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抗联战斗十年退入苏联,东北野战军4年就解放全东北?

低估二战日军的单兵素养和综合战斗力,基本属于军盲的行为,如果关注了笔者之前的一篇专答,结论就是1946年杜聿明首批带到东北的七个军(53军暂不计入),在大部美械装备的条件下,与1937年的12万关东军(四个师团)战斗力才基本是半斤八两。可是你知道抗联余部被迫撤入苏联的1941年,关东军有多少兵力吗?整整十三个精锐师团另附独立部队总兵力近70万人!

(杨靖宇剧照)

简单点说,1941年日本人在东北的军事实力是七七事变前后的六倍,在如此庞大的军力下,假如时空可以穿越,即便杜聿明率领的24万多精锐国军,也无力跟这么多鬼子死磕,正面对抗必败无疑。然而就是这七个军24万余人,在解放战争初期曾经一度迫使林彪放弃锦州、沈阳、四平和长春,一路退到了松花江北才形成对峙,三段式的推论结果一定很清晰了吧?

现在也肯定理解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卓绝,因为实力太悬殊了,在日伪的疯狂围剿下,截至1938年冬天,东北抗联中我党直接领导的队伍只剩下5000余人,其他杂色抗日武装已经全部瓦解或投敌,而再到1940年冬天,东北抗日联军的全部力量只剩下不到1000人,这还不足日军一个满编大队的兵力,可是敌人却是有十多个师团、一堆独立混成旅团和大批伪军呢。

所以东北抗联的实力、环境和对手,跟后来的东北野战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在东北的作战结果当然也就不同,原因大致可以归拢为以下几点:

一、东北野战军是以正规军为基础组建的。

抗战胜利后,延安调动山东、苏北、陕北、冀中的大批精锐部队出关,仅第一批接到命令的就有11万部队和2万干部,这些都是身经百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也是后来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含东野)的基干力量。有了这样的基础,林彪才可以在三年多时间里发展到103万大军,其中野战军就达70余人万,许多都还是老红军的底子呢。

东北抗联却是从“东北抗日义勇军”浓缩出来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全境的义勇军数量最高峰时有30万人,然而成分却非常复杂:原东北军、地主武装、游击武装甚至是土匪,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在不到10万日军的攻击下纷纷溃散,其中还算是正规军的原东北军部队,基本都投敌成为了“伪满国军”,而游杂武装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我党直接掌握的抗联武装,仅是这30万人中很少的一部分坚定者,但是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又明显不足。

1937年底,东北抗日联军共编成十一个军,人数却只有25000到30000人,其中我党领导的只有七个军不到20000人,队伍上只有少数从关内派来的军事干部,战士多为东北当地农民、工人和学生出身。

(赵一曼剧照)

二、东北野战军具备发展壮大的良好条件。

八路军和新四军进入东北的1945年秋,东三省是权力真空状态,不仅募兵容易,关东军遗弃的大批武器弹药也使扩军并不困难,延安炮校光“拣洋落”搜集而来的大小口径火炮就有700多门。更重要的是,四平战役之后双方形成战线对峙,我方保有南满和北满两块根据地,尤其是北满根据地涵盖黑龙江大部和吉林一部,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可以逐渐壮大自己。

东北抗联可没有这个条件了,由于日军迅速占领了大中城市和交通线,抗联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东北的东部山区,武器弹药、粮食给养和其他物资完全依靠自筹,尤其是冬季更为困难,再加上日军严密的封锁、不断的围剿,所以部队越打越少。1932年伪满成立以后,各省各县都成立了伪政权和伪军,抗联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能够坚持下来的意志坚定者,真的是极少数。

没有武器来源没有弹药补充,抗联的装备普遍较差,有两门迫击炮的部队都很少见。

(赵尚志剧照)

三、东北野战军的周边政治环境也是不错。

有人形容林彪部队的环境是坐着个“大沙发”,背靠苏联,右边是蒙古左边是朝鲜,都是支持我们的政治力量,苏方和朝方都提供了一些武器装备(不是主流啊),东野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尽管前述三家不会公开支援东野,但是暗中施以援手是很正常的,比如南满军区在最困难的时期,伤员家属都可以撤入朝鲜,甚至在辽东还有个情况特殊的大连,蒋军作战也要投鼠忌器。

东北抗联当年则完全是“孤悬敌后”,北方的苏联为了不跟日本爆发直接冲突,基本是不帮忙的,边境被苏日双方封锁,朝鲜也是日占,而抗联向西、向南的通道完全被日伪隔绝,也无法与关内的抗日力量取得联系。为此,杨靖宇将军还组织了西征,就是想打通与关内的联系,可惜失败了,所以抗联处在了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得不到任何补充和增援,当然就是牺牲一个少一个。

尤其是苏联的态度很冷漠,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1939年以后只怕跟关东军冲突,但是1945年以后则截然不同。

四、东北野战军的对手远不如关东军。

以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为例,东北蒋军有四个兵团14个军55万余人,不仅兵力不如1941年前后的关东军,整体的军事素质、指挥能力、战斗意志和战术协同,也远远低于二战日军,这不是部分美械装备就可以弥补的差距。比如1948年1月的公主屯战役,东野仅用三天就全歼美械装备的新编第5军20000多人,其中俘虏17000余人,生俘中将军长陈林达,遍翻抗日战史,几十万中国军队能够全歼日军一个20000人的师团吗?

整个辽沈战役期间,在东北野战军消灭的47万多敌人中,毙伤数量仅为56800人,俘虏却高达32万多人,其中仅少将以上高级军官就有186名,蒋军这样的战斗意志,是没办法跟鬼子比较的,全面抗战八年当中,国共双方加一起俘虏的日军也不过几千人,俘虏的少将以上军官为零!即便是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时,若非一周后日本宣布投降,苏军也不可能俘虏那么多鬼子兵。

消灭47万蒋军,东北野战军付出的代价是伤亡69000人,如果想消灭70万关东军,且不说伤亡多少,个人意见是根本不现实。

(伪军也不少)

五、东北抗日联军坚持的意义特别重大。

从1931年坚持到1941年,东北抗联最后的数百人已经面临绝境,如果不撤入苏境,在日军疯狂的围攻下结果只能是全军覆灭,这是毫无疑问的,日本人的二杆子精神和手段之残酷,远超组织力纪律性差极的蒋军。1941年也是关内抗日战场的深水区,抗联是得不到一点点支援的,冰天雪地,林海雪原,抗联的作战环境之恶劣,甚至超过红军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苏联人更不用提了,越境的抗联官兵,第一时间被全部缴械。

然而东北抗联用艰苦的游击战争和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是拖住了关东军大批精锐,仅1937年用于围剿抗联的日军就有50000多人,因为日本人把东北看得很重,千方百计要维持这里的“治安”,所以尽管关内战场四处缺兵,关东军的兵力在1942年之前却一直在增长(对苏戒备也是原因)。如果不是抗联战斗在敌人统治的腹心区,哪怕是数万或者十几万鬼子南调,到关内任何一个战场都将带来巨大的威胁。

啥也别说了,唯有深深致敬东北抗联的将士们,是他们的浴血坚持和重大牺牲,减轻了关内抗日战场的压力,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什么东北抗联战斗十年退入苏联,东北野战军4年就解放全东北?

因为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孤军奋战,而他们面临的是无论从人员还是装备比他们多几十倍的关东军残酷围剿,所以不能在东北存在而退如了苏联。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第一人员,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派到东北领导发动抗战的核心人员以百人数,日方整个关东军加上伪满军有几十万最高时超过百万。第二装备,抗联除了缴获外援几乎为零,从小到一粒子弹大到大炮和医药器械都是自己解决。日方有伪满政权和日本国家筹措。第三国际环境,苏联当时只是用中国战场拖住日本,并和日本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在这种种方面限制下抗联坚持了十年就已经是达到极致了,所以最后才退入苏联。日本投降后的东北民主联军就好多了。第一人员为抢先机中共从各解放区抽调了十万军队两万干部一百个团加子,领导上派了政治局委员的四分之一。第二装备通过各种渠道搞到了包括飞机坦克等大量装备,还有了自己的兵工厂第三国际环境也有了大的改善。第四毛主席在不同时期的具体领导………

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民主联军所处环境,决定了后者的胜利和前者的退入苏联。个人观点,可能有失偏颇,欢迎指正

为什么东北抗联战斗十年退入苏联,东北野战军4年就解放全东北?

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抗联错过了最容易发展的窗口期。在日军刚刚占领东北的时候,东北人心浮动广大,人民群众还不愿意服从日本人的统治,而日本人的统治秩序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最有利于抢占地盘,发动群众的窗口期。在后来全面抗战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及时挺进敌后开辟根据地,都是利用了这个窗口期站稳脚跟的。

但是东北抗联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利用这个窗口期,那就是就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整个满洲省委被日军一网打尽。这导致东北的共产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短期内无法构筑抵抗的核心。而等到中共中央派人进入东北重建东北党组织时,最好的窗口期已经过了。

第二,东北抗联不像后来的解放军那么富有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东北抗联的骨干领导都有军事作战经验的共产党员,但是他们的根据地建设经验都比较欠缺。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在那个时候,整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建设经验也还在探索之中。所以东北抗联基本上都是依托山地,在山沟里挖屋棚作为基地,而始终难以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抗日根据地。正在此时,日军则采取了归屯并村等手段,将人民群众和游击队隔离开来。东北抗联因为缺乏对付这种手段的经验而无可奈何。一旦游击队与人民群众隔离开来,游击队的失败就注定了。

为什么东北抗联战斗十年退入苏联,东北野战军4年就解放全东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非常复杂,基本就是这么几点:

第一,领导机构弱小且不成熟。

在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时,满洲省委力量还非常薄弱,一共只有2000个党员。

这些党员分散在东北各大城市做工作,没有几个在农村工作。

而随后满洲省委又连续遭到日伪破坏。1930年4月,林彪的堂哥林育英被派去东北筹组满州省委。5月,满州省中共临时省委成立,任省委书记。然而,918以后由于叛徒告密,林育英被日军逮捕,导致省委差点瘫痪。

除了力量薄弱以外,这些党员中几乎没有什么军事人才。

抗联的主要军事干部,除了半路出家的绿林武装以外,基本都是关内调过去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崔庸健、潘庆由等人。但是,关内自身也严重缺乏干部,导致抗联干部不足。

而1931年以后,东北义勇军一度扩大到几十万规模。

当时是最有利的时机,可惜满洲省委实力太虚弱,根本无力将这么大规模的义勇军转变为自己控制的抗联。

就算每个义勇军部队派几个不懂军事的普通党员,满洲省委也是办不到的。

另外,满洲省委还有很多内部问题,受到苏联的很大制约。

在1935年,满洲省委主要领导马良、杨光华、谭国甫被召回苏联审查,随后1936年满洲省委被拆散成三个部分,导致各自为政,本来就弱小的组织更为分裂。

1937年,周保中总结血泪教训提出:“在全东北的斗争要求应有统一党组织和领导,各地分立的组织已不适当。”

由于领导机构实力不足,而且有很多问题,导致抗联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相比起来,林彪是带着一批精兵强将去的东北。即便林彪的领导班子,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强悍班子,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的。

第二,抗联的军事实力过于弱小。

义勇军虽有几十万规模,但在日军的攻击下很快消亡大半。

而满洲省委因为各种原因,介入改变东北义勇军太晚。

到1933年满洲省委决定将义勇军大规模改编的时候,后者已经七零八落,很多直接退入关内,实力非常薄弱了。

而抗联最鼎盛时期,1937年下辖了11个军,总兵力也就3万多人。

其中还包括五花八门的武装力量,真正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军队不多。

大部分武装都是自成体系,很多还是绿林人物,一些则是东北军旧军人,都非常不可靠,随时可能倒戈。

而林彪部队进入东北就有10多万人,很快吹气球一样装大到一百万规模。

第三,敌人过于强大。

谁都知道,关东军非常精锐,而且一度发展到60多万规模,让苏联胆寒。

而伪满洲国军也有三十多万规模,战斗力并不差。

依靠抗联的区区兵力,即便通过游击战想要自保尚且非常困难。

按照以往的经历,比如鬼子的51大扫荡,对付八路军10万人枪的冀中根据地,日军只用了2万多人,加上一部分伪军。

10万人枪,有着牢固的根据地尚且如此,何谈东北实力薄弱的抗联。

抗联面对的敌人太强,生存非常困难。

相反,林彪面对的敌人虽不弱,但兵力还没有解放军多,不存在敌我力量巨大的悬殊。

第四,抗联没有可靠的根据地。

八路军也好,新四军也罢,之所以能够坚持8年,主要在于有稳固的根据地。

抗联却没有稳定的根据地。

抗联因为各种原因,建立根据地的时间太迟。

其实东北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有很多深山老林地区的村庄,是很适合建立根据地的。

但直到1933年11月24日的何成湘报告说:“其他地区的根据地建设就不容乐观了。由于缺乏稳固的根据地作为依托,后期很多抗联部队被迫以“密营”的方式进行休整和补充,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抗联手中几乎没有一块稳定且规模较大的根据地。

没有根据地,也就没有稳定的兵源和补给,部队无法壮大,也难以有休养喘息的机会。

第五,抗联的环境较为恶劣。

东北最大的特点是,冬季漫长且寒冷,并不适合打游击。

如果缺乏足够稳定的根据地,游击队在积雪的山林中,哪怕生存下来也非常困难。

后来杨靖宇牺牲时,其实已经在积雪半米高的山林里奔跑了很久,很长时间没吃过东西,因缺药还在发烧。

这种情况下,生存尚且困难,何谈和敌人作战呢?

为什么东北抗联战斗十年退入苏联,东北野战军4年就解放全东北?

没办法,东北抗战太难了。

最主要的一点是孤立。1931年东北沦陷,那会儿组织被破坏,组织实际上是面临重建的艰难,还要等着上面派人下来组织工作什么的。一个系统的重建,非常艰难。并且,他没有人支援,甚至还有人拆台,比如老蒋。当年咱们主力,红军那些部队都是面临生存的问题,要应对老蒋的围剿,谁有心思顾及抗联啊?没人顾及,就没有支援,想生存,全靠自己。而这会儿的东北,已经是日本人的天下了,日本人已经建立了伪满政权了,抗联要独自面对一个国家应该面对的敌人。本身,日本是整个中国的敌人,但是现在却要靠抗联自己面对。

另外,抗联本身规模小。所谓抗联多少个军,实际上一个军几百人,有几千人的都算是多的,一个师的兵力,叫师,实际上就只有一二百人。当年,老金也是抗联的指挥官,手下二百人左右,这些人后来是人民军的领导层。部队本身就少,你还要面对关东军、伪满洲国军的围剿,这本身就太难了。

当年抗联在东北的群众基础也是个问题,抗联的领导不会建立根据地,老百姓也不认。这里,双方都没错,不会建立根据地,这是能力上的问题,但又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根本不是干这个的出身。老百姓上,不认不识的,也没给啥实惠,支持你还容易掉脑袋,也很难去支持。而且,日本人已经建立起来一个新秩序了,这些老百姓在这个新秩序下生存,你让他们去参与打破这个秩序非常难。

我之前曾经说过一个问题,老百姓最需要的是生存,尤其那些不怎么认字的老百姓,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他们很多人对于国家是没有概念的,国家、民族这个概念,都是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一些人有概念,一些人没概念,这是当时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他们眼里,能吃饱饭就行,不掉脑袋就行。

然后日本人为了对付抗联,实施集团部落制度,归屯并村,抗联就进一步失去了群众。本来支持抗联的老百姓,现在连抗联都看不到了,抗联也找不到老百姓,吃饭都是问题。杨靖宇将军,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日本人杀害的。

抗联本身,虽然叫联军,实际上是一伙抗日游击队联合体。抗联很多都是一些游击队、义勇军,甚至是土匪组成的,谢文东本人是土匪,李华堂是义勇军。大体上就是,一伙正规的有组织有纪律有思想的游击队,遇上一些和日本人打的队伍,商量商量一联合,你们也加入我们吧,然后队伍就扩大了。这是抗联的一个组成,成分也是比较混杂的。后来一些叛变的叛徒出现,也是在所难免。本身抗联规模就不大,出现叛变这种情况,就是个非常严重的打击。

作战孤立、没有群众基础、没有后援,最后的结果就是失败,仗越打越虚弱。最后没办法,你不撤退到苏联,你剩下这点人,只能是被鬼子消灭了。当年东北的抗战,难度之大,不是关内能比的。关内国军败退,好歹还有大片土地可以跑,抗联撤退都只能出国了。

而四野开进东北的时候是啥局面?

四野进东北,第一是日本战败,进去争取地盘了。现在争斗双方变了,咱们还是十万大军开进去的,兵力是足够用的。对于老百姓而言,都是新来的。那么好,这两伙新来的,谁给我实惠,我就支持谁。

等到后来呢,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得到了实惠,而这个实惠,老蒋那边是给不到的。不光给不到,还去破坏这个胜利果实,老百姓自然是不会支持老蒋的,反而是支持四野。

而且,四野本身十万大军进去,这是一个非常完善的部队,有着足够的组织架构,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队进去争取群众。当年我爷爷就是那会儿参加革命的,他的老上级就是工作队的,一个安徽人(后来我爷爷当指导员了,我爷爷总会学他的口音去叫“指导员”)。我爷爷后来讲的是,当时那位老上级是跟着挨家挨户的去做工作,而且很会挑人,看到精干的、有本事的,就跟着不放了。那些根据地,就是这么一点点、一个人一个人、一户户的建立起来的。那会儿的群众基础,是相当的扎实的。

顺便讲讲我爷爷那一代人吧,都是46年参加工作的,都是20岁左右。几年前,我去姑奶家串门,那会儿老太太已经九十多了,我爸也六十多了,我爸当时坐在那,而姑奶是非常激动地站在那拄着拐棍,给我们爷俩讲他们当年那些事,肉眼可见的那种两眼放光。老太太基本给那一辈人挨个介绍一遍,最小的是本家的一个四爷,17岁当了个通讯员。这点事里,你就能看出来,当年那个群众基础是多么的扎实稳定,而且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当时的东北,民心就是在四野这边,老蒋则没有民心。四野入关十万人,出关百万人,问题就很明显了。本身四野接收了日军相当一部分武器装备,从盟友手里又接收一部分,再加上扎实的群众基础,指挥官林总也非常厉害,这仗打不赢,天理难容,成功是必然的事情了。

为什么东北抗联战斗十年退入苏联,东北野战军4年就解放全东北?

为什么东北抗联苦战十年没有收复东北,东北野战军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解放了东北全境?原因如下:

东北抗联和东北野战军的相处的环境不同。

两支部队战斗力相差悬殊。

东北抗联跟东北野战军的对手实力也不在一个档次。

抗战时期东北的环境

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占领并控制东北,是日本侵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就开始向东北渗透。

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后,俄国根据《朴次茅斯和约》将“关东州”(中国辽南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日本为维护其殖民利益,派遣2个师、4万人的兵团进驻“关东州”及南满铁路附属地,并设立关东总督府。

日本政府还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经营从俄国接收的南满铁路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满铁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侵略的经济机构。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战败,张作霖退守东北,并宣布东北三省自治。

张作霖为了东山再起,死心塌地投靠日本人,加紧出卖东北路权和采矿权。

在张作霖的积极协助下,日本积极地抢修了四洮路全线(1923年)、天图线(1924年)、洮昂线(1926年)和吉敦线(1928年)。至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铁路网计划已大部完成。

日本东北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冶金,机械,汽车制造等各种行业兴旺发达。

从沈阳到大连沿途工厂林立,城市密集,形成了著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更是被誉为“东方鲁尔”。

1943年,东北的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的49.4%,生铁占到87.7%,钢铁占到93%。电力占到93.3%,硫酸占到69%。水泥占到66%。机械工业达到了95%。从自行车水泥到汽车、飞机都能自行生产。

1945年,亚洲一半以上的机械、水泥这些工业产品都产自东北。

通过张作霖,日本实现了对中国的全面控制,东北经济一枝独秀。

东北人民成为亡国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东北跟内地相比,局势稳定,战乱少,灾荒少。

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的时候,清朝灭亡只有20年左右。

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有很多大清的遗老遗少,他们妄图借助日本侵略者的势力恢复大清在中国的统治,这些人是拥护日军,维护伪满洲国政权,敌视东北抗联的。

日本为了巩固其在东北的统治,在那里不遗余力进行殖民教育。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们虽然忙着实施军事侵略,武装镇压,策划建立伪政权。可是就在同时,他们为了消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不愿意当亡国奴的反抗斗争,让东北人民能永远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顺民”,供他们驱使、压榨和剥削,就下令所有的学校都停办。

到了伪政权建立以后,马上就对原来的中、小学进行了所谓的整顿,想用“文治”的手段笼络人心。

对中学教育采取继续小学教育的方针,加深对青少年的奴化。“新学制”的突出特点是奴化教育政策,加强了殖民主义的政治与思想教育。要求学生必须“虔心诚意”地崇拜日本天皇和伪满皇帝;赞颂“日满亲善”和“王族协和”的“王道乐土”;拥护“大东亚圣战”,为战争效力等等。

日本的殖民教育进行了14年,毒害了几代人。

在这样的殖民教育下,部分人被蒙蔽,甘当日本侵略者的顺民,让东北抗联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除此之外,日本还加紧向东北移民。

自1931年至1945年,十四五年中,来到东三省的日本人由20余万增加到110万之多。

实事求是地说,日本在东北统治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汉奸太多,被蒙蔽的人也不少。

苏联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在1941年4月13日,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的抗战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这就意味着,东北的抗联,是在孤军奋战,没有外部支持。

当时的抗联没有经费,没有武器,处境恶劣。

总之,大环境对东北抗联不利。

而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在东北的民意基础不复存在。

日本投降前后,苏联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出面150万占领东北,东北野战军在苏军的协助下控制东北,大环境对东北野战军非常有利。

东北抗联跟东北野战军的力量相差悬殊

东北抗联号称30余万,但成分复杂,有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

说白了抗联里面有不少土匪,这些土匪都是投机分子,不能吃苦,一旦出现不利局面,或者当日军对他们威逼利诱的时候,就会叛变投敌。比如抗联的第9军军长李华堂;第8军军长谢文东等先后都投靠日军,当了汉奸。

除此之外,从1934年到1938年,抗联一共有22个师长,2个政治部主任、2个军参谋长、3个军需处长,2个旅长叛变投敌。

其中有:高世魁,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0师师长,1938年4月率部投日。

秦秀全,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1师师长,1938年5月率部投日。

王振祥,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2师师长,1938年5月率部投日。

陈云升,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4师师长,1938年夏率部投日。

赵庆珍,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6师师长,1938年6月率部投日。

程 斌,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第1师师长,1938年6月29日率部集体投日。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一一列举。

这些人变节投敌之后,熟悉地形和风土人情,也熟悉抗联的战略和战术已经内部情况,对抗联造成致命打击。

东北野战军初期也是30多万人。但他们全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有2万人是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有11万是冀热辽部队指战员。

他们久经考验,对党忠心耿耿,是精兵强将,战斗力以一当十,是抗联所不能比的。

东北野战军的指挥者林彪、彭真、罗荣桓、陈云、高岗、刘亚楼、吕正操、肖劲光、萧克、邓子恢、程子华、伍修权等,个个都是我军骨干,身经百战,能力超群。

不是说抗联的领导人不够优秀,而是说抗联缺乏高级指挥官,像杨靖宇、赵尚志这样卓越的领导人太少了。

东北抗联跟东北野战军的对手实力也不在一个档次

日本侵占东北期间,关东军总兵力在70万人左右,伪满洲国伪军约15万人,各地警察和反动武装在10万人左右。

日本关东军和伪军都是训练有素的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非常强。

每次讨伐,东北日伪军警出动兵力都在10万人左右。

1938年,日本关东军对抗联发动了三江大讨伐,出动兵力高达60余万人。

在日伪的疯狂围剿下,1939年初,东北抗联中我党直接领导的队伍只剩下不到10000人,其他抗日武装已经全部被打散或投敌。

到1940年冬天,东北抗日联军的全部力量只剩下不到6000人,这只是几个日军满编大队的兵力。

即便如此,到了1941年,日军在东北增至16个师,总兵力达90万人,变本加厉对东北抗联进行更加残酷的“讨伐”。

在此情况下,东北抗联的后方密营遭到严重破坏,大片游击根据地丢失,游击区缩小到不足10县,加之自然条件恶劣,部队减少到不足2000人。

当时的通讯设备非常落后,抗联无法跟党中央保持有效联系,内地共产党武装也无法对其进行有力支援。

针对极端艰难的形势,中共吉东、北满、南满省委确定了保存实力,培养干部,坚持斗争的方针。

此时,东北抗联已与苏联远东军建立了联系。

1941年冬季,抗联部队才转至苏联境内,继续进行各种形式的抗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70万关东军,没有后勤保障,没有武器的东北抗联的力量显然力不从心。

即使是强大无比的苏军,在1945年8月也出动了150万军队,在拥有制空权和火炮、坦克优势的情况下,才打败了日本关东军。

相比之下,东北野战军面对的敌人要比关东军弱得多。

东北野战军成立后,面对的对手是杜聿明率领的24万多国军,战斗力跟60万关东军无法相提并论。

即便如此,解放战争初期,东北野战军没有实力跟国军对决。

因此才放弃锦州、沈阳、四平和长春,采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战术,才慢慢站稳脚跟,扭转战局。

总而言之,抗联在孤立无援的冰天雪地里坚持了十年,已经非常难得。正如党中央评价的那样,东北抗联说是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