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横扫西欧,为什么有人说苏联功不可没?
1941年6月22日凌晨二点,就在几百万德军在布格河西岸枕戈待旦,准备按“巴巴罗萨计划”大举进攻苏联的前三个小时,一列长长的火车还从苏联隆隆驶入德占区,上面满载着苏联出产的粮食。当然,这也是斯大林运送给“盟友”的最后一列粮车,隐蔽待命的许多德国士兵对此大惑不解:咱哥们这么铁的关系,为什么还要进攻苏联?
(里宾特洛甫)
从1940年2月10日到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期间共约16个月的时间里,苏联方面严格按照苏德有关贸易协议,向德国提供了多达150万吨的粮食,成为德国军粮最大的供应国。所以在西线德军嚼着面包横扫法国时,苏联还真是“功不可没”,因为这些面包有不少是用乌克兰小麦制作出来的。
苏联人提供的不仅有小麦、燕麦和黑麦,还包括100万吨石油、2700公斤铂金、大批的锰矿石、鉻矿石和棉花,物资总价值4.67亿德国马克。由于德国支付货款比较拖拉,到苏德战争爆发时,货款尚欠2.39亿德国马克——我们严重有理由怀疑,小胡子发动战争就是为了赖帐!哈哈。
(苏德两军将领)
还不止于此,苏联甚至帮助德国海军建造了“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的船体,可谓是全方位合作。换句话说.,德军在西线使用的坦克、装甲车和汽车里面,确实有烧着苏联油料,投向英法联军的炸弹和炮弹里,肯定也有一些炸药是用苏联的棉花生产出来的。如此巨大的战略物资输送量,对于战略物资匮乏的德国而言,当然是雪中送炭。
在21个月之前的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与莫洛托夫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也是小胡子敢于发动侵波战争的最基础条件。这份条约规定:任何一国都不得进攻对方,如果其中一方成为“第三国的敌对目标”,另一方将不给第三国任何形式的支持,意味着波兰被侵略时苏联不会伸手,同时也意味着,德国进攻西欧时,苏联更是可以坐山观虎斗。
(小胡子接见莫洛托夫)
所以苏联提供一些物资事小,带来的更大麻烦是给德国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东方,从而使德军没有后顾之忧,全力对付西方盟国而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局面,而本来这才是小胡子最担心的事情,苏联不松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是未知数。比如在苏德条约签署的前一个夜晚,小胡子曾经紧张的彻夜难眠,足见当时苏联态度的重要性。
1939年9月22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和苏军科利沃申坦克旅在布列斯特会师,波兰彻底被两国瓜分,根据协定双方以布格河为界,已经过河的德军需要退回去。再次签署军事协议后,苏德两军举行了联合阅兵式,互相交换了旗帜,最后还必须举行了庆祝酒会,在苏联人看来,没有干杯庆祝的协议是无效的,总之好的跟一家人一样。
(苏德两军会师)
如此亲密的关系当然使德国放心地将主力西调,西欧战役爆发前德国三军总兵力为540万人,其中野战陆军总兵力约为350万人,而当时的法国三军总兵力已达600万人。即便是部署在北部的盟国陆军部队,法国、英国、比利时和荷兰的部队总数也超过了330万人,尽管德军拥有相当的质量优势,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数量,它也必须尽可能的集中所有能调动的可战之兵。
德国陆军在完成了第11批次动员后,当时也总共拥有157个陆军师,其中有93个师(10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师的全部)在西部前线,另有39个师作为最高统帅部预备役师也被部署在西线的二线,总数达到132个师约320万人,在总兵力占比中师的数量为85%、兵力的数量为91%。也就是说,德军留在东线警戒苏联的只有不足20个师20万人,近乎于“无限敞开东线”。
(两军一家亲)
如果斯大林不是那么“认真热情”地遵守苏德之间的协定,或者为了避免西欧崩溃做出一点军事威胁的姿态,小胡子都不敢如此放心地将东线兵力抽调一空,当时的德国本土除了一些预备役步兵团,几乎没有军事力量了。如果苏军主力从布格河发动进攻,用不了一周时间就能攻到柏林城下,小胡子能不害怕么?
然而事实是,苏联只是忙着巩固自己的“国境线”,对付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等等,并没有给东线德军以任何实质性的威胁,甚至按时履约给德国送来了大批急需的战争物资,可不就是德国横扫西欧的“神助攻”吗?帽子虽大,并不压头。
(两军相谈甚欢)
二战中,德国横扫西欧,为什么有人说苏联功不可没?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在二战爆发之前的国际关系。
我们经常说希特勒是一个赌徒。希特勒一直在用赌博和讹诈的方式,让英法两国对其产生畏惧心理。在二战之前的慕尼黑会议,则深刻的体现出了希特勒这种贪得无厌的心理。
在慕尼黑会议后期,英国首相张伯伦向希特勒明确了后者的要求,即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是希特勒在欧洲最后一块想得到的地区,希特勒欣然应允,同时还与张伯伦一同发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宣言。
但是,《慕尼黑协议》笔墨未干,希特勒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同时要求英法返还在一战后德国失去的所有海外殖民地。这也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同时也不得已采取措施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因此,英法找到了曾经一战时期的盟友,现在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苏联。英法希望与苏联结盟从而遏制希特勒的这种扩张行为。
另外来说,苏联对于希特勒的扩张行为也是胆战心惊,毕竟德国的反共产主义可是被写进了他和他盟友的文件里的。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一战时候德国之所以会失败,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德国处于两线夹攻的不利处境当中。因此,英法也希望即便爆发战争,德国也会被苏联掣肘。
但是,英法和苏联的谈判进展的并不顺利,英法对于苏联有着非常大的不信任。最终,苏联和英法的谈判因为波兰问题,谈崩了。
这让希特勒在感到恐惧的同时,又多了一点庆幸。希特勒马上调整的外交政策,派里宾特洛甫前往莫斯科同苏联进行会谈,会谈的结果便是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这个条约的附件里,还有苏德瓜分波兰的内容。
希特勒确信在没有了苏联的掣肘之后,英法不会对于波兰进行实质上的军事干预。他恫吓英法,如果卷入到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当中,法国将会成为世界三流国家,大英帝国就会被粉碎。
于是在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之后,尽管英法对德宣战,但是却并未没有对德国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如果硬说是有的话,那就是英国飞机在德国投下了许多传单。
美国总统罗斯福呼吁战争不要伤害平民,英国首选宣称战争只打击帝国的工业基础。希特勒表示认同。归根结底,这些国家从来没有把波兰当做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于此同时,苏联入侵波兰。
英法这样的态度,理由很简单,就是避免自己直接卷入到战争当中。过去一直讲英法宣而不战是要祸水东引,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英法就知道了,这个理由,不是能太说服人。
一战的恐惧,再加之经济危机,使得英法不敢贸然加入战争,希图牺牲小国利益来保全自己。但是,一味地让步却并未换来和平。相反在确保苏联在战争初期不会卷入战争之后,德国的军事行动更显得游刃有余,因为1939年德国政治外交的成功,才有了1940年德国坦克在西欧的所向披靡。
二战中,德国横扫西欧,为什么有人说苏联功不可没?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像是一个混沌的状态,并非是想象中那么泾渭分明。俗话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一点也没错。
德国闪电战横扫西欧,一开始英美苏三大国,都不愿意卷入其中,采取绥靖政策。各国发挥外交通道的作用,签署协议,互不侵犯。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扬另一个方向而演进。
没有国家能够自外于国际政局,战局走向白热化。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之后,德国东进呼声逐步高涨。苏联派出了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代表斯大林进行谈判,最终取得了一定成效。
斯大林起初认为,不卷入欧洲浑水,应该可以保持中立,还可以分一杯羹。1939年8月23日,此时德国还没有到达军事巅峰,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苏联和德国甚至举办了布列斯特联合会师,希特勒为了笼络斯大林,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先后被并入苏联。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具有很强的不平等性。
欧洲大国这种模糊的态度,导致波兰等国被德国全面攻占,沿寇松线瓜分了东欧各国。苏联以条约为基础,发挥战略能动性,一年多时间建立了西部边界安全缓冲带,东部又在诺门坎打败了试图北上的日本。
1941年,德国执行巴巴罗萨计划之后,苏德关系才正式破裂,步入全面热战的境地。苏联凭借外交策略,避免了两线作战,为日后苏德大战打下了基础。
二战中,德国横扫西欧,为什么有人说苏联功不可没?
可以说二战是谁都不想在重演的一场悲剧,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口被卷入这场战争中。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纳粹德国。
二战中,德军前期可谓是所向披靡,横扫了整个西欧。当然了德国能横扫西欧,苏联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没有东部压力的德国可以放心大胆的在西欧大干一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在苏联与西欧各国构建安全体系共同防御德国的背景下签订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德国瓦解他们联盟的一个权益之计,所以苏联无形中多了一枚的筹码,可以就条约对德国进行敲诈,而德国也只能乖乖接受。
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款的规定,苏联可以拿回一战中失去的领土,德军在前面冲锋陷阵,自己则在后面瓜分和吞并波兰等国,可谓吃相难看。但,德国对此也无可奈何。
毕竟,当时法国已经投降,就剩下德国东部的苏联和西部的英国,如果苏军参战,德国又会再一次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与己不利。
说完了条约的背景,我们在来说说德国得以横扫西欧苏联人的“功劳”。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规定,苏联要向德国大量出口战略物资,而德国以出口机械设备作为回报。在英国海军的封锁下,这些物资对德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德军可以没有东线的压力,另一方面苏联还为其提供战略物资,真的是“功不可没”啊。
此外为了更好地敲诈德国,但在大战前,苏联加快对德国物资出口,哪怕德国没有按照要求及时交付机械设备,苏方没有一丝责怪,还将进口的橡胶用专列转口供应德国。
哪怕,德国飞机越境侦察,苏联还命令不对不得开火。同时,拒绝边境部队进行战争准备,要求国内的报刊、媒体不得发布破坏苏、德两国友好的文章,各方面“跪舔”!
可令苏联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各方面讨好的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190个师分三路突然对苏联发起了进攻,苏联统帅最终还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
二战中,德国横扫西欧,为什么有人说苏联功不可没?
苏联战场,是二战时的主战场,苏军对德军的胜利是彻底击败德国的关键。二战初期,德国在短期内几乎征服了除苏联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只有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奋力抵抗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好在海军英国强于德国,使德国制定的旨在占领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破产,迫使希特勒转移目标,实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德国不宣而战,出动550万军队大举进攻苏联,使对战争尚未准备充分的苏联损失惨重。1941年9月底,德军主力180万人打到莫斯科城下,著名的莫斯科战役打响。战斗持续到1942年1月,苏联取得了胜利。此战是二战以来德国陆军主力遭遇的第一次失败,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被灭。
1942年7月,100多万德军几乎包围了斯大林格,斯大林格勒战伇开始。战斗异常惨烈,到1943年2月初战役结束时,德军33万人被歼,德国元帅鲍卢斯率9万德军向苏军投降。此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7、8月间,历史最大的坦克战及最大规模单日空战在库尔斯克打响,苏德双方共投入280万人、8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此役苏军取胜,德军至此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所以,二战期间,苏联是迫使德国最终投降的关健。
二战中,德国横扫西欧,为什么有人说苏联功不可没?
二战初期法国投降后,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德国达到了其历史上最鼎盛的一刻。殊不知,原本以为会求和的英国,却坚称将战斗进行到底,自我感觉良好的德国元首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海狮计划”,逼迫英国就范。
生气归生气,德国元首对入侵苏联始终没有放下,在空袭伦敦的同时,巴巴罗萨计划也在悄悄地拟定。仍蒙在鼓里的苏联却依然在“捡漏”,丝毫没有感到危险的来临,而“干啥啥不行”的意大利也在趁机扩大地盘,德国该何去何从呢?
苏联的讹诈,彻底激怒了德国。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苏联巧妙地化解了西方国家“祸水东引”的企图,反而“祸水西引”,静观德军在西欧肆虐。不仅避免了战争,而且在德国后面瓜分波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等,占尽了便宜事。那么,这些底气从哪里来呢?
首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苏联与西方国家倡导构建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范德国的背景下签订的。换句话说,这是德国挑拨其联盟的权宜之计,无形之中有“请求”的意思,而这恰恰是苏联讹诈的开始,德国人只得答应。
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苏联要求拿回一战中失去的领土。于是就有了德军冲锋在前,苏军几乎兵不血刃地瓜分波兰,以及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甚至要求已归顺德国的巴萨拉比亚交给苏联,吃相很难看,但有《条约》在,倒也心安理得。
其次,法国投降,在欧洲大陆只剩下苏联和德国,苏联统帅想当然的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之前不可能进攻苏联,并“狮子大开口”,就划分欧洲势力范围与其进行谈判。否则,苏军参战,德国将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更让他有底气的是,根据《条约》规定,德国发动战争期间,苏联要提供全部的战略物资。说得难听点,德国在欧洲挑起战火,苏联也“功不可没”。正是这些“功劳”,苏联统帅又对黑海、希腊、南斯拉夫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分明是讹诈的行为,在德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不满,一些高级将领纷纷要求尽快发动战争,教训一下不可一世的苏联人。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德国元首早已不耐烦了,已经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并加快了军事准备。
但没有想到的是,盟友意大利又惹出了一堆的麻烦。1941年春,“巴巴罗萨计划”已基本准备完毕,300多万大军按照出发路线,先后陆续秘密集结到位。然而,巴尔干地区的战事,一下子打乱了德军的步骤,并且达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因为意大利军队在希腊被打得落花流水。
原来,“墨老大”眼看法国就要战败,慌忙出动54万人的部队准备趁火打劫,不料被18万人的法军阻挡了一周,不能前进一步。让“墨老大”倍感羞辱的是,意大利只获得了占领的几百平方米的法国领土,也就够在法国建一个大宅院。
颜面扫地的“墨老大”,回国后大骂部下的无能。更让其难堪的是,以往凡事都与他商量的德国元首,居然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将罗马尼亚收入囊中。而巴尔干地区是他早就垂涎欲滴的地方,德国这么做,完全没有把“老大”看在眼里。
在一连串挫折和羞辱后,终于失去理智的“墨老大”,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不通知德方的情况下入侵希腊,不为别的,只为争口气。当然,更多还是不愿成为德国的“小跟班”,尽管德国提出警告,但他一意孤行。
打脸的是,近9万人的意军,被2.7万人的希腊军队层层阻击,进攻了10天仅推进了50公里。并在希、英联军的反攻下,一口气退回了出发地,尽管多次组织进攻,但都以失败告终,还丢失了部分阿尔巴尼亚,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战役进行了半年,意大利军队没有丝毫的进展。但让德国元首气愤的是,由于意大利的蛮干,将英国人拖入了巴尔干半岛,并以希腊为基地,对罗马尼亚的油田进行轰炸,这对德国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入侵苏联必须先解决巴尔干问题。
再加上南斯拉夫发生兵变,德国决定同时出兵希腊和南斯拉夫,仅24天就占领希腊全境,再一次狠狠地扇了“墨老大” 一巴掌。从此,心甘情愿地跟在德国后面不敢造次,但意军糟糕的战斗力,不仅帮不上忙,反而成了德军的累赘。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