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京凭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什么优势吗?
南京从来都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相反,由于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军事上极其“易攻难守”。1937年冬天,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长徐永昌和作战厅长刘斐等人,都反对死守南京,连在外整顿部队的陈诚和顾祝同亦来电附议,军事眼光的一致性,甚至暂时压倒了派系之争,这就是共识了。
(参谋总长何应钦)
刘斐摆出了三个要点,个个是死穴,其一是日军从上海方向乘胜而来兵锋正盛;其二是各集团军、各军损失惨重战力大损;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日军一旦迂回占领芜湖,就从西边掐死了南京的后路,然后再以海军舰队封锁长江,那南京守军就将被四面合围再无生路,既然秉承“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太在意一城一地得失就非常愚蠢了。
那么最高当局为什么一定要以重兵坚守金陵城呢?主要还是政治上的考虑,国民政府的首都不战而弃“有碍观瞻”,总是梦想国际干涉的幼稚思想,贯穿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始终,这是常队长抗战初期最大的错误。当然,这里面也有下野军阀唐生智试图重掌兵权的需求,然后就是一次很厚黑的顺水推舟。
(南京卫戍总司令唐生智)
诸如第87师、第88师、第51师、第58师和教导总队这样的黄埔系精锐部队,让一个历史上曾经反蒋的湘军将领来统率守城,完全是不可想象的。没办法,其它人不想揽这个差事,都明白南京是个绝地,同时各守备部队也大多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建制不全士气低落,这一仗能打胜都见鬼了。
刘斐的次案是以三师18团作象征性防守,意思是坚持两天就撤,也被否决了,结果又从外围调兵遣将来南京,整整集结了11万人马。而日军的进攻套路与刘斐的预判完全吻合,第18师团超越南京直扑芜湖,再陷当涂,从西面封锁了南京,同时以第三舰队开入长江封锁水面,然后主力部队一步步攻克外围山地,最后逼近城垣,10万守军就成为了瓮中之鳖。为什么最后少数部队只能渡江逃生?就是这个战场形势。
(军令部作战厅长刘斐)
如果能够理性看待南京的军事价值,早一点疏散大部分城中百姓,部队仅做掩护性抵抗,然后且战且退到皖南山地,中国军民的损失会小很多,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实际上,唐生智仅仅认真抵抗了不到一周时间,12月9日外围阵地一失,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了,12月12日便匆忙下令总撤退,再后来撤退又演变成为溃退。
从三国时代孙权迁都于此,到南朝各国、明朝、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南京能够成为“九朝古都”绝不是因为它的军事价值,而是政治、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得分,山川秀美交通发达,既有虎踞龙盘的帝王之气,也有十里秦淮的繁荣发达,在和平年代,确是江南最合适建都之所。但是在现代化战争当中,南京的防御体系完全不堪一击。
(南京守军)
把时间倒回去,南京也曾是“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老窝,可是在北伐战争中,南京在第一时间并未发生激烈战斗,北伐军开上几炮占领雨花台,孙传芳也是弃城而逃,因为了解南京的易攻难守。后来的“龙潭大捷”那是孙传芳反扑期间发生的,而不是北伐军强攻南京,同一时期,武昌城的顽抗曾经让湘军和粤军大吃苦头,这就是差别。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然而仅仅三年时间后,我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就进抵长江北岸,蒋军之前“守江必守淮”的战略完全破产,在淮海战役中输光了大部分军事本钱,只能退守江南。为什么不敢把防御重心设在南京?就是因为这座城池毫无防御纵深,两大野战军只要渡江成功,南京就会直接暴露在攻击之下,在现代化的火炮面前,根本无法防守。
(日军逼近中华门)
事实也果然如此,渡江战役1940年4月20日的夜晚开始实施,至22日东集团已经占领镇江一线,而西集团亦攻克芜湖全境,南京守军第六兵团、卫戍总司令部的三个军,立马陷入即将被分割包围的处境,尽管我军在浦口的部队并未发起攻击,第六兵团司令李延年仍然于22日一枪未放便弃城而逃,23日,三野第35军兵不血刃占领南京。
如果南京真的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老蒋还是汤恩伯,怎么会允许第六兵团不战而逃?应该下死命令负隅顽抗才对。
历史上,南京凭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什么优势吗?
摊开中国地图,如果忽略掉各种水系,你就会发现: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连在一起的。在这偌大的平原北部,就是我国的首都北京,而平原的南部也有一个“首都”,那就是六朝古都南京。作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南京有什么地理优势呢?
军事地理优势诸葛亮曾说过一句话:“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形容南京地势雄伟险要。实际上,南京地形确实如此,它南临秦淮河,北靠舟山、鸡笼山、玄武湖,西北有长江天险,东北有钟山为屏,西边还有石头城。
这一系列山川河流,构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元末冯国用曾向朱元璋进言,形容此地为:“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正因为如此,明朝才会定都于此地。
举个例子,清末太平军起义,他们占领南京后以雨花台为中心,在钟山、紫金山、秣陵关、江东桥等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湘军围攻南京时,惮于太平军依托地形建立的防线,一直不敢进攻。直到一年之后,太平军的粮道被完全断绝,湘军才发起总攻。
当时,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不过万人,能打的不过三四千,而湘军却足足有5万余人。势力如此悬殊,太平军仍旧依靠地形优势,造成湘军阵亡万余人。(下图:南京克复金陵)
经济地理优势如果说南京只有易守难攻这一个地理优势,显然无法成为“六朝古都”,顶多是个要塞城市而已。实际上,南京还有更重要的经济地理优势,在它的东南方向,就是富甲天下的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这一地区至今仍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核心地带。所以,南京自古以来就有“舟车便利,无艰阻之虞;田野沃饶,有转输之籍”。
正因为有这一优势,谁占领南京,谁手里就有钱。比如,蒋介石能在“中原大战”中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学良宣布“拥蒋”,给了反蒋势力致命一击。张学良之所以站在蒋介石这一边,是因为蒋介石的“银弹攻势”。那么,蒋介石的钱从哪里来呢?很简单,蒋介石坐镇南京,牢牢控制着太湖平原上的上海——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而已。
东南统治中心我国南方有很多大城市,但出于地形限制,往往只能成为地方中心城市,比如广州、福州等等。南京则不同,虽然人们经常把它与上海、杭州并称为“沪宁杭”,但实际上它距离上海挺远的,足足310公里。同样的距离向西北而行,已经可以到安徽阜阳了,这里在古时属于豫州之地。换言之,从南京渡江北伐,旬日之内便可逐鹿中原。
古人云:占据南京,“中原有衅则进兵,寇盗方强则入守”;朱熹也曾说过:“欲进取则都建康,欲自守则都临安(杭州)”。所以,明朝几经考量才会选此地位都城。
另外,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非常大,而南京又正好处在大运河的咽喉之地,更铸就了南京东南地区统治中心的地位。如今,大运河虽然已被铁路所取代,但南京依旧是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东部战区司令部设在南京,也恰恰说明此地在军事地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看完这么多,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的话,记得给我点一个关注呀!(毕竟,俺只有一个粉丝,5555555555!)
历史上,南京凭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什么优势吗?
南京在三国时做为吴国的首都,南、北朝时又都是南朝的首都,明朝初期也是首都,后来是陪都,太平天国也是首都,民国时期也是民国政府的首都。
南京自古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攻下南京可以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为之后的战争提供经济基础。又有着秦淮河和长江这两道天险。
历史上,南京凭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什么优势吗?
南京,古称金陵、建业、建邺、建康等,不管是在当代、还是古代,都是繁华的大都市,更是先后被六个朝代定为国都,素来有着“六朝古都”的美称
但,“六朝古都”的背后,却是除了明朝外,都属于南北大分裂时期,征战不休。南方政权之所以能够长期与北方政权并存,固然离不开长江天堑的保护,但长江并非无法逾越的,若长江天险一旦被突破,地处长江南岸的南京,自然一攻击破。
此外,南京除长江外,无险可守,若长江中上游出现一个实力强大的藩王,则可借助地理优势顺江而下,直捣南京。
也就是说,无论对外还是对内,南京都不是都城的好选择。既是如此,南京又缘何能成为六朝古都呢?前文我们已经说到了长江是天堑,那么所谓的战略纵深就没那么重要了,就像北京城一样,依托燕山山脉。筑坚城于天险之后,这便是最好的防御方式。因为,即使你越过了前面的天堑,在坚城之下如果不能快速攻克,到时候要面对的是四面八方的勤王之师陷入绝境。
南京龙蟠虎踞,易守难攻,依托长江天堑可抵御北方骑兵;内有运河,可沟通江南各地;自镇江下便是长江口,也就是说,需要注意的便是来自长江上游的敌人。然,上游荆楚之地,在古代属于“云梦大泽”,被各大水系分割得支离破碎;只有南京有成片,且已完整开发土地。
且自宋代以后,江南已成全国的经济中心。加之以古代的交通条件、政治体系之下,战略纵深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啊,我们以孙权定都南京为例。其实孙权一开始选择的也并不是南京而是武昌(今鄂州)。只是武昌远离孙权发家之地江东、远离士族基础。古代政权的基础永都是人,地理是第二位的。定都建业(南京)是孙权不二的选择。
再往前看,在孙吴拿下荆州之前,孙吴国的政治中心是苏州,国都应该选在哪里,在三国这个混乱的年代,执政基础是第一考虑,战略纵深是其次。长沙、武汉等远离执政基础、远离赋税之地,处于战争前沿;唯有南京正处在其中,进可攻、退可守。
其次,历史具的延展性,自孙吴后,“衣冠南渡”于南京的发展更进一步,也为后续南朝继续定都南京打下了基础。
以长江天堑,本就在古代战争中有“防卫加成”。观南朝数次战争,如三国灭吴之战,皆需先占领上游武昌等,方可顺江而下直破南京。
最后,南京之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因为要打江浙必须先打南京。南京北、西有大江,东、南均有山,所谓龙蟠虎踞,地处江汉中心,除长江无险可守,且江汉平原是在长江北面,北方的部队过南阳、襄阳后即可一马平川。
这也是为何南京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江浙地区位于南京以东长江以南,要攻江浙先取南京。这同时也是历史进程,历史上江浙的敌人来于北方。南京四周的山虽不高,但在冷兵器时代这便是天然的城墙,足以抵御敌军,若想夺取江浙地区,那这块硬骨头就必须啃下去。这便是为何说南京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
历史上,南京凭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什么优势吗?
其实真正的原因,还要从经济,政治,地理三方面说起。
从经济上来说,南京自古经济发达,攻下南京可以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为之后的战争提供经济基础,这也是诸多政权选择定都于此的原因。
在政治上,南京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意义的地方,它是六朝古都,是权力中心,因此占领南京南京也可以鼓舞士气。
从地理上看,有着秦淮河和长江这道天蛰,来自于南京北方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是在当代,还是古代都是繁华的大都市,更是被六个朝代定位国都,素来有着“六朝古都”的美称。最初时,由孙权在此地建立政权,称为石头城,后改名建业。直到西晋灭吴之后,又改为建邺。公元三一三年为了避讳司马邺名中的邺字,再次改名为健康,自此以后,南京这个令人向往的城市名成为了我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历史上,南京凭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什么优势吗?
任何大都市的防御,都不能只依托本身的城墙,城墙只是最后一道防线。在城墙之外,必须建立一个外围防线,囤积军队来组成防御体系。如果一个大都市已经到了只能依托城墙来组织防御的时候,基本上就等于到了最后的阶段,成功的概率并不高。
比如汉唐时期在长安建都,这就要求在西边最好控制住河西走廊,最起码是控制住今天天水到兰州这一带,才能形成有效而且坚固的防御体系。在东边,则必须守住函谷关或者是潼关,而当函谷关和潼关被突破之后,长安本身的防御也是不太容易组织的。
所以建都一般都要考虑防御的难易程度。洛阳之所以一直被认为是最合适建都的地方,就是因为洛阳背靠山地,又有河流,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表里山河、阻山带河,这都是天然的地理屏障,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组织防御体系。而且洛阳居天下之中,交通便利。
但洛阳比长安差的地方也在于,因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所以没有由大山大河形成的天然屏障构成的外围,建都在长安,是以整个关中为根本之地来组织防御的,而在洛阳建都,就没有这样大的战略回旋余地,除非能够稳定的控制关中和华北,否则就很危险。
从这个角度看,南京在军事上其实是个死地。北边是长江,南边有连绵山地阻隔,在古代条件下,交通比较依赖长江航运。所以,一旦上游的芜湖一带,下游的镇江一带,江北的淮西和淮南地区被对手攻占,南京就完全处于被包围的处境了。而且,战略回旋余地很小,一旦几面都被包围,就没有机会逃了。
南京为什么还是容易被建都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在江淮一带尚未完全失守的情况下,南京一般都还是安全的,而在魏晋到五代这个时期,江淮一带都是南方比较富裕的地区,而南京一般都是这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所以,在进攻江南的时候,南京一般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是所有进攻的军队都觉得眼馋,必须去抢掠的地方。
比如解放战争的时候,保卫南京的前哨战就是淮海战役,也就是在外围先进行第一线的战略决战,失败之后,整个长江以北都失守了,只能退守长江一线。而在渡江战役中,解放军的也是从西起芜湖一带,东到镇江一带,进行战略大包围,渡江之后,西线部队直扑杭州一线,封锁南京一带国军的退路。
所以,在抗战爆发之前,按照预订的计划,南京是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江阴一线的国防工事万一顶不住日军进攻的情况下,才诱敌深入,再依托南京外围山地组织防御体系,持久抵抗,消耗日军,等到日军筋疲力尽之后,以后续增援部队从侧翼迂回到日军后方,将日军包围在阵地之前,聚而歼之。
这就要求在国军在南京组织防御的时候,一方面是前线退下来的国军是有组织的撤退下来的,起码要保持建制,一方面是国军还有援军能从后方赶来增援,最重要的是,从淞沪战场追过来的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筋疲力尽了,国军有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消耗战之后将他们击败。
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在淞沪战场国军并不是抵抗之后就有组织的撤退,而是一直不断增兵,企图在淞沪战场死撑,等待国际干预,然后直接结束战争,到最后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包抄国军后路,国军是以溃退的姿态直接逃出了淞沪战场,到南京附近时已经完全是残兵败将,很难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
也是因此,国军高层普遍认为南京在军事上没有防御价值,没必要再在南京消耗国军,而应该直接撤退到南京外围的山区,依托山地掩护,与日军进行持久抗战。即便是蒋本人,他也同意这一点,在军事上南京没有防御价值,但作为国家元首,他认为南京不战而逃有碍观瞻,所以必须要抵抗一下,才决定派部队打一下,然后再撤。
这就意味着,南京保卫战的发生,完全是意外发生的,国军统帅部基本上没有什么准备,既没有在战前疏散居民和主要的政府机关单位,也没有在外围修筑国防工事,除了卫戍部队之外,也没有其他军队来负责防守。在临时决定打一下再走的时候,也没有决心死守,只是象征性抵抗之后,就主动撤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