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电影八佰里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我相信凡是看过近日热播的电影《八佰》的观众,一定会被陈树生身捆手榴弹,拉响弹弦,从仓库顶跳下与日寇同归于尽的镜头所感动。
反正我是热泪盈眶,为有这样的民族脊梁而激动。
感动之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陈树生直接把手榴弹扔下去不行吗?为什么还要跳下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首先说明一点的是,陈树生与敌寇同归于尽是真实的历史,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最悲壮的一幕。当时一些上海民众,外国记者和英美界的侨民目睹了这一壮举,外文资料也记述了这件事。
陈树生,湖北利川人,时为守军二连二排的一名付班长,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任敢死队队长。
在纵身一跳之前,他给远方的母亲留下了这样的遗言:“舍身取义,儿所願也”!就义时年仅时21岁,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英雄吧!
陈树生和守军当时面对的是危急局面。
守军顽强抵抗日寇的进攻,由于四行仓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日寇不敢动用大型火炮炮击。
原来四行仓库的后面,也就是苏州河南岸是英美公共租界区,如果日寇用火炮炮击仓库,很可能会殃及租界里的煤气站,日寇怕引起国际纠纷,因此有所忌惮。
如此一来日兵只能在坦克的掩护下一点点推进,但守军居高临下射击,一时之间日寇很难靠近四行仓库。
这时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想出来一个办法。让日兵几个人顶着加厚的装甲钢板,慢慢运动到仓库墙根下,用军稿挖洞埋炸药的办法定点爆破。
这个办法确实可行,定点爆破涉及不到周围的建筑,如果日寇埋好炸药,四行仓库就会整个坍塌下来,6楼上的守军就会全部砸死在里面。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埋炸药的日寇消灭掉。
但子弹肯定穿透不了钢板,扔手榴弹,手榴弹都被钢板反弹到了一边,根本伤不到日寇。
情况危机,容不得人多想,如果再想不出办法日寇就会点燃炸药了,到那时说什么也晚了。
此时陈树生急红了眼,眼睛好像要喷出怒火一样。只见他把手榴弹缠在腰间,没有豪言壮语,在跳下去的那一瞬间,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和下面埋炸药的日寇同归于尽。
陈树生之所以跳下去是因为没有别的办法,他要用身体的重力砸开日寇头顶上钢板缝隙,只有落在日寇的脚下才能炸死敌人,这就叫同仇敌忾。
有人说了,把手榴弹绑在一起,达到人的重量往下扔,不是一样能解决问题吗?
如果不是危急时刻,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冷静的想,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但是当时的情况瞬息万变,战场上不容你慢慢想办法,也许在人们捆扎手榴弹的时候,日寇已经点燃了炸药包,这时再扔手榴弹集束就晚了,在刻不容缓的情况下,陈树生选择了最简单最直接但最壮烈的办法跳了下去。
文/秉烛读春秋
请问电影八佰里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谢谢邀请。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及老兵回忆录,身绑集束手榴弹跳下的是陈树生烈士。当时日军由于忌惮租界的煤气储罐,不能用重炮和飞机轰炸,对四行仓库坚固厚重的钢筋混凝土墙束手无策,遂派出几十人带着炸药包举着很厚的装甲钢板推进到仓库墙下实施爆破。电影里这段描述是很逼真的。此时孤军从上方无法打穿钢板,扔下去的手榴弹都被钢板弹开无法奏效,需要有重物砸开钢板之间的缝隙才能炸到里面的鬼子。可是情况紧急,鬼子马上就要点燃引信了,此时往麻包重物上绑手榴弹肯定来不及了,而当时孤军士兵的手榴弹携行具就是在胸前腰际绑一圈,现成的,所以烈士在危急之下带着满身手榴弹又手持好几个,拉开引信直接跳下去用体重砸开钢板间的缝隙掉入敌群,当场炸死近20个鬼子。此情此景被对岸的民众亲眼目睹,还有外国记者拍下了照片,从而记录下了这淞沪抗战中壮烈的一幕。向烈士致敬!向所有的抗日英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英雄不朽!
请问电影八佰里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这个问题纯粹是键盘侠式的问题。当你坐在空调房里,手里拿着可乐,嘴里叼着烟卷,在键盘侠敲出这一行问题的时候,你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战场上瞬息万变,1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决定胜负,也能决定生死。
首先让我们来记住这位英雄,陈树生,湖北利川人,时为国民革命军88师补充团一营二连二排的一名付班长,也是敢死队队长。就是他在守卫四行仓库的时候,为了打退日本军要炸掉整栋楼的企图,而奋不顾身的抱着手榴弹跳了下来,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这个悲壮的故事,电影《八佰》里做了一点小小的改编,导演安排的是整个班的人,抱着手榴弹一个一个的跳下去,显得更加的震撼,但真实的历史中,其实只有陈树生一个人跳了下去。
那为什么陈树生一定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而不是直接扔手榴弹下去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曾经尝试过,但是没有效果。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如果仔细看你就会发现,陈树生等人是在往下扔手榴弹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选择了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的。
手榴弹为什么会没有效果呢?因为日军派出了一小队人马,每个人头上顶着一个加厚的钢板,连成一片一起运动。而手榴弹从点燃引信到爆炸,中间是有一个时间差的,手榴弹落到钢板上的时候还没有爆炸,就会被弹到一边去,所以起不到效果。
第二,情况危急,容不得半点犹豫。当时的情况是,日军已经运动到四行仓库楼下,企图在楼下用工兵锹挖出几个洞,埋上炸药,实施定点爆破,如果日军得逞,那么整个大楼就会轰然倒塌,楼上的全部守军就会全部被活埋到楼下。
即便不是全体阵亡,有人能够幸存下来,那么日军也会占领四行仓库,那么陈树生他们的守卫任务也会失败,这对军人来说,丢了阵地,比阵亡更加的耻辱。
日军也是训练有素,从挖坑到埋炸药,到爆破,可能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根本容不得上面的守军坐下来开个会,仔细研究研究。因此,作为敢死队队长的陈树生,才会不顾一切的抱着手榴弹跳下来,利用身体的重量,打开钢板的缝隙,在下面引爆手榴弹,这样才能把日本军全部给干掉。
好了,下面就让我们好好来聊一聊,这段值得国人永远铭记的悲壮故事。
电影《八佰》取材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淞沪会战。1937年8月,中日双方在上海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日双方投入了100万的兵力,整整持续了3个月,双方胶着不下。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国军下令全体撤退到苏州河南岸的租界内。
为了掩护主力撤退,也为了让国人知道,中国依然在抵抗,中国没有放弃抵抗,就决定留下一小部分部队,在苏州河北岸继续战斗,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陈树生所在的国军第88师第524团第一营,营长叫杨瑞符。
在和团长告别的时候,杨瑞符昂首挺胸敬礼,并大声的说:“请团长放心,我誓以最后一滴血,为中华民族争人格!”。作为第88师师长的孙元良很清楚,他留下的这个营将会是个孤军,他们的结局是孙元良早就知道的。
10月26日,第一营全体400名战士,进入四行仓库阵地,开始对阵地进行加固。之所以选择四行仓库作为阵地,有一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四行仓库是上海四家银行用来储存货物的一栋大楼,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整体建筑比较坚固,有利于防守。
第二,四行仓库是原88师的师部,这里储存有大量的引用手和粮食,可以供守军坚守很长时间。
第三,四行仓库紧邻苏州河北岸,南岸就是英美公共租界,日军不敢采用大火力攻击,如果有炮弹落到公共租界,日本人没法给英美交代。另外,在苏州河南岸,还有国军的炮兵在,可以随时火力支援四行仓库的守军。
当时有外国记者在外面问:“你们有多少守军?”,为了壮大声势,国军战士高声的回答:“有800人”。800壮士就是这样由来的。
在国军占据有利地形的情况下,日军久攻不下,但是他们又不敢用大炮轰炸,于是就派出一小队人马,每人头顶一个加厚钢板,运动到四行仓库楼下,企图在楼下安装炸药,把整个大楼炸掉。
作为敢死队队长的陈树生,率领战友们对日军进行狠狠打击,但是因为日军的头顶的钢板连城了一片,子弹和手榴弹都无法对日军进行有效杀伤。而此时,日军已经在紧张的挖坑填埋炸药,稍有迟疑,整栋大楼都会被炸毁。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树生果断的抱着手榴弹跳了下来,牺牲之前,陈树生曾有遗言“舍身取义,儿所愿也”,这是当时陈树生写给母亲的话。牺牲的时候,陈树生只有21岁。
10月30日,国军下令,全体撤回到苏州河南岸。不久,上海沦陷。
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只是机械的背诵,在哪年哪月,发生了哪些事情,比如,“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但是,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文字,历史的背后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更有让人不能忘怀的故事。
希望类似《八佰》、《集结号》这样的历史类电影能够多拍一些,让我们知道更多的历史细节,明白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请问电影八佰里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电影《八佰》里有个桥段,陈树生身上梱滿手榴弹从四行仑库墙壁破口跳下去与敌同归于尽。
我们从电影里看到,是日军派出了一小队人马手挚护盾潜到了四行仑库墙角下,企图挖洞安放炸药,如果得逞,四行仑库将万分危险,而仑库中官兵也已知敌之企图,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消灭护盾下的敌人,手榴弹扔在上面也无用,陈树生依然赴死,在身上梱滿手榴弹从6楼纵身跳下以巨大的冲击力砸开护盾与十几名敌人同归于尽!
陈树生,湖北利川人,时为国民革命军88师补充团一营二连二排的一名付班长,在谢晋元奉命率部守卫四行仑库时被补充加入,在战斗间隙中留下遗言“舍身取义,儿所願也”!竖日,便为粉粹日军炸墙图谋而舍身赴死!时年21岁
影片中如实的描述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亦是影片的泪点之一,但是作为电影在描写这一情节时却有点用力过猛,可能是为了表现壮士们都悍不畏死吧?其一,十余名日军每人手挚一硕大钢板护住潜往墙角,楼上手榴弹扔下亳发无伤,这个不大可信,钢板能单人手拿应不会很厚(厚了根本拿不动)虽不至被弹片贯穿,但手榴弹在上爆炸震也有可能将执板之人震损伤。其二,有陈树生一人纵下其冲击力和身上绑的十几枚手榴弹爆炸威力应足以破了日军这一企图,可电影中却有一班人排着队一个个从破口中喊着名字接踵跳下,这就纯属为宣染而宣染了,实为夸大其词画蛇添足也!
请问电影八佰里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八佰这部电影再一次点燃了全国人民爱国的情怀。其中一个细节更是让人感慨泪目,就是年仅21岁的陈树生为了炸开鬼子,直接抱着手榴弹从楼上跳了下去,用自己的身体砸开敌人的铁板,与敌人同归于尽。
估计好多人心生疑问,八百壮士居高临下,往下边直接扔手榴弹,效果不是更好吗?为何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行吗?
我们先来看看事件发生的背景【八佰】的战场环境叫“四行仓库”,就是四家银行用来存储物资的仓库重地。仓库下面几层基本都是光滑的墙壁,无法攀爬,选这样的地方作为大本营就是相中了它的坚固和易守难攻。
这对于进攻的日军来说就是一件头疼的事了,如何来打这场攻坚仗呢?顾及到河对岸就是英美领土,又有两座煤气罐,重型轰炸武器不能使用,架云梯?仿照古时候攻墙。很明显,这不可行,日本人伤亡惨重却没有丝毫突破性进展。
第二个方法就是用炸药在仓库底层炸出一个缺口,然后拥兵而入,于是日军组织突击队,人手一个“盾牌”组成上方屏障,然后接近仓库实施爆破作业。
正是这个坚固的盾牌,才使得陈树生抱弹而下。
陈树生抱着手榴弹一跃而下因为敌军有钢板护着,直接扔手榴弹根本无法起到效果:
- 手榴弹拉开引信到爆炸需要一定的时间,扔下的手榴弹还未爆炸就被敌军的护盾弹开。
- 即使手榴弹接触钢板后爆炸,但炸药的威力还是不行,日本重工业发达,钢材制作工艺先进,用一两个手榴弹是没办法炸开的。
- 日军小分队成员实战经验丰富,爆破成功的时间都是以分钟计算。
影片中也有一个镜头就是扔手榴弹下去无法炸开敌人的防护盾,所以情急之下陈树生抱着手榴弹跳了下去,这里还有一个特写,陈树生在往外走的时候中了一枪,在他被冲击的后退一步后毅然决然的跳了下去。
人跳下去之后用自己身体的重量先把钢板砸开,然后引爆的手榴弹才发挥了它最大的威力,把鬼子炸的血肉横飞。
那为什么用重物绑着手榴弹扔下去呢?
第一、时间紧迫、情况紧急,在这个危机关头,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找上百斤的重物绑手榴弹,时间就是生命,最好的办法就是牺牲自己,保全四行仓库,保全自己的兄弟!
第二、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在落到敌人钢板上后还能依靠最后一口气寻找最佳突破点进行最有效的破坏。
所以,这个桥段是有真实战史的,如今的四行仓库纪念馆里也有这个模型。但是实际上只有陈树生一人跳下去了,没有像电影里演的那样,跳下去很多人!导演是为了烘托这种气氛才安排了这样一个场景。
但这其实也是反应出一种悲壮的情怀,打击敌人真的不容易,那么多先驱为国捐躯,舍身取义,换取全国人名的幸福生活,这些人真的很英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请问电影八佰里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八佰》的战场环境为啥叫“四行仓库”吖?顾名思义,就是四家银行用来存放物资所用的仓库重地,不仅要防盗抢,还得能防小贼,所以你去过现场的话,会发现四行仓库下面几层基本都是没有窗户的。孙元良第88师能够选择这里作为师部所在地,那也是相中了四行仓库的坚固和易守难攻,“孙跑跑”基本的军事素养是具备的。
这样对于进攻的日军来说就比较尴尬了,顾忌到河对岸就是公共租界(美英租界合并而成,按当时的法理属于美英“领土”)以及两座大煤气罐,重型轰炸机和重炮都不方便使用,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步兵强攻。开句玩笑,你要是日军前线指挥官,你会怎么打这场攻坚战斗?第一招当然就是架云梯“爬城”。
那就是在机枪火力和步兵炮的掩护下,士兵架起云梯试图爬进仓库的上层窗户,然后再冲进去跟中国守军肉搏,战斗经验丰富的鬼子兵肯定要强于多为新兵的“400壮士”。可问题是这招也最容易破,古代人用刀箭都能对付的云梯爬城,88师的轻重机枪和手榴弹更是得心应手,日本人伤亡惨重并且没有丝毫突破性进展。
第二招就是在仓库底层用炸药崩出缺口,然后步兵一拥而入,应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如果日军敢动用大口径加农炮,其实两发炮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可麻烦在不是不能用嘛!所以就得组织突击队,冒着守军火力冲到仓库下面进行爆破,怎么样防止突击队在守军居高临下的火力下不至于全员“玉碎”呢?最专业的办法是战车掩护接近,然后人手一个“盾牌”组成对上方的屏障,再实施爆破作业。
这是个很古老的办法,明末清初由于火药和火器的发达,清军攻城已经采用了这种手段,并且有专门的“重甲步兵”举着盾牌干这个活,他们冲到城墙下面冒着箭矢安放火药,而守军当然会从城墙上开枪放箭连带扔滚木擂石乃至于热油,所以是个挺危险的工种。不过一旦安装好足够的火药把城墙炸开缺口,以清兵的野战能力冲进去就是鸡犬不留,所以日本人学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古代的重甲也未必能挡住现代化的枪弹,所以日军使用了钢板作为盾牌,人手一块聚在一起就是装甲防护罩,面对这样的装甲防护,中国守军的捷克式、中正式步机枪弹肯定是打不透的,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
但是也有问题,第一是在敌人的火力威胁下,再考虑抛物线的落点问题,从楼内准确地扔到完全垂直的墙角下颇不容易。第二就是由于手榴弹的自重较小,容易被钢板弹开落在远处爆炸,如果真得让鬼子兵爆破成功冲进楼内,那麻烦就大了,400壮士非得全军覆没不可。
德械师普遍使用的德制M24手榴弹或者仿制的“巩式”手榴弹都不太重,尤其后者为了更适合于东方士兵的体力和身高,它的弹体较短,只相当于M24的2/3,重量也只有450克(一斤不到),大约为M24的70%,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
虽然挺好用,不过也有明显的弱点——装药量只有50克,爆炸威力比M24要小得多,在日军的钢板防护下,单单甩手榴弹杀伤力大打折扣了,估计不能破坏其炸墙的企图。而如果是一个大活人绑满手榴弹坠下去,那就是100多斤了,足以撞开鬼子的钢板幕然后炸它个七荤八素。
所以《八佰》这个桥段是有真实战史的,如今的四行仓库纪念馆里也有这个模型,即第88师524团一营的一名叫陈树生的班副,在日军试图爆破墙体时情急之下,毅然在身上绑满手榴弹跳了下去,用身体的重量撞开钢盾,然后再炸得鬼子兵血肉横飞,这个湖北小伙子牺牲时年仅21岁。因此在电影中,导演把这个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放大,剧情变为机枪连士兵排着队喊着口号和遗言纷纷跳下,确实令人泪目。
作为军事爱好者,其实笔者个人对此举有点质疑,因为四行仓库内存有许多装满货物的麻包,完全可以把这些麻包当作滚木擂石一样砸下去,撞开日军的钢板幕之后,再甩手榴弹破敌,并且一堆麻包扔下去以后,还能够有效保护下层楼体不被敌人接近,何必一定要用人命去填呢?打仗不光靠勇敢,还得动脑子,如果说陈树生慷慨赴死是情急之下,那么机枪连排队跳楼就大可不必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