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1948年7月2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率部在豫东战役中歼灭区寿年兵团大部,活捉区寿年。
按照作战计划,在完成战斗后应迅速撤离战场,但是部队还没有开始行动,前来救援的蒋军黄百韬的整编25师就突破了阻击部队的防线,直杀过来。
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给战局带来了变数,如果让黄百韬部靠近,华东野战军就很难携带大量伤员安全撤离战场,而且即使能够撤离,也必然被其尾追,对我军形成不利局面。
粟裕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顺势而为,作出一个被陈毅称之为”浑身是胆”的决定:乘黄百韬长途跋涉,立足未稳,我军先声夺人,给予其歼灭性的打击。粟裕当即下令四个纵队向黄百韬的25师迎头而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围而歼之。
华东野战军官兵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迅速行动,并于7月4日对黄百韬部形成合围。
黄百韬一见华东野战军蜂拥而上,便心知不妙。在蒋阵营中,黄百韬是不可多得的悍将,他虽然出身杂牌,但文武双全,能征惯战,成为蒋军主力师的师长也确有他的过人之处。他且战且退把部队集结在以帝丘店为中心的各村庄进行防守。
黄百韬虽然凶悍,但遇到粟裕也算是碰上了克星,多谋善断的粟裕决心顺手牵羊灭了这个曾让我军吃过不少苦头蒋军主力。
但黄百韬绝非无能之辈,他在情急之下竟亲自率领两个突击营,在坦克的掩护下,实施反冲锋,一阵猛打猛冲,居然夺回了几个阵地。
华东野战军官兵因为连续作战,再加上连日奔袭,身体已极度疲惫,战斗力也打了不少折扣,即便这样,25师还是被团团困住,受到强力围攻,被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黄百韬所在的帝丘店是个小村子,全村只有一口水井,盛夏时节 ,部队的粮食和用水都发生了危机,而空投的药品也不够大量伤员使用,他已面临绝境。
6日上午,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飞到战场上空,与黄百韬通了电话,黄百韬悲壮地说:“当年在庐山训练时,我俩是上下铺,自当兵以来我从没叫过苦,但今天不能不告急了,免得耽误全局”。他请求杜聿明赶快命令周围部队全力增援,牵制华东野战军。
与杜聿明通完话之后,黄百韬开始焚烧文件,安排后事,他给前沿的团长打电话时要求:官兵们要和他一起“成仁”,不要希望他有一兵一弹的增援,华东野战军由何处突入,既在该处死拼到底,向天高呼“领袖万岁”,卧在原地死而后已。
此时的25师上下,已是一片凄凄惨惨。而黄百韬的顽抗本性也可见一斑。
但不久后,黄百韬突然发现包围他的华东野战军攻击减弱了,直至最后完全平息——华东野战军撤军了!
虽然黄百韬部距被歼灭近在咫尺,但全局在胸的粟裕却只能无奈命令部队撤围转移,他不能再有片刻耽误,因为蒋军的大批增援部队已从三面围拢过来,粟裕意识到,如果再恋战,自己就有被合围的巨大危险,
7月6日傍晚,粟裕下达了撤围转移的命令,豫东战役也以歼敌九万余人宣告结束。如果不是阻援部队不利,加上围攻队伍连续作战,极度疲惫,已成了瓮中之鳖的黄百韬和他的整编25师必然是被全歼的下场,虽然最后功亏一篑,但粟裕还是给了黄百韬一个下马威。
黄百韬在最后一刻得以解脱,他获得了蒋介石亲自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但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粟裕,仅仅时隔四个月后,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自杀——他还是栽在了粟裕的手中。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川军在抗战期间表现最好的部队,其实是杨森系统的第20军,关于这一层,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里面也有刻画,彼时军长已经换成了杨森的亲侄子杨汉域。正因为该军战斗力较强,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以杂牌军的身份被改制为“整编第20师”,可见被重视程度,师长则换成了挺能打的陆军中将杨干才。
1947年12月,已经杀入豫西的陈赓兵团奉命与华野陈唐兵团协同,联手破袭平汉铁路,以切断中原之敌的交通大动脉,12月13日,陈赓兵团以有力部队奇袭漯河,仅用两小时便攻克城池缴获大批辎重,光军鞋就有60万双以及汽油1万余桶。与此同时,华野陈唐兵团胜利攻克许昌,再获大批军需物资,两个交通要点的失守,极大地震动了南京方面。
然而在大别山的白崇禧集团、在陕北的胡宗南集团都无兵可调,老蒋只能就近调动李铁军的第五兵团增援平汉线中段,该兵团兵力并不充裕,仅辖被歼后重建的整编第3师和刚刚调来的川军整编第20师。陈赓与陈士榘会商后,决以诱敌深入的战法,故意吸引第五兵团部和整3师北上,然后在野战中全歼这股宿敌,因为李铁军所部自陈赓兵团南渡黄河起,就一直与我军纠缠。
(陈赓与陈士榘将军)
现如今的“平安夜”这一天,李铁军兵团部率整3师进至金刚寺、祝王寨地区,敌人认为距离我军尚远,没做什么布防就安营扎寨休息了,而我两个兵团的各一个纵队,已经秘密接近了该地,其中陈赓兵团目标为祝王寨,陈唐兵团目标为金刚寺。12月25日深夜,两个纵队以奔袭数十里的速度到达预定位置,随后突然发起攻击,李铁军的部队顿时乱成一团。
战至黎明时分,敌第五兵团部及整3师大部共9000余人被歼,兵团参谋长被俘,黄埔一期的李铁军仅带少数卫兵逃跑,两个陈兵团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为扩大战果,我军掉头扑向正在赶来的整20师。然而杨干才非常狡猾,闻知整3师被歼后,第一时间命令部队钻进了河南确山县城,同时加固工事以防止可能被围攻。
(陈赓和粟裕将军)
整20师下辖两个整编旅19000余人,部队中老兵较多,战斗力着实不弱,又提前做好了防御准备,是个难啃的骨头。12月28日,陈赓和陈士榘指挥部队包围确山,商定由陈赓统一指挥中野九纵、华野三纵和四纵攻城,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有点草率,因为攻城主力为华野部队,而陈赓将军对三纵、四纵的部队情况和战斗风格并不熟悉。
战斗从一开始就趋于激烈,华野四纵在夺取城东制高点670高地时,遭到川军多次反突击,经过两昼夜激战才拿下山头,伤亡却高达1500余人。而华野三纵在攻击北门时也很不顺利,遭敌密集火力杀伤,中野九纵负责攻击城西南,由于地形狭窄无法展开兵力,攻击也陷于停顿,打到30日深夜,仍然未能完成纵深突破。
(整20师杨干才)
1947年的最后一天,陈赓和陈士榘决定投入预备队三纵8师参加攻城作战,激战经日,终于有所进展,不出意外的话,整20师被歼也就在两到三天之内。然而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老蒋的严令下,白崇禧不得不同意整11师北援,装备精良的胡琏部队推进很快,已经到达确山以南的正阳地区,并与负责阻击的中野一纵交火。
鉴于平汉路破袭战已历月余,各部伤亡较大且甚为疲劳,为避免陷于被动,陈赓、陈士榘下令撤出战斗,确山围歼战由此功亏一匮,让川军这支劲旅逃脱了覆灭的命运。淮海战役后期,最后一支从华中来援的敌军,正是这支部队(番号恢复为20军),也是该军接应到了逃跑的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倒是挺够意思。
(粟裕和陈赓将军)
战后,陈赓对未能从速歼灭整20师非常内疚,根据华野的战斗总结,确山战斗主要是三纵没有打好,未能第一时间以主力8师投入战斗。另外也有客观原因,即陈赓与华野各纵的临时通讯不够顺畅,两个野战军部队之间互相谦虚互相客气,所以在用兵时存在顾虑,致影响了战斗决心。实事求是地说,既然以华野两个纵队为攻击主力,由陈赓将军担任攻城总指挥,是不太合适的,毕竟建制不同。
整20师在确山顽抗能够免于被歼,在当时的蒋军中可是不多见,所以白崇禧亲自“劳军”。不过这支川军精锐仍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在后来的渡江战役中,华野25军、27军兵锋直指芜湖,在此防守的第20军在攻击下土崩瓦解,很快即被全歼,终于给功亏一匮的确山战斗划上了园满的句号。
1949年4月24日,20军军长杨干才率残逃到芜湖附近的湾沚时,身边只剩汽车两辆和卫兵数人,眼见突围无望,于是拔枪自杀。
(陈士榘将军)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功亏一篑的著名战役。
16万志愿军,将5万美军在长津湖一带成功的分割成5块相互不能联系的狭小地带,可以说,此时的志愿军凭借优势的兵力,完全可以全歼美军。但是,结果却令人意想不到!这个被16万志愿军包围的美军“陆战一师”和美军第七师5万人,只有一个“北极熊团”被我军全歼外,其余美军全部在我大军眼皮子底下逃脱,而且是成建制的逃脱。
此次战役,虽然将美国为首的联军赶回了38线以南,但是,我四倍于美军的强大部队,竟然没有歼灭美军3-4万人,真可谓为功亏一篑。回顾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出三方面经验;后勤保障、装备落后、战术落后。
1、后勤保障;
1950年11月初,我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刚刚从福建调往东北地区,在辽阳、本溪地带修整、准备作为后续入朝作战,计划修整训练1个月,结果刚刚到达修整地带不足10天,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就接到了中央军委及志愿军司令部的命令,即刻入朝参战,目标任务是;9兵团下辖20军、26军、27军共计16万人,秘密跨过鸭绿江、隐蔽运动,务必在1950年11月26日前,到达朝鲜东部的长津湖地区集结,并隐蔽完成对美军第10军的包围任务。
由于任务紧急,战机失不再来,我9兵团16万战士,仓促入朝,结果是,16万大军只有不足2万人配备了棉衣,绝大部分士兵还穿着着在南方的单衣裤,11月23日拂晓,我9兵团的16万大军全部秘密的渡过了鸭绿江,行进在北朝鲜的崇山峻岭之间。1950年11月的北朝鲜,迎来了50年一遇的暴雪,气温骤降到零下30度,23日渡过鸭绿江的当天,我军就被严寒的天气冻死800余人,冻伤千余人。我英勇的志愿军并没有被严寒吓倒,他们依然按照规定时间到达了制定地域隐蔽,完成了隐蔽接敌,张开“口袋”等待美军陆战一师的到来。
而此时的9兵团战士,不仅身着单衣在冰天雪地里隐蔽,而且我们的战士只能一把炒面就着一口冰雪,26军从国内运来的30车棉衣及粮食弹药,被美军的空袭燃烧殆尽、20军更是惨烈,战士的炒面都用完了,一个师仅有的十几门迫击炮,由于严寒天气,一门也打不响了。虽然,按计划美军的“陆战一师”3万余人,钻进了我们的口袋,但是,由于没有制空权,我们的16万大军却成了“孤军”,在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打击下,我16万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几乎为零,没有棉衣、没有实物、缺乏弹药,这是我大军面临的巨大问题。
2、装备落后;
1950年11月26日,围歼美军王牌陆战一师的战斗如期打响,瞬间,我人民志愿军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从末膝深的冰雪里跃起,在不绝于耳的军号声的鼓励下,奋勇杀敌,当时,美军全部惊恐万分,他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子冒出这么多中国军人,战斗前期,志愿军在优势兵力下,迅速完成了对敌的分割包围。但是,美军、毕竟是参加过太平洋战争的美军王牌军,陆战一师的美军,凭借强大的地面火力及强大的空中支援,很快就稳住了阵脚,虽然,我军已经将陆战一师分割成大小5块不等的地域,而且相互孤立,不能相互支援,此时的战况对于我军十分有利,不过,武器装备先进、现代空地联合作战能力极强,他们在空中掩护下,迅速将重型坦克及步兵战场组成环形防御阵地,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与我军对峙局面,反观我志愿军,只有用轻武器攻击美军的钢铁阵地,我们的轻重机枪子弹打到美军的坦克上面如同弹脑嘣、我们的火箭筒打在美军重型坦克上面也毫无作用,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只能是,冒着敌人强大的火力,前面一片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前赴后继,又冲了上去,他们最有效的对付美军坦克的办法就是,身上绑满手榴弹,与敌坦克履带同归于尽,为后续冲锋战士杀开血路,即便是这样,我们的攻势也显得杯水车薪,对于美军钢铁组成的防御阵地无济于事。稳住阵脚的美军,迅速将几片孤立的阵地打通连成一片,并有组织的交替掩护成建制撤退,而我军在恶劣的天气下、在劣质装备下,眼看着美军成建制从包围圈逃脱。
3、战术落后;
面对敌人新装备、娴熟的空地协同作战,我军目瞪口呆、毫无办法,只能是靠着血肉之躯与钢铁对抗,结果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对于美军的实力估计不足,一成不变的采用我军国内解放战争时期的“围点打援、分割包围、集中优势兵力”等战术,结果是在拥有现代化装备及丰富战场经验的美军面前,收效甚微,甚至得不偿失。在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的古土里的“水门桥”附近,只埋伏了两个连的兵力,其实,我军高层也意识到了“水门桥”的重要性,结果是,这两个连士兵,在美军撤退的关键时刻,“一枪没发”,眼看着美军通过水门桥逃脱。后来,我大部队追击美军达到此地时,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两个连二百多战士,全部变成了“冰雕”,全部冻死在阵地上,没有一个人生还,他们大部分战士都目视前方,大部分都处于攻击的战术动作。他们的表现不仅震惊了我军,也震撼了美军高层。可以说此战,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表现,赢得了不可一世的美军的尊敬,震惊了全世界。
虽然,我9兵团功亏一篑,放跑了3万美军,但是,由此美军全部被赶回了38线以南。基本实现了我军的战略目标。此战,我军非战斗减员达4万余人,其中直接冻死达6000余人,严重冻伤1.2万人,冻伤2万余人,而真正的战斗减员仅有1万多人。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三战四平:害得林彪一生都没能打败陈明仁。
1947年4月,在合并了萧克的冀热辽野战军之后,林彪罗荣桓统率的东北民主联军人数已猛增至五十万大军,人数比刚刚出关时增加了三倍多。
而东北的国军扩军效率感人,杜聿明、熊式辉千方百计搞了两年,怎奈林彪各种零敲碎打,最后也只不过把国军从25万人增加到28万人,从2:1到1:1.7,东北国共两军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此时,踌躇满志的林彪计划对国军发起夏季攻势,5月13日,民主联军打了怀德,进逼长春,陈明仁71军在救怀德途中被刘震、李天佑两个纵队抓野,88和91两个师基本报销。
现在,71军实际上只剩下了87师一个师,而且这个师5月30日还被刘震二纵在昌图敲掉了一个团。
四平之战:国军悍将陈明仁
现在陈明仁手上只剩下了第13军54师,87师一共不到两个师防守四平,根据情报,总兵力不过一万五千人。
于是,真·林总的野望上演了。
6月上旬,民主联军组织了李天佑一纵、邓华西满纵队(七纵)及六纵17师,相当于7个师的兵力,配属两个炮兵团,由李天佑任总指挥大举围攻四平。
攻城部队背后,是林彪亲率刘震二纵、曾克林三纵、吴克华四纵、洪学智六纵及两个独立师在四平南线打援;另以五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于四平以北负责阻击长春方向的援军,合计各路人马达32万余人。
民主联军7个齐装满员的师11万人打陈明仁两个师四个团,那还不是三个指头抓田螺——稳拿嘛!因此,李天佑跟林总拍胸脯保证说:“最多五天,拿下四平!”
林彪又何尝不想洗刷上次在四平失利的耻辱,二战四平那真是败得太惨了,害得他被杜聿明一路撵过松花江,差点退到苏联吃大列巴!
但是林彪不知道的是,陈明仁已经把四平周边所有地方保安团全都拉进城,又下令党政军警所有系统凡是能拿枪的全部武装起来,这样一共凑了3.4万人,那就不是两个师,而是大约一个军的实力。
而且,林彪太小看了陈明仁的抵抗意志和城市防御能力,经历过抗战后期松山大战的国军吸收日军经验几乎把四平每一幢楼房都变成了碉堡,让民主联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
战前,陈明仁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四平城中的所有阵地、工事、碉堡都编了号,并清楚地写着负责防守的军官、士兵的姓名,并且许进不许退。
其中,国军87师261团某排死守富盛泉烧锅据点,一共打了四天五夜,至7月1日拂晓民主联军撤退后该排仅剩4人,而负责进攻泉烧锅据点的6纵18师54团则几乎全打光了。
也是这个排,在最后关头把库存的大豆倒在路上让进攻的民主联军战士纷纷滑倒,在最后的重机枪扫射下伤亡惨重,让国军熬过了最后五分钟。战后该排排长廖钧和军长陈明仁一样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从6月11日外围战斗打响到6月15日发起总攻攻入市区,民主联军伤亡数千人,仗远远比原来想象的难打。20日,民主联军攻破国民党军核心守备区,占领国民党71军军部,全面占领了四平路西区,此时陈明仁前期组织起来的一帮乌合之众已经全部报销了,但李天佑的一纵和西满纵队也基本打残。
四平之战:后来的东野五虎之李天佑
一开始民主联军是一个营负责打一个街区,后来发现打不下来,只好不断添油,一个连打一幢房子。由于四平久攻不下,6月23日林彪不得不解除李天佑指挥职务,换上原来打援的洪学智六纵继续进攻。
国军部署在路东区的就是原来87师和54师最有战斗力的四个团,到6月25日,六纵和一纵三师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攻占陈明仁在路东区的主要据点天主教堂。
不说四平战火纷飞,杜聿明也没闲着,在得到周福成53军出关增援后,从6月17日开始杜聿明指挥廖耀湘新6军、周福成第53军、卢浚泉第93军共八个师,兵分三路北上四平;同时令潘裕昆新1军以李鸿新38师留守长春,其余两个师南下出击牵制林彪。
6月19日国军攻占本溪,23日攻占开原,让林彪始料未及的是53军和93军这两个杂牌军表现神勇,接连突破民主联军的阵地,由于林彪把洪学智纵队调去打四平,在南线变成三个纵队对国军三个军,已经失去兵力优势。
而且,国军这次保密工作居然搞得不错,使林彪一直以为53军留在本溪,还没有北上,就在刘震的二纵和卢浚泉93军在昌图大打出手之际,6月27日53军突然出现在八面城威胁二纵侧后,使得民主联军防线全面动摇。
四平之战形势
消息传来,93军士气大振,不惜以肉搏战、白刃战拼死冲击,终于击退了民主联军二纵,攻占泉头车站,此时邓华西满纵队还没有来得及投入战斗。
而三纵和四纵也没有打下新六军,反而失去了不少阵地。到6月29日,93军势如破竹,进占毛家店,距离四平已仅有10公里;与此同时,自长春南下的新一军,连续突破民主联军阻击,攻占陶家屯、公主岭,并分兵进攻怀德;
6月30日午后,国军53军率先突破二纵的最后防线;正面的93军趁势全线冲锋,民主联军局势十分被动。
到6月30日,民主联军已经攻占四平大半个城市,打掉了国军约两万人,并将陈明仁所剩无几的部队压缩在四平路东区很小的范围内,就在四平旦夕可下之际,林彪却下令全面撤军了。
林总当然知道此时民主联军继续进攻固然可以拿下四平,吃掉陈明仁,但打完四平马上要面临国军的南北夹击,弄不好就会重蹈二战四平的覆辙,得不偿失,这是一贯用兵谨慎的林总所不愿看到的。
事实证明,只要常公不发动微操大法,国军的作战指挥也不会那么渣,但搞笑的是,战后国军第一功臣陈明仁因被陈诚攻击贪污军粮而调到南京任有名无实的总统府参军,后来又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导致林彪一生都没有能击败东北战场的宿敌陈明仁。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解放战争中,我军有两次“功亏一篑”的作战,教训十分深刻。
大同集宁战役1946年的大同集宁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遭遇的一次较大的挫折。
战前,我军判断:晋北战役后,大同的铁路已被切断,陷入孤立,阎锡山很难增援。而附近的傅作义部,虽然距离较近,但毕竟大同不是傅作义的战区,增援积极性有限。
我军遂定下攻取大同的决心。计划20天左右的时间攻取大同。
1、攻城作战:虽不断胜利,但经验不足,未达目的。
我军在大同外围的作战中,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是,由于我军没有控制机场,敌军从包头运来了一个大队的兵力。同时,国军决心死守大同,迅速收缩城内,顽固抵抗。
如此,外围作战,我军虽然打击了敌军,但未能歼灭敌有生力量。
而退守大同的敌军兵力充沛、火力凶猛、依托坚固工事,我军攻城部队迟迟难以破城。
2、打援作战:指挥失误,功亏一篑。
为了解救大同,老蒋把大同划给了傅作义的战区。
得到鼓舞的傅作义迅速来援,并迅速突破了卓资山防线。
即便如此,我军打援部队的兵力有优势,有机会歼灭傅作义的救援部队!
当傅作义兵临集宁时,我军主力迅速集行军抵达战场,并攻取了傅作义部在集宁的外围要点!
此时,集宁城内是我军守军,城外要点为我军控制,傅作义部实际上已经被我军分割包围了!
但是,或许是通讯不畅的缘故,我军整整一天没有组织大规模攻击,敌获得了调整的时间。
傅作义决心先集中兵力攻下集宁,再固守待援。
12日傍晚,傅作义攻下集宁。但许多要害阵地也都在我手中,我军仍有相当把握夺回集宁。
此时,我军下达命令:暂停攻打集宁,先打靠近的101师。
可是,由于仓促变更作战方向,我军准备不足,对道路、地形不熟悉,攻击101师再次陷入僵局。
在集宁巩固下来的傅作义迅速恢复阵地,开始夹击我军!
战局急转直下,我军被迫放弃集宁作战,撤出战斗。
16日,我军撤围大同。
此战中,我军在攻城、打援方面的组织都有不少失误。
尤其是在打援方面,我军在有利条件下先是贻误战机,后是仓促变更部署,使得战局急转直下。
四平战役(1947年)1947年的四平之战,也是功亏一篑。
四平,东北中部交通枢纽,谁占据此处谁就有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7年的夏季攻势后,我军把目标再次瞄准了四平。
当时,我军10余万大军向四平集结。而四平城内,只有陈明仁“打补丁”一般的3万多军队。
88师、91师在夏季攻势中遭到重创,除此之外,陈只有刚来增援的13军54师和几个保安团、保安大队这样的杂牌部队。
可是,我军这一仗却没打好。
1、轻敌情绪,对敌抵抗能力认识不足。
我军产生了轻敌情绪,以为陈明仁残军士气低迷,一冲就垮!
但是,仗打起来后,情况却不一样了。
陈明仁铁了心要死守四平!在他的领导下,不管是先前的残兵败将还是杂牌部队都打得非常顽强。
而且陈明仁集结了一切可以找到的力量,把征服官员、警察、百姓都发放武器,决死抵抗。
2、攻城兵力、火力配置不足。
我军17个师部署于打援;只由李天佑率7个师、5个炮兵营负责攻城。
表面上看,我军攻城兵力仍占优势。
但四平是日军当年按照战备标准修建的,工事坚固,而国军此时仍然有火力优势,更有飞机支持!
可以说,在陈明仁决死守四平的情况下,我军优势是不够的。
3、攻城经验不足。
此战,我军攻城经验不足的问题暴露得十分明显。
(1)、在攻城作战中,打开突破口、扩大突破口的经验不足。
由于敌军防御严密,我军在进攻开始后只打开了一个狭窄的突破口。
随后,我军在敌军火力封锁下,在这个狭窄口子投入大量兵力,效率不高,伤亡大。
(2)、对敌火力打击保护措施不够。
这个季节的四平,白天长晚上短,一天只有8个小时是黑夜。
我军为弥补火力不足,昼伏夜出,无可厚非。
但因我军保护措施不够,即使我军白天不进攻,伤亡也比晚上进攻时还大!
当时,东北战场上,我军在总体力量上仍不占优势。
由于攻城缓慢,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人集结大部来援,我军阻援困难。
而敌军救援决心极大,留兵与我阻援部队作战,军队仍然扑向四平。
最终,我军在攻占3/5的市区,尤其已经攻取最难打的西区的情况下,撤退。
对这2次“功亏一篑”,我军战后都进行了充分反思、学习,因此,这两次失利,为我军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般认为:这两次失利,有客观原因。比如敌强我弱的大环境,比如敌将傅作义、陈明仁的表现。
也有主观原因。我军在兵力部署、指挥调度、战斗情绪等环节都出现了失误。
所幸的是,我军是一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的队伍,通过总结、学习,我军吸取了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崛起于十三世纪初的蒙古帝国,曾征服了大半的欧亚大陆。在帝国扩展的征战中,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智勇兼备、灵活机动的蒙古铁骑。这支部队在战场上攻城掠地,横扫欧亚大陆,令欧亚各国闻风丧胆。
然而一向能征善战,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却在攻打合州钓鱼城时受阻,以至蒙哥可汗亲临前线指挥,被流石击中不治身亡,三路大军在原本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决定撤兵,使得消灭南宋的计划功亏一篑,一统中国后延20年。
引言公元1251年,蒙哥继承汗位,先后两次发兵攻打云南并消灭了大理国,接着意欲进军南宋统一中国。
公元1258年,蒙哥与其四弟忽必烈,及大将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军南下,进攻南宋。
七月,蒙哥率领的四万精兵抵达四川。此外,除了本部人马,蒙哥还从各地征调了部分部队过来,加上四川驻地的蒙军,此时蒙哥的军队兵力达到了十万左右。
攻打钓鱼城蒙哥一路攻城拔寨,很快逼近了合州(现在的重庆)钓鱼城。然而钓鱼城三面环江,四周都是险崖峭壁,地势险要异常,再经过城防修建,俨然形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堡。
为了减少伤亡,蒙哥想通过招降方式收服合州。于是派南宋降将晋国宝前往钓鱼城劝降,不料被守将王坚下令斩杀。
自古以来,就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约定。王坚作为钓鱼城主帅,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了以表守城决心,断绝了钓鱼城军民降蒙之念,他只有这么做了。
使臣被斩,彻底激怒了蒙哥。 公元1259年2月初,蒙哥率大军猛攻钓鱼城,钓鱼城之战正式打响。
钓鱼城军民在主帅王坚的指挥下,与蒙军展开激烈战斗。他们充分利用了高强与地理优势,巧妙守防,杀死大量蒙军,成功阻挡了蒙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蒙哥命丧钓鱼城蒙军经过了几个月的拉锯战,却始终无法攻破钓鱼城。蒙哥心急如焚,亲临到一线督战,不料被飞石击中,身负重伤,几天后不治身亡。大汗已死,蒙军不得不从钓鱼城撤兵。
由于蒙哥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汗位空缺。另一路南下蒙军统帅忽必烈得知哥哥蒙哥的死讯,也赶紧从鄂州撤兵北返,准备回汉庭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而西征的旭烈兀已经攻克了阿拉伯地区,当他正要进攻埃及的时候,蒙哥死去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他同样也觊觎汗位,所以立马撤出主力军赶回蒙古。
蒙哥一死,他的几个弟弟为了争夺汗位相继撤兵返回蒙古,因此蒙哥生前制定的所有扩张计划被迫停止。
结语蒙哥在钓鱼城之战的意外身亡,不仅使得消灭南宋计划功亏一篑,让南宋延存20年。同时也改变了西方世界的命运,拯救了整个西方的文明。
忽必烈继位后的蒙古帝国,由于在汗位争夺期间,大大消耗蒙军军力。之后除了统一南宋战争之外,已无力对外扩张。所以说蒙哥之死,结束了铁木真以来对外扩张的策略,使得欧亚大陆得以了安息,以至于西方人认为,蒙哥之死是“上帝折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