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某些人津津乐道的抗日战场“石牌保卫战”,中日两军确实爆发过白刃战,事件发生在石牌要塞外围曹家畈附近的高家岭上,其实也就是个营级规模的肉搏,因为胡琏第11师是分散逐次布防的,每个山头就一营或者一连兵。不管怎么说吧,足以证明抗战时期的中央军是普遍装备了刺刀的,因为这些部队都有条件换装了“中正式”步枪。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兵工厂在仿制步枪时,也都在蓝图中做好了刺刀的设计,比如川造7.92毫米步枪就规定刺刀长425毫米、重400克,而阎老西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晋造6.5毫米步枪”,其实就是完全仿制日本人的三八大盖,当然也可以直接加装30式刺刀。但问题是,刺刀虽小制造却颇为不易,一方面需要好的钢材,另一方面还需要特别好的机加工精度。
好钢材大家都理解,否则刺刀一捅就弯了甚至折了,而抗战爆发前民国钢材总产量才不足4万吨(日本人是580万吨),有限的钢材还要用来造枪造炮,所以能够用来制造刺刀的钢材少的可怜。而加工时稍微出现点误差,刺刀就不能很好地跟枪管卡在一起,就会出现抗日神剧里面日军刺刀“随风飘动”的情况,那当然也不能正常使用。
费料费工还麻烦,是国内兵工厂当时不愿意大批量生产刺刀的主要原因,比如汉阳兵工厂在最初的10年中,生产各类步枪130726支,然而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配套率尚不足1.8%!其实这两个方面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第三点在于,从黄埔系军队跟苏联翻脸开始,其军制和训练转而师从德国,而远在欧洲的德军是根本不重视什么白刃战的。
这就属于不切实际的盲目跟风,人家德军一个步兵营的火力配备,几乎顶上一个所谓“德械师”的全师整体水平,二战期间的欧美军队,也不需要把拼刺作为主要战术手段。所以从30年代初开始,国民革命军整体上就不怎么重视白刃作战,因此对刺刀的需求量也就不那么急迫,前文介绍过,八路军第129师出征时拥有步马枪4000多支,却只有55把刺刀,这其实也反映了对手的刺刀装备比例,因为肯定是连枪带刀一起缴获嘛。
偏偏我们的对手却是变态级崇尚“白兵战术”的日本军队,他们从明治维新建军到日俄战争期间,都把刺杀作为单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新兵要进行至少五个月的刺杀基本训练,所谓的专家们还结合西方军队的拼刺技术和日本的剑道,摸索出简单实用的刺杀要领。二战期间日本生产了680万把刺刀,所以日本士兵已经把刺刀当作重要的单兵武器,刀不离手。
拿俘虏练胆什么的就不说了,总之日本兵非常重视步枪和刺刀的结合,行军或者站岗时步枪基本加装刺刀,以便随时投入实战。而中国军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训练,不仅刺刀装备数量不足,即便是配备刺刀的步枪兵,在没有准备进行白刃战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基本是刺刀入鞘。另外还要了解一个军事常识,加装刺刀的步枪对射击是有影响的,中国士兵在这方面也比较反感。
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将军曾经总结到,八路军早期在跟日军拼刺刀时,存在着技不如人、枪不如人、人不如人三大弱点,也就是第一拼刺技术咱们不如日本兵,第二咱们的步枪装上刺刀后没有三八大盖长、卡簧紧密度也不太好,第三是日本兵普遍矮壮结实,身体条件要好于营养跟不上的八路军战士,这也是抗战初期三个老鬼子敢对拼我们一个班的原因。
但是经过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的实战以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刺刀术还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在1935年定型的中正式步枪,特别注意了配套刺刀同时增加长度,为了在白刃格斗时与“三八式”步枪相抗衡,其刺刀全长约575毫米,仅刀身部分就长达428毫米(不过仍然稍短于三八式全长),另外中正式的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
翻遍抗战期间西南大后方30多个兵工厂的产品明细,都没有发现“刺刀”一项,恰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正式步枪的生产数量和刺刀是基本配套的,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能过分侮辱国民政府兵工署的智商,已知自身火力不足以及日本人惯用白刃战,如何不知道给制式步枪配套生产刺刀?抗战期间各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总计达60万支,也就意味着同时生产了不低于此数的刺刀。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滴血的武器》,记叙了军用刺刀的前世今生,尽管制造刺刀所需要的材质和工艺确实要求较高,但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不可攀。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八一式”马步枪就配备了刺刀。而在整个抗战期间,各敌后根据地兵工厂生产的刺刀总数,有据可查的就达到123842把,那么拥有正规和专业军工生产能力的重庆政府,制造出来几十万把刺刀,有什么不合情理的么?
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当时兼着军训部长职务,抗战期间每年都要组织对各战区各部队的“校阅”,步骑兵校阅有八项科目的基本内容,以察看部队战斗力的强弱。其中第三项即为“劈刺术”,也就是步兵考核劈刺,骑兵考核劈刀,既然都列入了日常考核项目,说明各部队的刺刀配备率还是较高的,也证明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已经有针对性地遏制日军的白刃优势。
大家所疑惑的问题,其实多半来自于观看影视剧的印象,那些未必代表真实的历史。总体来看,中国军队由于刺刀的配套率不高,确实做不到步枪兵人手一刀,而士兵不习惯经常加装刺刀的日常做法,也造成了一定的错觉。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民国时期自产的刺刀质量不好,易弯易损,而各部队的补充又非常有限,所以一些步枪兵慢慢地也就真的没有了刺刀。
但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尤其是德式师在刚投入战场时,刺刀的保有率还是蛮高的,比如我们最常见的这张照片,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校阅时每个士兵都有配发。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是有的,但很多部队没有。
这主要式刺刀生产数量不足。
大家以为刺刀不就把刀吗?
其实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刺刀结构并不简单:全刺刀由刀柄、刀身、护手、卡环及连接机构组成,另外还有刀鞘、挂件等辅助配备。
刺刀的生产完全依赖于机器,对于尺寸的要求很高,差一点就不能用。
比如: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牢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驻榫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相当方便。
如果尺寸有差别,刺刀就上不上去。
如果是手工制作刺刀,难度非常大,一天一般只能制作一到二把,还很容易成为次品。
同时,刺刀还有要很好的钢铁。如果刺刀的韧性不行,可能一两次使用就毁坏了。
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第一份军工工作就是制造刺刀。他本来就是工人出生,手艺很好。
但他回忆制造刺刀,也是困难重重:
修好的步枪堆满了仓库,因为缺少刺刀,不能送上前线。领导上调我到刺刀制造班,赶造刺刀。
造刺刀全用手工,刺刀上那两道槽,得用凿子一下一下挖,这样来得很慢。虽说是冬天,窗外飘着雪花,汗珠还是顺着背脊往下滚。忙了一天,才造了一把,一检 查,还是废品。 吃饭的时候,看见同志们都欢天喜地,我更觉得问心有愧,心想,同样长两只手,吃的也不少,为什么别人一天能做几把,我却一把也造不成?越想脸越发烧,饭在嘴里团团打转,却咽不下去,好像有刺刀卡住嗓门。我坐不住了,忙丢下饭碗,跑到屋外去。
抗战开始时,国军有170多万人,中后期增加到400多万。
当时士兵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五是持枪作战,那就至少要装备200多万把步枪,需要200多万把刺刀。
当时国军是绝对没有这个产量的。
以能够和三八式抗衡的汉阳造步枪为例,1895年到1909年共15年时间,中国最大规模的汉阳兵工厂共生产了2万1000余支汉阳造步枪,却只造了2310把刺刀。
无奈之下,汉阳兵工厂又花费巨资进口了专制刺刀,日产50把的一套机器,产量仍然上不去。
所以,国军任何一支部队的刺刀数量,都是严重不粗。
八路军120师参谋长的周士第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120师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刺刀,就是枪刺、军刺,当年侵华日军称为铳剑,通常安装在枪身较长的步枪枪口上,二战时的某些冲锋枪甚至轻机枪也能装军刺,作为热战时代的冷兵器,可用于白刃格斗,也可用来当作辅助工具等。
抗战时的中国军队,大都装备汉阳造步枪,以及进口的毛瑟步枪或仿制毛瑟的中正式步枪,其中,汉阳造步枪的刺刀为单刃, 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毛瑟步枪或仿毛瑟的中正式步枪,其军刺的刀刃形状则有两种,一种是英式1907年式,另外一种是比利时1924年式。
当时,抗战的中国军队,步兵中有65%左右的人使用步枪,其他的使用手枪、机枪等,为数不少的士兵确实没有枪械可用,就提供战时的后勤保障,随时顶替战死或因战伤退出战场的士兵进入阵地打仗。
至于军刺,那就更少了,完全做不到每把步枪都配有一把军刺,三大原因使然。首先,军刺的制造难度较大,对加工技术要求较高。
不要以为简单的铁匠铺就能制作军刺,那就大错特错了,铁匠铺能制作矛头(红缨枪枪头)、大砍刀、匕首等,但却做不好军刺。
军刺制作是个标准件,尤其是在对公差的控制上,须保证枪口环、卡榫尺寸与步枪相吻合,因此普通铁匠铺难以打造;必须与步枪的连接方式相一致,既方便从枪上取下,又能顺利地装入刀鞘携行。
网络上有未一组数据,基本上就能说明问题,说是汉阳兵工厂在成厂10年中,生产了130726各式枪支,但 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 国内大量向欧洲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
其次,限于钢铁产量有限所致。不是随随便便的生铁都能适合做军刺,需要用复合钢材,坚硬锋利但韧性稍差则容易折断;由于军刺追求的是韧性,可以承受一定的变形而不崩断,锋刃处最好是高碳钢,刀身则用含碳较低的钢,因此这样的材料国内真不好找,是导致军刺的产量极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最后,战场损耗而补充却不易。抗战时期,由于以上两大原因,我抗战军队装备的军刺本身就少,加上战场上拼刺时的损耗、战地遗失、开小差的士兵逃跑时顺手带走作为防身工具等,导致抗战军队中,许多士兵的步枪真没有军刺。
为防止近身肉搏,有的军队就给士兵发大砍刀,有的还特地组成红缨枪分队,就是为了在肉搏战中取得局部优势,实际上也是抗战时期军队军刺过少的真实反映。
如果抗战军队每把步枪都不缺军刺,就没有必要再另配大砍刀和红缨枪这般携带不便的冷兵器了,冷兵器尽管近战时有一定用处,但毕竟占据了额外的编制,且携行确实不便。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大多数都没有和日军拼刺刀的实力,主要原因不外乎平时刺刀训练差,战斗时士气不足,士兵营养不足、体力不支如此种种。
相比之下,日军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在发动侵华战争前有充分的兵源补充,经过集中训练一段时间后,再拉到战场,无论是体能还是士气,都比国民党军士兵要强上不少。武汉会战时,就有日军一个班刺翻国军一个排的现象。
其实不只是国民党军刺不过日军,就连人高马大顿顿离不了肉的美军一样刺不过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白刃战的时候,日军能把美军刺的嗷嗷跑。
为什么很多国家的士兵都刺不过日军呢?
除了军队士气,单兵素养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的三八大盖配上刺刀,实在是拼刺刀的最佳武器。
三八大盖为了实现弹道更稳,射击距离更长,枪械本身就很长,再配上刺刀后直接长达1.7米,甚至超过日军的平均身高,白刃战就是一寸长一寸强,谁的武器长谁占优势,中国古代的步兵长矛,那都是直接长达四米以上,你在马背上都能给你挑下来。
不得不说,把刺刀安在枪械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进步的想法,以前没有刺刀的时候,都是冷兵器加枪械,远距离用枪械,近距离用冷兵器。
打着打着发现对士兵负担太重,如果能够实现把刺刀按到枪械上,那这个士兵是远可射击,近可肉搏,法国最先装了刺刀,在冲锋中把普鲁士一顿刺,后来各国都开始装备刺刀。
但是给枪械配上刺刀,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其工艺相当复杂,也就是武器必须和刺刀尺寸完全配套才能使用,就差一分一毫,那也是白费。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枪械近代化的进程相当缓慢,武器制式经常性的万国造,根本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民国前期除了汉阳造外,枪械大多依赖外国进口,这就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枪械,更无法量产刺刀。
而沈阳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步枪也不统一,可以说派系林立导致没有形成制式步枪,无法统一制造刺刀。更拉胯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兵工厂,不同批次的步枪也存在尺寸不一的情况,结果就是刺刀不好配。
一直到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后,全国完成形式上的统一,蒋介石才打算逐步实现武器制式化,经过反复商量,将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作为仿制对象,借助德国的图纸和设备,才打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款制式步枪,也就是中正式步枪。
从性能上来说,中正式步枪完全秒杀日本三八大盖,也能够按上刺刀,虽然比三八大盖短那么一丢丢,拼起刺刀来也不吃多大的亏。可以说,如果中国步兵实现列装中正式步枪,在步枪方面绝对不虚日军。
但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总共也没生产几把中正式步枪,国民政府办事效率太低,从1929年召开统一制式武器大会,一直到1935年才在巩县生产,生产数量本身不大,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又迁移到后方,生产力更不足,一直到1943年才实现量产,到1945年抗战结束,总共也就生产了40万支。
也就是说,国民党军前期德械师或许能看到步枪上的刺刀,后期中央军能看到刺刀,其他杂牌军基本看不到。
对于杂牌军来说,子弹不够用,射速不够快,白刃战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怎么办?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比如西北军中,为了实现白刃战的所向无敌,干脆组装手枪队,选拔身强体壮的战士,配上一把盒子炮,近战白刃战那就是一枪一个,近距离火线全开,无限输出。在军阀混战中,冯玉祥的手枪队屡立战功,成为西北军的秘密武器,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西北军残部二十九军的身上。
比较搞笑的是,西北军被蒋介石瓦解后,宋哲元宁死不降,留着西北军这点底子就是硬撑,没有装备补给,没有地盘收保护费,导致部队装备越来越差。
没有盒子炮,那就大刀来凑,手枪队突入地方阵地后,手枪打完就用大刀,甚至是左右开弓,游刃有余。相比于刺刀来说,虽然大刀重达四斤多,背起来影响负重,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有胜于无啊!
因为二十九军手枪队人人背有一把大刀,却把手枪揣了起来,看到的老百姓都称他们为大刀队,以为他们是拿着大刀上战场跟日军拼杀。
在喜峰口抗战中,二十九军白刃战中不输日军,全国一片喝彩,爱国学生以为大刀如此神奇,纷纷上街募捐,筹钱制造大刀送往前线。
当二十九军手枪队的战士看到一堆一堆的大刀,不知是何种表情,因为他们缺的不是大刀,而是手枪和子弹。
就武器先进程度来说,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肯定是要碾压三八大盖的,蒋介石的眼光也很远,紧跟世界潮流,但是却没有三八大盖经济实用。
日本是在日俄战争后的1907年采用三八大盖为制式步枪,一直到1945年战败,前后用了将近四十年,从1905年到1940年停产时,三八大盖生产了300万支,制式统一,弹药统一,刺刀统一,意味着后勤压力少。
从这一点来说,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最经济实用的方式。
当然,在抗战后期我们还是很少看到国民党军配备刺刀,那就是受到了美军的影响,蒋介石为了保护缅甸公路曾派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后来接受美国武器支援,打造了最早的美械师。
后来孙立人和廖耀湘带着美械师在缅甸战场上打得日军是抱头鼠窜,究其原因,在密集火力射速下,刺刀拼得再好也不如冲锋枪杀伤力强。
随着火力的变猛,国民党军更没有必要去在刺刀上下功夫了,当然,国民党军的刺刀水平也一直不行。
相比较于国民党军,我军一直注重白刃战,林彪曾经说:“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才是过硬的部队。”
因为拼刺刀能够增加部队的作战士气,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照样会拼刺刀,只不过没有那么频繁,国产影视剧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题材。在抗战时期,日军单兵拼刺刀能力是超强的!一方面日军的单兵武器更占优势,另一方面日军的拼刺刀训练要加严格!
单兵武器对比:
日军步兵普遍装备38式步枪,枪长1276毫米,加上刺刀长度能达到1663毫米。而国军最精锐的部队装备的是正中式步枪,“正中式”起名自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此枪仿自德军的毛瑟步枪,因为国人要比欧洲人身高矮一些,所以就把“中正式”枪管弄的短了一些,把刺刀加长了一些,枪长1110毫米,刺刀长575毫米,刀身长484毫米,挂上刺刀长1594毫米。日军的比国军的足足长出7厘米。长度占优势,拼刺刀的时候就更加有优势。除了蒋中正的嫡系部队之外,其他的部队大多数装备汉阳造这个级别的步枪,更不占优势。
单兵训练:
在抗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所有的新兵都要接受11个月以上的军事训练。其中就包括单兵拼刺刀训练,据日军老兵回忆,新兵训练都是在残酷训练和殴打中度过的,据说老兵会让新兵站成一排,然后脱下鞋,用鞋底挨着一个个的抽……,新兵的兽性会被激发出来,在加上武士道精神的洗脑,日军战力超强。而国军大部分训练很落后,除了蒋中正的几个嫡系部队之外,其它的部队兵员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兆来的,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单兵PK根本打不过日军。别说国军就拿苏联红军来说拼刺刀都被日军吊打,在张鼓峰事件中,日苏拼刺刀伤害比达到了1:27.5,苏联死了110人才拼死4个日本兵。所以国军跟日军拼刺刀,基本上也是几个人才能换一个日本兵,所以能不拼刺刀就尽量不跟他们拼刺刀 。我是铁血步兵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删除)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首先,在使用单发步枪的时代,刺刀是单兵的标准配备,每支步枪上都配有刺刀,至于八路军的装备统计上步枪的数量远远多于刺刀的原因,其实是红军时期的损耗无法得到补充导致的,而且红军的武器都是缴获的,不能保证都是成套来的。而相对于步枪来说,刺刀的体积小一点,而且平时在行军或者驻扎的时候都会有丢失的情况发生。
红四方面军在肃反的时候,曾经就把丢失刺刀和机枪零件定为反革命罪,其实就算是红军补充不容易,但是丢失刺刀也不是那么严重的错误,但是肃反扩大化的时候,这个就能掉脑袋。
回到国军,国军的步枪来源混杂,不过还是成套配备,各种附件是齐备的,每支步枪都是有刺刀的,而且中国军队为了弥补中正式的枪身比较短,使用标准刺刀比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短的缺点,特意制造了一种加长刺刀。
从网上找了一些照片,都是国军的,都是国军在战斗中使用刺刀的照片,最后一张是29军在卢沟桥的照片,这里边29军尽管以大刀队闻名天下,但是宋哲元在进口捷克步枪的时候还是把刺刀带上了。其实,作为军人宋哲元明白,刺刀远远比大刀好用。
对于刺刀来说,所需要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就是普通的热处理工艺,这些工艺中国的铁匠铺就能弄,不是很复杂。真正限制中国补充刺刀的问题在于生产公差的控制,正是这个问题限制了刺刀在敌后战场的补充。
刺刀作为一种冷兵器,是放在步枪上使用,这就要求一把刺刀很可能是换在不同的步枪上使用,而且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这种叫做互换性,而手工制作的东西这种互换性非常差,可以说是手工生产的工件都是一配一的,换一个地方就装不上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公差的问题。
这里简单说一下什么叫公差。大规模生产的工件,在标注尺寸的同时,还要编著公差。比如一个圆柱,直径是10毫米,公差是正负1毫米,就是加工出来的圆柱从9.1毫米到10.9毫米之内都是合格的,都是在公差范围之内,当然实际上公差不可能这么大,0.1毫米就是挺大的公差了。
在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控制公差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后来共产党自己办兵工厂的时候,对于招收进来那种所谓的枪匠就是让他们按照图纸生产非常费劲,这些手工匠人特别不适应这种大规模生产的要求。一方面是工人的技术问题,还有就是设备的精度等级不够,保证公差就只能用锉刀修,的确是很费劲,干过钳工的人都知道锉刀是钳工吃饭的家伙,但也是生产效率极低的生产手段,能不用就不用。
刺刀就是这种对于公差要求很高的产品,尤其是当时中国主要的步枪都是可拆卸刺刀,对于刺刀的互换性要求更高,在红军方面,如果刺刀有了损耗的确是不容易补充,让铁匠敲出来个刺刀不难,但是让这把敲出来的刺刀能够安在不同步枪上,这就是铁匠做不到的事情了。
而且对于国军来说,对于拼刺并不是很重视,在对于日军的白刃战中比较吃亏,不过在该用刺刀的时候,还是会用刺刀说话的。不过就是相对来说,照片留下来的不多。
而对于八路来说,由于子弹的缺乏,所以对于白刃战非常重视,尤其象吕正操这样一些军官曾经学习过日军的刺杀技术,于是就要求部队苦练刺杀技术,用当时的老八路来说,除了吃饭睡觉打仗,都是在练刺杀。而林总的敢于刺刀见红才是好部队,正是说出了八路方面对于白刃战的看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