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防守(养寇论站不住脚)?

众所周知,真实的历史中三国时期蜀国人口94万左右全国兵员10万,魏国人口430万左右全国兵员50万。由此可推测诸葛亮北伐至多带3-5万人(得留兵驻守国内)且骑兵少(益州和汉中找不到大批养战马的地方),蜀军粮草补给更是拖至千里。反观司马懿是本土作战不存在补给问题且雍凉是魏国军事重镇(兵力保守估计不下于10万,如果有必要20-30万军队是可以调过来的),更重要的就是魏国有大量骑兵(幽州等地适合养战马),也就是说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有主场作战优势+兵力优势+后勤补给优势+兵种占优势(骑兵对步兵适合决战)+国力优势等,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他只是被动防守?即使被下属嘲笑畏蜀如畏虎和被诸葛亮送女人衣服(正史)也不出战?还闹出了千里请战的双簧(也是正史)?司马懿对阵其他对手可是稳准狠从未败过的!养寇论就不要再说了:诸葛亮死后几年曹睿才死,如此忌惮曹睿在世为什么不直接杀?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看曹魏早就制订的国策。曹魏在曹睿的时候,就定下了对外防御,对内发展的国策。在史书中记载曹睿和孙资计议形势的时候,孙资建议里说道:

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曹睿采纳了孙资的建议,他控制三个战略据点合肥,襄阳和关中为手段。只要守住这三个据点,阻止蜀吴两国进攻就行了。等待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后,再图取蜀吴两国。

因此,在战略上,司马懿按照曹魏既定的国策,当诸葛亮进犯的时候,他以防御为主。只要保证诸葛亮不突破关中防线就行了。

在战术上,司马懿采取防御的策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曹魏的战役方针是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

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对阵诸葛亮之时,曹睿就亲自对战役采取的战术方针指示司马懿:

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

出于这种战役指导,司马懿当然会采取防御的策略。

二、在双方的实力对比上。

双方的实力并不是题主说的,司马懿占尽优势。实际上在当时,诸葛亮的实力与司马懿的实力相差无几,双方各有所长。在兵力上,诸葛亮兵力在十万左右,司马懿也差不多。

在将领素质上,司马懿和诸葛亮棋逢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谁先动手,先露出破绽,谁就先败。所以,诸葛亮和司马懿都采取守势,寻找对方的破绽,后发制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三、在客观的条件上。

诸葛亮是在敌人的地区作战,虽然有屯田的方法,但是后勤压力是诸葛亮无法解决的。运粮要越过秦川,而屯田要分散疲惫兵力。

而司马懿来到关中后,广开水利,进行大规模的开垦建设,粮食补给方面没有困难。而且在自己的地区作战,没有远途运输的劳顿。在这一方面,司马懿远远占了上风。有这样的优势,司马懿当然要利用了。

因此,司马懿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守势,诸葛亮无法和司马懿决战,又有后勤巨大的压力,终究只有失败一途。

四、诸葛亮战术上的缺陷,使得司马懿能够采取守势。

兵法云,善战者攻于九天之上。如果诸葛亮是一个善战者,他有制敌的能力,那么司马懿就算想采取防御也不会成功。正是诸葛亮本身的缺陷,才使得战争陷入僵局。

诸葛亮本身性格是谨慎小心,不敢弄险。因此,他的进攻的策略很容易就被曹魏方面识破。在曹魏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他进无所得。

而且,诸葛亮训练的军队,虽然历史传说练成了八阵图,可是,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这个八阵图的评价,是不担心再打败仗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训练的军队,是一个以防御为主的军队。

他的军队和宋朝的军队差不多,是因为确实训练有素的骑兵造成的。他的军队面对司马懿的铁骑,就如同宋军面对北伐游牧民族的骑兵一样。如果没有布好阵,再不得地利,那么必败无疑。

这就是诸葛亮始终是在丘陵山岳地带活动的原因。司马懿说诸葛亮不是勇者,不敢深入关中平原,那是调侃诸葛亮。如果两个人对调一下,司马懿率领那样一支蜀军,他也不会深入平原地带与曹魏铁骑决战的。

因此,诸葛亮就一直幻想,自己选好战场,做好准备,让司马懿来到他的骑兵无法发挥作用的丘陵地带决战。这样一举给司马懿以重创,就可以打开关中的大门。

可惜,诸葛亮面对的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他面对诸葛亮送的巾帼都毫不在乎。他才不会上诸葛亮的当呢。这样诸葛亮既不能进入关中平原,又不能和司马懿决战。那双方对峙下去,诸葛亮只有一死而已了。

正是诸葛亮是以防守反击战术作为自己军队的主要战术,所以司马懿才敢于放心大胆的进行防御。而且和诸葛亮交战,面对诸葛亮那训练好的,如同大乌龟一样的蜀军,不但无处下口,反而可能被反咬一口,又何必去招惹他呢?

基于以上的各种因素,才使得司马懿采取了最稳妥的防御策略。诸葛亮一死,蜀汉没有了主政之人,也就日薄西山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防守(养寇论站不住脚)?

首先要说一下,魏国在关中的优势没问题中那么大。

确实,魏国的总兵力要比蜀汉多的多,但是魏国还需要分兵扬州、荆州防御东吴,幽州、冀州驻守兵力防止乌丸。即使是留守雍凉的部队,也因为雍凉一带胡人众多,还得分兵留守各地,监视胡人。所以司马懿实际能用来对付诸葛亮的兵力,并不像问题中说的那么多。

而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在诸葛亮手下吃过大亏。第四次北伐时被打的太惨,真没把握和诸葛亮正面对决,所以才决定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固守。

和演义中不同,正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曹叡亲自坐镇长安应对,此后是曹真总领关中军务,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面对的就是曹真。而第三次北伐因为只是对阴平、武都的小规模军事行动,诸葛亮的对手是郭淮。司马懿只有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时才驻守关中。

而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此时刚来雍凉,就吃了一个大亏。先是司马懿留费曜、戴陵率4000人驻守上邽,自己率主力前去祁山。结果诸葛亮突击上邽,大破魏军留守部队,还把当地小麦抢收干净。

司马懿亲自引军来救,诸葛亮主动退走,司马懿一路跟进,双方最后在卤城展开决战。此战按照《晋书》说法是司马懿大胜,《汉晋春秋》则说是诸葛亮大胜。不过此战之后,张郃奉命追击蜀军在木门遇伏,膝盖中箭而亡。木门在卤城以北,卤城之战应该司马懿败的可能性更大,否则不会大胜以后追击南撤的蜀军到北方。

所以综合看,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3战3败,可以说是被诸葛亮各种姿势在地上摩擦。而且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东吴也发动了北伐,曹叡亲自率军东征。司马懿这个时候是真输不起,自然老老实实蹲守,一力求稳。

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防守(养寇论站不住脚)?

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战在整个三国中,其实只有两次,一次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称为卤城之战,另一次就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称为五丈原之战。

在这两次战争中,司马懿都是占尽了优势,无论是兵员,还是粮食及武器装备等硬实力,还是天时、地利等软因素,都是司马懿占尽了优势。

其实司马懿对阵诸葛亮采取防守消耗战略,也就是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采用的,如果简单的解释司马懿为何如此?

可以这么说:因为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因为采取了主动出击诸葛亮而导致大败,所以司马懿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按兵不动,不与诸葛亮主动交战,只以时间换空间,以防守消耗诸葛亮的粮食与补给,最终把诸葛亮给耗死了。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司马懿在手握优势的情况下,仍然觉得自已看不透诸葛亮的部署,说的明白点,就是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也就是卤城之战时,司马懿是因为曹魏雍凉军区主帅曹真去世,才把司马懿空运到雍凉前线成为主帅,两人平生第一次对战就是卤城之战,战争结果是司马懿被斩首三千魏军,武器装备被蜀汉缴获三千张玄铠和三千一张角弩。

问题的关键是司马懿这么厉害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输给诸葛亮?

看看司马懿一生的战绩,就会明白司马懿是一个相当果敢、心狠手辣、雷厉风行、颇有谋略的人,看看司马懿平孟达的战役,两手准备,一面忽悠安抚孟达,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从宛城赶到新城,这就是典型的快、狠、冷,没有一丝脱泥带水,甚至都不向皇帝报告军情而自作主张,也要一心解决问题,这种魄力不是般人有的。

平辽东,三个月去,三个月战争,三个月回,当年就完成任务,之后但是筑京城、显功绩、彰恩威、迁边民,一举解决祸乱曹魏数十年的辽东边境问题,这种果断不是一般人具备的。

包括司马懿后来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欺骗曹爽,逼曹爽投降,果断又违背誓言,诛杀曹爽一党五千多人,司马懿可是双手沾满鲜血的政治刽子手,在处理这类政治问题,毫不拖泥带水,从不顾忌道德与世俗,只为一个目的,就是达到自已的目的。

这就司马懿行事的风格,狠、快、冷,不拖泥带水,心狠手辣,办事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司马懿之所以能很快平定孟达、辽东公孙渊、曹爽以及淮南一叛的王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懿能看透这些人的思想和目的,能对自已的对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是司马懿取胜的不二法宝。

面对不同的对手,司马懿采取不同的策略,灵活应对,当年的韩信在帮刘邦平定天下时,也是如此,但司马懿之所以不敢与诸葛亮对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懿居然看不透诸葛亮。

一个无法看透的对手是可怕,一场没有把握的仗是没法打的。这也是司马懿在卤城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所在。

卤城之战中,诸葛亮是用了诱敌深入之计,为了达到诱乱深入的计谋,诸葛亮不惜陷蜀军于险境,要知道诸葛亮是攻的一方,而且是在魏军的主场作战,粮食补给不是很及时,而诸葛亮居然故意让魏军官了粮道。

诸葛亮据守卤城南北两山,南边的祁山堡还在魏军手中,这也是诸葛亮的粮道所在,北边又是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主力,诸葛亮收缩全军在卤城这一座孤城,粮道被断,司马懿无法看透诸葛亮的意图。

一个身经百战的猎人,想要对猎物发动致命一击,就必须考虑所有的后果,同样,司马懿与诸葛亮第一次对战,认为诸葛亮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不会轻易被断粮道,可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司马懿居然看不透诸葛亮想要干什么?战略目的是什么?

在司马懿经过无数次思考和部下嘲笑般的催促,思考过诸葛亮所有可能出现的行动和后果,实在想不出诸葛亮被魏军重重包围之下,还有什么办法能破解,于是一心谨慎的司马懿终于开始攻打盘踞卤城的诸葛亮南北二军。

司马懿率主力攻诸葛亮主力,张郃率偏师攻王平率领的偏师,最终的战争结果是张郃无法攻下王平据守的南营,而北营的诸葛亮则大破司马懿,斩首三千,战利品包括三千一百张角弩和三千副玄铠。

司马懿平生第一次与诸葛亮交手,居然输了,这在司马懿的生涯中,是唯一的一次失败,可就是这次失败,让司马懿对诸葛亮产生了恐惧,普天之下,能让司马懿看不透的人,除了诸葛亮,真的没有别人了。

所以当诸葛亮三年之后开始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再也不与诸葛亮交战了,而是当起了缩减乌龟,如同当年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一样,司马懿以防守和消耗诸葛亮,来换取战争最后的胜利。

正是因为司马懿看不透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所以战无不胜的司马懿,变得和诸葛亮一样的小心谨慎,都说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其实司马遇诸葛更谨慎。

从战争上来说,司马懿所代表的魏国实力,无论从哪一个方面都数倍于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这个无需再作比较,相信我,如果司马懿认为自已有赢的机会,他一定会像斩孟达、平辽东一样风卷残云、雷厉风行的解决了诸葛亮问题,但问题就在于诸葛亮既不是孟达,也不是公孙渊,而是三国时期独一无二的诸葛亮。

比个人才能,司马懿是比不过诸葛亮的,懂得军事的人就会明白,在战争中,如果以弱势实力,能发动主动进攻,这绝对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主动进攻意味着在战争中占有优势,诸葛亮军队实力又不占优势,只能以强大的个人能力去弥补军事实力的不足。

无论你比较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或者是热兵器时代的战争,永远是实力强的一方,占尽优势的一方在战争中发动进攻,而实力弱的一方作为防守方,看看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袁绍强曹操弱,所以袁绍进攻,曹操防守,赤壁之战,曹操强,孙刘弱,所以曹操进攻,孙刘防守。

你再看看韩信发动的战争,韩信作为实力弱的一方却主动发动战争,凭借的是什么?依靠的又是什么?就是强大的个人能力,以强大的个人能力弥补军事实力的不足,才能创造奇迹般的军事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也是如此。

这也就是司马懿放着强大实力,却不敢出战,宁愿受诸葛亮侮辱,哪怕演戏千里请战,也要防守消耗的主要原因。

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防守(养寇论站不住脚)?

谢邀

其实我个人挺理解养寇自重的人的想法,毕竟司马懿也是一时名将、人杰。为何拥有铁骑加持,主场作战,人数优势的情况下还打的龟缩自守?

看起来只有养寇自重这种论调才能说的通是吗?

其实司马懿野战打不过诸葛亮,只能耗。这不只是司马懿个人选择,也是魏国官方的对西线战况的最高指示。

诸葛亮寇于郿,据渭水南原,诏使高祖拒之。亮善抚御,又戎政严明,且侨军远征,粮运艰涩,利在野战。朝廷每闻其出,欲 以不战屈之,高祖亦以为然。

曹魏朝廷上下都认为野战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能靠蜀汉军队补给线的劣势慢慢耗。司马懿更是此战略的拥护者。

在三年前司马懿亲自领教过了诸葛亮如何在被包夹情况如何打败二倍于己自己率领的魏军。

所以司马懿明显就是吃一堑长一智,诸葛亮送来女装,底下人想要决战,司马懿没办法只能曹睿唱双簧。

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

这出双簧让对面吐槽毒舌男诸葛村夫知道了,自然要diss一通。

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诸葛亮:司马懿别和你家曹睿演戏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装什么!

可能有人说司马懿是执行最高指示,不然出去和诸葛亮决战,不一定鹿死谁手呢!

打不打得过诸葛亮最有发言权还是司马懿本尊,而且早在五丈原之战后五年,答案已经揭晓。

帝谓演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

连司马懿本尊都说,打不过就守嘛!猥琐发育嘛!还能继续送?

所以连司马懿本尊都说的明明白白,自己为何在五丈原龟缩不出,那些持有养寇自重的论调人们还想解释自己那一套如何有道理,那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多说一句诸葛亮是政治家,打仗是副业,毕竟理民之幹,优於将略。

司马懿本是将种,打仗是司马家的传统手艺,竟然打不过一个搞副业的村夫。

原来陈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司马懿黑!

什么是笔法?这就是笔法!什么是黑的艺术,这才是黑的艺术!

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防守(养寇论站不住脚)?

谁说司马懿占尽优势,如果魏蜀兵力相当进行会战的话,魏军是打不过蜀军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屡战不利,以致于只能祭出乌龟法,坚壁不战,熬到蜀军粮尽撤退。可见到丞相后期,他已经有把握在兵力相当情况下野战击破任何一部魏军。

有人说,司马懿不是打不过诸葛亮,而是他更高明,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是不要忘了,蜀军是在魏国疆域内作战,蹂躏的是魏国民生!即便诸葛亮军纪严明不搞掳掠,战事绵延必然要严重破坏国民经济;不御敌于国门之外,就是没把握在战场上直接打败敌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好比抗战正面战场,只有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原因无他,打不过鬼子不敢主动出击而已。所谓“空间换时间”,是及其无奈的选择。

为了对付司马懿的乌龟法,诸葛亮精心准备了三年,终于用木牛流马缓解了运粮问题。建兴十二年春,蜀军主力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直至当年八月长达前后百余日,可见此时军粮已经不再严重困扰蜀军了。蜀军此次北伐还分兵进行屯田,以优惠政策招流民屯田,到八月时第一茬新粮业已收获,虽然还不能自给自足,但无疑大大减轻了后勤负担。

有理由相信,如果诸葛亮身体不出问题,蜀军一定能坚持更长时间,甚至在关中修筑城垣长期驻扎。到那个时候,双方主客易位,魏军进退两难,主动出击凶多吉少,继续消耗下去只能眼睁睁看着蜀军坐大。如果呼叫外部支援,残破的关中无法供养大军,后勤压力就落到了曹魏一边。接下来的剧本将变成,诸葛亮实践“乌龟法”持重不战,而魏明帝着急上火,毕竟战争是在曹家地盘进行,消耗钱粮是在亏他曹睿的棺材本。

甚至说蜀军只需要分兵在此与司马懿相持,主力可以再攻陇右,因为主动权在手,丞相完全可以指东打西,充分疲惫魏军。

无奈天不假年,正当丞相准备重启陇右攻略时,一病不起,从此失去了绝好机会。

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防守(养寇论站不住脚)?

趣谈答案:司马懿对阵诸葛亮的时候从来没有占尽优势,双方只是势均力敌。

司马懿的难处

题主分析的很恰当,蜀国的总人口才94万左右,魏国总人口在430万左右,蜀国的总兵力达到了10万,而魏国的总兵力达到了50万。

但是仅仅是数据的对比就可以了吗?我们看一下蜀国有哪些得天独到的好处呢?

唐朝的诗人李白曾经说我写过一首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就意味着蜀道之难往往是易守难攻型的。

而易守难攻,就意味着诸葛亮只需要派遣出少量的部队,留守在紧要的关头,然后来拖延住敌人,敌人就打死也进攻不过来了。

同样的道理,曹魏并不是没有敌人,表面上看曹魏统一了大北方,但是在北方还有北方,北方的北方,北方的东方,北方的西方都有着敌人。

这就意味着曹魏绝对不可以把50万部队全都压在蜀汉这一边,他还需要分出至少一半的兵兵来防守整个曹魏的东西南北4个方向。

而这个时候蜀汉能够真正作战的人数恐怕有8万左右,而曹为能够作战的也就仅仅是20万。

也就是说这单纯的数据比例是1:2。(除此之外,曹魏还需要提防东吴,就更没多少部队了)

数据比例在1:2的前提之下,人口已经没有办法形成绝对意义的碾压之势了,毕竟满清末期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时候,人口伤亡比例达到了1:600。等等,这样说好像有点跑题了。

司马懿不敢乱动

当时的司马懿状态非常的微妙,简单来讲,如果把他派到前线,既没有战功,也没有败绩,顶多被骂一下,被皇帝指责一下。

但是一旦司马懿做了一些错误的事情,吃了败仗,那么整个曹魏所有的臣子们将会口诛笔伐,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也将会直线下降。

换句话来说,司马懿已经明白自己只有两种可能来做,第1种可能是必须要打胜仗,而且要打大胜仗,第2种可能是绝对不可以输。

有着这两种小情绪左右的话,司马懿根本不敢乱动,包括诸葛孔明的空城计,司马懿也不敢乱动,如果真的行军作战真的输了怎么办?他能承担得起这种责任吗?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命令自己手下的士兵轮番的骂司马懿的祖宗三代,并且给他送妇女的衣服来羞辱他,司马懿依然是不为所动,因为一旦动,就必须赢,如果动了之后没有赢,整个曹魏将会给他施加压力。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