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打残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国军为何要主动撤退?
因为日军后来增兵了。
南京失守后,由于国府迁往武汉,并拒绝与日本政府谈判。
于是受此影响,日本内部便分成了两派。
即“扩大派”和“不扩大派”。
一开始,不扩大派的声音占上风。日本内阁和参谋本部都主张不扩大战争。
这派人认为,继续打下去,日军必然会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日本资源匮乏,打持久战无疑就是灾难。所以他们的主张便是守住占领区,扶持傀儡政权,寻求与蒋政府谈判。力主用谈判的方式从中国攫取利益。
就像当年甲午战争,与清政府谈判,并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一样。
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拒绝谈判。
再加之,前线作战的日军将领又都主张扩大作战范围。
前线的师团长、旅团长,觉得国民政府就像一栋破房子,踹几脚就塌了。对高层畏畏缩缩的表现极为不满。
所以,尽管日本内阁不同意扩大战争,日本参谋本部也没下令。但侵华的华北派遣军和华中派遣军,还是私自行动,各自沿着津浦铁路,对徐州发动了夹击。
徐州会战就是在日军这种“下克上”的大背景下爆发的。
而由于两个方向的日军都是私自行动,都违背了大本营的指令,都企图以既成事实迫使大本营同意他们的行动。所以徐州会战初期,日军投入的兵力不多。
南线的华中派遣军,有九个师团。但只投入了一个师团,即第十三师团。
北线的华北派遣军投入了两个师团,即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
第五师团就是臭名昭著的板垣师团。
第十师团当时的师团长叫矶谷廉介,因此该师团当时也被称为矶谷师团。
但这两个师团,当时也都不满员。两师团加起来大概不到三万人的样子。
1938年1月,南北两线同时开打。
南线因为两淮地势有利于防守,再加上国军五个军的英勇奋战,顶住了日军进攻。所以南线形成了对峙局面。
北线则由于种种原因,韩复渠不战而放弃了黄河、泰山防线,导致日军板垣、矶谷两个师团长驱直下,很快就打到了离徐州不足两百公里的临沂、枣庄。
而两地一旦失守,徐州也保不住。所以北线的情况异常紧张。
为了巩固防线,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随即调整部署,从南线调回第59军,增援临沂。
又令川军第22集团军驻守滕县。
同时还部署孙连仲部于台儿庄,决心在台儿庄附近与日军的两个师团决战。
面对国军的部署,进攻临沂的板垣师团和进攻滕县的矶谷师团,均不以为然,两边的师团长都狂妄至极,认为国军不堪一击。
然而在临沂和滕县,他们却都遭到了国军的迎头痛击。
增援临沂的59军军长张自忠曾因为一些事被国人视为汉奸,骂了很久。并且还因此上了军事法庭。
虽然后来李宗仁等人出面作保,帮张自忠勾除了卖国罪名。但舆论和老百姓对他的辱骂却并没有停止。
"张逆自忠,自以为忠。"这是当时很多报纸媒体对张自忠的评价。
张将军,性格刚毅。面对被羞辱,他当然要用铁和血自证清白了。
所以在临沂对板垣师团的作战中,张自忠并没有保存实力,而是主动发动进攻!
与此同时,临沂城内的守军也发起反击,与59军里应外合。
板垣师团自侵华以来,一路上,中国军队都是望风而逃,从来没有见过中国军队会如此不要命的主动进攻。因此在国军的主动攻击下,板垣师团阵脚大乱,死伤惨重。
最终,经七昼夜血战,日军退走。
此一役,板垣师团被毙伤6000余人。
如果说日军的板垣和矶谷师团,是一把钳子的两个钳头,那临沂之战重创板垣师团,就等于是先掰断了日军的一个钳头。让日军不能再对台儿庄进行合围。
再看滕县这边。
驻守滕县的川军在当时的国军队列中,属于杂牌中的杂牌,装备落后,纪律一般,战斗力并不高。因此当时让川军来驻守滕县如此重要的据点,也是颇具争议。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只不被时人看好的杂牌军队,却在滕县打出了惊天动地的一仗。
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之下,川军硬是在滕县把矶谷师团挡了三天半之久。在日军轰开滕县城墙,攻入内城后,川军将士们又与日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
最后,除去突围出去的少数部队外,留守在城内的部队,包括师长王铭章在内,全部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川军死守滕县期间,李宗仁本来还命令汤恩伯驰援滕县,但因路途遥远,汤部没赶到,滕县还是失守了。
虽说没守住,但日军矶谷师团是在付出两千多人的伤亡后才拿下的滕县。而且进军进度也被大大迟滞。滕县守军为台儿庄守军创造了构筑工事的宝贵时间。
其实当矶谷师团攻下滕县时,华北派遣军司令部曾给矶谷廉介下过命令,让他等各路日军都达到指定位置,再一起进攻台儿庄。
但矶谷廉介狂妄的很,认为台儿庄防守空虚,便不顾板垣师团在临沂受阻,也不等南线日军被堵在淮河的现状,只率师团的一部分兵力就钻进了台儿庄战场。
接下来的一战,便是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让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守台儿庄,又令汤恩伯部阻断日军退路。
本来按计划,孙连仲部守三天,汤恩伯就从背侧夹击日军。但孙部一连守了近十天,汤恩伯都没来。以致台儿庄差点没守住,整个会战崩盘。但守军拼死一搏,守台儿庄的师长池峰城甚至下令炸了运河上的浮桥,以示背水一战的决心。再加上汤恩伯部也终于赶到了战场,对日军展开疯狂进攻。这才有了台儿庄大捷。
板垣、矶谷师团接连受挫后,侵华日军中的扩大派将领开始叫嚣。
不扩大派的官员也因为看到徐州附近有大量中国军队,认为合围徐州,可以给与中国军队一次有力打击,逼迫国民政府投降。
故而在台儿庄战役结束的当天,日军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84号令:从华北派遣军抽调四个师团,对徐州发动攻击。另调一个师团兵力监视第一战区国军;华中派遣军以两个师团的兵力沿津浦铁路向北,策应北面日军夹击徐州。
日军的这一命令,国军起初不知道。
为了守住徐州,也为了再来一次台儿庄式的大捷,以振奋国人抗日之决心,蒋介石抽调十多万大军到了徐州战场,交给李宗仁指挥,让他再接再厉。
但到了五月初,当日军的战略企图越来越明显后,蒋和李都明白,就别想什么再来一次台儿庄大捷了,再不走,怕是要被日军包饺子了。
为了避免淞沪战场和南京保卫战的悲剧再度发生。李宗仁果断下令撤退,第五战区部队从三个方向跳出日军包围圈。同时,蒋介石也令第一战区的薛岳部向豫东活动,掩护五战区部队转移。
之后,第五战区的主力部队基本跳出日军包围圈,进入休整阶段。
而日军第十四师团(师团长土肥原贤二)在与第一战区国军交火中,因为冒进,钻进了薛岳的包围圈。蒋介石大喜,认为可以全歼这股日军。于是便让第一战区部队接管战场,就有了兰封会战。
但兰封会战,国军打得很糟糕。
先是27军军长桂永清为了保存实力,在日军突围时,不战而逃,导致围歼计划破产。
之后薛岳重新调兵布阵,又围住了日军。但战斗正激烈进行时,守商丘的第8军黄杰部又不战而逃了。导致位于商丘和兰封一带国军处于被日军东西夹击的危险境地。
眼见围歼已不可能。并且,开封也肯定守不住了。蒋介石无奈,只好下令撤退。
到了六月,十四师团猛攻开封。眼瞅郑州朝不保夕。蒋担心,一旦日军拿下郑州,会沿着平汉铁路进攻武汉。便下令炸掉黄河大堤,引出了著名的“花园口决堤”事件。
花园口决堤后,陇海铁路被冲断。
北线日军无法利用铁路运兵,遂放弃了沿陇海铁路和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原计划。改为退回徐州,经由蚌埠南下,过淮河,再到合肥,与华中日军会合,沿长江两岸进攻武汉的方案。
至此,徐州会战完全结束。而武汉会战也拉开了序幕。
台儿庄战役打残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国军为何要主动撤退?
首先要明白,1938年的徐州会战其实是分为两个阶段的,“台儿庄大捷”则发生在会战第一阶段。总体而言,当时的华北和华中日军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日寇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还没有成立),两个方面军也都对李宗仁第五战区的军事实力有些藐视,企图在行进间用较小的兵力就打通津浦铁路占领徐州,华北日军动用了不足两个师团,而华中日军干脆只派来了一个师团。
确实,李宗仁指挥的部队基本就是个大杂烩,有桂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还有汤恩伯的中央军第20军团,尽管总兵力有20多万人,日本人还真没放在眼里,他们狂妄地认为只要南北两路一起发动进攻的话,这些杂牌军肯定望风而逃。为此,华北方面军派出了第10师团和不满编的第5师团,所谓不满编,是因为板垣第5师团有一个旅团(国崎支队)之前海运杭州湾,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会战,当时只剩下一个坂本旅团。
而矶谷廉介中将的第10师团,由于要分兵警备刚刚占领的山东诸多城市,能够投入徐州方向作战的,也只有一个濑谷旅团,所以说台儿庄战役打残“日军两个精锐师团”也是不准确的,精锐是精锐,但并未全部参战。也就是说,北线日军在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出动的,只是以这两个旅团为基干、加强特种兵部队组成的坂本支队和濑谷支队,拢一起的话有20000来人,实力刚刚超过一个满编师团的样子。
(孙连仲剧照)
日本人的骄狂还来自于山东省主席、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的不战而逃,韩部约10万人马连续放弃济南、泰安,让板垣征四郎和矶谷廉介进军顺利有些飘了,不待后续日军到达,即挥师直扑临沂和滕县。这两个城市一个是津浦线上的要点、一个是胶济线上的要点,都是台儿庄的外围屏障,而台儿庄则是徐州的门户。也就是说,坐镇徐州的李宗仁还没有准备好会战部署,鬼子就从北面分两路压上来了。
本来日寇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并没有立即突击台儿庄的意图,因为鲁南前线的兵力不足,1938年3月13日第二军发布的命令是:第10师团消灭大运河以北之中国军队,第5师团主力占领临沂后,进入峄县附近配合第10师团作战,“在达到以上目的后,大致在滕县、沂州一线,给以后作战作好准备”。但是韩复榘的溃逃,让日军两个师团一起疯狂起来,各以一个支队狼奔豕突,企图分别攻陷临沂和滕县后,直接在台儿庄城下完成会师。
仓促之下,李宗仁只好命令西北军庞炳勋的第3军团(其实就是一个第40军为基干)死守临沂,再命令川军邓锡侯的第22集团军死守滕县地区,为战区长官部完成会战部署争取时间。至于从华中北渡长江来犯的日军第13师团,李宗仁则调集桂军第21集团军、东北军51军和西北军张自忠59军等部坚决阻击,汤恩伯中央军第20军团75000人置于内线,作为战区机动决战兵团。
战役解读要客观,在徐州会战第一阶段,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约为29万对4万余(第13师团满编、第5和第10师团缺编),以全面抗战初期的日军战斗力,假以五比一可以抗衡来计算,第五战区只要指挥得当和将士用命,还是可以一战的。尤其是韩复榘在李宗仁的强烈要求下被法办后,各杂牌军将领基本服从指挥,也是尽了最大努力的。
大略来说,桂军、东北军和张自忠的第59军打得都不错,将南线日军第13师团牢牢迟滞在淮河流域,无法深入徐州地区;庞炳勋在抗战初期也算卖力气,跟板垣师团的坂本支队在临沂爆发激烈的攻防战,就在快支撑不住时,得到了紧急从南线驰援的张自忠第59军的帮助,两军合力大败坂本;没有拦住敌人的是川军,由于装备低劣和部署失误,日军濑谷支队陷滕县、兵临台儿庄城下,但是要注意,这可是孤军深入。
因为其他两路日军都未能突破阻击线,所以濑谷支队尽管炮兵火力很强,但是步兵实力其实并不充足,只有两个步兵联队(其中还欠了一个大队)。在台儿庄和运河沿线据守的是孙连仲第2集团军40000余人,他以一个师死守台儿庄城区,主力沿运河摆开防守,四比一的兵力,还让日军占领了台儿庄四分之三的城区,确实险象环生,抗战初期日军的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
李云龙说过,鬼子也是两个肩膀抗一个脑袋,打死一个少一个,在其他两路日军都未能按计划接近徐州外围的情况下,濑谷支队猛攻一周,从1938年3月23日鏊战至30日,仍然未能全部占领台儿庄。而其身后左右的中国军队已经包抄上来,尤其是在军事委员会和战区的迭电命令下,最精锐的汤恩伯军团在彻底逐退坂本支队后,也进至台儿庄外围地区,濑谷支队因此陷入重围。
中央军、西北军10多万人马,开始歼击伤亡已经较大的濑谷支队,鬼子当然撑不住了,于是大败而逃,史称“台儿庄大捷”。尽管中国军队重创日军这两个支队,大约毙伤日寇万余人,但是以10数万大军仍未能彻底歼灭濑谷支队,战力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过一战毙伤日军万余,在1938年绝对是大胜,所以台儿庄大捷后,武汉举行了狂欢和游行,老蒋也大为兴奋,决定增兵扩大战果。
然后就是中央军、滇军大批东调,军事委员会把在华北能够集中的野战力量,绝大部分汇聚到徐州战区,总兵力接近50万之众。然而日本人也因为台儿庄的失败而恼羞成怒,在发现大批中国军队集中在徐州地区后,1938年4月7日,东京大本营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将华北方面军第一军的第16师团、第114师团划归第二军指挥,同时命令华中方面军增加一个第9师团北上助战,另以土肥原第14师团直驱豫东,企图截断第五战区主力西撤的道路。
这就麻烦了,此时日军集中在徐州战区和外围的兵力,已达七个师团(第5、第9、第10、第13、第14、第16、第114师团)24万余人的兵力,几乎跟后面进攻武汉的兵力规模差不多。要知道,在武汉会战中,110万中国军队也未能打赢25万日本鬼子,而现在是50万对24万,从表面上看中国军队数字似乎占优,而从真实战斗力来看,其实是处于相当大的劣势。
日本人的目标,是用七个师团的野战力量,将李宗仁麾下的这50万人马一口吃掉,至少要歼灭大部,这就是徐州会战的第二阶段。所以日本人是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动手,东边又是大海,这个时候,不撤还等什么呢?在一马平川的豫鲁苏地区,极利日军发挥其机械化优势和空中优势,如果第五战区部队不及时向东突围,那么必然又将是一场南京惨败。
老蒋在会战第二阶段的初期还挺乐观,然而打着打着打到5月中旬发现不对头了,前方越来越惨烈的战报、查明的日军番号、战场态势图的箭头,都表明徐州战场已经面临严重的危机。在白崇禧、刘斐等人的不断劝谏下,他那颗因台儿庄的胜利而被冲得有点晕乎乎的光头冷静了下来,突然意识到:日军的意图是要围歼徐州中国军队主力。
因为台儿庄大捷后,在国内外媒体的宣传下,中国军队上上下下产生了“速胜论”,汤恩伯居然对部下说大军汇至“不久就可以收复济南了”,第92军军长李仙洲闻听哑然失笑:谁说的?这是速胜论,不现实!话音未落,1938年4月16日,李仙洲即接到命令:“战局发生变化,敌人后援部队已到,敌14师团向豫东迂回,徐州即将放弃,着第92军掩护战区主力转移”。
于是50万大军分头向西撤退,所幸撤退令下达得比较及时,而日军在西边又没有多少部队进行拦截,因此第五战区的部队绝大部分胜利突围,让南北两路日军扑了个空,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
台儿庄战役打残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国军为何要主动撤退?
日本在台儿庄战役的失败,完全是“下克上”的结果。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下克上”的传统,虽然日本的高层在名义上拥有对军队的领导权,但军队却经常私自行事,而每次军队未经高层私自行事后,高层又默认了既定的事实,所以日本“下克上”的事情在抗战时期就频繁上演了。
“九一八”事变,实际上是由日本中下层军官发动的一次行动,在占领了我国东北后,日本天皇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认定那些发动事变的军官行为不合法,将他们惩办,然后把东北还给中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日本天皇就只能做了另一个选择,事后承认他们的行为是合法的,这也就鼓励了“下克上”的行为。
在“九一八”事变中,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这些原本还是下级军官,毫无名气,但在“九一八”事变后,他们一下子就成了全日本家喻户晓的“英雄”,声名大噪。有他们做了前科,其他人就纷纷效仿了。
卢沟桥事变,其实就是在1937年7月7日,一支日军部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在演习过程中,一位名叫志村菊次郎的新兵中途解手去了,结果日军就认为这名士兵失踪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双方因此发生了摩擦。
但当志村菊次郎归队后,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仍对外宣称该士兵失踪,并下达了向宛平城进攻的命令,中日全面战争就因此爆发了。
按正常程序来说,要对一个国家发动战争,应该由国家的高层决定,而日本方面因为一位前线军官的擅自主张,就引发了一场两国之间的战争,这种决策模式也真是奇葩了,如果任何一位前线军官都能决定对一个国家开战,那么日本有那么多的军官,就意味着每个军官都有开战的权力,这也难怪日本到后来会跟全世界开战了。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便在华北向中国展开了进攻,对于这场战争,日本并没有做好与中国全面开战的准备,他们以为战争会跟过去一样,比如甲午战争,在打败了清朝,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赔钱加割一些地给日本,日本收了好处后事情就结束了。
后来日本占了东北,也是带着这种心理,不与中国全面开战,吃下东北后慢慢消化。这次卢沟桥事变,日本还是这样的心理,企业占据中国华北一块地盘,然后与国民政府签订一个条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块地盘了。
日本之所以带着这样的心态,是因为日本高层也知道,以当时日本的国力还不能与中国展开全面战争,如果战争规模太大,或是时间太长,日本肯定会吃不消。
但这个时候中国的国民意识已经觉醒,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也发表了全面抗战的讲话,并宣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日本的野心已昭然若揭,整个中国已做好了全面抗战的准备,誓与日本周旋到底,领土是一寸也不会让了。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淞沪会战爆发,战役持续了三个多月,以日军占领上海而告终,其实当时日本高层也只是想占据上海,并不想将战争事态继续扩大,但战场上的日军却不这样想,即便日本高层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但驻留在上海的日军仍继续向南京方向发动了进攻,日本高层就这样被前线的军官裹挟,事态就变得不可收拾了。
1937年底,日军在占领了南京后,就同时从华北和华南两个方向展开了行动。
华北方面日军的主力是第五和第十师团,第五师团就是臭名昭著的板垣师团,当时的师团长是板垣征四郎。第十师团长是矶谷廉介,因此也被称为矶谷师团,这两个师团从津浦线的北线往南发动进攻,而与此同时,占领南京的日军也从津浦线的南面向北发动进攻,这两股日军企图合围聚集在徐州附近的几十万中国军队。
其实这两个方向日军的进攻,又是“下克上”的行动,并没有得到日本高层的同意,所以在进攻之初,参战的日军并不多,尤其是北线的日军,总数有9个师团,但实际参与进攻的只有第五和第十两个师团。
而当时的第五和第十师团还没有齐装满员,总数大约在3万人左右,日军以有限的兵力投入作战,这就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先说说南线,当时国军在此部署了5个军的兵力,再加上两淮地区的有利地形,国军得以暂时顶住了日军的进攻,与日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所以战事就主要发生在了北线。
日军攻入山东后,当时负责山东战区的韩复渠为保存实力,选择了避而不战的态度,主动放弃了济南,后来又弃守泰安,把山东拱手让给了日军。
事后,老蒋大怒,枪毙了韩复渠。
由于韩复渠的不战而逃,板垣、矶谷师团很快就打到了距离徐州不到200公里的临沂、枣庄,如果这两个地方丢了,徐州就很可能会守不住。
1938年2月下旬,日军东路第五师团从邹县南下攻到了临沂,驻守临沂的是庞炳勋部,他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后,诱敌深入,挡住了第五师团的正面攻击,但庞炳勋也只能拖住第五师团一段时间,继续打下去肯定崩溃,李宗仁便急令张自忠的59军增援庞炳勋。
在军阀混战时期,张自忠曾与庞炳勋结下过梁子,但在日寇入侵的关键时刻,两人还是冰释了前嫌,一致对外。按照当时的估计,59军最快也要3天才能赶到临沂,张自忠却经过连续的急行军,在一日一夜之内赶到了临沂,并马上对日军侧翼发起了进攻,见张自忠杀到,庞炳勋部也士气大振,配合张自忠向日军发动了反击。日军没有料到张自忠会来得这么快,也没料到庞炳勋会发起反击,在张自忠和庞炳勋的内外夹击下,第五师团损失惨重,在3月14日到18日的5天战斗中,伤亡了6000多人,被迫撤了回去。
由此,两路进攻的日军就被打退了一路,在这种情况下,第十师团的气焰却十分嚣张,他们认为仅凭自己一路人马就能拿下徐州,便不顾将侧翼暴露在中国军队面前的危险,贸然往中国军队的口袋里钻了进去。
3月14日,第十师团开始进攻藤县,驻守藤县的是川军第41军,这支军队虽是杂牌,但战斗意志却十分顽强,硬是在藤县将日军拖住了3天之久,日军突入城内后,川军又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肉搏,守城的122师师长王铭章战至最后一人,自杀殉国,124师也几乎伤亡殆尽。
虽说藤县最终没能守住,但也让日军付出了伤亡2000多人的代价,进攻的节奏被迟滞了下来,为后来的胜利赢取了宝贵的时间。
3月20日,日军矶谷师团开始进攻台儿庄,而台儿庄是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失守徐州就将不保。驻守在台儿庄的是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而此时汤恩伯的20军团也正往台儿庄方向赶来,国军打算用孙连仲拖住矶谷师团的正面进攻,然后由汤恩伯的20军团截断日军退路,最终将日军合围。
孙连仲原本计划死守台儿庄3天后,汤恩伯的部队就会赶到,但孙连仲最终却守了10天之久,期间孙连仲的不少部队跟日军磕到几乎崩溃,很多部队连师长都上了战场,才最终顶住了矶谷师团的进攻,一直顶到了汤恩伯军团的到来。
好在汤恩伯最后还是赶到了战场,此时孙连仲与矶谷师团都战到了精疲力尽。到4月3日的时候,国军对台儿庄方向的日军发动了总攻,一时间矶谷师团腹背受敌,最终被国军击溃,这便是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击败日军的战役,此战大大鼓舞了国人的抗战士气。
台儿庄战役后,老蒋又陆续向徐州方向派出了十多万大军,企图再来个台儿庄式的胜利。但在台儿庄吃了大亏的日军也算是清醒了过来,紧急抽调了4个师团向徐州方向发起进攻,另外又抽调了两个师团,从南面向徐州发动攻击。
之前能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因为日本方面根本就没重视,投入兵力严重不足,而且在进攻过程中,在第五师团被击退了的情况下,矶谷师团轻敌冒进,才给国军制造了胜利的机会。而这次日军是有备而来,又集结了重兵集团,如果南北两路顺利合围,那守在徐州的几十万国军就会被日军给包了饺子了。到了这个时候,老蒋和李宗仁及时看明白了过来,便果断下令撤退。
于是第五战区的国军就从三个方向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没有选择在徐州与日军继续死磕,也避免了几十万大军重蹈南京战役的悲剧。
据说国军的撤退的时候,遇到了日军著名的第四师团,刚开始的时候国军小心翼翼地通过第四师团的防区,第四师团竟然对国军的行动无动于衷,后来就有更多的国军部队走了第四师团的防区得以逃脱。
事后日军长官质问第四师团,第四师团还义正言辞地说,我们只接到了驻防的命令,没有接到狙击中国军队的命令,这种回答令日军高层哭笑不得。
台儿庄战役打残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国军为何要主动撤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015条回答。
很简单,日军调集主力合围徐州国军,试图一举歼灭。
台儿庄战役只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
台儿庄战役是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大约1万多兵力,连续从北面南下,攻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直逼台儿庄。
台儿庄是徐州水、陆运输大动脉的关键地,国军利用善于防御的孙连仲第2集团军死守。
第10师团濑谷支队连日猛攻,但久攻不克,双方在台儿庄陷入拉锯。
而第10师团另外的部队,被北方其他的国军牵制,无法支援。
当时日军希望调动,从青岛登陆向西杀过来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增援。
然而,第5师团也被国军其他部队牵制,只增援了一个1万多人的坂本支队。
但坂本支队遭遇第20军团第52军层层阻击,前进困难,无法靠近台儿庄。
这边,台儿庄的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伤亡惨重,补给匮乏,几乎坚持不下去。
自然,台儿庄内国军也非常困难,几乎拼光了。
在万分危急的时候,中央军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冲入濑谷支队的后方,试图切断日军退路。
此时日军指挥官知道如果再不撤退,可能遭遇毁灭性失败。
于是,谷濑、坂本二支队开始放弃进攻,迅速想后撤退。
国军趁机反攻,谷濑、坂本二支队慌忙丢弃很多无法携带的辎重,在国军夹击下仓皇逃回峄城、枣庄。
这是日军1937年全面侵华以来,第一次主动的溃败。
除了溃败以后,日军死2369、伤9615,伤亡超过1万人,损失是很惨重的。
自然,国军损失更大,有数万人,但也是货真价实的胜利了。
台儿庄战役虽然胜利了,但国军第5战区在徐州附近集结了很多部队,一度高达60个师。
而徐州附近,其实并不适合国军进行大规模防御作战。这里主要是低矮的丘陵地形,很适合日军发挥火炮的优势。
而二战中相对平坦的地形作战,伤亡八成以上都是火炮造成的。
国军当时压根没有长身管火炮,只有中口径迫击炮,火炮方面同日军相差太远。
在这里对付10万日军,歼灭几万人,对于国军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然而,却不适合打淮海大战这种几十万主力对决。
而日军却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立即四处调动军队。
败退的日军第10、第5师团,继续进攻以牵制国军。
随后,日军开始从各战场调动主力,合围徐州方向。
资料这么写:在南面,日军调动第9、第13师团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第3师团由蚌埠进入大营集地区,向宿县(今宿州)进攻。在北面,第16师团由山东济宁渡运河,至14日,连陷郓城、单县、金乡、鱼台后,向江苏丰县、砀山推进;第14师团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陷山东菏泽、曹县后,直插河南兰封(今兰考);同时,第10师团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114师团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属江苏)进攻。
由此,日军一共调动了30万大军,开始对徐州进行向心合围。
国军虽名义上有60个师,由于连续作战,兵员损失较重,部队有三分之一兵力空缺,三分之一新兵。
新兵的战斗力很弱,很多人连枪都端不稳。
所以名义上有50万大军,其实有战斗力的只有30万人。
面对近30万日军的合围,国军是非常危险的。
按照以往的常态,防御作战国军要一倍数量才能守住。也就是说,对付这近30万日军,国军需要60万,但现在国军兵力是达不到的。
如果在徐州和日军决战,只可能遭遇毁灭性的失败。
这种情况下,国军只能选择撤退,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如果这60个师被日军歼灭,国军等于三分之一的野战部队没了。以国军的补充恢复能力,没有1年时间根本不可能恢复。那么,日军在1938年直逼武汉,国军根本就没有兵力去防御,武汉会轻松被日军占领,抗战的局势就会急转直下,甚至中国有亡国的危险。
台儿庄战役打残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国军为何要主动撤退?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撤退?咱还是主动的?哎!没法子,因为一帮子撅着屁股冲冲赶来支援的日本人太多了。
咱那点子兵力不够啊!一个整不好,不是围歼日本人,指不定就被日本人给包了饺子,这就不划算了。
赔本的买卖咱能干吗?不能够啊!
这么说空落落的,咱最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家伙捋上一捋,您就明白了。
首先咱聊一下台儿庄大捷的背景。1937年十二月份,戴着屁帘帽子的日本人,扛着他们家三八大盖,推着他们的九二步兵炮,将南京和济南占领之后。
那气势嚣张的不得了,随后就沿着咱津浦线,一南一北可就像一把钳子一样对着徐州可就夹了过来。
只要拿下徐州,小日本的南北战场这就算勾连起来了,到时候就可以攥紧拳头对着郑州和武汉进行攻击了。
那么台儿庄呢?他是咱山东峄县的一个小镇,当然现在属于枣庄市了。您要摊开地图来看,就会发现台儿庄是津浦线的一条支线(台枣线)和台潍公路,俩条线的交汇点。
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就明白了,台儿庄是一个交通要道,他还是徐州的一扇大门,小日本要是把台儿庄拿下,那么徐州就在眼跟前了。
这么一说,大家伙就应该明白了。
整个徐州会战,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咱津浦线的保卫战,第二阶段台儿庄大捷,第三阶段咱主动突围。
津浦线的保卫战咱就不说了,直接说台儿庄大捷。小日本打咱台儿庄,其实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华北日军动用了不到俩师团的力量来窥视咱台儿庄,人数不足三万。 而华中日军调来了一个师团。
您别看就两个师团,这可都是日本人的精锐力量,华北这块出的是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华中出的是第十三师团。
大家伙都知道,日本人军队的番号,越是往前的意味着越是精锐,都是老牌的作战部队。
而咱呢?拢共二十万人马。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兵力不是挺多的吗?”
是多,您要是翻开这些军队,就会发现压根都是一个大杂烩,大多都是杂牌军,桂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这都有。
就这些个部队,在日本人看来,这就是乌合之众,他们只要这么做一个前出进攻的动作,估计咱就得望风而逃了,压根就不存在啥抵抗不抵抗的。
日本人有着印象,也没啥毛病,毕竟之前那个韩复榘,作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什么玩意,十万人马啊,打都没怎么打,撅着屁股就把济南,泰安全给丢了,自己那是玩命的跑。
给日本人一种,就算是一个中队打下来,咱都撑不住的,何况他们来了俩精锐师团。
对手要是德械师的话,估计日本人还会认真一点,但面对杂牌军的话,这飘肯定要飘的。
所以华北日军的两个师团,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向着台儿庄的外围临沂和藤县就扑了过来。
说实在的,就这时间点上,李宗仁坐镇徐州,他还没准备好呢?一些个会战需要部署的军队都还没有到位。
仓促之间这就要开打了,没法子,李宗仁立马调整了部署,将第五十九军调往临沂进行增援,让第二十二集团军驻守藤县,再让孙连仲防守台儿庄。
牛叉哄哄的日本师团首先就撞上了台儿庄外围的第五十九军和第二十二集团军。
日本人预想的望风而逃,没有出现,兴冲冲跑过来的日本人,被一棍子敲在了脑壳上,痛的哇哇大叫。
咱别的不说,就说第五十九军,大家伙都知道军长是张自忠,著名的抗日将领。
在之前吧,因为很多事情,在当时咱国人看来,就是汉奸的行为,后来还上过军事法庭。
这中间的事咱就不叨叨了,别人不清楚张自忠的为人,他张自忠能不了解自己吗?
所以这一战张自忠,要让大家伙知道,他张自忠就不是什么软骨头的孬种,汉奸,打鬼子他就没有怕过谁。
手里的快刀早就磨好了,就等着鬼子找上门来砍个痛快了。
第五师团板垣师团,这货可是日本人最早组建的七个师团之一,甲午战争的二十号就和咱交过手了。
后来的日俄战争也参加过,1919年出兵西伯利亚也凑过热闹。
七七事变之后,从大沽口登陆,一路打过来,不仅参加了淞沪会战,还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到1937年底的时候,已经击垮了咱三十多个师,所以这就吼出了什么钢军的称号。
到现在已经是1938年的三月份了,这就要和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张自忠过过手了。
所以这第五师团到达临沂之后,咱在作战过程中,咱还主动的发起进攻,跟往常的套路就不一样。
而驻守临沂的守军和张自忠的部队联手,对着第五师团来了一个夹肉饼,第五师团的板垣和咱打了七天七夜,六千个小鬼子被咱拿下。
“叫你嘚瑟!”这顿大耳瓜子抽下去,板垣这根钳夹子,就被咱给掰折了,不得不败走。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张自忠一直在做两件事,一个是支援临沂,另一个就是配合桂军和东北军,抵挡从华中派过来的第十三师团。
这两件事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打的都很不错。
相比较藤县防守的就不行了,毕竟川军是出了名的装备差。咱别的不说,天寒地冻的还有人穿的是草鞋。
而日本人发动攻击的时候,不仅有大炮坦克,还有飞机支援。
您要知道当时藤县城内一千来人,可没有一支战斗部队,四个特务连,四个通讯班,四个卫生队,战斗部队都在外边。
当时接到支援命令的是汤恩伯的部队,但这支部队的先头部队是一个叫王仲廉的家伙,他居然说要等到军团到齐才能够北上。
整个战斗下来,三千多名官兵,从师长王铭章以下全部战死,城内三百多名重伤员知道消息之后,和日本人肉搏,或者用手榴弹自杀的都有。
整个藤县战役,川军没有一个俘虏,全部战死沙场。
而拿下藤县的第十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狂妄的感觉自己不可一世,压根就没有听他上级的命令,等待其他日本人赶到一块进攻台儿庄。
他自己捂着一个大脑壳,就朝着台儿庄扑了过来。
孙连仲的部队和矶谷廉介就开打了。咋说呢?按照原来的计划,孙连仲在台儿庄防守三天之后,汤恩伯就要对这个矶谷廉介下手,抄他的后路。
结果呢?汤恩伯压根就没来,孙连仲防守台儿庄足足十天的时间。孙连仲好悬没守住台儿庄。
眼瞅着就撑不住了,汤恩伯这才赶到,后边就是台儿庄大捷了。
汤恩伯这个第二十军团,七万五千人的机动力量赶的还真是时候,算是战场上的救火队员吧,第一场藤县的大火,没救的了,第二场大火台儿庄,还是赶上了,虽然赶了个末尾,总算是赶上了,厉害啊!毕竟再差那么一点点,真就不知道是啥样了。高啊!
台儿庄大捷毙伤日本人过万,这绝对是大胜,武汉为此还举行了狂欢和游行。
战斗胜利了,蒋介石也高兴,所以接下来就要谋划一场更大的胜利,扩大和巩固战果。所以在历史上,咱就可以大批量的在华北集中力量,中央军,滇军都上去了,最后聚集的兵力有五十多万。
那么日本人这方面咋样呢?日本人跳着脚的怒了,毕竟自打开打以来,他们就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大败。
他们还吼吼着要三个月灭了咱大华夏呢?这都打了多少时间了,三个月又三个月的,这还来了个大败,这不行。
所以日本人也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了。
于是咱就看到了日本人也开始集结兵力了,日本人对徐州这块,聚集了七个师团二十四万的兵力。
咋说呢?这个时间点上的日本人势头正胜,咱没有五比一,甚至是十比一的兵力,还真就拿日本人没辙。
您要知道最开始咱的德械师,也仅仅是打出了三比一的效果。
后来在武汉会战的时候,咱和日本人的兵力比就达到了五比一还要多的兵力对比,才打出了效果,这还有武汉的地势条件有力的情况下打出来的。
当然武汉会战,咱是失败了,但也让日本人的脚步给停了下来。
那么现在呢?咱五十来万,日本人就有二十四万,这仗还真就不好打。
而日本人的目的其实也很明确,就是要用这二十四万的兵力,一口吞掉咱徐州地区集结的五十万人马。
而整个战场的地理对咱还不利,一马平川连个沟沟坎坎的大山头都没有。
咱枪械都不好,更加别说机械化了。日本人开着他们的小坦克再加上他们的空中优势,您就说吧,这仗咋打?
所以集结在徐州附近的部队,不可能就这么死守,只能进行突围,离开这个地方,保存实力,以期在后边的战斗中再和日本人一较高下。
所以在日本人还没有来得及合围的情况下,咱五十万大军就从西边的缺口处撤退了。
日本人的想法落空了,而徐州至此沦陷了。
下一场会战,武汉会战拉开帷幕,咱和日本人在这里要决出一个生死,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抗日正式进入到了对峙阶段。
而日本人开始丢到手里的武力威胁,转头用争取汉奸,分化国民党内部的方法,来逼着国民党投降了。
显然日本人是想多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台儿庄战役打残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国军为何要主动撤退?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日军的第5师团和第10师团在台儿庄战役并没有出动全部兵力,因此损失远没到被打残两个师团的地步。而中国部队撤退,也不是在台儿庄战役期间,而是在此后的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双方参战兵力对比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中国部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而对台儿庄战役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台儿庄战役,是指发生在台儿庄附近的战斗。广义上的台儿庄战役,除了发生在台儿庄的战斗外,还包括了3月中旬开始的滕县阻击战、此后的临沂阻击战,以及池淮阻击战、鲁南反击战等战斗都计算在内,其中又以台儿庄、滕县、临沂三场战斗最为激烈。
一般没有特别说明的话,台儿庄战役都是指广义上的说法。
而从3月中旬的滕县阻击战,到4月7日日军从台儿庄败退,不算池淮阻击战和鲁南反击战,在台儿庄、滕县、临沂等战斗中,中国参战部队包括了庞炳勋的第3军团(约1.3万人)、张自忠的第59军(约2.5万人)、孙震的第22集团军(约2万人)、汤恩伯的第20军团(约6万人)、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约2.4万人),共计约14.2万余人。
对应的,日军在这几个战斗中的参战部队,则包括了第10师团的濑谷支队和第5师团的坂本支队。
濑谷支队以第10师团的第33旅团为基干编成的,具体包括步兵第10联队(欠一个半大队),步兵第63联队,独立机枪第10大队,独立轻战车第10、12中队,野炮兵第10联队(欠一个大队及两个中队),临时野炮兵中队,临时山炮兵中队,野战重炮兵第2联队(欠一个大队及联队级一半),中国驻屯炮兵联队第3大队,工兵第10联队第1中队,第10师团通讯队部分,卫生队、第1野战医院、汽车第15中队,总兵力大约有1.2万。
后期濑谷支队又得到了第39联队第1大队的加强。不过即使如此,其步兵兵力也没到一个旅团的规模。倒是配属的炮兵比普通一个师团还要强不少。这主要是因为日军认为接下来的战斗,攻坚战较多,因此特意加强了濑谷支队的炮兵。
坂本支队则下属步兵第11联队(缺1个大队)、步兵第21联队(缺部分),步兵第42联队的1个大队、第5野炮兵联队的2个大队、1个山炮兵中队。因此坂本支队实际上是两个联队加强炮兵组成,总兵力大约1万人不到一点。
所以在台儿庄、滕县、临沂这一系列主要战斗中,中日双方兵力对比是14.2万对2万日军,兵力大约是7:1。当然,考虑到双方火力、训练等方面的差距,双方实际战斗力差距相差没那么大。
此外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参加了池淮阻击战、鲁南反击战等战斗的中国部队还有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于学忠的第51军、桐萱的第3集团军、廖磊的第21集团军等部队,大约有15万人左右。而日军参战兵力包括了第13师团、长濑支队等部队,兵力大约有2万多人。
日军的战败在台儿庄战役中,第13师团始终被中国部队迟滞在淮河一线,而坂本支队也在临沂被庞炳勋、张自忠所阻,实际上濑谷支队变成了孤军深入。
正如前面所说,日军濑谷支队的组成有些畸形,步兵弱而炮兵强,一线兵力严重不足。所以濑谷支队在台儿庄面对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时陷入苦战,打成了僵局。随着汤恩伯等部不断从四面包围上来,濑谷支队最终只能仓皇撤退。
应该说台儿庄战斗中,面对日军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孙连仲部能坚守不退,还能多次反击,为击败日军创造了有利条件,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第2集团军毕竟只有2万多人,和濑谷支队相比只有2:1的兵力优势,加上装备差,并不具备歼灭日军的能力。
而在此前为了支援濑谷支队,坂本支队也留下两个大队监视庞炳勋、张自忠所部,其他部队南下,牵制了中国部队部分兵力。所以中国部队并未能真正歼灭濑谷支队,濑谷支队得以逃走。
台儿庄战役日军的损失台儿庄战役日军损失多少历来说法不一。中方资料从1万多到2万多都有。而按照日方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第5师团从2月20日到5月10日共战死1281人,伤5478人,第10师团3月14日到5月12日战死1088人,伤4137人。
从这个记录看,这个数字包括了第5、第10师团其他部队和其他战斗伤亡。坂本支队和濑谷支队在台儿庄战役中的损失,数字应该更小一些。
当然,这个损失没有包括那些临时配属部队的伤亡,也没有包括第13师团的的伤亡数。不过临时配属部队大多不是一线战斗部队,损失数字肯定比步兵要少得多,而第13师团所面临的战斗也不是非常激烈。
因此根据日方的战报看,再加上第13师团的伤亡数,在台儿庄战役中损失应该也只有1万左右。
但是不管谁的数字更准确,即使按照中方战报看,日军的损失最多也就是一个师团左右的减员而已,距离打残两个师团还差得很远。
徐州会战的失败虽说没能全歼濑谷支队,但是台儿庄战役也算得上是抗战爆发一来少见的大胜仗了。因此老蒋很高兴,有意集中部队再聚歼日军一次。为此,他抽调了大批部队集结在徐州附近,总兵力增加到了5、60万之众,比台儿庄战役时翻了差不多一倍。
然而在台儿庄受挫以后,日军也意识到徐州一带中国部队尚具有一定战斗力,不可小视。此时见老蒋集中了大量部队,更是打算将徐州一带中国部队围歼。所以日军也调集了大批部队,集中了第5、第9、第10、第13、第14、第16、第114师团,大约24万大军,双方兵力比变成了5:2。
由于抗战期间中国部队装备、训练较差,5:2的兵力对比其实是日军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徐州会战很快就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
而前线反馈的情况也终于让老蒋明白了形势的险恶,此时再死守徐州已经非常危险,于是他立刻下令李宗仁避免决战,火速突围。
好在此时日军尚未实现合围,因此李宗仁得以率部从日军空隙中脱身。因此徐州会战我军损失并不大,日军只是夺取了一座空城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