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战神很多,谁是最厉害的呢?
“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这仗怎么打”?这句熟悉的台词是大决战电影中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当东北野战军大举南下发起辽沈战役之时,1948年10月2日黄昏,林彪在野司开进的列车经停郑家屯车站时 ,惊闻蒋军不仅组织了从沈阳出来的廖耀湘“西进兵团”,又自华北、山东抽调精锐海运葫芦岛,使侯镜如“东进兵团”突然增兵四个师,敌情的严重变化让林彪已经定好的战役决心又犹豫起来。
那么战场实际情况如何呢?东野的当面之敌有三坨,范汉杰的锦州守军为15万人,廖耀湘西进兵团11万人,侯镜如东进兵团最初仅集中了九个师7万人,拢一起大约是33万左右的兵力。而东北野战军拥有十三个野战纵队(含一个炮纵,不计铁纵)和17个独立师的总兵力,根据最新数字表明其实已达75万人,因为东野各纵的编制比较充实,基本在40000到50000人左右,独立师一般为5000到6000余人。
此时东野除在长春地区留下钟伟第12纵和十二个独立师继续担负围城任务外,其它十二个纵队和五个独立师已经全部开到辽沈战场,总兵力有60多万人。以60多万大军应对30万敌人,就算突然冒出来四个师的援兵,也根本不算很严重的敌情变化,但是林彪仍然顾虑重重,天黑时刘亚楼参谋长请示列车是否继续南下,被林彪叫停,考虑到深夜10时,东野司令部给西柏坡发出了“仍考虑回打长春”的电文。
电报原文很长不方便全誊,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林彪的意思不是直接请求放弃攻锦战役,而是摆出了敌情变化情况,列举了攻击锦州可能面临的困难,再说明了长春比较好打的理由,然后请军委定夺,但是字里行间,确实表明了林彪倾向于回打长春的战略考量。因此电报发出后,野司所乘的列车仍然继续向南行使,但是罗政委考虑再三,觉得有必要表明态度了,遂拉着刘亚楼夜访林彪。
林彪的担心在于,一旦锦州久攻不克,而葫芦岛至锦州之间又不过几十公里无险可守,如果挡不住敌人东进兵团的话,东北野战军将全盘陷于被动,其中挺要命的是,各纵队仅携带了单程汽油,果真形势恶劣的话,上千门大炮可就拉不回去了。而一般不干涉军事指挥的罗荣桓则指出,大军业已南下,部属完全展开,此时更改战役决心势必引起混乱和影响士气,况且敌人四个师的增量,对东野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前一封电报略显草率。
林彪终于知道不妥,但是电文已经发出,于是林罗刘在列车快到彰武的10月3日上午9时,给西柏坡发出了第二封急电,重申了攻打锦州的战役决心,算是一种补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第二封电报直到晚上8点20分西柏坡机要部门才收到,而在这整整一天一夜中,主席已然雷霆大怒,连续亲拟两封电文,对林彪的临阵动摇进行了批评,措辞之严厉前所未有。
因为在辽沈战役总方针的确定过程中,林彪跟西柏坡电报往来长达两个月之久,主要还是对东野主力超越长春、沈阳大举南下北宁线作战有顾虑,因为这是两个敌人重兵防守的大城市,都甩在身后去打锦州,在军事上有些冒险。主席先是循循善诱,到后来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因此直到1948年8月13日,林罗刘才电告西柏坡决心南下,现在好容易上道了,敌情稍有变化就再次想打退堂鼓,主席怎能不生气?
直到午夜看见林罗刘的第二封电报,主席才转怒为喜,复电开头简单直接:“你们决心攻锦,甚好甚慰”,并且全部同意了东野的兵力调配,即以5纵、6纵(欠一个师)和10纵监视和阻击沈阳之敌(黑山阻击战主要是10纵),以4纵、11纵加两个独立师监视和阻击华北之敌(塔山阻击战的参战部队),用于攻击锦州的是2纵、3纵、7纵、8纵、9纵、炮纵和6纵17师,以1纵为总预备队。
所以啊,辽沈战役表面看起来打的秋风扫落叶一般,其实东野的战役决心确立的非常困难,而战役的进程出乎意料的顺利,反而证明了主席的高瞻远嘱。事后经过了解,主席对罗政委在战役总方针确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1963年10月罗帅英年早逝,主席题诗“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是大问题”便是此意,这首诗当时并没有公开发表,很显然,是在给林彪留面子。
而在此之前两个月,中原大地上打响了豫东战役,粟裕指挥的华野西兵团仅有六个纵队(不计入特纵),当时华野各纵平均兵力为25000人(比如攻击开封的3纵、8纵合计50000人),而临时指挥的中野11纵不过13000余人,也就是说,粟裕直接投入豫东战场的兵力绝不超过165000人,而当面之敌却是越打越多,前后总计多达25万余人,其中还包括邱清泉、胡琏和黄百韬三个王牌。
不用西柏坡催促,豫东战役本就是粟裕建议暂不过江后、主动提出来的作战方案,并且是在手中兵力少于敌人的情况下发起的进攻战役,其作战的主动性和藐视敌人的气概,跟东野的犹犹豫豫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尽管豫东战役第三阶段有些被动,也主要是因为兵力不足所致,到最后攻击黄百韬时,粟裕连野司警卫团都派上去了,林彪可有这样的情况?
同样,在济南战役胜利结束后,华东野战军仅仅休整了一个多月,兵力也才恢复到42万余人,粟裕即建议西柏坡,华野中野联手发起淮海战役,直接跟徐州刘峙集团的60多万大军进行战略决战(黄维还没来),期间更是用一封“齐辰电”把原定的小淮海打成了大淮海。什么叫战神?不是非得百战百胜,而是在实力弱于对手的情况下,敢于纵横驰骋有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的气魄,当年打整编74师,又何尝不是险中求胜?
因此在解放战争我军的两大重量级指挥员当中,就作战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说,仍然是粟裕将军更合适于“战神”的美誉,相比之下,林彪用兵过于谨慎,经常要在西柏坡的直接过问下树立战役决心。我们从不否认四野司令员的军事才华,但是四平攻坚失利的阴影,确实让林彪缺乏“打前所未有之大歼灭战”的信心,越是细读战史,越能发现林彪和粟裕在作战指挥上的区别,一个四平八稳,一个敢于冒险。
这两位指挥员和所辖部队,也是对解放战争进程和提前胜利影响最大的,而林彪对粟裕的评价则是“尽打神仙仗”。其实早在苏中七战七捷时,主席就曾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通电全军:“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在中国历史上战神很多,谁是最厉害的呢?
古代战神:白起、项羽。
现代战神:粟裕、徐向前。
在中国历史上战神很多,谁是最厉害的呢?
唐代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无人能打过他,最后,只能天灭了他。
后唐李存孝,这人十分了得,有谚语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是说王中武功没有超过霸王的,将中沒有超过李存孝的,因为朝中权力之爭,李存孝被判五马分尸,但五匹马力量比不过李存孝,他一用劲,把五匹马都拉倒退回来。最后,挑断了他四肢上筋才处我了他。还有霸王项羽,三国典韦,陆文龙,宋朝杨再兴,汉朝霍去病,战国的白起,廉颇都有万夫不挡之勇,是中国历史上有名战神。
在中国历史上战神很多,谁是最厉害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战神很多,谁是最厉害的呢?
中国从古到今英雄无数,战神辈出、数不胜数。特别是在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英勇善战的战神更多,在这些战神中我认为粟裕大将,表现的更为突出。
他很早参加革命,参加过南昌起义,后来上了井冈山,在保卫井冈山几次大的战斗中,因表现突出,从班长直接升为红军连长。
随着井冈山红军队伍的不断扩大,他很快又就被任命为红军师长。红军长征时他和陈毅同志留在江南继续打游击发展红军队伍。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新四军一师师长,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他在抗日时期对韩德勤的部队假抗日,真反共的做法,给以了迎头痛击。那就是他指挥的《黄桥决战》之战,以三万兵力战胜了国军韩德勤的十几万部队。打的韩德勤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敢骚扰新四军抗日了。
一九四六年先后指挥的七战七捷、孟良崮、莱芜等战役给以了国军重创,打击了国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
尤其是他指挥的著名淮海战役,消灭了国军六十多万人。更彰显了他在指挥战争中的足智多谋、英明果断卓越的统帅才能。
紧接着他又指挥了渡江战役,第一个登上长江南岸,不给国军喘息时间,又势如破竹,一气呵成的解放了上海、宁波等大城市。可以说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名,任命粟裕大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总参谋长。
在中国历史上战神很多,谁是最厉害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战神很多,毛泽东是最厉害的。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缔造者和领导人。后人称毛主席。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一个农民家庭,1914--1917年在岳霖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写下《心之力》,被老师杨济昌打满分,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少年毛主席心怀大志,忧国忧民。
1921年7月23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召开,一共有13个代表在上海召开,毛泽东、何叔衡代表长沙,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八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遭到了严重损失,毛泽东一直在寻求部队的立足之处,最后选了井冈山,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
1935年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前五次围剿失败的原因,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终于到达陕甘苏区,就过25000千里长征之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几个著名战役,一丶巧渡金沙江,毛泽东巧用调虎离山记,当蒋介石国民党军向贵阳以东集中时,毛泽东的中央红军主力,从5月3日到九日,乘七只小船路过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红军早已把船毁掉,江封了。至此,中央红军跳出是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意义的胜利。
巧渡金沙冮
二丶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仅有的几只小船要渡过河,要一个月的时间,26日上午毛泽东等人当即做出夺取泸定桥的决定,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强渡大渡河成功,红四团在冒着大雨的情况下,在山路上跑步前进,一夜跑了240里,在5月29日凌晨六时许到达泸定桥西岸,第二,联连斩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泸定桥。国民党想不到红军已经把他们甩在后面。
三、四渡赤水出奇兵
1935年一月,红军进入遵义地区时有八万多人减到三万多人,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合围而来,为摆脱这种危险局面,中央军委决定经赤水从江安丶泸间或宜宾的长江渡江,有四川西北方面实现总返攻,蒋介石为阻止红军北渡长江,即调重兵进行围堵,封锁长江沿岸,毛泽东当机立断,暂缓北渡长江计划,命令部队向云南东北部扎西集结,蒋介石错误判断红军北渡长江,当敌人逼近扎西时,红军有转向东,于2月28日二渡赤水,将敌人甩在后面,蒋介石3月26日,经茅台三渡赤水,进入川南,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红军一个团伪装主力做出北度长江,吸引敌人西追,敌人重兵赶到川南时,军主力然折而向东,于3月21日四渡赤水,将敌人几十万大军甩在乌江以北,五月上旬,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胜利,四渡赤水把蒋介石打得晕头转向,国民党军跟在红军后面跑,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在四渡赤水中毛主席运用的挥洒自如,四渡赤水出奇兵被列在美国著名军事院校西点学院的教材里,毛主席曾说,四渡赤水是他平生最得意之作。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9日,毛泽东在平型关大捷后,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平型关大捷是世界军事史上最知名的游击战,是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主席亲自指挥八路军占领太原门户,从此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勇赴重庆
日本在1945年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的国民党妄图独吞抗战果实,想利用何谈争取时间做好军事部署想利用和谈争取时间做好军事部署,蒋介石三次给延安发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家大计,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和国民政府军委员会政治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乘专机赴重庆,1945年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国民党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避免内战,毛泽东勇赴重庆谈判,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三大战役
蒋介石很快撕毁了《双十协定》,挑起内战,1948年9月12日到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毛泽东提出关门打狗,先打锦州,辽沈丶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环扣一环,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被摧毁。
百万雄狮过大江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签署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布了,三路大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里的战线横渡长江,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的那一刻,一个新中国诞生了。
毛主席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怀着为人民谋幸福的远大目标,把《孙子兵法》运用的出神入化,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星火燎原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和运用者,以最原始的装备,打败了蒋介石数倍的军队,毛主席称之为战神当之无愧!
在中国历史上战神很多,谁是最厉害的呢?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论起中国历史上的战神,有说白起、有说韩信、也有说李靖、霍去病等人,他们都是不可一世的军事牛人。他们在军事上也的确可以说是常胜将军,但是他们之间又没有打过,并且国情和形势也不一样,所以说谁更厉害,没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理由。
今天介绍新中国的三大战神,分别是彭老总、刘帅和林帅,他们三位在长征途中展现出的惊人能力,并且因此而挽救红军的事迹。
说起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军事手笔,当属于四渡赤水。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四渡赤水是一个经过失败到胜利的过程,这个转折就是彭老总打下来的。
红军土城战役失败,被迫渡过赤水河,此时国民党已经完全熟悉中央红军的位置,包含中央军、桂系、川军、黔军、滇军一共三十多万的部队向中央红军包围而来,红军陷入了巨大的危险之中。
此时中央红军在扎西休整,红军也陷入了迷茫,毛主席从敌人的包围圈中看到了方向。为摆脱敌军,毛主席指挥红军迅速转兵东进。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主力二渡赤水,进军遵义,能否顺利攻下遵义与桐梓交界处的娄山关隘,关系整个红军的命运。
彭老总站出来了,他指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第十三团冒着敌人枪林弹雨,首先控制了制高点——点金山。然而,敌人猛烈反扑,两军对峙不下。彭老总当即下达命令,要求正面部队必须顶住,同时指挥红一、红三军团以一部兵力从正面牵制敌人,集中主力分别从两翼向敌人后方迂回,采用两翼包抄,绕道迂回,白刃拼杀的战术,可谓出奇制胜,最终歼敌一部,余敌仓皇南逃。
此战黄克诚将军后来感叹“太险了”,要不是彭老总果断坚决在的指挥,红军能否拿下娄山关还难说。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即兴填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四渡赤水指挥红军的威胁并没有解除,红军转战云南,然后计划北渡金沙江。而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中央为了保证红军能顺利渡过金沙江,军委决心兵分三路,由林帅率领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彭老总率领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刘帅率领中央纵队赶到皎平渡过江。
三位将领接到命令后立即赶赴相应的位置,刘帅负责指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抢夺皎平渡的任务,刘帅特意交代干部团要智取,他让干部团换成国民党的服装,然后佯装成国民党,这样给守军一个出其不意。
干部团按照刘帅的要求,国民党守军的确没有防备,这样干部团轻松的控制了皎平渡,并且找到了两条船,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以为是自己人,结果干部团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刘帅此时也到了南岸,他立即命令干部团不要休息,继续抢占前面的城镇,刘帅的这一举动保障了后续部队过河的安全。因为就在干部团到达通口镇的时候,国民党部队也正要进城,可惜被我军先头部队阻挡城外。
此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当红一军团感到皎平渡渡江的时候,毛主席正在河北岸的一个一个山洞口等待他们,直到红一军团完全过江毛主席才继续前进。而刘伯承元帅则是一直在和南岸调派船只,直到红军最后一个团过河的时候,刘帅才过河北上。
红军历经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渡过草地等诸多磨炼,最终形成北上的路线,但是张国焘反对北上,并且有另立中央的想法,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带领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单独北上。
北上的第一个关隘就是腊子口,腊子口素有“天险”之称,口子宽约30米,两边绝壁峭立,中间是腊子沟,沟上有座木桥,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对于当时的中央红军而言,若不能攻下腊子口,就意味着北上的道路被堵死。
红二师四团做为全军的先头部队,他们首先到达了腊子口,此时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在桥头和山崖上筑有碉堡,以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四团到了之后,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首先决定集中兵力夺取腊子口,由二营担任突击营,任务是从正面进攻,猛攻隘口,夺取木桥,可惜因为地势险要,强攻数次都未奏效。
后方的毛主席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到军团指挥所,问突击队的位置,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增援。军团长林彪和聂荣臻也到了前线阵地,他们在四团的指挥所用望远镜望着这个难以逾越的天险。林彪给黄开湘和杨成武下达命令,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攻破腊子口。
林彪要求黄开湘和杨成武想办法迂回到敌军的后方,黄开湘与杨成武也意识到如果能攀岩到山顶上去,就能从山顶将手榴弹扔到敌人的碉堡内,也可以从侧面进攻敌人。他们在军队中找了一个叫“云贵川”的小战士,由攀爬倒是山顶,然后扔下绳子,让部队爬上去,绕道敌军的后方。
就这样红军从守军左侧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守军腹背受击,一部被歼,其余溃逃,红军取得了腊子口之战的胜利。
此战胜利之后,红军北上的道路就被打开,这又一次的说明毛主席和中央北上战略的正确性。毛主席很收到前方发来“腊子口已在我军手中”的电报,他高兴的对警卫员说:“搞点吃的,我们吃饱了上路。”
彭老总、刘帅、林帅他们都是我军的著名的将领,也都是我军的战神,他们在长征中以及后来的战斗中多次帮助中央化险为夷,都可谓是战功赫赫。若硬要分一个高低,我评价不了,我只知道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功臣,都是我心目中的战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