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机枪到底有多厉害?
最牛叉最厉害也最假的机枪使用战术,是抗日剧《决战江桥》里面马占山用120挺捷克式装备了一个机枪连,然后埋伏起来狂扫日军,一家伙打残鬼子一个联队的片段,绝对让人目瞪口呆。这波操作还经常被节选于各大视频平台,成为中国军人抗日威武的代表作品,可问题是,机枪不带这么玩的。
张学良确实在江桥抗战打响以后,绕道送给了马占山一批军用物资120挺捷克式轻机枪,然而轻机枪已经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支柱火力,怎么可能仅仅加强给一个连队?就算士兵是调拨而来全连都会打机枪,弹药怎么带?副射手要不要?端着机枪扫着挺过瘾,看起来很是厉害的样子,假的!
以抗日铁军第74军为例,该军在1941年3月的上高会战之前,还没有正式换装苏械,而是刚刚被确定为“攻击军”。并且在上高和高安地区的第一期整训仅仅进行了七天,日本人就打了过来,于是罗卓英只好命令第74军匆匆结束整训,投入上高作战。也就是说,王耀武第74军的装备,在上高战役期间仍然以国械为主。
完成整训的第74军兵员比较充实,每个步兵连满编有150余人,装备九挺捷克式轻机枪(还配有60炮和枪榴弹),每个营则编有一个重机枪连,装备六挺“民二四式”重机枪。并且由于是嫡系部队和攻击军作战序列,所以兵员和弹药的补充较为得力,也就是说,步机枪子弹那是不愁的。
第74军下辖第51、第57和第58师,南岳军事会议后,各师取消旅级建制,调整为师部设少将衔步兵指挥官,直辖三个步兵团作战,同时师部还掌握着一个野战补充团。上高战役打响后,由于南路刘多荃第49军难以抵挡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的攻势,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命令李天霞第51师驰援。
结果第51师主力匆匆赶到锦江南岸后,也被池田独混20旅团(经过加强后有8000余人)击败,日本人随即分出有力部队直扑上高西南的华阳镇。而一旦华阳失守,上高防线就将遭到日军第34师团、独混20旅团的左右夹攻,则战场形势必急转直下,罗卓英“后退决战”的计划恐怕也就泡汤了。
罗卓英紧急调拨给王耀武四个江西保安团,但是这些地方部队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王耀武只好调用第51师最后一个团“野战补充团”率先兼程增援华阳。野补团以每小时15里的速度跑步前进,终于在王耀武限定的时间内赶到华阳并构筑了简易工事,而同样急行军赶来的鬼子兵,比51师野补团晚到了40分钟,挺要命的40分钟。
野补团在制高点华阳峰严阵以待,并围绕各重机枪连进行兵力部署,死死卡住了日军的必经之路。而日本人为了迅速突破,第一次冲锋就动用和展开了五个骑兵和步兵中队,在六架飞机的掩护下向51师的阵地发起猛攻。战斗中民二四式重机枪大显神威,它继承了德造马克沁性能稳定、威力强大的优点,可连续一口气连续发射600子弹。
由于日军是从平原之上向山地仰攻,所以在民二四式和捷克式的火网下伤亡惨重,不过水冷式的民二四也有缺点,就是射击时产生水蒸气人员造成目标明显,因此也遭到日军步兵炮、掷弹筒和飞机的火力反制,野补团机枪射手死伤颇多,战况异常激烈。某机枪排长周阳多处负伤兀自射击不止,直至战死也不下火线。
而该排官兵大受激励,无一人动摇后退,最终大部牺牲(上高战后,军事委员会测绘总局将机枪排所守阵地命名为“周阳山”)。经过一个上午的激战,日军终因伤亡过大而失去进攻能力,所携弹药也所剩无几,第51师野补团丝毫不给面子,立即在机枪火力掩护下转守为攻,大败当面日军并俘敌八名。
野补团的华阳战斗胜利,为第51师主力重新部署争取了时间,经过调整后的东北军第49军和第74军51师联合发起反攻,彻底将日寇独混20旅团逐退,并给予其严重杀伤。而南路战局的稳定,也保证了第74军主力在上高中路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大贺茂师团最终只能落荒而逃,所以在“抗日最精彩一战”中,第74军装备的“民二四式重机枪大大地厉害”,也确实功不可没。
二战时期的机枪到底有多厉害?
二战的打法从一战的堑壕推线变成了机动打点。所以说从重机枪这种不方便移动的玩意而言和一战差不多,但是二战因为更强调运动,所以是通用机枪、轻机枪的地盘。
通用机枪的话大家都知道元首的裤拉链,我的意思是撕布机MG34/42。这种高射速的通用机枪从射速来说是可以吊打一战时期一竿子水冷马克沁/勃朗宁的。但毕竟是风冷,射速越高,管子烫的越快。比如MG42基本打完一个250发弹链盒也差不多要上新枪管了,打热的管子丢一边凉快去。
所以从实际的火力持续性来说,还比不过马克沁。
另外轻机枪的话,大多是弹匣供弹。弹容比较小,比如ZB26、BAR、布伦,火力持续性一样不足。弹盘供弹的DP大盘鸡虽然有47发,但它不能快速换枪管,所以打热了之后也只能一边凉快去。歪把子这种弹斗的活力持续性和可靠性更是搞笑。
我的意思是说,因为二战比一战更强调机动,自动火力也比一战多的多。但是机动化作战更强调爆发力,而非持久力。所以光从机枪火力来说,还不如一堆马克沁来的凶猛。
但马克沁这种重机枪毕竟只能作为固定火力点,以防守为主。一战时期绝对的堑壕主力,所以进攻方往往损失惨重。
而二战时期机枪的作战场景更多的是以通用机枪、轻机枪的形式装备到步兵班,更多的起到压制后让步兵上去一波带走的作用。毕竟都二战了,欧洲人不会傻不拉几的像一战时候一样一波冲上去送人头。
二战时期的机枪到底有多厉害?
其实,二战时期机枪的地位已经是大大的下降了。打一个比方,一战时期的机枪是奢侈品,而到了二战机枪顶多算是耐用消费品,重量是越来越轻,越来越方便携带。
在一战中,工业国家已经是成功的完成了陆军火力输出手段从枪械到火炮的转变,在战场上,双方的伤亡人数中80%是由各种炮火造成的。在二十年休战的日子里边,各个国家的炮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步兵武器中,主要就是做了一件事,就是普及机枪。
一战时期的机枪还都是这种重机枪,到了快结束的时候,开始出现各种轻机枪的原型,不过这些轻机枪还不成熟。
机枪在一战中只有重机枪,每挺机枪几十公斤重,要4 、5个人抬着,后边还得有一堆人背着、扛着子弹什么的,一挺机枪机枪要十几个人伺候,当然打起来用不着,而两次大战期间,轻机枪的出现使步兵班里边有了自己的机枪,一般是一个人扛着枪,另一个人背着子弹和枪管,有时候再有一个机枪小组组长,3个人就能伺候了,这样子机枪的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轻机枪,这样士兵在战场上遭遇机枪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大。
两次大战之间,各国开始大量装备轻机枪,机枪开始向步兵班普及,机枪的数量比原来增加很多。
轻机枪通常是2个人操作,运动起来比重机枪方便得多,能够跟上步兵的运动。
除了德国,其他国家都是把轻重机枪分开,重机枪用三脚架使用弹链供弹,轻机枪用两脚架一般使用弹匣供弹,上边的大部分零件不能通用。
德国首创了通用机枪的概念,机枪架在三脚架上就是重机枪,平时用两脚架当作轻机枪使用。
二战前,各国装备了不少性能不错的轻机枪,而德国的通用机枪使轻机枪和重机枪能够比较方便的统一起来,这样在生产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要说机枪多厉害倒也未必,枪械作为主要火力输出手段的时代过去了,枪械的地位已经被各种火炮取代了,枪械只不过是个敲边鼓的。
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时期的机枪到底有多厉害?
二战时期,除了德军装备的MG-34/42通用机枪、美军的M-1919A6、日军九二式、其他各种各样的马克沁等重机枪火力较为凶猛以外,装备最多的就是一般国家装备到步兵班,条件较差的军队也能装备到排连的轻机枪。
当时比较有名的轻机枪,有捷克ZB-26、英国布伦式、丹麦麦德森、美国M1918A1/A2勃朗宁等,大都采用弹匣供弹,有20/30发的容弹量,因此,二战时的轻机枪火力和30发弹匣供弹的德军STG-44突击步枪相当,只是有效射程有所区别罢了。
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年式,也即歪把子轻机枪,则采用了非常罕见的弹斗供弹方式,在敞开的弹斗内,一次性地放进6只5发6.5毫米弹夹,容弹量尽管有30发。
在二战时的轻机枪中,弹容量其实已经不少了,但此枪故障率比较高,且供弹真的非常不方便,因此,对副手的依赖性比较高,也算是战时日军一把奇葩的轻机枪了。
此外,苏军装备有捷格加廖夫轻机枪,采用了一支装在机匣上方的弹盘来供弹,志愿军称其为“转盘机枪”,现代军迷则喜欢将其称为“大盘鸡”。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弹容量有47发,超过了20/30发供弹的其他二战时期的轻机枪,火力当然在其他轻机枪之上了,战时苏军曾经大量装备此枪,且取得了较好的实战战绩。
事实就是地说,二战时期的轻机枪,除了射程普遍达到600米以上以外,作为一挺当时步兵班非常依赖的火力输出枪械,其实火力并不凶猛,相当于当下的一把30发弹匣供弹的自动步枪,只是自动步枪的射程在400米,低于二战时的轻机枪而已。
当时的步兵,大都采用5发弹仓供弹的栓动步枪,装备半自动步枪包括冲锋枪数量都不高,除了美军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苏英军队大量装备冲锋枪以外。
因此,步兵班对轻机枪还是非常重视的,但轻机枪的火力持续能力却较差,特别是20发弹匣供弹的捷克ZB-26、美国M1918A1/A2勃朗宁轻机枪等,还不如德军装备的30发弹匣供弹的STG-44突击步枪火力来得猛。
二战时期的机枪到底有多厉害?
如果非要找个量化对象的话,我们可以拿AK47做比较。
AK47的威力是普遍得到认同的,AK47的枪口动能为2000焦左右。
这种7.62mm中间威力子弹,100米可穿透6mm钢板,150mm的红砖墙壁,以及300mm的软土地面。(1张A4纸的长度就是297mm)
然而,采用7.62x39mm M43弹的AK,威力给二战任何一支机枪提鞋都不配。
左M43弹,中间7.62北约弹,右54R弹
二战时期苏军机枪使用的7.62x54R全威力弹,动能可达到3500焦左右。
用莫辛纳甘步枪发射该弹时,枪口动能为3500焦。
用DP-28“大盘机”发射该弹时,枪口动能3303焦。
用马克沁191030机枪发射时,枪口动能3289焦。
它能保证1000米的有效射程,3000米对人员的杀伤力。后来的SVD狙击枪也使用了这种子弹,我们国家管它叫1953年式 7.62mm步机枪弹。
AK的M43弹打人脑袋是拍黄瓜,54R子弹打人脑袋是拍气球。
一句话,现代突击步枪子弹都是过去全威力弹药的截短弱化版,你说过去机枪威力有多大?
盒子炮的手枪弹,AK的M43弹,54R全威力弹药
二战期间的机枪不能一概而论。
机枪可分为轻机枪、通用机枪、中型重机枪、大口径重机枪,在二战期间已经出现了完备的分类。
实际上,二战时期的主流机枪就那么几款,我们可以大致列出来。
美国:勃朗宁1917水冷重机枪,勃朗宁M1919气冷重机枪,勃朗宁M2大口径重机枪,勃朗宁BAR轻机枪。
苏联:马克沁1910水冷重机枪,捷格加廖夫DP-28DPM轻机枪,德什卡大口径重机枪,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DT坦克机枪。
德国:MG-34通用机枪,MG-42通用机枪,FG-42伞兵机枪,MG-08水冷重机枪。
英国:布伦轻机枪,维克斯水冷重机枪,BSA坦克机枪(捷克ZB-37)。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轻机关铳,96式轻机关铳,99式轻机关铳,大正三年式重机关铳,92式重机关铳。
中国:捷克式ZB-26轻机枪,捷克式ZB-37重机枪,民廿四式水冷重机枪(MG08),卅节式重机枪(勃朗宁1917)。
其它还有很多,什么法国,意大利,芬兰,波兰,瑞典之类败太快的就不介绍了,较为冷门的也没放在上面。
二战的这些机枪,特别是重机枪,大部分都传承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都是堑壕战的防御武器。
美国的勃朗宁1917,德国的MG-08,法国哈奇开斯,英国维克斯,俄国马克沁1910,这些机枪都是一战时期的明星装备,是战场上的大杀器。
像德国MG-08,这款水冷重机枪使用了与毛瑟枪一样的7.92mm枪弹,它们在索姆河绞肉机上创造了一天打死打伤6万英军的壮举,简直就是绞肉机的刀片。
(索姆河那个事儿被人炒作过头,实际情况是英军首日伤亡57270,伤35493,死19240,除了机枪还有大炮。)
MG-08属于马克沁机枪的变形,当年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后,将技术卖给了德国人,经过改进便有了MG-08。
俄国人瞅见好用,便也引进技术,又加上了自己小铁轮儿一样的索科洛夫枪架,便有了马克沁1910。
马克沁又与维克斯合股,建立了“维克斯&马克沁武器联合公司”,改进了闭锁机构,生产出了英国维克斯重机枪。
国民政府引进德国MG-08技术,又生产了民廿四式机枪。
这些全都是马克沁的基因变种,甚至有的就是原血统马克沁。
美国的勃朗宁机枪与马克沁机枪很像,但二者并没有什么联系,仅仅水冷套很像,连扳机都不一样。
当时不少重机枪都走向了水冷向气冷的发展,不再追求一战那样的极限持续火力,而是追求减重,以配合部队的移动速度。
如美国的勃朗宁1919机枪其实就是1917水冷的气冷改版。苏联也制造过几种马克沁的气冷,但不算成功,他们最成功的的是开发出了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日本因为走的是法国哈奇开斯的路子,所以一开始就没往水冷上踩,可那堆散热片比水冷套还夸张。
捷克的ZB-37其实在二战时期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款风冷重机枪,但不知为什么炒不起名声,站不住C位,活成了冷门的样子。
所有的中型重机枪,都使用了与当时步兵同样的全威力弹药。如德国的7.92x57mm,英国的.303in,美国30-06,苏联的7.62x54R,咳…唯独日本搞得乱七八糟,单独出子弹线,陆海军还不一样。
这些重机枪不适合移动,但很适合持续的发挥火力并守卫阵地,它们的特色是连续不断地泼洒弹雨,抵挡对方的大规模突击。
仅从弹种上判断威力,因为使用了全威力弹,杀伤力无疑是过剩的,虽然做不到将人一枪打两截那么夸张,但扫断大树,打穿薄钢板,或者将人打成大洞筛子是毫无问题的。
大口径机枪要凶猛得多,苏联的德什卡DShK-38和美国的M2是当年最著名的大口径重机枪,它们拥有12.7mm的口径,子弹药瓶大得出奇,一般用来进行连排级支援或者对付坚硬目标,甚至防空。
大口径机枪能轻易洞穿半米厚的混凝土墙,普通的建筑砖墙在它们面前毫无抵御能力。被设计为航空机枪的大口径机枪能像撕纸一样撕碎合金骨架的飞机,弹药中的穿燃爆属性更是被射击对象的噩梦。
实际上,美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设计M2重机枪的目的是为了打坦克,后来二战坦克大发展,“老干妈”当然是干不来这活儿了,但消灭个装甲车或轻型坦克毫无问题,某些中型坦克也未见能处处防御它们的轰击。
直到今天M2机枪仍然是美军重要的装备,是其枪械类支援武器中最顶尖的级别。
再说轻机枪,轻机枪在二战时期其实是个还算比较新的概念,这种武器一战后期才得到大发展。人们从傻乎乎成排冲的堑壕战中脱离,总结出步兵小队化运动突击的概念,由此出现了对轻机枪的需求。
二战时期的轻机枪主角当然不再是一战那些麦德森机枪、邵沙机枪、刘易斯机枪、MG-0815,此时已经是ZB-26、布伦、FG-42、BAR、DP-28的时代。
大盘机
英国人用的布伦是引进的捷克技术,日本人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已经骂名远扬,美国人用的仍然是一战尾声捣鼓出的勃朗宁1918(BAR)。
实际上这些轻机枪也用的是通用子弹,与步枪、重机枪没啥区别。德国FG-42还被称为“伞兵步枪”,BAR其实也是自动步枪。
这里又要批评日本的歪把子同学了,虽然与三八大盖的子弹外表是一毛一样的,但为了适应机件性能,改用了减装药子弹,每个日本兵屁股后面都得专门备一盒这种子弹。
FG-42本来也该采用中间威力枪弹的,但空军属于戈林,他坚决要全威力弹药,于是重新设计的“伞兵步枪”只能当机枪用。
当然,还是那句话,全威力弹药威力不是盖的,哪怕给根烧火棍子当发射器,它们也能一枪致残,让人失去抢救的希望。
最后是通用机枪,德国的MG-34和MG-42在当时的蝎子屎独一份,被条约限制憋坏了的德国人制造出了这种轻机枪体积,重机枪性能,可以利用枪架在轻重之间反复横跳的装备。
威力嘛,它们依然发射的是7.92x57mm的毛瑟尖弹,枪管尺寸,能量利用率也没有什么本质的颠覆,单纯讲威力,其实不会与MG08重机枪或者毛瑟98k有什么大的不同。
非要说的话,短时间内德国通用机枪的火力更猛烈,一挺MG-08水冷的循环射速为600spm,MG-34能达到850spm,MG-42可达1200spm。
所以战场上MG-08是火力是连续的有节奏的喷发,如索姆河那6万伤亡的英军,他们遭遇的是密集的交叉射击,拼死冲锋1整天,也让人割草了一整天。
MG-42在战场上打出的则是一丛丛的密度火力团。为了避免枪管过热和弹药过度消耗,德军不允许枪手打频繁的短点和连射,所以多以扇面长点为主。如诺曼底登陆时的奥马哈海滩,美军的感觉是“德军机枪如阵雨一般”。弹雨短暂而密集,被打中的人身上瞬间就出现几个窟窿。
实际上,我们不必过多质疑机枪的威力,现代机枪并没有在本质上比二战的技术变化多少,人们主要在结构加工、材料学和弹种、人机功效上下功夫。
甚至今天的小口径班机,如FN米尼米之类可能还走了弯路,5.56mm弹对软目标杀伤力不错,但倾彻力则不好说,遇到特定情况反而不如7.62NATO(北约标准弹)有效。
伊拉克治安战时美军就已经吐槽过相关问题,声称M249无法快速干掉冲卡的汽车,于是美军临时加换了不少采用7.62x51mm弹的M240通用机枪,有效遏制了问题。
当然,二者的战术级别不一样,其实不应该拿来相提并论。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的机枪性能并不差,它们已经是经历大战考验的,威力强大的杀戮利器。它们中有些仍纵横在今天的战场之上。
二战时期的机枪到底有多厉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史上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疮疤。同时各国为了适应战争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促进了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武器的发展,如原子弹这一大杀器便是在二战时被发明出来,并终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说到武器,今天我们不妨来聊一聊二战时的机枪,说一说那个时期的机枪首先,实际上除了MG-34/42通用机枪外,美军的M-1919a6、日军92型重机枪及其他各种火力强劲的重机枪外,大多数国家一般情况这配备给步兵班排连的轻机枪一类的装备都很差。如布雷-布拉2型机枪、M18型机炮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
虽说,德国的MG34被视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机枪,但实际上,机枪的概念在此前的麦德森机枪上已经被体现。德国人也是在麦德森机枪上得到的启发,这才有了MG34。只是因为麦德森机枪采用弹匣供弹的方式,持续火力供应较差,大多数情况下被当成轻机枪使用,这也解释了为何麦德森机枪被看成是轻机枪,而不是通用机枪。
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生产与投入实战的轻机枪。上个世纪初,丹麦炮兵上尉麦德森主持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并在1902年装备于丹麦部队,应此该机枪也被称之为1902年式麦德森机枪。该枪口径8毫米、长1169毫米、重9.98千克、射击方式有单发连发,弹匣容量为30发,初、理论射速400发/分、射程2000米。
1905年至1950年间,该机枪被大量生产,贯穿整个一战、二战。除了本国大量装备外,还有36个国家装备过麦德森机枪,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甚至直到了21世纪我们依旧可以在战场上看到该枪的的身影。在这段时间里年,麦德森机枪也衍生出十多种口径,由6.5mm至8mm不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军用步枪口径。
不过在挪威沦陷后,德国将战争期间所缴获的麦德森机枪装备给德军二线部队,使用期限贯穿整个战争期间。后来日军也缴获了荷属东印度陆军装备的麦德森机枪,一部分被送回日本国内,一部分则继续在东印度地区使用。
国内抗战爆发后,国军曾向丹麦订购了两批7.92毫米口径的麦德森机枪,共计30000挺。
该枪是芬兰1925 年设计的一款轻机枪,型号为M26,由瑞士军火公司生产。使用7.62×54毫米R俄国步枪弹、枪重9.30kg 、支持全自动或半自动射击、射速为450- 550发/分钟、射程800m 、配备20 发弧形弹夹供弹。且与日军的歪把子机枪一样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战场上大多被充当精确狙击武器使用。但是M26轻机枪的故障率也很高,卡壳更是家常便饭,因此他还有一个绰号——“卡壳26型轻机枪”。
中国在1937 年向芬兰订购30000 挺M26,不过由于日本方面的原因,芬兰受限于压力最终交付给中国1200挺。
或许,这些枪的数据看起来与现在的没法比,但在二战时,是这些家伙的主场。当然了,要想拿一把机枪打残鬼子一个联队,这样的情况肯定是不存在的。如今二战已经过去70年了,不过今天聊到这个话题,还是会让我想到先辈为了保家卫国,与敌寇厮杀的场面,希望这样的场景永远成为回忆,祈愿永久和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