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士兵一生所追求的高职位,为何说只是一种幻想?

旧日本军队等级森严,尊卑观念极强,上升的道路又极其狭窄,恐怕日本的士兵是永远别想获得高职位的;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放到日军里,恐怕只会遭到一阵骂声。

日本的军队阶级分为士兵、下士官、准士官、士官、尉官、佐官、将官、元帅,这里要注意,它们的“士官”、准士官、“下士官”与我们现在说的志愿兵士官可是两码事,日本的“下士官”(伍长、军曹、曹长)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士官。

那么,小兵自然是下面的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和兵长了。

听着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巨人》中的利威尔不就是个“兵长”么?看来这调查兵团职级也不高么,混死也就个兵头子。

“兵长”是多大的官儿?别想多了,这个职务其实是虚的,是“天皇之恩赐”。按照兵役制度,许多老兵得退伍,但因为不断扩大的侵略战争,老兵们不可能被放走,可是老资历的大头兵与新兵一个待遇怎么可能?八格牙路!

所以,就这样设立了“兵长”的职务,等于在上等兵上面再开了个兵阶。曾经的上等兵们又不跟下士官强位子,又比大头兵地位高,大家皆大欢喜。

兵长上面还有“下士官”的团体,伍长、军曹、曹长这帮人镇压着。曹长名义上可以当副中队长,实际也就是个上士而已。当然了,曹长当的是分队长,这个“分队”其实就是个步兵班,10-15人的编制。

实际上日本兵能混到“下士官”已经算不错了,也只有下士官才从普通士兵中筛选人才。顶天混到“准尉”这个高阶士官的队伍中。注意,日本的“准尉”性质上属于下士官,他们1937年以前名称是“特务曹长”。

按照日军的规矩,没有固定人员的推荐,不可能提升军阶。这里面弯弯道道特别多,可以拉老乡关系,可以偷偷的讨好贿赂,或者干脆靠硬实力得到青睐。比如上等兵的升级,按照日军的搞法叫“上等兵补试炼”。别看就是个小小的上等兵升阶考试,但这个试炼是真能玩死人。

首先,这个士兵要有一定的人脉,能得到同袍的认同,然后他才有机会被推荐出去,由分队长(曹长)指给准尉“观摩”,准尉当然不止看一个人,他作为“见习士官”,也需要从这些人里面给自己找骨干,拉关系。

所以往往有许多个“试练者”供准尉查看,准尉会将自己看得上眼的,或者关系很好、很信任的曹长推荐的人员归拢起来,再往上推荐名单给中队长。如此,“试练者”才能成为“上等兵补”。

“上等兵补”的关系牌打完后,剩下的就是硬实力对抗了,别看推荐的时候一抓一大把,什么人都敢往上送,其实曹长和准尉们也没有底,大多打着薅一个是一个的想法。而且从潜规则上来说,日军的这种“试炼选拔”本就有故意增多三分之二人员的做法,为的就是激起士兵的争胜心理,让他们更拼命的通过竞争考验。

“试炼”内容是哪些呢?其实就是强化训练军事科目,从刺刀到枪法再到军纪、内务、军容、战术知识全都要再过一遍,同时还会从文化上刷人,文盲是不可能得到晋升机会的,光一些涉及到初级指挥的学习就进行不了。不过当时日本因为施行了全面义务教育,所以人员的文化反倒是最不用操心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只有被中队长看好的,经过了最终筛选的人才能成为上等兵,继而“兵长”的位子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在此期间被刷掉的人特别多,他们只能老老实实退回去,挂着两颗星星继续当一等兵。

不过也不用灰心,日本政府不会放过每一个当兵的材料,所以即便一等兵退伍了,他们也能拿到“上等兵”的军阶,然后再把你原地征召入伍。“兵长”们也是这么来的。

潘老师在《举起手来》里面就是个一等兵,恐怕这辈子也没法“上等”了

别小看这些“兵长”、“上等兵”,他们不仅仅是老兵这么简单,有的人蹲这个位置还不想往上爬了,因为这俩兵阶在日本军队中是“神”。尤其对于那些新兵蛋子而言,是“天上之人”,平时打招呼都得卑躬屈膝的喊先辈,被揍也不能还手,拥有绝对的权威。

《举起手来2》里,潘老师被降为二等兵了,真惨

兵长再往上就是“下士官”了,伍长、军曹、曹长这一军阶。日军早期通过自己开设的教导学校,从上等兵中选拔“有士官志愿者”,其实走的也不过是任人唯亲的推荐套路。上等兵一年学期满后下放回部队当伍长,从此就不是士兵了。

除了“京都兵学校”改建的陆军士官学校,日本还有很多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什么熊本、仙台、久留米一大堆。这种学校其实就是之前教导学校的升级版,可以通过直接考取并就读士官学校获得下士官的军阶,故而有人声称这样“带坏了陆军的风气”。

直接通过中学考试进入士官学校深造的,被称为“干部补”,他们一开始就比大头兵起来的“下士补”们出发点要高。这方面的差异非常大,“下士补”们是“乙等生”,只能接受曹长们的“下士官培训”,而“干部补”们将来是要当军官的,他们接受的是系统的高级军事化训练,出去就是准尉以上。

再继续往上就别想了,日本的大头兵只能止步于此,当“干部补”们毕业后拿着指挥刀与联队长们互敬持刀礼,被当做“武士”一样看待时,“下士补”们只能默默的回到部队,从一线的伍长干起。看看,龟田太君混到个大尉中队长多不容易,让嘎子一把火给蹿了。

对了,还有黑藤太君,挂的是个中尉,这一看就是读书读进去的。

日本士兵一生所追求的高职位,为何说只是一种幻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突然下令东京以西地区当年应该退役的士兵,服役期临时延长一年,这就意味着鬼子的“现役士兵”陡然间翻了一番。因为义务兵的服役时间仅仅为两年,到了时间就可以复员回家了,鬼子的所谓“在乡军人”就是指这样的退伍兵。但是士兵数量可以如此扩充,军官团规模却没得办法。

(冈村宁次剧照)

日本是二战时期亚洲唯一实施现代征兵制度的国家,适龄男子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履行服兵役的义务,所以士兵来自各行各业,分为现役、预备役、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四大类,也经常出现复员后重新入伍的情况。但是这些人永远只能是“兵”,而不能成为军官(日语为士官),所以他们也就没可能晋升更高的职务或者职位,这是由二战前后日本军事教育的“精英制”体制决定的。

也就是说,士兵和“士官”是两个完全被切割开的阶级,士兵属于按法律必须服役的非职业军人,而士官则是一种职业,如果一个日本男子在年少时没有选择军人这个职业,那么就算他身体条件合格,也永远成为不了“士官”,因为他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什么这么说呢?日本人的军国主义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那真可谓是“从娃娃抓起的”。

(阿南惟幾剧照)

我们知道二战日军的所有陆军军官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但是这个学校是有门槛的,它的招生对象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三年的地方幼年军校和五年的中央幼年军校教育,换句话说,当一个年轻的小日本步入军官学校的大门时,他已经在幼年军校整整学习和训练了八年,而不是社会上什么职业的年轻人都可以报考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战犯冈村宁次,即曾就读于东京陆军幼年学校,而他在第11军的后来继任者阿南惟畿,则是念的广岛陆军幼年学校,幼年军校的学员已经身着军装的“初级鬼子官”。只有中央幼年军校顺利毕业后,才可以报考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成为正式的陆军军官,可授少尉或者中尉军衔,冈村陆士毕业时刚刚年满20岁,而阿南惟畿陆士毕业时只有18周岁。

(长沙保卫战剧照)

现在大致了解了吧?这帮家伙在少年时代就已经选择了成为职业军人,才有可能一步步完成军事养成教育,而其他的贩夫走卒虽然也读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却是普通类学校而与军事无关。那么当战争爆发征召士兵时,哪怕你是个大学教授,也只能当个大头兵,因为你不是职业军人,必须在职业军官的指挥下作战。

即便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军衔也一般升到中佐就到头了,日本陆军还有更高一级的军事院校:陆军大学,这才是通往将军的阶梯。关于陆军大学的招生对象和学制之前多有介绍,在此不再重复,总体而言,陆军大学毕业后的年轻军官,兹要不出意外,十年内必可晋升大佐,然后按部就班再迈入将军行列。

二战日本陆军的军阶分为兵、下士官、准士官、士官(也称为将校)三档,从大将到少尉的九级军官阶层是“士官”(包括将官三级、佐官三级和尉官三级,元帅为荣誉军衔),“准士官”特指准尉军衔,“下士官”则包括曹长、军曹和伍长三级,“兵”分为兵长、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四级(兵长为1940年增设)。

如果一个日本人在年幼时没有选择军人职业,那么他被征召入伍时就得从“二等兵”(列兵)干起,一年后可以混成一等兵,再服役半年可以晋升上等兵,在战争中表现较好的老兵可以成为兵长。两年的义务兵服役期满后,被留在军队里的职业士兵称为“下士官”(即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士官),由联队长以上级别的军事主官选择和任命,可以晋衔伍长、军曹或者曹长。

一般而言,只有表现特别突出的下士官才有可能被提拔为“准尉”(准士官),成为军官与士兵之间一个特殊的阶级,但是要注意,准尉就是“职业士兵”的最高级别,晋级之路就算到头了。想当再以上的少尉、少佐或者少将等等,门都没有,那必须是陆士毕业的“职业军官”才有机会晋升的职务,所以普通日本士兵所追求的高职位,仅仅是个幻想,连梦想都不是,因为体制在那里摆着。

你会发现在战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20出头的少尉小队长,却率领着30多岁的兵长、军曹等等,手底下的士兵还有可能出现40多岁胡子拉碴的大叔,因为随着战争的进行和鬼子的大量伤亡,年轻士兵已经不够了。即便如此,他们也必须听从那名20岁的少尉指挥,这就是职业和非职业军人的本质区别。

在这种精英制的军事教育体制下,二战日本陆军基层军官的军事素质、战术能力和指挥能力远远超过中国军队,比如黄埔一期的在校教育时间仅有七个月,与日本军官11年的军事养成教育相比,基本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这也是打鬼子比较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日本士兵都经过了两年义务兵的训练,而中国军队的补充兵都是临时征召的壮丁,绝大多数都是文盲,也严重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发挥,看个地图传达个命令都做不了,这就是差距啊。

日本士兵一生所追求的高职位,为何说只是一种幻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话不是这么说,日军士兵还是有希望成为将军的,只是希望不大。

日本有着自己的特点,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位置有着清醒的认识。

有的人认为自己一辈子是小商人,他就不会随便妄想做大商人,而是把小商人的工作做到最好。

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技术工人,不会奢望去做老板,而是尽量把技术做到最好,成为优秀技工,或者成为工程师。

简而言之,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位置,哪怕位子并不好。

日本的士兵也是如此。

正常来说,日本的军官,包括低级军官和中高级军官,都必须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

在1917年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不向士兵招生,只想社会招募高中生。

当时日本的教育程度虽然还是比较高的,但高中生数量还是有限的。大部分日本人只是有初中或者小学文化,没有资格去读陆军士官学校。

所以,原则上1920年之前,普通日本士兵是不可能当上军官的,哪怕是少尉。

不过,从1917年开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开始在优秀军士中招生,通过进修以得以担任军官。

即便如此, 普通士兵想要成为校级军官甚至将军,几乎不可能。

这主要是军士去陆军士官学校就读时,通常年龄已经偏大,都是20多岁甚至接近30岁。而迎接的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通常只有20岁左右,后期学校放宽要求,毕业生还不到20岁。

那么,军士和军校生的起点就不同,在按资排辈的日本陆军中,他们不容易爬到比较高的位置。

另外,想要成为高级军官,基本都需要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

而陆军大学进修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普通军士的文化水平通常较低,想要毕业有很大难度。

如果不进入大学进修,毕业以后成为将军难度很大。

其实,在严格按资排辈的日本,你的资历不够想要出头是非常困难的。

中层、上层社会各有小圈子,你挤不进就难以被当做自己人。

日进也是如此,士兵要想成为将军根本就是匪夷所思的。

日本士兵一生所追求的高职位,为何说只是一种幻想?

这个高职位其实很含混,有时候对于士兵来说,司务长就算高职位了,当然,我不知道日军里管这个叫啥。

所谓高职位,这个你分怎么看,一个步兵小队里,小队长就是高职位了,要是放到一个师团里,联队长是高职位,师团长是顶头上司。既然说是幻想,我们就把这个高职位定性为高级军官吧。

日本军中晋升其实不容易,在日军里,相当军官,必须是军校毕业,想当将军,必须是陆大毕业,就算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到头来也能当个联队长一类的,这也算是高级军官。

如果一个士兵想当军官,也必须到军校去回炉。那会儿的日本军队,学习的就是西方的军队,西方的军队怎么来,他就怎么来。他那一套,虽说是学来的吧,但还是比较科学的。一个平民,变成一个士兵,这是一个过程,而一个士兵变成军官,又是另外一个过程。即便二战时期,日本士兵想提干,你得有足够的军功,有足够的学历,给你机会提干了,你还得到军校去学习,这是必须的。士兵和军官,其实是不同的概念,一跃成为,不现实。这倒不是日军死板,是需求所限定了。一个士兵,领导能力肯定不如军官,你想当军官,你就必须去学更多的东西。这个可以参考一战后的德军,汉斯·冯·塞克特对德军的要求是,德军士兵必须接受军士培训,军士必须接受军官培训,军官要接受将军的培训,目的是啥?扩军,扩军之后,可以直接为这些人提升军阶让他们带兵。

另外,在战场上想攒足了军功能提干,不是啥容易事,那年头能立功的人太多了,但是提升的指标就那几个,除非你整天盼着你的小队长挂了。多数情况下,很多士兵打了几年仗活了下来,都当了个高一点的士官,指挥几个人或者一个步兵班,注意,日军的老士官都是非常厉害的角色。更重要一点是,很多人没等有机会呢,先就在战场上阵亡了,这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还有一点是,你可以去学习了,送你去军校,但是,去了之后短期培训,出来晋升还是很慢。再看一个问题,抗战打多少年?14年。全面侵华几年?8年。也就是说,日本士兵想成为高级军官,只有这八年时间,但是,这八年时间,根本就不够用。打着打着,学着学着,战争结束了,部队解散了,尴尬不。

其实不光是日军是这样,全世界的部队都是这样,即便是火线提干,那么这场仗结束,你没死的话,休整期间,没有战事,那你就去学习,看电视剧不总看见么,领导对下边人说:那个谁,你去总部学习。

日本士兵一生所追求的高职位,为何说只是一种幻想?

二战结束前的日本有一套非常严密的“从娃娃培养”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能否成为军官是在成年以前决定的,能否成为高级军官是在服役前1-2年决定的。当一个日本人都已经当兵之后,他就和军官无缘了,再牛逼也只能是个军曹。

先说日本陆军。日本的军官培养体系是这样的:

从小学开始,就是半军事化管理。然后等小学毕业时,会从小学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到“日本陆军幼年学校”,学习3年(少部分是14岁进去学2年)。然后,陆军幼年学校的毕业生中会择优录取一部分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能进士官学校才有可能成为军官,否则就只能是去部队当普通士兵,顶多能当个军曹。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啥日本士兵一辈子都不可能获得高职位了,毕竟能不能当官,16岁从陆军幼年学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当然了有一个例外:东条英机上等兵。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将以少尉/中尉的身份进入部队。并且他们是否能够成为高级军官,在毕业的时候也就确定了。

士官学校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秀的那部分人,在进入部队后将优先晋升。并且服役1-2年后将可以申请就读“日本陆军大学校”,但是这个录取率非常低。

(日本陆军大学校)

“陆大”每年招生一般就50-60人,多的时候可能会有100人左右。并且70%以上的将官都是陆大毕业生。只有28-30岁以下的优秀军官才可以申请进入陆大,有3次申请机会不过一般第一次没进去之后也没啥机会了。

“士兵”(无要求)-“军曹”(幼年军校生)-“军官”(士官学校)-“高级军官”(陆军大学校)

基本是这么一个关系,按照日本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将帅之才的人早就给你选走了怎么会让你当普通士兵呢?

而日本海军的培养体系其实也与之相似,只是学校不同,结构差不多,就不谈了。

日本士兵一生所追求的高职位,为何说只是一种幻想?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听过这样一句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二战中,日本的那些小兵,他们对于成为将军的那种渴望。就比如说大佐,相信大家应该都有看过一些抗日神剧,里边都有大佐这样一种角色,那么,这个官到底有多大呢?

据说在二战时期,日本军官也是分三级九等的。这里,这个三级指的就是将,佐尉。这个日本大佐主要所担任的就是日本的联队长,也就是相当于是团长,旅长这样的位置。

而且当时日军的武器装备也比我们的好,所以在战斗力上,会更胜一筹。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一个大佐所带领的军队的战斗力,就相当于我们之前一个师的兵力。

可以成为大佐的人,一定是具备很长一段时间的沙场经历的,要具备极高的指挥能力。想要从一个军官升级到大佐的话,那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要进入初审,还要进入复审,要比中国的高考还要严格。

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可以成为大佐,不断的往上升,然后努力获取荣誉,为天皇效忠。因此,小鬼子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可以成为像大佐这样的人物。

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看到很多士兵会以成为大佐为荣,其实这种想法多少有些不太切实际。他们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成为大佐。因为只有接受过陆军幼年学校教育的优秀学生,才是有可能会进入的。

只要可以成为大佐,那就是有机会进入陆军高层的。自然要求也会更高一些。难度如此之大,别说普通士兵了,就是很多军官,也是很难达到要求的。

所以,这也只能说是很多士兵的幻想了,当然,也是一个正常人对于高职位的渴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