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各国部队都不是每人有枪,部队轻武器是如何分配的?

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笔者曾经撰文介绍歼敌10万(其中毙伤19000余,生俘80000余),然后缴获各类枪械40000多件,这也都是东野战报的真实数据。然而评论里面好些人表示质疑,认为缴枪数字不合理,要么就是数据造假、要么就是作者瞎编,这都是缺乏军事常识的表现,借这个机会,认真整理和探讨一下那个年代部队轻武器的配备情况和人枪比例。

先从横的方向比较,以范汉杰手下在锦州被歼10万人计,再加上战斗中可能出现的枪械损坏、丢失和藏匿情况,锦州守敌第六兵团的轻武器保有率应该在40%到42%左右。那么整个辽沈战役期间情况又如何呢?东北野战军共歼敌472000余人,根据蒋军的统计共损失轻重机枪13347挺,其他各类枪支175361支,总数是188708支,整体保有率是多少?勉强达到40%。

实际上东北蒋军的武器装备水平还是很高的,新一军、新六军、第71军、第53军这都是远征军的部队,枪械配备和完好率普遍高于平均线,而滇军的第60军和第93军也因为得地利之便,在云南时期分配了大批美械。我们再来看一下华东战场整编第74师第一次被歼时的情况,根据华野战报,孟良崮战役总计歼敌32676人,缴获轻重机枪987挺和长短枪9828支,总数是10815件。

这个比例也是用简单的除法即可得出,10815支(挺)枪械比32676人,结果是只有33%!当然这里面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是山地野战、比如华野需要迅速撤退等等,所以打扫战场的时间不多,搜寻未必细致。但是总体而言,整编74师的轻武器保有率肯定不高于40%,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该整编师尚未做到全部美械,还夹杂了不少国械和日械。

然后从纵的方向来比对一下,南京保卫战中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拥兵三旅六团22000余人,而整个教导总队当时装备的轻武器明细为:德造“二四式”步枪8577支、捷克式轻机枪351挺、重机枪102挺和手枪134支,轻武器总数为9164支,保有率为41%,这也是30年代蒋军精锐部队的较好水准了。

再比如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时,根据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周士第的日记记载,第120师共有重机枪35挺、轻机枪143挺、、步马枪4091支、驳壳枪788支、手枪91支、手提式枪68支,合计轻武器总数为5216件,而该师总兵力为14000余人,因此轻武器保有率只有37%左右,可见八路军装备的简陋程度。

所以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轻武器配备比例基本维持在40%略有浮动的水平,那么部队中哪些人不带枪呢?主要人群是轻重机枪手,装备迫击炮、步兵炮、山野炮的炮兵部队(枪械很少,不是没有),师、旅、团级司令部的辎重部队和勤杂人员,以及一些特种分队,诸如工兵、通讯、医护、伙夫和夫役等人员。

之前多有说明,一支混合编成的战役级单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一线战斗兵员,这部分的轻武器配备比例较高,而另外三分之二为支援和后勤人员,武器配备比例偏低,“人手一枪”那是不可想像的。以中央军一个重机枪连为例,百十号人的主要武器仅为六挺重机枪,其他枪械就装备很少了,你不能指望士兵抬着重机枪行军时,还得再背一支中正式和200发子弹,体力是有上限的。

再对比一下二战日军的装备情况,在战争爆发之初的四单位常设师团中,以刚刚在塘沽登陆的精锐第5师团为例,其满编官兵为25384人(其中师团直属单位和部队10246人,两个步兵旅团共有兵员15138人),忽略火炮配备情况,编成内拥有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和手枪、步枪等15900余支,枪械总数合计为16242支(挺)。

那么日军的精锐常设师团轻武器配备率是多少呢?达到了63%,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第一是日军属于海外作战,会尽量使用每一个士兵的战斗力,所以其辎重部队武器配备率较高、机枪分队的手枪配备率较高(副射手基本装备着王八盒子),甚至炮兵的轻武器配备率也比较高,因此整个师团的轻武器数量,远远超过中国军队的一个师。

而日军在武汉会战以后,由于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扩军,师团全部调整为不设步兵旅团建制的“三单位”师团,大多数师团的人数下降到14000人左右(甲级师团多些)。那么轻武器配备情况变化如何呢?装备有步骑枪6500枝、轻机枪192挺、重机枪48挺和手枪200余支,共计6940支,轻武器保有率也下降到49%左右。

中日两军轻武器配备的差距在哪里呢?主要问题在于中国军队当时缺乏制式手枪和卡宾枪,所以许多二线支援人员、后勤和机关人员没有合适的武器,鬼子的“王八盒子”虽然水平一般,但是南部系列手枪生产了超过40万支,三八式和四四式骑枪也生产了20万支(类于卡宾枪),所以二线人员和辅助人员轻武器保有率较高。而二战美军由于手枪和卡宾枪产量庞大,所以它的人枪比例是最高的。

同时还应注意一点,到抗战结束以后,蒋军美械和半美械部队的轻武器数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是略有下降的,这是因为其步兵伴随火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能否理解呢?因为这些部队大量列装了迫击炮、战防炮、火箭筒、火焰喷射器等等,火炮和轻重机枪数量也有所增加,美械师仅60炮的数量就增加到170门,这就造成步枪兵的数量反而减少了。如此大家也就应该了然,东野歼灭10000个敌人,能够缴获4000支枪已经非常可观了!

二战各国部队都不是每人有枪,部队轻武器是如何分配的?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您还真就说着了,不仅是二战,就算是现在,部队里头并不是每个人都配枪的,惊不惊讶?意不意外?

估计这话一出口,就会把一些小伙伴的认知给颠覆个底朝天,心里不免产生疑问:“咋回事?当兵的还不给配枪?你这仗到是怎么打呀?不是说好的枪是士兵的第一个老婆,甚至是第二条生命吗?”

这您想多了,这么说吧,当兵配枪那是天经地义的,这没得可说。

但配枪您也得看是什么兵?最简单的炮兵,您给他配一把枪试试,他是忙着扛炮弹呀,还是整理自己的步枪往那搁呀?

还有部队配属的野战医院,医院里头的护士和医生,他们是拿着刀子做手术好呢?还是一边提着枪,一边拿着手术刀好呢?

还有辎重兵,咱别的不说二战那会,日军在中队对应咱连这一级,他们就搭配着一百多人的运输部队,这部队的主要武器是骡子和马,外加他们的大车。

当然武器到是也会有,也会配发,但绝对不会做到人手一把的,毕竟总要有人手里拿着马鞭,赶驴车的。

再有重机枪,那家伙一个人也抗不走,还不得多搭俩人,抗的时候,一边扛着重机枪,再挂上足够的子弹,捎带脚的给裤腰带上再栓一条步枪,哎呦,太费劲了,一个急行军下去,这些家伙也别提什么战斗力了。

所以在部队里头,他也总有不适合装备武器的。

当然这么说下来干巴巴的,举几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首先我们以二战德国为例,来说明这些事情。

德国人的火力,我们知道特别的猛,不然他也不会在二战初期,有那么犀利的进攻速度,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就拿下一个国家的。

1939年战争爆发之前,德国的步兵班,一共十个人,一名士官,九个大头兵。(二战后期,被苏联人打的人手不够了,一个班也会有五六个人的现象,今天分析这个数据不在此列!)

这个时间点上,班长的武器是就是一把98K。

当然在冲锋枪大行其道的1941年的时候,班长也开始鸟枪换炮了,98K也就变成了一把MP38冲锋枪。

除此之外,这位班长他还要带上六个冲锋枪的弹匣,每支弹匣要塞满三十二发子弹。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冲锋枪这属于自动武器,射速绝对刺激,你不多带点子弹,到时候可不够用的,这都没地方可以去借的。

还有这个步兵班其他人的武器。

德国人的步兵班是以机枪为核心的作战单位,所以通常他们的步兵班里头要塞进去一挺通用机枪。

早期是一挺MG34,后期就变成了一挺MG42,但不管怎么变吧,这名倒霉的机枪手不仅要携带机枪,他还要携带一个装有五十发子弹的弹带,或者是弹鼓,这分量绝对够劲。当然这名机枪手还要有一个副武器——自卫武器,还就得搭上一支小手枪。

您以为结束了吗?不,这家伙还要带上一些个杂七杂八的小零碎,在战场上能用得着的维修工具,以及再备点时常要出毛病的备用零件。

接着是副射手,这货比较悲催,没有主武器,只要一把小手枪,为什么呢?

因为他要节省体力,节省出来的体力要携带四个五十发的弹鼓,再加上一个三百发子弹的弹药箱,嗯,还有两根备用枪管。

当然副射手另一个任务就是,射手被打死,或者负伤不能继续干活,他还要接替射手的位置,抱着机枪继续突突,为了整个班延续火力。

而伺候机枪的,还有一位第三射手,这家伙除了可以携带一支98K步枪之外,还要携带两个三百发的弹药箱。

您以为结束了吗?不,这倒霉蛋在早期的时候,还有带一个三脚架,这个三脚架的作用的是,对空专用脚架。

然后德国人更加悲催的发现,他们这么干,有点缺心眼,手中的机枪对空射击的话似乎毛用都没有,于是后期这个三脚架就给取消掉了(总算是让这个第三射手省点力气了)。

而步兵班里头余下的六人,就组成了一个步枪组,这里边还要搭配一个组长进行指挥,他们每个人要带上大约九十发子弹,还有三枚手榴弹。

当然手榴弹的个数,如果执行任务需要更多的话,还是可以增加的,只要你不嫌弃这玩意跑起来锤你的屁股就成。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免会产生疑问,这一个班的武器看着每人一支啊,也不存在偏心眼不给搭配的呀?

大兄弟,您得看这是什么兵,在古代这叫战兵,你一个战兵连一把武器都不搭一个,这也不合适不是。

一般情况下,类似于这样的步兵,人手一把武器,那绝对是不缺,哪怕带着的武器碍事,至少也得塞上一把手枪才成。

可您要是碰上装备特殊武器或者有着特殊任务的部队,这就不一样了。

那么这种部队,往往很少能在班这个作战单位出现,都是连级以上的部队才会搭一两个的,有的甚至是团这一级才会出现。

我们举个例子,您体会一下 ,1945年的德国国防军步兵营。

大家伙都知道,部队一般在连队这块,就开始有了连部。

那么德国的一个步兵营里也会有营部,通常这个营部和一个补给排呆在一块的。

您知道这个营部和补给排是一个什么情况吗?

这里头有六名军官,十二名军士,以及七十三名士兵,外加十二名希维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啥叫希维人呢?简单的说不承认自己是苏联人的苏联人,您别以为这些家伙战斗力不咋地,实际上他们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厉害的,至少在德军中他们是被认可的一群家伙。

当然这个问题和咱没多大关系,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咱接着回答题主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一个营部加一个补给排的装备又是如何的?

步枪六十三支,手枪六支(军官的装备),冲锋枪二十二支,轻机枪两挺。

那么这么一队人加起来一共有103人,而所有的武器加到一块又有多少呢?掐头去尾九十三支枪械。

这其中就有十个人没有配备武器。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他们其他的装备,卡车两辆,摩托车两辆,马车二十一辆,拖车四辆,光马匹就有五十匹,这还不算有七辆自行车可以骑的。

吓到了吧,您瞅瞅德国人一个营部就有这些东西,堪称奢侈啊,还是奢侈到极致的那种,不然二战德国到最后也不会被石油给卡的死死的。

当然这是闲话,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就算是战斗部队,他里头也会出现一些有着特殊任务的编制,这些编制中也会有不配枪的士兵。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话,我们来看看他的战斗部队,但有着特殊武器的连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重武器连,这个连队里头有三名军官,军士是三十五名,士兵一百五十八名,外加十六名希维人。

而这么一个重武器连里头,会搭一百一十支步枪。

其实步枪的数量一出来,您已经能感觉出其中的差距了,因为这个连队有士兵一百五十八人,但步枪才给了一百一十支,显然缺口从这里就出现了。

当然还有其他武器,有四十七支手枪,三十九支冲锋枪,加一挺轻机枪,以及八挺重机枪。

您算算这数量,人有212人,但轻武器却有205支(这其中还包括了八挺重机枪),您别忘了,还有士兵不仅有主武器,还把手枪作为副武器使用的情况。

那么没有配备轻武器的其他人,他们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这支重武器连不仅有重机枪,还搭着炮,六门八一迫击炮,四门七五步炮。

有这种大杀器,他们还需要扛着一支步枪吗?

而且就这么一个重武器连,还有一辆摩托车,二十八辆马车,以及十六辆拖车,外加五辆自行车。

说真格的,第一次瞅见德国人的这些个装备,小编嘴巴张的都能塞进去俩肉包子,而且还是北方那种大肉包,太丧心病狂了,您不得不说,德国人为什么在二战能搞的起闪电战。

要车有车,要马匹有马匹,甚至还能给你塞俩自行车使用,这想的何止是周到啊!

而且您别忘记了,这还是1945年德国人的装备,战争这都快结束了。

说道这里,咱再来看看德国人的步炮连又是一个啥情况呢?

一个步炮连,有一百八十六个人,当然少不了的希维人也有十四个,这加一块就有了二百人。

那么他们的轻武器有又多少呢?步枪一百三十七支,手枪二十一支,冲锋枪二十八支,轻机枪五挺,这些轻武器加到一块才191支,同样做不到人手一支轻武器。

因为这个步炮连还有八门一二零迫击炮,以及两门一五零重型步炮。

除此之外,依然搭了一堆的车辆,卡车一辆,马车三十四辆,拖车六辆,马匹一百零八匹,当然还有那少不了的自行车三辆。

您看看德国这么个战斗力爆棚的家伙,也没有做到人手一支轻武器,您就更不要说其他国家的部队,能做到这一点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会说:“别忘了美国!”

确实,美国这家伙算是财大气粗了,很多作战单位的武器比人还多。

您比方说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一个团属勤务连。

这都已经属于后勤部队了,不是开车的他就是开车的,全连一共一百八十六个人,那么武器有多少呢?

一支小手枪意思意思,再加一百五十二支M1半自动步枪,再加三十三支卡宾枪,正好一百八十六支武器。

可您以为这些武器就够美国人使唤的吗?他还有高达十三挺十二点七毫米的重机枪,以及十具火箭筒。

超标了吧,真正达到了武器比人多的效果。

从这里您就能感觉到,当年在朝鲜战争中,我们中国人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钢铁怪物,您说他武装到牙齿都不过分。

话说道这里了,就让大家看看美国一个步兵连的武器装备是如何的。

当时美国一个步兵连有二百零九人,这里面有一个连部。

武器是如何搭配的呢?三十三支小手枪,一百三十二支M1半自动步枪,十五挺BAR自动步枪(其实就是轻机枪),三十七支卡宾枪,九支狙击步枪,以及三挺M1919机枪,三具火箭筒,一挺M2重机枪,外加六十毫米迫击炮三门,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三门,最后再塞进去四十七个枪榴弹发射器。

看看这装备,跟一个移动的武器库没多大区别了。

这里头连机枪都不算,所有的轻武器已经远超二百零九这个数字(手枪可以做为副武器进行搭配),您再瞅瞅那些个大杀器。

当然就算是这样,美国依然有不装备武器的部队,那就是医疗部队,但这些单位,那个不是被重兵把手的?

所以那会在朝鲜战争中,我们别说消灭美国一个营了,消灭美国一个连都是很吃力的,但我们志愿军依然笑到了最后,逼着美国坐下来,老老实实的和我们谈判,最后白纸黑字的签上他们的大名,这期间我们的先烈那是付出了什么样代价,您说呢?

有人胡说八道,说什么朝鲜战争其实是平局。

平局?还其实?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带过的东西太多了。小编就想问一声,你那个眼睛看到是平局了?那个眼睛又看到了其实?我们海陆空就只有陆军,而且还是只装备了轻武器的陆军,最大的重武器,也就是手里两手榴弹了。

零下四十多度近五十度的温度,我们的志愿军还穿着单衣。

就凭着这些武器,拼着志愿军的毅力和智慧,打的美国人不敢冲过三八线,你跟我说是平局?那个国家打过这样的平局,你告诉小编听听。

您要知道,到现在打的美国人以至于他们都不敢去说这场战争。

请不要随随便便的张嘴就辱没我们的先烈

这个世界从人类诞生之初,到现在,在历史上,你是不会翻看到如此伟大的轻步兵。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二战各国部队都不是每人有枪,部队轻武器是如何分配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军队大约是百分之六十的人配枪,百分之四十人不配枪。

如果这是野战部队,配枪越少说明部队战斗力越强,配枪越多则说明战斗力越弱。

我们先看看日军,

甲种师团总编制约为25000人,全师团配备步枪11000支,轻机枪354支,重机枪114挺,掷弹筒356具。

但是,日军用于一线作战的步兵中队(连),装备的步枪其实很多。

中队有181人,步枪就有139支,轻机枪9支,掷弹筒9具甚至更多。可见,中队除了军官和军士以外,绝大部分人是有步枪的。

军官和军士也有手枪和军刀作为武器,不需要携带步枪。

那么,为什么一个师团2万5000人,只有1万1000支步枪,说明还有差不多1万人是不用使用步枪的。

这是因为日军1个师团有大量需要多人操纵的武器,比如轻机枪、重机枪、掷弹筒、步兵炮、榴弹炮、反坦克炮、防空炮,甚至坦克、装甲车,还有大量汽车、骡马高达8197匹,以及不需要装备武器的后勤人员。

换句话说,不拿枪的人多,恰恰说明日军甲种师团的重武器多,后勤体系强大。

美军也是差不多。

珍珠港事变之前的美国陆军师,有军官630人,士兵14615人。

每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包括54门榴弹炮、68门反坦克炮、117门迫击炮、292挺机枪、35支冲锋枪、7317支步枪(含半自动步枪)、7199支手枪,以及各种大小车辆1400余辆。

可见美军拿步枪作战的,也是不到百分之五十。

这是因为美军的重武器很多,后勤补给也厉害,这些士兵不需要装备部队作战。

同样概念,德军也是一样。

德军早期步兵师,全师1万6800人,武器装备为:手枪3681支、步枪12609支、冲锋枪321支、反坦克枪90支、轻机枪425挺、重机枪110挺、50毫米迫击炮84门、81毫米迫击炮54门、75毫米炮20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36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门、摩托车530辆、汽车394辆、马车536辆,还有大量马匹。

相比起来,德国步兵师装备步枪较多,主要是德军强调士兵的自卫能力,要尽量携带武器。

二战各国部队都不是每人有枪,部队轻武器是如何分配的?

看部队类型,但都接受过基本的轻武器训练

拿美军来说,二战美军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后勤部队。下边这个图是美军1945年的陆军编成。

第一条里的那些,就是那210万人算是主要作战力量,虽然里边也有二十多万的后勤服务人员,但他们比较贴近前线,算是个作战兵种。换句话来说,这210万人都是持枪的。

主力步兵就不用说了,比如一个班里头普通步兵持M1加兰德半自动,自动步枪手持勃朗宁bar,班长班副会持汤姆逊/M1卡宾/M3。但注意一线士兵一般是不配发手枪的(但那会确实可以自购,尤其是1911很流行)

但轻武器的选择也看部队类型或者说是任务类型,比方说伞兵如果要携带较长的M1加兰德跳伞,就得把枪拆开放在一个包里

因此多数相对伞兵而言,他们更喜欢携带M1卡宾,汤姆逊等。

相对游骑兵这类攻坚部队而言,他们一个排往往会有更丰富的武器配置,比方班里会配发M1919机枪(主副机枪手配发手枪),武器班里也会有筒子迫击炮之类的。而普通步兵这类机枪一般都是作为连属。

但非作战部队里边花样就太多了,他分成服务部队,在训的,行政的,打杂的等等,总人数加起来是作战部队的两倍。他们也许是宪兵,运输,通讯,港务这些有那么点用枪需求的,一般会配发手枪或者较轻,较短的M3冲锋枪/M1卡宾枪。

也有食堂、采购、建筑、财务、洗衣这些平时压根和枪没关系的,他们在入伍时候当然经受过武器训练,但处于后方那些人员压根平时不配发武器。毕竟任何军工的产能都是有限的,对于非必要部队,能把这个产能省下来用在其他上才划算。

二战各国部队都不是每人有枪,部队轻武器是如何分配的?

二战期间人均枪支谁最少?真实的扩军远比你想象的难得多

通常来说,一支部队不可能人手一支枪。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主力74师,总兵力3万多人,拥有武器包含了75毫米山炮24门,37毫米战防炮34门,八二迫击炮29门,美式八一迫击炮22门,美式六零迫击炮251门,火箭筒46具,二八式枪榴弹94具,美式枪榴筒546具,英式五五战防枪45支,勃朗宁重机枪143挺,七九重机枪34挺,勃朗宁轻机枪992挺,美式冲锋枪2963支,美式步枪14472支,七九式步枪1682支,共有机动车23辆,马3559匹。

不难发现,即便是最精锐的部队,也不可能是人手一支枪,能做到人均0.5支枪,就很充足了。

当然,往往是人均枪支越少的军队,反而有可能装备水平更高。各种炮火车辆的配置,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火力和机动性,相当一部分操作员并不需要也不能配置轻武器,有时候需要步兵保护他们。

比较特殊的是八路军。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开始只得到了4.5万人的编制,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和枪是富余出来的。所以,1937年太原会战失败后,八路军大量挺进敌后,扩军运动就轰轰烈烈搞起来了。

1938年2月18日,任弼时向中央的报告说,截止到1937年12月,仅四个月时间,八路军增加了57395人;但枪支却只增加1万多支。这样算下来6个人里面只有一支枪。此时,八路军总人数达9.2万多人,有长枪2万多支, 短枪2070支,手枪 400支,手提花机枪514 支,轻机枪520挺,重机74挺。因此,八路军平均每四个人才拥有1支枪。

四个人一支枪,并非有三个人是操作重武器和车辆的,他们更多是负责搬运物资、加强训练、作为备用兵员的。

可是即便如此,八路军的扩张也是非常迅速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能获得翻倍的枪支。这些枪支,极少部分来自于中央军委会的补给,也极少来自于苏联的支援,更多的是战场的缴获。

八路军从日军和伪军手里缴获枪支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从而踊跃参军。这才是抗战初期八路军快速扩军的根本原因。

每缴获一把枪,就会有三四个老百姓参军,这样下去,人均枪支数量越来越少,八路军的战斗力还怎么提高?

为了避免战斗力下降,中共中央军委要求必须把人枪比例控制在一定的程度。这种政策,即便是1940年国共关系恶化,国际上面临“东方慕尼黑阴谋”时,也没有发生动摇。

1940年2月,中央军委发布指示,明确要求八路军在当前阶段以巩固为主,任何军队都必须要保证人枪比至少5:1;6月,中央军委再次明确要求华北地区的部队至少保证人枪比例4:1。

也就是说,八路军想要扩军,就必须先从战场上缴获更多武器弹药,否则不许扩军!

1940年3月左右,八路军共有人员35万9千多人,但是各种步马枪仅有90534支,轻重机枪1590挺,掷弹筒108支,迫击炮156门。

1944年,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而此时八路军扩军的程度,也不过就是50万左右。如果平均来算,总的枪支数量就是10万-20万之间。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八路军不可能从战场上缴获那么多枪支。

的确如此,在战场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损耗的枪支弹药,要远超过缴获的部分。

以百团大战中的榆辽战役为例,陈赓所部太岳纵队,缴获了敌人21支步枪,自己缺损好了45支,虽然打了胜仗,枪支数量反而减少,意味着损失很大。

不过,华东战场的情况恐怕要好很多了。比如在山东,八年抗战缴获的枪支总数达到了20.7万支。如果属实,这意味着当时的山东战场的主要敌人,可能是战斗力较差的伪军。

不管怎样说,整个抗日战争,枪支数量始终是限制八路军不断扩张的障碍之一,同时也成了八路军不得不像战场要武器,向敌人要弹药的扩军之路。

二战各国部队都不是每人有枪,部队轻武器是如何分配的?

二战期间装备最好的就是美军,他们不仅可以人手一枪(炮兵和操作其它重武器的士兵除外,以下同),武器选择空间很大,不同级别、不同军种配备的武器各有千秋。

二战时期的美军步兵,最基本的武器就是加兰德M1半自动步枪,军官和机枪手配备柯尔特M1911手枪,其它士兵则操作各种冲锋枪、机枪和各种火炮。

德军的装备也不必多说,装备水平仅次于美军,在苏德战争前期都是压着苏军打,凭借的就是火力优势。德军最基本武器是98K毛瑟步枪,再就是大名鼎鼎的StG-44突击步枪,德军还大量装备了鲁格手枪。

日军虽然没有美德军队装备水平那么高,但发动战争也经过了几十年进行准备,人手一枪是没有问题的,不然就不会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军造成那么大的伤亡,日军的装备是以三八大盖为基础,后期换装99式步枪,火力远逊于美军。

日本关东军在日本投降前,装备也非常差,已经不能达到人手一枪,三分之一的军事物资被运到了国内,用于进行最后的抵抗。所以当预感到苏军将出兵东北的时候,关东军兵员严重不足,不得不让日本侨民和学生中加入到队伍中滥竽充数,枪支也不够用,即使把伪军和警察的武器调配到部队也满足不了要求,以至于关东军将领抱怨“我们很多士兵,连自杀用的竹棍都没有。”

日军的武器短缺只是个别现象,中国军队才是长期的武器不足。

二战中武器装备水平最差的是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八路军在被国民政府改编的时候,只有三个师编制,多出的部队得不到武器供应。

八路军的武器就是自己动手,建立兵工厂制造,但是由于设备不足,材料不足,产量非常低,超乎想象。

我军自己制造的八一马步枪,从1940年到1945年,只生产了一9000支。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1940年就达到40万兵力,在抗战胜利的时候已经达到120多万。

虽然说我军的武器还有友军给一部分,从敌军手里缴获一部分,但还远远不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实现不了人手一枪。

所以只能因地制宜,用老式的火铳,甚至大刀、红缨枪来装备部队。

虽然说中国军队装备最差,但是抗战时期国军(中央军)人手一枪(炮兵和操作其它重武器士兵除外)是绝对没有疑问的。

以国民党新一军、新六军为例,在1942年改编之后,每个师装备有冲锋枪约1080支,卡宾枪约540支,步枪约4500支(新一军、新六军每师有步枪7000余支),重机枪72挺,轻机枪约270余挺,

60迫击炮约180门,81迫击炮约40门,战防炮24,,山炮12,,榴弹炮36门/重榴弹炮12门。军部则辖有三个105榴弹炮营及一个155重榴弹炮,,一个装备M3坦克的战车营。

国民革命军第88师是1936年组建的,原国民警卫第2师改编,大约14000余人,1个山炮营(12门75毫米山炮),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1个高射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

28门机关炮与48门迫击炮等。

轻武器方面,一个师配备了大约336挺轻机枪,72挺重机枪,以及德系步枪9000余支。没有手持步枪的士兵,不是赤手空拳,手里也不是烧火棍,他们要操作重武器。

一门重炮需要14个士兵服待,一门迫击炮大约需要8人、一挺重机枪则需要5人来操作。

所以谁说国军还有赤手空拳的,纯属无稽之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光是从日本占领军手里就接收了能装备100万军队的武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阎锡山的晋军5个军约13万人,配备各种短枪1200支,步枪41436支,冲锋枪2215支,轻机枪3229挺,重机枪396挺,迫击炮282门,平射炮10门,战防炮3门,山野炮158门,掷弹筒1183具,总共50112件。

总而言之,抗战中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不如日军是事实,但没有一个军人是赤手空拳的,步枪和手枪没有人手一支,那是因为他们还要操作重武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