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劳苦功高,被群臣两次举荐担任丞相,为何遭到孙权拒绝?

答案:因为张昭的性格就决定了孙权绝对不会让他担任丞相这个官职。一旦张昭当了丞相,恐怕张昭和孙权三天两头就要吵一架,不但要吵架,还有可能大打出手。

事件回顾

在三国历史当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奇特现象,张昭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不老之臣了。

什么叫不老之臣呢?简而言之,张昭在东吴的地位也好,声望也好,甚至他当官的年龄也好,都达到了一个极限值,而且这个极限值很难有人突破。

如果这句话我们换成封建王朝当中对于官员的普遍称呼的话,就不难发现张昭在东吴的威望十足。

在公元222年的时候,孙权担任吴王,并且对朝廷进行了一个改革,改革的最大成就就是设立了丞相这样的一个官职。

既然有了官职,就必然而然的需要有臣子前来就职,当时所有的臣子都没有争抢这个官职,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官职非一个人莫属,那个人的名字叫张昭。

当所有的臣子把这个名字递交上去的时候,孙权犹豫了,并且不久之后直接表明丞相的官职公务繁忙,而且做的都是琐碎的事情,如果让张昭担任丞相的话,恐怕有些不妥。张昭应该担任更好的官职来继续为咱们东吴效力,暂且不把丞相官职给他了。

就这样,丞相这个官职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孙邵。

可是不久之后这个人也去世了,去世之后又空出来了,空出来该给谁呢?还是没有给张昭。

没错,这就是事实

这一下子臣子们都蒙圈了,难不成孙权和张昭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怎样的误会?而且这矛盾和误会解不开了。

张昭也是心中纠结万分,除了纠结之外更是恐怖,自己好像也没有得罪过皇帝啊,尽管自己平时性子直了一些,可是该说的该做的自己心里面也有个谱呀。

孙权见大家都有疑问,又害怕东吴的根基不稳,只能把真实情况说了出来。

孙权说到:张昭是个能臣,也是个干吏,可是张昭的脾气太冲了,而且我的脾气也冲,如果张昭当丞相那必然而然的需要每天和我对话,每天和我分析国家的事务,一来二去,我们两个人的矛盾必然会加深,反而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现如今我们让张昭专门的去工作一个事情或者去工作一个物件,在他完这件事情的时候,在给他分配另一个事情,更有利于君王的统治,也利于君王和臣子之间的关系。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小生在此谢过!】

张昭劳苦功高,被群臣两次举荐担任丞相,为何遭到孙权拒绝?

张昭字子布,东吴托孤大臣,为辅佐孙权稳定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张昭劳苦功高,在东吴朝廷和民间都享有巨大的美誉和影响力。但奇怪的是孙权在称帝后,连续两次拒绝让张昭当丞相,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原因:

一:孙权刻薄寡恩,忘恩负义。

孙权虽然在创业初期为了笼络人心,表现出重情重义和礼贤下士的样子,但是他骨子里其实是个很薄情的人,这从他对待其他人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来:兄长孙策把江山都交给了孙权,但是孙权对孙策的做法却让天下人寒心,他当皇帝后不但不追封孙策为皇帝,还不封孙策的儿子为王;陆逊在东吴风雨飘摇的时候临危受命,火烧刘备军队连营七百里,立下了盖世奇功,后来也因为立储的事被孙权逼死。所以对于张昭,孙权也不会有报恩的心理。

二:孙权心胸狭隘,计仇报复。

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压境,张昭和绝大多数人力劝孙权归顺曹操,后来虽然证明张昭等人的建议是错误的,但是东吴能够战胜曹操其实侥幸的成分居多,而且张昭的建议其实是为了天下早日一统,百姓早日安居乐业。孙权却抓住这点不放,甚至在登基称帝时还拿这事羞辱张昭。可见孙权心胸是多么狭隘。加上张昭性格刚烈,品格高尚,经常直颜犯谏据理力争,屡屡让孙权下不来台,孙权自然不会让他当上丞相。

三:孙权设丞相的本意只是摆设。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孙权一直是大权独揽,他设立相位的本意只是做做样子,绝不会容忍相权侵蚀皇权,自然不会让有声望和有能力的人来担任丞相,从他后来选的两个丞相人选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一任丞相孙邵名不见经传,庸庸碌碌毫无才干;第二任丞相顾壅,唯唯诺诺,更像一个传声筒;这样的人才是孙权需要的丞相。

尽管这样,张昭的高风亮节和无瑕品格还是赢得东吴大臣和百姓的巨大赞誉和尊崇,东吴群臣“上朝拜孙权,下朝拜张公。”几十年如此,足以说明公道自在人心。

张昭劳苦功高,被群臣两次举荐担任丞相,为何遭到孙权拒绝?

张昭劳苦功高,被群臣两次举荐担任丞相,为何遭到孙权拒绝?

群臣两次推荐张昭担任丞相,为何遭到孙权拒绝?实际上孙权自己就回答了拒绝的理由!

群臣第一次推荐张昭担任丞相的时间,是在孙权打算设立丞相的时候,当时的局势并不很好。

孙权拒绝的理由是“现在是多事之秋,做丞相责任重大,让他担任丞相,并不是优待他!”

群臣第二次推荐张昭担任丞相是在丞相孙邵死后。

孙权拒绝的理由是“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给与张昭的吗?做丞相的事情十分繁杂,而张昭性子刚烈,别人进言,如果他不听从,就会造成对他的怨恨责怪,这对他没有好处。”

孙权拒绝的这两点理由都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官话、套话,除此之外,我还想补充三点。

一, 从张昭看,张昭倚老卖老,固执己见。

二, 从大局看,君子用人如器,尽其所能。

三, 从孙权看,孙权与时俱进,唯我独尊。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一, 从张昭看,张昭倚老卖老,固执己见。

张昭是老臣,是孙权兄长孙策钦点的托孤大臣。孙权继承权力之初,张昭做过很多有益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功劳的累积,张昭有点我行我素,目中无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张昭性格刻板。

每次上朝时,张昭总是以功臣自居,板着个脸,让孙权看到不舒服。孙权曾说:“我和张公说话,不敢随便啊!”

这说明君臣相处不和谐!

其次,固执己见。

张昭每次上朝议事,言辞激烈,直言不讳,固执己见。经常在朝廷之上指责孙权,让孙权十分尴尬,甚至下不了台。

有一次在朝廷之上讨论向辽东派遣特使的事情,张昭坚决反对孙权向辽东派遣特使。无论孙权怎么做工作,张昭就是不让步,让孙权无法收场。孙权十分怒脑,手按刀把对张昭说:“我已经对你无法忍受了。每次上朝,进宫臣民向我行礼,出宫,臣民向你行礼。这些我都忍受了。现在你一次又一次在朝廷之上,与我过不去,这样下去,我还有什么威严,我恨不得杀了你!”

其三,十分任性。

孙权与张昭发生争执时,张昭常常以不上朝来威胁孙权。孙权上门赔礼道歉,张昭也是闭门不见。孙权装作愤怒,甚至用极端的手段,要放火烧张昭的房子,想吓唬张昭。谁知张昭反而将门关上,孙权由此长时间站在张昭门前。张昭的儿子实在看不过去,强行扶着张昭出来见孙权。孙权于是用车子把张昭接到宫中,并责备自己,向张昭道歉。张昭才同意上朝。

对此,习凿齿评论说:“张昭不是一个称职的大臣。作为大臣,多次进谏,君主不接受,就应该知难而退,怎么能和君主赌气呢?”

二,从大局看,君主用人如器,尽其所能。

孙权与张昭长期相处,对张昭十分了解。张昭性情刚烈,不好相处。张昭的长处是博学多闻,见多识广。只能议政,不能参政。而同时代的顾雍,与张昭相比,虽然也不爱说话,但是行为举止,都很得体。孙权曾说:“有顾公在座,大家都不能尽兴。”但是在朝廷之上,顾雍识大体,顾大局,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不与孙权相争。顾雍提的建议,孙权采纳了,而且有成效,顾雍都归功于孙权。如果顾雍提的建议,孙权采纳了,效果不好,顾雍又敢于承担责任,不推卸,更不会往孙权身上推,这一点与张昭相比,让孙权十分享受。

虽然顾雍某些方面比不上张昭,但是顾雍有胸怀,有修养。

有一次,顾雍去监狱审查吕壹。

吕壹是吴国臭名昭著的酷吏,曾陷害过顾雍。顾雍并不以此刻薄对待吕壹。相反对吕壹十分友善。同去的官员当面痛骂吕壹。顾雍批评这个官员,对这个官员说:“国家自有法律处置,你何必要这样。”

由此看出,顾雍把人性与法律界限分得十分清楚。对待吕壹,从人性角度讲,要友善。对待吕壹这个犯人,从法律角度看,依法办事。

所以,孙权在丞相的人选上,放弃了张昭,而选择了顾雍。这就是君子用人如器,各尽所能。实践证明,孙权用顾雍担任丞相是正确的,顾雍在丞相位置上兢兢业业做了十九年。这在吴国历史上是仅有的一例。

三,从孙权讲,君主与时俱进,唯我独尊。

孙权上任之初,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孩,所以对张昭的训斥能容忍。当孙权一天天成熟后,特别是做了皇帝的时候,孙权就再也不能忍受张昭的一意孤行与任性了。

再者,孙权也是人,有自尊心;作为皇帝,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孙权身上同时还有普通百姓有的特点,如孙权还很记仇。

孙权登基后,举行庆典。文武百官同来庆贺,张昭举着酒杯来到孙权面前敬酒。张昭还没有开口,孙权斥责说:“要是当初听了你的话,投降曹操,现如今讨饭都没有地方去!”虎得张昭连忙伏在地上请罪。

综上所述,孙权不让张昭担任丞相,第一是是张昭过于刚烈,不宜于班子建设。第二是张昭太任性,不便于沟通。第三是孙权拿张昭与顾雍比较,尽管张昭资历老,能力稍微强那么一点,但是却不好打交道。最后孙权宁可用顾雍这个合适的,放弃张昭这个任性的。第四就是孙权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张昭劳苦功高,被群臣两次举荐担任丞相,为何遭到孙权拒绝?

谢谢邀请。

张昭那是东吴的股肱之成。

孙策临死前交代孙权: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可见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重要性。

张昭在东吴是深得民心。孙权因为张昭是旧臣,因此格外厚待。依然任其为长史。 张昭在孙权面前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往往指责孙权做得不对的地方,对于孙权有良性的作用。

张昭劳苦功高,被群臣两次举荐担任丞相,为何遭到孙权拒绝?

张昭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在孙权初即位、四方叛乱迭起之时,张昭与江东诸将尽力辅佐孙权,使得局势趋于安定。

在赤壁之战之前的整整七八年里,中原地区人士对江东的认识,皆是只知道有张昭,其次则是周瑜,唯独不知有孙权,只当他是一块江东文武共同供奉的招牌。

孙权说:“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看见了吗?孙权说,张昭性格过于刚直,不适宜做丞相。

孙权这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推辞,先是将张昭捧得很高,再转折,张昭不适宜做丞相。那是性格原因。

第二,孙权另外有丞相的人选。毕竟孙权对张昭更多的是敬畏,这种关系不适宜做丞相。

第三,张昭资格太老,性格太直,往往凌驾于孙权之上,让孙权不舒服。

第四,丞相是辅助皇上的,如果太强势,做了皇帝的主,这是忌讳。

无论怎么说,都集中于一点,那就是张昭太刚直,不适宜做辅助,就当不好丞相。

张昭劳苦功高,被群臣两次举荐担任丞相,为何遭到孙权拒绝?

张昭是孙策临终前的托孤大臣,是孙权的左膀右臂。

问题出在曹操兴百万之兵杀奔东吴而来时,在这生死存亡选摔的当口,张昭竟然劝孙权降曹,令孙权心中大怒。

鲁肃曾对孙权说,众人能降,你不能降。孙权问为什么?鲁肃回答,众人降,无非大小一个官职。你主公降,一国之君的位子就没有了。孙权恍然大悟。斥张昭误事误国。

由此,张昭在孙权的心目中就丧失了信任,不让他当丞相是自然的是了。

张昭劳苦功高,被群臣两次举荐担任丞相,为何遭到孙权拒绝?

张昭是孙策临去世前,留给孙权的顾命大臣,即著名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甚至,根据《吴历》记载,孙策还曾私下对张昭说: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所以,孙策对张昭,犹如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刘备指的是人事,孙策说的是基业。可是这样一位托孤大臣,老臣,却不能像诸葛亮一样成为丞相呢?

《江表传》认为,张昭不能为相是因为驳周瑜,鲁肃之论,也就是说张昭作为“主降派”差点坏了东吴基业,由此孙权不可能让张昭为相。大飞熊认为,还要更进一步,孙权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重用张昭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策虽然创立了东吴,政治上却依然奉东汉为“正朔”,证据就是,第一,孙策因袁术称帝而决裂,第二,孙策后期“阴欲袭许”,目的就是从曹操手里抢走汉献帝。而张昭的政治理想,和孙策差不多,也是奉东汉为正朔,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孙策让张昭成为府中长史,还以“师友待之”《吴历》。

无疑当时的孙策和张昭的想法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形势,但是,孙策死后,到了孙权继位,天下形势又不一样了。所以,鲁肃提出《塌上对》时,是把孙权直接定位为争夺天下的诸侯,取荆州之地,成就帝王之资。于是,年轻的孙权嘴上说,要做汉朝守土一方的忠诚,但是身体却很诚实,对江北新加入的大臣鲁肃,是言听计从。因此,鲁肃的《塌上对》具有政治前瞻性,而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夕,还在劝孙权投降,对局势和孙权个人想法的把握,高下已叛。

更尴尬的是,当孙权要归附曹操时,曹操让阮瑀给写了一封信,提到:

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若怜子布,愿言俱存,亦能倾心去恨,顺君之情,更与从事,取其后善,但禽刘备,亦足为效。开设二者,审处一焉。

这里“内取子布”,说的就是张昭,很多朋友认为这是杀张昭,击刘备,二者取其一件完成即可之意。其实不然,第一,既然要杀二人,为何一个用刘备,一个用子布(字)来尊称呢?第二,张昭又凭什么和君王刘备来相提并论呢?所以,这里说的“内取张昭”,意思是内取张昭的言论,也就是赤壁之战时,张昭让孙权举州归降曹操的政治主张,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介大臣和刘备能够相提并论。其实,这也是一种离间,让张昭很尴尬,于是随后张昭大骂曹魏使臣刑贞,一个目的也想脱掉“亲曹派”的脑子。

所以,表面看起来,孙权不让张昭为相,原因是什么怕他辛苦,什么怕他脾气暴躁等等,虽然也是事实,却更像托词。其实脾气只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张昭的政治主张,表现和孙权个人理想差距太大。而且,张昭在世时,东吴三任丞相,孙邵被孔融称为“廊庙才”,不但才能不差,还没有根基,有利君权。而第二,第三任丞相,顾雍和陆逊的才能,可能还要在张昭之上,并且他们都是本土氏族,也符合孙权中后期的统治利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