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是用什么做的?
抗美援朝战场上曾经流传着一个苦涩的笑话,主席知道志愿军干部战士生活艰苦,给负责后勤供应的东北军区司令员下达了“让志愿军吃好面”的命令,结果这位陕北出身的司令员听不太清楚湖南话,错解为“让志愿军吃炒面”,遂有东北军区后勤部门大量制作炒面之举。笑话归笑话,“炒面”能够成为维系我军指战员最低食物需求的主要口粮,主要还是当年没有制空权的恶果。
刚刚解放的新中国,暂时还没有能力像美军那样给前线战士生产和供应单兵口粮,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志愿军想吃上热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险:那就是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让各部队轻易不敢生火烧饭,否则就会暴露目标引来美军的“油挑子”。这个事笔者特地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长辈求证过,事实情况比我们想像的还糟,美军飞机堪称无时不在无孔不入。
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在战役期间志愿军做长距离攻击时,补给线经常被美国空军严重干扰甚至切断,我军又缺乏罐头等保质期较长的单兵口粮,因此各部队经常会出现断粮的情况。换言之,有粮食的时候可能无法烧饭,没粮食的时候又缺乏替代品,可是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扛枪打仗吧?于是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速食、易于保存并且方便大批供应的口粮,在这种情况下,“炒面”应运而生。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吃过这种东西,现在的蛋糕店也有售卖,名词叫作“油炒面”。只不过现在的油炒面无论是配料还是工艺都很奢恀了,一般用牛油来炒制,里面还会加入花生碎等辅料,食用时用热水混合搅拌均匀即可,偶而吃一次感觉蛮香。然而志愿军当年吃到的炒面,远远没有这么香甜:油少、面粉质量一般更没什么辅料。
其实早在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东北军区后勤部门就根据前线的提议和需求,做出了“以炒面为主,制备熟食,酌量提高供给标准”的决定。经过不断的试验,炒面的最终制作标准是:以70%的面粉为主料,另混合30%的玉米面或者大豆面(实在条件不够的就用高粮粉),用适量的底油炒熟后,再加入千分之五质量的食盐即为成品。
东北军区还特别把炒面的样品送到了志司,请志愿军首长们来品尝和提意见,素来艰苦朴素的彭总“试吃”之后发话了:“送来的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好,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就这样,志愿军最常用的“单兵口粮”诞生了,炒面的优势在于经过长时间运输不会变质(能维持半月以上),战士们携带比较方便,在前线食用也很简单,没有热水时抓把白雪也就吃了。
然而即便是工艺如此简单的炒面,前线的用量也是非常惊人的,按每名志愿军战士每月口粮标准的三分之一供应,每个月前送的数字就是1842万斤,而整个东北地区尽最大努力月产也不足1000万斤,在运输途中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因此无论是后方制作和运输都面临重重困难,东北军区为此特别出台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产。
1950年11月18日,周公特地赶到东北主持召开了后勤供应会议,会议名称简单明了:“炒面煮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东北军区和东北人民政府做出了月产650万斤炒面和52万斤煮肉的承诺,同时政务院也发动华北地区参与进来,尽最大努力满足志愿军的需要,《特赦1959》里面连蒋军战犯们都热火朝天地做炒面,所述非虚,毕竟一切为了前线!
而美国兵吃的什么呢?他们有罐头、咖啡、香肠和香烟,并且由于没有防空压力,随时可以喝上热汤,整个联军的前后方人员比例,是大约13个后勤兵负责供应1个前线士兵,实施陆海空三栖运输。而我们志愿军还没有完善成熟的后勤体系,基本上是一个后勤兵要供给几百个前线战士,所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也催生了我军第一个后勤司令部,洪学智出任司令员。
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不行的,炒面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它缺乏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久而久之战士们都患上了维生素缺乏症,最普遍的症状是嘴角溃烂,战士们打趣说“把这东西挂在树上,美国飞机都不炸”。但是没有办法,这是当年我军唯一能够满足前线基本生存需要的口粮,换句话说,战士们每天都能吃上炒面已经是奢求,因为生产是一回事,在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能顺利运到前线,可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袋炒面和它背后的故事,反映了志愿军将士当年的艰苦卓绝,对比一下现在我们的吃穿用度,你才知道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是用什么做的?
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可不是现在我们到小吃店里点的那种炒面,而是炒面粉,基本做法就是把面粉放到锅里面翻炒,炒熟以后就把它当成志愿军官兵的单兵口粮下发下去了。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志愿军“炒面”的话题。行军作战除了武器装备以外,最重要的物质就是食物,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上的军队需要根据敌情变化进行机动,很多时候是不具备生火做饭条件的。
比如说朝鲜战争期间我军113师为了围追堵截美军,一天之内徒步急行军70余公里,这表示部队就连吃饭都不能停下脚步,这个时候就需要为每一位士兵提供一种可以即食的食物来冲动饭食了,它就是干粮。
我国传统干粮还是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比如说馒头、烙饼、肉干、饼干、粽子等等,这些即食的食物都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少的干粮。
按理来说志愿军入朝作战也可以携带这些传统干粮行军打仗,但问题在于朝鲜战争对于我国来说来得太突然了,军队就连作战部署都十分仓促,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大批量制作传统干粮。
其次就是朝鲜战场环境过于恶劣,气温动不动就达到零下三四十度,传统干粮在低温环境下会变得十分坚硬,官兵们咬都咬不动,并不适合做为志愿军干粮。
下图为正在制做中的炒面,当年志愿军后勤部门在为作战部队制做炒面时也是采用相同的方法,由于制做方法简单,在仓库大门口支起几百口大锅,三五天就能为几万大军制做一个星期的口粮。
最重要的是当时我国工业、经济十分落后,国家完全没有条件和能力像美国那样大量生产各种营养丰富的制式单兵口粮,就连压缩饼干都无法生产。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为大军提供一种即食的单兵口粮呢?
答案就是炒面,传统的炒面制法是这样的:第一步,起锅烧油;第二步,将适量面粉倒入锅中翻炒,直至面粉被炒至发黄;第三步,加入适量白糖翻炒均匀;第四步:加入适量芝麻翻炒均匀。
接下来就可以出锅了,待炒熟的面粉完全冷却以后就可以装袋包装,就可以上市出售了,由于制作工艺简单,特别适合大批量制作,这也是志愿军选择炒面粉做为单兵口粮的主要原因。
很显然,传统炒面工艺所提供的热量和营养价值是很低的,因此志司在炒面制做上提出了成分标准:面粉含量70%,白糖含量±10%,牛肉干±8%,食盐±5%,蔬菜干±2%。
按照配方炮制的炒面将会装填到志愿军那长50公分的干粮袋里,每个干粮袋的容量约为3公斤,按照每餐500克的使用量来计算,一个干粮袋基本足够一名士兵3天的口粮,每名士兵携带两个这样的干粮袋就可满足一个星期的食物供应需求。
遗憾的是当时我国实在是太穷了,后方制做炒面时是不可能做到志司提出的成分要求炒制出大量炒面的,所以后期的炒面成分中的白糖被20%的玉米粉取代,再加上蔬菜干10%的蔬菜干,肉干和白糖含量被取消。
下图为炒面粉的正确吃法,先用白开水或者牛奶将炒熟的面粉调成糊状,然后放一勺白糖调味,这样的炒面才能算得上营养丰富。令人心酸的是志愿军吃的炒面里既没有白糖,更不可能用牛奶来调,它的营养价值仅限于不饿死。
当志愿军官兵们在机动作战中需要进食时,只需要解开干粮袋,伸手进去抓上一把炒面糊进嘴里,然后再喝一口水壶里的水呷一呷,这就算吃一顿饭了。
由于每名士兵携带的“炒面”口粮只够吃14~15餐,所以我军在作战时往往作战计划始终围绕一个星期的时间轴来制定,这也是美军把我军的攻势称之为“礼拜攻势”的原因。
那么新问题就产生了:既然“炒面”只能维持一个星期的食物供应,那志愿军是如何做到连续作战16天的呢?
答案既简单又残酷——饿着!16天是两个星期零两天,即使在携带双份单兵口粮的情况下也只够吃14天,这表示官兵们无论如何也要饿两天。
在出发前,部队会要求官兵们尽量吃饱,在随后的行动中尽量节约炒面,问题在于作战行动是一种劳动强度极大的体力活,吃不饱肚子是打不动仗的。
所以在昼伏夜出的机动过程中,不便行动的白天就只吃一餐或者不吃,夜晚行动前吃一餐,这样跑起来才有力气。
饿肚子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的困难之一,这也造成了许多战士在机动作战过程中饿死、冻死,因饿肚子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基本上与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相同,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非战斗减员都是因为饿肚子动不了才在雪地里冻死的。
我军采用炒面粉做为单兵口粮的做法一直从朝鲜战争延续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就单兵口粮这一块来说,我军的装备水平真的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就连二战时期的美军水平都达不到。
直到越南战争爆发,应越方要求,我军才开始研发便携式单兵口粮——压缩干粮,也就是许多大龄读者所熟知的701、702压缩饼干,至此炒面粉这样的简陋单兵口粮才正式退出历史。
下图为我军现役的各式单兵口粮,如果当年志愿军能吃上这样的食物,相信伤亡会大大降低。
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是用什么做的?
炒面是我军曾经著名的军粮。甚至很多70、80后童年记忆中,基本都吃过这种“零食”。炒面俗称“焦屑”,小时候吃的“焦屑”通常是由农村唾手可得的全麦干面粉炒制而成,加上白糖、猪油,用热水冲泡而成,那个香味简直了。
焦屑高碳水、高热量、高脂肪、高糖份,可谓能量炸弹,但是长期吃的人胃都不好。所以80、90年代,很多当兵的归来,训练中长期以焦屑当辅粮的,胃都不好。
不过上世纪50年代,“焦屑”成为志愿军的军粮,其实是种现实无奈,但同时也是那一代伟人们的智慧。
志愿军出国打仗 最大的难点其实还不在于落后的装备,而在于脆弱的后勤供给线。战争初期,由于志愿军不掌握制空权,所以即便国内后勤给养也很难顺利运到前线。
为了解决前线志愿军的吃饭问题,负责志愿军后勤的东北军区司务长李聚奎将军可以说愁坏了。这让他想起来抗战时期,老乡给的一把炒面曾经帮自己渡过难关的经历。于是开始试制炒面,炒面可以长时间保存,方便携带,并且面粉本身的养份相对充分。
在李聚奎将军向志司汇报后,很快得到了彭老总的认可。于是开始试制推广,国内曾经掀起一股为志愿军炒军粮的热潮,就连周总理也亲自参加了为志愿军炒军粮的活动。到1951年6月份,从国内运往朝鲜的炒面超过3万吨。
和我们后来吃到的焦屑不一样的是,虽然志司曾明确规定了炒面的成分,但还不能够达到后来焦屑的热量水准。
炒面基本是由面粉组成,但也只能占到70%,加入了30%的高粱或者玉米粉作补充,并且加入了0.5%食盐。到后期面粉不够,又用黄豆、大米粉作为替代品,完全没有后来的猪油和白砂糖。
所以说当时国家的困难是一目了然的,而我们的志愿军先烈们,就是穿着单衣,窝在雪地里,还有热水泡炒面,只能一口炒面,一口雪,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的。
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实际上都是维系在那一袋袋的炒面上。因为志愿军战士随身携带的炒面,正好可以吃一个礼拜。
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普通士兵常见的军粮是“C口粮”,其中包含了饼干、午餐肉、豆子、脱水蔬菜、水果硬糖、咖啡粉、果汁、口香糖,甚至还有香烟、火柴、针线盒和剃须刀片。这就更别提营部以上提供的B餐甚至A餐了。
志愿军单纯吃炒面的危害也逐步显露,比如说口舌生疮,嘴上长泡,得了夜盲症,营养不良,等等。但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随着“米格走廊”的开辟,前方战士可以供应上肉、蛋、蔬菜,偶尔包个饺子已经成为现实。
到了四次战役结束,将敌军阻止于三八线后,志愿军的后勤也开始基本稳定,战士们甚至实现了种菜养猪,后勤给养极大丰富,彻底告别了吃炒面、挖野菜的日子。
而“炒面”也彻底退出了军粮序列,但是却被当成一种“民族记忆”的零食被传承下来。
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是用什么做的?
“炒面”不是起于志愿军,而是红军时期开始,就是我军长期使用的自带补给方式,而且可以说是主要补给方式。而且说起来大家不相信,一直到七十年代末,部队里还有这种装着炒面的干粮袋,只是不再是主要的补给方式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很多自卫反击时的照片,里面背着这种干粮袋的战士并不少见。后来这种干粮袋应该是制式的,装满撑鼓起来,直径大约十公分,挎在肩上,在另一侧腰畔用干粮袋两头的细带子系牢,那么长度应该是一米出出头。我注意到前面一位答友说干粮袋标准是40斤,抗美援朝时期的我真不知道,可是七十年代还可见到的那种肯定没有40斤,装十几斤最多二十斤,我军传统的武装越野负重标准和装备大家都知道,加一条20公斤的干粮袋有点不可想象,而且就算是20公斤的干粮,要生存十六天是可以的,要奔袭行军和作战,肯定不够,一天不到三斤干粮,肯定维持不了半个月的作战强度。美军李奇微将军后来在总结我军作战方式为“星期攻势”,在此基础上对我实施了“磁性战术”,也说明我军依靠战士自己携带补给的作战时间大致就是七天。干粮这东西,我们再说句不好听的话,从红军时期开始,也就是一直到抗美援朝,我军长期是处于一个有得吃就不错了的状态,真别考究里面装的是什么面,抗美援朝时期,我党已经掌握国家政权,条件应该是好过红军和抗日时期,但干粮袋里的炒面到底是什么内容,真别有太高指望,抗美援朝前线需要的炒面数量巨大,还有通过补给线的大量损耗,国内周恩来总理都亲自挥动锅铲炒面,要为大家做一个表率,国家当然也规定炒面需要百分之七十的面粉,配百分之三十的杂粮面,可是东北、华北老乡自己都没面粉,甚至拿出自己救命的杂粮面炒熟了送来应急,你好意思嫌弃?能板着脸怪里面没面粉?再从更远的地区调运,是需要时间的!而东北、华北地区,刚刚支援了我军打完解放战争的百姓们,挤出自己吃的高粱面、玉米面甚至俾子面,还能怎么样呢?后来部队干粮袋里的炒面,据说不但都是面,而且有干菜末、茶叶末、干肉粒、盐、糖,还是用丰富的油脂炒熟的。但抗美援朝时期的干粮袋里的炒面,真遇上全是杂粮面的,也真怪不到谁,咱们当时就是那个条件,国内朝前线调拨物资,当时国内能有多少汽车、多少司机、多少公路?铁路从南方过来,过长江还得靠渡轮把车皮分别摆渡过江,你想想那是个什么效率?邓小平同志从主政的西南局抽调两千名司机支援志愿军,能把洪学智将军感动哭了!而西南局为什么可以抽调出两千名司机?因为这里曾经有着重要的滇缅公路、川滇公路,是国内司机最多的地方,换了中南局,甚至华东局,都真没法抽调出那么多司机。华东九兵团入朝,坐着火车过东北时,东北好多巡道兵都哭着扒下自己的棉袄、皮袄朝火车上扔!前线物资调拨计划单,确实已经把冬装都调拨到位了,可是实际上,九兵团的部队,大量冻伤减员,比战损还高,很多冻死在异国他乡的战士,到死时,身上还是华东秋装,或者华东三斤棉冬装……真的,志愿军就是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硬把十六国联军顶在三八线上、他们背的干粮袋里的炒面,同样是艰苦的乡亲们硬省下来的口粮,朴素而珍贵,但真的没什么黑科技配方在里面!
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是用什么做的?
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一边是装备了现代化武器、拥有制空权的联合国军;一边是手握万国武器,缺少汽车和飞机的志愿军战士。
当时我军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除了武器上的差距,还有后勤供应上的差距。
众所周知,美军的后勤补给非常到位,前线美军的生活跟在本土没有区别,他们在战壕里可以吃到奶类、肉类、汉堡、薯片等上百种食品。而我们的战士吃的则是粗茶淡饭,有时候连这些都吃不上,甚至连开水都喝不上。
即便如此,美军在享受美味的时候,却非常不厚道,依仗着他们的空中火力优势,对我军的运输车辆进行打击。战争开始的前几个月里,我军的运输车辆就被炸毁1300多辆,占总运输车辆的一半还多。
不仅如此,美军飞机还对我军运输线进行狂轰滥炸,道路被炸得坑坑洼洼、桥梁被炸得支离破碎。
“联合国军”李奇微将军还疯狂叫嚣说:“我们要完全切断中国军队的后勤供应线,把那些中国军人饿死、困死。”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面临严峻考验,首先要解决的是志愿军战士的吃饭问题。
拿破仑说,“军人是靠胃打仗的”;一支饿肚子的军队是打不了持久战的。
在此情况下,炒面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打赢朝鲜战争的功臣。
说到炒面,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种中华美食,在祖国的北方随处可见。但是大家熟悉的炒面,是将面条做熟,然后再用油炒,在里面加上蔬菜和肉类,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但是这种炒面,保质期短,夏天高温的时候,一天就变质了;而到了冬天,气温可以低到零下20度,有水分的面条就会被冻住,难以下咽。
如果向前线运送粮食等半成品,战士们也无法将它们变成熟食;因为在荒郊野外,如果烧柴做饭,就会被美军发现烟火,立刻派飞机轰炸。
在这种情况下,前方将士的吃饭就成了问题,有的时候战士会饿肚子,有的时候甚至会断粮,不得不到庄稼地里挖土豆充饥。
一支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军队,如何能打仗?毛主席、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给负责后勤的洪学智将军下了死命令,让他尽快解决这一难题。
洪学智连夜召开会议,让大家集思广益、开动脑子,找到一种理想的食品,解决前线将士的吃饭问题。
洪学智对大家提出了要求:“我们送给战士的,必须是既有营养,又方便食用,还便于保存;而且体积不能太大,携带非常方便的食物。”
于是大家陷入了沉思,绞尽脑汁开始冥思苦想。
开始的时候,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饼干;可是饼干在当时属于奢侈品,我国当时缺少生产饼干的设备,所以饼干成本高,产量低。
而且饼干的体积较大,运输不方便,战士携带也不方便,难以满足几十万志愿军战士的全部需要。
这时候,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想到了炒面。
李聚奎1928年就参加革命,1937年他率领的西路军遭到了马家军的围剿全军覆没,李聚奎为了寻找党中央,他孤身一人打扮成乞丐,爬雪山、过草地,行乞千里,什么样苦都吃过,当然也包括挨饿。
在讨饭过程中,西北老百姓曾给过他一种叫“炒面”的食品,李聚奎觉得它作为志愿军战士的食品,再合适不过了。
炒面的主要成分是玉米、小米、大豆、芸豆,当然也可以是任何粮食,制作工序先把这些粮食进行热炒,炒到八九成熟的时候,再把它磨成面粉,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盐和调味品就OK了。
北方的农民出远门的时候,喜欢带着它,在肚子饿的时候,把它放到碗里,加入开水进行搅拌,调制成糊状的时候就可以食用了。
由此可见,炒面是北方人出门在外时喜欢随身携带的食品,以备不时之需,是应急的,并没有把它当成家常便饭;因为这种食品没有水分,干巴巴的,口感不佳。
不过在食用的时候,因为用开水冲开,炒面还不是那么难以下咽。
可是到了前线,由于担心美国飞机轰炸,战士们不能烧开水,天寒地冻的时候连凉水都找不到,大家只能吃着地上的雪,将炒面咽下去。
战士们回忆说“炒面是没有水分,不吃炒面肚子饿,吃了炒面口渴,所以只能一把炒面一把雪。”
不过,即便是困难时期,炒面也不是志愿军食品的全部,当时东北军区后勤部制定的配送方案是“以炒面为主,制备熟食,酌量提高供给标准”。
炒面从1950年11月下旬开始配送到前线,志愿军战士的后顾之忧终于解决了。
炒面陪伴志愿军战士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也让战士们信心倍增,粉碎了美军一次次进攻。
1951年底,随着战场形势好转,我军的后勤供应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志愿军的军粮实现了多样化,炒面终于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
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是用什么做的?
在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的带领下入朝参战
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不到3年,我国先后投入了240万兵力,以牺牲19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最终的胜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摩拳擦掌计划搞建设,搞经济,可西方美帝国主义并不给我们安心搞发展的机会。他们将手伸向了朝鲜战场,进一步威胁了我国的安全。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绝对不能上演,在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加入了保家卫国援助朝鲜的战斗。
战争进行得异常艰苦,我们虽不再是小米加步枪,但整体的后勤保障依旧成为了一大难题。“一口炒面,一口雪”,成为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代名词。
炒面,在一段时期,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这也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尤其是在入朝参战的初期,我们在空军方面的劣势便被放大。志愿军在当时没有飞机,在防空方面,只能够依靠高射机枪,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装备勉强支撑。
我们没有雷达,只能看着耳朵听,眼睛看,留给我们动作的时间,少之又少。战争与其说的是比拼的军事力量,还不如说比拼的双方的耐力与后勤补给。志愿军出国作战,后勤补给线要比国内作战长太多,因此,对于后勤补给方面的难度,也极大地提高。
美军自然不会错过这好机会,他们在得知志愿军入朝的消息后,派整编B-29重型轰炸机对北朝鲜有价值的军事目标进行重点打击。公路、桥梁成为了被重点轰炸的目标,更别提道路上行走的汽车。
志愿军首批入朝的1300多辆汽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被炸毁了一千余辆,炸弹就和不要钱一样。他们这样做的战略意图,便是切断我军的给养,以求可以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除了轰炸公路桥梁汽车之外,地面上人员的活动,生火做饭而产生的烟均会招来美军的轰炸。
这种情况下,志愿军便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那便是吃饭难。吃饭难会有两个问题,一是物资短缺;二是吃不到熟食;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释,国内到前线山高路远,长途运输困难重重。国家成立初期,物资有限,朝鲜境内的公路桥梁又遭到美军飞机的无情轰炸,后勤补给无法及时补充到前线。另一个问题也比较容易理解,士兵为躲避轰炸,都藏在防空洞或者其他比较隐秘的地方,洞穴等地均无法生火做饭,一旦被美军侦查到,紧接着便是一通轰炸,此时,战士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方便携带,并且能够迅速食用的粮食。
罐头,压缩饼干,哪怕是干脆面,这些全都没有。先辈们的智慧是无穷的,炒面应运而生,成为了战备食品的新宠。
炒面是什么,为何具有如此魅力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仗必须要打下去,要一直打到完全胜利。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的李聚奎想起自己在西路军时期吃过的炒面,具有利于保存,方便携带的特点。于是命人做了样品,送到了志愿军司令部,之后炒面便迅速得到推广。
敌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上将对我军的“炒面”有着深刻的印象,他曾描述到道“志愿军的长形布袋内装的是米和杂粮磨制而成的粉末,配着水可以直接食用,必要时可以维持16天的口粮”。
范弗里特说这句话可不是单纯说一下就算了,他们将这个发现便应用到他们的实战中。于是,在战斗时,他们都尽量将战争的节奏放缓,等到志愿军粮食吃得差不多了,才发起猛烈进攻,此举给志愿军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因此也就出现了上文中提到的“一口炒面,一口雪”的经典场面。那炒面究竟有何特殊组成,能够维持志愿军士兵长达半月的口粮,其营养价值有多大?
炒面毕竟是军粮,在初期有着严格的规定,在1950年11月20日下达的任务说明中,曾明确规定了炒面的成分。炒面基本是由面粉70%,高粱或者玉米粉30%,加上0.5%的食盐,炒熟并且混合均匀,装袋才算完成。每袋定量装40斤,统一装车后发往前线。
一方面由于前线消耗用量大,另一方面也由于防空不利,大量的物资被美空军炸毁,仅仅凭借东北军区的力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前线的需求。于是中南军区也加入了炒面的队伍,在1950年11月份,便有2000吨炒面被送往前线。
全民炒面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于各地农业发展不均衡,因此初期严格的标准便没能彻底落实下去,前线需求量巨大,各地便依靠自己的标准在全力赶制炒面。原本以小麦面粉为主的炒面,有些地方不得不用玉米粉高粱粉来替代,杂粮制成的炒面,虽然分量上足够到并不抗饿,营养也比不上早期的炒面。
许多战士吃着干巴巴的炒高粱面,难以下咽不说,吃下去还不顶饿,但为了战斗又不得不吃。单纯从营养配比来看,高质量的炒面也仅仅是补充一定的蛋白质而已,对于维生素等元素的补充,便无法满足。后期炒面的品质得不到保证,炒糊,少盐,各地交上来的炒面配方不一,品质差异也很大,口味方面也难以恭维。许多战士由于长期食用炒面,摄入的饮用水不足,导致嘴上起泡,难以下咽。时间久了,许多的战士还患上了夜盲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可即便如此,当他们在面对美军飞机的轰炸时,躲在洞中的志愿军战士,能吃上一口炒面,吃一口白雪,依旧在坚持着。
炒面度日终于得到了改善综合上文的介绍,炒面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速食品,满足基本的果腹需求,无论从口味,配比以及营养性搭配上来看,都称不上是一种合格的军备物资,但却是当时最为有效的物资。
这段炒面的艰苦时期,并没持续整个朝鲜战争,为解决志愿军战士后勤保障的问题,国家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在中苏航空部队开入朝鲜之后,开辟了鸭绿江到清川江一带的“米格走廊”,大量的防空部队被增援到清川江地区,保障了后期物资的输送。
除此之外,加派人手修铁路,搭建桥梁,将之前敌人轰炸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前方的士兵终于也吃上了大米、猪肉、蔬菜,再也不用挖野菜来改善生活了。
第五次战役时,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物资运送效率不断提高,战士们也告别了初期的困难局面,有了较为稳定的后期补给。等到1951年6月,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成立,志愿军的后勤进一步得到加强,肉类蔬菜等都被运到了前线部队。到1952年,志愿军后期种菜养猪,种植各种蔬菜276300亩,收获蔬菜近2289万公斤,采集野菜约134万公斤,终于再也不用再用炒面度日了,战争随后也接近了尾声。
后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带给我们长达百年的安宁,我们敢于打败我们一切的敌人,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与民族的尊严。
在我们经济落后,装备落后,仍旧团结一心,在国家的领导下,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是国家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