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在东北战场上,郑洞国绝对是个最悲情的人物,他吃亏在于太厚道。

1948年3月13日,东北野战军攻占四平后,国民党军固守的长春,就成为孤悬在松辽平原上一座孤城。

其实早在1947年10月17日下午六点半,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攻克小丰满水电站,切断了长春的电力供应。

现在四平失守,中长铁路被切断,也等于掐断了长春的生命线。稍微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长春再也没有坚守的必要。

郑洞国也曾向蒋介石提出建议:弃守长春。理由是长春距离主力太远,有被吃掉的危险,与其将来被吃掉,不如现在跑掉,将东北国民党军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之间,即能战、又可守。

奈何蒋介石执意不肯,他认为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国民党军固守长春,其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长春就是一个火坑,郑洞国虽然厚道却不傻,他积极向蒋介石推荐吉林省主席梁华盛去守卫长春。

但老蒋回电:梁华盛和六十军军长曾泽生有矛盾。郑洞国又建议,让守卫锦州的范汉杰和梁华盛对调,老蒋回应:范汉杰对长春的情况不熟,不用再推荐人选了,我看你最合适。

并同时任命郑洞国为第一兵团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

郑洞国还是不愿去长春,蒋介石就一再发电报催促,最后郑洞国妥协了,硬着头皮飞赴长春。

郑洞国是职业军人,虽然守卫长春有些违背他的意愿,但他觉得自己还是能够创造奇迹。

长春城防工事坚固,号称“坚冠全国”,日军在占领长春期间,构建了非常完备的城市防御系统,仅中央银行周围,就有永久式工事150余处,工事使用一米多厚的花岗岩砌成,上面加盖钢筋水泥顶盖,可以承受大口径炮弹直接轰击。

城市内所有街道宽度都在60米以上,街道两侧明碉暗堡不计其数,中间都有钢筋水泥,坑道相互连通。

守卫长春的两个军更不是泛泛之辈。滇军60军在抗战期间屡立战功,新七军中主力师新38师,更是抗战期间入缅远征军中主力中的主力。

就是因为拥有这些资本,郑洞国觉得自己只要坚守长春,创造奇迹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似乎也正如郑洞国预料,1948年5月24日,东北野战军集中一纵和六纵两个主力纵队攻打长春,在付出重大代价后,仅仅攻占了大房身机场。

于是东北野战军及时改变战术,由强攻改为长期围困。并制定了严格的围城计划。

1948年6月22日,围困长春的任务,交给东北野战军第12纵和6、7、8、9 、10 、11共六个独立师来完成。

前线总指挥是第十二纵队司令员,是有“好战分子”之称的钟伟。

6月28日,钟伟向各围城部队发布命令: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根草,把长春敌军困死在城里。

与此同时,钟伟采用蚕食战术,逐个拔除长春外围据点。

7月初,长春守军控制的面积还有400多平方公里,到了8月份,已经被压缩到不足150公里。

在这块狭小的区域里,集中了超过的10万国民党军及政府人员,以及50多万的长春普通市民。围城部队也因为包围圈的缩小,封锁线更为坚固。长春市区的粮价也随之飙升。

6月份的时候,长春市面上的高粱米每斤4万元(东北流通券),到了8月份的时候,已经飙升到2,330万元。到了10月份,一斤高粱米的价格已经达到惊人的3,500万元!

而且是有价无市,粮食交易只能使用金、银。一个金戒指只能换一个三两重的高粱饼子。

长春城内的守军从6月开始,粮食每人每日定量1斤5两(16两一斤),高粱和大豆一样一半。

到了7月1日,士兵的口粮减到九两,到了月底,新七军的主力新38师可以优先得到空投补给,每周可以吃一顿大米饭;滇军60军第182师,事先把喂马的高粱大豆储藏起来,吃光战马后,暂时还能保证每天九两的粮食供应。

守军另外4个师,只能以钱代粮,士兵们买到什么吃什么。到了8月初,守军一个连每天的生活经费,都买不到一斤高粱米。

由于长春大房身机场被解放军攻占,长春守军的粮食补给只能靠空投来完成,但10万守军每天耗粮至少不低于10万斤,国民党空军就算集中所有的空中运输力量,也难以完成保障。

另外钟伟还采用高射炮打游击战术,利用为数不多的高射炮,经常变换高炮阵地,国民党军的运输及稍有不慎,就会被地面炮火击落,后来所以运输机飞行高度都在3千米以上。

在3千米高空空投粮食,大部分都飘到城外,即使落在城里的,也会在守军到来之前,被城里的百姓抢劫一空。

后来国民党空军空投粮食时不再使用降落伞,上百斤装满大米的麻袋从高空坠落,其杀伤力不亚于小型炸弹,因为抢粮被麻袋砸死的守军不计其数。

其实空投粮食对10万守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据统计,运输机飞抵长春上空最多的一天也不过18架,平时也就10架次左右,由于长春围城正值夏季,雨水频繁,赶上天气不好,一架飞机都没有。

到了9月份,除了新38师,其余部队都已经绝粮了,现在不要说是打仗,突围,就是走几步也嘘嘘带喘。

守军向围城解放军拖枪投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仅1948年9月份,就有13,700多守军向围城解放军投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滇军60军的。

到了10月初,就连国民党军王牌新38师也开始出现大规模投诚现象,仅10月6日一个晚上,新38师就跑掉了八个整排。

其实到了现在,长春守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滇军60军不是国民党军的嫡系部队,在围城期间,空投的粮食也优先供应嫡系新七军,造成六十军士兵牢骚满腹。

郑洞国不去安抚这些饥饿难耐的60军士兵,而是颁布了“连坐法”,规定三人一组,一人逃跑,两人受罚,两人逃跑,一人枪毙,每连逃亡三人以上,连长送军法处,越过哨卡30米,格杀勿论,抓回逃兵,一律枪毙。

到了九月,守军司令部对60军的打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状态,有个排长对几个班长发牢骚说要去找解放军投诚。

结果被人告密,守军司令部没有经过60军军长、师长就直接将这个发牢骚的排长和他手下的全都抓走枪毙了。

虽然这在郑洞国看来只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引起60军上下官兵的一致愤慨,9月22日,60军军长曾泽生决定率部起义。开始派人出城和围城的解放军进行联络,商议起义事宜。

而这这一切,身为兵团司令的郑洞国竟一无所知。

10月15日,郑洞国突然收到蒋介石空投手令:长春守军向沈阳、锦州一线突围。

郑洞国以军人特有的敏感,从老蒋的来电中马上判断出,锦州、沈阳现在已经岌岌可危。

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把队伍拉出去,和围城部队拼个鱼死网破。

郑洞国不敢耽误,马上安排突围,作为长春守军主力的新38师迅速进入攻击位置。

郑洞国心里清楚,现在十万守军只有新38师还能成建制突围,其余的部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就在这个时候,郑洞国收到60军军长曾泽生的电话,请他“审时度势,共商义举”。60军起义,让固若金汤的长春防御体系土崩瓦解。

解放军代表刘浩给郑洞国打电话,希望他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

郑洞国回答:“既然失败了,除战死以外,还有什么可说?放下武器是做不到的”。

此时郑洞国把希望寄托在新七军身上。

直到新七军参谋长龙国钧来见他说:新七军官兵已决定放下武器,解放军已经同意保障司令官以下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司令官和我们一起行。

郑洞国回答道:你们的做法我是不同意的,既然你们已经决定放下武器,那么你们干你们的,我干我的好了。

1948年10月21日凌晨,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也宣布向解放军缴械投降。

此时郑洞国正给蒋介石打电话:来生再见。

这时院子外面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郑洞国随即挂断电话,却没有发现解放军冲进来。

原来这一切都来自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等人的安排,他们不忍见到郑洞国为老蒋殉葬。先指使贴身卫士将郑洞国的手枪拿走,然后将他团团围住,使他再没有机会自尽。最后按照和解放军事先的约定,兵团直属部队向天鸣枪,给电话另一端的老蒋一个激战到底的错觉。

枪声也是解放军和投诚的守军兵团直属队换防的约定。鸣枪以后,直属队放下武器,垂手肃立,静静的等候解放军的到来。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命令第一兵团特务团朝天开枪的还真不是司令官郑洞国,这个黄埔一期生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既无路可逃又不想缴械投降,只是不停地派遣身边的亲信出去摸情况,结果这些“亲信”眼见大势已去,纷纷跟东北野战军围城部队进行接触和谈判,其中就包括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而当长春守军主力新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时,郑洞国仍然顽固到底不肯下令缴械,曾经留美的杨友梅少将必须得想法子了。

东北重镇长春是1948年5月中旬被正式围困的,到当年10月21日全部解放为止,围城整整进行了五个多月,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此时东野有两个兵团部)司令员肖劲光所部,曾在初期准备发起强攻,一举拿下长春,但是由于郑洞国率第一兵团(敌我番号巧合了)顽抗,两次总攻均未能得手。野司林罗刘首长遂决定改变打法:四面包围长春,吸引沈阳之敌来援,在野战中寻歼卫立煌的机动兵团。

然而卫立煌死活不肯出兵救援,于是长春就变成了长期围困,到1948年9月间,东北野战军主力大举南下发起辽沈战役,长春守敌干脆被暂时晾在一边不搭理了,但是东野仍然抽出钟伟纵队和12个独立师10万大军继续围困。城内当时最困难的是粮食问题,从8月间郑洞国就秉承老蒋的指示“杀民养兵”,也就是不管老百姓死活,全力保障其第一兵团的军需供给。

郑洞国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兵团下辖新编第七军和第60军共六个师正规军,加上逃进长春的地方部队约有9万余人,其中新七军是以原新一军的新38师为基干重组的,出身于远征军战斗力较强,也是郑洞国的嫡系部队(他曾任新一军军长)。另外一个第60军是滇军,装备虽然不错,但毕竟属于杂牌,两个军之间一直是有矛盾的。

所以郑洞国在粮食分配问题上也是厚此薄彼,新七军士兵每人每天可以发3两大米和3两高粮米,嫡系新38师士兵另外再加3两大米(旧制16两1斤),虽然不能吃的很饱,但是维持正常身体状态没有问题。而第60军那是后娘养的,没用多长时间存粮就吃光了,又得不到补充,军部只好给官兵发纸币自己去想办法,可是长春市面上哪里还有米卖?许多滇军士兵居然是靠喝盐水来维持生命的。

卫立煌虽然不敢出兵,但是也没敢彻底忘记郑洞国兵团的存在,从6月份起每天都派飞机给长春空投粮食,一般为10到20架次,这些粮食都被郑洞国集中掌握起来,准备在东野攻城或者是第一兵团突围时所用。到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以后,卫立煌也没工夫理会长春的事情了,而且1948年10月10日老蒋的一封亲笔信,成为了长春局势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封信里,老蒋通知郑洞国和新七军李鸿、第60军曾泽生两位军长,东北野战军正在猛攻锦州,东北蒋军有被封闭围歼的危险,命令长春守军择机经四平向沈阳方向突围,这哥仨当时就明白了,锦州和沈阳即将不保,再等什么救援就是坐以待毙了。所以从这一天起,早就酝酿起义的曾泽生将军,开始加快了与我军的联系和谈判的步伐。

1948年10月16日的夜里,就在郑洞国还在部署如何突围的时候,曾泽生将军率第60军所属之第182师、暂21师和暂52师共26000余人正式起义,部队有序开出城外,而原防区则迅速由我军的两个独立师接管。起义成功后,曾泽生还修书一封告知了郑洞国,新七军高级军官们听闻60军起义,登时军心大乱,因为他们知道光靠新七军自身的实力是无论如何突围不出去的。

郑洞国闻讯也是万念俱灰,一边发电卫立煌请示接下来怎么办,一边派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等人去外面了解情况,自己躲在兵团部所在地”中央银行长春分行“大楼的地下室里蒙被子睡大觉。杨友梅和新七军副军长史说等人(李鸿病中)眼见我军已经逼近新七军阵地,知道大势已去,干脆也派人联系解放军请求起义,但是在这样的军事形势下,“起义”的概念我方已经不认可了。

最终谈成的结果是新七军放下武器视为“投诚”,都谈妥了以后,我军代表通过60军的电话线路联系到了郑洞国,要求他领衔放下武器,但是郑洞国非常顽固:“既然失败了,除战到死之外,还有什么可说,放下武器是办不到的”!据说他的一期同学杜聿明曾试图派飞机前来救命,但是长春已经不具备了飞机起降的条件,只好作罢。

至1948年10月20日,新七军绝大部分的22000余人投诚已成定局,跟着郑洞国困守银行大楼的只剩下兵团部直属特务团的两个营约1000人,而郑洞国的态度让杨友梅是左右为难,最后他跟特务团军官们共同想出了一个办法,请求我军给他们一点面子,即10月21日早晨“象征性地抵抗一阵子”,然后特务团放下武器让我军进入大楼,这个请求最后得到了批准。

1948年10月21日凌晨四时,银行大楼内外枪声大作,特务团官兵奉命集体朝天开枪,打了一阵就撤出大楼投诚去了,而郑洞国以为是我军开始总攻了,乃转来转去找枪准备自杀,但是被卫士死死抱住,架到一楼大厅时,那里已经站满了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这个时候郑洞国也硬气不起来了,只好同意放下武器听候处理,随即被押往城外的我军兵团司令部。

也正是这一天,被围困长达五个多月的长春宣告彻底解放,共有73400余蒋军官兵起义或者投诚,少部被歼或者逃散,我第12纵队随即开赴辽西战场投入战斗。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郑洞国晚年曾回忆:“从那时起,直到这年10月长春和平解放前夕,我度过了一生最为艰难和最痛苦的一段时光。”

晚年郑洞国

上面说的“从那时起”是指1948年3月,郑洞国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随后就被蒋介石和卫立煌生拉硬拽塞到了距离东北野战军最近的长春,指挥新编第7军、第60军连同地方部队共10万人。东北野战军自9月份发起辽沈战役,而早在6月份,经中央军委批准,东北野战军对长春的持久围困便已经开始。

围城部队由第12纵队34、35师,第6纵队18师,独立第6、7、8、9、10师加一个炮兵团共10万余人,成立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由肖劲光、肖华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对长春的围困行动。

遵照野司的命令,我军各部采取了“久困长围、政治攻势、经济斗争”的策略。6月5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下达《围困长春的办法》,具体要求就是将长春周围25公里以内划为封锁区,彻底断绝对长春的交通与一切商业关系,使守军得不到长春以外的任何物资供应,同时对从长春出来的市民进行阻拦,目的是为了“使守军对城市人口不能大量和迅速地疏散,而达到减少其粮食困难”。

这是是我军战史上唯一一次对敌军重兵设防的大城市进行的围困作战,对于十万守敌来说,不偏不倚击中了其七寸。因为对于郑洞国来说,他担心的并不是长春的城防。曾经作为伪满洲国首都的长春,拥有着大量永久式、半永久式防御工事,弹药也比较充足。郑洞国的担心之处在于物资供应的不足和离心离德的十万守军。

新7军是国民党中央军部队,由“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之新38师为基础组建。新38师可谓是威名赫赫,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名将孙立人一手栽培,曾在印缅战场杀得日军闻风丧胆。剩下的两个师都是临时武装:暂编第56师前身是伪满部队、暂编第61师是地方部队改编而来。组建不到半年就被派到长春,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

第60军则是由云南的滇军部队,从军长曾泽生开始,全军3万官兵大部分是云南人。从战争一开始就被送到万里之外的东北,广大官兵极为不满,因此这个军一直以来也就是国民党高层眼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1946年这个军所属第184师在辽宁海城起义,给60军震动很大。现在下辖的3个师中,也就是老部队182师有点战斗力。

两个军不仅战斗力有限,而且隔阂很深,这在长春防御部署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以长春市中心的中正大街为分界线,西部是新7军防区,东部是60军防区。同驻一城的两支部队非但没有互相来往,甚至像敌人一样在分界线处设置了岗哨、拉起了警戒线。

而身为总指挥的郑洞国却对此毫无办法!作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天子门生”,或许是带着“天子门生”的荣耀,郑洞国几乎参加了自国民革命军东征以来至解放战争后期的大部分战役。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印缅战场上,郑洞国率部在亚热带崇山密林中浴血奋战长达14个月,成就了军事生涯的巅峰。然而此时此刻,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目睹十万官兵和几十万市民的生命被饥饿逐渐吞噬而毫无办法,不禁万念俱灰。

9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恼怒万分的蒋介石于16日向郑洞国空投一封措辞严厉的手令,命令他率部向沈阳方向突围。,先不用说能否突破东北野战军严密的封锁线,就算突破了,10万多饿的快站不起来的士兵在没有任何接应和支援的情况下能否走完六七百里路到达沈阳?要知道,中间这段路而且大部分是解放区。

对于此时的郑洞国来说,突围和不突围都是个死!既然横竖躲不过一死,郑洞国选择了执行命令。就这点来看,郑洞国也是一个保持气节的军人!

紧接着,郑洞国向部队下达了突围命令,突围时间定在当天晚上。

突围命令一下,新7军和60军的矛盾便彻底激化了。而此时60军正在和东北野战军接洽起义,并且在当晚收到了后者的答复。曾泽生终于放下了久悬不决的心,随即部署起义。

由于60军在当天下午切断了与郑洞国司令部的电话线,郑洞国未能联系上曾泽生,突围行动也就没有进行。17日拂晓,郑洞国接通了60军电话,得到的回应让他五雷轰顶:60军已决定光荣起义!

曾泽生率部起义

60军起义,也就意味着半个长春落入了东北野战军手中,新7军的突围也就化成了泡影。突围不成,新7军也决定自寻出路。但是他们没有得到60军那样的起义待遇,而是被要求放下武器。

19日,新7军副军长史说和参谋长龙国钧向郑洞国通报了此事。郑洞国此时彻底绝望了,60军起义、新7军投诚,十万官兵一夜间土崩瓦解,偌大的长春市,郑洞国能控制的也就是司令部驻地——中央银行这一座大楼了和楼里的千余人的警卫部队。

但至少在这个时候,郑洞国还是保持着对蒋介石的忠诚,没有选择投降。20日晚上11时,郑洞国给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诀别电报,表示自己将“当凛遵训诲,克尽军人天职,保全民族气节,不辱钧命。”

但是命运并没有给郑洞国“凛遵教诲、不辱钧命”的机会,却给了他“克尽军人天职”的机会。

郑洞国发完电报后不久,楼外枪声大作。这不是激战,而是守军与东北野战军达成协议,对天鸣枪,做出猛烈抵抗的架势。听到枪声的郑洞国认为自己到了最后时刻,于是穿好军装躺在床上,然后准备摸枪自杀。可是郑洞国却突然发现手枪没了,就在寻找的时候,他的副参谋长杨友梅走了进来,请他下去“主持大计”。

原来,守军对天鸣枪、藏了郑洞国手枪一事全是杨友梅一手策划的。作为曾经的老部下,杨友梅不忍心看到老长官郑洞国为蒋家王朝殉葬,却巧妙的保留了他的自尊。

之后,郑洞国在原60军184师师长、现任东北野战军长春前线围城指挥所副参谋长潘朔端陪同下来到城外指挥所,肖劲光司令员、肖华政委热情接待了他。从这一天起,抗日名将郑洞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人生。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辽沈战役中,周恩来曾写信给困守长春的郑洞国,电影《大决战》里重现了这个场景。信中一句“兄宜回念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毅然重举反帝反封建大旗”,令我至今记忆尤深。

中华人民共和囯成立后,郑洞国将军“浴火重生”,“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得以升华。他为国家建设不遗余力,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1991郑洞国病逝,海峡两岸几乎同时举行了郑洞国的追悼仪式。在数百名黄埔系的将领中,他是两个同被两岸追悼的将领中的一位,另一位是杜聿明。

1948年10月7日,是一个铭记史册的日期。这一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解放锦州的锦州战役,10月15日,锦州解放。锦州一失,远在长春已被解放军围困七个月之久的郑洞国兵团10万余人也陷入了绝望:锦州以北只剩他一座孤城,逃无可逃,救无可救,只有被歼的命运。

郑洞国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兵团下辖新编第七军和第60军共六个师正规军,加上逃进长春的地方部队约有10万余人,其中新七军是以原新一军的新38师为基干重组的,出身于远征军战斗力较强,也是郑洞国的嫡系部队(他曾任新一军军长)。另外一个第60军是滇军,装备虽然不错,但毕竟属于杂牌,两个军之间一直存在矛盾。

1948年10月10日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成为了长春局势的重要转折点。蒋介石在信里说:东北野战军正在猛攻锦州,东北蒋军有被封闭围歼的危险,命令长春守军择机经四平向沈阳方向突围。锦州和沈阳即将不保,已经跃然纸上。从这一天起,早就酝酿起义的曾泽生将军,开始加快了与我军联系和谈判的步伐。

1948年10月16日的夜里,曾泽生将军率第60军所属之第182师、暂21师和暂52师共26000余人正式起义。起义成功后,曾泽生还修书一封告知了郑洞国,新七军高级军官们听闻60军起义,登时军心大乱,因为他们知道光靠新七军自身的实力是无论如何突围不出去的。

郑洞国闻讯后也是万念俱灰,派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等人去外面了解情况,而自己则躲在兵团部所在地”中央银行长春分行“大楼的地下室里睡大觉。在这样的形势下,杨友梅等人都认为大势已去,于是派人联系解放军请求投诚,得到了批准。

郑洞国原是抗日名将,心底里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是厌恶的,对于手下的做法,郑洞国不是不知道。不过出于军人的忠诚,自己还没有下定决心,他在我军代表打给他的电话里表示:“既然失败了,除战到死之外,还有什么可说,放下武器是办不到的”。

此时新七军绝大部分的投诚已成定局,跟着郑洞国困守银行大楼的只剩下兵团部直属特务团的两个营约1000人,郑洞国的态度让杨友梅左右为难,最后他跟特务团军官们共同想出了一个办法。

1948年10月20日晚11点,郑洞国给蒋介石发了诀别电报。21日凌晨,外面枪声大作,郑洞国以为解放军攻了进来,准备自杀,却找不到手枪了。其卫兵将其死死抱住,架到一楼大厅时,那里已经站满了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这个时候郑洞国只好同意放下武器投诚。

原来这就是杨友梅他们想出的办法:司令部的同事们早已将其武器收藏,暗中同解放军接洽,请求我军给他们一点面子,他们到时候朝天放枪,“象征性地抵抗一阵子”。这样既挽救了自己长官的性命,也让郑洞国不至于太过内疚。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并没有下令士兵朝天开枪。朝天放枪的命令,实际上是由郑洞国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和兵团部直属特务团军官们共同下达的。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权删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战,靠士兵的士气。

士气,靠一个胜利接着又一个胜利的积累形成。

而,战的胜败,靠士兵知晓为啥为谁而打杖。

共产党是一个打土壕分田地给农民,控资本家欺负工人的人群组织,偏向农民工人,这才党旗用斧头镰刀图案的原因。

天下,农民与工人的人数量最多,不论啥王啥政府用人当兵,都是工人农民的儿子多。

当一个军队为分田给农民,不准人欺负人而战时,士兵心里知道谁好谁坏的。

更有些军官比士兵更清楚谁好谁坏的。

当一个军队为分田给农民而战时,士兵会不顾自生命的去战的。为保地主田不被分的士兵,去打战,心里不愿意,认为是当炮灰白送死去了的。

因此,共军越打人越多,蒋军人越打越少。当官的更突出,越战官越大,与越战官越小,有亲身体验的。

特别是蒋军军官,开战前大官轮不上自己,准备开战了,大官先逃安全处去了,开战处大官没人当了,才轮到自己去当的。这样的军官打起战,心里能安心吗。

蒋军有一特点,兵多职位可保,兵减少职位被撤,甚至军法从事给枪毖了。因而保住军队人数不减少才可保命保职高的。从而可见到,你打你的,没打我,我就按兵不动。这才被共军一个一个歼灭的。

越见他人被歼灭,自保自不被歼才越不敢战的。

共军全是穷光蛋,被打败抓俘虏,身上啥都没有,当年叶挺被俘搜身仅兜里二个半截香烟头,一支破旧的钢笔与笔记本一个,大军长都这么穷,士兵只手里有杆红缨枪,啥值钱物都没有,战胜了,跟没胜一样,只是自人群人员死伤巨大了。

而,共军要是赢了,鸟枪换炮了,捞了不少好东西,穷变得有点富了。

因此有歌唱,没有吃,没有穷,敌人送上前,撂倒一个缴获一支美国枪。加上不准地主老财返乡反攻倒算,把分到手的田地,再收回去,每个士兵是拼命战的。

不说大道理,仅战赢得一杆红缨枪,与美国造钢枪,士兵心气就不一样。这种吃亏占便宜,谁都可直接感受的到。

辽沈战役,困长春五个多月,城里人一条黄金换不到半个馍头了,这仗咋打。

郑国洞提成总司令,先司令坐飞机回南京去了。

这心情啥味。

枪口抬高一寸,原是蒋军士兵惯例,这是共军抓俘虏不准搜身,愿留下的留下,愿回家的发路费,愿回愿军队的随便,促成对共军认识的效果。

长春被久围困,沈阳又不来增援,投诚是城外发出的口号,放空抢,是回应。

事实上,东北联军可由东北打到海南岛,全由投诚过来的蒋军为主力才达成的。因为八路军战士不会用大炮.坦克.汽车.电报的,玩转这些器械的全是蒋军投诚过来的人。

因此,毛主席说,士兵知道为啥打杖,为谁打杖,才是定输嬴的关键。

东北解放以后,共产党才拥有了工业,这才秋风扫落叶般的快速解放全中国的。因为可自造武器了。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大势已去,晚行动不如早行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