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曾经号称“蒋介石头号智囊”的杨永泰,1936年在湖北省主席的任上不明不白的就挂了,案子一直没有破。明眼人都知道,这与陈果夫陈立夫的“CC系”脱不了干系,并且这样明显的暗杀行动,恐怕二陈控制的“党务调查处”(中统前身)也是第一嫌疑单位。
试想一下,蒋介石身边如此身份的高级幕僚长和封疆大吏,都逃不掉中统的小黑手,精于权谋的蒋介石如何不惊惧有加?陈氏兄弟虽然是蒋的嫡系,但当时的权力膨胀实在过快,并且陈立夫此人的最大毛病,就是特别喜欢抓权,民国党政和警察系统的要员,多为CC保举和安插。
杨永泰被贬出中枢和横尸街头,就是因为动了二陈的奶酪,因为杨某人也非常擅于弄权。CC虽然没有军权,但是却掌握着当时最大的特务组织,是秘密活动的行家里手,所以杨永泰事件,其实是给蒋介石敲了一记警钟,从此以后,他开始大力扶植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
所以,黄埔系的“特务处”从一开始就是制衡中统的有力工具,戴笠自然也清楚蒋介石的意图,从来对中统毫不客气。按照戴笠黄埔六期都没有毕业的资历,凭什么有胆量跟老字号中统叫板?当然是背后有人撑腰嘛。当特务处接管“南昌行营密查组”的所有人员和设备后,已经一跃成为最大的特务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为了整合所有的秘密行动和情报人员,蒋介石下令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陈立夫为首任局长、南京警察厅长陈焯为副局长。原党务调查处改编为一处,原复兴社特务处改编为第二处,同时还成立了负责邮电检查的第三处,搞笑的是,这个军统局从局本部到三个处,居然是分四个地点各自办公的。
按理说,局长既然由“中统创始人”担任,第一处应该很吃香很牛叉吧?no,戴笠对陈局长至多是表面恭敬,暗地里根本不鸟他,更与徐恩曾的一处因为权力、经费和办案权争得不可开交。很多时候,戴笠有事情根本不向“军统局长”汇报,而是直接面呈蒋介石,陈立夫亦无可奈何。
在戴笠与徐恩曾较量的初期,双方还顾忌着一些面子,没有撕破脸皮明着干,只是暗中憋着劲互搞。到了抗战爆发以后,军事情报和谍报工作成为重心,徐恩曾的第一处渐渐力不从心了,因为戴笠第二处多为黄埔军官,行动力和专业性较强,所以戴笠权势日重,双方的争斗把军统局闹得乌烟瘴气,反而削弱了整体特工力量,蒋介石无奈下令分家。
1938年戴笠的一处升格为军统局,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属于现役单位;徐恩曾的二处独立出去成立中统局,隶属于“中央党部”,属于党务机构,其实严格来说,提问是有暇疵的,因为只有军统算是国民政府的下属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而中统是党务机构,并不算民国政府机关。
分家时对双方的职责范围也进行了分工,不染指军队是给中统划的红线,所以《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杨立仁及其部下一身军装是错误的,中统不是军事单位,不穿军装不挂军衔。既然双方职责划分已经清晰,那么争斗就应该消停了吧?
当然不是,在蒋介石手下的三大政治派别中(政学系、CC系、黄埔系),始终存在着争当主流派别的矛盾,其中政学系是一群老官僚(杨永泰、张群、熊式辉等),他们主要控制政府部门,与主军的黄埔系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在黄埔系看来,CC系及其附属的中统,才是他们成为唯一嫡系的大敌。
比如像陈诚、胡宗南等人都暗中以蒋的接班人自居,就是这种思想作祟。黄埔时期就担任校长机要秘书的陈立夫自然也不甘示弱,因此这两个派系必然通过各种办法,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以便在蒋介石面前争宠夺利。
而军统正是黄埔系的急先锋,中统则是CC系的代表性机构,因此这俩单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双方老大也很清楚,蒋介石既不会坐看中统吃掉军统,也不会允许军统打垮中统,双方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只要不威胁蒋的权力和地位,他不但会默许,甚至会希望这种矛盾存在下去,其结果就是军统和中统互相掐个不停,狗咬狗并且嘴里的毛越来越多。
在戴笠的强势运作下,到抗战末期军统的势力极为庞大,已有打垮中统之势,封建思想严重喜欢搞派系平衡的蒋介石又不放心了,再密令钱大钧、胡宗南、唐纵、宣铁吾组成“五人秘密小组”监控戴笠和军统,名单上这才四个,怎么少个人呢?因为组长正是蒋介石自己。
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中统和军统都是蒋介石的情报特务机构,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中统就相当于蒋介石的正房,军统就相当于蒋介石的姨太太,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好处。
1931年12月,老蒋在内忧外困的局面下宣布第二次下野,这次下野后,老蒋就曾在日记里总结过他的失败教训,老蒋认为自己没有干部、组织和情报来源,以至于国民党出现了内外勾结的现象,而自己对于这些事情却无能为力,才使自己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有自己的队伍,能将自己的理念政策贯彻执行下去,二是要有专门的机构去监视各派动向,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特务机构。
其实老蒋很早就意识到特务机构的重要性,早在1928年他就新增了一个部门,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统计科,也就是中统的前身。这个部门表面上是负责统计国民党党员情况,实际上就是一个特务情报组织,通常采取秘密监视、调查甚至逮捕国民党内可疑人员的方式,帮老蒋监控国民党,从而强化老蒋在国民党内的地位。
要搞好特务机构,就要安排能力足够强的人,而党务调查科的第一任科长就是陈立夫。陈立夫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毕业后又去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继续深造,学成归国后很快就被老蒋提拔重用,做了他的秘书,1928年,年仅28岁的陈立夫就当上了党务调查科科长,此后平步青云。
陈立夫能得到老蒋的重用,除了自身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叔叔陈其美与老蒋是结拜兄弟,对老蒋也有知遇之恩。陈其美死后,老蒋出于对陈其美的感激,对他的两个侄子陈果夫和陈立夫的提携也就不遗余力了。
调查科在刚成立的时候人数并不多,陈立夫就任科长后就马上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培训班,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迅速扩张。
调查科最初的职能是严密监视国民党人员,后来为满足老蒋在政治上的更多需求,其职能也开始增多,陈立夫也因为领导调查科卓有成效,而在一年内连升三级,很快就当上了国民中央党部的秘书长,成为了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秘书长。
由于老蒋对陈立夫的充分信任,后来中统的历任头目也都是由陈立夫亲自挑选的。
但是老蒋觉得,只有中统这一个情报机构还远远不够,还不能满足他在情报方面的需求,出于这个想法,才有了后来的军统,于是老蒋的佩剑,戴笠就隆重出场了。
戴笠早年混迹于上海滩,后来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六期肄业生(没有毕业)。戴笠在刚进入国民党的时候就认定了蒋介石,也一直费尽了心机攀附蒋介石。1927年8月13日,老蒋第一次下野,但回到浙江老家的老蒋仍密切关注着外界的动向,便成立了一个密查组,专门收集各种人物的动向。
虽然这个时候老蒋下了台,但戴笠一直坚信老蒋会东山再起,便来到溪口加入了密查组。不过这个时候老蒋也是前途未卜,密查组人也不多,时间长了,成员都看不到老蒋重掌大局的希望,便纷纷离开,最后竟然只剩下了戴笠一人。
戴笠在没有人手、没有经费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密查组,为了收集情报也是四处奔波,对此老蒋也大为感动,有种“患难见真情”的味道。不过对于老蒋来说,只是忠诚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戴笠能为他收集到怎样的情报,能不能收集到有价值的情报。
到了1928年初,老蒋重掌大权,决定发动二次北伐,这个时候老蒋就非常需要北伐对象,北洋军阀的情报,为此戴笠也是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个任务。为了收集情报,戴笠就直接去了北方,与北洋军阀的不少官员打成了一片,并从他们那里收集到了不少非常有价值的情报,甚至还策反了唐生智的警卫营长。
有了这样的表现,老蒋对戴笠及其手下的组织,就自然格外器重了。
1932年4月1日,老蒋成立了力行社,并任命戴笠为力行社特务处处长,这天老蒋亲临现场慰问,此后戴笠在每年的4月1日都会隆重纪念,这也是后来军统著名的“四一大会”,戴笠也把这一天当成了他军统起家的日子。
此后,戴笠就由一个小喽喽,变成了老蒋面前的大红人,对于自己的大红人,老蒋的支持自然也是不遗余力的,在给戴笠的力行社注入了大量资金后,戴笠的特务势力不断壮大,在华东、华中、华北、华南地区的26个城市以及京沪、津浦、胶济三条铁路线布置了7000多名特工人员,分布到了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一时间军统声势浩大,成为了无人敢惹的一股势力。
虽然戴笠的军统如日中天,但戴笠的地位却始终无法超越中统的实际领导人陈立夫,当时中统的办公地点在南京徐王府瞻园,中统的特工可以持调查证在任何地方为所欲为,还能调动军警,而陈立夫也由政府秘书长胜任了中央组织部长,然而正当陈立夫发展得极为顺畅的时候,军统的出现却在他的头上笼罩了一层阴影。
因为中统和军统的职能是一样的,这就好比一个生意,以前只有中统这一家公司,后来又多了军统这家公司来跟中统竞争,而两者的顾客只有一个,蒋介石,说白了,这两个机构就是要相互抢饭碗的,谁提供的情报好,老蒋就会多从哪家“买”些情报,谁提供的情报不好,老蒋就会从哪家少“买”一些情报。
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虽然都为老蒋做事,但这两大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对付,甚至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老蒋也只是居中协调,简单来说就是玩左右手,既不会让一方势力真正做大压制另一方,也不会让一方势力被另一方吞并。而两派为了讨好老蒋,就拼命地挖各种有价值的情报,对此老蒋也欣然笑纳,坐收渔利。
中统的办公地点在瞻园,以前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的府邸,后来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府邸,可以说是十分地显耀。而戴笠的军统办公地点则在鸡鹅巷53号那么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中统就相当于有编制的机构,工作人员能光明正大地行事,而戴笠的军统组织,不仅不能抛头露面,干什么事情还要偷偷摸摸地。戴笠也知道,自己的出身和资历无法与陈立夫相提并论,但野心勃勃的他也不甘心只有这样的地位。
不过到了抗战初期,老蒋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不仅要对付日本人,还要对付共产党,甚至在国民党的内部还要堤防汪精卫等对他权力构成威胁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蒋对情报的需求也大大提升了。
为了统合情报资源,老蒋在1938年初成立了中央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任局长,中统也从此正式诞生,戴笠在其中负责第二处工作。两人虽然同在一个机构,但也早已水火不容,两人经常处处对着干,戴笠让手下人跟踪陈立夫的中统人员,发现了可疑人员就连中统人员也一并抓起来,这样一来,抓获可疑人员的功劳就成了戴笠的了。
其实中统和军统自成立起就不可能走到一起,陈立夫有文化、有知识、地位高,而且外表十分温和、沉稳,老蒋在他面前根本就不好发火。而戴笠从刚开始的时候就依附于老蒋,老蒋对他经常又打又骂,戴笠也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陈立夫和戴笠的水火不容。
老蒋后来也看出了两者之间的问题,便在1938年8月将两人彻底分开,陈立夫继续执掌中统,而戴笠负责的第二处则扩编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也就是军统。
抗战爆发后,军统势力迅速扩张,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巅峰时期,军统人员多达5万余人,遍布全国各个角落,与中统分庭抗礼。
随着军统势力的越来越大,其行为也越来越嚣张,中统看在眼里,心中自然不爽。之后中统和军统就各自斗法,中统干掉了军统四大杀手之一的赵理君,而军统为了报仇,就把中统特务投资徐恩曾给举报了,罪名是贪污受贿。对于中统和军统的争执,老蒋采取了和稀泥的态度,经常各打50大板,谁也不偏,坐在中间看热闹。
老蒋能坐镇中统和军统之间,前提是他能掌控这两个组织,可当这两个组织都超出他掌控的时候,老蒋就只能痛下杀手了。
1938年6月19日的一天大早,戴笠急匆匆地找到了老蒋,一见面就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老蒋哭诉,说军统福建站站长张超被福建省主席陈仪无缘无故地枪毙了,要老蒋为他做主。
戴笠没想到的是,老蒋在听了他的哭诉后,一脚把他踹开,对着戴笠就是一顿大骂,毙了活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陈仪是国民党的元老,而张超也只是军统福建站的一个站长而已,由于张超在陈仪面前太过于嚣张,不断夺取陈仪的权力,最后陈仪也实在忍无可忍,就干脆枪毙了张超。
对于老蒋来说,军统再怎么说也只是个情报机构,不该插手太多行政上的事情,而陈仪又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就是这样的人物军统都丝毫不给面子,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恐怕有一天军统就连老蒋都不会给面子了,所以陈仪枪毙张超,老蒋也是乐见其成的,也好借此打击一下军统的气焰。
以前戴笠下跪这一招在老蒋面前屡试不爽,可这次就不灵了,原因就是出于此,老蒋要让戴笠知道,谁是老板,谁是马仔,马仔就是马仔,永远不能在老板面前放肆。
以前对于老蒋,戴笠从来都不会顶嘴,可为了这事,戴笠竟然跟老蒋顶起了嘴,最后在戴笠的软磨硬泡下,老蒋也实在没办法,就撤了福州警察局长李进德的职,才算是平息了此事。
不过通过这件事,老蒋也意识到戴笠已经敢跟他讲价钱了。
后来到了1939年的4月1日,军统举办“四一大会”,为了把大会办得热闹,戴笠就请全国各地赶来开会的军统人员吃火锅,结果就把重庆全城所有饭店的锅全部征用,搞得当天重庆所有的火锅店都无法营业,这个事情很快就传到了老蒋的耳里。
这就让老蒋意识到,军统势力太过于庞大,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恐怕有一天自己都会对付不了,所以老蒋就要打压军统了,可打压军统的同时,军统就会削弱,中统就会乘势强大起来,所以两者都要打压,而且这个时候中统的势力也十分庞大了。
早在1932年,当老蒋提拔陈立夫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时候,陈立夫就获得了选拔和任用国民党内干部的权力,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势力也逐渐发展壮大,在国民党内部也形成了著名的“CC”系,这也让老蒋警醒了起来,他也害怕陈果夫、陈立夫的势力继续发展,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于是老蒋就开始了对中统的打压,为了制衡中统以及“CC”系,1938年1月,老蒋就在汉口成立了“三民主义青年团”,以蒋经国为首的“太子系”执掌,由“三民主义青年团”来打压“CC”系和中统。
而相对于“CC”系和中统,老蒋打压军统就简单的多了,控制经费即可,之前戴笠报上来的预算,老蒋从来都是大笔一挥,签字同意。但后来戴笠报上的预算,就经常被老蒋驳回。
到了抗战后期,老蒋从中统得到情报,军统竟然有了自己的生财之路,金额甚至大到可以财政独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军统的财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做走私,另一方面是通过日本和伪政府的钞票仿制样本通过美国为他们仿制钞票,经常拿着假钞打入敌方市场,利用这个获得大量的物资、金钱。
这就是老蒋所不能允许的了,他把戴笠大骂了一顿,要戴笠上交军统的全部私账,并在公开场合接二连三地让戴笠难堪,这也让戴笠十分难受,便开始了自保。
一开始他想多拉几个盟友,如汤恩伯、胡宗南,刚开始只是想让这些人多为他说说好话,但这种拉盟友的行为更是犯了老蒋的大忌,后来老蒋在《双十协定》中就明确取消了特务机构这一条,这就意味着戴笠的军统局会面临解散的结局。
戴笠看到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军统局就这么没了,当然心有不甘,就想为自己谋求一个更好的职位,他想来想去就想到了海军司令这个职务,如果获得了这个职务,他军统手下一帮人就有饭吃了。
于是戴笠就费尽心思巴结上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柯克上将,想让美国人支持他当海军司令。可就在这个时候,毛人凤给他发来了一封密电,是蒋介石要他立即赶往重庆参加八人小组会议,而在电报的背面,写着重庆宣、李、黄在捣鬼,谨防祸端,那毛人凤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在抗战快胜利的时候,戴笠负责整肃汉奸,接收伪政府人员,戴笠就乘机吸纳投诚人员,扩张自己的势力,这就引起了老蒋的反感,于是老蒋就顺应全国要求消灭特务组织的形势,成立了一个八人小组,成员都是特工、谍报、警界机构负责人,专门对戴笠进行监视,并研究抑制军统的策略。毛人凤在电报中说的宣、李、黄就是宣铁吾、黄珍吾和李士珍,他们也是八人小组的成员。
戴笠在收了这封电报后,感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哀,他没有立即飞往重庆,而是按原计划去往青岛会见了柯克上将。
1946年3月17日,戴笠与柯克会谈后就搭飞机离开了青岛,而就在这次飞行的途中,戴笠乘坐的飞机不幸坠机,戴笠也在这次旅途中命丧蓝天。
戴笠死后,军统解散的命运就因此加快了,很快,10万军统人员就被缩编为了2万人,虽然人员遭到发幅度削减,但核心部分还是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国民党国防部的保密局。
戴笠死后,军统的两位副局长就成为了下一任局长的有力人选,一位是郑洁敏,黄埔二期生,一位是唐纵,黄埔六期生,老蒋在这个关键时刻召见了当时地位不高的毛人凤,向听听他的意见。其实这个时候的毛人凤虽然地位不高,但他却是人们公认戴笠的副手。毛人凤在老蒋面前极力推荐了郑介民,因为郑介民身兼了国民党很多职位,如果由他任局长,对保密局也根本管不过来,这样毛人凤自己就会成为保密局的实际掌控人。
老蒋听从了毛人凤的意见,就任命郑介民当了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当了副局长。
不想郑介民在当了局长后,就对戴笠生前由老乡组成的江山帮搞了个大清洗,将江山帮占据的重要岗位都换成了自己的亲信,就这样,戴笠死后郑介民和毛人凤又搞起了明争暗斗。
有一次郑介民在家里搞聚会,毛人凤就发动军统遗属闯进了郑介民家,找他要补贴。这就让老蒋非常愤怒,军统底层那么多人还没发补贴,你郑介民竟然还在家里大办宴会?这像话吗?一气之下,老蒋就撤了郑介民的职,让毛人凤做了局长。
不过后来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毛人凤也跟随蒋介石将保密局的战线转到了台湾,后来毛人凤就在台湾成立了地下保密局,只接受老蒋的指挥。
而老蒋到了台湾后,也继续打压“CC”系,并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将陈氏兄弟和“CC”系进行了彻底的打压,这个过程中毛人凤和保密局也自然派上了用场,而且中统和军统本来就势同水火,所以查起“CC”系的人,毛人凤及军统一帮人自然热火朝天,格外卖力。
最终在毛人凤及保密局的作用下,陈氏兄弟被老蒋逼走,此后老蒋的儿子蒋经国也就顺利上位了。
可将陈氏兄弟逼走了以后呢?老蒋就将情报工作的大权交到了儿子蒋经国的手里,毛人凤和他的保密局此时就成了蒋经国掌权的障碍,最终也被老蒋给整合掉了。
总的来说,中统和军统都是为老蒋服务的,能发展起来得益于老蒋,但成也萧何败萧何,随着中统和军统势力的逐步做大,也让老蒋感到了威胁,后来就成了老蒋打压的对象。
在儿子蒋经国全面接手情报工作后,中统和军统这两个曾经在民国时期能只手遮天的机构,也就烟消云散了。
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先说军统和中统的由来
1938年3月,老蒋以抗战为由,将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改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过了5个月以后又将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和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整合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就是当时最为臭名昭著也是让人闻风丧胆的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的由来。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从性质上看,其实中统和军统都是特务组织,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收集情报、打压异类。但如果细分的话就可以看出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分的。
中统的主要职责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除国民党意外的党派;控制社会的舆论以及思想。
而军统的是军队的序列,主要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进行监视、对敌对势力逮捕和暗杀等。
他们虽然都是特务组织,但两者的工作领域并不一样,中统是属于党内,而军统是军队的。两者职责范围非常明确,都是收集自身负责的情报,如果收集到的情报属于对方的职责范围,必须由对方接收。
为何都同属国民政府,却经常内斗?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统的前身就高于军统,而他们又控制了邮政系统,当时的邮政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中统多次立功,受到高层表扬。可是随着战争爆发,军统获得的战争信息更强于中统,再加上戴笠极速发展势力,慢慢的压过了中统。
(军统头子戴笠)
那时候就连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是谈军统为之色变,从双方成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都是水火不容,不管是明争还是暗斗,双方从来都是下死手。
鲁东行辕事件
当时最出名的莫过于鲁东行辕事件。鲁东行辕主人卢斌与副主任厉文礼二人分别属于中统和军统,因为职责不同,两人也是一直不和睦,并且两人的手下还经常火拼。
1939年2月26日,厉文礼指使下属胡鼎三和王海带兵头信息了卢斌以及下属,把他们掳走后在夜里用乱世砸死,造成十多人死亡。
这次的鲁东行辕事件震惊了国民党高层,也造成了中统和军统永远也不可能化解的矛盾,双方从此更是见面就火拼。
老蒋的权术除了双方为了争权夺势、邀请求赏外,里面滋生的矛盾也个老蒋有着莫大的关系。中统名义上是听从老蒋智慧,但其权利却控制在陈立夫、陈果夫手里,国民党内部各种派系都有,陈氏兄弟为了派系的利益更是以权谋私。
而军统的负责人戴笠则对老蒋是忠心耿耿,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老蒋的利益而出发。因此,军统的一切都听命与老蒋,老蒋也自然更偏袒军统。
权力虽然控制在双方负责手上,但最高领导人依旧是老蒋,而精于权术的老蒋虽然喜欢戴笠,却不敢让其做大,所以他一直耍手段让两边互相牵制。并且军统和中统两边产生的摩擦,老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压根就不想化解。
因此说,双方虽然都同属国民党政府,但因为两边都有各自的私心和利益,这就产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再加上老蒋从中作梗,更是让两方老死不相往来,恨不得弄死对方,这些都是双方经常内斗的原因。
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在蒋介石统治国民党以后,逐渐开始收拢党内权利,而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独裁统治,他就陆续推出了两个重要的情报部门,一个是中统一个是军统。两个部分看似都是搞情报的,两个部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是在后来还是发生了很多摩擦,导致两方人马基本从不合作。为何他们会发生内斗呢?
中统的由来
这个部门的前身,是负责调查国民党党内事务的,所以它的工作重点在于清查党内人士的忠诚,对他们下达指令做一些工作。它的成员在抗战前期和之前,大都是党员来担任,这些人有许多是各个级别的干部,所以他们对于各自的部下都有调查的权利。平时中统的高层要调查下面的人员,也是使用党内的这些人去办事。当然,因为和我党关系不和,所以这些人也经常喜欢调查我们的事情,毕竟当时国民党势力大,在当时大部分地方都是他们的官员在主政,而这些人里面有许多都有中统的身份,所以他们在调查我党事物非常方便。
军统的由来
军统的工作比中统更血腥,他们也干谍报工作,但是他们更干暗杀的勾当。在正式成立这个组织之前,已经陆续有两个部门在干这些工作,而这两个部门后来合并为了国民党的“统计局”,这就是军统的前身。别看名字叫起来舒服,看似是负责统计工作的一个部门,其实这个“统计”可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那种意思。
两者有诸多的矛盾,首先来自高层矛盾。
军统除了负责军队、警察体系等方面的监视外,还能对其他的政府组织起到监督的作用,甚至能够监督中统的人员。但是中统的人同样也是搞情报的,当然不乐意被人调查,万一自己的身份被泄密了呢?于是双方就有了矛盾。
而军统的高层又是国民党的党员,中统又有权监视他们,这样一来军统的高层又不乐意了。于是双方的矛盾更深了,而且是从高层开始的矛盾。
其次是职能上的矛盾。
中统是搞情报的,军统也有这个功能,于是双方会经常发现,自己的目标是一样的,那争夺功劳就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于是为了争夺功劳,更为了争夺权力,双方当然关系很紧张,谁赢了谁受重用,钱财、官职方面都能得到极大的好处,当然要发生矛盾。
局势的改变
经过抗战以后,曾经遍布大半个国家的中统基层人员,已经严重缩水,他们曾经很方便的获取情报的优势已经不再,再加上后来被我党连续击败,中统人员负责的地方更少, 因为这种局势的出现,中统的作用急剧减弱。而军统因为人员分布在各个行业,比如随便拉出来一个搞运输的司机,都可能是这个组织的人,所以他们的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这些人不但在他们自己的地盘上活跃,还能自由出入我们控制的地区,甚至是日军占领的地方,所以他们得到的情报更多,越到后来,这种优势就越大。中统不甘心失势,甚至会搞小动作,给军统制造麻烦,而军统的人对他们也更加仇恨,于是双方矛盾不断。
情报的工作对于成败有很大的作用,国民党用人不当,最后还是被我们彻底赶走了。
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提起这个问题,就让人想起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尽管历史背景不同,但性质类似。
民国政府,在孙中山时期,提出的纲领口号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俗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是措施和手段,扶助农工是目的。前两项做到了,后一项没有做到,也很难做到。因为民国政府不是代表老百姓利益的政府。但不管怎么说,孙中山能够提出这样的纲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到蒋介石脱离武汉国民政府那一天开始,他搞的所谓南京国民政府,其实质,就是蒋家王朝,家天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原因。
所谓革命,无非就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而蒋介石却倒行逆施,实行“党国”统治。党,是他一个人的党;国,也是他一个人的国。只要谁和他意见不同,就开除谁的党籍。只要谁和他建国、执政理念不同,谁就是国家的叛徒。
这就是我们过去一直说的“蒋家王朝”。名义上是“民国”,民众的国。其实,是他蒋介石一家的天下。蒋介石死了,其儿子蒋经国继任了。
有人或许会反驳我:“你这是胡扯!蒋经国死了,为什么蒋家王朝没有延续下去呢?”
这是因为国民党去了台湾,其执政基础和环境变了,国民党也衰落了。假如国民党仍然在大陆延续下去它的统治,蒋家王朝一定会一直走下去。
既然是家天下,蒋介石的治党、治国理念就是所有人忠于他一个人。他不希望手下人团结一心,而希望他们各自为政,各怀心腹事,各拉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只对他一个人负责,只对他一个人忠心。他不相信任何人,猜忌任何人,因此,中统、军统这两个兼收集情报、监视下属、关押处理“不同意见”人士的组织便应运而生。
中统,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从字眼上看,这两个组织和特务两字一点都不搭边。这就和当初日军“七三一部队”门口挂着“给水部队”非常相似。挂着羊头卖着狗肉。给人一种极大的欺骗性。就是这种欺骗性,就说明这种组织有问题。
由此,就涉及到一种御人术。这也就说到了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在蒋介石看来,军统也好,中统也罢,都是他自己豢养的两条“忠狗”。是狗,就要尽力讨好主子,以得到更多的青睐,得到更多的狗粮。大狗要喂养小狗,小狗要效忠大狗,没有“狗粮”是不行的。那怎么才能得到更多的“狗粮”呢?那就得多叫唤、多跟踪、多咬人。
两条狗在跟踪、咬人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同一个目标。为了在主子面前得到更多“狗粮”,它们难免会相互撕咬。这就是军统、中统之所以内斗的根本原因。尽管他们两个组织想法、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压制打击和蒋介石理念不同的异己分子,清除蒋家王朝的绊脚石,但是,这功劳是谁的,结果也就大不一样了。
中统组织其实成立很早,1928年由CC系分子成立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领导人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两。
1938年3月,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这个名称由此正式形成。
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而由副局长负实际责任。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等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简称“党通局”。1949年3月,又改为台“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台当局行政管理机构。
但军统后来者居上。1931年成立复兴社(蓝衣社)。1932年又在复兴社内设核心组织力行社,设有一个专门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务处,它是军统局的最前身,戴笠为处长。
1937年底, 力行社特务处与特工总部(1927年成立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下辖二处,第一处负责党务,第二处则负责情报,并直接向委员长蒋介石负责。
力行社特务处编为该局第二处。第二处简称“军统”。第一处分离出来,成为“中统”。
军统局后来发展到全国各地几十万人的庞大组织系统,竟然还把手伸到了军队系统,比如抗战时期的“忠义救国军”,就是军统局的直属部队。
军统局正式由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局-区-站-组-队,有的地方设有相当区、站的办事处。
也就是说,军统和中统这两个特务组织,曾经有一段时间属于一家,分分合合,但原来最早的主子又各不相同。本来就是各怀心腹事,加上蒋介石委员长的作用,两个组织的内斗是必然的。
眼看着军统借抗战之势,发展越来越庞大,中统越来越没有存在感,蒋介石自然会把天平上倾斜的重量调整一下。
在蒋介石看来,我掌管的全国各地的部队,尽管有几百万,其实,由于各自为政,能够直接调动、指挥的部队却非常有限。而你戴笠手下不仅有五万多人的情报人员,另外还有几十万直接效忠你的精锐部队,这还了得啊?
结果就是抗战结束后第二年戴笠被“摔死”,军统局被降级,由原来的委员长直属,变成国防部下属二厅一个核心组织“保密局”,局长由原军统局戴笠的秘书、办公室主任毛人凤担任。
大家细想一下,是不是这样?
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特务机关是特殊部门,掌管机密,位高而且权重,很容易威胁到高层。为了防止特务系统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高层通常都会人为的制造矛盾,让不同系统的特务内斗,以便于高层控制。
而特务机关也明白“合则死,斗则生”的道理,只有适当的内斗才能让高层不对他们产生怀疑。所以通常来说,特务部门对内斗这件事也不会避讳。
这种高层人为制造的矛盾,就是军统和中统内斗的根本原因。
除了根本原因外,“两统”内斗还有一个直接原因——业务竞争。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以抗战为由,将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改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就是所谓的“中统”。
几个月后,蒋介石又将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和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整合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就是所谓的“军统”。
蒋介石建立中统和军统的初衷,是希望把特务机关的业务切割,让中统负责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让军统收集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这样的话,各搞各的业务,会比较专业一些。
而且扶持军统,也能打击CC系,让蒋介石的地位更稳固。
“两统”建立之后,起初一段时间,收集到的情报都会按规矩来,把属于对方负责范围的案子移交给对方接收,不会跨界插手。
但是,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随着势力的扩大,“两统”也就不管这些了,都在跨界管对方的案子。
比如戴笠就曾经扣下了本该属于中统负责的案子,让自己人处理。中统知道后,也是直接报复,有关于军方的线索,也不给军统。
更要命的是,中统地位本来比军统高,但因为军统趁着抗战规模的扩大,急速发展势力超过了中统,不拿中统当大哥看了,让中统心里非常不爽,觉得军统都是一帮小人得志的家伙,要修理修理才行。
这种巨大的矛盾,于是就造成了双方撕破了脸皮,明争暗斗,势同水火。
1938年,“鲁东行辕事件”,军统杀死了中统卢斌等十余人。中统把军统告到了蒋介石那里,蒋的态度很有意思。他十分恼怒,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纵容了军统。(鲁东行辕的主任和副主任分别是中统和军统出身,军统出身的副主任厉文礼看主任不爽,居然直接暗杀了中统出身的主任卢斌)
1940年春,军统发生“军统电台案”,军统很没面子。中统借机大肆攻击军统,报了一箭之仇,把军统上下气的要死。
1941年底,军统四大杀手之一的赵理君因贩卖鸦片与中统韦孝儒结怨,寻机将韦孝儒活埋,由于此事影响极大也极坏,赵理君被蒋介石命令处决。事后,“两统”都觉得自己吃了大亏,对对方恨之入骨。
1945年,中统大佬徐恩曾利用自己职务之便放纵前妻大发国难财,被戴笠抓到证据,捅到蒋介石那里,此事直接导致了徐恩曾的仕途被终结,中统从此一蹶不振,气的中统上下对戴笠咬牙切齿,誓要搞垮中统。
像此类事件,抗战期间数不胜数。
有人曾说,中统和军统除了在“反共”这一点上是统一的外,可以说是“不共戴天”。别看他们身上都挂着党国徽章,但实际上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
所以总的来说,中统和军统内斗的根源,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高层纵容,故意制造矛盾(中统不是蒋介石的心腹班底);二是他们在业务上的竞争。
情报这块蛋糕就那么大,两方都想分对方的蛋糕邀功。这要是都不打架,就是见鬼了。
当然了,情报部门内斗,这并不是民国特有的现象。美国的CIA和FBI也有内斗,相互没少坑对方。比如911事件就是这两个情报部门相互不信任导致的悲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