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师团长有多大?
日夲的师团长相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职来说,好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师长。
回答完毕。
日本的师团长有多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普通日本士兵面对师团长,往往要称呼:师团长阁下。
这个称呼就可以看到,日军师团长的地位是很高的。
日军战败时,陆军大臣(类似于国防部长)叫做阿南惟几。
阿南惟几拒绝承认手切腹自杀,而他直到1938年才担任第109师团长,中将军衔。
当时,阿南惟几已经51岁。
板垣征四郎是第5师团长,后来成为陆军大臣、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驻朝日军总司令等要职。
由此可见,师团长的职务是很高的,已经是日军中的最高层。
实际上,抗战早期的日军甲种师团,日军的编制为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
其中旅团就有1万多人,师团一般有接近3万人。
而国军的中央军一个主力军,往往不过1万多人。
所以,抗战初期的日军甲种师团其实是国军的集团军编制。实战中,甲种师团加上配属部队,往往兵力达到4万人左右,相当惊人了。
所以日军的师团长,其实是集团军司令的角色。在抗战初期,日军只有17个常设师团,也只有17个师团长。
由此,从日军那么多高级军官中精选出17人,当然是千里挑一,师团长都是精英且地位极高。
日本的师团长有多大?
1938年徐州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失利而结束,5月19日鬼子先头部队进入徐州城,而仅仅六天之后,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就直接擢升陆军省陆军大臣,也就是二战日本内阁里的“陆相”,日本陆军最高军政机构的负责人,你说日军的师团长级别有多高官有多大?
而接手第5师团长职务的是“陆军三巨头”之一的教育总监安藤利吉中将,几乎可以说,日本陆军最早组建的六个师团以及近卫师团的师团长,都是是二战时期昭和军阀的骨干成员,在日军部队和东京军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军制早在1888年就已形成,当时的日本陆军为适应野战和对外战争的需要,逐步废除“镇台制”而改设师团制,仅有的六个镇台改编为六个野战师团。
日军在1888年就已经规定,师团长须由陆军中将担任,并且其直接听命于天皇。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日军总共也不过十七个常设师团,一名将领能够当上师团长,足以证明日本军部的重视程度。至当年底,算上日军恢复的番号、临时动员的特设番号,也不过24个师团的规模,所以这会的师团长是非常值钱的。
(稻叶四郎师团长)
到二战末期日军总共组建和扩建了168个陆军师团,所有的师团长全部是中将衔军官,后来中将不怎么够用了,也出现过个别少将衔师团军事主官,但只能担任“代理师团长”,多咱晋衔了才能转正。并且由于二战日军的军衔体系大将就已经封顶(元帅是荣誉衔),所以中将就是排行第二的高级军衔,因此一名师团长的级别是非常之高的。
按照旧日本军制,即便是军官晋升中将军衔后,一年内也不可以担任师团长职务,必须通过军部的考察期(战争后期有破例)。而中将军衔属于从四位的“敕任官”,就是必须由裕仁颁发任命状的高级军官,服役最高年龄为62岁,晋级“停年”为4年,可以拿到5800元日本旧币的年薪,大约是一名少尉小队长的七倍半(850元)。
(冈村宁次)
作为日本陆军的战役级兵团,战争期间一个四单位制的常设或者特设师团拥兵25000人以上,一个三单位制警备师团也有15000人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出现的“甲级师团”平均兵力也在20000人左右。按照当时中日军队的战力比,一个常设或者甲级师团可以对抗我方一个野战集团军(2到4个军的编制),所以师团长的地位就相当于我方的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举个例子,负责华东占领区警备的日寇第13军,在1939到1941年的时间段里,只辖有第15、第17、第22等三个警备师团和第116一个特设师团(另有三个独立混成旅团),却能跟顾祝同第三战区四个集团军另六个旅几十万大军形成对峙,主动权肯定也不在第三战区手里,这就说明日军在抗战前期的师团长,确实与中国军队的集团军总司令划上等号(军衔也差不多)。
(神田正种)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日本的疯狂扩军,1937年以后开始出现军、方面军的部队番号,下辖两个以上的师团或者两个以上的“军”,这样规模的部队编制在战争爆发之前是没有的(早期的关东军、中国驻屯军只是级别而已,实际兵力并不多),那么军司令官和方面军司令官从哪里来呢?还是挑选资历、战绩或者军部信任的师团长来升任。
比如第11军组建时,就挑选了关东军作战序列内的第2师团长冈村宁次出任司令官,在整个11军任期内,这个老鬼子也始终挂着中将军衔。我们所熟悉的《亮剑》中驻山西日寇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中将,就曾经在武汉会战期间担任过第10师团长,可以说,师团长是日军战略区以上军事主官的必经阶梯。
当然了,熊猫多了不值钱,官多了不新鲜,到1938年日军已经有了34个师团、1939年43个师团、1940年49个师团、1941年51个师团,到太平洋战争全面开打的1942年已经有58个师团。1943年70个师团,1944年99个师团,其中许多师团都是由独立混成旅团升格或者拼凑起来的,所以师团长虽然还是中将,军中地位已大不如前。
不过要注意,最初的六个师团、战争爆发时的十七个常设师团、中国战场选出来的甲级师团,是日本陆军的核心所在,这些师团长仍然是比较重要的角色,普通的中将还是不能任职的。比如1943年以后,两任第5师团长中村明人和山本务中将,最后都升任“参谋本部附”,军界地位仍然要高于那些乙级或者丙级师团长的。
日本的师团长有多大?
师团长一职,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为废除镇台制、推行师团制而设立的一个官职。1888年,明治天皇将构成全国武装力量的6个镇台,全部改编为6个师团,另外增设了一个近卫师团,这就是日本最初7个常设师团的由来。后来,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日益膨胀,以及战事的逐步吃紧,日本的师团数量由7个扩增到17个,再由17个增加到168个。到二战末期,如果把丙、丁级预备师团都算上,日本的师团总数高达300多个。
日本战败投降后,麦克阿瑟在日本投降部队的基础上,组建警察预备队,四年后改称陆上自卫队。其兵力由最初的12个师团、8个旅团,递减至目前的9个师团、6个旅团。无论是一战、二战时期,还是陆上自卫队时期,师团始终都是日本陆军固定编制当中的最高一级。
因为日本陆军部队的固定编制,按照“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排序,师团再往上是军,而军这一级编制平时并不存在,相当于一个“空架子”,战时根据任务大小,临时抽调若干个师团,进行弹性编组。
由于日军的建军实践师从于拿破仑时期的法国陆军,后期又受到普鲁士军队的影响,在战术思想上坚持以师作为最高战术编组,所以,日军的一个师团,相当于西方军队的一个师。
故而,日本的师团长,就战术地位而言,相当于师长,只不过称谓不同而已。师团长的军衔,通常为中将。虽然看起来比其他国家军长的军衔都高,但这是由日军独特的职务与军衔对应关系所决定的。日军的一个联队,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一个团;而联队长的军衔为大佐,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上校。由于日军没有设立相当于“大校”的一级军衔,联队长再往上一级的旅团长,就只能授予少将军衔了。以此类推,再往上一级的师团长,必须是中将军衔,这样才能与旅团长之间形成级差。
△第二师团中将师团长冈村宁次(1936年3月~1938年6月)
比如,二战著名战犯冈村宁次在1936~1938年间,曾担任第2师团中将师团长;1938年6月,冈村宁次奉命组建第十一军,遂以第十一军司令的身份,指挥发起武汉会战,此时他的军衔仍是中将;直到1941年7月,他升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之后,其军衔才由中将升为大将(日军没有上将一衔)。
△日本陆上自卫队第二师团中将师团长市野保己
再比如,目前日本陆上自卫队驻扎于北海道旭川市的第2师团,师团长是市野保己中将,该师团下辖3个摩步团、1个机步团、1个炮兵团和1个高炮营、1个坦克营,兵力为7000人左右。虽然师团长的军衔较高,但其指挥的兵力规模,完全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一个师。
由此可见,日本的师团长虽然从指挥兵力上看,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师长。但由于师团是日军固定编制中的最高一级,师团长的地位很高,仅次于方面军司令。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关注慕什塔戈,共同领略军事百科!
日本的师团长有多大?
日军当时都是仿照德国军队的建制,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把德国军队当做效仿的榜样,仿照德国军队编制也就非常正常了。
而日本的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通常在1.8万人左右,师团是基本单位,它有多种编制,不是一成不变的。
往往会随着战事的变化,灵活运用作临时改动,有时候扩大,有时候会缩小,等级也不尽相同。在抗战爆发时,日军常备军一共有十七个常设师团。
只从兵力上看,日军一个师团充其量只是相当于中国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军;所以日本一个师团长的级别也只是相当于抗战国军一个军长。
抗战时期孙立人的新38师不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有9千人,而戴安澜的200师就接近1万兵力。
国民革命军正常编制一个军是三到四个师,一般一个师就7千到9千人不等,兵力多的师也只有1万人。而国军一个军至少有2万兵力。
淞沪之战时组建的,赫赫有名的74军,全军兵力共有3.2万人,是由第51师、第57师和58师组建而成,该军是老蒋的嫡系,应该是规模空前了。
众所周知,日军的编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形势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说,日军的师团长,在日本军中和国内的地位是很高的,高过国军的军长。
因为日军的师团,由于装备非常先进,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非常强大,往往一个师团能跟国军很多军对垒。
侵华日军第五师团又称“广岛第五师团”,代号为“鲤兵团”,是日本师团中的战斗机,在卢沟桥事变前就入侵中国,曾经一次面对中国军队70多个师的兵力。
日军第五师团为什么如此强悍,是因为它是日本陆军中的王牌,是东京大本营的杀手锏,它的作战能力在日本陆军中是数一数二的,连日军中非常凶悍的第三、第六常备师团都不能望其项背。
甚至守卫皇宫的近卫师团,装备和战斗力也不能跟它相比。
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在1938年6月,第五师团的老大坂垣征四郎直接被提拔为陆军大臣,成为日本陆军大佬之一,而继任师团长的也不是小人物,竟然是是教育总监安腾利吉。
要知道教育总监可不是教育部长,而是一个很大的军职,跟陆军大臣、参谋总长平起平坐,被称为日本陆军三巨头,但如果因此就说日本的师团长是牛人,级别相当于部长级那也不客观,等于是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说过,日本的师团长是分级别的。
抗战中期,战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日军为适应不同形势和不同作战规模的实际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一、甲种师团
也叫又称挽马师团,其所属有2个旅团,旅团下属2个步兵联队,还有工、骑、炮、镏等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总兵力有28200人。
二、乙种师团
也叫驮马师团,由于战场形势变化,日本的后勤保障出现问题,部队马匹严重不足,机械化程度不能达标,所以就把甲种师团进行压缩,骑兵部队兵力缩水改为大队,这样原来的8个联队就少了一个,成为7个联队两个旅团,总兵力减少了3800人为24400人,级别也降为乙级。
三、丙种师团
丙种师团人数更寒碜,总兵力只有15500人,它是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的,下辖有3个步兵联队,另加工、炮各一联队,一共有5个联队。
四、丁种师团
丁种师团就更掉价了,总兵力只有11000人,跟中国的一个师兵力不差上下。它其实是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的,下面只辖3个步兵联队,这类师团主要在敌占区作战,用来对付抗战最坚决的八路军。在丁种师团里当师团长,级别不比中国的师长大。
不管侵华战争时期,日军的师团长级别多大,最后都不能逃脱失败的命运,我们说过的日军中最牛的第五军团,曾经担任师团长的坂垣征四郎:陆军大将,甲级战犯,1948年12月23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安藤利吉: 陆军大将,在台湾投降,1946年4月19日在上海日本战犯监狱畏罪自杀。
今村均: 陆军大将,在太平洋战场投降,1947年被澳大利亚军事法庭判处10年徒刑。
松井太久郎:陆军中将,1947年被国民政府列为重要战犯扣押。
曾担任第6师团长的谷寿夫,日本战败后在南京被枪毙。
曾第14师团长是日本臭名昭著的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战败后被绞死。
第一零八师团长下元熊弥,此人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死硬分子,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他自杀了。
日本的师团长有多大?
二战时期,日本以师团作为最基本的作战单位,师团长为中将,可以说是日军内部的中流砥柱了,他们具备发动局部战役的能力。国军方面,师长也是中将(少部分师长是少将,日军内部也有情况),但国军师长与日军师团长所能指挥的兵力并不对等,特别是在1938年抗日战争刚爆发没多久时,实力差距较大。
1938年,国军一个标准步兵师的编制为1.1万人,但标准只是一个数字,真正能达到的只是少数。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军阀混战时期,各地兵力非常混乱,能够达到标准的只有中央军,因为他们的资源最好,兵员也最优先补充。
地方师得到不中央军那么好的资源,编制上一直处于未满员状态,想招兵还得靠自己。能够达到七八千人的已算强悍,一些比较穷的地区,一个师才三四千人,仅相当于日军一个联队。
接下来说说日军,1938年之前日军还只有17个常备师团,战争打响后开始了大规模扩军,日本在19世纪末建立了完备的后备役制度,别看明面上的兵力只有17个师团,但实际上日本拥有几十万后备役。1938年开始扩军后,日军很快便从17个师团扩充到了上百个,大部分兵力都是征召后备役而来的,他们原本就拥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师团战斗力形成地比较快。
日本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其中丙、丁两个级别的师团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才形成的,1938年只有甲级和乙级师团。甲级师团其实就是当初的17个常备师团,他们的兵力可达2.8万人,如果再配上补充人员,最大兵力可达4万人。乙级师团稍次之,兵力可达2-2.3万人,兵力上可达国军标准师的两倍。
抗战初期日军的装备比国军先进,兵力上又占据了优势,因此同级别的步兵师与步兵师团对上,赢的都是日军。当时的国军想要剿灭日军师团,一般都要组织一两个军的兵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