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的作战能力是不是被夸大了?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骑兵作战能力没有被夸大,尤其是精锐骑兵。
骑兵对于古代步兵,几乎是无敌的,原因如下:
第一,无与伦比的机动性。
很多人认为,二战德国坦克部队最厉害的是火炮、装甲防御力。
其实,装甲部队最强的是他的机动性。
因为具有超越敌人的机动性,坦克部队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
德军绕过法国马奇诺防线,突入法国以后,由于坦克机动性的优势,法国步兵根本来不及组成防线。
甚至法国步兵逃跑的速度,还赶不上坦克的进攻速度。
而古代骑兵就是机动性之王,速度远远超过步兵。
蒙古骑兵曾经打过很多出色的高机动性作战。
攻占南俄罗斯时,蒙古骑兵大部队,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 到60公里。
而当时步兵大部队,每天行军也就是二三十公里,骑兵速度高出一倍。
如果是小规模部队,更是夸张。蒙古骑兵采用一人多马,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
当年,一些基辅罗斯国家,刚刚接到蒙古人入侵的情报,还没有来得及步兵集结,蒙古骑兵已经攻到城下。
第二,肉搏能力。
马镫发明以后,骑兵尤其是重骑兵,对于步兵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骑过马的朋友都知道,被高速奔跑的马匹正面撞击,普通人不死也会受重伤。
而骑兵有着很强的冲击力,步兵一般是挡不住的。
就马上搏斗本身来说,骑兵使用长矛或者弯刀,加上马匹的速度,具有非常强悍的冲击力。
以使用马刀为例,很多骑兵一刀可以将敌人步兵堪称两截。
第三,骑射能力。
骑兵的骑射也有很强威力,它是在不断运动中射箭。
敌人对于高速活动的目标,不容易射中。
相反,骑兵则可以不断运动射击,还可以追击敌人溃逃的步兵,将他们全部歼灭。
总之,古代步兵对付骑兵军团是非常困难的。即便火枪时代初期,火器也难以遏制住骑兵的冲击。
骑兵的作战能力是不是被夸大了?你怎么看?
骑兵的作战能力是不是被夸大了?你怎么看?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大显神威。网友们不断看到电视剧、电影故事里描写的古代军队之间的冲突、打仗,都是骑着高头大马,官兵手握大刀、长矛进行武打。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为更好的消灭日冦,相继成立了骑兵团、骑兵师,这些骑兵部队在抗日的烽火年代,为祖国抗战、打击日寇立下了汗马功劳。
骑兵的特点是反应快、激战迅速,能够在最短时间向敌人冲锋,并且夺取阵地,也能追击逃敌。骑兵最大的特点是不受地型的限制,无论是沙漠,还是泥泞不堪的旷野、公路,骑兵在作战时都能适应。并能快速取胜。
现在我们国家的军队很少有骑兵编制。因为现代化的军队都变成了机械化、数字化的军队。武器装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车、坦克代替了骑兵。过去的战争用骑兵,那个时候机枪、冲锋枪少的很。士兵坚守阵地大多用步枪单发,当士兵打不了几发子弹,就被骑兵冲锋上前用刀刺死。所以当时骑兵的特点就是反应快。现在不同以前的战争,如今战士手里的枪能单发又能连发。几个战士就能形成强大的火力网,估计骑兵无法再向四、五十代那样靠冲锋夺回阵地。所以说现在军队不编制骑兵部队。
综合上述是我对骑兵部队作战能力是不是夸大了的认识。
骑兵的作战能力是不是被夸大了?你怎么看?
骑兵的作战能力是被夸大了,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冲击力;骑兵的劣势在于抗打击力很差,给后勤补给造成的压力过大。
<一>,骑兵战的关键在于利用骑兵的冲击力丶机动性,因此骑兵对战场的选择丶对对手的选择,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1,骑兵不能直接对抗训练有素丶装备精良的步兵军团,否则就是找死。
①,古代强弩射程远超弓箭,骑兵目标大,只要步兵军团人数上不落下风,就能轻松击杀,冲锋而来的骑兵军团。
秦军轻松击败匈奴,就缘于强弩之威;明朝大臣于谦,仅用五千火弩手,就击杀了也先的十万蒙古精锐骑兵,导致也先时期的蒙古势力一蹶不振,以至于也先不得不送还被俘的明朝废帝,以求双方和好。
2,骑兵军团不适用于山地战、攻城战;骑兵军团不适用于水网密布的沼泽地区。
大家觉得骑兵厉害,主要是源于蒙古汗国的历史成就。殊不知蒙古汗国攻城拔寨、征讨南宋,征讨西域都带上了数量众多的多民族步兵!
元朝末期,正是由于中原人反元,导致元朝丧失了步兵战力,元朝骑兵基本成了待宰的羔羊。元朝骑兵面对蜂拥而来的汉人兵步,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抛下一切,骑马逃命!
<二>,骑兵的抗打击力差,给后勤补给造成的压力巨大!
1,骑兵必须发挥机动灵活的特性,否则就是一堆待宰的牲口。
清朝末年,清将僧格林泌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此君精于骑射,精于骑兵战术,但是此君迷信骑兵战,脑子不开窍。他的骑兵战,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吃了大亏,但是他并不汲取教训。他面对西方侵略者时,依然犹如白痴般的命令骑兵冲击,结果导致全军覆没,而敌人却没有多大损失!
相较之下,二战时期,苏联军队就有效的规避了骑兵的缺点,并且巧妙的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2,骑兵军团,若不能从敌人手中夺取足够的补济,那么骑兵军团将会给后勤,带来难以想象的压力。
成吉思汗伐金国前,找了一堆精通汉语的线人,扮作商人,前往中原经商。当成吉思汗决定伐金时,就命令这些线人收购足够的粮食,隐藏于成吉思汗预计的战场附近。当成吉思汗大军赶到时,蒙古士兵与蒙古战马皆以粮食为食,因此蒙古战马精神抖擞,蒙古士兵体力充沛。
然而,据元朝野史记载,成吉思汗为此,花费巨大。蒙古汗国在金国抢掠的财物,减去成吉思汗在中原的战争耗费,所剩仅一半左右。由此可见,骑兵军团的耗费,也是十分惊人的。因此,草原政权集给骑兵打仗时,通常骑兵规模不会特别大,能有几万骑兵参战,就不错了。能动用超过十万以上骑兵,参战的草原政权,除了鼎盛时期的匈奴,就只有蒙古汗国了!至于说,辽军、突厥大军,他们的大部分战力,还是以步兵为主的!养马练战马,是一个高技术高成本的事业,对于任何古代政权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骑兵的作战能力是不是被夸大了?你怎么看?
抗日名将方先觉当然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他率领的预备第10师在金井地区遭到日军第6师团骑兵部队的夜袭,猝不及防的预10师伤亡300余人,许多官兵是在睡梦中被日骑直接砍杀的,方先觉痛不欲生。而陈沛第37军之140师,也是在瓮江边宿营时遭日军骑兵偷袭,损失更加惨重。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日军骑兵的作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其常设和特设师团都配有骑兵联队,下辖四个中队(无大队编制)和机枪中队约1400余人,担负侦察、战场搜索和快速奔袭的任务。但是要注意,常设师团中只有第3、第6、第11、第20师团直到1945年还保留着骑兵联队,其他师团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将骑兵联队改制为“搜索联队”。
其实原因很简单,二战时期的骑兵已经接近夕阳兵种,日军骑兵在华北平原欺负火力贫弱、弹药匮乏的八路军还凑和,但是在正面战场面对机枪、冲锋枪、迫击炮装备数量较多,并且弹药也较为充足的中央军,如果摆开了阵势打那基本就是送人头的。所以第6师团的骑兵也就敢搞搞夜袭和偷袭,才让第10军和第37军吃了暗亏。
而日军的搜索联队已经没有战马,编制为2个轻装甲车中队(共装备94式轻装甲车10辆) 和2个乘卡车的步兵中队。尤其是调往太平洋战场的各师团,不改制也确实不行,岛屿作战骑兵没啥用武之地,并且美军速射武器较多,骑兵冲锋跟送死没有区别,日本人再二杆子也明白这个道理。从这一层看,骑兵在二战时期的作战能力确实被夸大了。
尤其是在苏德战场上,苏军骑兵的早期应用更是证明了这个理论,比如1941年11月17日上午,正在向莫斯科进攻的霍普纳装甲集群第5军所属之第106步兵师,在攻击前进中遭到了苏军骑兵的反突击。然而训练有素火力强劲的德军,很快就粉碎了苏军骑兵的集团冲锋,我们不妨通过这个战例的细节,了解一下二战时期骑兵战术的弱点。
(德军骑兵)
德军该步兵师推进到莫斯科西北方向的克林镇附件时,炮兵观察所已经在山丘上的制高点开设完毕。上午10点,观察兵突然发现在前方3000米处的树林边缘,出现了三辆T34坦克,德国兵还在纳闷,为什么坦克没有步兵伴随,然而倾刻间树林里涌出4、50名骑兵,观察兵大叫:“注意,骑兵”!而这还只是苏军骑兵的前哨部队。
随后有更多的苏联骑兵涌出树林,排成一个宽大的正面冲击过来,一个中队挨着一个中队齐头并进,形成一条很长的战线。在这条战线的后方,又是一条骑兵构成的散兵线,并且速度越来越快,军官们挥舞着马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寒光。这要是在东方战场,绝对能把对手吓个半死,然而面对训练有素的德军,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德军炮兵观察员不断用电话通知炮群阵地:“团级兵力的骑兵冲锋,距离2500码”,当距离为2000码时,德军第106步兵师所属的第107炮兵团开始覆盖射击,一轮又一轮的重炮齐射在骑兵队伍中炸开,其他反坦克炮、迫击炮也同时开火,苏军士兵和战马纷纷倒地,伤亡极其惨重。结果树林里又冲出了第二个骑兵团,其下场也没什么区别,德军的炮火密度太大了。
最终只有30多骑冲过了炮火地带,冲上了德军炮兵观察所的山丘,然而在严阵以待的MG34扫射下,仍然被纷纷射杀。这是从苏军从远东调来的蒙古骑兵第44师,两个团2000多骑兵在很短的时间内损失殆尽,尽管这些骑兵很是英勇。此时德军师长德纳少将才下达了反击命令,第240步兵团的德军士兵以散兵线出动,开始追击苏军部队。并且迅速占领了前面的村镇。
(蒙古骑兵)
苏军的骑兵冲锋毫无意义,德军甚至没有伤亡一个士兵,这还没碰上装甲部队呢,否则只怕结局更惨,但是这些骑兵师、团义无反顾的作战精神,倒是让德军士兵震撼不已。所以在1942年以后,苏军再不用骑兵部队进行突击(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才是王道),只是在每次战役中取得战场优势后,再以骑兵集团进行战场追击。
而这个时候德军处于全面溃退之中,是无力组织密集防御火力的,那么骑兵追击快速的优势就得以体现出来。即便是装备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我军,尽管在解放战争时期骑兵的规模一度达到12个师10万人的规模,但是也很快进行了大部裁撤,因为这个兵种确实落伍了,1954年国庆阅兵是骑兵部队最后一次亮相。
(德军骑兵训练)
骑兵的作战能力是不是被夸大了?你怎么看?
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实长处在于有强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所以我们的骑兵谈就从战国时代说起。战国时代:(含秦代)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破赵之战(就是列背水阵那次)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劈砍时剑容易折断,以戟为主)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
骑兵的作战能力是不是被夸大了?你怎么看?
骑兵能力怎么样,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答案。
如果你问一下二战时期的波兰人,骑兵怎么样,他们一定会连连摇头,说骑兵是传说,是银样镴枪头。
二战爆发时,德国纳粹向波兰发动闪电战,波兰拥有一个团的骑兵,他们视死如归要保卫领土,但是在德军的钢铁洪流前,他们手中的马刀和长枪却跟烧火棍一样无能为力,不知所措,被打得丢盔卸甲、叫苦不迭。
但是八路军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却截然相反。
同样是二战时期,八路军晋察冀边区有个第二骑兵团,骑兵有1200人,战马1300匹,步枪700余支,轻机枪20挺,“八二”迫击炮两门,是一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战斗力量。
“骑兵团战斗在冀中平原,穿插于平汉铁路线之间,采取了长途奔袭、迂回包抄等战术打击日军的侵略,共作战50余次。比较突出的成功战例有夜袭安平县城等等。此外,骑兵团还完成了运输物资、护送领导机关过敌封锁线和帮助群众生产等多项任务。在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中,曾显示了它的威力和作用。”—— 《吕正操传》
如果你要问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他们一定对骑兵赞不绝口:蒙古骑兵所向无敌、扫荡欧亚靠的不就是骑兵吗?离开战马,我们什么都不是。
如果我们说骑兵的战斗作用被夸大了,赵武灵王会立刻从棺材里跳出来,进行反驳。
战国时期,正是伟大领导人赵武灵王做出了胡服骑射的英明决定,让赵国军队所向披靡,称雄一时。
毫不夸张地说,骑兵将古代战争带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让战争节奏更快、更精彩;它对战争的意义是划时代的,一点也不亚于陆战之王坦克和海湾战争中出现的精确制导武器。
明末的时候,明军正是因为有了孙承宗、袁崇焕创建的关宁铁骑,才保住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即使皇太极的军队气势汹汹打到了北京城下,也不得不铩羽而归。
也正是因为袁崇焕被杀,这支令后金军队闻风丧胆的关宁铁骑才走向衰落,才让清军入关,明朝彻底灭亡。
毫不夸张地说,在冷兵器时代,战争就是骑兵的较量,骑兵是绝对的陆战之王;谁有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谁就是王者。
骑兵的优势:机动性强
骑兵队伍跟今天美国海豹突击队一样,属于古代的快速反应部队,它的速度无与伦比。
骑兵平时行军速度是每小时20公里,远远高于步兵的每小时4公里,就连战车长时间行进速度每小时只能有10公里。
冲击力强
骑兵在两军对垒发动进攻,或者奔袭的时候,速度可以达到40公里左右。
这样的速度冲进阵地,巨大的冲击力也能让敌人瞬间崩溃。
骑兵手持战刀杀向敌军的时候,带着巨大的冲击力能把敌军拦腰斩断或者撕成碎块,对方根本就招架不住,即使被战马撞倒在地,被践踏到也是不死即残。
骑射能力强
一般来说,在飞奔的战马上,骑兵是无所作为的,弓都拉不开。
但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骑兵,练就一身本领,射箭技术出神入化,堪称神射手。
他们一般能够在策马飞奔的时候向敌人射箭,虽然精确度很差,但要是射击大部队,杀伤力还是不能小视的。
但是时代在进步,兵器也在发展,火器的出现,终结了骑兵的辉煌。骑兵如何威猛,在燧发枪面前也成了烂泥,不堪一击。
1860年8月,骑兵跟火枪就进行了一场世纪之战。
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30000、步兵30000,在通州、八里桥一带,跟8000英法联军进行一场生死较量。
战斗打响后,斗志昂扬的蒙古勇士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向敌阵,转眼就冲到离敌军只有百十米的距离。
蒙古骑兵已经将战刀高高举起,顷刻之间洋人就会人头落地。
这时,联军的排炮突然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蒙古骑兵马匹惊骇回奔,将后面的步兵队伍冲散,清军乱了阵脚,兵败如山。
接着,联军火枪子弹雨点般射来,清军纷纷中弹倒下。
最后清军丢下了3000具尸体逃窜;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八里桥之战,宣告骑兵时代结束。
但是严格地说,骑兵还没有寿终正寝,只是在阵地战种骑兵不行了。游击战和地形复杂的阵地战中,骑兵还有用武之地。
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步枪功能的进步和机枪、坦克的出现,骑兵正式退出正面作战,只能担任侦察、巡逻任务。
骑兵的载体是战马,战马速度再快,也没有足够的耐力;坦克只要有燃油就能无限驰骋,况且坦克速度都在50公里以上,这是战马望尘莫及的。
而且坦克有很好的防护性,刀枪不入,战马跟人一样也是血肉之躯,在子弹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骑兵到了现代战场上,引以为荣的机动性也无从说起,冲击力也靠不住,只能告别战场,渐渐销声匿迹;不过骑兵在战争中毕竟风行了两千多年,也算是曾经辉煌过,不虚此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