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提问略显“草率了”,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确实这么想的,所以他一直顽固地反对过早实施“霸王行动”。但是日渐没落的大英帝国已经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他被迫在1943年5月同意了登陆欧洲大陆的计划,原因挺复杂,其中最重要一条,“半死不活”的已经是德国人,而苏联军队正在各条战线上转入反攻。
在1942年夏秋期间,苏军差点崩溃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半程,苏方一再要求美英开辟第二战场以迫使希特勒分兵,于是盟军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登陆,这就是1942年8月19日的“迪耶普登陆”。结果在德军的反击下不仅以失败告终,英军和加拿大军队也都伤亡惨重,有将近2000名加拿大士兵因为走投无路而举手投降。
这一败仗严重刺激了丘吉尔的小心脏,从此在他看来,在没有绝对把握的前提下贸然发动大规模两栖登陆,那跟送死没什么区别。而这次登陆作战美军并未参与,所以自信满满的美国人一直叫嚷早点进攻欧洲大陆,而丘吉尔则不停地“卖拐”,忽悠美军一起进攻北非、进攻西西里、进攻意大利,总之就是不肯大规模登陆法国。
客观来说,除了迪耶普惨败的因素,美英在1943年之前也确实不具备大规模两栖登陆的条件,集结在英伦三岛的的军队、船舶和物资都严重不足,尤其是美国需要横渡大西洋一点一点把人员和物资送过去,时间太紧是完不成的。按照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说法,1942年到达英国的美军仅有两个半师,而全部舰只仅能一次性载运六个师的登陆部队,力量远远不足。
当然,只要苏联没有崩溃,美英也乐得坐看苏德互相消耗拼个两败俱伤。这个度其实挺难把握的,所以罗斯福不得不加大了对苏联的军事援助,就是担心在美英拖拖拉拉的情况下,苏军会因为坚持不住而趋于崩溃。好在苏联人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罗斯福这才松了口气,期间美英参谋长会议也是争论不休甚至脸红脖子粗,那么,美英关于实施诺曼底登陆的主要分歧在哪里呢?
一、英国人拒绝给出明确的登陆时间表。
1942年确实不具备登陆法国的条件,这倒不是美英不卖力气,是实际情况不允许。但是到了1943年5月丘吉尔访美时,北非战场25万德军已被肃清,英方仍然不愿意把登陆法国提到日程上来,丘吉尔继续兜售他的战略思想:登陆西西里岛,然后再登陆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投降,再然后进军巴尔干半岛,他认为这是“缓解俄国战场态势的最好办法”。
但是罗斯福已经不耐烦了,他当场反驳说:“我对完全占领意大利的合理性表示怀疑,我认为对德作战的最好办法是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军事行动,而进攻意大利势必消耗用于主要军事行动的资源,当然,今年横渡英吉利海峡似乎没有可能了,但不应晚于1944年春季”!美国人此时财大气粗,所以罗斯福的这次表态,等于给诺曼底登陆的时间安排定了调子。
二、英国人更在意他们的地中海战略利益。
丘吉尔提出登陆巴尔干半岛不是没有原因的,英国人一向把东地中海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德军的力量没有遭到严重削弱之前,丘吉尔一方面不愿意冒险登陆法国,另一方面就是企图拽着美国军队,帮助英国夺回在地中海地区的利益。在丘吉尔看来,东欧早晚都是苏联的地盘,趁着苏军还没有反攻回来,抢先控制巴尔干才是正道,登陆法国完全可以视情况而定。
可惜的是,罗斯福和美军高层识破了丘吉尔的小算盘,马歇尔和金上将分别通知英军将领,如果英方不同意总统关于登陆法国的时间表,那么“美国就要真的撤出欧洲了”,这近乎就是最后通牒,那么英国人只能服软,1943年5月底,美英签署了关于霸王行动的备忘录。作为交换和照顾面子,美军同意动用有限兵力登陆意大利本土,但不能影响诺曼底战役的准备工作,至于去巴尔干扯淡那是门都没有。
三、美国急切需要取得欧洲战场的主导权。
美国方面如此决绝,是因为他们跟英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需求,罗斯福关心的不是什么巴尔干,而是整个欧洲,美军参战为的是美国人在战后谈判桌上的发言权,并且还得是最大的发言权。所以,美军不能继续跟着英军屁股后面绕弯子,而必须以作战主力的形式大规模投入欧洲战场,以便跟苏军瓜分欧洲的势力范围。陆军部长史汀生提交给总统的报告,让罗斯福非常欣赏:
“我认为是你下定决心的时候了,在我们面临欧洲战争的最后阶段,你的政府应该担负起领导责任”!
也就是说,美国人必须要从原来帮忙的角色,转变为主导战争的“老大”了,那么如何显示老大的能力和实力呢?就必须直接大兵团登陆欧洲大陆,以美军担负主要作战任务进攻德国本土,因为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的1943年初,傻子都知道德国人不可能赢得战争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美英盟军在1944年春季之前尚未完成登陆准备,苏军席卷欧洲怎么办?那罗斯福可不是美兹兹,怕是要哭啼啼了。
要注意一个军事常识,法国西南地区海岸线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很一般,每年适合登陆的只有两个窗口期,错过了就得再等一年,如果诺曼底登陆拖到1945年6月进行,恐怕整个德国都已经被苏军占领了,那美国人如何甘心呢?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考量下,美英参谋长联合会根据罗斯福的意见,于1943年8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制定了《霸王行动》的草案,拟于1944年5月1日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关于苏德战争,腐国首相丘吉尔同志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战争结束后,我希望德国人躺进坟墓,但我也希望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痛哭地呻吟。用咱们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德国和苏联打个两败俱伤,英国乘机再一锅端。
但是这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因为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是傻子。让苏德狗咬狗,你捡便宜,咋不上天呢?所以诺曼底登陆会选在1944年,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担心苏德媾和当时的苏德战场已经发生逆转了,苏军将德军打出了苏联境内,截止到诺曼底登陆前夕,苏军攻到了罗马尼亚境内,准备将罗马尼亚油田拿下。如果这样,德军就失去了能源供应,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当时丘吉尔和罗斯福并不担心苏联反攻德国这件事,因为只要美国断绝的援助,苏联是没有能力继续推进的。但是没有美国援助,苏联可以跟德国谈判!也就是双方都不打了,各自维持既有的占领区,这个苏联凭借自身的实力,还是可以办到的。如果让德国喘息,苏联在一旁视若无睹,届时傻眼的将会是英美。
所以丘吉尔和罗斯福最怕的就是苏联单方面跟德国媾和,给希特勒一个回血的机会!毕竟这事苏联也不是第一次干,之前就已经干过一次了。
当时英国首相还是张伯伦,这货跟法国总理达拉第臭味相投,俩人均奉行绥靖政策,想搞祸水东引,也就是纵容德国扩张,不惜出卖捷克和波兰两个小弟,把希特勒养肥,再让他一路向东跟斯大林撕逼,自己好坐收渔利。然而结果却是啪啪打脸,汉斯和毛熊又不傻!你们想让我俩互撕?我呸!直接签了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汉斯的大军瞬间西调,一个月就干掉了丹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
等到法国完蛋之后,达拉第被维希政府关了起来,坐了几年大牢;张伯伦倒是没下大狱,但是被英国人一顿狂批,最后是抑郁而终,当时接替他的人就是丘吉尔。二战因何爆发,丘吉尔心里最清楚。如果当年没有祸水东引,英法不把苏联给逼急了,苏联也不会跟德国穿一条裤子,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二战了。所以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心里很明白,诺曼底登陆是一定要搞的,当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一定要等到苏联开始反攻了,盟军再登陆,这样从损失上会小很多。
第二、抢地盘开辟第二战场,英、美都同意,但是到底在哪里开辟新战场,英、美之间有分歧。英国这个搅屎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应该把反攻重点放在北非和地中海,以缓解德军对英属北非殖民地的压力。等到美军在北非登陆后,英国又认为应该发动西西里战役,打败意大利。这样一来就可以巩固英国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线。至于西欧大陆,比如法国能否复国,它并不关心。
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英国建议把西欧大陆登陆计划推迟到八月,这一下美国人不干了!
为啥不干了呢?因为美军参战的第一目的是给给英国续命,维护美国在英伦三岛的投资。现在美国已经基本上帮助英国本土渡过难关,美军也帮助英军巩固了殖民地。那么从利益的角度来说,就不能再偏向英国了,否则把英国养肥了,对美国来说不是好事。毕竟美国人也有自己的利益,美国人也要把自己的资本输入到欧洲大陆。从法国沿岸登陆,明显比意大利要容易。意大利北部都是大山,很难突破。所以罗斯福断然拒绝了丘吉尔的从意大利反攻的计划。
丘吉尔拧不过,只得在当年五月的华盛顿会议上,同意了美国的计划。决定于1944年5月发动欧洲大陆登陆战。
当时选了三个比较合适的登陆点:加莱、康坦丁半岛和诺曼底,最后定在了诺曼底。后来又因为天气原因拖到了六月,但总的计划没有改变,还是要在法国登陆。因此,美国的登陆计划是一开始就定好的。帮助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复国,很符合美国的利益。
这一来可以避免欧洲都被苏联占领,把红色恶魔挡在东欧;二来可以避免英国在欧洲一家独大;三来可以把美国的影响力扩大的西欧。说白了,就是英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美国人帮助英国人巩固了它的一亩三分地,现在美国也要抢地盘了。
第三、拉拢苏联打日本美国人参加二战,本来就是因为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才迫不得已参战的。只不过是美国在英国的投资巨大,所以才会把首攻的重心放在欧洲。但是日本也是美国的死敌,美国人不可能放着不打,也不愿意自己单挑日本鬼子。
当时美国人眼里的日军,简直就不是人!美国当时的中学教材里,日军士兵的形象各个都是兰博。为了避免日本登陆,美国西海岸大量工业部门内迁。事实证明,日军在太平洋的表现也确实不是人。没吃、没喝、没医疗,照样跟美军死磕。谁要是当时跟美军在太平洋的将领说日本会在1945年投降,保证会当成傻子看。
贴几张日本关于二战的漫画作品,美军对日军有一种畏惧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影响了普通美国人,也影响了美国高层。
其实英国人在远东也有利益,但是腐国人民就是如此无耻。总之就是傍上美国的大腿了,躲在美国的后面,让美国在前面跟日本干,自己再捡现成的。美国为了尽快干掉日本,罗斯福没少跟斯大林打电话,请求苏军帮忙灭掉小日本。丘吉尔这厮还动辄指责罗斯福不对,不该如此讨好苏联,腐国首相简直没脸没皮到了极致。
总结:
英、美不是没有想过利用德国消耗苏联,尤其是英国。但是这种狗咬狗的政策,属于英国在历史上秉持的大陆均势政策,是一种四平八稳的外交手段。但二战爆发后,已经从事实上证明了英国人这种政策的失败。美国人采取了更有效率的政策,就是“不破不立”!
如果按照腐国人的想法,欧洲最终还是英国人控制的欧洲,美国只是跟一战一样,白白替英国打了一次工。所以美国干脆打碎了英国人建立的世界体系,自己把自己抬到了世界老大的位置。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欧洲至今都要唯美国马首是瞻,失败之处就在于扶持了苏联这个死敌。
但是美国最终还是耗死了苏联,至今仍然是世界的老大。而英国,小弟一枚罢了。并且还是心甘情愿的当小弟。这就是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之处!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不能再等了,再等黄花菜都没了。
注意!!!我说的是黄花菜没了,不是凉了。
苏德战争的碾压局苏德战争发生在第2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参与国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德国,一个是苏联。
苏德战争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在1941年6月22日的时候,德国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在闪电战的前一阶段里面是一场碾压局,是德国碾压苏联的。
在1942年6月份,有斯大林格勒战役,此次战役之后苏联和德国进入了胶着状态,双方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像谁也打不过对方,但好像谁也一时半会赢不了。
库尔斯克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此时苏联和德国的身份地位进行了一个调换,是苏联对于德国的碾压局,此时的德国已经岌岌可危了,我们要把握以下几个时间节点,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
我们把时间线画到1943年,这个时间点非常敏感,它既是德国对于苏联碾压局已经成规模的状态,同时也是苏联对于德国触底反弹之后的为数不多的可掌控的机遇的状态,此时如果拿焦灼点做一个比例划分的话,双方之间是1:1的,苏联和德国,谁也不怵谁。
从1943年的状态来看,希特勒拥有的德国武装部队总人数达到了948万,接近1000万人,其中野战部队和后备陆军部队占到了600万以上,空军和海军占到了200万以上。而整个苏德战场就用了德国将近一半的有生力量,400万的正规军,这其中包括200个德国师和40个盟国师,预计4700辆坦克自行火炮和3600多架飞机,4万门火炮。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苏联红军这边的状态,苏联红军从开战的时候就已经有800~900万不可恢复伤员,这一部分伤员是不能够再次进入战场的,甭管他们受了什么伤,反正这一部分伤员就已经盯住了,而这个伤员数量刚好和德国的武装部队总人数相匹配。
眼看着德国胜利在望,但是没有想到苏联具有超强的战争动员能力和战争号召能力,在1943年7月份的时候,苏联力量的武装力量总数突破了1000万人。
而这1000万人当中又有一个28比例分配原则,其中20%也就是近200万人是被安排在远东和日本做对抗。
剩下的80%通通拿过来和德国在对抗,苏联和德国的关于苏德战场上的总人数比例变成了1:2。
等战争慢慢的打到了苏联大城市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个转折变化,那就是苏联红军利用每一幢房子,每一幢屋子以及一切可利用的有利地形,和德国展开了冲锋和战役。而德军为了能够步入市中心,不得已对每一个街道,每一个车间,每一个房屋,每一座水塔,每一段铁路都进行反复争夺。而反复争夺的背景之下,德军的推进只能按照米来计算,这个时候就是典型的胶着战。
天王星计划德国有巴巴罗萨计划,苏联也有着自己的天王星计划。这个计划非常复杂,如果我讲多了的话,估计会把我绕进去。简而言之,那就是苏联红军不惜一切代价来取得战场的主动权,于是在1943年的8月份到11月份,苏联红军在南线彻底肃清了高加索地区。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战争,此次战争彻底击垮了德国的信念,让德国认为自己并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不过之前没有遇到一个对的正确的对手。除了高加索地区之外,在乌克兰地区也收复了一部分土地,在中线也解放了一部分土地。
而从1944年开始,苏联已经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行为。
诺曼底登陆的巧妙时间点好的,接下来我们先读一句话,这句话很关键,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同时斯大林决定马上发动一起大规模的进攻。
好的,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好像也不用看了,单纯凭借字面意思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当美国和欧盟决定进行诺曼底登陆的时候,斯大林仿佛急了眼,这种状态就像德国是我的,我要打德国,你们都不要跟我抢。为什么会有这种变故?而且斯大林马上就制定了新一轮的计划,从白俄罗斯整体进攻德国呢?
战争的资源属性问题我们讲一个比较老套但是国际上都公认的事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些战胜国输得一塌糊涂,如果不是盟军帮助,可能自己的土地都没有了,可是只要被安排上战胜国这个帽子,那就有享不尽的资源,甚至还可以获得德国的高额索赔。
对于那些真正打败过德国的人而言更能够享受至高无上的资源和储备,这也是苏联和美国所需要较量的,战争都打到这个地方了,由于苏联前期太过强势直接把德国给反推过来,那么这种情况之下留给美国所考量的时间就不多了。
如果美国继续想当战争贩子,给各个国家之间发配武器弹药,然后在旁边等着渔翁得利,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苏联占领整个德国全境,紧随其后,控制整个欧洲地区。自此开始,再也没有美国的话语权了,所以美国不顾英国的反对,急赤白脸地在诺曼底登陆。
而诺曼底登陆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起码在二代结束之前也要控制住德国的一部分土地,将来的时候国与国之间划分势力的时候,对自己也能够有点帮助,总不至于战胜国没有自己的名字,战败国没有自己的名字,被整个二战排除在外,那才是最可悲的一件事情。
而且大家要注意,在1944年的时候,苏联红军综合实力就已经慢慢的盖过了德国,甭管是武器装备也好,还是整体战斗力的核心要素也好,还是部队的作战能力也好,都很牛了。如果再这么拖下去的话,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欧洲战场由苏联完全指导,那么美国欧洲的部分国家的话语权在哪里?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欧洲战场已已经定型的时候,苏联,美国,英国三个国家的首脑又召开了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对于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格局起着超乎预料的作用。
诺曼底登陆时英国的小算盘直到诺曼底登陆结束的时候,英国都有属于自己的小算盘,什么小算盘呢?那就是三个不同登陆点,当时挑选了这三个登陆点加莱、康坦丁半岛和诺曼底,可是在挑选的过程当中最为消极的那就是英国了,为什么呢?因为丘吉尔有着自己的想法
美国的想法更非常简单,那就是击败德国同时帮助法国和安比利等复国,但是大家都知道欧洲英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它是孤悬于海外的,欧洲大陆团结了英国的话语权就没了。
这句话可能会说得比较含糊,大家能理解就行,英国最不希望的就是欧洲大陆团结一致,这样的话团结来团结去就把自己给团结没了。所以英国消极怠工,但是英国再消极怠工也掰不过美国的手腕,最终的结果就是美国强势介入诺曼底登陆和苏联对德国的进攻,形成角力之势,最终把德国击败了。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开心,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趣谈唐宋元明清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诺曼底登陆就是在苏德双方已经分出胜负的情况下发起的,时间是1944年6月6日。而这个时候苏联已经把德国军队驱赶出苏联国境,并且进入到罗马尼亚、波兰等地,战争结果已经明显。因此美英法的诺曼底登陆才会如此顺利,因为德国的主力都被牵制在东方战线的苏德战场了。可以说此时,没有诺曼底登陆,德国一样会被苏联战败。
而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其实英美有一个西西里登陆作战(1943年7月9日),这符合英国利益,我们知道英国是殖民地帝国,地中海是它的战略枢纽,所以它的利益就是必须保证地中海的畅通,这样才能勾连起从东南亚、印度、中东等地的殖民地资源,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英美之所以取得了北非作战的成功,原因是苏联在斯大林格勒等地的全面战胜德国,使得德国北非军团没有了后援。因此可以说西西里登陆成功也是苏联对德作战胜利取得的机会。而西西里登陆作战对德作战就显得太迂回了,这本身就是在逃避责任,作为盟国应该分担苏联的军事压力,直接在西欧登陆,使得德国直接陷入两线作战。可是英国更喜欢摘胜利果实,占夺地中海,进而黑海和里海地区,这就和苏联在黑海和里海的利益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苏联的强烈抗议下,英国只好同意从西欧登陆了,因为美国的利益是从西欧进军,进而控制欧洲,法国的利益是解放法国。四大国三对一,英国也只能同意从诺曼底登陆了。此刻如果英法美三国军队再不从诺曼底登陆,很可能德国就为苏联独占,那么胜利果实就是苏联一家所有,比如德国的工业和技术人员以及科学研究成果,这是让美国最垂涎的东西。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这个打了大半年的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之战,从此后德国的战败就只是时间的问题,剩下的就全是各大国之间的力量和利益的博弈。谁都不是傻子,英国想通过战争取得站前的利益甚至超过之前的利益,苏联不会让,法国心里也不愿意,就是美国更不愿意了,因为美国要成为二战后事实上的老大,岂容英国心想事成呢?这从战后英国殖民帝国的瓦解以及苏伊士运河的经营权的丢失等等事件都能看到美国和苏联的意志: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苏美两国合伙肢解了英国的殖民体系。
综上所述,二战主导的国家是苏、美,贡献最大牺牲、最大的是苏、中,英、法只能不甘地退居次席,这是实力决定的。国家的利益永远至上。所以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就是英法美盟军需要登陆的几乎最后时刻,否则就不符合它们的整体利益了。就如同最后苏联攻击柏林,如果没有西线盟军的逼近,苏联蛮可以不用不计牺牲的强攻,可以打得更从容,说白了盟国双方都在摘胜利果实。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二战时期,苏德双方的较量一向引人注目,苏德战场的走向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走向,本来苏德打得难分难解,诺曼底登陆开辟的欧洲第二战场却让德军腹背受敌。英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对苏联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虎视眈眈,为什么不等苏德双方损失惨重后,再收渔翁之利?反而迫不及待的进行诺曼底登陆参与对德作战呢?
从表面上看,这个逻辑确实可以说通,毕竟苏德已经成为死敌,苏联也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不会轻易投降。英法坐山观虎斗确实可行,而且太平洋战场还在胶着的,这对盟军来说也是开辟了新的战场。从这个角度英美的这步棋不仅要直面战斗力强悍的德军,还可能落不了多大好处,其实英美不愚蠢,诺曼底登陆他们也另有打算。
首要目的当然是要遏制德国,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时,德国虽然已经有了日落西山之势,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谁也不能知晓德军能否死灰复燃,德军有着公认的强悍的军事实力,不仅有高素质的士兵,还有隆美尔,曼施坦因等当时叱咤风云的大将,再加上德军军备优势以及士兵对希特勒的追捧,难免他们还有反攻的实力。然而英美的强势介入可以说让德军再无还手之力。
另外越早介入就意味着越有话语权,如果任凭苏联拿下德军,那么战后苏联的实力无疑会大大增强,这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并非好事。一战时,美国就深谙此事,大发战争财后还转身加入战胜国的行列,凭此大捞了一笔。此次诺曼底登陆,也算是美国的故技重施。为以后划分国际势力做打算。
英美还有一点担心之处,即苏德合作。现在虽然不用担心苏联投降,但眼光放长远一些,万一德国被逼无奈走上绝路转头与苏联交好,双方合作一起对抗欧洲国家,那对英美而言威胁无疑是巨大的。因此,英美绝对不能坐视不管,毕竟有苏德之前签订过互不侵犯条约这个前车之鉴。英美宁愿与德国为敌,也不愿与苏德双方为敌。
除此之外,英美之间也各怀鬼胎,英国就想借美国之手镇压德国,以便自己在战后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压制法国和德国。而美国也想借机讨好苏联,让苏联在中国问题上支持蒋介石,让国民党当政。因此,两国虽然各怀鬼胎但是却一拍即合,达成了共识。
最后一点,看起来虽然无关紧要,但却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太久,长期的战争对各国人民所带来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失去亲人和国土,四处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让百姓怨声载道,要说最盼望结束战争的那无疑是老百姓。因此,这次诺曼底登陆也算是顺应民心之举尽早结束战争。
综上所述,诺曼底登陆一直以来为人所称颂,不仅是因为它的成功,更因为它背后的含义,它让人们感受到和平将来,战争将远的希望。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1944年6月,盟军发起了诺曼底登陆行动,成功将三百万士兵运送到了欧洲大陆的主战场上。通过诺曼底行动,英美联军成功开辟了西线战场。他们不仅让德国陷入了双线作战的困境中,还为二战盟国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诺曼底登陆行动,在二战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英美等国向来都对苏联不太感冒,而苏德战争又正好是一个削弱苏联国力的大好机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等苏德两国继续消耗,自己在背后坐享其成呢?
(苏德战争)
其实,也不能不说英美等国没有想过这个道理。
1942年1月,德国兵败莫斯科后,苏德两国的战争就进入了胶着状态。德国虽然战败了,但是进攻势头不减。苏联虽然胜利了,但是总体上依然处于守势。
在这个时候,英美等国并没有发动进攻。之所以不发动进攻,当然与英美两国还没有准备好有一定关系,但也可能是他们在等待苏德两国两败俱伤局面的出现。
当时,英美等国采用着特殊办法,来维系苏德两国战争的平衡,这就是他们在武器和物资上,给予了苏联极大的援助。
也就是说,德国虽然气势汹汹,但苏联因为得到了英美两国在武器和物资上的极大援助,就可以和德国耗上很长时间。两国一耗上,战争就会进入消耗状态,两败俱伤的局面,就会出现。
不过,英美等国没有想到的是,苏联会那么顽强,接下来,苏联就迅速扭转了战争态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6月,德国打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他们不但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还损兵折将,严重摧毁了自身的信心。这场战争,也成为苏德两国战争的转折点。
1943年8月,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坦克大战之后,苏联在库尔斯克又一次重创了德军。这场战役之后,苏联红军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反攻的号角已然吹响。
从1944年1月开始,苏联向德军发起了“十次斯大林突击”,截至11月份,他们将战线向西推进了1100公里,苏军大部队已经逼近了德国边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美等国再不发起行动,将会出现两种可怕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苏联占领大半个欧洲。
在1944年1月时,苏联还在解除列宁格勒的威胁,而到了6月时,他们已经开始了对白俄罗斯的进攻。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苏联很快就会占领大半个欧洲。
这个时候,如果英美再不出手,别说坐收渔翁之利,恐怕他们自身在欧洲的利益,都会受到严重威胁。这不是在削弱苏联,这简直是在喂肥苏联。
(诺曼底登陆)
第二种情况,苏联与德国和谈。
当苏联处于攻势的情况下,英美等国可以通过停止物资供应的办法,来抑制苏联,再一次维系战争平衡。不过,这样一来,苏联很可能就和德国进行和谈。
苏联与德国和谈并不是不可能。早在1939年8月,在德国向波兰发动闪电战前夕,苏德两国就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旦苏德两国达成了何谈协议,接下来,苏联将以英美等国不提供物资为由,向英美的势力范围发起进攻。那样一来,英美等国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因此,不管从哪个层面来看,诺曼底登陆发起的时间,都是恰到好处的,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作战行动。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