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阎锡山的智慧才略不是改朝换代,能叫日月换新天的,他一生的过人之处都浓缩在乱世生存之道上,论夹缝求存、左右逢源、独霸一方,民国时期的割据军阀、一方诸侯,恐怕无人能盖过他。
有人曾说:“要了解那时的中国,就得明白山西;要明白山西人,必须搞懂阎锡山。”
借这个问题,少谈政治,多谈存在之道,咱们来聊聊阎锡山。
1883年,阎锡山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村。据说,阎锡山小时候经常惹是生非,十二岁时曾抓走村东头狼窝中的两只狼崽子,吊在一颗老槐树上,弄得老狼嚎叫不止,搅得全村不得安宁。
还有一次,在私塾里,有个恶少硬叫同学从胯下爬过,阎锡山打抱不平,一刀将恶少刺伤,搞得恶少家族十分愤怒,私塾得罪不起,最后只好勒令他退学。
七岁看大,从小阎锡山的骨子里就有一股子刁钻邪劲,外加一些血性道德。
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是个爱投机的小商人,先前开了一家杂货铺,后来为了赚大钱搞起了钱庄,结果因为投机不当,家财全部亏空不说,另外还欠下人家两千吊钱。
因为这个变故,阎锡山的人生闯荡是从随父逃债开始的,这段经历让他吃了不少苦,也为他后来积累下了最原始的生存经验。
二十岁时,逃到太原当店员小伙计的阎锡山,放下店铺小算盘,投考进了山西武备学堂,一年后被官费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在日本留学期间,阎锡山是血性青年,那时同盟会在东京搞了一个铁血丈夫团,共计有二十八条好汉,名号后来无不如雷贯耳:蔡锷、唐继尧、李烈钧······阎锡山也名列其中。
宣统元年(1909年),二十六岁的阎锡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值得注意的是,回国闯官场之初,阎锡山就无师自通地懂得钻营,他先是走山西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协统姚鸿法的门路,到山西陆军小学担任教官,后又奋力参加清廷陆军部组织的留日归国学生会试,极力攀交咨局议长梁善济、山西巡抚丁宝铨的亲信,结果在考中陆军兵科举人几个月后,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干上了上校团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阎锡山联合山西同盟会会员,于1911年10月29日在太原发动兵变。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这是阎锡山革命高光的时刻,但许多年后有人披露,当时阎锡山躲在大校场的树林中,坐观成败,后见事情出奇地顺利,这才冲将出来当仁不让地摘桃子。
起义得手后,面对清廷的的镇压之势,阎锡山在野心的驱使下曾做过短暂强硬的对抗,但当乱世枭雄袁世凯重新出山收拾大局后,他迅速失去血性,变成了一个左右逢源的狡猾投机之人。
一方面,他积极靠拢孙中山,促使孙中山多次给袁世凯打电话,声称如不答允阎锡坐山西都督的位子,宁可南北议和破裂;另一方面,他又暗地里向袁世凯表示诚意,拆孙中山的台,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
阎锡山的两面手法,十分奏效,袁世凯见他不同于其他同盟会会员,便使用笼络手段,将山西交给他,从此阎锡山开始主政山西,成了乱世山西王。
阎锡山刚坐上山西都督的宝座时,眼观乱世,他的心态很有意思,他很惧怕袁世凯,又相信自己的八字极贵,具有帝王相。
在这种复杂心理的驱使下,那一时期的阎锡山没有后来那般狡猾老练,他先是死硬地效忠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他又选择力挺袁世凯的权力接班人段祺瑞。分析起来,那时的阎锡山大概觉得袁世凯是真龙,只有跟紧真龙,他才有可能也成为真龙。
但随着拥袁称帝、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阎锡山很快看清了乱世,也看清了自己,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将这一套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
割据一方,留过洋的阎锡山的确有自己一套治理办法:1、提倡新式作风,男人不再留长辫子,女子不再裹小脚;2、大量兴办新式学校;3、推行“村本政治”;4、发行债券建设窄轨火车;5、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正方形的为好人证,原形的为次好人证,椭圆形的为中人证,三角形的为坏人证。
在这些开明进步的办法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阎锡山在赚钱一项上更是不惜余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家族开发了许多的产业,大肆赚钱,他还特别喜欢发行纸币。
为什么要这么干?
阎锡山有句名言:“钱赚钱,是不用管饭的孝子。三百块钱一年的利息,比一个孝子下地干活一年的收入还多。”
近年来,有些人因不满当下而一味地粉饰过去的某一时期、某一地,说到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就有许多人说,当时的山西是乱世中难得的乐土,人人有学上,人人不饿饭。
这种说法很偏激,也不正确,阎锡山没有这样的境界,也绝非心慈手软的老好人。
准确的说法,阎锡山是圆滑的面子,狠硬的里子,他是一手拿他所谓的“仁”,一手拿他所谓的“法”。
不妨来看看阎锡山狠硬的那一面,这才是他独霸山西三十余年的内核。
对待心怀二心的人,阎锡山从来不会心慈手软,李生达不仅叫他杀了,而且李的全家他一个也没有放过。
为了维护手里的权和钱,阎锡山几乎用上了他能想到的所有手段。他效仿江湖帮会的做法,以自己为绝对大哥,以青红帮的名义,在山西各地建立堂口;尤其在军队中,他在每个军长师长身边都安插着两个以上的所谓“服务生”,定期听取情况汇报。
为此,许多山西将领都曾感慨地说:“跟阎会长共事,一不要动他的权,二不要动他的钱,让你干甚就干甚,不让你干甚就不要干甚。”
军阀混战时期,对阎锡山而言,山西自立是他的底线,为此,他与老蒋分了合,合了分,与直系、奉系、西北军无不虚与委蛇,相互利用。
抗战前后,阎锡山实处于乱世的夹缝之中,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那一段时期,他在老宅里准备了许多画像,来哪方面的客人,就在屋里挂上哪方面的伟人画像。
面对来自多方势力的压力,阎锡山在逢源之余,曾用自嘲的语气说过另一句阎氏名言:“我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颗也不行。”
把四处逢源上升到乱世修为的高度,阎锡山根据儒家的中庸之道,曾将自己二十年不倒的经验总结为“中的哲学”——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败;世事都在矛盾之中,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行事要求事理,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讲的是该不该,子理讲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
讲人情世故,安身立命,在民国那些顶尖的人物中,阎锡山可算是难得的“智者老夫子”,似乎他本人也很看重这一点,常常写一些饱含处世智慧的语录,以作家教,留香后世。
不妨来列举几个——
学问与事功,家道与世道,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故人生不可一时不努力前进。
不主张公道,是精神上的活死人;不劳动,是物质上的活死人。
当不计人之坏,不言人之坏,但不可不防人之坏,亦不可不分辨人之坏。
关系利害事勿骑墙,关系是非事勿含混。
有权的人必须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可想做什么做什么。
看清楚对面,才可向前行;了解了周围,始能在中间站。
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事事精打细算,一味讲究生存的人,在民族大节上最终没有亏下。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了非常重要的太原会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7年他触景生情,写的那一首《走五台山》,如今读来依旧让人心酸之下,肃然起敬。
“雪天彻夜走清凉,飞灯光辉遍山梁。老人途中迟行进,徒步泞泥衣带霜。”
但是,随着抗战胜利,新的时代大幕徐徐拉来,军阀割据的那一套注定要被历史淘汰掉,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被共产党打出山西老家后,阎锡山没了实力,只得利用老蒋和李宗仁的矛盾,但这也只能勉强在国民党内部谋来一席之地,终究无法再找回昔日的权势地位。
1949年,阎锡山虽维持着颜面,当上了行政院院长,但干的却是运送达官贵人去台湾的苦差事。
好不容易将差事干完,手下人问他去了台湾该怎么办?
阎锡山说:“儿要亲生,土要深耕,存在第一啊!”
比起那些纵横一时,不得善终的民国风云人物,晚年阎锡山有高人自知之智,也正因为如此,到了台湾,他才能够安享晚年,从容逝去。
人生赢不易,但确保不输才是大不易。
急流勇退难,但缓流不断更加难上难。
从世俗的角度,阎锡山的一生很厚重,也能给世俗之人带来诸多启示。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谢谢邀请:
阎锡山(1883一1960)字百川,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从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到1949年逃往台湾,在山西一共统治了38年,人称“山西土皇帝”,是民国时期各封疆大吏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之所以在山西一隅能统治那么长时间,这与他“活学活用”儒家经典的中庸之道是分不开的,他自己总结为“政治上不偏不倚,情理上兼顾各方”,那么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
少年时期及加入同盟会
阎锡山出生在一个经商为主的家庭,9岁入私塾,14岁辍学,其间读过《三字经》和部分《四书五经》,有5年的文化学习基础,辍学的原因,并非他不是读书的料,而是父亲想把他培养成商界奇才,山西历来有经商的传统,晋商更是闻名海内外,可时运不济,投资失败,3年后不但没赚得家财万贯,反而是债务累累,为了躲避债务,父子两人被迫迁到太原居住,2年来阎锡山重拾课本,发愤苦读,不久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学习军事,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年后被清政府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是日本第六期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清政府派出留学生学习军事的目的,是学成后巩固清廷的统治,没想到却成了清廷的掘墓人,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下,一批留日学生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阎锡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山西奋斗时期及执掌实权
1906年,26岁的阎锡山毕业回国,在山西陆军小学任教官,当年11月,奉清廷之召赴北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的会试,由于成绩优异,被授予协军校的军衔,阎锡山随即在几个月内升任山西新军的标统,他利用掌握的军权秘密地进行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阎锡山率部起义,起义军杀死了山西巡抚,成立了山西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山西都督,1911年,清廷任张锡銮为山西巡抚进剿阎锡山,阎锡山兵分两路予以痛击,这是他参加辛亥革命后最光彩的时刻,不久“南北议和”开始,阎锡山认为袁世凯握有兵权,可能会接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于是派人向袁世凯表示诚意,极力赞成建都北京的主张,袁世凯认为阎锡山可以利用,遂投挑报李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真正的,名正言顺的主管了山西。
左右逢源,保存实力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五个团体正式成立国民党,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阎锡山看风使舵,即刻宣布脱离国民党,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在山西分设的机关,这些投其所好的行动,得到了袁世凯的赞许,袁世凯令其督理山西的政务,这样阎锡山军,政都掌据在自己手中了,地位就更加巩固了,1915年袁世凯谋求称帝,阎锡山积极支持,并为筹安会提供2万银元的经费,袁世凯称帝后,封阎锡山为一等侯,阎锡山表示笑纳,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的反对,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阎锡山处于尴尬的地位,十年后他自己解释说“这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的是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措施”,这时孙中山己经去世,实无对证了。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阎锡山又依附段祺瑞,在重大问题上惟段政府马首是瞻,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阎锡山却站在段祺瑞一边,派晋军商震率军赴湘与护法军作战,结果被消灭殆尽。拥袁和拥段的相继失败,迫使他接受教训,开始奉行“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利益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的三不二要主义。对外他拒绝参加军阀混战,对内兴利除弊,大搞建设,不过,这些都是在韬光养晦,暗中却在扩军备战。
实力壮大,谋求发展
在国共合作北伐时期,开始阎锡山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1927年,北伐军的进攻势如破竹,阎锡山看到这一形势,于6日6日加入北伐军,誓师讨奉,晋军出兵石家庄,与奉军大战,当时由于国民革命军一时未能北上,阎锡山也牵制了一部分奉军,对北伐全局来说,在战略上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阎锡山在北伐中掌据了晋察冀绥四省和平津两市的军政大权,为此他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成为齐名的大军阀,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他与冯玉祥,李宗仁等组成反蒋同盟,后来兵败下野蛰伏在大连,但由于山西当政的都是他的旧部,仍然遥控着山西军政大局,当他得悉日本将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31年8月5月,乘飞机潜回大同,在家乡隐居,“九.一八”事件后,蒋介石不得不捐弃前嫌,阎锡山又重新复出。
不知廉耻,故计重演
“七七事变”后,阎锡山表示拥护蒋介石的全面抗战,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于8月27日赴雁门关指挥战斗,布署晋绥军与中央军共同扼守忻口,与八路军合作进行了平型关战斗,从11月8日起,太原失守,阎锡山撤离太原到了临汾,1940年,中共派王若飞和肖劲光与阎锡山谈判,确立了晋西南和晋西北的分界线,阎锡山自知力量不济,从此在山西只能控制晋西南的二十几个县了。
1940年11月,为了自保,善于投机的阎锡山私自与日本签订了《日阎停战协议》,阎宣布脱离重庆政府,此时,阎锡山有联共抗日转变为联日防共,蒋介石为了阎锡山不彻底投靠日本,增加了对他的援助,中共为了使他继续留在抗日营垒,减少了对他的压力,日军为了诱使他就范,停止了对他的进攻,这使得他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又能苟安于晋西南的一隅之地了。
在大陆的最后阶段
在得知日军即将投降的消息后,阎锡山又不安份了,8月,他派九军史泽波部向上党挺进,从日本手中和平接收沦陷之地,9月,八路军迅速反击,将九军围困于长治,阎锡山又急令第七集团军彭毓斌驰援,10月,史,彭两部均被八路军歼灭,1946年,国共达成停战协议,阎锡山乘协议未生效之前,向八路军展开进攻,妄徒夺回失地,结果又被消灭了一部分,194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西的战斗全面展开,太原成了一个孤岛,阎锡山的部队己所剩无几,他感到末日来临,于是逃到南京,1949年11月13日,他在迁往广州的国民政府里任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于12月8日从成都飞住台湾,于1960年5月23日病逝,终年77岁。
谢谢阅读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阎锡山,近代山西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山西历史绕不开的人物。当南方的辛亥革命如火如荼的时代,阎锡山在北方首举义旗,响应了那场大变革。阎锡山,也顺利成章的逐步成为了山西最有权力的掌舵者。
在近代混乱的军阀割据年代,阎锡山依靠自己的精明,多次让山西避免卷入内战当中,从而保证了山西有足够的和平时间发展经济和教育。阎锡山,是留过洋的文化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当然这仿佛也是那个年代所有军阀的共识,教育才是兴国救民的根本。所以,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山西大学堂是最有影响力的三所高等院校,义务教育位于全国首位,成为了全国的楷模。
要致富先修路。在那个年代,阎锡山就非常重视交通的发展,在山西全境逐步开展铁路运动,最负盛名的当是同蒲铁路,贯穿山西南北,可谓是当时的一大壮举。只因日本的入侵而被迫停止。阎锡山对于山西的经营和成就,在日本侵华时期毁之一炬,这也是阎锡山的悲剧。
阎锡山是山西的军阀,却对于山西的发展起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快的发展,也是最辉煌的时期。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山西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1、地理原因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容易产生割据势力的地方,“三晋高凸”、“蜀道四塞”、“岭表远险”。
其中“三晋高凸”,说的就是山西地方地势较高,处于高屋建瓴之位置,再加上山西号称“山河表里”,西边、南边有黄河之险,东边有太行之大阻,有山河作为屏障,故而易守难攻。
这也是阎锡山能够在三晋之地山西站住脚的一个重要地理原因。
2、时局因素阎锡山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时期,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到国民党主政,再到抗日战争,及后来的解放战争。
这段时间中国内部并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以铁腕之手段一统全国,因而这个动荡的时局给了阎锡山纵横捭阖的历史机遇。
解放战争爆发后,共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清除了国内的割据势力,也就没有“山西王”、“青海王”、“西南王”这样的称号了。
3、阎锡山个人能力阎锡山能主政山西三十余年,与其制定的正确的策略有关系。
阎锡山在诸多势力混争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的策略,成功的当一个默默发展的中立派,并不与其他势力争锋,因此能够韬光养晦。
与此同时,内修政令,推行水利,重农养民,发展铁路交通和工业,达到“自产、自用、自足”,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等等政策,把山西变成一个动乱社会环境下的一方乐土。
在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山西兵强民足,工农皆兴,这也是阎锡山个人能力的突出表现。
以上这三条因素,是“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的主要原因。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1933年初,蒋系中央军在江西作战频频失利,而日军又在长城一线实施军事压迫,面对南北两线的危局,老蒋也是焦头烂额,对各地方实力派的打压只好暂缓。是年3月11日,老蒋乘专列至到石家庄召集军政大员商讨华北问题,出发前两天,突然接到了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的请见电文,其实对下野之后东山再起的阎主任究竟怎么拿捏,老蒋还没有完全想好,然而阎的电文却是肉麻的一塌糊涂。
(陆军二级上将商震)
阎锡山在3月9日的电文中写道:“山向来追随钧座,受国家之优遇,亦当追随钧座,赴国家之危难。中央为保全国土而忍辱,锡山愿与钧座分祸;如为发扬民族精神而奋斗,愿随钧座牺牲”。大概意思就是特别能理解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知道老蒋因此受委屈了,愿意分担和容辱与共云云,言词之间恳切恭顺,让老蒋也不免动容,乃传命阎锡山到石家庄相见。
所以这就是阎老西能够独霸山西38年不倒的最重要一个原因,他知道什么时候必须“认怂”,无论有多少其他因素,如果他不能取得老蒋的真正谅解,从1930年到1933年间,南京政府有多次机会可以兵发入晋,彻底解决晋绥军主力和搞掉阎锡山的统治基础。因为在民国军阀中,晋绥军的战斗力只算三流,并且中原大战以后晋绥军大伤元气,残余部队也多被张学良收编,是无力与中央军一战的。
(陆军一级上将阎锡山)
对前后三个势力最大的中央系“掌门人”,阎锡山都采取了这种圆滑的认怂态度,言辞恳切,甘当小弟。1911年,阎锡山刚刚参加辛亥革命,逢袁世凯以重兵进攻山西,阎乃致函袁世凯,声称如果袁世凯:“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不久又支持袁大总统定都北京,这都挠中了袁大头的痒痒,甚至不惜出卖了孙中山(孙是要求定都南京的),遂被袁世凯明电任命为山西都督。
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主北洋政权,阎锡山随即表示恭顺,并且配合奉军打击冯玉祥的国民军,顺手夺取了原被国民军控制的绥远地区,可谓名利双收,1926年底阎锡山发出通电,公开推举张作霖为安国军总司令(后被任命为副总司令),晋军地盘遂由山西扩充到绥远,晋军由此改称为晋绥军。及至1927年春发现奉系大势将去时,再抛弃张作霖接受广州革命政府的任命,出任“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其长袖善舞和政治眼光之毒,可见一斑。
阎锡山在1930年领衔反蒋时,所部晋绥军已经扩编为步兵10个军、保安纵队4个、骑兵4个师和炮兵7个旅,总兵力达20余万人。中原大战阎冯失败后,入主华北的张学良把晋绥军整编为步兵4个军、1个正太护路军、3个独立旅、个骑兵军和炮兵10个团。但军以下均为“二二制”,所以晋绥军的兵力已经锐减到10万人左右,真要是跟中央军开战,绝对撑不过两周就得全军覆灭。
通电下野之后的阎锡山曾一度避居日占大连,他选择秘密潜回山西的时间,也是仔细研究过的,乃是1931年8月5日,老蒋闻讯后,说你一个下野之人又跑回山西做甚?赶紧离开!阎锡山赖着不走,反正山西当时也没有南京政府的军警宪特机构,仍然是他亲信将领们把持的政府。就这样赖到9月中旬,终于在东北爆发了“九一八事变”,老蒋的注意力被吸引他处,要求阎锡山离晋出国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也就是阎锡山能够始终掌握山西的第二个因素,那就是晋绥军骨干将领和军官团在他的调教下,忠诚度较高,如果南京政府没有时间和力量把晋绥军连根拔起,仍然得用“晋人治晋”策略的话,那阎锡山就可以是三晋大地的不倒翁,因为晋绥军系统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取代他的“领袖”位置。实际上,也不是没有人试图取而代之,可最终都发现不是阎锡山的对手,只能乖乖让位。
第一个是晋绥军重将商震,中原大战冯阎失败下野后,最先被任命为山西省主席的就是商震,由于他采取了亲蒋的路线,在阎锡山的幕后操纵下,商震遭到晋绥军大部分将领的集体攻讦,这个省主席干脆没法干了。商震一气之下,于1931年7月率自己的亲信部队第32军第67师的两个旅离开山西投蒋,既成为最早脱离晋绥军的部队,也放弃了主政山西的念头,后来成了南京政府的要员。
(陆军二级上将徐永昌)
第二个是曾被称为阎锡山左膀右臂的徐永昌,他在商震之后出任山西省主席,折腾了一段时间就发现,晋绥军仍然受到阎锡山的密切遥控,自己是玩不转的。及至阎老西秘密潜回山西“隐居”大同以后,对山西军政事务插手更甚,孙楚、杨爱源、王靖国等人根本不听他这个省主席的,所以徐永昌也想明白了,多次直接向老蒋表示:自己力不胜任,只有阎锡山可以收拾山西残局。
如此里应外合的套路,最终还是迫使老蒋于1932年初复任阎锡山为太原绥署主任,兵败下野的阎锡山就此翻盘成功,而徐永昌也深知不再被完全信任,不久亦在蒋的拉拢下离开晋绥军系统,抗战期间曾经是“军委会四巨头”之一的军令部长。也就是说,阎锡山通过对晋绥军的严密控制,让山西老大的人选不作第二人想,若想稳定晋省军政局面,最后哪个政府都得起用他。抗战爆发前,中央军五个师以协剿红军为名进驻山西赖着不走,阎锡山终于憋出了一个昏招:联共抗日。
(阎的嫡系杨爱源)
阎锡山维持统治比较稳固的第三个原因,是尽量避免参与军阀混战,而全力经营自己的山西老巢,所以在民国乱世,山西的民生相对是不错的。比如1932年东山再起后,为了消除老蒋的疑虑,先后提出了“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专门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十年建设计划,大搞经济建设,并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既做出了不再穷兵黩武的姿态,也确实改善了山西的经济状况,老百姓能勉强温饱,也就没有出现四处“揭杆而起”的局面。
总体而言,阎锡山能够独霸山西长达38年之久,笔者的看法是比较知进退的圆滑、恩威并施的御下手段和阴差阳错的历史风云,也就是说有点运气成分在里面的。另外也得考虑山西较为封闭的地理位置,四面环山不易大规模用兵,使前后几个中央政权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在阎锡山不断表示出恭顺的情况下,也只好就坡下驴了。
(老蒋视察太原)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阎锡山能独霸山西这么久,一是因为他擅长见风使舵抱大腿,二是能把握机会,第三则是基层抓得牢。
阎锡山是民国时期出名的不倒翁,自辛亥革命以后他就主政山西,历经军阀混战而不倒台,直到解放时期才被赶跑,堪称一个异数了。而阎锡山能控制山西这么久,首先要得益于他擅长见风使舵。
阎锡山早年也参加过革命党,辛亥革命时也是一个革命者。不过南北议和,袁世凯上台以后,他就立刻倒向了袁世凯,千方百计和对方拉近关系,撇清与同盟会的关系,支持袁世凯定都北京。也正是这一表态,袁世凯终于认可了阎锡山,任命他为山西都督。
此后阎锡山积极镇压山西境内的原革命党,支持袁世凯复辟,向筹安会积极捐款,并通电劝进,进一步换取了袁世凯的信任。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成为北洋集团新的首领。阎锡山马上又倒向段祺瑞,以至于很多人把这一时期的阎锡山视为皖系的一部分。但是在直皖大战时,阎锡山却严守中立,坐视段祺瑞兵败。
此后阎锡山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支持奉系,奉吴联合讨冯玉祥时支持奉吴,北伐战争爆发以后又迅速倒戈转而和冯玉祥联合讨奉,新军阀混战时期又在蒋介石和冯玉祥之间左右逢源。
也正是靠着一次次转换门庭,准确站队,阎锡山躲过了大部分危机。
当然,他也有没躲过的时候。新军阀混战时期,蒋介石有意削弱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大军阀的力量,因此不断进逼。阎锡山虽然通过出卖冯玉祥,成为了最后一个被打击的目标,但是最终没有躲过,并在中原大战中被击败,一度下野。
不过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时间很长,而且在军阀中属于重视地方建设的,因此依然对山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且阎锡山很会抓住机会,他利用日本即将发动918的时机返回山西。由于担心华北局势混乱会给日本可乘之机,加上为了牵制东北军,蒋介石最终默认了阎锡山重新上台。
此后阎锡山继续在蒋介石、日本人和其他政治力量之间搞平衡,从而维持在山西的统治,可以说真正的长袖善舞了。
不过阎锡山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个军阀,所以即使再会搞平衡,最终也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