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法国战胜了德国,为何二战时期法国却退却了?

提出这个题目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法国人“逢德必跪”的传统,从普鲁士人崛起到德国的建立,法国可真从来是输多赢少。

其它不熟悉的历史也就不提了,普鲁士上一次被法军踹飞还是拿破仑时期,腓特烈·威廉二世和三世屡次在反法同盟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被暴揍,割地赔款哭得比大清还悲伤。

但卡尔·施泰因首相解放农奴和进行改革后,普鲁士风气为之一新,这个国家迅速的重新崛起,没多久就趁着拿破仑玩《战争与和平》被毛熊狂殴的时候参了一脚,并在莱比锡的战斗中将欧洲的反派大BOSS拿破仑给揍下了台。

不甘心的拿破仑在之后逃出了软禁自己的厄尔巴岛,开始反攻倒算波旁王朝并重新集结了大军,结果又让反法联盟给揍趴了,这其中最凶猛的一支部队就是普鲁士,甚至普鲁士人在战争中是起决定作用的。此战可以说彻底消灭了法国的荣光,无论再怎么演奏《胜利属于我们》都没辙了。

而且普鲁士人似乎揍法国人揍出了优越感和经验:法鸡!别嘚瑟!当年你家皇上都让咱按在地上抽!真以为荣耀都属于那帮抢帽子的英国佬?普鲁士的大爷一样揍得你们跪!

果不其然,随着普鲁士越来越强大,德意志民族的整合也越来越激烈,随后的普丹战争、普奥战争结束,普鲁士很快又通过普法战争将高卢鸡又一次狠狠的踩在地上。而且这次直接冲进了凡尔赛宫,德皇在那里戴上皇冠加冕。

这下子带给法国人的阴影是巨大的,实在是太耻辱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灭在你们手上也就算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也让这群黑森林的蛮子给做了;好吧,世界辣么大,喜马拉雅山多高啊你不去,太平洋那么广阔你不去,为啥非要到凡尔赛宫加冕,这是赤裸裸的打脸。

中国古话说知耻而后勇,浪漫的法国人想必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尽管德国人统一了除奥地利外的全部德意志地区,尽管德国人嘚瑟的当了欧洲新霸,法国人最终还是冷静的应对了这个局面。他们一边确立了与海洋霸主英国狼狈为奸的策略,一边闷声的发展自己的科技与军事。

而过分狂妄的德国人在新的时期最终没有拿捏住自己的分寸,他们虽然也有较快的发展,却因为国家过分暴发,政治上失分连连。最终也摈弃了铁血宰相俾斯麦树立的的“欧洲负责任大国”形象,转变成龇牙咧嘴吃相难看的贪婪嘴脸。

失道寡助的道理也不难懂,法国潜心运行,积攒了大批的政治资本和国家实力,因此当德国四处伸手,到处直接插手纷争的时候,法国人却依靠着仅次于英国人的殖民地恢复了雄风。德国人尽管表面上春风得意,一派今天美国人的作风,但归根结底他们根本不具备老牌帝国深耕厚作的积累,太心急了。

当奥匈帝国的枪声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很快以扛大梁的形象加入了战争,直接对阵的都是老牌列强。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尽管老牌帝国们互相也是龌龊不断,可是他们最终还是把德国拖入了消耗战。

当时的世界没有什么足以定鼎的武器,诚然热兵器已经进入了极度发达的时代,战争仍然以步兵的轻武器对决以及火力的覆盖式投送为主。战争进入了消耗战,便只能互相依靠临时和永备工事对攻,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消耗在堑壕中。机关枪、大炮唱响着这个时代,然后一批批的年轻人被送到阵地上当炮灰。

泥足深陷的德国这下子有苦说不出,他们不仅要面对英法联军,还得应付背后的汹涌的俄军,最大最可靠的盟友严格说起来只有奥匈帝国一家,意大利只是个望风使舵的二五仔。而且德军内部还存在着东西线之争,各派都希望将大部分的兵力押注在自己这边,以求一劳永逸的解决帝国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西线还是东线,德军最终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西线他们怼不过把殖民地军队还有美国人都拉来的英法,接连在索姆河和凡尔登两大绞肉机上流尽了血。东线也不比西线好的多少,沙俄一个布鲁西洛夫攻势,打得德军损失35万精锐,而盟友奥匈帝国更是以损失150万人的巨大失败退出了战场。

战争到了这个份儿上,还打什么打?德国的局势就像当年反法联盟合伙干拿破仑一样,你再能打也没到造歼星舰的地步,双拳难敌四手,唯有乖乖的趴在地上投降。

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的胜利并不是单单法国有多强,主要问题还是在德国自己身上。过于狂妄自大的德国人没有HOLD住自己的国家姿态,更没有把握住世界的脉络,活生生的把自己玩成了拿破仑的覆辙。

历史继续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局势又不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本就让列强流尽了血,甭管胜者还是败者其实都是输家。最要命的是这帮人心底深处还没打够,胜了的觉得自己没捞到好处简直亏了,败了的觉得自己输的一点都不客观不服气。再加上战后的分赃不均,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一战结束后就已经埋下了,世界迟早还会打一仗。

但是相比起趴在地上直哼哼的英法,战败后的德国却有上进心的多。战败后的德国是相当悲惨的,不仅国家被打回原形,自身还被N多条约各种限制,这边割走国土,那边搞“非军事区”,一众以前眼皮都能砸死的阿猫阿狗骑在头上屙屎屙尿。要知道没多久前德国还是地球上排顶尖的强国啊?这么搞能咽的下气?

结果就是德国人憋屈的蝇营狗苟了许多年后,突然就炸了,民族主义暴涨,各种类社会主义学说亦是激增。思潮涌动下一个奥地利美术生崛起,这个人很快带领德国冲破困境,依靠自身的工业基础以及民族义愤走出了阴霾。甭管什么煽动还是主义,总之希特勒的前半部执政史绝对是充满闪光点的,整个欧洲对他都是赞誉连连,称之为“最有为的政治家”。

法国那边则死气沉沉的多,他们倒也不算差,但是法国人这时候确实保守了,可能是被德国人打跪打太多次的原因,法国人有点受够了德国这个邻居,所以他们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怎么一劳永逸呢?建立超大工事,把德国人挡在外面。

于是法国人投入了巨量的金钱和社会力量修筑了“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开始到1940年,法国投入了50亿法郎才堪堪初步建起这座防线。甭管今天怎么嘲笑这个被德国人绕过去的工事群,单论规模的话马奇诺防线堪称人类之最。什么长城、齐格飞、大西洋壁垒、巴列夫防线都不如它,可能也就经营了几十年的三八线能与之媲美。如果不是世界军事发生变革,理论上法国人只每年拨出一部分钱出来,就能靠不断加固和升级这道防线,让德国人只能往东边发展。

马奇诺防线拥有漫长的隧道与永备工事群,各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与计算,考虑了大炮的轮番轰炸。各个堡垒群之间有分层的人员生活区,考虑了海量部队的生活、指挥、娱乐。战斗方面可以互相辅助,拥有能升起的自动炮台与金属堡垒,就算今天的氢弹也未见能将之轻易毁灭。

不能说法国人傻,马奇诺防线的确起到了阻滞德国人的作用,虽然工程巨大消耗了法国人太多的精力、金钱与时间,但德国人长久以来也的确陷入了“如何攻破要塞”的痛苦。许多名将从黑发揣摩到白头,堆积如山的计划足够参谋部烧一个冬天的锅炉。最后德国人相当程度上靠的是法国未来领导人戴高乐的书籍启发,才发现了防线的破绽和法国的软肋。

说起来也不算软肋,马奇诺防线本就要修到比利时,但是比利时对这种行为比较抵触,认为自己有列日要塞和山区的防线,法国人没必要小题大做,还很警惕法国人的行为,生怕他们动了歪心思。结果就是比利时方向的要塞因为山路崎岖与比利时人的不信任而拖延了。当然,法国人因为常年的修筑工事,确实也有点捉襟见肘,见到比利时人那么有信心,再加上对世界军事变革不那么敏感,色当的延长线就这样松懈了。

偏偏坏就坏在比利时这玩意儿身上,德国人直接从阿登山区翻越,穿破比利时,冲过了并不完备的色当防线延长线,于是后面的我们都很清楚,猝不及防的法国人被一刀两断,英法比联军在一番抵抗后云集敦刻尔克海滩,由英国牵头把法国给放弃了。

这里面法国人英法都有问题,他们一贯的绥靖政策不断放纵了德国纳粹,一门心思的玩驱虎吞狼之计,想让德国法西斯去怼东边的苏联。结果纳粹德国干净利落的合并了奥地利,吞并了原奥匈帝国领地,最终染指了整个东欧。

奥地利、捷克本就较强的军工业,再加上德国自己的军工水平,完全就是催生出一头世界顶级的怪兽。偏偏这头怪兽还挺有文化,拥有顶级的兵法和谋略以及为了国家崛起无所畏惧的士兵。

不过这时候法国并不算失败,本土虽然丢了,但德国人也没有对法国人太过赶尽杀绝,由老帅贝当担任的维持会…咳…维希政权继续运作着法国,而广袤的殖民地则由戴高乐领导,在刚果一呼百应的建立了“自由法国”。法国要灭亡,那会儿基本等于要赤道非洲人死绝。

等到德国人打完仗,突然发现自己TM又掉坑里了,法国基本上毫发无伤,施施然的将“国联”的材料交给美国,在英国力挺下成为联合国五常,然后继续人五人六称霸世界。反倒德国需要靠法国人的“原谅”和《爱丽舍条约》的扶持才重新成为欧洲的发动机。

也许法国这就是老牌国家的生存之略,不见得能永远在世界的顶端站立,也不能保证永远不犯傻或者倒霉,却总能发挥出一些无从道哉的潜质,令自己一次次从倒下中存活与爬起。这种特质中国人早就会了,英、法都只是个步后尘的成功者,而德国,恐怕得很久才会明白法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当一个浪漫的吃货。

一战时法国战胜了德国,为何二战时期法国却退却了?

一战法国战胜了德国?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虽然法国一方一战胜利了,但是也是在一战,法国被德国佬打怕了,战胜德国并不是它的功劳。

一战时法国战胜了德国,为何二战时期法国却退却了?

二战时法国不是退却了而是被打懵了。兵败如山倒,战争就是这样,战争是艺术更需要技术,一场关键的战争决战就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从来如此。一战时德国没有希特勒法国没有马奇诺防线。二战时不光是法国好多国家都被德国打得焦头烂额。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希特勒是最有可能最接近能统一世界的人物,毕竟世界很大。法国输的不冤。

一战时法国战胜了德国,为何二战时期法国却退却了?

拿破仑以后的法国,患上了恐德症。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凌厉,凡尔登战役初期,英法联军几乎就要顶不住了,后来美国参战,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一战期间,法国拼了老命勉强保住了战胜国的身份,但损失惨重。二战前夕,希特勒抓住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害怕战争的心理,施行大棒胡萝卜的政策,英法一退再退,几乎无路可退。二战爆发后,法军依然躺在一战期间的军事理论上,依据马诺奇防线,觉得高枕无忧。当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法国境内的时候,法国惊呆了!当时的内阁总理辞职,一战英雄,法国的陆军元帅贝当临危授命,组成新政府。人们盼望贝当元帅挟一战英雄的余威,与德军决一死战,谁料这个老家伙毫无斗志,干脆投降德军了。就这样,法国尚有大约一百余万装备精良的军队,竟然毫无抵抗力,在贝当元帅的带领下,稀里糊涂投降了,应验了一句真理——绵羊带队的狮群,是打不过雄狮带队的羊群的。

一战时法国战胜了德国,为何二战时期法国却退却了?

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在民心,法国百姓厌倦了。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法兰西民族意识觉醒,迅速成为世界强国,民族意识支撑下,围绕法国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很多家庭一百多年间几乎每代人都有死在战争中,因此法国人民从根本上厌倦战争。尤其是一战血腥超出法国人的承受能力,基本上消灭了一代法国年轻人,非死即伤,而二战距离一战很近,法国根本没从战争中缓过来。所以说,法国人一旦看到马奇诺被绕过,根本就不想抵抗。若要大规模抵抗,凭借法国的能力,还有很多海外领地,最少也能打打游击战。

此外,法国人口偏少,法国持续的战争,致使男性不足,加之法国人爱浪漫,少生育,人口增长缓慢,法国人口与德国人口相比几乎差一倍,所以法国战争潜力也不足,这人口因素也是现代法国大规模引入移民的动因,也从根本上决定,法国再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一战时法国战胜了德国,为何二战时期法国却退却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一战中单凭法国自身的力量,没有战胜德国的把握;并且一战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也不过打了个平手。因为欧洲各国历来各个皇帝打仗,打不过就投降,赔点钱,割块儿地,得机会再打!可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这个规则,估计德皇自己都不知道后果会是自己下台。因此,在二战晚期;有前车之鉴的希特勒才顽抗到底!

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法国会输,一个叫“马其诺防线”的东东,既成了法国人的笑话,也证明法军在军事思想上的落伍!不输才怪!不仅法国,包括当时的英国,当富勒提出装甲理论时,都不感冒。

唯有德国和当时的苏联,结合诸多西方装甲军事著作,衍生出自己的方案!德国是“闪击战”;苏联的“大纵深作战”。

当时法国政局动荡,是致命因素。而在军事上,诸多老将军因循守旧,德国人都开始磨刀霍霍了,他们还认为德国需要一到三个月的动员,然后开向前线,摆兵布阵,一个星期的炮击,然后进攻……

尤其是形式非常明朗,德军依旧入侵中立的低地国家,依旧采用“右钩拳”分割包围时。老将军们还说:本国全部动员需要多少多少时间——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在军事史上成为了笑柄,也是当时迂腐的法国政府的佐证!

还有,将坦克分散到各步兵部队,不形成拳头。虽然在二战初期,法、英、苏的个别型号坦克坚固异常,如T-34坦克甚至与德军坦克形成了代差优势,但脑袋错了,兵器是无力回天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