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美英没有援助苏联,且苏联没有恶劣天气影响,那么苏联能否抵挡住德国进攻?

问题问得好!我来回答一下

毫无疑问,如果英美不援助,苏联根本抵抗不住。

换句绝对一点的言论:根本就无法抵档

主要原因有五个:

1.粮食、罐头短缺。朱可夫和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都写得很清楚,42年的时候,随着战线深入乌克兰,粮食非常紧张,之前的储备粮基本吃完或丢失。

如果没有美国罐头和食品,苏联就饿死了 而且请注意,美国提供的罐头、粮食都是成品,这可以解放大批农民,让他们去参军。没有这些粮食,再多的兵源也徒劳,因为实在无法为这支部队提供足够的供给。

2.武器生产跟不上。在这些物资中主要为军火、战略物资、机械设备以及食品。其中各种型号的飞机1.4万架,汽车49.5万辆,装甲战车1.2万辆,摩托车3.2万辆,列车1.3万台,各种防空火炮7944门,冲锋枪10.8万支。

到现在还有很多争议性的言论,说这些武器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单单1.

4万架飞机这就比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的飞机高出一倍数量,说是杯水车薪恐怕是想把胜利的果实都塞进自己口袋里吧。

3.石油也非常短缺。在我们印象中,苏联是一个石油大国,拥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疆域,但是它很难量产高品质石油。高品质的航空汽油和添加剂都是英美提供的,要是没有高辛烷汽油,IL2飞不起来。

4.英美在西线的牵制。在我们看来德国生产力似乎跟不上苏联,但是这主要原因是英美在西线对德军的干扰,否则其生产力不会弱于苏联。因为德国当时控制了将近3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三亿人在德国的管理范围内。如果说当时盟军不干扰德国常规生产,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德国生产力会超越苏联。

5.虽然斯大林格勒是转折点,但是别忘了之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美国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才真正的加大了援助力度。援助前一败涂地,援助后势均力敌,这援助是否重要还需要争议吗?

说了这么多,援助固然重要,但苏联人民勇敢的抵抗法西斯力量也不可忽视。只有相互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增大胜利的可能性。

如果二战美英没有援助苏联,且苏联没有恶劣天气影响,那么苏联能否抵挡住德国进攻?

这两个条件在1941年的晚些时候有哪个存在吗?一个都没有,美英的第一批援助物资是1942年到达的,而1941年的冬天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寒冷,德国人怎么就没能突进莫斯科呢?“台风战役”打到11月底的时候,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已成强弩之末,苏军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顶住了攻势,说到底,不是苏美英和天气的问题,而是德国人自己的力量不足。

首先说天气情况,普遍的观点是被古德里安的名言所影响:“如果不是严寒的阻遏,我们11月份就在克里姆林宫里饮酒庆功了”!事实果真如此吗?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是零下7度,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期间的11至13日气温曾短暂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

真正出现零下40度的严寒已经是12月5日以后,也就是说,严寒只是在苏军转入反攻时才来临的,而性命攸关的莫斯科保卫战第一、第二阶段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德国人并没有达成战役目标,仅在11月16日到12月5日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德军在莫斯科远郊就死伤155000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和飞机近1500架。

实际上,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兵力兵器优势并不明显,总兵力大概超过苏军0.4倍、坦克超过0.7倍、火炮超过0.8倍、飞机超过1倍,但问题是德军不断被消耗,并且由于补给线严重拉长,补充完全跟不上。而苏军却源源不断得到生力军甚至远东部队的增援,别忘记了,莫斯科是苏联最大的军火工业基地,所以苏军在防守时弹药物资比较充足,毕竟是家门口作战。

所以10月4日,当德军第2装甲集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占领奥廖尔之后,古德里安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攻入莫斯科已无可能:“尽管坦克(番号应为摩化化)24军在姆岑斯克附近进行了激烈战斗,坦克第4师也投入了作战,但俄国的大辆T34坦克参战,使我军坦克遭受巨大损失,现在敌人占优势了,因此,迅速的不断取胜的前景消失了”,前面的那是战后吹牛,这才是真心话。

到了1941年11月29日,进抵莫斯科远郊的德军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被苏军遏制,长途跋涉和五个多月的作战损失,使德军此刻的实力跟夏天已不可同日而语,许多连队只剩下60人左右,严重的达到20到30人(满编180人)。整个东线战场一线作战部队的伤亡超过80万人,我们知道,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投入的地面部队总兵力也就320万人,四分之一的伤亡和大量坦克的损失,如果得不到补充是不再具备突破能力的,也不能过高评价德军的战斗力。

反观前线苏军,由于持续得到兵力和兵器的补充,苏德两军在前线的力量对比逐渐发生着变化,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获得新补充的3个集团军,总兵力增至110万人(还有两个方面军呢)。其实在11月29日的深夜,朱可夫就已经接到斯大林的通知:准备反攻!既然苏军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反攻,充分说明前线形势对德军已经非常不利,而并非是德国人再加把劲就能冲进莫斯科的问题了,整个冬季作战结束时,德军伤亡高达1167835人!

美英援苏的计划,是根据1941年10月1日三方签定的协议进行的,此时希特勒的“台风行动”已经实施,不要列举什么14000架飞机、49.5万辆军用汽车、12000辆装甲车和13000台机车的无聊数字,因为在莫斯科会战期间,美英还没有运到一把步枪和一粒子弹。第一批共三队装载援苏物资的PQ运输船,是1942年初到达摩尔曼斯克的,此时德军已经全面转入防御,若非希特勒严令不得撤退,战线早就崩了。

着重讨论1941年冬天的战事,是因为莫斯科会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德军已经不可能通过一场快速的战争打垮苏联,当然也就证明苏军完全可以抵挡住德军的攻势,尽管损失颇为巨大。什么严寒、什么美国武器都不是借口,归根到底,是苏联广袤的战略纵深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德军“闪击战”的模式没有奏效,到1942年初,哪怕是精神变化无常的希特勒,也承认战争将进入长期化。

这也就是1942年德军不再主攻莫斯科的原因,既然不能在第一时间摧毁苏军的抵抗,既然战争必然陷入长期化,那么正如希特勒自己所言:“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战争”(恐怕还包括乌克兰的小麦),于是才有了斯大林格勒会战。

有人会问,那么美国巨大的物资援助就没有用处吗?当然不是,它们极大地解决了苏军在1942年到1943年度的困难,缩短了苏军转入全面反攻的时间,但这不等于,没有它们苏军就会失败。

如果二战美英没有援助苏联,且苏联没有恶劣天气影响,那么苏联能否抵挡住德国进攻?

那苏联是抵挡不住德军的闪电战,客观原因分析,如果美军没有参战,德国没有两面受敌的,窘境,那么德军肯定会拿下苏联,因为在第一波进攻开始的时候,苏联没有一点准备,飞机都甚至都没有起飞,就被打落在跑道上了,更恐怖的是德军的闪电战,直接大纵深穿插战术,更是打的苏军措手不及,所以,苏联是抵挡不住德军的进攻的

如果二战美英没有援助苏联,且苏联没有恶劣天气影响,那么苏联能否抵挡住德国进攻?

美英是在苏联挺住了德国的进攻,并且反攻的情况下才介入战争的,所以不是大因素。德军围攻莫斯科久攻不下,说明了苏联能坚持到援兵到来。虽然严寒起了重大作用,使德军人员和武器受到了很大损害,但幅员辽阔的苏联有极大的回旋余地,后方军力强大。且通过莫斯科阅兵,全国军民群情振奋,反攻力度非常强大。就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如果没有美苏的支援,也能取得最后胜利。因为抗战中国军队,特别是共产党军队越战越多,越战越强,顶多时间大大延长,甚至二十年,二十五年。

如果二战美英没有援助苏联,且苏联没有恶劣天气影响,那么苏联能否抵挡住德国进攻?

我如果一下,假设一次。我是希特勒,会造更多的飞机,坦克,潜艇后,再闪电。让日本人先进攻苏联后,并送一千辆坦克给日本攻打苏联用。在围住莫斯科后尽可能打击其援助,救援莫斯科的援兵,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把占领区让给扶持上台的伪军发展,现代叫反对泒武装。设伏,放莫斯科人出城,多倍围歼之。

如果二战美英没有援助苏联,且苏联没有恶劣天气影响,那么苏联能否抵挡住德国进攻?

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之一,在二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中,美国不仅直接参战,而且向盟国提供了巨额的物资。英国、苏联和中国能够顶住对手的进攻,美国的物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认为,美国的物资是苏联战胜德国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美国的物资,苏联早就被德国干掉了。那么二战时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能不能挡住德国?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没有美国的物资,苏联也能挡住德国,只是苏联付出的代价更大,打的时间更长而已。

首先,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三大工业国,苏联的实力并不弱于德国多少。如果苏联进攻德国,苏联肯定不是德国的对手。但如果苏联依托庞大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资源,苏联未必会输给德国。二战中,苏联动员了4000多万人参战,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7万架飞机。虽然苏联的武器质量比不上德国,但兵员数量和武器生产速度比德国快的多,补给速度也远远超过德国,当德军推进到苏联腹地的时候,德国的补给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消耗速度,所以苏军的军队和装备越打越多,而德军越打越被动,这是苏联能战胜德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二战中,美国确实给了苏联巨大的援助,二战中美国向苏联提供了112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14000余架飞机、7000多辆坦克、42万辆汽车等等。不过这些物资仅仅占到苏联生产总量很小的一部分。美国援助的飞机约占苏联产量的10%,坦克约占苏联产量的7%,火炮仅仅占到苏联产量的1.5%。同时,这些物资大部分是苏联用真金白银和其他物资换来的。所以说,苏联依靠美国物资挡住德国是站不住脚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物资不重要,如果没有美国的物资,苏联肯定打的更艰难,损失也更惨重,很可能苏联会彻底沦为二流国家。此外,美国援助大部分是在莫斯科会战之后到达的。莫斯科会战之前,一直是苏联自己单干,苏联凭借辽阔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节节抵抗,有效的消耗了德军的战略资源,德军越打越艰难。事实上,德军打到莫斯科的时候已经到了极限,因为德军的后勤已经严重跟不上,前线的德军甚至连冬衣都没有,这是德国输掉莫斯科会战的主要原因。

莫斯科会战后,苏联将战线稳定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美国也正是看到苏联挡住了德国,所以才提供了战略支援。如果苏联输掉莫斯科会战,没能力挡住德国,美国自然没有必要再援助苏联,即使援助也是浪费。同时,当时的美国刚刚进行战争动员,能够提供的武器和资源比较有限,美国直到1942年才有了疯狂的产能,运输能力也有了提升,美国的庞大物资才开始源源不断的运往苏联。不过由于德军和日军的封锁袭击,美国运往苏联的物资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直到1943年苏联才真正大规模接收美国的物资。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苏联最艰难的时刻,实际上是英国人给苏联帮了大忙,当时苏联的主要物资来自英国,英国人的物资给苏联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莫斯科战役中,其实是苏联人凭着自己的狠劲挺了过去。

莫斯科会战后,苏联的处境已经大大好转,苏德战争进入了战略僵持阶段。当然,德国人仍然不断发动攻势,试图突破苏联的防线,就这样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斯大林格勒爆发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进行了激烈的巷战,苏联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海量的武器,硬是干掉了德军。当然,苏联在此战中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大量的苏联男丁消耗在了拉锯战,苏联丢掉了乌克兰的粮仓,国内被打的千疮百孔。当然,德军也没占多大便宜,德国同样伤亡惨重,已经无法像战争初期那样发动咄咄逼人的攻势,德国人深陷苏德战争的泥潭。为了夺回战争的主动权,德国人在1943年孤注一掷的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但德国人同样遭到了失败,苏联人抵抗程度丝毫不减。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已经彻底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苏联人开始反攻。而就在此时,美军的海量物资开始陆续达到,虽然此时的美国物资对处于贫血边缘的苏联非常重要,但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因为苏联已经成功的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可以说,即使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也能赶走德国人,只是打的更久、损失更大而已。所以没有必要夸大美国援助的作用。事实上,美国对苏联最大的援助其实是来自对德国的封锁和轰炸,英美的封锁和轰炸牵制了德国的部分军事力量,并摧毁了德国的大部分厂矿设施和工业产能,否则如果战争再持续几年,苏联可能真就惨了。即使赶走德国人,苏联也被打残了。别说和美国争霸,能不能保住大国地位都是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