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从什么时候起,德军的战斗力开始下滑?

自然是1943年“堡垒行动”发起之前,这里有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德军各步兵师所属步兵连的人数变化。在战争初期的德军步兵连中,官兵满编人数为201人,其中包括2名军官、21名军士和178名士兵,而到了1943年5月,满编连队的额定编制却为142人,几乎减少了四分之一还多。

(德军士官)

在新编组的基层步兵连队中,虽然军官和士官的编制没有变化,但士兵人数下降到119人,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军官和士官的指挥能力普遍下降,连队人数过多会使士兵伤亡更加严重,徒增不必要损失,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有经验的军官、士官和老兵越打越少,同时补充的新兵成分又太多,战斗力大打折扣。

千万不要以为步兵连人数的减少是由于德军兵力不足造成的,事实上在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打响时,东线德军数量已经达到一个小高潮,一线地面作战兵力接近330万人,甚至超过了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时的数量(约320万)。这是由于德国在当年初进行了总体战动员,大批产业工人离开车间穿上军装。

(德军娃娃兵)

东线德军在1941年阵亡人数为302495人,1942年则阵亡了506815人,1941年上半年阵亡了342838人,合计永久损失兵员达到了115万余人(尚有伤残无法归队者),而且大多数是经历过波兰战役和西欧战役的老兵。因此在1943年上半年,德军虽然补充了200多万兵力(其中包括80万名工人),但素质无可避免地下降了,编制是征候,结构是本质。

在编制上,原来的步兵师定额达到了17000人之多,下辖九个步兵营,而1943年的新编步兵师定额只有12700余人,只辖六个步兵营,所以尽管在东线战场此时德军的部队番号增多了,但单位战斗力却普遍下降了。在战场上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尽管自动火器、120毫米迫击炮、新式坦克和突击炮数量大增,但德军精锐部队的突击能力反而不如斯大林格勒会战时期,这就是素质下降造成的。

(德军老兵)

在结构上,德军早期的步兵师(第一波动员的部队)成分比例是:现役士兵78%, 第一预备役12%, 第二预备役6%, 后备军士兵为4%,这就跟1937年的日军“老鬼子”一样,单兵素质和作战意志较好,战斗力自然较强。而到了第四波动员的各步兵师时,成分比例是: 现役士兵不足1% ,第一预备役12%, 第二预备役46%, 后备军42%,这几乎是天壤之别,战斗力跟1941年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士气上,刚刚入侵苏联时德军官兵的情绪还是普遍高涨的,相信数周内就可以击败对手,尤其是战争初期的巨大胜利,也进一步刺激了部队士气,这些官兵大部分经历了波兰和法国战事,盲目以为德军那是“战无不胜”的。1941年冬天在莫斯科城下遭到的严重挫折,还可以用天气什么的做借口欺骗自己,然而1942年夏季开始的“蓝色计划”也遭大败,许多德军官兵对胜利已经丧失信心了,毕竟都是有脑子的人,而士气对战斗力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迫击炮兵)

按照德军的操典规定,新入伍的士兵至少要接受4到6个月的训练时间,才能分配到前线作战部队,然而为了筹备库尔斯克会战,这些新兵只匆匆进行了6到8周的训练就被推上战场,其战斗技能和身体条件都差强人意。同样,军官的补充更为吃力,军事院校的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东线的巨大伤亡,在1943年,80%的德国青年军官只受过三个月的集训,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可想而知。

甚至希特勒对德军战斗力的开始下滑也心知肚明,他在1943年6月签署了关于提高步兵战斗力的第15号命令,命令指出:“由于一些十分自然的原因,在承担最重大牺牲和优秀人员损失的步兵中,出现了下级军官训练不够、后备力量不足和办事质量不佳的明显现象,靠青年补充这一队伍的工作也遇到了困难,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乃是各级军事长官的职责”云云。

(年龄太小了)

实际上,库尔斯克战场上德军的不佳表现,也佐证了战斗力严重下滑的时间点。在北线战场,得到加强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动用四个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7月5日一整天激烈的战斗,仅仅突破了苏军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第二天也只推进了5公里,最终也未能彻底突破苏军一个集团军的防线。

1943年7月9日,莫德尔再以300辆坦克和大批步兵向苏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归于失败,并且该集团军的攻击力量完全耗尽,次日莫德尔被迫转入防御,这也是导致库尔斯克会战“虎头蛇尾”的一个重大原因。而在1941年夏的巴巴罗萨行动时期、1942年夏向斯大林格勒推进时期,德军每天的战斗行程都是几十公里甚至更多,到1943年夏却成了乌龟爬,可见战斗力的下降是非常明显的。

(伤亡大也影响士气)

二战从什么时候起,德军的战斗力开始下滑?

如果抛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所带来的战斗力提升,仅从兵员素质方面来看的话,德军战斗力的最高峰是在1941年入侵苏联的前夕,绝大部分的德军师都是齐装满员的一级野战师,并且拥有实战经验,部署在东线的几乎全是这样的师(警卫师除外),少数的装备较差、编制较小的二级师则用于西线等占领区的驻守任务。此时德军中训练有素且拥有作战经验的官兵所占比例非常高,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军的损失总是大于补充,而且补充的兵员素质也无法和那些拥有实战经验的士兵相比,德军士兵在数量(总数在增加,但是战线也在拉长,平均兵力密度是在减少)和质量上都开始出现下降,并呈现加快的趋势。

综合来看德军战斗力出现明显下降是在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以后,德军的装甲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而步兵部队自1942年开始就一直在从事超负荷的作战,补充远远赶不上损失,新组建的步兵师无法适应东线的残酷战斗,这加重了兵力的消耗,德军各集团军司令部首次开始在其作战报告中指出德军步兵部队战斗力下降严重的问题,指出如果不采取根本性的措施来改善德军的兵员补给,德军的战斗力将很快丧失,失去关键的素质优势。

1944年德军的军事形势几乎是全面的发生了崩溃,苏军一系列的战略进攻彻底摧毁了德军的东线防御,四个集团军群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北方集团军群被孤立在波罗的海沿岸,南方集团军群也遭到重创(罗马尼亚军队突然投降所致),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也被击退。于此同时在西线,德军B集团军群也被盟军所打垮,损失了40余万人。短短几个月内,德军4个集团军群遭到重创,这在之前是从未发生过的,以往一个集团军群遭到重创就意味着德军遭到严重的挫折,现在四个集团军群的损失则意味着德军在军事上的彻底失败,德军没有能力重建这些集团军群,德军整体战斗力也出现断崖式的下降。

二战从什么时候起,德军的战斗力开始下滑?

作为二战的发起国,德军在一开始是战斗力是最强的,这主要取决于希特勒称霸欧洲的野心和第三帝国的先军政治,以及纳粹独创的闪电战术。

一战中坦克诞生,战争结束后,当欧洲各国还把坦克当做步兵的支援力量,编制在步兵队伍中的时候;希特勒就看出未来在战争的胜负将取决于部队的机械化程度。

早在1934年,德军就别出心裁,成立了装甲部队司令部,着手进行装甲师的组建准备工作。

二战前期,凭借着以装甲集群为主打闪电战术,德军势如破竹,一天占领丹麦、二十三天征服挪威、五天时间拿下荷兰、一个多月让法国臣服。

接着希特勒又在1941年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同样所向无敌,让苏军蒙受重大损失。

邪恶的力量战胜了正义,欧洲大地在纳粹铁蹄下哭泣,似乎希特勒称霸欧洲指日可待。

但是物极必反,邪不压正。在苏联人民的英勇抗击下,德军最终还是输掉了战争,法西斯分子被送上审判台,希特勒被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那么德军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应该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

这场战役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到1943年2月2日尘埃落定,历时七个月,双方投入兵力500多万。

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

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失去抵抗的资本。

而德国如果不能获得这些资源,也将无法将战争进行下去。

在战斗打响之前,希特勒就忧心忡忡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而且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向日、德宣战,美国进军欧洲势在必行,只是时间的问题。德军只有迅速搞定苏联,才能专心致志应对美军参加欧战。

但是幸运之神不再光顾德军,斯大林格勒一战,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全军覆没,德军第六集团军灰飞烟灭,21个德国师的番号不复存在

作为德军进行战争的靠山,德军装甲部队此战中遭受灭顶之灾,第14、16、24装甲师毁于一旦。

总的来说,这场战斗德军损失惨重,150万德军被消灭,相当于苏德战场德军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五,可谓触目惊心。

斯大林格勒战役,彻底改变了苏德力量对比,德军从此江河日下,开始走向灭亡。此战中,苏军损失更大,阵亡200万人。

但是苏军投入部队多,各部队都是部分损失。苏联幅员辽阔,只要补充新兵,以老带新,战斗力很快就会恢复。

而德军都是整建制被消灭,需要从头再来,征召的新兵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无法形成战斗力。况且德国人口本来就少,兵源几近枯竭,征兵谈何容易?

因此,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感叹道:“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但是客观地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德军战斗力下降,走向灭亡的开始;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则彻底走进深渊,无法翻盘,完全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

正像希特勒担心的那样,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失败后,德军梦想的石油资源更加遥不可及,已经没有燃油的装甲集群成为摆设,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再也不能为纳粹侵略计划当急先锋。

正如古德里安在日记里所写:“‘堡垒计划’的失败意义重大,苏联大获全胜,东线战火从未平息,从现在起,敌军掌握了主动权。”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军将战线向西推进了六百多千米,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向有利于苏军的方向发展,轴心国集团内部的士气遭受沉重打击,纳粹离死期越来越近。

二战从什么时候起,德军的战斗力开始下滑?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纳粹兵源不足,兵员质量开始出现下降!

二战从什么时候起,德军的战斗力开始下滑?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从发动战争以后,便充分利用了闪电战的思想,闪击波兰,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一路横扫,所向披靡,一直到进攻苏联的前夕,大概也就是1941年的时候,这是纳粹德国战斗力的巅峰时期。

如果要收世界上那个民族的战斗力最为强大,我认为是德意志军人。那么纳粹德国军队的战斗力明显下降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时候呢?

答案就是1943年,但是事实是从1941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以后战斗力就开始下降了。

因为1941年纳粹进攻苏联以后,因为苏联的天气太过寒冷,所以对于德国的机械化部队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而且对于士兵的意志力也是一种考验。

而在1941——1943这之间一段时间,是苏联和纳粹德国正面作战最激烈的时候,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常战争延续了两年多,苏德双方投入了超过350万的军队死伤超过200万,这场战争也被喻为是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后,德国军队因为长期在恶劣条件下作战,极大的损耗了士兵的意志力,而且最为主要的就是军队人数的质量下降以后,军队的战斗力也开始急剧下降。

所以,德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的的原因就是,苏联十分恶劣的天气,长期战争消耗士兵战斗力,加大士兵的厌战情绪,最后就是德国的老兵基本死完了,最后上前线的都是经验不足的一些新兵。

二战从什么时候起,德军的战斗力开始下滑?

说起二战时的德军,总的来说以一句话来概括“前期无敌、后期弱鸡”。

二战初期,虽说希特勒与军部决策经常相左,但借着德军装备之精良,装甲群在空军的掩护下,发动闪击战,欧洲各国往往难以招架。因此德军并未费多少功夫,就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占领;攻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在迅速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攻下法国,直接打到瑞士边境,将数十万英国军队赶回了英伦三岛。

德国凭借着强大的军工体系,可以说在二战的前期所向披靡。唯一能做点抵抗的便是法国战场之上的英法联军,别的欧洲国家面对强大的德军都是以卵击石,所以干脆选择投降了事

德军的衰败要从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为切入点来说

巴巴罗萨作战计划,是由希特勒亲自构思的一个侵苏行动代号。只不过德军统帅部的将领们认为应该直接攻打莫斯科,但,希特勒认为应该先打乌克兰、波罗的海获取丰富的作战资源后,再攻打莫斯科。

不过,因为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德国不得已发动巴尔干战役,这让巴巴罗萨作战计划被推迟一个多月才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德军不能再寒冬来临前占领莫斯科,这也直接导致德国输掉了战争。

也正是因为苏德战争的失败,德国开始进入衰落,并最终输掉了二战。

否则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先占领乌克兰这个“”天然粮仓”,这样子德国就可以获得大量食物作为军粮;其次在占领巴库油田,这样子德国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的运转就不存在问题了;最后依托这些资源攻占苏联获取劳动力,如此一来德国无论是经济、军事皆可领先全世界,继而统治全球。

如果当时德军就不去营救在希腊、南斯拉夫等地的意大利军队,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继续推行,极有可能在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好在因为巴尔干的缘故,使得德国的计划延迟了一个月,莫斯科周边下起了大雪进入冬季,德军并没有作好过冬准备,遭遇了沉重打击兵败莫斯科

其实,如果当时希特勒让南方集团军不进攻乌克兰,而是转头配合中央集团军合力攻打莫斯科的话,也不是没有可能把莫斯科打下来,如此一来历史便可改写。

总得来说,这还是德国在战略上犯了错。虽说最后打下了乌克兰,但却输在了莫斯科,德军也由此开启衰落

其实,我们之所以认为德军前期非常强悍,主要是前期交战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国土面积小,国防力量薄弱,德国以空军做掩护装甲群的战法,连法国都抵挡不住选择投降,就别说其它的小国了。

虽说在接下来与苏联的战争中前期占据了优势,击杀和俘虏了苏军上百万人。但苏联与其它的欧洲国家不同,苏联是个大国,可以将德军的战线拉长,德军的补给线很快就跟不上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德军装甲部队经常得停下来,等后方的后勤部队。

等苏联缓过来,盟国的军火、粮食等供应上来了,这场战争便成了消耗战,德国引以为傲的闪电战面对广阔的苏联也等于无效了。

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莫斯科会战,也成功德军主力消耗殆尽,也是衰落的起始,德国的败亡在此时已经埋下伏笔。随之英美在开辟第二战场,希特勒腹背受敌,苏军反攻,战火烧到了柏林城下,希特勒自杀,自此画上句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