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
王耀武第二绥靖区主力11万人在济南战役中全军覆灭后,华野在徐州的当面之敌只有邱清泉、黄百韬和李弥三个机动兵团,加上担负守备任务的两个绥靖区和剿总直属部队,拢共也就30来万人。所以粟裕决心以毫发无损的华野“打援集团”为主力,一鼓作气再吃掉黄百韬第七兵团,然后全军转入休整,这就是“小淮海”的战役构想。
济南战前华东野战军总兵力为32万人,由于攻城集团有一定伤亡,起义部队和“解放战士”的改造来不及完成,所以粟裕准备实施“小淮海”作战计划时,是按手头现有的30万兵力计算的。也就是说,在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之前,双方在交战区域的兵力都只有30几万,谁也不曾料想到后来会出现百万以上的大军厮杀。
最先加码的是敌人,当时中原野战军负责围歼郑州之敌彻底荡平中原地区,并没有第一时间加入徐蚌战场的打算。然而根据南京方面的命令,原驻郑州的孙元良第十六兵团8万人突然弃城,以最快的速度向徐州靠拢,如此就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是徐州之敌兵力增多,达到了45万以上;第二是中野主力15万人暂时没有了打击目标,与华野联合作战成为可能。
所以战端一开,在华野(补充完成约36万人)歼击黄百韬第七兵团期间,中原野战军一举攻克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要点宿县,切断了津浦铁路和“徐州剿总”与蚌埠和南京的陆上联系。几十万大军作战,补给线被切断如何了得?于是敌人再加码,将第九绥区李延年、第四绥区刘汝明,分别升格为第六兵团(约6万人)和第八兵团(约5万人),联手会攻宿县,试图打通蚌埠与徐州之间的联系。
如此蒋军在战场上已有六个兵团、两个绥区加剿总直属部队,总兵力上升到56万人以上,而我两大野战军不过51万人,所以第三绥靖区的起义非常重要,不仅敞开了台儿庄防线,也使兵力对比不致严重恶化。然而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个兵团所辖的都是二流部队,尽管有蒋二公子的战车团加持,仍然无法突破我军的阻击线,于是蒋军只好再增兵。
1948年11月10日前后,隶属于“华中剿总”的黄维第十二兵团12万人从豫南出动,浩浩荡荡向淮海战场增援而来,其首要目标是配合李、刘两兵团“收复”宿县,于是战场上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接近70万众。华野和中野的兵力开始吃紧:打黄百韬、阻击邱清泉、李弥增援黄百韬;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反攻宿县、阻击黄维接近战场,还要监视徐州守敌孙元良,哪里都需要部队。
这一阶段也是淮海战场形势最为错综复杂的时期,总前委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逐次加入战团。除华野12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外,兵力较弱的两广纵队、鲁中南纵队和渤海纵队通通顶到一线。而中野的7个主力纵队也全部参加战斗,使淮海战场我军的纵队番号增加到23个纵队。
除此以外,我豫皖苏军区部队、冀鲁豫军区部队、陕南军区部队等等地方武装,大约9万人也分别加强给各野战纵队遂行作战任务,到后来干脆连吴化文的起义部队20000人都拉上来担任预备队,可见我军的兵力也是越来越多,战场总计突破60万人,不过兵力使用也到了极限,必须迅速解决掉一坨敌人,否则形势就会非常不利。
所以说在重大战役中,部队越打越多是因为双方为了赢得胜利,不断增兵和加码才形成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也是我军兵力最紧张的时期,毕竟总数处于劣势。直到11月23日解决掉黄百韬兵团,战场形势才稍有好转,敌人已经不足60万,而我军由于补充得力和“即俘即补”的政策,总兵力不降反升,第一次从数量上超过蒋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蒋军第一绥靖区丁治磐部虽然隶属于徐州剿总,但实际位置却是在山东青岛,两个军数万人根本不可能参战,而第三绥区23000余人在战役开始便已起义,最后从华中调动的第20军尚未抵达战场,淮海战役即已结束。再加上蒋军吃空饷的顽疾,因此综合来看,敌方至少有10万兵力只是“纸面兵力”,大家在分析兵力对比时可以将其剔除。
这可以从最后的总账得到佐证,整个淮海战役中我军战报是歼敌55万5千余人(含毙伤俘和起义投诚),去掉南逃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不足10万人,以及第一绥靖区和第20军的6万人左右,蒋军总数不过70万冒头,不可能真有80万之数。至于我军的兵力变化情况,按照粟裕将军的回忆:
“淮海战役打响时华野总兵力为369000人,战役伤亡105000人,战役结束时达到551000人”,现在知道为啥我军越打越多了吧?
为什么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
第一:众所周知,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单单是士兵每天吃掉的口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长年维持着一支庞大的常备军,维持着数量庞大的核武库和装备库,每年的军费开支竟占到GDP总量的15%,硬生生把经济拖垮了。
因此在开战之前,除非各国之间矛盾特别尖锐,随时准备开打,否则普遍都不会保持一支规模过大的常备军存在,到快要开打了,才会开始进行战争动员动用预备役,比如中国的民兵、美国的国民警卫队,实际上都是预备役。
第二:战争动员。在开战之前,国家就会进行战争动员,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民生等全方位的管制动员,将和平经济转入战时经济轨道,除了征调现役的预备役进行战争训练,同时也会动员大批平民百姓参军。
尤其是当交战双方战况过于胶着的时候,哪一方能够迅速高效进行战争动员,就有更加丰厚的战争底蕴,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当初德国入侵苏联就是因为太顺风顺水,所以没有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而苏联前后征召了2760万人参军,其中还有100万妇女,为赢得战争奠定了基础。
所以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
为什么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最强大的一个战略军团,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最好,兵力也最多,到解放战争结束时,总兵力超过150万人!
而这支军队也是由小变大的。
1945年8月初,抗日战争胜利前夜,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做出了经略东北的重要决策。先后从八路军、新四军中抽调部队开赴东北。
10月31日,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和原来的东北抗日联军、地方游击队一道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司令员,彭真、罗荣桓任第一、二政治委员,总兵力约13万人。
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后,一面进行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作战,一面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一面清剿土匪。在以上行动中,我军通过收编伪满军警、地主武装同时征召农民入伍,部队很快发展到27万人。
但是由于部队成分非常复杂,指挥机构也不健全,部队人数虽然不少,但是战斗力不强。个别部队在战斗中一触即溃、一哄而散、投敌叛变者不在少数。很多旧军人习惯了投机倒把,经常会出现拿着我军发的枪反过来打我军的事情。1946年4—5月的第二次四平战役我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以上问题造成的。
四平战役后,已经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东北我军进行整编。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央的《七七决议》精神对部队开展整训,取消了进入东北前各部队的番号,重新编组,先后组建了第1、2、3、4、6纵队,每个纵队下辖3个师,每个师9000—1.2万人,这五个纵队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部队。另外还有10个独立师,每个师八九千人。再加上地方部队,整编后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为32.4万人。更重要的是,战斗力大大提升。
改编后的东北民主联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先后发动了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春季攻势、夏季攻势,歼敌数十万,迅猛扩大了解放区。同时吸收了不少俘虏兵加入我军。
收编俘虏历来是我军在战争年代补充兵员、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俘虏兵的优点是有军事技术,拉过来就能打。缺点是思想不够坚定,需要进行整治改造。再者,随着部队中老兵的减少,俘虏成分过多,对部队的稳定是大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1947年夏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又一次进行了整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兵员补给问题!
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土地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分到房子和地的广大农民对我军的支持程度空前提高。因此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局敏锐地意识到,补充兵员、提高战斗力,使我军在短期内得到巨大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从贫苦农民种征收新战士,这就成了我军发展的根本方向!
但是从农民中招兵,也存在很大问题。新兵从入伍到上战场需要一个训练过程,这其中不少人因为思想不稳定,想家、怕死、过不惯部队生活,逃亡现象严重。邓华指挥的第7纵队在第三次四平战役前补充了4000名新兵,战役结束后,仅逃亡一项就有1000人。
对此,罗荣桓经过研究,做出了组建二线兵团这样一个把从农民中招兵和正规训练相结合的办法。
1947年7月27日,东北局正式作出关于成立二线兵团的决定。具体就是大量动员翻身农民和工人入伍,同时抽调部队干部和老战士为骨干,编成独立部队。先以团为主要建制,每个团2500人,经过短期训练后升级为独立师。
短短2个月,招收新兵10万余人,编成48个独立团。到1948年2月第一期组建工作结束时,共编成和训练出来88个独立团、22万人。而在此之前的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共编有9个纵队、27个主力师;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1个炮兵司令部(4个炮兵团);1个护路军司令部;3个大军区,12个小军区,总兵力约42万余人。
第二期从2月到12月辽沈战役结束,共组建了80个独立团!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前方捷报频传,广大老百姓从心里拥护我党我军,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积极要求参军参战。往往一个镇就能动员两三千人,一个县能动员1万人。不夸张地说,解放区内的青壮年几乎全当了兵。
辽沈战役结束后,随着东北全境解放,战火停息,需要加强生产建设,动员参军的热潮这才逐渐降了下来,第三期二线兵团共组建21个独立团。经过这三期组建,先后编成和训练了189个独立团,总数42.2万余人。
二线兵团的编练工作确保了东北我军的兵员补给和战斗力,至1948年8月辽沈战役开始前,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103万人,其中主力部队达80余万。
东北解放后,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南下,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横扫半个中国。先后在华北、华中、华南建立大量基层军政机关,同时吸收了不少国民党军起义部队和俘虏兵。至1950年1月,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共下辖6个省军区、3个兵团、16个军,炮兵司令部(4个炮兵师)、高炮司令部(1个炮兵师)、工兵司令部、铁道司令部(5个铁道团)各1个,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8个警卫团、6个军政大学分校,总人数高达150万!
为什么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
人口多的后期兵力才多,像二战时候的美国和苏联,巅峰时拥兵上千万,人口少的则完全相反,德日后来少年兵都拉了上来了
为什么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
战争初期投入的都是国家常备军力,随着战争规模持续升级,兵力的投入和消耗在不断的增加。此时国家会动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武装,投入到战争当中去。就像当年德国入侵苏联,但让德国人感到困惑的是,怎么苏联红军越打越多?其实当时的苏联政府就是动员了大量的预备役部队,投入到战争当中去,使得德军感觉苏联红军越打越多。
为什么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
非常感谢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不打大仗,自然没有大消耗,自然就有扩充实力的机会。中共八年抗战,没有打过一场大的战役,百团大战也只是很多小军事行动的总和。对比国军大型会战22场,每年3场,每场伤亡十万众,怎么消耗得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损失惨重。
收编伪军。在战争后期收编了大量伪军和地方部队,使得军队数量猛增。国民党收编进行缓慢,收复失地要留驻军,牵扯较多兵力。
土地改革,这也是一个原因,翻身农民为了保护分的的土地而参军。共产党的军队只管吃穿,没有军饷。国民党作为执政党,要维护经济,支付军费、教育、医疗各种支出,负担繁重。 八路军的强项就是动员百姓发动百姓,尤其是土地改革政策为八路军建立了非常富裕的兵源基础。八路的武器多是从日伪军缴获,后来几乎靠着缴获国军的武器硬生生把自己的装备换了一茬。
“谁和人民在一起,便是不可战胜的。”党领导我军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就是一幅幅人民战争的宏伟画卷。
从红军长征“完成没有后方依托的万里转战”,到抗日战争“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从解放战争“潮涌般的小推车和担架队”,到抗美援朝“举国上下愿倾其物力财力”,军民鱼水情深、患难与共,为我军的无往而不胜蓄积了无穷伟力、提供了坚强保证。实践证明,争取群众、依靠群众,则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