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跟贝利亚有什么仇?
朱可夫跟贝利亚有什么仇?
在二战前后的苏联,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尤其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出现第一名将朱可夫,内务部长贝利亚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按理说,朱可夫是军队的统帅,带兵征战沙场,贝利亚是苏联秘密警察头目,主要负责国内肃反、锄奸,执行斯大林的命令。两个人应该没有交集,但就是这样两个没有交集的人,却在二战之后斯大林逝世后,在一次重要的党内会议上,朱可夫持枪逮捕了贝利亚,最终结束了贝利亚的政治生涯,令人不解的是,朱可夫跟贝利亚到底有什么仇呢?
小编认为,朱可夫与贝利亚应该是没有明显仇怨,最多也就是政见不同,但由于所属利益阵营不同,没有政治嗅觉的朱可夫被人利用而已,从而出现了兵戎相见的情况。具体是这样的:
1、朱可夫功高震主,贝利亚执行斯大林命令,搜集证据将朱可夫列入“军人阴谋集团”。在苏德战争时期,朱可夫先后指挥过莫斯科战役、保卫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可谓是战功卓著。但只能说朱可夫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二战结束后,由于朱可夫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他的光芒已盖过了斯大林,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他在军中威望甚至一度超越了斯大林。对于喜欢搞个人崇拜的斯大林来说,苏联只有他一个绝对领袖,但凡其他任何人越了界,都会遭到他的打击,这是斯大林所不能容忍的。而此时的朱可夫不知道急流勇退,不知道放权,仍牢牢抓着军权,遭到猜忌,于是便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而当时的贝利亚,掌控的就是令人谈虎色变的苏联国家安全系统,斯大林把他叫做“我的盖世太保头子”,是那个时代最可怕的黑暗机器之一,在特务领域,他绝对是苏维埃空前绝后的人物。1938年10月,斯大林亲自挑选了贝利亚出任内务部长,在斯大林的受益下,他一手炮制了“卡廷森林惨案”,在后期的肃返运动中,镇压处死了不少干部群众。可以说,他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所以,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贝利亚对朱可夫的公寓进行了调查,查获了大量德国战利品和财物,贝利亚拼凑黑材料,并罗织罪名,将朱可夫列入了一个“军人阴谋集团”,斯大林签署命令撤销了朱可夫陆军总司令的职务,通令中斥责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己”。并最终把朱可夫贬职处理,成为了敖德萨军区司令。这是朱可夫遭到的极大打击,他认为这是贝利亚的陷害导致的。但是朱可夫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斯大林的主意,贝利亚只是被利用了而已。
2、朱可夫抓捕贝利亚的原因。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更是权倾一时,他与马林科夫,赫鲁晓夫成了苏联政治上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是斯大林继承者的热门人选,并且三人都想上台执政,在三人在争权当政中,由于斯大林在世时树立了个人权威制,任何人不经他允许,不能插手其他部门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克格勃就被贝利亚垄断的情况。贝利亚可以随时调动克格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要是想搞掉竞争对手夺权没一点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赫鲁晓夫决定动用军队先搞掉贝利亚。此时,他想到了朱可夫,并利用朱可夫被贬对贝利亚的仇恨和朱可夫在军队的影响力。于是,赫鲁晓夫给朱可夫打电话说:“中央主席团会议要讨论贝利亚的问题,可能要逮捕他,你带上几位可靠的人,时刻准备行动。”最终在1953年6月底的一天,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朱可夫持枪逮捕了贝利亚。苏联军队则首次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步入政坛,朱可夫当上了国防部长。
而朱可夫之所以帮赫鲁晓夫逮捕贝利亚,其主要原因:一是他想压制住坐大的以贝利亚为首的安全部队,提升军队的影响力。二是因为他对党的忠心,他认为自己是为了捍卫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党的利益而听从命令的,因为他认为党的领导地位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之中。三是因为他被贬职对贝利亚的误解。所以,朱可夫毫不犹豫地带人逮捕了贝利亚。
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情况,小编认为,朱可夫与贝利亚应该没有大的矛盾,没有政治敏锐性的朱可夫只是政治家们利用的工具而已,这在朱可夫的《回忆录》里也有证明,他在回忆录里虽然充斥着对贝利亚的各种负面评判,但他却并未发现贝利亚曾经真的想要将他彻底消灭。朱可夫最多是对贝利亚厌恶,而不是有矛盾一样的仇恨,之所以扳倒贝利亚,完全是出于军人和共产党员的立场而被利用。
朱可夫跟贝利亚有什么仇?
自然有仇。 虽说不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但硬生生打断人家的升官之路可比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大多了,朱可夫这辈子最恨的就是贝利亚。他认为他自己这辈子锦绣前程就毁在贝利亚的手里,而在1953年贝利亚的倒台和死亡的直接动手者就是朱可夫。
应该说,朱可夫跟贝利亚二者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朱可夫不会阻挡利比亚的前程。而贝利亚的行为对朱可夫的升迁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毕竟一个是领兵打仗的主将,一个是生活在暗影里的特务务、那二人因何而交恶。最终由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实际上一切都是“误会“产生。
朱可夫,俄罗斯人。二战期间苏联最功勋卓著的统帅,有胜利象征的享誉。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名将。朱可夫在44岁晋升大将军衔。在朱可夫47岁的时候,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高级将领。但二战刚刚结束不过一年,朱可夫就被撤销国防部副部长,陆军总司令,中央委员。被罢黜到敖德萨任军区司令。而这一切朱可夫都算在了贝利亚的头上。认为就是贝利亚的陷害。
贝利亚,格鲁吉亚人,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长(副总理兼克格勃主席)。贝利亚长期负责苏联的情报工作,也是苏联“肃反”的刽子手、他是苏联三位核心人物之一。在斯大林去世以后、在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政权斗争中失败,最后被处决。贝利亚虽然贵为元帅,但实际上只会不动一兵一卒。关键在于贝利亚和以朱可夫为首的军方关系不睦。
实际上,早在二战期间朱可夫与贝利亚关系就不好,有一个笑话来表示二人的关系的,说有一次朱可夫从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出来,嘴里骂道:这个小胡子的混蛋。过了一会斯大林的把朱可夫再次叫到了办公室,此时贝利亚正在斯大林的身边、斯大林说:你刚刚嘴里骂的小胡子的混蛋是谁,朱可夫道:希特勒啊。还能有谁?斯大林笑道:贝利亚,你刚才是怎么和我说的?朱可夫随即接口道:我是在卫生间自言自语,贝利亚都可以知道,真行。
从这个笑话中就看出,贝利亚极尽调拨离间之能事,从侧面也说明朱可夫对贝利亚的鄙夷。在1945的盟国高级将领聚会上,蒙哥马利对朱可夫大奖赞赏。称他是最合格的元帅,朱可夫道:算啥,有的人一场战役都没有指挥过都可以当元帅,我这个元帅有啥值钱的。贝利亚听后,对朱可夫恨之入骨。从此以后,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和军方将领在一起的时候,很少穿军服出席。还有就是,朱可夫极其反感和厌恶贝利亚干预军队的事务。随便缉拿苏军高级将领。而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高级将领对利比亚印象都不佳。觉得他不配做元帅。
但实际,朱可夫和贝利亚只是私人关系不睦,但并没有干涉到对方的工作,二人也无交集。二人的分歧的始作俑者和策划者应该是斯大林。从上面那个笑话中也可以看出,真正挑拨离间的是斯大林。二战结束以后朱可夫遭贬斥是斯大林的意志和行为,只不过是通过贝利亚的之手做的罢了,原因在于,二战的巨大荣誉只能由斯大林一个人拥有,绝对不允许分享。朱可夫只能被“掩盖”。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斯大林不是在1953年去世。朱可夫恐有性命之忧。
1953年斯大林去世第二天,苏联政府宣布,朱可夫同志被任命为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作为当时苏联二把手的贝利亚对此事举手同意并大加赞扬,但贝利亚想不到是朱可夫回莫斯科就是为他而来。此时,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决定铲除贝利亚。因为贝利亚的掌控秘密警察和内务部队,以及克格勃。如果擅自逮捕贝利亚,说不好就会被贝利亚反逮捕。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信任和调动军队。而朱可夫无疑就是最大的依仗,况且朱可夫与贝利亚“有仇”不存在泄密和反叛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布尔加宁(国防部长)与朱可夫协商好了逮捕计划。
1953年6月26日,在苏联政治局的会议上,马林科夫(苏联总理)按了下秘密按键,朱可夫和数十位高级军官等人迅速进入会场,此时马林科夫向朱可夫宣布:“我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拘捕贝利亚!”朱可夫拿枪指着贝利亚:“举起手!”贝利亚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朱可夫总算大仇得报。但朱可夫不会想到是。他就是一个工具,利用完以后也就丧失了作用,四年以后,朱可夫被解除一切职务,彻底退休。但万幸的是,朱可夫保留了他的荣誉。总算安度晚年,对比死因不明的贝利亚强多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朱可夫跟贝利亚有什么仇?
元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是苏联著名军事家,苏联元帅。在二战中建立了辉煌战功,获得了崇高威望,甚至有人称他为苏联“军神”。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内务人民委员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7月9日成为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国总统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发动红色恐怖的犯人与干部之一。
但由于斯大林在世时树立了个人权威制,任何人不经他允许,不能插手其他部门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某些权力机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克格勃就被贝利亚垄断。贝利亚可以随时调动克格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斯大林时期,即使是共产党的高级官员也要服从秘密警察,几名政治委员被批捕并处决,尽管是斯大林批准过的。但是这就意味着苏联的高级官员总是生活在恐惧当中,没准那一天就会像其他人一样被处决掉。斯大林死后,他们想要结束这一切,他们希望内部安全机构成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对任何人都不负责的恐怖工具,贝利亚是内务部长是斯大林的副手,他仍然可以指挥操作这个机器。贝利亚可以任意逮捕他想逮捕的任何人,虽然没有正当的理由。但是不能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逮捕他。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为了夺权决定动用军队先搞掉贝利亚。此时,他想到了早在战前,在他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时就已熟识的朱可夫(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是布尔加宁)。实际上,朱可夫与贝利亚早在斯大林在世时就有矛盾。当时,贝利亚怕朱可夫威胁到自己,将朱可夫列入了一个“军人阴谋集团”。但斯大林并没同意打倒朱可夫,他对贝利亚说:“你不要找朱可夫的麻烦了。我了解他,他不是叛徒。”斯大林此言救了朱可夫,但从此朱可夫就与贝利亚结下了仇。
此时,赫鲁晓夫自然会向拥有更大权力的军队求助,朱可夫恰恰在军队和人民当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可以像贝利亚一样做事,使用武力来坚持自己的意志。而且,朱可夫同样痛恨国家安全机构。他自己很容易成为受害者,他的许多朋友同事也是,所以赫鲁晓夫宣布贝利亚为叛国者,并命令军队逮捕和处决他。于是,赫鲁晓夫给朱可夫打电话说:“中央主席团会议要讨论贝利亚的问题,可能要逮捕他,你带上几位可靠的人,时刻准备行动。”1953年6月底的一天,中央主席团会议顺利召开,一切都按赫鲁晓夫设计的顺利进行,在朱可夫的帮助下,贝利亚被逮捕。赫鲁晓夫利用军队,顺利地取得了斯大林逝世后第一次党内斗争的胜利。
后来赫鲁晓夫叫内部安全部队对党负责,将高级别的官员用自己的亲信替换,并最后把朱可夫(他在政治上并不英明)调到一个低级别的位置上。的确,赫鲁晓夫的高明之处是在他消灭贝利亚以后,连他的政敌也没被杀死,而是被简单的解雇或者降职,他同时许多斯大林时期的罪犯被释放和恢复名誉。
所以朱可夫与贝利亚的矛盾起源于斯大林时期,贝利亚将朱可夫列入了一个“军人阴谋集团”。但斯大林并没同意打倒朱可夫,但从此朱可夫就与贝利亚结下了仇。同时,为日后朱可夫帮助赫鲁晓夫合力除掉贝利亚也是必然结果。
朱可夫跟贝利亚有什么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朱可夫和贝利亚并没有私人仇恨,甚至还保持基本的社交关系。
但政治是政治,私人关系是私人关系。
只要你是搞政治的,私人关系在政治面前就不值得一提。
政治家为了政治上占上风,可以随时牺牲朋友、亲友在内的一切。
斯大林一死,出现了权力真空。
当时有资格争夺这个位子的主要就是:赫鲁晓夫和贝利亚。
贝利亚此人是斯大林的左膀右臂,掌控者秘密警察和内务部作战部队,包括克林姆林宫卫队。
可以说,如果贝利亚当时可以干掉所有政敌,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而贝利亚此人极为恶劣,是个残忍无情的暴徒。
且不谈他的各种血腥政策,被贝利亚强奸的妇女就有数十人之多。
有一次他带了个女演员进入政治局办公室,答应释放她关在内务人民委员会监狱里的父亲和祖父,但要求和她发生关系。
女演员拒绝,贝利亚就强奸了她,并说:“想叫就叫吧,没关系的。”
实际上,女演员的家人早已经被处决了,她随后也被捕,死于监狱。
一些妇女因为抗拒他,甚至被贝利亚杀害。
1998年,在贝利亚位于莫斯科“花园环路”的旧居整修玫瑰花园水管时,竟然发现了五具被害的年轻女子遗骸,这都是贝利亚的杰作。
由于贝利亚对于女人的名气很臭,连斯大林都不信任他。
一次,当斯大林知道他的女儿斯韦特兰娜单独与贝利亚在他家后。他说,“我不信任贝利亚”,并打电话让女儿马上离开。
当贝利亚在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夏季乡间别墅,看上他的妻子后,他一路紧跟着他们的车回到克里姆林宫,把伏罗希洛夫的妻子吓坏了。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认为贝利亚过于危险(因为他控制着卫队,可以杀死任何人),所以赫鲁晓夫、布尔加宁、莫洛托夫决定联手将他干掉,就连老好人米高扬和他的好友马林科夫也没有反对。
但干掉贝利亚必须依赖军队,之后为了防止内务部军队叛变,需要有人出面控制住军队。
赫鲁晓夫同朱可夫的关系很好,就选择了朱可夫。
朱可夫判断形势,认为贝利亚的实力较弱,决定站在赫鲁晓夫一方。
况且,贝利亚本来就是个恶棍,朱可夫对他也是一直敢怒不敢言,此次正好借机对付他。
1953年6月26日上午,苏共中央召开部长会议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主席团联席会议,朱可夫按照约定带领将军和士兵藏在外面。
赫鲁晓夫首先开始指责贝利亚的种种恶行,贝利亚措手不及,大吃一惊:“怎么了赫鲁晓夫同志?你怎么抓起我裤子里的虱子来了?”
之后布尔加宁、莫洛托夫等要人纷纷痛斥他,马林科夫和米高扬装聋作哑。
贝利亚知道情况不对,吓得浑身颤抖,急忙红铅笔在一张纸条写着“警报!警报!警报!”,试图让警卫员送给克里姆林宫卫队长,赶来救他同时抓捕赫鲁晓夫等人
谁知道,此时朱可夫已经带着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进来了。
贝利亚对着朱可夫询问:朱可夫同志,这是怎么回事?
朱可夫回答:“以苏联人民的名义,你被捕了,杂种同志。”
贝利亚还要争辩,朱可夫对他说了最后一句话:闭上你的嘴!
被捕后半年,1953年12月23日,贝利亚被枪决。
朱可夫因此受到赫鲁晓夫赏识,成为国防部第1副部长,1955年任苏联国防部部长。
朱可夫跟贝利亚有什么仇?
二战刚刚结束,身为苏联军队最高长官的朱可夫被连降3级,还差点遭受到迫害。他认为这是贝利亚向斯大林打小报告造成的。从此两人便结下了梁子。
其实背后是斯大林搞的鬼。贝利亚顶多算是帮凶。
1945年5月8日,朱可夫以苏联最高统帅的身份接受了德军投降,举世瞩目。当时他年仅49岁,这颗政坛新星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斯大林。
功高盖主必将招来祸患。果然没过多久,在斯大林的暗示下,贝利亚搜集、伪造了一些朱可夫的黑材料,还给他定了几个莫须有的罪名。
斯大林在随后的大会上公开批判朱可夫,说他不谦虚、太骄傲了。苏德战争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全体苏联人民(斯大林自己),怎么能是他朱可夫自己的功劳呢?
当斯大林宣布立刻逮捕朱可夫的时候,参加会议的另外几位元帅坐不住了,纷纷冒死进谏,力保朱可夫。
因为这几位元帅心里十分清楚老大的用意。如果朱可夫下了大牢,他们几个的下场会更惨。
斯大林怕触犯众怒,就将朱可夫贬到乌拉尔地区。此时,刚刚50岁的朱可夫处于退休状态。
贝利亚与斯大林
复仇时刻虽然朱可夫被贬职,但是他在军中的威望却没有丝毫减弱。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各方势力开始争夺皇位。为了获得军队的支持,这些人都把朱可夫作为拉拢的对象。
被贬7年朱可夫等来了复仇时刻。斯大林死了,他就将怒火集中到了贝利亚身上。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
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照常出席由马林科夫主持的会议。参会的还有赫鲁晓夫、莫洛托夫等人。
会议刚一开始,马林科夫就站起来谴责贝利亚之前犯下的种种罪行。但是过于紧张,说话结结巴巴,样子十分可笑。
一旁的赫鲁晓夫坐不住了,接过马林科夫的话,大声呵斥贝利亚。
贝利亚知道自己处境危险,就偷偷地将手伸向公文包摸枪,想要做最后的挣扎。
赫鲁晓夫见状,立刻大喊:“朱可夫!”
早就埋伏在隔壁屋的朱可夫立刻带着十几名高级军官冲进会议室。他用手枪抵住贝利亚的头,说道:
“举起手!” 当然了,当时朱可夫不可能只说了这一句话,后面还有一些必须得消声的不文明的话语,读者自行脑补吧。
半年后,贝利亚被执行了枪决。
虽然整个逮捕过程十分过瘾,但是这给苏联最高权利的更替开了一个不好头。
朱可夫
朱可夫仅仅只是一把好用的“枪”朱可夫虽然在军队中威望很高,但是他在更高的苏联权利集团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好用的工具而已。
贝利亚下台仅仅两个月,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之间的斗争就开开始了。
为了再次得到军方支持,朱可夫的地位不断被抬升,很快他就成为了主席团成员。
马林科夫却处处与朱可夫作对,企图将他再次赶回乌拉尔地区。这次,马林科夫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结果是,老马不仅没将朱可夫赶走,自己却被赫鲁晓夫与朱可夫联合赶下了台。
1955年初,底气十足的赫鲁晓夫公开向马林科夫发难,在场的朱可夫等人煽动会场气氛。获得了在场大多人的支持。马林科夫在斗争中失败了。
此时的朱可夫与赫鲁晓夫亲密无间,如同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
朱可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心想,你把朱可夫干掉了,我的皇位就稳了。
1956年,波匈事件爆发。赫鲁晓夫的地位再次受到挑战。1957年,莫洛托夫联合马林科夫等元老公开批判赫鲁晓夫。
这次还是朱可夫出面力挽狂澜。在会场上,朱可夫慷慨激昂地驳斥莫洛托夫一伙的阴谋,力挺赫鲁晓夫。
与会的墙头草们看到军队最高长官力挺的是赫鲁晓夫。傻子都知道该如何选择。这次,马林科夫与莫洛托夫彻底被清除出苏联权利集团。
也许是赫鲁晓夫见到朱可夫的影响力太过强大,他害怕了。也许是他认为已经扫平了苏联高层中的一切障碍。
没过几个月,朱可夫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被解除了一切职务。
结尾为赫鲁晓夫几次解围的朱可夫难逃无法善终的命运。不知此是朱可夫作何感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已成为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在酒桌上的笑料了。1974年6月18日,78岁的朱可夫结束了自己窝囊的一生。
朱可夫跟贝利亚有什么仇?
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吧,二战胜利以后,贝利亚受到斯大林的重用,而此时的朱可夫由于功高盖主。斯大林于是就找借口打击他,而找借口这门差事主要是由贝利亚来完成的,朱可夫被贬以后,十分痛恨贝利亚,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毕竟斯大林信任他,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政局不稳,他生怕位高权重的贝利亚把自己推翻,于是就想把贝利亚半岛,但是谁来扳倒贝利亚呢,此时他想到了贝利亚的仇人朱可夫,朱可夫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高兴,他本想既能报了私仇同时,又可以从返政治舞台,然而朱可夫毕竟不是政治家,他的算盘打错了,赫鲁晓夫仅仅是想利用他在军队当中的威信扳倒贝利亚。而当朱可夫将贝利亚枪毙以后,赫鲁晓夫又怕朱可夫成为自己的劲敌,于是朱可夫再一次被贬。
其实贝利亚和朱可夫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仇恨,贝利亚也是受到斯大林的指使,才对朱可夫动手的,而朱可夫却把这个仇记在了贝利亚身上,却没有记在斯大林身上,朱可夫和贝利亚之间的仇恨就是这么来的,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朱可夫确实没有政治眼光,他分不清自己真正的敌人,所以在他的政治生涯当中始终处于被利用的状态,斯大林利用朱可夫,打赢了卫国战争,随后就把朱可夫贬职,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也是利用和朱可夫的威信扳倒贝利亚,随后就不再用他,在后来的勃列日涅夫当权时,也仅仅是让他陪自己看了一场阅兵式,利用朱可夫的影响给自己壮门面,也没有重用他,这就是朱可夫政治上的缺陷,也注定了朱可夫一生的悲哀,在二战各国的著名将领当中,只有朱可夫结局最悲惨,在这里我们只能说遗憾。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欢迎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