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战役中日本和美国的海军部队都没装雷达,导致只能靠目测来发现对方舰载机部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不装雷达呢?
1、错,依靠飞机侦查。2、尚未研制出雷达。
中途岛战役中日本和美国的海军部队都没装雷达,导致只能靠目测来发现对方舰载机部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不装雷达呢?
你可以埋汰特朗普特不靠谱,你不能寒碜美帝二战海军的装备嘛,实际上,美国海军在1939到1940年间就给列克星敦级航母装上了CXAM型对空搜索雷达,没错,就包括在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被日本人干掉那一艘同名航母。同样在“约克城级”系列航母中,“约克城”号在1940年安装了CXAM雷达,而企业号则在1941年安装了CXAM-1型雷达。
“列克星敦号”这艘满载排水量43000吨的航母是1927年正式服役的,原本打算建造的是战列巡洋舰而后改的航母,也是美军第一艘装载对空雷达的大型军舰。因此,1935年以后入役的约克城级航母,毫无悬念也都安装了舰载对空搜索雷达。既然有雷达,那为啥还要用侦察机搜寻日本军机呢?答案就一个,当时雷达功能还不够强大呗。
以CXAM-1型为例,这款雷达对“大机群”的搜索距离是130公里,对单机目标的搜索距离只有90公里,在浩瀚的太平洋战场上,如此功能完全不足以应付突发情况。以日军的零式战机为例,它的最大时速已经达到533公里每小时,简单算算,当美军舰载雷达发现零式机群时 ,敌机只需要14分钟就可以飞临舰队上空,航速略慢的轰炸机20分钟也足以来敲门了。
(南云忠一)
假如是日本军机来袭美舰,那么加上美舰必要的反应和作战准备时间,留给美国人的的大概只有12分钟左右 ,而《决战中途岛》已经告诉我们,用舰队防空炮火打击来袭的轰炸机或者攻击机,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情,那是完全被动应战和需要靠点运气的,等于将整个航母编队置于极度危险境地之下,没有哪个海军将领敢这么赌。
所以击落来袭敌机的最有效方式,仍然是及时放飞本方的舰载战斗机,《决战中途岛》里面美军轰炸机虽然一家伙炸沉三艘本子航母,可是战斗中被零式击落的水平轰炸机、鱼雷轰炸机也是不少,鬼子无非是漏防了致命的俯冲轰炸机而已。因为在速度较快和机动灵巧的战斗机面前,轰炸机就是被轻松猎杀的“火鸡”。
然而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舰,放飞舰载机的工作程序复杂而苦逼,耗时也相当之长,战斗机要一架架从机库里先升到甲板上,再排好队一架架起飞,还要在舰队上空完成爬高和编队,12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但凡起飞时间能快一点,南云忠一也不用左右为难成为千鬼所指了,这是由军事科技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决定的,个人能力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因此,美军若想获得足够的舰队防空能力,至少需要提前45分钟以上掌握敌情,半小时都没戏。而早期的舰载雷达不能满足这个需求,预警时间严重不够,那就剩下一个笨办法,用侦察机进行远距离巡航和搜索,力争早点发现敌舰敌机。而日本海军的舰载雷达发展更为落后,他们直到1942年5月的瓜岛战役后,才认识到雷达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所以《决战中途岛》之时,日本海军确实没有装备对空搜索雷达。
舰载雷达真正投入使用,是德国人在1935年实现的,当时的探测距离只有9公里,美国人则是1938年研制成功和列装,而日本海军的舰载雷达研究是从1939年才开始的。日本人早期研制的“Mark I Model 1 ”型探测系统,只能算是个粗糙的雷达原型,后来改进出舰载防空和水面搜索雷达为“IJN Mark II Model 1”21型,从1943年起大约装备了80套,显然时间点已严重滞后。
即便是日军1944年列装的最新式22型雷达,对大型舰船的探测距离也只有35公里,所以在1942年的那场海空大战中,日本人的侦察方式只能是巡逻机和潜艇搭配使用。而中途岛战役日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巡逻机汇报情况不准确、不及时。这架从重巡洋舰“利根号”上起飞的侦察机,是联合舰队第一机动舰队的小灾星,我们不妨回顾下1942年6月4日这天发生的事情。
(机库内剧照)
早晨7点30分,该机给南云发回无线电报告:在距离中途岛约240海里的海面发现10艘美国军舰。什么概念呢,大约是距离中途岛380公里,距离日军舰队大约400公里,这样的距离别说日军舰队没有装载对空雷达,就是有也发现不了美机起飞。南云当时就冒了冷汗,要求侦察机查明美军舰队里是否有航母(如果只是战列舰或者驱逐舰那并不可怕,开过来还得10个小时呢),结果侦察机从此没了音信,于是南云只能按原计划继续准备轰炸和攻击中途岛。
结果上午8点15分,那架该死的侦察机再次发来电报:“有吖,有航母吖”!于是南云再命令换上鱼雷准备攻击航母,所有攻击准备作业是什么时候完成的呢?9点18分,也就是说,日本人用了整整1个小时零3分钟才完成起飞准备,而且还没有一架飞机升空呢(护航零战不算)。然而,七分钟以后的9时25分,第一批美军鱼雷机已经飞临本子舰队头上(8点40分起飞,路上用了刚好45分钟),后面就是蜂拥而来的好几批,结局就此注定。
反过来其实也一样,本子第2航空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少将曾经也发动反击,18架“九九”舰轰和和6架零战组成的攻击编队,从飞龙号航空母舰起飞搜索前进,终于发现了美军航母约克城号,经过两次攻击后也成功击沉了它。如果当时美军的舰载雷达足够优秀的话,早一点出动战机截杀,这20多架日本飞机也讨不着好去。
不能用现代的相控阵雷达水平去衡量二战时期的军事科技,如今相控阵雷达的反应时间极短(有计算机呢),最远探测距离超过5000公里,还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如果太平洋战场上当年有这玩意,那美国人就算先弄着情报,也占不到多大便宜了。
中途岛战役中日本和美国的海军部队都没装雷达,导致只能靠目测来发现对方舰载机部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不装雷达呢?
当时只能靠侦查机巡逻搜索,雷达还没研发出来。这个好比为啥二战没用导弹,事实上苏德战场喀秋莎也刚刚问世就投入战场,成为德军闻风丧胆的大杀器
中途岛战役中日本和美国的海军部队都没装雷达,导致只能靠目测来发现对方舰载机部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不装雷达呢?
对于海军舰船来说,想用雷达发现对方军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一般雷达的作用范围也就是40海里左右,出了这个距离,就进入了雷达盲区,你想看也看不到。
当时的雷达还没有办法安装到飞机上,还不能提供象现在预警机一样的搜索功能。美国人当年是用大型的水上飞机执行搜索任务,那玩意能飞的远一点。
在中途岛海战时,美军实际上已经装备一些雷达了,不过是旧式雷达,而且就像刚才说的,水面舰艇用雷达搜索水面舰艇其实效果并不好,反而是用飞机搜索比较靠谱,况且当时的雷达性能并不可靠,没事出点故障是正常现象,象前不久的电影《灰猎犬号》里边,驱逐舰上边的雷达就是出了问题。
瓜岛一系列海战中,美军虽然有雷达,但是在日军的打击下,依旧是负多胜少。
当时的雷达能够搜索的范围有限,就是20-30海里左右,这也就进入了舰炮的射程范围之内,而如果是有了高品质的望远镜,人眼也能凑活看到,象后来在瓜岛一系列海战中,日本人没有雷达,但是在夜战中还是凭借着日本水兵的“猫眼”抢先发现美国军舰,在大部分夜战中,日本人都是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
而飞机搜索就不一样了,飞机飞出去就是200-300海里,这比当时的雷达远的多,虽然只是依靠飞机上人员的目视搜索,但是发展目标是距离已经是比当时的雷达远10倍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中途岛战役中日本和美国的海军部队都没装雷达,导致只能靠目测来发现对方舰载机部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不装雷达呢?
有雷达的,就是那年代雷达的小型化还不行,体积比较大,中途岛海战的时候,双方确实没有能装备到飞机上的雷达,不过,舰载对空搜索雷达是有的,火炮校射雷达也是有的。
那年代航母之间的对战是第二次发生(第一次是珊瑚海海战,你也可以理解为中途岛海战的前哨战),当时的侦查方式主要还是依靠侦察机,所以也有很多军迷(尤其是日本的军迷)认为中途岛海战日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利根号的侦查机出动晚了几小时,而美军的航母恰好就在利根号负责侦查的区域。
中途岛战役中日本和美国的海军部队都没装雷达,导致只能靠目测来发现对方舰载机部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不装雷达呢?
雷达刚刚发明出来,体积庞大,军舰上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布置雷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