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对空”有多大胜算?明明打不到战机,为啥还装高射机枪?

1951年春,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前哨兵站机要员钱英杰,曾经参与了对美军飞行员哈里斯少校的审讯,通晓英语的钱英杰问哈里斯,对自己的飞机被击落有什么想法,这家伙满脸惊恐地说:最近你们用了一种专门对付低空飞行的新式武器,对我们的飞机威胁极大!

钱英杰听完乐了,其实哪有什么新式武器,就是“志司”已经批准前线部队可以用轻武器打美机而已。在之前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高射机枪手洪成茂曾经击落过一架敌机,但是我军当时装备的高机数量太少,不能形成有效火力网,而步兵轻武器又被严格禁止对空射击,至于原因,一方面,是志司认为这样做既暴露位置又用处不大,另一方面,还要顾忌美国空军的报复。

志愿军在入朝之初的防空火力是很薄弱的,比如著名的“万岁军”第38军,根据1950年9月该军的统计,入朝作战兵力为44521人,部队装备的各类机枪合计有993挺。其中重机枪装备有125挺,主要是美制和九二式、九二改,而轻机枪装备864挺,包括捷克式轻机枪有365挺、英制布伦轻机枪247挺、美制勃朗宁轻机枪245挺、苏制转盘机枪7挺,轻重机枪数量为989挺。

看出差额了吧?在轻重机枪之外,只装备有4挺美式12.7毫米高射机枪,这就是整个38军4万多人仅有的防空力量了。在高射炮和高射机枪数量少的可怜的情况下,志愿军在战争初期要求部队不使用轻武器打飞机也是无奈的选择。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美制12.7毫米高射机枪、日造“八九式”7.7毫米高射机枪缺乏补充能力,基本是损失一挺就少一挺,在1951年年底之前,防空火力确实薄弱。

因此志司的意见也被“中朝联合司令部”采纳并下达,但是这个禁令在1951年1月被一名人民军女战士打破了,面对美机的肆虐,这名女战士忍无可忍,用一杆苏制7.62毫米步枪,击落了一架敌机。飞行员跳伞后,美军立即出动直升机进行营救,同时派出多架战机对周边地区扫射轰炸,从而达到掩护和报复的双重作用,附近百姓伤亡不少。

事情发生后,人民军的上级部门对女战士采取了非常特殊的处理方式,先是因其击落敌机记大功一次,然后再因为违反战地命令而进行了严厉处分。命令就是命令,因为步枪子弹口径太小,击落敌机是非常困难的,连12.7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命中率都不高,怎么能指望步机枪对美机形成有效杀伤呢?而美军一旦飞机被击落后,会立即实施报复,大量投下燃烧弹等等。

不久以后,志愿军某部通讯班长和一名战士,在送信途中遭遇美机扫射民房,看见美机疯狂屠杀无辜的老人妇女儿童,班长大怒,命令战士对空射击,根据史料记载,这名战士用6.5毫米步枪和一个弹夹(五发以内),就成功击落一架美机,其它四散而逃。这步枪的口径很眼熟是吧?没错,九成是一支日式的三八大盖,因为通讯班也没啥好武器。

痛快完了,班长也知道自己闯祸了,抗命可不是小事。回到部队后,通讯班长主动承认错误并做了检查,而事件层层汇报上去以后,却引起了志司领导的注意和讨论,经过再三权衡,最终果断修改了命令:即日起不论前后方和各兵种,全线可以对来犯美国飞机进行射击!也就是说,不仅高射炮和高射机枪要打,步机枪也可以揍它们。

这道命令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在此之前,由于我军防空火力薄弱,许多部队都没有装备高射机枪,所以美机非常肆无忌惮,经常低飞甚至超低空飞行攻击目标。在上个世纪50年代,作战飞机飞得越低,对地面目标的打击越准确,如果任由敌机猖狂下去,不仅人员物资损失大,对部队士气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志司的这个新命令,掀起了前线部队用轻武器广泛打击美机的浪潮,创造了多次对空射击的奇迹。美国空军一旦被击落的次数多了,飞行员们心理上也害怕了,再不敢随意低飞,而高空轰炸的效果当然一般。美国人搞不懂清楚对手使用了什么办法,所以哈里斯才认为是有了“新式武器”,事实证明,敢打是对的。

既然步机枪都可以有效遏阻作战飞机的低飞行为,那么威力更大的高射机枪对敌机的威胁也就不在话下,在坦克和汽车上安装高射机枪,显然是有一定作用的。小时候是把玩过高机子弹的,那个弹壳的尺寸口径跟高级猎枪差不多,一梭子打过去,兹要有一发命中机舱,都够驾驶员受的,所以说,20毫米以下的“枪”,对敌机形成杀伤主要还是以驾驶员和驾驶舱为主。

抗美援朝战争中后期以后,随着苏械武器的大批到来,这一情况有所改观,比如到第五次战役前夕,志愿军已经装备苏制M38/M46式德什卡高射机枪1560挺,1952年6月27日,志愿军又接收补给的苏制高机477挺,使总数突破了2000挺,这款高机对空最大射高达到了2500米,战斗射速 125发 /分钟,是对付美军飞机的有效地面武器。

在停战谈判快要达成协议之前,1953年7月10日,志愿军第23军67师199团高射机枪连战士张立春,在石砚洞北山阵地上,面对俯冲而来的四架美军4架,采用单膝跪地的射击方式,用苏制高射机枪猛烈射击,将800米外的一架敌机准确击中,冒着黑烟栽了下去。十分钟后,张立春再次射击又一批六架敌机,又击落一架,整个战争期间张立春共击落敌机三架、击伤四架,荣立一等功。

知道“范弗里特弹药量”吧?那是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中将的发明,然而在1952年4月4日凌晨三时,我40军119师炮团高炮连在沙里院车站警戒时,发现西北方向飞来一架敌机,排长王兴民立即下令开火,仅用八发炮弹当场击落这架夜航机,堪称干净利落。第二天传来消息,击落的很可能是范弗里特的儿子小范弗里特中校,因为他老爹委托谈判代表在板门店特别提出来,自己儿子在某地上空被击落而失踪了。

事件惊动了志司后勤司令员洪学智,命令部队组织搜寻,未果。后经前线部队认真分析,由于当时敌机是在低空飞行,几乎没有跳伞逃生的可能,所以在飞机已经被炸成碎片的情况下,小范弗里特大概率是被炸的尸骨无存。通过这些战例足以说明,如果志愿军在参战初期就有足够数量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美军的空中优势将大大缩水。

在1952年6月结束的“反绞杀战”中,志愿军空军、高射炮兵和高射机枪部队,共击落击伤敌机1000多架,使敌战斗轰炸机实力降到了最低点,作为高炮的火力补充(高炮损失不过30余万),你说高机的作用大不大?

“地对空”有多大胜算?明明打不到战机,为啥还装高射机枪?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地对空的胜算有多大?这您就说笑了,各种地对空导弹,肩扛式火箭筒,这可都不是白搭的东西,没有用的话,军工们也不会摸着脑袋去研发这些个东西。

自古以来有矛必然有盾的,所以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胜算绝对不小。

别的不说,当年美国人研发的U—2高空侦察机,牛气哄哄的让小弯弯开过来,肆无忌惮的在咱头上拍照片。

结果呢?还不是被三发萨姆2送回了地面?变成了一堆废铁吗?

好了,咱不纠结这个问题了,直接说第二个问题。

高射机枪打战机?貌似很没有用?

嗯!确实,如今的高射机枪去打战机,说真格的还真就来不了。

别的不说,就光说战机那速度嗖嗖的,你这高射机枪刚一抬头这还没准备好呢?

保不齐人家的战机嗖一下就飞过去了,然后咱就看到了留一个喷着蓝汪汪,红丢丢火苗子的战机尾巴了,也只能望着战机叹气了。

而且战机的飞行高度,高射机枪你不管怎么努力,他的胳膊也够不到那个位置上,想要让高射机枪够到战机,除非他们对着高射机枪来个俯冲射击或者俯冲轰炸。

不过战机也没那么傻,毕竟战机上的导弹他也不是摆着哪里看的东西。战机上的机炮那就是个摆设,百十来发子弹能干啥?突突两下就没了,一般他们也不会用机炮。

如果咱真要是这么琢磨的话,不管你怎么看,这高射机枪压根就是一鸡肋,对空战争中,貌似就没他的地位,干脆咔嚓了就完事了。

但话说回来,飞机里头他也不光只有战机这东西,直升机他也不少,什么运输直升机,什么武装直升机等等。

所以高射机枪不打战机,回头打这些直升机,正好,高度不高不低的,速度也不快不慢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高射机枪,他的目标其实不是什么战机,而是天上飞的直升机,也就是说部队里头装个高射机枪还是有用的。

说真格的,高射机枪虽然是一个老物件,您别小看了这个老前辈。

当然光说不练假把式,小编这里给您举几个例子,您自己体会一下。

二战结束之后,频繁对外发动战争的,不用说,美国人就这里头的一员,而且是发动对外战争最多的一位。几乎每年对咬对外进行一次战争。

当然,咱不说他的目的,就说他的直升机对上地面的高射机枪又是一个啥结果?

当年美国人对上咱家隔壁的小霸王,双发一开打这就是二十年,整个战争把个美国人打的算是满头包吧。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直升机尤其是武装直升机出现在战场的频率那是相当高。

您也别有啥怀疑的,咱别的不说,就说描写这场战争的电影电视剧那多了去了,而这些电影电视剧中,出镜率最高的就是直升机,这没跑?

而小霸王对空武器还真就没有多少,数量最多的就是高射机枪。

而美国人被高射机枪,射爆的直升机您知道有多少吗?有五百多架,这个数量绝对够恐怖的,毕竟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投入的直升机也就三千多架,六分之一的数量,当然这里头不仅仅有高射机枪的事。

具体在说个事,您就知道高射机枪对于直升机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在1965年的时候,美国动用了三十架直升机,他们拉着一批士兵,准备运到前线去发挥属于他们的战斗力。

结果美国人的对手收到了情报,美国人搞这么大动静,当然不能让美国人如愿了。

所以在直升机必经之路上,他们就给美国人安排了三百多挺高射机枪。

这数量,平均十几挺对付一架直升机,那场面绝对够壮观。

美国的直升机刚刚到了埋伏圈,那子弹跟暴雨一样就刮了过来,什么直升机啦,武装直升机啦,直接打成了筛子。

就这一次伏击,美国人被打死了二百多人。

所以您说说高射机枪有用没用?整场战争,让美国人直接催生出了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出现。

因为美国人发现他们让贝尔公司造的第一代武装直升机,缺点多多,至少防护能力太差了。

所以贝尔公司在投标第二代武装直升机的时候,就利用了战场上积累的经验,发展出了防护性能更加强悍的阿帕奇直升机。

您要知道阿帕奇直升机是七十年代的产品,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好几代了。但他的基本防护能力这个指标和结构,不管阿帕奇怎么改变,他都没有变动过。

就凭这一点,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霸占武装直升机龙头老大的地位,已经好多年了。

这都是美国人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结果,世界上其他国家可没有这么丰富的经验总结的。

这说的有点远了,但也能看出来,高射机枪对于武装直升机的威胁程度,毕竟直升机的飞行高度并不高,速度也没有战机那么快。

高射机枪的指标正好对付直升机,尤其是坦克这种陆地之王,一个炮管子确实挺牛气的,但要对付天上飞的直升机,可够费劲的,而直升机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坦克的炮塔上部开几个窟窿。

那么在这种形式下,坦克头上的那挺高射机枪,您不管怎么看,都没有把他拆下来的必要。

毕竟不管用不用的上,摆在哪里对直升机也是一个威慑,不至于被直升机瞅见了,跟苍蝇看见的蜂蜜,可劲的往上钉,到时候就被动了。

小编再给您举几个例子。

苏联人也特别的喜欢武装直升机,当年入侵阿富汗的时候,前线的官兵就特别的喜欢动手改装直升机。

不得不说战斗的民族就是厉害。

一开始的时候,苏联人使用比较多的是米—8直升机,这直升机上边本来也有武装,两侧都有武器挂架,可以搭载四步UB—16—57UMVP型的火箭发射巢,或者直接挂两颗二百五十公斤重的航空炸弹。

但前线的苏联人对于米—8的这种火力依然不满足,于是苏联独立第二八零团,他们直接把歼击机上的GSH—23L型的二三十毫米口径的航空炮给装到了米—8上了。

想不到吧,苏联人的动手能力超强的,装上了这种航空炮的米—8确实给力,这让独立二八零团,感觉无比的兴奋,所以他们打算再给米—8装上一门步战车上使用的七十三毫米口径的2A28“雷”半自动火炮。

好吧,这绝对生猛,那么装火炮这事,他们成功了吗?

答案是:“你们疯了吗?难道就不考虑一下,米—8抗后坐力的承受极限吗?这可是半自动火炮,你们就不怕,这东西的后坐力把米—8给拆了吗?”

所以这事,被叫停了。当然苏联当局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1980年的四月份,米里设计总局就派出人员,实地来了解当时前线部队的需求,对米—8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装。

他们为米—8新增了一件从坦克上拔出来的武器——PKT坦克机枪。

其实当时他们更加想,把一挺四联装的GSHG—7.62机枪,塞进米—8的身体里,结果这东西不能承受大量的灰尘,和必须有较好的冷却系统,以及让前线机械员尴尬到爆炸的众多零件。

据说有一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机械员,出于好奇,把这机枪拆开过,但拆开之后,面对多到无法想象的零件之后,直接就把机械员给搞晕乎了。

当然除了机枪之外,他们还给米—8塞进去过一门三十毫米的AGS—17火焰步兵流弹发射器。

这说的有点远了,但总的来说,在这场战争中,体现了武装直升机在战场上的重要性。

以至于他们的对手也在琢磨着,怎么才能更多的干掉米—8以及后来装备的米—24直升机(这款才是真正的武装直升机)。

首先是伪装,然后是突然袭击。

根据独立二八零直升机团的利亚采夫大尉的回忆,他在1980年二月二十三号,和另一架直升机组成双机编队,执行搜索任务。

他们通过地上的车轮印发现了对手的行踪就跟了过去,结果他们在一个沙丘的后面发现了对方。

当时这位大尉想利用直升机的优势,在观察一下对手的火力如何?结果飞到一辆皮卡上方不远处,对方就扯下上边的蒙布,然后大尉就看到了一挺高射机枪以及坐在上边的一个大胡子。

幸亏发现的快,一个转向打过来,还是有子弹给他们的油箱来了两个洞。

油箱都漏了,在停留下去,他们可就不占什么优势了,最后返回了基地。

那么从这件事情上,您应该能体会得到,高射机枪对于直升机的伤害,不是一般的大。

以至于后来的米—24对于高射机枪的防护,提高了一个等级。

12.7毫米的高射机枪打不透米—24的装甲。

别的不说,就拿米—24的玻璃来说,这东西在整个战争期间,就从来没有被12.7毫米以下的弹头或者碎片击穿过。

很多时候,米—24会带着嵌在玻璃上的弹头飞回营地,据说最多的时候,他们能带回去嵌着六颗高射机枪的子弹回去。

说道这里,问题来了,难道高射机枪对直升机产生不了威胁了吗?

那到不是,虽然12.7毫米口径的子弹打不穿装甲,但这东西依然可以造成飞机装甲内侧产生大量碎片,这些产生的碎片虽然细小但对内部的乘员损伤很大。

破甲弹何尝不是这个原理来伤害坦克里头的乘员。

再说装甲并不能覆盖住直升机所有的部位,座舱被高射机枪击穿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毕竟在战斗中,这个概率会被无形中放大。

当然了,也有人说,打飞机的武器也不光只有高射机枪,肩扛式火箭筒来一发,难道不香吗?

香到是香,但价格这又咋说呢?子弹和火箭弹没得比。

而且高射机枪也不一定非要针对直升机,从空中落下来的伞兵也成啊,他可比什么火箭筒要经济实惠。

再有就是天上飞的无人机,不大一个小东西,用高射机枪去扫的话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保不齐还能捡个漏,就算是捡不到,吓唬一下,威慑一下,让他不敢太过靠近,也是很香的吗?

而且高射机枪,他也不仅仅可以对空进行射击,对地面目标射击,也是一个很大的威慑。

不说针对步兵,就是轻型装甲目标,打几个窟窿眼还是没有问题的,甚至于针对对手的永久性工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当年我们惩罚小霸王的时候,就有过用高射机枪打碉堡群的记录。

当时我军推进到同登,对手打不过跑了,缩到了离同登不远的平顶山上。

为什么跑这里呢?因为这里有一个碉堡群可以让他们固守。整个碉堡群长一百二十米,宽六十多米。

分上中下三层,光墙壁的厚度就达到了一米到一点五米,这厚度?炮弹打上去都是一个坑吧!

除此之外,对手还在这碉堡上扣出了三百多个射击孔,整个就是一乌龟壳带刺猬的节奏。他们还塞进去了三门八十二毫米的无后坐力炮,三挺高射机枪,九挺轻重机枪,地表就有一百五十个人。

貌似一看,你都没法下嘴。

咱进攻的时候,就动用了三门八十五毫米的加农炮,三门无后坐力炮,以及四挺14.5毫米的双联高射机枪。

首先我们用炮炸了一遍,然后用直瞄火炮和四挺双联装的高射机枪,对其进行封锁,高射机枪咋也比什么重机枪得劲吧,直接把对手的火力给封死了。

连续三次爆破,这乌龟壳就被撬开了。

这次战斗,高射机枪的压制火力能力,比火炮得劲多了。

所以高射机枪就算是针对地面目标,那都没有多大问题,必要时刻充当压制武器使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使用单管高射机枪的话,跟着部队行军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地对空”有多大胜算?明明打不到战机,为啥还装高射机枪?

著名的苏制ZPU–4高射机枪,口径14.5毫米,它的目前服役的最大口径枪械,1950年代苏联研制它的目的就是给营团步兵提供一种打击低空飞机的速射武器,但是1960年代初军用飞机全面进入到喷气机时代之后,由于喷气机飞行速度快,而ZPU–4这类的高射机枪由于打击高度和距离都太近了,并且还是人力瞄准和操纵左右方向界、高低仰俯界,再让它对抗喷气式飞机已经力不从心!所以,仅十年的光景它就退居到了二线。二战期间美军也装备M16型四联12.7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M2重机枪改进的),用来对抗德军低空来袭的飞机,但是当时的战斗机低空飞行都在300公里左右,高速飞行时为500公里,用人力操纵机枪去打飞机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对一般人来说视觉神经传到大脑,还要计算提前量、再传到手部神经...对于飞行速度300公里快的飞机来说反应是迟钝的!能不能击落飞机完全凭运气...所以,美军虽然也装备了高射机枪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对地面目标进行火力压制,由于效果不佳,二战之后美国不在研制高射机枪了,而是回归到它之前对地面目标打击的主要任务当中。越南战争爆发后由于越南的战场环境复杂,美军使用了大量的直升机参战,主要进行“空中蛙跳战术”,由于直升机不受地形限制,飞行速度快、作战半径远,可以实施突袭...等一些全新的战术优势,侵越美军在越南投入的各型直升机10000架以上!

为了应对美军的这种全新战术,越南在我国和“苏东集团”的支援下,大量使用了高射机枪对抗来袭的美军直升机群,直升机相比较于固定翼飞机飞行速度很慢只有200多公里,而且在悬停或者降落时是非常脆弱的,机身也没有防弹装甲,大口径的14.5高射机枪很容易将它撕烂!这架CH–47在超低空被击落,很有可能就是被高射机枪打中的,因为射高800米以下是高射机枪打击范围。我军援越部队的56式高射机枪,仿制的就是苏制ZPU–4。

通过挖战壕、植被覆盖...等伪装手段,外表很难被发现,我军援越高炮部队和高射机枪分队,通常采用预设假阵地、假目标对美军飞机进行迷惑,战术上采取在敌机的飞行线路上多阵地、长纵深布阵,使用集火近战的战法,也就是一个连的高炮或者高射机枪集中打击一架敌机,一个连几十根炮管或者枪管十秒钟内可以发射几百发小口径炮弹或者高射机枪弹,完全将美军飞机罩住不使逃脱!领袖说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军参战指战员充分的贯彻落实了这一战术指导思想。美军在侵越期间直升机损失数量高达4800多架!大部分都是由小口径高炮和高射机枪击落的,美军也为此头疼不以,山高林密、芦苇丛生,而且高射机枪可不只是有四个管的那种无动力的笨重家伙,它也可以双管甚至单管使用,重量减轻后机动能力也大大加强,游击战术防不胜防!美军撤出越南后,紧接着苏联又陷入到阿富汗的泥潭当中,由于阿富汗也是地形地貌复杂,苏军也借鉴了美军在越南的“直升机蛙跳战术”,大量的使用了米–8/17系列运输直升机和米–24武装直升机护航,但阿富汗游击队仍然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法,将苏军的直升机引入到狭长的山谷当中,减慢苏军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再使用多挺高射机枪居高临下打击直升机的旋翼机构位、发动机等脆弱位置将苏军直升机击落!这种战法也获得了不小的战果,也是对“毒刺导弹”的补充。进入到199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直升机的发动机功率大幅度增加,这样就可以安装更厚的防弹装甲,在战区运输途中,不论是运输直升机(注意图片里米–17安装着火箭弹挂架)还是武装直升机,不但火力比以前强大的了很多,防护措施也提高了一大截,再使用高射机枪打直升机已经很困难了,搞不好直升机没被击落自己反倒是被它一顿火箭弹覆盖...简易高射机枪的能力减弱,它又退居二线了,重点任务就是打击地面目标。苏制ZPU–2,目前的高射机枪在战乱地区都是被安装在皮卡上,有了车辆作为载具,机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加上14.5毫米的巨大威力,在街头巷战中可以有效的封锁多个街区和高层建筑的窗户、压制敌狙击手...等任务;在野战当中也可以密集的覆盖1500米内的土木工事,打飞机不行了,干陆战的工作还是可以胜任的。另外也要说一说坦克上的高射机枪,早年间给坦克安装大口径机枪确实是有防空的目的,但是就像前面说的那样,用人操纵机枪打飞机是很困难的事情!也许几千发子弹打中一两发都是运气,唯一有效的就是在飞机俯冲的过程中集中多挺机枪去截击/扰乱它的俯冲航线,使其改变俯冲路径,达到不能精确轰炸到目标的目的。到了现代随着精确制导航弹和专用打坦克的小型对地导弹出现,高射机枪就更没有起到防空的作用,既然是这样为何还要给坦克装大口径机枪呢?《狂怒》里的谢尔曼坦克的炮塔上安装了一挺M2型12.7毫米重机枪和一挺M1919型7.62毫米机枪,再加上主炮边上的同轴机枪和驾驶员边上的那挺M1919,一共是四挺机枪。

坦克是矛与盾结合在一起的移动堡垒,它的火力配置是有层次的,不但要有主炮还需要多挺机枪形成火力打击的层次,M1919机枪是打击600米之内的目标、M2重机枪负责600~1000米的距离,坦克炮实施800~2000米的目标打击。

这些机枪里面,M2不但有对空拦阻射击任务还有给主炮指示目标的任务,就是使用曳光弹打向目标,给炮手提供观察数据评估。因为大口径机枪在1200米内的弹道平直,与坦克炮要在1200米内打击目标的弹道是一致的,所以有给坦克炮手/车长提供目标指示和弹道测算的功能。当然它也可以平射打击600米以外的地面目标,这也就是坦克必须要配置一挺大口径机枪的目的,当然现代坦克的高射机枪都是以“遥控武器站”的形式安装在坦克炮塔上,在车内就可以遥控射击,不必再由人去操纵安全性大大的增加。

总之,高射机枪这种武器本来就是大口径机枪的一个分支,最早是配置给陆军连队远距离打击地面目标,后来飞机出现之后连队为了防空的需要,给了大口径机枪一定的防空任务,再后来随着飞机的技术水平提高,机枪打飞机根本不管用了,它也就回到了最初的打击地面目标的岗位了,武器装备就是这样在它的使用性能范围内,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要的就是一转多能。

“地对空”有多大胜算?明明打不到战机,为啥还装高射机枪?

淞沪会战期间,国军按照德国顾问的意见,基本上不用机枪打飞机。一开始国军还有点空军可以拼一拼,很快就被日军消灭了,以后也没有高射击枪等防空武器,也还是按照德国顾问的意见,不用机枪对空射击。因此,日军经常用飞机对国军阵地进行低空扫射,对国军造成极大的伤亡。

日军在淞沪战场的几大利器主要就是,用猛烈炮火压制国军炮兵阵地,让国军的炮兵基本上无力反击,然后用飞机投弹轰炸,后来发现国军不对空射击,就干脆用飞机低飞扫射。尤其是在每天早上,日军用飞机在国军阵地上低空侦察,发现国军正在集结,就开始用大批飞机轮番扫射。

比如桂系部队六个师上来到前线以后,原本按照国军统帅部的计划,是要把桂系部队当成生力军,来向日军发动反攻的。但是,桂系部队缺乏对日军作战的经验,在进入阵地之前开始集结的时候,就被日军飞机发现,进行了大量扫射。其中一个团原计划在团长集合讲话后进入一线阵地,刚集合起来就被日军发现了,一阵飞机低空扫射过后,这个团的伤亡就超过了一半。

之后,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徐州会战期间,日军的飞机都非常嚣张,出了专门对国军的炮兵阵地进行针对性的轰炸之外,经常进行低飞扫射,甚至下降到略高于树梢的位置对国军阵地进行扫射。在植被比较茂盛的山上还好一些,而在徐州会战期间,缺乏植被的掩护,日军的飞机扫射对国军的威胁非常大。

不过,从徐州会战时期开始,因为后面上来的部队多数是滇军,川军和西北军的部队,这时候国军的德械师也都已经打完了,所以就不再按照德国顾问的那一套来打了,国军士兵在阵地上发现日军飞机低空扫射,经常会用机枪组成火力网,对空射击,迫使日军飞机不敢飞得太低进行扫射。

高射击枪无论是否能够打到飞机,至少可以形成一个火力网,对本方的阵地构成一定程度的保护,对飞机构成威慑,迫使敌方飞机不敢像日军对国军作战中这样,直接低空扫射国军阵地。尤其是在非对称战争中,装备条件比较差的一方,无论是否有用,只要有条件,还是要用高射机枪进行防空,来掩护本方阵地。

“地对空”有多大胜算?明明打不到战机,为啥还装高射机枪?

我当过兵,我来回答吧!

举个例子,刺猬的速度追不上老虎,但没有刺的话,分分钟就是老虎的美餐,高射机枪的作用也一样。

别说高射机枪,就是八一杠步枪,作战条令上也明确写着,四百米集火射击,可以打飞机的。

八一步枪口径7.62,12.7高射机枪口径就不用再说了吧?

当年我们打高射机枪,二百米打靶,不锈钢的靶杆两枪打断。八百米打透钢板,有一次训练,望远镜看到对面山上跑进来一只羊,激光测距一千一百多米,当时调皮,因为是打枪代炮,所以有火炮瞄准镜,虽然倍数不大,应该是3.8的,但也能看个大概。三枪过去,有一枪命中,直接打成两段儿。

过去螺旋桨飞机时代,如果没有高射机枪,飞机可以低空压着你打。但高射机枪这玩意,一千多米距离打你玩一样,最远3500米,哪个飞行员不怕?十五毫米钢板一下打透,你飞机装甲多厚?

现代作战,喷气式,超音速,高射机枪是打不到了,但也对飞机是个威胁,起码不能那么肆无忌惮。

还有,现在叫12.7高平两用机枪,架坦克上,1500米内对付步兵和轻装甲,也是轻松加愉快。毕竟坦克炮威力在大,也是一个炮管儿,人家在后面抗个40火,你咋办?但有了12.7机枪,射击距离就不是40火可比的,威力也比你步兵的5.56大,架坦克上,又不用扛着,浪费点儿油能保证士兵留着脑袋吃大米白面炖猪肉,所以,必须留着[捂脸][捂脸][捂脸]

“地对空”有多大胜算?明明打不到战机,为啥还装高射机枪?

其实,高射机枪,对空射击效果并不好,至于越战时,美军被高射机枪击落的大都只是UH-1运输直升机,加装了1艇7.62毫米M-60机枪,并非真正的武装直升机,仍然是运输直升机而已。

吸取了越战大量运输直升机被击落的惨痛经验教训,美军研发了专职的武装直升机AH-64阿帕奇,能有效打击坦克等地面高价值目标,以及坚固的野战工事等,同时能有效抗击地面12.7/14.5毫米高射机枪甚至20毫米机关炮的打击。

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从二战到当下的实战来看,高射机枪打战机,是非常艰辛的任务,高射机枪也就越战时对运输直升机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但对美军的喷气式战斗机基本上没有什么卵用。

当年,仿制的14.5毫米ZPU–4高射机枪,我军命名为56式14.5毫米4联装高射机枪,曾经大量地随参战的高炮部队进入越南,其作用就是保卫己方57毫米单管高射炮和37毫米双管高射炮阵地的安全。

对空在射击中,我56式14.5毫米4联装高射机枪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大响声,其分贝完全盖过了57毫米单管高射炮和37毫米双管高射炮射击时的声音,但非常遗憾参战的我56式14.5毫米4联装高射机枪并未打下一架空中的战机。

现在,陆军单纯装备高射机枪的作战分队已经很少了,一般高射机枪都成了车载机枪,装备在坦克、步战车、装甲运兵车、越野车辆上等,对空中来袭的武装直升机等空中目标,实施驱离打击,但并不指望高射机枪能打下武装直升机,必要时可以用来对付步兵和战场上的机枪火力点等。

步兵分队装备的高射机枪,已经改称为重机枪;以前二战时的重机枪,则称为通用机枪;轻机枪已经改称为班用机枪,这个细微的变化,相信军迷都是知道的。

我89式12.7毫米重机枪,已经下放到连级作战单位,以加强步兵前沿的火力投送能力,这个变化是很大的,因为以前连队的重火力无非就是数挺67式7.62毫米重机枪,现称为轻重两用机枪或通用机枪。

随着89式12.7毫米重机枪的装备,对空射击包括对地打击火力输出包括有效射程都提高了许多,增加了地面部队驱离武装直升机的能力,武直对地面部队的威胁已越来越大,除了配备单兵防空导弹,大口径机枪对空中目标仍然有一定的威胁,同时增强了打击无人机的有效手段。

高射机枪,现在称重机枪,就目前军队装备发展来看,也不会马上退出现役,12.7毫米M-2重机枪这艇老枪,依然是美军车载步兵的必配。

即便是全球热点冲突地区,游击队或抵抗组织,都将12.7/14.5毫米重机枪搬上了丰田皮卡,成了一辆机动灵活打了就跑,或在运动中也能射击的对空对陆作战的有效作战平台,赋予了大口径机枪新的战场用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