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让日军梦寐以求的大佐都有哪些权利和待遇?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达到?

熟读抗战史的都应该知道,1944年侵华日军回光返照的大规模进攻战役“一号作战”,此役动用的总兵力超过50万人,是日俄战争以后日本陆军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中国战史谓之“豫湘桂战役”。而策动和具体负责这个作战方案实施的,居然是服部卓四郎和岛贯武治两名大佐军官。

(和平饭店日下步大佐)

服部卓四郎,时任日军参谋本部作战部作战课长,大佐军衔;岛贯武治,历任第11军高级参谋、华北方面军和关东军高级作战参谋、“中国派遣军”作战主任参谋,大佐军衔。这两个货在东京一碰头,认定必须打通纵贯中国大陆的交通线,否则失去海上运输能力的太平洋战场日军就得玩完。

于是两名大佐带着作战班长等一群中佐、少佐拟定完战役计划后上呈,作战部长(少将)签字、参谋次长(中将)和总长(大将)签字,再由服部卓四郎正式通知侵华日军实施,这就是日本军队二战时期的作战决策体系。很儿戏是吗?这其实就是大佐级参谋军官的巨大能量,“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大将只有照办的份。

还是这个岛贯武治大佐,战役打响前二度出任第11军高级参谋,在桂柳会战中公然抗拒畑俊六和冈村宁次(第六方面军司令)的命令,支持横山勇擅自行动。同样,在早年的“九一八事变”中,主谋也是板垣、石原等几个佐级军官,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甚至以关东军司令官的名义发布命令,事后也得到了本庄繁中将的追认,“七七事变”呢?决定动手的也是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

二战日本陆军将官只有三级,不设准将军衔,而同样没有准将衔的民国军队,至少上将还是分为两档的(特级上将不计在内),因此日本的将官比较“值钱”,如此也就造成了大佐军衔级别较高,等于一只脚已经踏入将军的门槛,无非需要把停年混够或者获得功勋。所以,日军的大佐军衔“含金量”普遍要高于民国军队的“上校”。

从专业的军制上说,陆军大佐属于“一等奏任官”,服役的年龄上限为55岁,晋级“停年”为两年,年薪4000余日元(旧币)。适配职务为步兵联队长、旅团和师长参谋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以及军以上司令部的高级参谋、情报主任参谋、作战主任参谋等等,在二战时期属于高级军官,干掉一个颇为不易。

日本陆军的所有军官都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这成为了二战特例,因为日本就那么一所标准的陆军军官养成学校,不过在这里毕业的军官一般晋升到中佐就算到头了,再朝上升非常之难。怎么才能顺利晋到大佐从而迈入将军行列呢?必须再考进“陆军大学”深造,关于陆大的具体情况之前有专答,考试和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只要一名尉官走进陆大校门,十年之内基本可以晋升大佐。

陆大生多以少尉或者中尉入学,三年期满后一般以大尉毕业,其优惠就是最低停年到了后肯定升级,而没有陆大学历的军官起码要熬满十五年左右才有机会。同时升将官更是一个大坎,就算成绩和业绩相同,陆大生也是优先升将官(只要不犯错误不提前退役),而普通军官升将官非常困难。 所以陆大的入学竞争十分激烈,存在的64年间只有3485名毕业生。

结论很清晰了吧?普通日军士兵“梦寐以求”也是白搭,他们没有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历,就不算职业军官,即便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也最多成为士官(曹长、军曹、伍长)或者准尉,没可能继续升迁。而就算是陆士毕业的普通军官,如果没考上陆军大学的话,晋升大佐的路也是非常遥远,这是由二战日本陆军所谓“精英制”的军事教育体制决定的。

(双枪李向阳剧照)

二战中,让日军梦寐以求的大佐都有哪些权利和待遇?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达到?

首先我们要明白“大佐”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顾名思义大佐就是辅佐将军。在二战时期,日本的官职非常的特殊,最高层的是大将、中将和少将,然后下一级就是大佐,相当于现在的上校、中校和少校,基本上就是听从将军级别官员的命令。

日本军队在指挥方面担任首要指挥的都是大将,然后主力师团的指挥官一般都是中将,三等师团的指挥官是少将,所以大佐这个职位一般是指步兵连的连队指挥官。

日本当时的军队系统有封建因素存在,大佐是普通士兵能够晋升到的最高官级

按照当时日本军队的编制,步兵的连队隶属于甲级师团以下,人员配备大概为3700多人,也就是说一个大佐可以指挥3000多人。

可以说这个职位并不高,但是想要担任这个职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当时日本还存在一定的所谓贵族传统,就是说一般的士兵不可能升到将军这个级别,他们最多只能升到大佐这个职位,因为在日本有很多武术世家,而且日本的军国思想还有一定的贵族风格。

在日本虽然实现了所谓的现代化改革,但也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在传统的社会体制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封建因素。在二战时期,日本是有天皇的,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所以军队内部的精英阶层都有一定的世袭传统,而高层军官一般都出生于武术世家,或者有着很强的家庭背景,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担任将军以上的职务。

一般的士兵如果战功赫赫,就能够得到提拔;普通的士兵只能升到少尉这个级别;那些在军校毕业受到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认可的军官才可以继续升职;而大佐这个职位就是日本士兵可以升到的最高级别。

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军校的学习背景,在战场上立过战功,而且表现突出,才可以担任大佐这个职位。在战争时期,能从士兵提拔到大佐的少之又少。根据统计来看,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中,我国军队一共击毙了侵华日军的大佐83人,俘虏一人。

日本的大佐相当于上校,但是权力和能力都比上校要大

从日本的军衔制度上来看,日本的大佐属于一等奏任官,一般会担任一些像步兵连队长,以及旅团和师长参谋长一类的职务,当然也有的会担任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有一些人没有作战经验,这些人就会去担任高级参谋,或作战主任参谋,或者是情报主任参谋,但他们并不指挥实际作战。在日本陆军内部,大佐服役上限年龄是55岁,一年能够获得4000日元的俸禄。

除了大佐之外,日本还有中佐和少佐,当然这些人的权力就没有大佐那么大了,并且他们指挥军队的规模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佐级军官就相当于校级军官,所以很多国家都认为日本的大佐这个军衔就相当于日本的上校,但实际情况是大佐这个职位比上校的权力要大很多。

有的时候日本的大佐会担任所谓连队长的职务,可以说这是日本的独立作战单位。日本天皇可以授予某个连队军旗,一个满员的陆军步兵连队大概有3700多人,下面设有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大队,同时拥有运输大队,以及一个弹药小分队,总体看上去作战实力还是非常强的。

日本的军国体系是向德国普鲁士军人体系学习的

日本军国主义体系中虽然有一些封建残余成分,但是也充分吸收了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作战体系优点,那就是注重单兵作战能力的培养,以及作战连队和作战小分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士兵很难升到大佐这种军衔的原因,必须要经过陆军士官学校的培养才能够担任高等职位。

日本当时的作战体系主要学习了普鲁士风格,以及欧洲的作战体系,甚至有一些武器都是仿照德国造的,可以说日本是德国的一个好学生。但是也继承了德国军队中的皇家风格。

当时日本特别注重连队的建设,而且这些组织单位作战能力特别强,因此在和国军作战时,能够取得很大的优势。不过当面对美军作战体系的时候,日本这样的作战体系显得太过于死板,没有美国军队作战体系那么灵活;况且美军有着武器装备的巨大优势,所以日军无法战胜美军。

二战中,让日军梦寐以求的大佐都有哪些权利和待遇?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达到?

二战中,日本大佐权利可大可小,权利小的只能指挥一个联队,权利大的可以参与整个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甚至直接发动战争。

这样的军衔不是普通士兵能够获得的。

日本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点就是日本的军官系统,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军官都是按照班长,排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来配置的。

但是日本的军官系统和军衔系统却大有不同,分为别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

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军官配置却跟其他国家很相似,只有个别的军衔跟他国差别巨大。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佐这个军衔了。

大佐的权利跟其担任的职务息息相关。

在二战时期,军衔为大佐的人,可能担任着最不起眼的角色,也有可能是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可能担任着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而参谋系统跟作战系统又是两个不相关的系统。

因此,担任师团参谋长的大佐的权利就要比担任旅团参谋长的少将权利大得多。因为师团参谋长经常在师团长(中将)身边工作,很多时候权利比很多少将要大。

这一点很好理解,离得近就好说话,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皇帝的贴身太监比大部分王公贵族说话还好使。

跟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联队长相当于上校军衔,师团参谋长则相当于大校军衔。

普通士兵能够达到这个军衔吗?需要怎么军功?

这里就实话告诉你吧,普通士兵除非遇到奇迹,否则不可能坐到大佐这个职位,虽然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在二战时期的日本,你出身不好还真做不了大佐。

普通士兵能够进阶的道路为伍长,曹长,军曹,准尉,而准尉是普通士兵穷极一生能够达到的最高的职位。

如果是陆军士官学校出来的,基本上能轻而易举达到大佐级别,如果还想往上升,成为实质性的将官也是相当困难的。

虽然在现代社会,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名校毕业的人身上总会有闪光点,在二战时的日本,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没有高学历背景的普通人一辈子也当不上大佐,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出来的人。

如果只有这一个学校背景,终其一生也很难突破大佐职位,成为实质性的将官。当然,如果立下了天大的军功还是有可能晋升为将官的。

如果是出身日本陆军大学或者海军大学,毕业出来就是大佐的军衔,后期晋升的通道只有不断获得战功,所以很多大佐才敢私自发动大规模战争,以此来获得晋升。

而且这些大学出来的任职最低的佐官参谋,虽然看着军衔不大,但是基本大部分的军事进攻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那些军中的将官只得听命行事,没有反驳的余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黑岛大佐:

二战中,日本悍然对美国发动战争,偷袭珍珠港,虽然这次事件的指挥者是山本五十六,但是真正制定作战计划的却是一名大佐,他就是黑岛大佐。

他就曾经在海军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12月1日,他又考入了梦寐以求的海军大学甲种班,拥有海军大学的尖子班的背景,最终成为日本联合舰队首席参谋,后来战争惨败,他也跌落神坛。

1943年6月,他被免去了联合舰队首席参谋之职,转任横须贺镇守府附。这个职务跟联合舰队首席参谋可差了十万八千里。

大佐的特殊之处

在日本军官中,大佐是唯一一个可以扮猪吃老虎的角色,就算是少将也不要轻易惹怒那些大佐,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他那大佐的职位背后,还担任着何种参谋职务。

同样是大佐,有的人只有率领联队押送粮草的份,而有的人却可以参与师团甚至是军团整体战略的制定。

相比于普通士兵,国家会负责他们孩子的抚养工作,会不定时地提供有效的资金帮助,还会给他们的孩子铺路,有份好的差事,这是普通士兵没有的福利,这才是最吸引普通士兵的地方。

结语

日本的大佐之位既可以说有着极高的门槛,也可以说门槛很低,对普通士兵来说,门槛极高,对于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兵来说,门槛极低,可以说一毕业就可以成为大佐。

但是真正令士兵梦寐以求的是大佐军衔背后的参谋职务。这也是普通士兵穷极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高学历能一定程度代表某阶段的能力。

二战中,让日军梦寐以求的大佐都有哪些权利和待遇?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达到?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将军不是你想当就能当。

这并非仅仅是因为当将军难度很大,而是很多时候对于普通士兵而言,根本就不会存在当将军的机会。

二战的日本就是如此。

很多影视作品中,大家看到的日军最高长官往往是大佐,而将官极为少见。

那么大佐在日军的地位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二战时日本的军衔制度是分开的,即长官和士兵两种。士兵分为两级:兵和军士。从小到大依次为:新兵、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伍长、军曹、曹长。

长官执行三级九等军衔制,三级即将佐尉,每一级又分为大中少三等。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佐对应的大体是欧美军衔中的校。那么大佐再往上一级就将进入将官的序列,真正成为帝国军团中最少数的那部分。

所以大佐其实属于日军中的高级军事人员,基本上和我们现在团长一个级别。

在日本部队的具体设置中,虽然同为大佐军衔,但是不同的岗位手中的权利也并不是完全均衡。大佐能担任的职务有: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

在三者当中,师团参谋长的权利最大。因为日军的师团一般有20000多人,师团长大部分为中将军衔。那么作为师团参谋长的大佐因为可以在中将身边工作,其实际权利可能还要比一般的少将旅团长大一些。

当然绝大多数的大佐担任的是联队长。日军的一个联队大概有3000多人,完全归属大佐管理和指挥。这也就是为何在等级森严的日军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佐训人的场景了。

除了拥有极大的权利,待遇方面也不是普通士兵所能企及的。

根据这份1943年期间的日本陆军官兵军衔薪水表可以清楚的看出,当时陆军收入和现在的自卫队相比差异极为悬殊。但是因为币值不同,所以没办法进行数量上的直观比较。

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1克黄金兑换是1.36日元或1.13美元。可见日元和美元在当时的差异很小,绝对不是现在成百的倍数关系。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么我们将其转换成人民币来对比一下日军的薪水:

一等兵月薪9日元,约为1720元人民币。

曹长月薪最高为75日元,约为14338元人民币。这个就比较厉害了。

陆军大佐月薪最低为59265人民币。

34倍,整整34倍,大佐和一等兵之间的收入可以说是极为惊人的差距。这也难怪日军人人翘首以盼想当大佐。无论是权利还是待遇,都远远超越士兵,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如此,也可以理解为何日军的身份等级如此森严,由权利和待遇落下的鸿沟完全超越了能想象的范畴。

但是,想要成为一名大佐,对于普通士兵而言,能实现的机会几乎只有一个——梦里。因为二战中日军实行的是职业军人制度,军官的晋升极为严苛。需要有背景和军功两方面都能达到标准才能够晋升一级。

所有的尉官以上人员,均来自各级各类军事院校。而普通士兵往往出身于农工牧商等各种行业。出身的不同直接拒绝了普通士兵在军衔上更进一步的可能。所以,他们能做的唯有想象。

对于仅仅出身于陆军军士官学院的士兵而言,他们想要晋升到大佐还是有机会的,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好在有了可能。

正常情况下,想要晋升到大佐级别,那么一般需要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

日本陆军大学是陆军的最高学府,创建于1883年,1945年被盟军撤销,又称日本陆军大学校,是培养参谋军官教育机构。其招生要求极为苛刻。一般要求军衔在中尉以上,年龄需要在30岁之下,且要在军队中服役两年以上,这几个条件,就足以将绝大多数人刷下去了。这所学校从成立之日起,就是日本陆军最高素质战斗指挥人员的培养基地,在其存在的时间里,仅仅有3400名毕业生,由此可见其难度非同一般了。

所以,在其他国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在二战时期的日本,普通士兵连大佐都难以奢求,更勿论将军了。

二战中,让日军梦寐以求的大佐都有哪些权利和待遇?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达到?

大佐是日本旧军制下的一种军衔,属于日本军队中的中级指挥人员。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制,相当的不走寻常路。其军队编制不同于当时国际常的师、旅、团;营、连、排、班。其另辟蹊径,搞出了一个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的编制体系。

当然了,这一套军队编制并不是日本自创,而是学的德国。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军队建设,其实就两句话,陆军学德国,海军学英国。所以,日本近代陆军从编制到训练,甚至于作战风格,都能找到当年普鲁士军队的风格。比如日本陆军最早的镇台制度,就是效仿的普鲁士军区制度。而一师团下辖两旅团,四联队的二二制编制也几乎是旧时德国陆军师的翻版。

不过,随着一战后德国陆军改革军制,全世界范围的陆军普遍实行三三制,日本也就成为了普鲁士军队二二制风格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事实上,咱们当时中国的军队,也是学的德国,甚至于在编制上基本都是照搬。但由于当时军阀林立,并没有形成体系。

而且,从具体的编制名称,和军队规模划分上,日本还是具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日军的师团,作为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其人数规模最多可达三万人。而当时各国陆军的单位规模,普遍不足两万人。

除了军队编制特立独行以外,日军在相应的指挥人员军衔划分上,也和其他国家有所区别。一般咱们常讲“将校尉、上中下”,一共三级九等,而日军虽然也差不多,但是他们“将”、“尉之间”,不是校级军衔,而是佐官,即咱们常说的大佐、中佐、少佐。

表面上看,日军的佐官和其他国家的校级军衔是相对应的,即大佐对应上校,中佐对应中校。然而事实上,在正常的编制下,日军的佐官所拥有的实力,要高出校级军官不少,至少要高于大部分中国陆军的校级军官。

在日本陆军中,大部分联队的指挥官军衔就是大佐。而与之对应的上校,在咱们国家的军队中,一般是团级指挥员。但是,日本陆军的一个联队,可要比当时中国陆军的一个团厉害得多。无论是士兵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配置,完全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日军一个常规编制下的步兵联队,满编人数一般是3800人,如果算上师团配置下辅助兵种,往往能达到4000人左右。这个规模要明显大于同时期中国陆军的一个步兵团。当时中国陆军步兵团的规模,普遍在两千人以下。即使是最新编的整理师,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德械师,其下辖步兵团规模也不会超过三千。

当然,最大的差距还是在战斗力上。得益于更为强大的军事装备水平,日军步兵联队的武器装备配置,火力远超中国步兵团。

一般来讲,日军一个步兵联队下辖有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以及联队指挥部等其他直属单位。其中作为作战主力的三个步兵大队,一共装备108挺轻机枪,36挺重机枪,以及6门92式步兵炮;而炮兵中队则装备至少六门70毫米口径的92步兵炮,或者4门75毫米山炮,此外还有76具掷弹筒。

相较而言,中国步兵团的装备就要差不少了,以装备最好的国府德械师为例,其步兵团的重机枪只有18挺,轻机枪则是56挺,此外各种口径的步兵炮在8门左右。单就从火力上而言,一个日军步兵联队,可以抵得上德械师的两个团。

当然,毕竟是步兵联队,重火力装备优势并不突出,如果上升到旅团级或者师团级单位,配合上炮兵联队的重火力支持,日军的火力优势将会越来越大。

然而,即便如此,对于装备水平普遍落后的中国陆军来说,一个日军步兵联队足以算得上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绝对不能将其单纯的以团级单位视之。而作为联队指挥官的大佐,自然也要比一般的团级指挥官来得有实力。

此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联队是日本陆军一级作战单位,是日军战术层面最重要的作战单位,日本的军旗,是由天皇亲自授予的,陆军中只有联队拥有军旗,其他任何作战单位,都没有军旗,从侧面也印证了日军联队在军中的重要地位。而大佐作为联队指挥官,也算得上是日军战术层面最高指挥官了。如果说军曹是日本陆军的基石,将军是日本陆军首脑,那么大佐就是日本陆军的骨干,是撑起日本陆军体系的中流砥柱。

对于日军普通士兵来说,大佐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因为二战中日军实行的是职业军人制度,军官的晋升极为严苛。一般来讲,征召入伍的普通士兵,最高军衔只能是军曹,停留在士兵阶段。如果想要成为尉官以上的干部,那么则需要有着各级各类军事院校背景。一般来讲,就读的军事院校越好,所能晋升的职位就越高。

正常情况下,想要当上大佐,那么都得是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才可以。而日本陆军大学乃是日本旧陆军时代的最高军事学府,门槛极高。一般要求军衔在中尉以上,年龄需要在30岁之下,且要在军队中服役两年以上,所以不是谁都能去的,大佐这个军衔自然也就显得非常难得了。

二战中,让日军梦寐以求的大佐都有哪些权利和待遇?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达到?

看过抗日剧的观众们对日本大佐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大佐是日军的军衔,一般当日军联队长的标配,此军衔与他国相比,即为上校相当。不想当少将而乐于当大佐,是无稽之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哪有不想当将军的大佐呢?

大佐的军衔有多高

大佐就是上校军衔,日本人的"大“和"上"发音差不多,分不清,只能称大佐〈上校)、中佐(中校)、少佐(少校)。抗战时期日本的大将就是上将,现在的日本将军衔没有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称谓,改叫将一(上将)、将二(中将)、将补(少将)。

《亮剑》中山本的实力如此强悍,他就是大佐军衔。其实大佐本身就是个不低的军衔,即便对于陆军大学毕业生而言。此外还要考虑三点,第一是山本特工队毕竟规模不大,特工队的作战性质也需要指挥官不能特别显赫。其二作为特工队的指挥官,应该是正年富力强的形象,就像电视里山本,而不是中将筱冢义男,而那个年纪通常又还没到当上将军的时候。第三就是要和他的对手中国军人相匹配,李云龙楚云飞都是团级军官,李云龙没军衔,楚云飞是上校,跟大佐正好对得上。

大佐的待遇,掌握军队实权

大佐等于稍高于上校(师团长或者联队),各种将军受幕府内阁海军陆军总部管理,少将在军部算不上什么大官,抽调看心情,而大佐却是相当于地方官员,日本调将不调佐。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就好比现在中国宁做一镇长不做副县官。

日本联队长相当于团长,大队长相当于营长,中队长相当于连长,小队长相当于排长,然后比联队长大的就是旅团长相当于旅长,师团长相当于师长。当时日本一个师团,中央军三个军都难打不过。

大佐统领联队,军衔对应国军是团级,但是,正规人员编制相当于国军的2个团。特种联队约4500人,普通联队约3500人。国军普通团约1500人,加强团约2000人。大佐可以率领三四千作战,他是联队里的最高领导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大佐掌控的联队就足以对抗中国军队的一个师,甚至是得多个师。

《亮剑》李云龙一个团没有干掉坂田联队,只是击毙坂田,打掉了联队的指挥系统,趁乱突围(说好听点叫击溃)。但是因为敌方并没有大规模减员,实际新一团自身损失也比较大,张大彪不就是差点没出来么。联队相当于团,但是其实在那个时候论战斗力,国内绝大多数部队的团级单位,都无法和日军普通联队正面对抗。

大佐是普通士兵的最高军衔

将这一级在当时日本基本被世家大族掌握,普通人凭军功基本大佐到顶了。二战日军对军衔管控极为严格,与国民政府形成鲜明的对比,大佐与少将看似只有一级,但升起来却很困难。很多日军将领只有战死殉国才能追授少将之衔。

大佐军衔,并不是“皇亲国戚”才能升迁至大佐,日本论资排辈思想严重,实际上升迁速度和在士官学校的成绩直接相关,要是前六名的军刀组,很快就大佐。陆军大学本来就难考,出来的就是一群学霸。

二战时日军的“大佐”,相当于国军的“上校”。它是军衔,不是军职,所以“大佐”不一定就是旅团长。大佐不仅可以担当联队长,也可以是师团参谋长,独立步兵大队长,战车大队长一类的职务。大佐是普通士兵(没有背景),能达到的最高军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