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若退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一争天下吗?

知常容的答案就是项羽退回江东还可以东山再起,可以一争天下,但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不会回江东。

一、项羽的根基还在

项羽的脑袋为什么这么珍贵,因为他的脑袋值千金,邑万户。项羽临死就将自己的脑袋送给了故人吕马童。

他的身体也被抢了一空,最后抢到的都封侯。

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本纪》

这个时候,项羽原来的地盘上的人都投降了。不过项羽封地上的人坚决不投降,直到刘邦派人拿着项羽的人头去鲁地,那里的人才选择了投降。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忠于项羽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他的根基还在。

二、天下并不是刘邦一家

刘邦坐上皇帝位,那是由当时的诸侯推举的。当时天下诸侯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韩信,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

这些人是不是百分百拥护刘邦,那自然不是一定了,否则他们为什么大部分会陆续谋反呢?

刘邦对他们信任吗?当然也不信任。他们只是因为项羽强大压力之下组成的联合体。

只要不是铁板一块,以项羽这种天然的战神的基础,自然会有一席空间在。

当项羽不再是最强大的时候,其他诸侯自然也会从均衡的角度考虑,不会将项羽往死里打。这样项羽的生存空间就有了。

三、项羽肯定不会回去的

回去还有机会,但高傲的项羽是不会回去的。因为他的精神已经完全垮掉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觉得天要亡他,不是刘邦要灭了他。

天对于项羽来说是不可战胜的,既然天要亡他,再挣扎也无用。如果他认为是刘邦要打败他,肯定会过江重新再来的。

最典型的就是项羽最后带着18骑发起的正面冲锋,只为了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天要亡他。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本纪》

其实项羽为什么会大败,主要原因是他一路都是胜利,不像刘邦一样屡败屡战。这好比一根木棍,太硬了,当大风的力量超过他就会折断。不如一棵小树看起来很弱,但左摇右摆终究不会折断。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项羽还有再出发的实力,但是对于战神项羽来说,这一切没有任何意义,自己已经彻底失败了,既然彻底失败了,那么还提什么东山再起呢?

当他看到故人吕马童说,你是我的故人,我送你一件礼物,这件礼物就是项羽自己的脑袋。

一代霸王结束了自己辉煌而短暂的一生,仅供后来凭吊!

项羽若退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一争天下吗?

汉高祖四年十一月。正当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对峙时,韩信出奇制胜,灭了齐国,后又打败项羽派去增援齐国的大将龙且。从而威胁到了项羽的后方。

项羽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也没办法。他不可能分身,同时对付刘邦和韩信。

于是,项羽便派使者前往齐地游说韩信。说出了自己一生之中的第一次软话。

使者对韩信,传达了项羽的三点意思:

①:刘邦不可信,多次落入我手中,因我怜悯他,才苟活至今。但他呢?每次逃脱就背盟弃约。出兵来打我。这样的人,不可信。

②:刘邦贪得无厌,不吞并天下,他绝不会罢休的。 你现在没被刘邦干掉,完全是因为我的牵制。要是没我,你肯定也会被干掉。

③:你与其等死,不如先与刘邦翻脸。主动权在你。你完全可以与我和刘邦三分天下。

实事求是的说。楚国使者对韩信说的话,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不过韩信并没有搭理项羽。他一直惦记着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

没有刘邦,就没有淮阴侯韩信。

知道韩信的态度后,刘邦长舒一口气。 他自彭城之战惨败后,被项羽整整追杀了三年。

在这三年里,他是吃不好,睡不好,不是窝在城里被项羽揍。就是守不住了,逃跑,换个地方再继续挨揍。

这耗来耗去,只要项羽一天不死,他刘邦就一天没有好日子过。

所以,当刘邦正式封韩信为齐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使者去跟项羽议和。希望项羽能归还刘太公与吕雉。双方划地分治。

不过,此时已经处于绝对劣势的项羽也没搭理刘邦。他很自信。

想当年在巨鹿,他以少打多,碾压秦军。

在彭城,没有盟友,又是以少打多,还是碾压了刘邦联军。

楚汉两军于荥阳相持三年,他未遭一败,始终碾压刘邦。

未尝败绩的项羽,怎么可能投子讲和呢?

于是,项羽在荥阳又与刘邦对峙了数月。

时间来到汉高祖四年八月。(秦历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所以八月在十一月的后面)。

随着灌婴率汉军骑兵渡过淮河,攻掠项羽后方的下邳、彭城、砀郡等地。项羽在前线再也坐不住了。无

因而在这个月,项羽最终决定以鸿沟(原址已不可考)为界,与刘邦中分天下。并主动归还羁押了多年的刘太公和吕雉。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约定”。

签完协议后,项羽率十万楚军向南,准备兜个圈子,再迂回撤往彭城。

刘邦见项羽撤走,本来也想撤兵西归。但被张良、陈平劝阻。

他们对刘邦说了一点意思——现在我们已据天下三分之二,诸侯都归附于你。而且楚军已是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要亡项羽之时。你怎么能退兵呢?你现在应该趁此机会消灭项羽,不能养虎为患。

刘邦想了想,听从了他们的建议。随即便派人联络韩信、彭越、英布。决定以四家的兵力干掉项羽。

汉高祖五年十月(十月是一年岁首,即鸿沟约定后的第三个月)。刘邦亲自统领汉军主力从荥阳出发,由西而东尾随项羽军开启攻击,迫使项羽军不得不且战且向东撤退。

与之同时,韩信、彭越分别南下。预备攻取楚国首都彭城地区,端掉项羽的老巢。

英布则在刘邦堂兄刘贾的协助下,回到九江故国,攻取寿春,并由南向北推进,预备堵截项羽南下的退路。力求在淮北全歼楚军。

面对这四面围攻,项羽起初被打得很被动。

没办法,他是被突然袭击。换谁来都被动。

但打着打着,项羽发现,韩信和彭越两路人马都没能如期而至。他们都按兵不动,真正追自己的,只有刘邦。

于是,项羽调转队形,一个反击,狠揍了刘邦一顿。

结果,刘邦大败。可谓颜面尽失。气的他破口大骂。

事后,刘邦听取张良建议。封彭越为王,还增加了韩信的封地。

韩信、彭越得了好处,这才出兵。

而他们出兵后,项羽又吃不消了。

一个月后,项羽在被围追堵截之下,被迫沿颍水南下,准备渡过淮河,撤退到淮南,在楚国的南部地区重整旗鼓。

但此时,英布已经拿下淮南。楚国在以北的领地,大部分都沦落了。

项羽没办法,只好退到垓下(安徽灵璧)布置防线,与刘邦做最后的决战。

此时的项羽,还有十万兵力。

虽然是身处绝境,但所谓的绝境,项羽是再熟悉不过。以前历次绝境,他都成功翻盘。

所以在垓下布防时,项羽并不慌。他并不觉得自己就完犊子了。

项羽麾下的十万楚军也是如此。

这些年,只要项王羽在,军魂就在。只要项羽指挥,他们就能无往不利。所以,他们也不觉得自己就完犊子了。

然而,项羽和楚军这次是真的遇到对手了。

刘邦联军完成对项羽的包围后,刘邦把联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

而韩信,有办法对付项羽和楚军。

关于这一战的过程,史料记载的很粗略。拢共也就几十个字。

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韩信)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费候陈贺)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大概意思就是说,韩信拿自己当诱饵,吸引项羽来攻。然后韩信打不过,撤退。

撤着撤着,先前韩信布置的预备队杀出,楚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韩信顺势反击,以三倍兵力优势将楚军击溃。最后,项羽败了。被韩信指挥联军,团团包围。

当时,楚军缺医少药,粮食濒临耗尽,军心已然涣散。

韩信见机,又使出杀手锏——四面楚歌。

最终从心理上彻底击垮楚军的抵抗意志。

眼见大军已然心理崩溃。无奈之下,项羽只得在当晚率八百亲兵突出垓下,向南而去。

他此时只有一个地方可去,那就是江东。

但刘邦怎么可能放过他呢?

听说项羽突出包围圈,刘邦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追杀。并下了死命令——若提不回项羽的脑袋,就别回来了。

就这样,项羽在前面跑,灌婴在后面死追。

追到阴陵县(安徽定远)境内时,项羽身边的士兵仅剩28人。

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这还不是最倒霉的。

项羽当时竟然还迷失了方向,找当地的一个农夫问路,居然指的还是错误的路线。项羽和随行的28骑,误入了一片沼泽地。

等到他们走出沼泽地后,灌婴已经追上。

最后,项羽就这么被灌婴堵在了乌江边。

也许是老天爷不想项羽就这么死了,还想给他一次机会。

乌江亭长当时整船靠岸,等待多时。

亭长对项羽说:渡江过去,就是江东。江东虽然不大,但也是地方千里,数十万民,足够一隅称王了。此时乌江仅有此船,汉军追至,他们也无法渡过大江。大王,您应速速渡江。伺机东山再起。

但项羽不想过江。他说:当年八千江东子弟陪我渡江,如今无一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不弃,又有何面目面对江东父老?既然天要亡我于此,我又何必渡江。

说罢,他把自己所骑的乌骓马交给亭长,又令部下也将战马放生。然后,二十多个人背靠乌江列阵,以必死之心,静候最终一战。

最终,除项羽外,众人都战死在了乌江。

而项羽,他在杀死数百汉军后(“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有夸大嫌疑),选择自刎而死。

看了前文,如果当初项羽只身过江,你觉得他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吗?

我觉得,没有。

因为首先,江东虽然有数十万老百姓。但把老百姓训练为军人,是需要时间的。

项羽率八百精骑突围时,他肯定想渡江,并以八百亲兵为军队骨干,重塑一支军队,再与刘邦决战。

但无奈,他行至乌江边上时,八百亲兵只剩下几十人。且乌江亭长的船,也只能载上项羽一人而已。

没有了重建军队的种子。项羽只身一个人渡江而去,他在江东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难道要让他既做总司令,又做教官吗?

第二,项羽并不是江东人。江东也不是项羽的大本营,他的大本营是淮北。

项羽出生于泗水郡下相县(江苏宿迁),因为他父亲不在了,且叔叔项梁又被通缉,他才随叔叔避祸于江东。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寻机起义。所谓的八千江东子弟,是项梁组建的。而非项羽。

项羽后来的数十万楚军,那是他在淮北组建的部队。

换而言之,项羽在江东,其实并无根基。他对江东,也没有故乡情节。

乌江亭长说,江东人都支持项羽。可现实情况是,项羽自杀后,汉军渡江,江东很快就传檄而定了,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

反倒是项羽的淮北大本营,在被汉军围困数月的情况下,还坚持了一段时间才投降。

人心所向,在这里体现的很明显。

所以,项羽如果渡江。他不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建军队,抵抗汉军。甚至,他还有可能被江东人出卖,绑了交给刘邦领赏。

江东人又不傻。项羽又不是江东人,大家凭什么跟着他陪葬?

事实上,当项羽的铁地盘沦陷后,他就已经没戏了。要怪,就怪他早没有准备。竟然连彭城大本营都能弄丢。

试问,丢了老巢,他还拿什么翻盘?

项羽若退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一争天下吗?

项羽宁死也不愿过乌江,不是因为他傻,而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秘密,所以项羽很难再次成功。

在我们现代化文明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影视作品。其中值得一提的佳作便是《霸王别姬》,在《霸王别姬》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国荣和张丰毅的精彩演绎将京剧舞台上的霸王和虞姬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切的历史过往,一幕幕都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霸王与虞姬之间的情感纠缠,也感慨一代霸王,曾经的英雄飒爽,最后却也乌江自刎。

项羽的英雄事迹为世人所欣赏。

翻开历史的篇章,你会发现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用自己质朴而直白的话语隐藏着对项羽的喜爱,在历史上歌颂项羽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之不尽。就连当初宋朝时代的千古词人李清照也曾经为了激励丈夫奋发图强,为国为民担重责,写下了这样一句,让世人为之振奋的诗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意识和文化理念当中,一直认为项羽是一代英雄有着热血和柔情。这样一代英雄落幕的时候却选择了挥剑自刎。虽然在影视剧当中,我们一再地看到了这一经典画面的荧屏重现,但是在乌江自刎之事下,还有一些世人所未解的谜团。

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这一谜团当中就是项羽为何在一路逃亡后才选择自我了结。倘若项羽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打算放下一切,项羽就不应该在最后的时候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刻。明明可以涅槃重生,项羽却依然选择了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你们还记得曾经引以为傲的战功,在项羽眼中还不如江东父老的赞许吗?刘邦在忙着规划大好河山的时候,项羽却想着功成名就时要让江东父老看看自己身上穿的锦衣华服,让世人了解到自己成功后的风光无限。在刘邦选择多死里逃生后依然勇往直前的时候,项羽想的是儿女情长和自己在江东的父老。可见项羽内心当中将情感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当中。

项羽在临死之前想得最多的是他的宝马和虞姬,还有最后一样,当然也是江东父老对于自己的期许和厚望。项羽一想到江东父老对于自己的寄托已经破灭在眼前,心里不免悲凉从中而生。

项羽不想拖累江东父老。

项羽虽然已经逃到了乌江河畔,心中还是依然有想复盘的可能。但是一想到现在的自己已经名落孙山,一所有只剩江东父老,而此时的自己若是回到江东将会为江东父老带来无限的灾难。因为刘邦并不会放弃这一绝妙的机会,不会给项羽任何喘息的可能,所以项羽为了背后的江东父老,也为了成全自己的英雄气概。身为贵族的项羽,当然不忍心让自己的江东父老受牵连所以选择乌江自刎,来避免江东父老受到牵连。

回顾历史的过往,在曾经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刻,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对话,让刘备有了想要逃脱的心理,曹操虽然知道刘备是未来与自己争夺天下的英雄之一,依然为了保有自己的名誉放刘备逃跑。曾经在赤壁之战这样危险重重的时刻,刘备为了给予自己生还的机会和孙权合作,最后才有了蜀汉的建立。项羽连最后的机会都不愿意去尝试一下,可见项羽是多么的绝望才会让自己完全放弃了生还的机会。也许是贵族世家的心态,让项羽无法拉下脸面去让江东父老心寒。

成大事者,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成大事者,不仅仅要有宽大的胸怀,还要有越挫越勇的心态。就如当初的刘备和刘邦还有曾经我们引以为傲的曹操,也是多次在死里逃生之后痛定思痛。自我反思之后依然勇往直前,一个胸怀胸宽广的人,才能懂得自我调节,了解自我,更懂得了解他人。虽然项羽的事迹值得世人所敬仰,但是在我们敬仰项羽的背后,我们依然要反思过去历史当中遗留下来的缺憾。

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和智慧。在智慧当中我们明白一切的问题,要先从自我总结出发,找到最根本的缺口,才能一步步地解决自我缺失的缺点,才能在自我完善的同时也引导他人做更好的自己,也希望我们未来的每一天能过得更加的美满。

项羽若退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一争天下吗?

项羽当年随项梁在吴中郡会稽起兵时,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已于2个月前在大泽乡起兵,整个大秦帝国境内峰火四起,摇摇欲坠。

项羽带领以江东八千子弟为核心的楚军,仅用三年时间,打败秦帝国主力军队,灭亡秦朝,自称西楚霸王,拥兵四十万,从没落贵族之后到西楚霸王,项羽只用了三年就走向人生巅峰,整个天下似乎在项羽手中垂手可得。

四年楚汉战争,项羽基本上是压着刘邦打,然而越打下去,项羽的地盘越小,兵越少。至项羽垓下战败后,项羽置十万楚军于不顾,只带领八百骑兵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8骑。

项羽渡江后能东山再起吗?

你得看看项羽为什么失败?为何大好形势,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地盘大小,富庶程度,项羽均强于刘邦,然而实力却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能力才是。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之勇无人可比,然而战争不仅仅是打仗,要有战略规划、要有政治主张、要懂用人放权、要舍得奖励分封,然而项羽身为主帅,天天在战场上厮杀,放着千年一出的军事奇才韩信不用,谋士陈平出逃,怀疑范增导致出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人才弃项羽投刘邦,只能说明刘邦用人强于项羽。

项羽杀义帝,失楚民心,杀秦王子婴,坑秦卒,失秦民心,平齐地屠城,失齐民心,民心都失了,况且还是败军之将,还拿什么东山再起?

垓下之败时,已不是秦末的大乱世,楚汉争霸,非楚即汉,整个天下已是刘邦的铁板一块,项羽即使逃去江东,以一已之力对抗天下,以四郡之地对抗天下,无异以卵击石,项羽已无力对抗大势,分久必合的大势!

项羽本是江苏宿迁人,其封地在鲁地(今山东曲阜),江东只是项羽起兵的地方,当初江东父老的八千子弟兵被项羽带走,一个也没有回来,现在项羽一个人逃回来,再想东山再起,恐怕江东父老也不会放过项羽吧!

项羽若退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一争天下吗?

项羽不会回江东的,若是渡过了,他就不是项羽了,也不会在这楚汉之战中输得一败涂地。

他这一生的悲剧极富有艺术性,却也极具必然性,可以说是他的性格成就了他,也是他的性格毁了他。

首先,项羽这个人非常要面子,就是这死要面子的性子,让他在生与死之间叹道‘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放弃了可供生还的那叶扁舟,也是这死要面子的性子,让他在鸿门宴上不忍对刘邦下手,既而放虎归山,最终造成自己兵败身死的局面。

鸿门宴前,范增就曾告知项羽,刘邦此人有天子气,要其’急击勿失’,可项羽仅因项伯替刘邦游说了几句,道杀刘邦不义,就把范增之言抛掷脑后,生怕杀刘邦会污了自己名声。

不仅如此,鸿门宴上范增频频对其举玉示之要他杀刘邦,他亦视而不见,只管守着对项伯的承诺,要善待刘邦,最后使刘邦逃出生天,再也不受其掌控。

大部分战争的本质是血腥且无道义可言的,在战争中扯仁义大旗多是有所图谋,项羽在此不杀刘邦却仅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名声,而非有其他政治上的需要,真不知道此时的项羽到底在想啥,不可沽名学霸王啊,不可沽名学霸王。

相比较项羽,刘邦就清醒得多,也流氓得多。

他可以为了保留性命,被楚军追杀时嫌车马不够快,竟三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也可以为了继续和项羽对峙,耗死项羽,置自己老父亲安危不顾,随便项羽如何威胁烹杀刘父,他只嘻嘻笑,“咱们曾经结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杀了咱们的爹随你,到时候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刘邦知道战争的残酷,若是自己被楚军抓住了,自己什么都没了,若是自己不趁着断了项羽粮的大好时机,耗死项羽,把项羽一举歼灭,等待他的,可能又是变幻莫测的战局。

为了胜利,刘邦可以置自己的妻儿老夫不顾,这样心恨的人他才不会像项羽那样在乎没有任何价值的面子,也就这样心性坚忍之人,才可能完成开国霸业。

这是战争,战争是没有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其次,项羽这人比起刘邦,简直没有任何政治头脑可言。

前头说的鸿门宴前夜,张良同刘邦说明项伯的来意,告知其有危险,要刘邦去见项伯,告知项伯他不敢背叛项羽。

可刘邦先是问张良和项伯怎么会有交情,得知其二人乃过命交情后,他也不急,又问张良和项伯谁的年纪大,得知项伯比张良大的时候,刘邦说什么呢?

他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这项伯只是与张良有过命交情,可跟这刘邦可没啥关系,甚至项伯还是其死对头的叔叔,刘邦却在这时要以兄长的礼节对待项伯,不得不说此人非常会来事,跟谁都能打成一片,这样的人身边鱼龙云集,对有才之士求贤若渴,多多益善,岂是项羽能够比的?

且不说项羽仅因刘邦在鸿门宴上几句辩词,就把刘邦军中告密的曹无伤给卖了,就是对待‘亚父’范增,项羽也被刘邦略施小计就轻易离间了叔侄情谊。

这计谋也十分简单,不过是项羽派了使节来到刘邦帐中,刘邦以好酒好肉款待,待到使节说明自己是代表项羽到来时,刘邦立马又令人把盛宴撤去,换成粗茶淡饭招待使节,不仅如此,还抱怨道:“我们还以为你是亚夫的使节呢,原来你是项王派来的,怎么不早说呢。”

使节回去便禀报了项羽,项羽为此怒火中烧,从此失去了对范增的信任,仅仅是这么一个低劣的计策就能让项羽疑心范增,可见项羽多没有政治头脑,也同时表明项羽这人不够大气。

相比较项羽忍不了范增比他有威望,就对范增失去了信任,冷淡了范增,刘邦为了能够统一大业,连韩信想自立为王都忍了,这样的对手,就算项羽能够退回江东,东山再起,他又有几分胜算呢?

鸨姐说古不靠谱,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项羽若退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一争天下吗?

群寇莫测,一个贵族将领,不认为天下草寇如同豺狼一样聚众噬吞。鸿门宴智囊点化了心理机群,傲气十足的项羽兵家大忌,乱谋损失了楚王贵族身分,垓下之围,如同瓮中之鳖尸割五刃。百团大战的东团堡日本军团就是这个结果。虞姬爱项羽,没有私奔,大丈夫能屈能伸写下中国礼仪之魂!史业,评论,中国的骨气是相棋里的君子论小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