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大家认为打的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
黄百韬战死后,老蒋倒是真的很伤心,在南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又抚恤妻儿10万元金圆券,在葬礼上讲话的结尾口号是:“黄埔精神不死”!众人听完都是满脸懵逼,因为黄百韬根本不是黄埔出身。白崇禧幸灾乐祸,私下里阴阳怪气地解释:“黄埔精神不死者,黄埔精神——不死——也”,借以挖苦黄埔系将领贪生怕死,死掉的都是杂牌将领。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组建时,下辖基本部队第25军(整25师),以及北调而来的粤系余汉谋系统第63、第64军,后拨来李天霞的老部队第100军(整83师)。这里面第25军和第64军原来是日械部队,在豫东战役后因为作战卖力获准换装美械,而第100军早在抗战末期就已经是美械部队,惟有第63军战力和装备均弱。
也就是说,黄百韬兵团所辖的四个军中有三个都是美械装备,再加上兵团部直属部队,其美械率超过了75%,况且黄百韬比较善战(粟裕对其能力的评价是中等偏上),因此这个兵团看似杂牌,实际战斗力绝不可低估。唯一比较菜的是临时划归第七兵团指挥的第44军,是刘峙特别吩咐黄百韬捎上的绥靖区部队(原属李延年)。
另外一个问题,是黄百韬据守的碾庄圩地区,原本就是徐州东部的重要据点,之前长期驻扎此地的李弥兵团构筑了大量坚固的野战工事。在这片陇海铁路以南、大运河以西的区域中,散落着十几个村庄,当地百姓为了防洪,把民房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土台子上,村庄外围本就有两到三米高的土墙,李弥的部队又修建了大量碉堡和地堡,预先设置了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的战术支撑点。
所以黄百韬虽然被围,却是抢占了一处现成而又完备的野战防区,他将兵团部置于碾庄圩,所部四个军分守东南西北(第63军没逃过运河,被歼),弹药物资可以空投,确实不太好啃。粟裕将军也没有想到黄百韬如此难打,原拟于三天内在急袭中解决掉黄兵团,乘敌立足未稳攻入碾庄,因此华野各纵队一路猛冲猛打,不料一上来遭到重大损失。
1948年11月10日正式发起攻击后,两天下来各纵伤亡普遍较大且进展缓慢。粟裕派往前沿了解情况的作战参谋回来报告说:“黄百韬可真难打啊,100多米宽的正面,就有20多挺机枪,子弹像泼豆子一样,我们的官兵就这样一波一波朝上冲。”——在平原防御作战中,美式速射武器的威力的确不可小觑。粟裕感觉仗打得不太对头,电话里命令陶勇如实汇报伤亡情况,得到的回答是:四纵已经伤亡4300余人。
可别小看这4300人的数字,华野各纵虽有20000多人,可是冲在前面的都是一线步兵里面的战斗骨干,说明各纵战斗部队伤亡至少在三分之一以上。粟裕于是下令停止攻击,夜里召集六个主攻纵队司令员到前指开会,特别说明:“黄百韬兵团已经从运动之敌变为驻守之敌,我军的战法也必须从运动战改变为村落攻坚战,用迫近作业的办法突破敌人坚固的防御阵地”。
当夜,黄百韬接到侦察报告,四面八方有成千上万把铁锹正在拼命挖土。从11月13日开始,我军开始以对壕作业抵进的方式逐一攻击各外围村庄,但是黄百韬也有他的一套,就是丟失一块阵地后,立即调集预备队反击扑,趁我军立足未稳再夺回去。因此经常出现一个村庄各占一半、或者多次易手的情况,战斗异常残酷。
再次苦战两天后,华野攻击部队虽在第44军和第100军的当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在第25军和第64军的阵地前仍然形成对峙状态。徐州的顾祝同、刘峙高呼“大捷”、据说南京的何应钦也大叫:“黄百韬真英雄也”,而杜聿明指挥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在徐东攻击甚急,试图解救黄百韬,整个战场形势非常胶着,华野全军以及粟裕司令员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不过在我解放军的顽强攻击下,黄兵团的外围阵地逐渐丧失,至11月18日华野已迫近敌核心防区,粟裕第二次下令停止攻击,酝酿对敌的最后一击。次日傍晚,我军对碾庄的总攻击开始,配属八纵的特纵重炮团、与纵队炮兵一起,45分钟内发炮6000余发,整个碾庄圩落弹不少于30000发,可谓天崩地裂,蒋军阵地终于崩溃,入夜10时,华野各纵分头突入碾庄。
即便如此,敌陈士章第25军和刘镇湘第64军的残部,仍然负隅顽抗到11月21日黄昏才全部覆灭,华东野战军整整打了13天,粟司令员的血压飙升到200多,华野攻击部队伤亡超过50000人,足见碾庄战役的艰难,称为“血战”毫不为过。
华野各纵队的战后总结和华野名将们的回忆录中,也一致认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黄百韬是极为艰难和空前残酷的。
陶勇四纵的战役总结为:“此一时期,经历时间之长、战斗类型之多、情况之艰苦复杂、战斗之激烈频繁尤甚”!七十年后回望,仍觉惊心动魄,谨此致敬华野,致敬大将粟裕。
战争史上,大家认为打的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恐怕就是斯大林格勒了。
在斯大林格勒,苏军士兵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军官也只能活三天。
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候,斯大林格勒已经被德军占领大半。
苏军增援士兵,必须首先渡过德军火炮和空军封锁的伏尔加河。
当时德军炮火很厉害,尤其是空军战机四处投弹。
任何一个超人的苏军战斗英雄,在渡河过程只能听天由命。
一旦被炮火击中,船只就会爆炸解体,任何人来不及逃走,全部都得死。
在电影《兵临城下》中,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
船只侥幸渡河成功,但已经死伤不少人。
期间试图跳船逃走的官兵,都被当作叛徒,从船上开枪打死。
成功渡河只是第一步,增援苏军还必须冒着炮火赶到需要增援的城内工事中。
当时斯大林格勒无处不在混战,双方都杀红了眼。
一个士兵从岸边前进到自己指定的阵地,至少要经过七八次战斗。
即便是一个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新兵,只能能够活着进入阵地,就是一个老兵了。
苏军此战伤亡高达112万9619人,其中仅仅是阵亡的就有47万人。
苏联军医武金斯卡娅的回忆录写到: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我在城外的医院工作。我有一次遇到了一个因为腿伤送来的中尉,他的腿包扎的十分特别,与我在学校学到的不同。在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是和他的连在城中区战斗1周后,发现自己指挥的人还有八十多号,不过只有17个小伙子是自己原来的部下。其他人所属部队番号竟然横跨两个集团军、7个师、16个团,来自不同番号的47个连。步兵、炮兵、装甲兵、医务兵,没有逃走的居民…..整一个大杂烩,连兽医都有一个!不过那位兽医已经不治疗马了,成了个连简单手术都能做的外科医生,而且还干得非常成功。那个下士军衔的医疗兵都成了他的助手,连附近部队的伤员都抬到他那治疗。他的腿也是那位兽医同志处理的。我一直希望见见这位“外科医生”。因为即使以我的眼光来看,那位中尉的伤口处理的也十分有效。战争史上,大家认为打的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
我志愿军第9兵团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与美第十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血战,在零下40多度的天气条件下,我军打出了一场最为艰难、让历史永远铭记的战役。
1950年11月,美第十军海军陆战第1师和步7师计4万余人,奉命向朝鲜临时首都江界地区,在极其寒冷的天气中,他们的指挥官都已牢骚满腹,怒火中烧,补给充足的美机械化部队都饱受寒流的困扰。
志愿军第9兵团15万余人,奉命紧急应召入朝作战,这个大多数士兵都来自江南水乡的部队,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甚至连冬装都没有来得及换就投入了天寒地冻的、气候恶劣的朝鲜东线战场。
进入战场后,在朝鲜50年不遇的寒流中,9兵团每个班10多人,有的只有一两床棉被,在夜间战士们只能挤在一起抱团取暖。而且因为后勤供给的运输卡车很难能通过敌机的封锁线,所以战士们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我军在入朝作战初期,在后勤供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短板,给部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1月27日,志愿军在天寒地冻的夜里,突然向美陆战1师和步7师发起攻击,并在一夜之间将其分割为5段,这个号称美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志愿军打成一团,并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回缩防御,全面撤退。
高度现代化的战场效率,让美军在战斗中的部队运转和保障供给方面占据极大的优势,他们三天时间就能改造一条可以通行坦克的道路,十天时间就能建起一座起降运输机的机场,供给基地和野战医院都能迅速建成,空军对陆军的弹药和吃穿用等物资供给,及时充分。
而志愿军方面却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难以满足,我们还是用人打仗,而美军却以现代化支持战争。但虽然在物质装备上没有可比性,可志愿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是任何部队无法相比的。
面对美军的全面撤退,志愿军分兵进行围追堵截,27军以5个团兵力全歼美步7师32团,二战期间战功赫赫的“北极熊团”全军覆没,其团旗被志愿军战士缴获当了包袱皮,现在是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品。这也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唯一成建制消灭美军一个团。
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带领一个排战士驻守1072高地阻击美军。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几百名美军倒在了战场上,而志愿军阵地上也只剩下了3个人,杨根思命令两名受伤的战士撤下去后,拉着了收集起来捆成几十斤重的炸药包的导火索,冲进蜂拥而上的敌群中。
杨根思是志愿军荣获“特级英雄”荣誉的第1人。
美军在撤退的途中,一路遭到志愿军层层阻击,先进的机械化部队有时3天只走了20余公里,并且遭受到巨大的人员伤亡。
而志愿军在极其寒冷的恶劣环境下,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冻死冻伤的人数远远大于战斗减员。
在美军撤退的最后一个关口,是由志愿军一个营300余名官兵驻守的1081高地,因此地距离后方较远,粮食早已断顿,又饿又冷的战士们在几乎被冻僵的状况下,英勇与敌进行殊死决战,直至全部壮烈牺牲。有美军史料记载“这些中国士兵,忠实的执行了他们的任务,没有一个人投降,顽强战斗到底,全部坚守阵地直至战死,无一人生还”。
在美军退逃的过程中,志愿军将士奋勇截杀,令美军士兵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他们不时看到在冰天雪地之中有光着脚的中国士兵冲上来,这几乎让美国人百思不解,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们有了这种无坚不摧的意志。
但美军不知道的是,志愿军在严寒中,由于缺少御寒装备,伤亡巨大,战斗力也因大批官兵的冻死冻伤而严重下降,而且食品供给严重短缺,否则美军将会遭到更大的打击。
12月24日,已经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用舰船运走了撤下来的美军,历经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落幕。美军仅陆战1师,就战斗减员4400余人,非战斗减员7300元。
而志愿军在东线作战的第9兵团,伤亡4万余人,冻死冻伤就达3万余人,其中有4000余人被冻死,有的部队冻伤减员 竟然高达的22%。
长津湖之战是志愿军在朝作战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气候因素给准备不足的部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是我军战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冻伤教训。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战争史上,大家认为打的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
12万对12万,1000炮对200炮,黄维兵团绝对优势却全军覆没,此人功不可没
战争史上最难打的一场战役,应该是淮海战役,而淮海战役中,最难打的应该是双堆集战役。
双堆集战役有多难打?简单用刘伯承元帅的话来说,就是"瘦马拉硬屎"。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数据说话。黄维兵团下属第 10、第 14、第 18 军第 85 军,兵团配备山炮、榴弹炮 90 门,81 迫击炮200 门,60 迫击炮 859 门,汽车战车 500 辆、胶铁轮车 3000 辆。反观中原野战军,虽然兵力也是12万,但却几乎没有重武器,只有200多门的迫击炮和几十门山炮野炮。最关键的是,黄维兵团是集中兵力,而中野则是分为三部,第 2、第 6 纵队尾追、侧击黄维兵团,第 11 纵队配属华野在徐州东南方向作战,第 1、第 3、第 4、第 9 纵队正沿津浦路南下宿县。
兵力和装备上的弱势,并没有成为中野放过黄维兵团的理由。11月14日已经到达安徽阜阳近,而刘汝明兵团占领固镇(我军主动撤退,被演绎为"固镇大捷"),而李延年兵团则直接增援宿县。同时面对国军三个兵团,中野还必须分兵阻击,确保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的成功。
负责阻击黄维兵团的,是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六纵队。恰在此时,黄维兵团忽然停止前进,让我军有机会七个纵队合并一处,集中力量对付黄维兵团。
正当中野集中兵力准备对付黄维兵团时,黄维居然直接放弃了蒙城,直接冲进了中野的包围圈之中。背后的原因,正是运输队大队长蒋介石。根据台湾国史馆的资料,蒋介石在电文中要求黄维兵团"虽为"匪"所阻,但不难击破当面残"匪",立即占领宿县,以确保徐、蚌间之连络。"
事实上,当时已经是11月21日,黄百韬兵团,只有3个半团,已经是奄奄一息。更重要的是,黄维兵团即便是顺利打下宿县,距离碾庄还有200多公里,远水不解近渴。
11月22日,黄维兵团在主力进至罗集、赵集一线,遭遇华野顽强阻击。因为兵团规模太大,第 18 军位于南坪集南10 里,第 10 军在南坪集西南 25 里,第 14 军及兵团部在赵集附近,第 85 军在蒙城附近,第 49 师到达董家集。黄维不知道的是,他刚刚放弃蒙城,黄百韬兵团就已经全军覆没了。
23日,面对黄维兵团的疯狂攻击,中野只好放弃南坪集,吸引18军过河,然后以第 1、第 2、第 3、第 6 纵队及第 11 纵队主动出击,谋求歼灭黄维的两三个师。当时第14 军军长熊绶春建议留兵驻守蒙城,黄维不听,中野长途奔袭,直接占领了蒙城,断了黄维的后路。
此时的黄维,进退两年,如果南下回蒙城,实在是太憋屈,可是北上面对刚刚得胜的华野主力,又没有勇气,所以东进与李延年刘汝明会和,成了唯一选择。
可是,黄维的动作还是慢了一步。原因十分蹊跷,竟然是传令兵失踪,担心行军计划泄露,于是25日一整天,都没有行动,只是观察敌情。就在这时候,华野已经有4万兵力南下支援中野。黄维的优势,已经渐渐消失了。
就是说,从20日到25日,黄维几乎一直在纠结到哪里去,这种纠结和犹豫,给了中野布置阵地,华野南下支援的宝贵时间。
从离开蒙城,已经过了五六天,黄维兵团面临补给问题,现在新情况又出现了。原本在固镇周边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忽然在26日南下逃回了蚌埠。于是,黄维兵团的方向,又从东向,转为了南向。
为了打开向南的道路,黄维派出了四个主力师冲击华野阻击阵地。中共秘密党员、第 110 师师长廖运周要求做先锋,27日拂晓一下子就冲过了中野6纵的阻击阵地,剩下三个师在后面遭遇迎头痛击,退回去了。
而此时的四纵和九纵居然突破了国军第14军的阵地,国军丢失了十几个村庄,14军军长熊绶春、参谋长梁岱一度被俘虏。黄维命令收缩阵地,只是以85军攻击双堆集以南的各个村庄。
为什么是85军一个军孤军奋战,而11军14军作为主力却在旁边嗑瓜子?这是因为黄维早已没有了胜利的信心,按照蒋介石的计划,黄维兵团是诱饵,将来能促使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的徐州集团南下一起全歼中野。而85军,这是杂牌军,天生就是当炮灰的料子。
到12月1日开始,蒋介石忽然意识到,黄维这样消极死守,等于是坐以待毙,于是命令黄维主动出击。可是连续三天的进攻,不仅没有突破中野阵线,反而丢失了最精锐的第 10 军第 114 师第 341 团。据估计,此时的黄维兵团,已经损失了3万人,能用于突围的,只有6个团左右。而中野则是迎来了华野6纵和13纵的支援,兵力优势更加明显。
12月4日,兵团副司令胡琏飞南京,要求兵团西进,向西南方向的蒙城涡阳等地突围,蒋介石却明确反对。一开始,老蒋坚持要求黄维打东南方向去蚌埠,后来又干脆要求自行决定攻击方向。恰在此时,徐州出来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已经被困住了。
到12月6日,黄维再次让胡琏飞南京,请求突围,保留一部分军官。蒋介石依旧不允许。又是三天后,第 14 军战力消耗殆尽,仅剩余千人;第 85 军战意消沉;第 10 军伤亡已重,部队残破;第 18 军伤亡约三分之一;战车能用者 5 辆,且受限于壕沟,活动余地不大。
此时的蒋介石,居然说"我军虽已力竭,然我军尚有完整之重武器,且益之以独占优势之空军全力助战与空运接济,此皆非"匪"所能敌者,何况其疲弱与困难更甚于我乎。"
如果蒋介石不是委员长和总统,估计国军将领们都以为他就是卧底了。
形势彻底糜烂的国军,有蒋介石这样一个盲目乐观的活宝。可是形势一片大好的华野中野,却十分谨慎。陈士榘率领第 3、第 11、鲁中南纵队自陈官庄地区南下,参与围歼黄维兵团。
就这样,蒋介石摇摆不定的决策,成了黄维兵团头上非死不可的紧箍咒。当华野和中野全歼了黄维兵团时,他在日记里说
"此息果确,则腐败无能之将领又为淘汰一部矣,其足惜乎? 抑可悲乎?"
委座,你确定你不是卧底?一众将领为你卖命都死了,你居然说不可惜?解放军这是在帮你清理门户的吗?
战争史上,大家认为打的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惨烈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战争还是苏德战争,苏德战争中每一场大会战都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攻守形式的变化也决定了整个二战的走向。而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单从伤亡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在两百万人左右。这场战役中,苏军士兵活过一天是班长,两天是排长……,当然你不可能成为团长,因为你活不过三天。双方在展开逐街逐巷逐楼的争夺战中,由于街道小巷高楼等反复易手,导致不断地拉锯战,整排整连整营整团的兵力,用不了多时都伤亡殆尽,斯大林格勒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场“绞肉机”。战役最激烈紧张的时候,苏联官兵的生命甚至是按分钟来算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于兵力损失都非常惨重,双方都不断地增兵,德军先后参加会战的有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匈牙利第2 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等建制完整的集团军。
苏军投入了比德军更为庞大的兵力,计有第21、第57、第51、62、第63、第64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等,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则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
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里,因为这场战役实在太重要了,可以说是关乎着全人类的命运。苏联宁可放弃莫斯科,也要死守斯大林格勒,皆因为它太重要了。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的工业城镇,苏联一半的军事武器都产自这里;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也是苏联重要的“南部粮仓”。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位置也极为重要,是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和铁路交通枢纽,成为苏联通往南方的唯一交通咽喉。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基本掌握了战略主权,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反攻。战争的胜利,更是给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巨大的精神鼓励,强大的德军也不是不可战胜。而德军甚至是整个轴心国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法西斯失败的命运也终将注定。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
战争史上,大家认为打的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
毛爷爷当年的四渡赤水最难打!输不起(就两三万人了),打不赢(对方有几十万),跑不掉(已山穷水尽),还必须打必须赢必须走出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