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印度是个怎样的存在?

好像没有什么存在感,请历史达人赐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印度还没有独立建国,所谓的印度只是作为一个地理慨念存在,它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这些地方都可称为印度。

英国自1757年就开始进入印度了,到二战爆发时,整个印度地区除个别的封建自治领地外,基本上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称之为英属印度,在印度地区,英国派驻有代表本国利益的总督统治。1939年,英国对德国宣战,印度总督也跟着对德宣战,这个宣战,还是英国的宣战,并不能代表印度人民的宣战。

印度人民的独立运动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印度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906年提出了自治,提倡国货、抵制英货、民族教育的四大纲领,一战时,国大党号召人民踊跃参战,想以帮助英国打赢战争换取印度的独立,结果在现实面前,成为了黄梁一梦,一战胜利后,英国不仅不允许印度独立,还在阿姆利则对印度人民进行无情的屠杀。由于一战期间,印度人民上当受骗,二战开始后无人再愿意加入英军,英国在印度征召的兵力,主要只能依靠一些还有些自治的封建王公和穆斯林,在英印军队中,印度教徒非常少。

在二战时国大党也分裂成了三派,甘地主张不支持、不反对、什么都不做。尼赫鲁主张再相信英国一次,支持英国作战,迫使英国承认印度独立。鲍斯主张乘此机会,组织反抗英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将英国赶出印度。最终的结果,支持尼赫鲁的占多数,支持甘地的小部分,鲍斯被赶出国大党,所以还是有一部分人在尼赫鲁的组织下,加入了英国军队。

鲍斯经阿富汗去了德国,组建了自由印度军团,兵力主要来源于被德国俘虏的英军里的印度兵,鲍斯本指望靠德国的力量获得印度的独立,没想到在1943年,德国在斯大林格勒兵败,这让他非常失望,这时日本邀请他,他转而想依靠日本,于是在日本的支持下,在新加坡成立了临时政府,由于东南亚印度侨民众多,很快就成立了一支10人的国民军队,1944年,日军发起了英帕尔战争,印度国民军也参加了战斗,日本战败后,鲍斯乘坐一架日本运输机逃往东京途中,坠毁于台湾,鲍斯死于台湾某医院。

所以在二战中,印度人即有加入同盟国的,也有加入轴心国的,但总的来说,不是作为一个国家参战的,对二战胜利的意义不大。

谢谢阅读

二战中印度是个怎样的存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日本人席卷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战役中,日酋山下奉文指挥的40000日军一路追杀,最终迫使80000多英军走投无路而投降,而整个战役中英军损失兵力多达14万人。许多人不解,那好歹也是用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老牌军事强国军队,咋就这么不抗打呢?其实除了士气、指挥和制空权的因素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这支部队根本不是“纯种的英国军队“。

(纯种英军士兵)

二战爆发之前英国在亚洲的军队大多采用“英印师”的混合编制,就是绝大部分士兵是印度人,而军官和军士由英国人担任。在印度、在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在缅甸维持统治的都是此类军队,包括在上海公共租界(英法)里面的巡捕“红头阿三”,都是为了弥补英国人力的不足而征来的印度人。因为二战爆发时印度还不曾独立,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区,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被宗主国牢牢地控制着。

欧洲列强在17世纪就开始了对印度的控制和争夺,先后有葡萄牙、荷兰、法国等殖民主义者把南亚次大陆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到了18世纪,后起之秀英国经过一番斗争,取得了在这里的绝对优势,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向清王朝卖鸦片的那个单位)。1857年印度士兵发动大起义,虽然起因是“猪油封子弹”问题,主要还是打算把英国人赶出去,注意这可不是啥农民起义,而是经过军事训练手持来复枪的20多万印度兵。

(在北非作战的印度兵)

面对不到40000人的英军,还有着广大百姓的支持,结果不到两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了,五个打一个都不行。这次士兵大起义又被称为印度“第一次独立战争”,起义的结果,是原来控制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宣布倒闭了,而印度变成了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殖民地。1858年,英国为了加强对南亚的控制,直接由官方出面组建了由总督管理的印度政府,并且对内阁专门设置的“印度事务大臣”负责,然后就是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所以在二战爆发以后,英国先后在印度征兵100多万人编入英军作战序列内,主要在远东、中东和北非参战,比如在前述马来亚和新加坡战役中,名义上的14万英国军队其实只有一个“纯种”英军第18师(下辖两个旅),以及澳大利亚第8步兵师(下辖两个旅),而半数以上的部队主力其实是印度第三军,下辖两师四旅,也就是前述之英印混编制部队。这些印度士兵既未经充分训练,也不是为祖国而战,军中地位更处在最底层,所以战斗力极为低下。

(英印师部队)

结果在日军两个师团不到40000人马的进攻下,英印军十几万人马迅速土崩瓦解,大批印度士兵裹胁着英国军官和士官一起投降了。然后就是日本人侵入缅甸,英国人慌了手脚,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协助作战,杜聿明的10万人马来是来了,可是英国人却一心想逃到印度去,嘴上答应联合作战,却是脚底下抹油飞快地开溜,把中国远征军当成了英印军撤退的“挡箭牌”。所以第一期中国远征军的失败,与英国的背信弃义和英印军的无能有直接关系。

当时英国在缅甸的驻军也只有一个“纯种”的第7装甲旅,主力仍然是英印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和澳军一个旅,印度士兵数量占到半数以上,素质低下且意志薄弱,在日军的进攻下望风而逃。本来戴安澜率领第200师在同古打得不赖,如果中英双方17万人马齐心协力,第一批两个师团的鬼子根本不是对手。可是由于英印军不战而逃,中国远征军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不得不败走野人山,埋在异国他乡40000多远征军忠骨,时时刻刻都在控诉着英国人的愚蠢自私和那些印度兵的无能!

(二战时期的印度兵)

为什么英印军一门心思撤往印度呢?因为英国只把印度作为远东最重要的粮秣和军事基地(中东是埃及),而对缅甸的得失并不那么看重,并且日军攻入缅甸的主要目标,是切断重庆政府获得外援的“滇缅公路”,既然战略任务已经完成,也就暂时没有进军印度的打算。中国远征军失败后,一部撤回国内,一部撤入印度的东部,1942年8月起组建“驻印军”,在英国人提供训练基地和供给、美国人提供武器装备和训练的情况之下,准备反攻缅甸。

直到1944年3月,为了配合德军的战略和切断驻印军与印度内陆的联系,日寇缅甸方面军才发起了“英帕尔战役”,目标指向印度东部各邦与内陆的交通枢纽英帕尔。面对10万来势汹汹的日军,英国远东当局深知英印混合部队不咋靠谱,紧急从中东调来英军装甲部队增援,同时要求重庆政府在滇西发动反攻以牵制日军兵力,于是有了卫立煌(Y部队)强渡怒江、郑洞国(X部队)强攻密支那等战役,说白了,都是为了配合英军保卫印度,在美国飞机的大力支援下,以“纯种英军”为主终于大败日军,是为“英帕尔大捷”。

(廓尔喀士兵)

而在中东,也有若干英印师在英国第八集团军辖下与德军作战,经常被隆美尔揍得鼻青脸肿,大批印度籍士兵被俘,其中一部分还被收编为党卫军外籍军团。所以在没有自己独立主权国家的情况下,印度士兵在二战时期完全成为了一支廉价的“雇佣军”,既没有纯粹的部队番号,也没有独立的指挥系统,更不知道为谁而战,当然存在感不强。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势头很快,加之英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其综合国力急剧衰落,继续维持在南亚的殖民统治已无可能,期间的1946年还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于是英国人改换了策略,1947年提出了英国移交政权和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如此既保留了自己一定的势力基础,也给未来的南亚地缘政治埋下一颗大雷。根据这个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那也就是说,直到二战结束两年以后,才有了印度这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之前都算是给英国跑腿和打酱油的。

(编入党卫军的印度兵)

二战中印度是个怎样的存在?

谢谢邀请。

二战期间,当时的印度还没有独立。只能算英属的殖民地。英国在印度设有“东印度公司”管理着印度这片土地。在二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集了5个师部队随英军出现在东南亚和北非的战场上。

二战期间,印度的部队基本上是垃圾部队。他们也不知为谁而战,只是混口饭吃。所以在北非战场上被隆美尔击溃并俘虏一些。在东南亚战场上又被日本俘虏了一些。

这好几万的俘虏兵被印度的一个叫钱德拉.鲍斯的不合作运动的创始人收编为印度临时政府的军队,专门协同希特勒进攻英国的部队。目的也是谋求印度独立。后来这个鲍斯在1945年死于台湾。

但是印度本土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战火没有烧到印度本土。这也是印度本土成为同盟国进攻轴心国的大后方和补给地。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失利后,一部分撤回国,一部分撤到了印度。总体来说,印度在二战当中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

图一:钱德拉.鲍斯会见希特勒。

图二:印度军作为英国的仆从军在战场上。

二战中印度是个怎样的存在?

阿三哥吗?当然是开挂般的存在了!炮灰挂!



众所周知,印度人口非常庞大,是仅次于我国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事实上,印度的国家实力也不可小觑,在南亚地区乃是实力最强的国家,当之无愧的南亚次大陆霸主

然而印度在近代,却是长期被英国人统治,时间上长达三百多年,但印度想要摆脱殖民地统制的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秩序被打乱,重新洗牌,这成了他们独立的一个契机。

于是他们为了独立出来与各国合作,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当然了,即使不独立,他们也得干,以前东印度公司时代,印度没少给英国人卖命,只不过这一次更加积极而已。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的出场率极高,参杂在各强国的队列中。但要说印度真正的战斗力,那我就不敢恭维了,比各列强国的正规军队,实在是差了许多。

从追从英国人的印度部队的作用来分析,印度部队只有一个优势,就是人多。而在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印度部队首当其冲,充当什么呢?炮灰。

由于他们战斗力差,但还算听话,英国人便带着他们活跃在欧洲,北非东南亚等各个地方的现场中,让他们充当最优秀的炮灰部队。

其实在德军中也有很多印度人,当时德国抛出了很大的诱惑,说你印度只要为我而战,我就帮你组建独立政府。于是一大批印度独立人士,打了鸡血一样往法西斯阵营里面钻。

说起德军中的印度军队,那也算是一股奇葩的清流了。他们不喜爱战争但迫于无奈,或者金钱诱惑,只能听话,好吧,就是怂!

德国人也知道他们战斗力弱,便派一些不太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而这些印度人死也不上前线,说前线太危险。

一九四四年,部分的印度部队被派去意大利南部,当德军战败后,印度部队很听话的再次投降,没有造成任何伤亡。

还有一次,德国人当时想培养一股印度军队去敌方做眼线,取名叫“红箭团”,也是由印度俘虏组成的,可没多久就被解散了,因为他们战斗力差忠诚度也不高。

投敌叛国当逃兵的事一出接一出,意大利军队本来就是二战中很弱的菜鸟,可是居然连他们也看不上印度军队,当俘虏都嫌不够格,于是直接就把他们了。

无独有偶,在日本军队中也有印度军人,那更没什么用了。基本上在战争中他们只负责摇旗助威,装装样子就行,只要战事失败,他们除了逃就是投降,战斗力几乎为零。

综上所述,印度在二战中非常活跃,虽然战斗力差吧但也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只能说他们就是无处不在的群众演员吧。所以他们虽然出镜率很高,但存在感却是很低。

但咱也也不能说印度军队全都不行了,只是他们很多都没有正规训练,而且那是不属于他们的战争,既不保家也不卫国,唯一正当的理由,就是为女王而战。

假大空而已,毕竟渴望活着也没什么不对。

二战中印度是个怎样的存在?

其实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叫做印度的国家,直到原英属印度独立建国,当然这也是在二战之后的事情了,所以在二战时印度也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已,是英国的众多殖民地之一,代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出战。

自打18世纪英国人进入印度以后,通过战争外交等手段逐渐控制了印度绝大多数的地区,印度各邦国各封建领地通通臣服于英国,英国成为了印度的宗主国,并且派遣总督,保护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利益。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国向法西斯国家宣战,紧接着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属印度也立即响应老大哥的号召,由印度总督出面宣战。所以那个时候,还没有建立的印度是盟军的成员,参与同法西斯的作战。

当然印度人也不愿意长期的受英国人支配,他们曾经提出在一战时拼命为英国人作战,换取英国主子的恩典,让他们独立。

但是印度人的理想像贾玲一样丰满,而现实却像周冬雨一样的排条,尽管在一战中元气大伤,但是虎死威犹在,英国人怎么可能容忍王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印度脱离大英帝国呢?

非但不同意印度独立反手送给印度的一首凉凉,扼杀了印度人的独立梦,还在肉体上消灭了大量的印度独立人士。

经过一战这一出,尽管印度人并不聪明,但是他们毕竟不是范伟,第1次被赵本山忽悠瘸了,第2次还会被赵本山忽悠瘫了。

所以到二次世界大战时印度人再也不愿意为英国人卖命了。但是前前后后仍然有上百万印度人的英国人武装起来送上了前线,但是这些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喜人。

就以缅甸的英军来说,英国人声称在此中有十几万强大的英国军队,其实由英国人组成的部队只有一个旅,大量的军队是英国人指挥的印度士兵。

这些部队压根就没有经过良好训练,打打顺风仗可能还行,要他们面对如狼似虎的日寇,那就只能呵呵了。不过这也能理解,对于这些被英国人抓来的印度人来说,他们也不知道为谁而战,保卫大英帝国?

这似乎太遥远了,对于这些印度人来说,什么是大英帝国,伦敦是大英帝国,还是他们的老家英属印度也是大英帝国?

对于这些没有信仰,没有祖国的人来说,不能要求他们太多,纯粹就是有钱的捧个钱场,有人的捧个人场,所以印度军队的表现还不如同等数量的猪。结果就是十几万的英印军队被4万日本人撵着跑,英国人无奈只能喊救命。

于是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的来到了缅甸。刚刚进入缅甸之后,中国远征军展现了强大的作战实力,打了几个漂亮仗,以当时中英两国军队的实力,只要同心同德,区区两个师团的日本鬼子还是能够挡得住的。

但是由于有英国这个搅屎棍,英印军这个猪队友,英国佬只想保住印度,而印度人根本就没有作战意志,结果远征军被英国人出卖,英国人满口答应中国军人联合作战,可是一上战场就脚底抹油。

尤其是那些印度的朋友,印度人背对敌人的时候,他们的跑步速度远比他们面对敌人的时候快的多,印度人以不亚于博尔特的速度向印度狂奔。被友军出卖的远征军,孤军奋战,最终不得不翻越野人山,四万忠魂埋骨异乡。

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之后,战略目标就已经达到,并没有急着向印度进军。这让英国人大大的歇了一口气,直到1944年日本人为了配合德军的攻势向印度发起攻击。

面对日军的进攻,英国人这次真急眼了,印度在英国的战略地位相当的高,绝对不能丢失,这可是英国在东方最大的前进基地。所以当日本人前来进攻时,英国人不得不打起120分的精神,印度人在战场的表现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难堪重用,那就是谁重用印度人,谁就难堪。

英国从其他地方调来根正苗红的正版英国军队,保卫大印度,同时要求蒋介石予以配合。中国远征军再次出山打了两场硬战,有力的配合了英国人守卫印度的英帕尔战役。

其实在二战时期,印度人是两头下注,在盟军这里有印度人的身影,在法西斯阵营里,同样有印度军人。

有一个叫做鲍斯的印度妄人,跑去了德国,组建了自由印度兵团。这支部队的兵源来自于在北非战场上被德国人痛揍的英印军俘虏,这些俘虏组成的部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实这个印度老兄无非就是想抱希特勒的大腿,如果德国人能够打垮盟军,那么印度在德国的支持下就能获得独立。

然而这位鲍斯的理想像张雨绮一样丰满,然而现实却像周冬雨一样骨感,身上别说肥肉了,连一块肉都没有。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惨败,这让鲍斯看不到德国取得胜利的希望,他决定改换门庭,抱日本的大腿。这个鲍斯索性改名叫抱大腿算了。

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他在新加坡建立了印度的临时政府,拉扯起了一支10万人的军队,这支部队和日本人一起参加了英帕尔战役, 所以在英帕尔战役中就出现了印度人打印度人的场面。

在整个二战期间,印度人一方面代表英国参加了盟军,也在一些别有用心人的组织之下参加了法西斯军队,总的来说,印度人是两头下注。

但是由于印度人可能真的只是能歌善舞而不擅长作战,尽管有上百万的印度人参加这场战争,但是对整个战争的进程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战中印度是个怎样的存在?

青岩来答。

北非战场中印度装甲兵锡克教指挥官

现在大众所认知的印度在二战时期根本不存在。印度准确的独立时间是1950年1月26日,也就是二战结束的5年后。不过印度人倒是积极参与了二战,有资料显示有二百多万英属印度士兵活跃在亚洲、北非以及欧洲战场,还有几万人加入到日军或德军部队中当了印奸。(印度三哥就是这么神奇)

印度在19世纪初沦为英国殖民地,在当时主要由东印度公司代替英国政府行使管辖权。而管理公司的英国奸商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利润,决定推行“以印制印”政策,招募锡克族人组成军队 ,镇压当地居民的反抗运动,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政府借势取代了东印度公司获得印度统治权,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于此同时英国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招募印度士兵,到了19世纪末,英属印度陆军(简称英印陆军)已经成为大英帝国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阿战争、英缅战争、英埃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殖民战争,英印陆军都在为大英帝国的扩张积极充当“马前卒”。

在整个二战时期,英属印度作为大英帝国最大的海外募兵地,被直接招募参战的士兵约有250万之巨。在战争期间,英印陆军共建有5个军,1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1个伞兵师,以及大量的旅团级独立部队与后勤部队。在东南亚、地中海、中东、北非等战场上英印陆军参加了很多著名战役,比如北非的阿拉曼战役、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作战、印缅边界的英帕尔战役等等。在上述战役中,印籍士兵共有87000人阵亡或失踪,34000人受伤,79000人被俘,有31人因为表现英勇、功绩突出而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在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为轴心国效力的印度军团。

投靠轴心国的印度激进派领导人——钱德拉·鲍斯

二战爆发后,主张印度独立的国大党因意见不合,分裂成三派:甘地主张不支持、不反对、什么都不做;尼赫鲁主张与英国人站到一起,继续支持宗主国取得战争胜利;激进的钱德拉·鲍斯则主张乘此机会,组织反抗英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将英国赶出印度。最终的结果是,支持尼赫鲁的人占多数,支持甘地的小部分,钱德拉·鲍斯则被踢出国大党。

1941年,不甘心失败的钱德拉·鲍斯化妆经由阿富汗辗转来到苏联,希望得到斯大林的支持进行反英运动,但遭到拒绝。鲍斯又来到德国大使馆,并搭上了飞往柏林的飞机,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简单逻辑,希望和德国结盟反英。希特勒在自己官邸高调接见了这位失意的印度领袖,两人的谈话并没有确切记录,但钱德拉·鲍斯在组建所谓的“印度自由政府”时,得到了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却是事实。

德国国防军950印度步兵团

钱德拉·鲍斯在得到德国当局的支持后,当然不会满足于当一个光杆司令,他为了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决定成立属于自己的“印度军团”。由于居住在德国的印度居民是在有限,这支部队最初的班底是由10个在勃兰登堡部队服役的印度士兵组成。后来,钱德拉·鲍斯又将目光盯上了隆美尔在北非设立的英军战俘营。在这座战俘营中关押了大量的英属印度士兵,而他作为印度民族运动领导人,决定利用自己的号召力鼓动印度士兵用武力反抗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不过钱德拉·鲍斯鼓动效果并不好,响应号召的印度士兵只有2000多人。

1942年9月,这群乌合之众被德国国防军收编,番号定为第950印度步兵团,全团有印度教士兵1503人、锡克教士兵516人、穆斯林士兵497人,其他少数民族士兵77人,总共2593人,外加约600名外籍志愿者和300名德国军官,合计约3500人。

如果印度士兵能像党卫军中的其他外籍军团(比如维京师、法兰西第一师)一样有着强烈的作战意识,倒也没什么可说的。可是当印度军团被派往守卫大西洋壁垒时,军纪涣散而又缺乏斗志,完全就是一群兵痞的模样,这让领导他们的党卫军高层十分难堪。可这些印度士兵上面有

钱德拉·鲍斯照着,德军高层出于团结的考虑,并没有对他们军法从事。反而将他们调往防守压力更轻的法国内陆部署。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法国女郎更是漂亮的没话说。印度兵团进驻法国,完全就是饿狼被放进了羊群。整个兵团基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酗酒鬼混,什么战争胜负、什么军人荣誉全都被抛之脑后。整个法国完全成为了印度士兵的大型游乐场,当地人谈及印度士兵时那可是人人色变,唯恐避之不及。(1943年2月钱德拉·鲍斯接受日本政府邀请,离开德国前往日本。)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第950印度步兵团发挥出腿长的优势,盟军开坦克都追不上。不过人在做天在看,就在印度步兵团准备登车逃回德国时,遭到仇恨已久的法国游击队袭击。一支3000多人的正规军被二三百人的游击队打的是抱头鼠窜。战斗结束后。有300多印度士兵被俘虏,其中有29人因为曾经在法国犯下的暴行而被盟军枪毙。

1944年8月,逃回德国的950兵团被转为武装党卫军管辖,改名为“党卫军印度志愿军团”,由党卫军少将海因茨·巴特林指挥。到了第三帝国崩溃前夕,党卫军印度志愿军团意志完全崩溃,他们寄希望翻过阿尔卑斯山逃往中立国瑞士以逃避惩罚,但其最终还是被美军截获,战争结束后被全部遣返回故乡。

新加坡战役指挥官 日本陆军大将—山下奉文

日本统治下的印度国民军

二战爆发后,1941年12月8日,日军也发动了对英属马来半岛的攻击。由于驻守马来半岛英军部队都是一些临时征调的地方部队,日军精锐部队发动进攻时,英军俨然成了一群受惊的绵羊,任人随意宰割。最终龟缩在新加坡的十三万英军向仅仅三万人的日军投降,这其中就有将近一半印度士兵。

钱德拉·鲍斯检阅部队

1943年5月,钱德拉·鲍斯受邀与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进行会晤,期间因日本急于利用鲍斯的力量和影响来反对英国在印度的势力,故答应了鲍斯提出的一切要求,同意印度完全独立。同年10月钱德拉·鲍斯在新加坡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与此同时钱德拉·鲍斯还赶到日军战俘营煽动数万名英属印度籍战俘参与反英斗争。早以不堪日军虐待的印度士兵,纷纷表示愿意倒戈。在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中,鲍斯的印度国民军的三个师共计9万余人也随日军参加了此次战役。经过数月惨烈的激战,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而充当“炮灰”的印度国民军更是损失惨重。(钱德拉·鲍斯的自由印度之梦已经破灭了一大半。)

日本投降后,钱德拉·鲍斯企图搭乘飞机逃跑到苏联寻求政治避难,结果飞机在台湾失事,死在一家日本医院。

总的来说:在二战中,印度人即有加入同盟国的,也有加入轴心国的。不过250万印度士兵在英军麾下参与到对轴心国的作战中,是有历史依据的。所以,我认为印度虽然不是以一个独立国家参与到二战当中,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印度人民对于二战的胜利贡献还是很大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