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上海籍的知名军事将领?
1944年2月25日,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74军军长王耀武,因功擢升新组建的第24集团军总司令,这就意味着第74军军长的宝座出缺。正在贵州遵义地区(师管区)训练新兵的副军长李天霞闻讯,立即从后方赶往前线军部所在地湖南邵阳,在他看来,接掌这个王牌军军长之职的人选,非他莫属。
李天霞,黄埔三期毕业生,民国时期的江苏宝山人氏,放到今天就是妥妥的上海市区户口。李天霞自幼家境殷实,年轻轻轻就喜欢上了按摩足疗大保健等项目,最爱去的就是虹口区的日本按摩院,属于黄埔军校中最早一批“奋起抗日”的学员。黄埔建校时的1924年,18岁的李天霞已经在上海的北四川路、海宁路一带小有名气,无非就是挥金如土,敢结三教九流。
在体育老师的引导下,李天霞逐渐有了进步思想,1925年4月与毛邦初、方先觉等几十名青年共同前往广州,就读黄埔军校第三期。北伐战后,李天霞已升任第3师少校营长,驻军上海曹家渡,但之后仕途一直不顺,干了将近四年的中校团副也没有转正,直到担任保定编练处中校团副期间,终于撞见了“贵人”王耀武。时王耀武奉命执掌新组建的补充第一旅,而该旅官兵基本出自保定陆军编练处(处长钱大钧)。
为了拉拢李天霞从而搭上钱大均这条线,王耀武保举李天霞出任补一旅第三团上校团长,从此王李二人搭起了班子。1936年补一旅扩编为第51师,李天霞水涨船高成为该师少将副师长,淞沪会战爆发后第51师和58师合组第74军,李天霞以51师少将副师长兼153旅旅长,手下两个团长分别是张灵甫和邱维达,因此可以说,李天霞确实是王耀武军事集团早期的二号人物。
实事求是地说,李天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淞沪会战为掩护大军西撤,曾率153旅在京沪铁路大桥与日寇血战三天三夜。南京保卫战,登上城墙力战不休,最后渡江脱险。武汉会战期间外调第40师师长,在庐山战斗中也与敌重大杀伤。1939年6月,王耀武晋升第74军军长,而李天霞顺理成章擢升第51师师长,这一期间,如果仅靠吹牛拍马而不是战功,李天霞不可能扶正王牌师师长。
1941年春,王耀武率军参加上高会战,李天霞第51师在战场南路大破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为上高大捷立下汗马功劳,战后51师获“第一号陆海空军武功状”,这个荣誉是很有点含金量的,余程万57师才是“第二号武功状”。1943年晋升第74军中将副军长兼贵州镇远师管区司令,负责为第74军训练和补充新兵,正是在这一期间,第74军发生剧烈的人事变动。
可惜王耀武还是有些偏向张灵甫的,一方面是李天霞与其资历相当不好控制,另一方面是王耀武当时已经“通天”,李天霞失去了利用价值,而张灵甫当时只是个师长还不够级别接班。于是王耀武来了一个“移花接木”,调集团军所属第100军军长施中诚回任74军军长,然后再保举李天霞继任,这样操作的结果就是,李天霞虽然升职晋级,却被踢出了第74军系统,从此与军长宝座无缘。
李天霞心中有苦说不出,毕竟已经成为了中将军长,也算是王耀武集团的嫡系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第100军改制为整编第83师,李天霞又成为了中将整编师长,先厚在李默庵、汤恩伯的指挥之下,于是才有了孟良崮战役中的“千里救援李天霞”。
不过抗战以后,李天霞作战不那么卖力气了,贪财好色的本性开始显露,不复抗战时期的悍勇,所以无论怎么开脱,战役初期李天霞100%有看张灵甫笑话的念头,只是他有两个想不到:第一是张灵甫能被全歼,第二是老蒋后面真急眼了。
1947年5月17日,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老蒋追魂电到达:“汤恩伯撤职查办,李天霞就地枪决”!但是在顾祝同、汤恩伯的包庇下,以及李天霞流水一般的金条花出去,到达南京即被保释。随着汤恩伯、黄百韬在军事检讨会议上翻盘成功,6月间李天霞还获得三等云麾勋章(黄百韬才混了个四等),不久复出担任绥靖区副司令,以及第37军军长等职务,全身而退。
1949年9月,李天霞转任福建平潭防卫指挥官兼重建的第73军军长,仍然隶属于汤恩伯指挥,结果在三野十兵团的打击下土崩瓦解,随即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一年之后在黄埔系几位大佬的求情之下获释,从此离开军界,1967年离世。
历史上有没有上海籍的知名军事将领?
上海籍的开国将军不多,但在新中国人民军队建设中,却涌现出了不少知名高级将领,今天介绍几位,他们是:
△沈金龙,上海南汇人,海军上将军衔。1956年10月出生,历任旅顺保障基地司令员,大连舰艇学院院长、海军指挥学院院长、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海舰队司令员等职,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
△张定发,上海吴淞人,海军上将军街,1943年12月生,1960年7月入伍,曾在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班进修。历任北海舰队参谋长、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海军司令员。
△熊光楷,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西省南昌。解放军上将军衔,1939年出生,1956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外语专科学校;军事学院高级系速成班。历任总参某局副局长、总参某部副部长、部长、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等职。
△郑和,上海市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58年11月出生,毕业于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战役战术专业,历任陆军第31集团军参谋长、原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原总参军训部部长、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部长等职,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长。
还有一些上海籍的中将、少将,就不一一介绍了,欢迎友友们补充。
历史上有没有上海籍的知名军事将领?
历史上有没有上海籍的知名军事将领?肯定是的,开国将军中就有3位是上海人。
钱信忠(1911—2009),江苏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人,开国少将。1932年钱信忠从李默庵部投奔红军,到陂孝北红军医院工作,1935年加入党。曾任红25军医院院长,红15军团卫生部部长,八路军129师军医处长(后称卫生部长),野战卫生部部长兼政委,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部长,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卫生部部长等职。曾为程子华、徐海东等治伤。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区卫生部部长,1951年赴苏留学,获医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卫生部部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孙俊人(1915-2001.06.19)江苏省松江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开国少将。1938年7月,孙俊人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大学本科毕业后,到延安陕北公学高级班学习,同年入党。曾任延安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副厂长、厂长,延安军委三局技术研究室主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总参通信部科技处处长,总参通信兵部副主任兼科技部部长,国防科委第10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1956年7月调回总参通信部,参与研究制订电子等科目的发展规划的后期工作,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徐立行(1911—1985)原名俞献诚,上海市人,开国少将。1932年徐立行参加淞沪抗战,曾任19路军连长。1937年参加武汉新四军军部筹备处工作。1938年入党。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前方司令部训练股股长、参谋训练队队长、秘书,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秘书主任,军事学院高干队学员兼第一区队区队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参谋处处长,皖西军区副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教育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今天上海籍的上将、中将和少将就更多,这是上海的骄傲。
历史上有没有上海籍的知名军事将领?
开国将军中上海3人 均为少将
历史上有没有上海籍的知名军事将领?
没有。上海古代是渔村,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1840以后。明清大部分时间海禁,所以没有大的发展。现在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
历史上有没有上海籍的知名军事将领?
陈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