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之前最高领导是主席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明确一点:民国指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民国,台湾的那个伪“民国”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台湾省,根本不能算是民国!以下所称之民国,皆指一九四九年之前的民国,而非台湾省的那个伪“民国”。
国民党和民国的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中山先生的临时大总统、还是后来老蒋实行所谓“宪政”之后担任的总统,都是民国的总统,而不是国民党的总统。一个是党派概念、一个是国家概念,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民国时期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不是总统从国民党成立之日起,其最高领导人就不叫总统。中山先生生前的党内职务是国民党总理、不是总统,而他曾经担任的大总统职务则是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不是国民党的总统。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党总理这一职务被国民党取消、又或者说成为了中山先生的“永久专属职务”。之后的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改称总裁,也就是汪大汉奸和老蒋都担任过的那个职务。终民国在大陆的岁月,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一直都是总裁,而且绝大部分时间这个职务都被老蒋“霸占”着!即便是被李宗仁逼宫下野之后、老蒋不再担任民国的总统了,但国民党总裁这个职务,他一直都还保留着。
伪“民国”迁往台湾省之后,老蒋依旧担任着国民党总裁这一职务,直至去世。在老蒋去世之后,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才被改为了主席并沿用至今。但无论总理、总裁还是主席,都只是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与民国总统和台湾省的伪“民国”伪“总统”没有半毛钱关系。
民国为什么直到抗战之后才设置总统职务自民国南京政府建立开始,老蒋和汪大汉奸、胡汉民等人为了能够掌握更大的权力,居然达成了难得的一致,那就是暂不实行宪政,而代之以所谓“训政”。简单说就是以国民政府为权力中心和主导,五院从属于政府。如此一来,国民政府主席便成了实权人物,而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老蒋就担任着这个职务。
后来,老蒋被迫下野,为了缓和党内矛盾,老蒋将早已不问世事的“西山会议派”人物林子超推向了前台、由林子超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同时,老蒋又通过政治操作将国民政府主席变成了民国的虚位元首,而自己则出任行政院长、掌握实际行政权力。直到林子超因车祸去世之后,老蒋才重新担任了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并再度通过政治操作将这一职务变成了实权元首。说到底,国民政府主席这个职务不过就是老蒋的一个工具而已,老蒋自己来当时就是实权职务,别人来当时就仅仅是虚位而已……
抗战胜利之后,迫于美国的压力和国内的形势,老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同意实行所谓“宪政”。既然是实行所谓“宪政”,自然是要有总统和副总统的。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选游戏”上演了……可实际上呢?还是换汤不换药!从后来那位李代总统的权力就能看得出,民国的所谓总统和先前国民政府主席如出一辙,只有老蒋自己来当时才拥有实权,否则他还是个摆设而已!这就是为什么直到抗战结束之后,民国才设置总统职务的原因所在,因为老蒋懒得在所谓“宪政”的程序上烦神,索性一直实行着所谓“训政”。
国民政府主席算是民国的最高领导人吗国民政府主席算是民国的最高领导人吗?看从哪个角度来看了。即便是“橡皮图章”林子超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时,这一职务也依然是民国的元首、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在外事活动的待遇上,林子超才是民国的代表、不是老蒋。但实际权力却牢牢掌握在老蒋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林子超自然不能算是民国的最高领导人。而在老蒋自己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这一职务自然是民国的最高领导人!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所谓总统还是国民政府主席,都只是老蒋的工具而已。他自己来当就是民国的实权最高领导人,别人来当就只能是个摆设!充其量也就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而已。至于国民党的总理、总裁、主席,那些都是国民党党内的职务,与民国和台湾省的伪“民国”没有必然的联系。
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之前最高领导是主席吗?
提问有点混乱,须知那个所谓的总统职务并非是某个政党的,而是“中华民国”政府的最高首脑。这个职务称谓第一次冒出来,是1948年5月国民政府假惺惺“行宪”的产物,经过乌七八糟的选举,蒋某人当选为总统,而桂系力挺的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
注意啊,在1948年成为总统之前,蒋某人已有党政两个职务,其一为国民党总裁(1938年4月当选),其二为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复任),所以他早已经完成了事实上的独裁。至于总统的职务和称谓变化,其实影响不大,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罢了,他唯一不满意的,是“副总统”一职本来属意孙科,结果李宗仁硬是选了上来。
把党务的事情抛开,重点捋一下蒋某人在政府方面的职务变化。在1931年第二次下野之前,他已经是国民政府主席,既然下野,那就要辞去在政府里的本兼各职,所以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介平民”。在此期间,经过内部一番讨论和争论,“西山会议派”的元老林森成为了国民政府代理主席、主席,即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蒋某人1932年初利用各方矛盾复出后,权衡利弊考虑再三,没有复任主席之职,而是继续尊林森为名义上的“老大”,自己则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但是却掌握着全部大权,林森沦为了摆设,自嘲为“给国民政府看印的”。不过老蒋在表面上是比较尊重林森的,双方相安无事,直到1943年林森车祸身亡。
林森去世后,蒋某人正式继任国民政府主席,同时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当然还是党总裁,所以也就彻底掌握了党政军的最高权力。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原军事委员会取消,改制为国民政府下属的“国防部”,所以蒋某人剩了两个主要职务,不过“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都要对国府主席负责,所以他权力依旧。
十年时期和抗战时期的“行营”,全称就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某某行营”,因为蒋某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非法定的国家元首和“最高领导”,所以才以委员长的名头设置机构。抗战胜利时他已经重任国府主席,所以军事化色彩较浓的“行营”,再被改称为“行辕”,全称是“国民政府主席某某行辕”,比如李宗仁担任的就是北平行辕主任,两个名称的变化,也反映了蒋某人职务的变化。
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统治越来越不得民心,“反独裁、反特务、反饥饿”等呼声此起彼伏,在战场上蒋军也是一败再败,为了表示“民主”和学习西方政体,1948年开始搞“宪政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国府主席的称谓被总统所取代,并且通过所谓的“国民大会”来选举。当然,蒋某人毫无疑问会当选这个总统,但是他反对李宗仁参选“副总统”,以免桂系势力坐大。
为此,蒋某人不仅当面劝告李宗仁不要参选,还私下打招呼给各方代表都不要投李宗仁的票,然而桂系老大一意孤行,桂系也动员全部力量参与角逐,安徽主席李品仙甚至用卡车拉来财物收买“国大代表”,最终,李宗仁在投票中击败孙科,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副总统”。
蒋某人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承认,事后甚至动了杀机,密瞩保密局准备暗杀李宗仁。然而形势变化太快,这一年的秋冬,三大战役接连爆发,蒋军大部嫡系被歼,蒋某人已经是内忧外困,还遭到了白崇禧等人的“逼宫”,为了摆脱困境同时争取时间,蒋某人1949年元旦后宣布第三次下野,以李宗仁为“代总统”主持局面。
也就是说,在大陆期间蒋某人这个所谓的总统,仅仅当了半年多,就下野回老家了。
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之前最高领导是主席吗?
孙文难道不是国民党的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
也许很多人有疑问,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不是孙中山吗?难道他不是国民党的第一任大总统?
咬文嚼字一下。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国民党成立的日期比中华民国晚。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还没有国民党这个称呼,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联合四个小党派成了“国民党”,这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事情(1912年)。切记只是国民党这个称呼而已,直到1919年,才将正式的名称改为“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是国民党、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被称作国民党的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也没有错,严格意义上讲孙中山当时还不是中国国民党党员。
再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是两个概念,中华民国指的是一个国家,中国国民党只是这个国家的一个政党而已。
1911年12月29日,孙文在南京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怎么20多年没有总统?中华民国最高领导职位是什么?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华民国从1912-1949年,共计有八位总统。至于逃到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只是一个地区性政权组织,代表不了中华民国。
先了解下中华民国的历任总统(或者临时执政、国民政府主席):
1、孙文。
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3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一任;
2、袁世凯.
任期: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二任;
任期:1913年10月10日-1916年1月1日,正式选举的中华民国总统,正式总统第一任;
3、黎元洪。
任期: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继任大总统,因袁世凯病死,副总统接任。
任期: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复任。
4、冯国璋。
任期: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为“代理大总统”,代理的是黎元洪总统的职位。
5、徐世昌。
任期: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12日,第二任总统。
6、曹锟。
任期: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0月30日,第三任。
7、蒋介石。
任期:1928-1949年,担任过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48年5月20日当选中华民国总统,1949年1月21日辞职。1950年3月1日,复任总统。虽然名称不同,但蒋介石牢牢把控中华民国的最高权力,随着蒋介石职位的变迁,权力也随之转移。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标准像,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我们从历史记载、各种民国时期的录像视频、影视剧中经常见到的是称呼蒋介石为“蒋委员长”,其实就是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职务的简称了。
8、李宗仁。
任期:1949年1月22日-1950年3月,代理中华民国总统。
9、段祺瑞。(临时执政,没有总统职衔)
任期: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30日,临时执政。
10、张作霖。(陆海军大元帅,没有总统职衔)
任期: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11、谭延闿。(国民政府主席)
任期:1928年2月7日-1928年10月10日。
从以上可以看出,1925-1948年间,中华民国是没有总统的!
因为军阀混战的原因,中华民国总统职位沦为军阀争夺的职位,到了段祺瑞的时候,干脆直接出任临时执政,废了“中华民国总统”,张作霖则把自己封为“陆海军大元帅”,来实行统治。
孙中山面对军阀混战的国情之下,积极筹备建立黄埔军校,组建自己的军队,计划打败军阀割据的政治局面。孙中山对于建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认为建国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孙中山的政治纲领就是组建军队,消灭军阀割据,这一期间以军事为主,即为“军政时期”;
训政时期,则是军政府将权力逐步还政于民,并教导民众,培养政治力量,是一个过渡时期;
宪政时期,则是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宪法颁布之后,进行全国大选,最终选出中华民国总统。
1928年12月29,张学良率领东北军易帜(东北易帜),全部改用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标志着中华民国形式上完成统一。
中华民国五色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
按常规,军政时期应该结束了,但是此后发生了中原大战、五次大规模围剿红军,直到1936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基本控制全国,于是准备开始“宪政时期”,通过宪法,选举总统。
东北易帜后的中华民国国旗(1928-1949)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宪政戛然而止。
1937年9月17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51次会议决议,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使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权,并授权蒋介石对党政统一指挥。
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成为当时中华民国的最高领导人。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华民国于1946年(中华民国35年)12月25日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按照宪法规定依法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出国民代表,间接选出“中华民国总统和副总统”。
1948年,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的选举之中,蒋介石击败居正当选“总统”,李宗仁以微弱多数击败孙科(孙中山儿子)当选“副总统”。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宣布就任中华民国总统、中华民国副总统。
蒋介石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宣誓照
中华民国的国旗开始时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北伐成功(1928年12月29日为标志)之后,中华民国的国旗才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之前最高领导是主席吗?
民国一共有八个总统: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蒋介石、李宗仁。当然,网上有些人说还有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等,这些我就不算上去了。按照我的理解,民国在1949年就被推翻了,逃到台湾省去的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省政府,属于地方性政权。
国民党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有总统的,民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就是国民党党员,也是国民党的创始人、领导人之一。虽然当时孙中山当的是临时大总统,而且仅仅当了几个月,但人家也是合法的呀。
孙中山当了几个月的临时大总统,就将位子让给了袁世凯。从此民国进入北洋政府时期。后来袁世凯倒行逆施,要复辟当皇帝,结果遭到了全国的抵制。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军政府,出任非常大总统兼海陆空军大元帅,于是民国就进入了北洋政府和南方(广州)革命军政府并立时期。这时期一直持续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为止。在此期间,北洋政府里又产生了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四位总统。
1928年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后,虽然蒋介石掌握了实权,但名义上的最高领导并不是他。先是谭延闿,后是林森当了国民政府主席,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1943年林森病逝后,蒋介石兼任国民政府主席,成为最高元首。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结果屡战屡败,弄得民怨沸腾。蒋介石为了收拾民心,为了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于是就“还政于民”,宣布民国进入宪政时代,学着西方国家选总统。1948年,经过“全民选举”,蒋介石当选行宪后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1949年1月20日,由于军事上的连连失败,再加上经济全面崩溃,蒋介石在内外压力下宣布下野,副总统李宗仁成为代理总统。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吹响了向全国进军的号角。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攻克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解放宁沪杭,横扫江浙赣;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解放了陕甘宁青新五省;第二野战军在配合第三野战军解放宁沪杭江浙赣后,稍作休整,在四野47军和一野第18兵团的配合下,进军大西南,解放云贵川康藏五省;第三野战军则负责解放东南沿海,并负责解放台湾;第四野战军在二野第4兵团的配合下,进军中南,解放鄂粤湘桂琼五省。到1949年年底,大陆基本解放,蒋介石带着残兵败将逃到台湾省,中华民国正式成为历史。
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之前最高领导是主席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因为训政时期结束了,开始了宪政时期。
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的规划,分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以及最后的民主政治时期,共4个阶段。
军政时期
强调一切制度都要服从军政。
孙中山认为如果国家战乱不断,内部不统一,一切制度都是无从谈起的。
所以强调军政时期采用必要的独裁,首先实现国家的统一,消除内部问题。
等到国家完全统一,内战结束,军政时期就立即必须停止,转为训政时期。
在国民政府1928年北伐成功以后,宣布取消军政时期,进入训政。
训政时期
训政时期,国家之一名义上统一,其实内部和外部都有很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暂时有国民党一党代行政府权力,采用以党治国的方式,派出官员对地方进行管理,对人民进行教育。
训政的目的,是对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各方面有很大促进,以保证进入后面的宪政时期。
宪政时期
宪政也就是抗战结束以后的事情。
此时国民党完成自己的使命,功成身退,由人民行使政权,以宪法治理国家。
中国实现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的五权分立,多政党选举后执政。
由于考虑到中国人当时文盲很多,被愚民时间很长,所以开始使用国民大会一代议机构代表全体国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
经过选举,最终得票较多的党派获胜,由此产生总统。
也就是说,总统是宪政以后才出现的,在1947年底开始行宪之前不存在总统一说。
而训政时期,权力最大的就是国民党,因为是以党治国。
而国民党原则上是党主席地位最高,但实权是掌握军权的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也就是蒋介石。
至于民主政治时代,不多说了。
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之前最高领导是主席吗?
国民党为何1948才选总统?蒋介石钻了孙中山的制度空子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开始选举总统,蒋介石担任总统,新桂系军阀李宗仁担任副总统。
这是中华民国废除总统制度24年后,再一次设置“总统”职位。
中华民国废除总统制度发生在1924年,当时冯玉祥发动政变,囚禁总统曹锟,先后出现了多个代总统,到11月24日段祺瑞担任临时执政,“总统”这个职位,才算是正式消失。
总统职位可以消失,但是国家元首作为国家总代表,不可能没有。
1924年到1928年,北京的中央政府基本上被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所掌握。张作霖先后扶持了几个傀儡,要么是总理兼任总统,要么代总理兼任总统,都是草台班子野狐禅。到1927年张作霖彻底掌握权力,以“陆海军大元帅”担任国家元首,这才算是不再扭扭捏捏了。
只可惜,张作霖仅仅当了一年的大元帅,就被国民党军队打得满地找牙,逃亡沈阳老家,还被日本人炸死了。
国民党建立的革命党政府,最早在1925年设立了“国民政府主席”职位。知道1928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才算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最高代表。这时候,国民党的建国纲领,算是走到了第二步——训政。
根据孙中山所著《中华民国建国大纲》,中国建国分三个阶段:军政、训政、宪政。这个建国大纲,1924年编写完成,所以从1924年到1928年,算是军政时期,主要目标是北伐,达到军阀统治。
训政时期,从1928年国民党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开始,到1948年作为结束。按照孙中山的要求,这段时间应该是国民党一党训政,帮助国家建立宪法,逐步过渡到宪政阶段。
但是,20年的过渡,实在有些太长了!
没办法,孙中山没预料到军政时期的北伐那么快,更没料到,训政阶段的困难那么大,更没料到,自己的继承人,是个“独裁无胆,民主无量”蒋介石。
事实上,宪政早就应该在1936年就开始了。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拟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即“五五宪草”)预备正式立宪。国民党用8年时间制定了宪法,这样的工作效率,与清朝政府差不多。可是,具体执行上,预备了更长时间,才开始着手进行。
为何抗日战争会让预备立宪长达12年?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1,立宪会议无法进行。
1936年开始预备立宪,正好遇上了日本加紧侵略。民国政府按照日本要求华北,不完整的中国,无法召开立宪会议。
2,立宪会议不利于抗战大局。
如果强行召开立宪大会,民主决定是否抵抗日本。恐怕相当多投降派会通过民主方式决定投靠日本,绑架整个国家,那就惨了。
3,国家统一还没实现。
在孙中山的制度设计中,训政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民主素质,为了施行宪政做准备。可是事实却是,1936年的中华民国,不仅要面对日本侵略者,山东、四川、两广、云南等地军阀,实际上都有可能成为国会中的反对派。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期间搞立宪,基本上就是自取灭亡。尤其是,英国美国等传统民主国家,也在战争的压迫下,暂停了民主。
抗日战争胜利,国共和平谈判,孙中山设计的“宪政”,第一次有了实现的可能。实际上在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中,“施行宪政”“继承孙中山遗志”也一直都是热词。
只可惜,蒋介石硬要回到“军政”阶段,用军队统领国民党,用国民党代替国民政府。最终结果是,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可是,为了到了1948年,蒋介石就开始宪政了呢?
原因很简单,蒋介石以为,解放军很快就要被消灭了。
代表性的是三次战役。延安战役,胡宗南骗老蒋端了解放军的老窝。集宁战役,傅作义结结实实让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吃了跟头;四平战役,白崇禧让东北野战军转移到了松花江以北。
这种军事上三大利好同时出现,老蒋自然而然以为,实行宪政的时机到了。毕竟,实行宪政的目的,不是让权利给国会,而是让自己合法搞独裁。
没想到,自从搞了立宪,搞了国会,蒋军就不会打仗了。
豫东战役,华东野战军拿下了开封,河南省籍议员抗议——必须拿回开封!于是,老蒋命令邱清泉和欧寿年两大兵团赚了口袋阵。济南战役,国军顶级名将王耀武一再要求撤离山东,老蒋说,你一定要死守,背后山东被分土地的议员们,出了大力气。
蒋军的各级官兵们纷纷表示,老头子不是带我们打天下的大哥了,现在他就是个政客。
离心离德从此开始,短短半年多时间,老蒋几乎丢掉了长江以北的全部精锐。
然后,总统就成了原来的副总统李宗仁。
仔细一算,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国的总统,李宗仁的时间比老蒋的时间还要长一些。
正因为如此,到达宝岛之后,虽然总统制度没有废除,却一溜烟回到了“训政”阶段。
所以,1948年的宪政运动,算是蒋介石收拢权力最不成功的一次,利用了孙中山制度设计的漏洞给自己搞独裁,结果反而让自己彻底失去了权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