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的意外死亡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蒋经国的突然去世,两岸错失和平统一的机会

1979年元旦,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对台湾提出实现和平统一的设想。当天下午,全国政协就此举行座谈会,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表示台湾回归祖国提上具体日程。

同在1979年元旦,一月下旬,邓小平访问美国,邓小平在访美期间提出:“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的问题,那是中国的内政。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归回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邓小平访美的第二年,即1980年1月,他提出中共在1980年代要做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可见,在某种程度排除美国的干扰因素,而台湾由蒋经国当政的情势下,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充满希望。

邓小平与蒋经国曾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有过一段同学情谊。1926年,22岁的邓小平从法国到苏联,与16岁的蒋经国成为同学。两人常到莫斯科河边散步。邓小平还为蒋经国主办的墙报写稿,讲授自己在巴黎的经历。有意思的是,身为国民党的蒋经国,还经常站在邓小平一边,跟国名党右派辩论。

面对大陆的和平统一呼吁,蒋经国也悄然改变对大陆的政策。1981年,国民党召开十二大。在会上,蒋经国提出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取代了过去反攻大陆的口号。

1981年10月,中共中央高调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曾任蒋经国机要秘书的《新香港时报》社长兼总编辑沈诚应邀与会。时任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公开邀请蒋经国等共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实现和平统一,这个谈话被称之为“叶九条”。人回大陆和故乡看看,称“愿意谈谈心当然好,暂时不想谈也一样热烈欢迎。”沈诚熟知蒋经国的态度,暗示当时还不是谈判的时候,毕竟台北气候不是很稳定。

不过,沈诚此行也应蒋经国的托付,到故乡浙江奉化溪口那边拍摄了父亲蒋介石故居以及祖坟保护情况,得知自己家的祖坟完好,蒋经国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1982年,蒋经国在悼念其父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邓小平了解到情况,即指示与蒋家有历史渊源的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晓以大义,陈以厉害, 动以感情。”

1983年,两岸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方面开始有了接触和联系。

1985年9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邓小平说他担心患有严重糖尿病的蒋经国去世后台湾会发生混乱,因为有部分势力想寻求台湾独立。邓小平还请李光耀转达他对蒋经国的问候以及两人见一面的建议。没过一个月,李光耀就飞到台湾捎去这个口信。毕竟之前国共之间的隔阂比较深刻,蒋经国还是婉拒了邓小平的提议。

到了1986年,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蒋经国决定考虑与大陆接触。于是,沈诚受命拟出“国家一定统一,手段必须和平,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国是建议备忘录,并于当年8月交给大陆。1987年3月,大陆邀请沈诚到北京会谈。

这一次会谈是为之后的谈判设定一个规则,通过沈诚的这次提前会谈,台湾的蒋经国同意以“两党对等,中央层次”的模式进行国共谈判。

中共中央随即致信蒋经国,邀请国民党派代表到北京谈判,“使统一大业能在你我这一代人手中完成”。密信由沈诚携至台北面交蒋经国。蒋经国跟沈诚说了岛内的情况,说岛内有一部分人反对与大陆接触,还说台湾人民不赞成。此时的蒋经国有些力不从心了,但是他还是说道,“以后视形势发展,为了配合两岸关系,我们一定会在政府部门成立一个协调党政工作的机构来运作。”接到密信不久,蒋经国就取消了在台湾实施38年之久的戒严。

当时,糟糕的身体状况和台湾岛内蠢蠢欲动的台独势力,也敦促蒋经国及早决断。邓小平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断请人代话,希望他能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着眼,“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解决,下一代解决这个问题更困难一些,那时出现什么情况很难讲了,例如台独。”

1987年9月,沈诚去看望蒋经国,蒋经国跟沈诚说了宋美龄的态度,宋美龄是要求三思一下,但是也没有过多干预,这一次,蒋经国还向沈诚透露正在考虑赴大陆与中共中央谈判的人选。可以说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统一的愿望就在眼前了。可是,就在国民党即将派出谈判代表时,蒋经国于1988年1月13日突然病逝,国共第三次谈判的设想因此落空。

蒋经国突然逝世的消息传到北京,邓小平深感痛心,他说道:“如果蒋经国还健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蒋经国逝世后,他生前选定的接班人李登辉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一个潜藏的台独分子。而之前一直跟大陆通信的沈诚则受到台湾法务部调查局传唤,并收押于台湾高等法院检察处。指控罪名有“来台为匪统战,意图颠覆政府”等,1989年台湾最高法院终审判决为无罪。

实际上,邓小平的设想是对的。他与蒋经国有私交,两人同是苏联时期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他对与老同学蒋经国携手完成中国统一抱有很大信心。蒋经国逝世时才78岁,如果蒋经国能多活几年,以他的身份和能力,两岸问题或许早就解决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的意外死亡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想到了蒋经国先生的突然离世,对当时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两岸关系瞬间降为冰点。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午睡中突发胃肠道大出血,经抢救无效去世。中共中央发了唁电:“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蒋经国死后,台湾局势日益演变,邓小平曾感慨地说:“如果蒋经国还健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议两岸开放经贸、旅行和通邮。廖承志也发表了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提议国共第三次合作,并表示愿意访问台湾。对邓小平的这一波“和平攻势”,蒋经国的反应敏锐而谨慎。在当时“三不”占据主流的政策环境下,他一方面谢绝廖承志的来访,与大陆保持一定距离,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北京现在热切鼓励两岸之间扩大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从长远来看,对台湾必然是利大于弊。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了后来的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的政策,为缓和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适应两岸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迅速增长的需要,两岸相继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作为授权处理两岸协商事务的民间法人机构。1992年10月,两会经过商谈与函件往来,达成 “九二共识”。 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首度会面,执手一握,跨越了海峡两岸38年的隔绝,结束了两岸不谈判、不接触的历史。会上圆满达成了四项协议,并建立了两会定期之制度化协商机制。“汪辜一小步”,两岸关系由此迈出历史性和解的“一大步”。

可以说当时两岸关系已经火热到快要控制不住的程度,亲身经历,90年代初,我的三姥爷回大陆探亲,几年间往返了十几次,比马英九执政期间还松的多。

然而,两天前病死的李登辉,正是这一逆转的主导者,蒋经国死后,他在台湾省内大力鼓吹台独势力,甚至公开谄媚日本政府,俨然一副汉奸的嘴脸。1999年5月17日,李登辉发表《台湾的主张》,非常直白地说“台湾的国际地位必须明确化,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或者台湾的中华民国要实质化,这是当务之急”。而且公然提出要把中国大陆划分成七个小块,变成七个小中国,这就是著名的“七块论”,其实就是一种分裂。

基于历史发展的必然,可以大胆的预测,蒋经国先生不死,台湾不说回归祖国,肯定也是一国两制的第三个地区。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的意外死亡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台湾问题的解决,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和平统一的願望,一直是中国政府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毛泽东主席一直关心台湾问题,进入晚年后,他还想在有生之年把这个问题解决。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后,发表的《上海公报》确立了双方建交的原则,其中包括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美国从台湾海峡撤军。这是一九七二年的重大事件。

一,跟美国总统都可以谈,同台湾领导人更可以谈!

1973年5月中旬,一架来自北京的中国民航专机破天荒的降落香港启德机场。从机上下来的九旬老人身份更不同凡响.....

让我们的思绪回溯到1946年,军统头子戴笠因飞机失事遇难。怎样评价这个声名显赫的特务总头子,国民党要员和社会贤达一时难住了。

但是,有一副长联却引起国内一致好评,几十个字的总结,恰到好处,摘录于下:“生为国家,死为国家;生死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滿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他就是章世钊先生。他1919年经杨昌济先生介绍认识了毛泽东主席,当中国共产党因为筹备成立的经费而感到困难时,是章世钊向各界人士筹款,筹得二万银元,全部捐给毛泽东主席,此款项供一批同志去欧洲留学,另一部份用于湖南革命运动。

章世钊先生是真正的“三朝元老”,一生经历滿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历史人物。他既赞成过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也参加了反袁、讨袁斗争。当李大钊身陷牢狱时,不顾吴大帅的压力,用一口湖南京腔为其辨护。

由于他有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资历,当汪伪政府劝诱他加入其中时,他一口拒绝。绕道来到重庆,在这里认识了“抗战夫人”殷德贞,也就是他以92岁高龄要到香港探视的夫人。

二,章世钊三次与台湾的联系

1.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章世钊一直在继续做促进国共合谈的工作。直到1956年春,章世钊将中共关于合作的信捎给了蒋介石。信中情真意切的发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呼吁。

台北草山别墅的蒋介石,以他从政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境遇回忆起,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考虑,终于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1957年派出代表来北京接触,遗憾的是无果而终。

2. 1958年夏季,中共万炮齐发炮击金门,台湾和美国震惊!不久,中共中央作出令人意外的决策:停止炮击金门,实行“联蒋抗美”政策。十月六号,毛泽东主席以国防部长的名义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同时通过秘密渠道与台湾当局接触。

3.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请与国共两党高层均有私谊的章世钊沟通两岸和谈的通道。毛泽东主席亲自嘱托;请章世钊写信给蒋介石,把中共“联蒋抗美”方针事先转告台湾,章世钊先生身为民国国学大师,古文做得十分顺溜,其中几句话大家都熟悉,这就是:“溪口花草无恙,奉化庐墓依然”;“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希诸珍重。”后来“南天”改为“南云”。

4. 1962年7月17日晚,针对台湾当局派来了解情况的雷啸岑、吴铸人两人已经返回香港的情况,周恩来在北戴河寓所与章世钊作了一次长谈:如果与雷、吴会谈时,可以将下面的意思透露:“蒋目前的关键是名和利,利的问题,只要台湾回到祖国,国家是可以补助的;名的问题,当然不只在台湾,而在全国。荣誉职务很多,可以解决,中共自有善处。既有台湾之实,又有全国之名,比做美国卵冀下的小头目更好吧。”

章世钊的香港之行,立即轰动海外,各种报刊均认为章是中共“和谈专使”,拟通过私人关系向台湾高层转达中共和谈条件。海外媒体甚至报道了祥细的条件。诸如实行“三通”,甚至说(中共)同意给台湾以类似当年陕甘宁特区的地位,可拥有自己的军队、党组织,经费亦可由大陆负担,只要求台湾承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台湾当局没有作出积极回应。

三,最后一次远行

1973年春正月,毛泽东主席突然提起章行老曾经希望去香港促成国共合谈的事,并问时任国台办主任的童小鹏:“行老还有没有这个念头?”

毛泽东主席虽然考虑过章世钊年事己高,但是认为:“如果我们准备充足一点,是不是还可以去呢?比如说派个专机。”

早有此意的章世钊很乐意接受了任务。一九七三年五月中旬,到达香港的章世钊先生立即投入到工作,在香港的一个半月中,忙碌的章世钊出人意料的捎话给总理:“我很想念北京,办好事后,不要忘了用飞机来接我。”

结语

92岁高龄的老人把终生遗憾留在了香港,假如章世钊先生没有突然离世,中国和平统一两岸的历史进程,也许早就完成。现在只有等待后来者完成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的意外死亡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24年9月,直系军事首领吴佩孚自任总司令,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刀兵相见,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正当吴佩孚在山海关前线督师之际,麾下第二路军司令冯玉祥秘密回师,与第三路军司令胡景翼和京师警备副司令兼混成第15旅旅长孙岳联手,突然发动政变囚禁了大总统曹锟,史称“北京事变”。冯玉祥得手以后干了三件大事,而其中最后一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佩孚)

第一件是以曹锟的名义(反正都控制起来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解除了吴佩孚的本兼各职,而后方着火的吴佩孚在南北夹击下肯定全线崩溃,解不解职都得跑路;第二件是把末代皇帝溥仪撵出了紫禁城,其实这个事不怎么地道,只是泄一时之愤而已,既然民国政府已经通过了对清室优待案,出尔反而是不合适的,这也间接促成了后来溥仪逃到东北成为了伪满皇帝。

第三件才是大事,即冯玉祥在成立国民军之后,随即电邀广州方面的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冯玉祥其实跟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府一直有联系,孙中山早在“曹锟贿选”当上大总统的1923年,就派密使往见冯玉祥,暗示他以武力倒直,但当时冯玉祥掌握的兵力有限,并且条件也不成熟,所以未敢实施,后来拖了一年多才逮着机会。

(冯玉祥)

曹锟虽然是通过贿选上台的,可毕竟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第五任大总统),现在被冯玉祥给关了起来,国家怎么治理?政府怎么组成?军人出身的冯玉祥也没有好主意。在发动事变之前,他曾经与张作霖和蛰居天津的段祺瑞相约:如果事成,奉军不能入关,共同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也就是说,未来的新政府应以孙中山为首,所以才有了冯玉祥10月24日的那封邀请电。

孙中山接电后又喜又忧,喜的是冯玉祥终于倒直得手,有希望组建一个真正的民主政权;忧的是张作霖几十万大军在侧,冯玉祥等人未必能够掌控北京局面,其实还有一层,就是时年58岁的他,那段时间感觉身体状况不佳。但孙中山仍然在10月27日复电:“义旗聿举,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建设大计,亟应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先此电达,诸维鉴及”。

(孙中山)

其实孙中山患的是肝癌早期,但是当时并没有检查出来,如果在广州静养或者有时间认真诊疗,5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应该可以继续领导广州政府。但是冯玉祥、张作霖和段祺瑞的接连邀请,又使他不得不离穗北上,可那会一没有航班二没有高铁,几千里路程谈何容易?并且陆路还不通畅,因为湖北、湖南和河南都有直系北洋军的势力,只能绕道而行。

绕了多大的弯呢?孙中山从广州先到香港,从香港换乘日本轮船再到上海,期间为了摸清日方态度,又从上海前往日本,再从日本坐船赶往天津。结果是1924年11月13日从广州出发,直到12月4日才到达天津,舟车劳顿整整21天之久。更要命的是,等到孙中山万里迢迢到达华北之时,京津地区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张作霖)

首先是张作霖违反承诺,大批奉军已经开进山海关占领了天津和冀东一线,对冯玉祥的国民军虎视眈眈;其次是张作霖和段祺瑞秘密结成联盟,决定排挤冯玉祥掌控北京政府,段祺瑞已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并且得到了奉军的武力支持,冯玉祥计划中的政治改革基本失去了条件;最后则是西方列强对孙中山一路上宣传的政治主张严重不满。

孙中山当时希望,未来组建的民国政府必须撤销治外法权和关税独立,实际上等于要废除晚清政府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那么西方各国和日本的态度可想而知。而这个时候的张作霖对孙中山联俄也很是忌惮,因此在天津会见孙中山之时态度非常不好,他不仅列重兵于辕门外示威,并且仅以张学良出门相迎,摆足了军阀大帅的架式。

(段祺瑞)

两个人的谈话也是不欢而散,张作霖劝孙中山对于废除不平等条约之事要暂缓施行,孙中山表示不能同意,眼见张作霖已经背弃了之前的承诺,孙中山深知此行不会有什么结果了,加之过于劳累,当晚就开始发病。经过十多天的休息,病情刚有好转,又听闻了段祺瑞单方面组织“善后委员会”的消息,这就是准备另起炉灶的意思,孙中山更加伤神。

1924年的最后一天,孙中山抱病抵达北京,虽然得到了各界组织的热烈欢迎,但是随后又与段祺瑞的代表发生争论,段祺瑞和张作霖的态度一样,那就是为了保住个人的权力和地位,不愿意与西方列强撕破脸皮,鼓吹“外崇国信,尊重条约”。这与孙中山的愿景有本质的不同,双方虽然表面上客气,其实已是暗流涌动,而孙中山也因劳神而病情加剧。

(孙中山灵柩)

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在协和医院被确诊为肝癌,随即住院治疗,在孙中山病重期间,段祺瑞竟然没有一次亲往探视,可见双方的貌合神离。至2月24日孙中山自知不起,遂预立了三份遗嘱,分别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猝然病逝,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句。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时,GMD内部是有一批人强烈反对的,只是凭借孙中山巨大的个人权威,才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是其党内的右派势力始终存在,无非是被孙中山压制住了而已。而孙中山的意外离世,使GMD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权力斗争,最终,黄埔军校校长利用手腕攫取了大权,赶走了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等政治对手,而这是一个戴着左派面具的“真右派”。

孙中山逝世仅仅两年之后,就发生了“四一二事变”,成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拐点,而如果孙中山健在,国共合作不可能在1927年就破裂,如此历史当如何发展,真的不是我辈能够想像的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的意外死亡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蒋氏父子的去世对两岸统一进程影响巨大。

1975年4月5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在台湾寓所去世,享年87岁。

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争议,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一个中国的观点。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依然没有选择台独这条路,还是让人比较钦佩的。

他死后至今没有下葬,选择将遗体暂时安放在台湾,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落叶归根。

后来,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成为他的接任者。

蒋经国依然是一位统派人士,几次和中国大陆方面的尝试回应,让两岸看到了和平统一的希望。

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也表示如果蒋经国没有突然去世,第三次国共合作希望非常大。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湾去世,享年78岁。

中共领导人和海外人士都肯定了蒋经国先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待,并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作出一定的努力这一系列行动。

不过,随着蒋经国去世,岛内的台独势力开始兴风作浪。

李登辉上台以后,大肆鼓吹所谓的台独言论,让两岸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由于李登辉的恶劣影响,他之后的接任者们都不同程度地有着台独思想。

特别是现在的蔡英文,更加肆无忌惮地挑战底线。

她不仅从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且频繁向美日靠拢,以美日为靠山,继续自己的台独行为。

蔡英文能够上台,足以证明在岛内台独势力仍然不可小觑。

但是,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挠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心愿。

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宝岛台湾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的意外死亡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果说一个人的意外死亡,对历史进程产生极大影响的话,那有许多,但影响最大的,恐怕非秦始皇莫属。

秦始皇驾崩有些意外,由于他没有确立太子,致使赵高、李斯与胡亥串通一气,假诏赐死扶苏,赵高擅权专政,最终引起秦末暴乱,大秦帝国走向了灭亡,彻底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

作为封建帝制的创造者,如果秦始皇不是暴毙,虽然秦朝不会像他设想的传于万世,起码他建立的制度能够稳定下来,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许不至于在周而复始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毫无作为。

从秦朝灭亡,到大清朝退出历史舞台,整段历史,除了为皇权不断的缠斗,中华文明几乎没有多少贡献、创新。这是秦始皇突然驾崩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

从秦始皇巡游的动因及路径来看,他是突然驾崩于沙丘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来看,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在途径平原津时突然得病,不久在沙丘宫(今邢台广宗)驾崩。

但豹眼通过查阅秦始皇、李斯的传记,发觉这个驾崩时间存在疑问。

从秦始皇这次东巡的路径来看,其时间是不对的。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开始出外巡游。

十一月,行至云梦(今湖北孝感市),朝着九嶷山方向遥祭虞舜。沿江而下,游览籍柯(安徽省安庆),渡过海渚,经过丹阳,到达钱塘。在浙江岸边,看到波涛汹涌,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了过去。

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又遥祭南海,树立石碑,为秦帝国歌功颂德。

返回时经过吴县(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渡江北上,沿着海边到达琅琊郡(秦琅琊郡郡治琅琊县,今青岛市琅琊镇,秦时最大的港口码头)。

在这里,秦始皇梦见与海神交战,还安排人携带大量的捕鱼工具入海,捕杀大鱼。

之后从琅琊继续北上,到达荣成山(烟台市荣成),在芝罘(烟台芝罘区)杀死了一条大鱼。

然后,沿海西行。

秦始皇到了平原津(山东德州平原县城西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就病了,很害怕别人说死,群臣都不敢提到死的事。

秦始皇病得越来越严重,就做玺书给公子扶苏,说:

“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是让扶苏赶紧回到咸阳,主持秦始皇的葬礼。

玺书已经封好了,但还没有交给使者,在中车府令赵高的手上。

这时候,秦始皇就驾崩了,时间是七月丙寅,地点河北沙丘(邢台广宗)。

就不管丙寅是哪一天了 ,这个七月,不会是秦始皇出行的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吧。

秦始皇自三十七年十月份出来,从江浙到山东转了大半圈,不可能在当年七月到达河北沙丘,肯定是次年(前209年)的七月。

但史学界都认为秦始皇驾崩于始皇帝三十七年(210年),那么,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就不该是三十七年开始,而应该是三十六年(221年)。

看一下始皇帝三十六年发生的事吧。

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始皇帝三十六年(211年),荧惑星接近了心宿的位置。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奇怪的事。

一是有颗星星坠落到了东郡,落地后成了一块石头。就有百姓在上面刻上了“秦始皇死而地分”几个字。秦始皇听说后就派遣御史审讯,没人认罪,就把石头周围居住的百姓全部杀死,把石头烧毁了。

今天来看,天上落下块陨石,有人在上面刻字发泄一下忿恨也不稀奇。

二是秋天有使者从关东来,夜晚路过华阴平舒,有人拿着一块玉璧拦住使者说:“替我送给滈池君”,同时还说“今年祖龙死。”

使者询问缘故,忽然不见了其人。使者讲述了全部的经过,秦始皇看着玉璧,沉默良久,然后说“山野鬼怪只能知道一年内的事情。”

退朝后,秦始皇又说“祖龙是人们的最高首领。”

秦始皇让御府查看,这居然是始皇帝二十八年出行时沉入水中的那块玉璧。

这事在《秦始皇本纪》中没有记载,传说秦始皇在洞庭湖遇到大浪,将要翻船,就把玉璧抛入湖中,才得以浪平。

秦始皇是祖龙,群龙之首,走到哪里都有龙王找他的麻烦。

于是,秦始皇命人占卜吉凶,卦象显示,巡游、迁徙就会吉利。

始皇下令百姓迁徙到北河、榆中三万家,赐给爵位一级。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豹眼认为,这个三十七年十月很可能记载错误,秦始皇出行的时间应该是三十六年十月才对。

从秦始皇出行的时间和路径来看,是经过了长途跋涉,而且因为一些奇异的现象发生,秦始皇也不急于回到咸阳,初步打算起码要一年以上,这是一次跨年度的大巡行。

但秦始皇还是没有逃过山鬼的预言,不到一年的时间,秦始皇果真就驾崩了。恐怕是路过黄河,受到了黄河龙的迫害吧。

对于驾崩的时间,很可能所采用的史料记载,存在笔误,司马迁也没有进行更正。这有待于考古学家及史学家进一步的考证。

此时,秦始皇时年五十岁。

这个年纪,按理说,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出行前也没有预兆说明其身体存在问题。如果秦始皇身体不行的话,他为了遵从卦象的预示,可以选择比较舒适的地方躲避一下就行了,似乎没有必要车马劳顿,千里跋涉巡游南北。

应该说,秦始皇是突然驾崩的。

秦始皇的突然驾崩,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大秦帝国没有继承人。究竟由谁来接替,这直接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在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存在千古之谜。

因为秦始皇既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关于接班人的问题就成为了难题。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秦始皇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根本就没有考虑出现突然驾崩的问题。

秦始皇本纪: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除了公子扶苏在北边监军,其他儿子都留在了咸阳,只有最宠爱的小儿子胡亥跟随。

丞相李斯担心秦始皇在外驾崩,诸公子及天下变乱,就秘不发丧。胡亥的师傅中车府令赵高就劝说胡亥,去串通李斯阴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并解除蒙恬的军权,交给裨将王离。

公子扶苏接到秦始皇遗诏就自杀身亡了,蒙恬也被处死。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的本意就是要立胡亥为太子,否则不会发配扶苏去北边监军。

但这个说法不太靠谱,如果是秦始皇的本意,就不会再给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的遗诏。

既然只有赵高、李斯几个人在秦始皇身边,如果没有遗诏一事的话,自然不会无中生有,自己给自己抹黑吧。

但赵高等人要谋逆,一般会把遗诏焚毁,不会留下把柄。后人咋会知道有这档子事呢?难不成赵高也不敢欺天吗?

不管咋说,胡亥是继位了,扶苏死了。无论扶苏多么仁德、胡亥多么残暴,但毕竟是秦二世出现了。

秦二世而亡,致使秦始皇创立的基业就此结束,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

秦始皇开创的帝业没有得以稳固,这是最大的遗憾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伟大功绩就不必说了,看一下他还做了哪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吧。

首先是开创帝制,做皇帝这么好的事,后世都争着做,也就不会把这事给撂下了。

但秦始皇没有具体明确皇帝的职能,皇帝至高无上,后世就变出了更多的花样,这事说不得是好还是坏。

其次是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这是很好的事,但因为秦始皇死的早,秦二世即亡,没有很好地贯彻下来。分封制得以死灰复燃,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第三,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搞基建,车同轨;统一文字,民族融合统一。

秦始皇才是基建狂魔,要发展就必须要大搞建设,各自为政岂能发展?

本来篆文就是些蝌蚪,各地都使用自己的蝌蚪文,如何交流。没有普通话,不学习外语,语言不通,就无法沟通,就影响经济发展。

第四,“行同伦”,端正风俗,建立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总以为秦始皇是法家,不注重伦理道德是不对的。

总体而言,秦始皇就是要搞大一统。不仅统一版图,更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但秦始皇突然驾崩,而且在继承人问题上有没有安排好,致使大秦帝国,经过短短的几十年就结束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如果今天我们还生活在大秦帝国的话,哪轮到米国在世界上撒野哦。

秦始皇死后,后世诟病很多,特别是汉朝那些大儒,把秦始皇骂得一无是处。

儒家并非一无是处,但相比于法家而言,还是秦始皇更好一些。

近现代一些学者、史学家的评论逐步有了改变,许多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更为客观。

别的就不说了,单说一下鲁迅先生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中的一段话,作为参考,友友们自己感悟吧:

鲁迅: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秦二世很快亡国,连累了秦始皇,儿子作孽,让老子背黑锅。这事不能说与秦始皇没有干系,他没有选好继承人就是最大的过错。但毕竟是自己做事要自己负责,不该把黑锅全让秦始皇一人背着。

如果秦始皇不是突然驾崩,或者早一些确定公子扶苏做继承人,那么历史就将会重写,民族的命运必然会改变。

历史没有如果,就事论事,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的确是对后世影响巨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