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战役,是在名将和名将之间展开的?
1939年11月7日,日本中将阿部规秀在黄土岭战役中,被我军击毙,这是抗战以来我军击毙的最高级别日本军官,
黄士岭战役也成为八路军的一个辉煌经典战役而载入史册。
时间:1939年11月。
地点:河北省易县。
名称:黄土岭伏击战。
八路军指挥员及参战兵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令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统一指挥,第1、第3、第25团、游击第3支队及第3军分区第2团、第120师特务团、第715团等部队。
日军指挥官及参战部队:中将阿部规秀,日军一个旅团。
战役经过和结果:1939年11月7日,在杨成武的指挥下,八路军利用太行山北部群山中一座岬口设伏,将日军混成第二旅团引入到包围圈,压缩在一条长约二三里、宽仅百十米的山沟里,布下“口袋阵”,阿部规秀率部长驱直入。是役,经过激烈战斗,八路军共歼灭日军达900多人,缴获200多辆满载军用品的骡马车、5门火炮等,号称“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被击毙,给进犯的日军以歼灭性的打击。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击毙日军中将级高级指挥官,这在华北战场、在中国人民当时的抗战史上都是第一次。日本的《朝日新闻》报道说:“自从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将官的牺牲,是没有这样例子的”。
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战役,是在名将和名将之间展开的?
历史上的伟大战毅很多,如楚汉相争,展现出韩信领兵奇才,展现了项羽钢壁自用,听不尽谋臣之言,最终灭亡。
赤壁之战,主要是谋咯智取,名谋合一诸葛亮庞统周俞徐庶等,共同挫败曹操。
还有伟大的辽沈战毅,平津战毅,淮海战毅,这三大战毅取决了革命的胜利,辽沈在林彪等人的指挥下取决了胜利。平津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革命家,勇谋共用,最后和平解放北平,傅作义弃暗投明归顺共产党。淮海战毅在栗欲等老革命家的指挥下取得胜利,这些胜利都离不开毛泽东的军事指挥。
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战役,是在名将和名将之间展开的?
1927年底,白崇禧率领的北伐军主力已经打到了华北的冀东,桂系的军力此时发展到高峰,这引起了蒋某人的严重不安,他曾密令何应钦寻找机会解除第七军的武装。何应钦认为此举极其不妥拒绝执行,然而消息却不慎走漏,李宗仁立即联络武汉、浙江、湖南的桂系部队开赴南京外围,以强大的军事压力第一次逼蒋下野。
所以蒋桂矛盾可谓“历史悠久”,然而二十年后,当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主力纵队挺进大别山之时,蒋某人又以白崇禧开设“国防部长九江指挥所”,统一指挥对大别山的围剿。原本白崇禧这个“国防部长”是没有兵权的虚职,为何此次战役一定由他负责呢?无它,因为大别山已经是桂系在广西之外的第二个老巢。
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桂系大将廖磊的第21集团军就盘踞在大别山区,廖磊病故后接任的是李品仙,还拿到了“安徽省主席”的职务,在此地区经营了十余年。许多桂系军官和老兵已然在这里娶妻生子,并且桂系还把治理广西的那一套搬到大别山,设立了严密的保甲制度,建立了为数甚多的地主武装和反动民团。
所以,南京方面选择白崇禧统兵围剿大别山乃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这里自从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撤走以后,已是桂系军阀的中心统治区,并且桂系精锐张淦兵团也驻于该区。而至于号称“小诸葛”的桂系老二白崇禧,北伐时期即已成为另外一个阵营的名将,某种意义上,可以坐上蒋军大兵团作战指挥的头把交椅,只因并非嫡系,始终没有掌握主要军权而已。
而我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指挥员,自然是有“军神”之名的晋冀鲁豫军区兼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说明一下,当时的晋冀鲁豫军区已经拥有六个野战纵队和二级军区的10个独立旅,但是挺进大别山的只是1、第2、第3、第6纵队和一个独立旅,上述各部组成了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担负着挺进中原这一重要的战略任务。
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许多军史爱好者了解的并不透彻,实际上经过蒋军一年多的疯狂进攻,各解放区被破坏甚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承受能力都接近极限,尤其是遭受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情况更加严重。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将战争引入国统区已成为必需,并且最好的战略突破方向就是敌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
因此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是被称为“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不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毕竟还处在敌强我弱的时期。然而刘邓大军的扯动性进攻,却彻底打乱了蒋军的战略布署,他们不得不从山东、从陕北调出部队增援中原战场,极大缓解了两个解放区的军事压力,也为华东野战军和西北野战军转入反攻大量歼敌创造了条件。
但这就要求刘邓12万人要在大别山区坚持相当时间,以吸引和牵制更多的敌人,毕竟这里已经不再是当年群众基础较好的老区,到处都是“小保队”,因此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据传侵华日军曾经谓白崇禧为“战神”,而大别山的反围剿战争就此成为“军神”与“战神”之争,堪称名将之间的巅峰对决。
白崇禧直接指挥的部队多达33个整编旅,其中包括桂系第七军和胡琏整编第11师等王牌部队,而刘邓大军总共牵制和吸引敌人的总兵力多达90多个旅,在一年多的作战中,我军损失确实比较惨重,进入大别山时共有官兵124000余人,而转出大别山时只余58000余人,但是刘邓部队的巨大牺牲却换来了整个中原战局的逆转。
刘伯承司令员以“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将敌牵至外线,以小部牵制大部,以大部消灭小部”的战术,灵活机动应对白崇禧“向心合击”的战法,不断打击和拖散敌人。我军还分兵成立了江汉军区和桐柏军区,在江淮地区站稳了脚跟。更重要的是,陈谢集团和陈粟华野利用敌人在中原兵力空虚的时间差,全面完成战略展开,连续取得重大胜利。
至1947年底和1948年初,陈谢集团在鄂豫皖、陈粟大军在豫皖苏捷报频传,与坚持在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一起,构成了我军“三足鼎立,经营中原”的战略格局,在这场名将之间的对决中,刘司令员在战略上取得完全胜利,仅仅十个月之后,淮海战役即告打响。因此,挺进和坚持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其意义无疑是重要和深远的,被称为解放战争“伟大的转折点”。
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战役,是在名将和名将之间展开的?
孟良崮之战就是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因为这一次战役就是张灵甫和粟裕将军之间的对决。
高手对阵若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他们之间打的孟良崮战役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战役在进行的过程中,也是充满着各种变数的。战役打响之前,谁胜谁负真的是不可预料的。
本来这一次战役是张灵甫预谋的。
他之所以要打响孟良崮战役就是想要全歼粟裕带领的华野军。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灵甫的胃口是不小的,但是,他从没有想过自己也有被歼灭的可能。
张灵甫之所以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歼灭,最为主要的是他带领的是七十四师,七十四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
他们拥有最为尖端的武器,拥有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士兵。又是他们发动的战争,可以说张灵甫有信心打胜这一场战役。
更加关键的是,张灵甫还留了一张王牌。
这一张王牌就是等到粟裕的华野军,到了孟良崮之后,蒋介石就派其他的国民党军队,来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围住,和张灵甫一起里应外合对华野军实施大歼灭。
可以说这个战役一旦打响确实是对张灵甫是有利的。
那么,粟裕得知张灵甫要打这一场战役的时候,他是如何想的呢?
第一,粟裕觉得这个战役可以打,因为这是一个歼灭张灵甫七十四师的机会,毕竟他是属于孤军深入。
第二,只要在足够快的时间内,我们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打败,然后我们就可以全身而退。
毕竟国民党的其他军队,若是赶到孟良崮也是需要时间的。
第三,即使国民党的援军到来,我们也不怕,我们可以留一支军队等待他们援军的到来,只要能够拖住援军,我们照样可以消灭张灵甫的七十四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到来孟良崮和张灵甫决一死战。最终的结果是全体华野军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歼灭了。
也就是在全体华野军歼灭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之后,全身而退的,据说他们走后四个小时,其他的国民党大军也到来了。
你说这个战役,是不是打的有点充满着各种惊险,若是战役在延续四个小时,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战役,是在名将和名将之间展开的?
非常之多,只举两例。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非战役中,英军蒙哥马利元帅与德军“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
二是在我国的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元帅与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继任者李奇微、克拉克),历经五次战役,将美军打回下谈判桌。
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战役,是在名将和名将之间展开的?
抗美援朝就是在名将之间展开的战斗。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在朝鲜战场上有一位成名已久的美军将领,他就是麦克阿瑟,虽然此时的麦克阿瑟不在朝鲜前线,而是在日本后方指挥战斗,但是他依旧是朝鲜战争的美韩总负责人。
彭老总作为我军的高级将领,在红军时期就是赫赫有名的红军之狮,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直接指挥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领导第一野战军转战大西北,解放了陕西、青海、新疆等大面积国土。
麦克阿瑟的战绩同样辉煌,作为美军的五星上将,太平洋战区司令员,在大洋洲地区与日军交手,二战之后更是作为盟军总代表与日军签字,可谓是红极一时。此次朝鲜战争在韩国已经濒临灭亡的时刻,麦克阿瑟力排众议进行仁川登陆,依据扭转朝鲜战局。
彭老总和麦克阿瑟都是久经战场的老将,而此次交锋两人所面临的情况却完全不同。麦克阿瑟拥有海空的优势,其陆军在装备上领先志愿军半代,在后勤保障上则全面压制志愿军。除去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当志愿军进入朝鲜的时候,美军已经占领朝鲜80%以上的领土,在朝鲜战场拥有绝对的优势。
两位老将在面对结下了的战局也有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彭老总深知“战者,国之大事”,所以对待战争非常谨慎。而麦克阿瑟则不同,他一方面判断志愿军不会参战,一方面趾高气扬的宣布感恩节计划。
双方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迎来了第一次战斗,在云山的丛林中,彭老总指挥部队藏于九天之下,在麦克阿瑟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对美军发动攻击,此战歼灭美韩联军1.5万人,基本稳定朝鲜局势。这一战彭老总先胜一筹。
由于我军在歼灭美军之后,有迅速的藏匿到丛山之中,麦克阿瑟并没能判断出我军的动向,而是依然自以为是的发动所谓的“圣诞节攻势”。彭老总抓住这次机会,在清川江地区、长津湖地区对美军进行围歼,此次战役攻歼灭美军3.6万人,并且将美军赶到了三八线附近。这次交锋又是彭老总再胜一筹。
而后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此次战斗我军歼灭美韩军队1.9万人,并且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韩国首都汉城,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第三次交锋彭老总再胜一筹。
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主力转入休整。“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便迅速补充人员、物资,调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第四次战役。此次战役主要是防止美军的反扑,彭老总为了避免我军战线被拉长的局面,主动撤出汉城。此战双方打了一个平手。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的表现不仅仅是狂妄自大,而且在彭老总的几次打击下失去了方向,只有一味的叫嚣“使用原子弹”,这一点与美国政府的冲突非常大,所以杜鲁门于4月11日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
从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较量中看,彭老总三胜一平,而麦克阿瑟没有一战取胜,最后一战能取得平局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军的后勤补给跟不上的缺点被李奇微发觉。而彭老总通过在朝鲜战场的战争,打出了中国的血性,打出了中华名族的脊梁,使新中国从此可以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之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