还要大大抵于解放战争后期的水平,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面对的敌人,却又比蒋军的装备水平、后勤能力高出好几档,以及遮天蔽日的作战飞机。

英勇的第九兵团将士,就是在严寒的残酷环境下,在如此劣势的装备和后勤下,大败美军第十军,足可以称为战场奇迹,今天的我们是不可以苛评的。

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的重武器只有迫击炮吗?

没找到具体的装备配置,参考一下初期入朝作战装备最好的39军,装备7320支38式步枪、捷造VZ24步枪1512支、春田1903型步枪2408支、汤姆森冲锋枪和M3冲锋枪3058支、ZB26轻机枪以及国内仿制品790挺、79勃然机枪117挺、BAR1918型轻机枪168挺、勃朗宁1917型重机枪155挺、92式重机枪7挺、60毫米迫击炮260门。可以有效配发到连的火力装备有60毫米迫击炮。而39军高于连级的火力支援装备也只有15门82毫米迫击炮、12门120毫米迫击炮、12门107毫米迫击炮、36门92式步兵炮、12门41式山炮、12门94式山炮、12门美制75毫米山炮。

《长津湖》的七连装备了5门60毫米迫击炮,从这一点看影片中的七连的装备要比历史上的志愿军还要好的

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的重武器只有迫击炮吗?

《长津湖》志愿军的重武器只有拍击炮,现实情况比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更加残酷,重武器更加缺少。毛主席概括的,我们叫气多钢少。我们的装备不如人,我们志愿军就是靠不怕死的勇气,出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硬是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过三八线。

志愿军入朝的时候,彭德怀元帅讲,我们是一军打三军,我们只有陆军,对方有海陆空三军。美军的作战飞机有1100多架 。我们第1批入朝的部队只有36门日制75毫米高炮,12门游在鸭绿江口保卫渡口。真正带到朝鲜战场的只有24门高炮,雷达一部也没有,搜索空中目标全凭耳听眼睛目视。

第九兵团原本是解放台湾省的主力部队,但由于朝鲜战事紧急,第九兵团来不及整训完毕和做好在高寒地区作战的物质心理准备,就坐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当时第九兵团原本计划在沈阳作短暂停歇,更换御寒冬装,但为了尽快赶到长津湖地区设伏,十五万将士只好穿着南方的薄冬装进入了朝鲜。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看到第九兵团战士们的穿着,非常震惊并立即警告说:“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贺晋年立即命令将库存的5万多件大衣、棉鞋全部拿出来调给第九兵团使用,很多东北边防部队的干部战士也脱下身上的衣帽送给第九兵团战士,但很多都没能来得及送上入朝的火车。

后勤供应准备不充分导致的问题,在第九兵团入朝作战后不久就显现了出来,当时很多战士出现了严重冻伤。而且,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第九兵团将士们昼伏夜出、爬冰卧雪,顶着恶劣的气候在长津湖山区连日行军,战斗还未发起,第九兵团各军就出来了大量非战斗性减员。不过,英勇无敌的志愿军第九兵团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多国东线部队击溃,虽然没有实现全歼目标,但为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局势的扭转作出了巨大贡献。

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的重武器只有迫击炮吗?

我军一般一个连有一个炮班装备3门60迫击炮,大家可能没注意电影中钢七连有6门60迫击炮(有的说5门),不知道是故意还是特意安排的。钢七连执行的是穿插住务,能有迫击炮就不错了。重武器有,条件不好,带不上来。

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的重武器只有迫击炮吗?

真实情况是志愿军有武器,也有机械化部队,只不过很难带过来,因为不方便运输隐藏,飞机会轰炸,其次,打运动战山区没有条件携带太大的炮,粮食后勤都困难,别说武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