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斗中指挥员不自己挂望远镜,每次要用都伸手从警卫员手中去取?

战争电影《诱狼》真实地描绘了黄土岭战斗八路军发现阿部规秀的经过,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第1团团长陈正湘(开国中将)在望远镜里发现,战场对面有三个向北凸出的小山包,中间那个山包上有几个挎战刀的日本军官,正举着望远镜向793高地方向观察。

他立即判断出那是敌人的临时指挥所,马上下令调来了分区迫击炮连,在800米的距离上四发齐射,当场毙杀这名日军中将旅团长。

我军著名战将彭雪枫也并非被流弹击中而牺牲的,解放后曾经对这次事件进行过详细调查,据原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张震将军的回忆录介绍:1944年9月10日,彭雪枫指挥新四军攻打顽军李光明的据点八里庄寨,当晚迅速占领了寨子东半部。彭雪枫将军在南门里路东天主教堂设下指挥部。

因为寨子的西半部尚存李光明的小寨子尚未攻克,黎明时走出天主教堂往南走约四十米,登上寨墙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周围地形,以便部署兵力迅速全胜。”

结果被李光明部一名叫姜毛园的兵痞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新四军叛徒,嫌弃我军生活艰苦而脱离部队,先后参加了国民党的联保队以及当地顽、伪、匪三位一体的李光明部,但却是一个会打枪的混世兵痞。当时他在150米距离外的一座两层小楼上据守,发现了手持望远镜的彭雪枫将军,也判断出是个“大官”,随即开枪射击,将星就此陨落。

所以我军指挥员轻易不佩挂望远镜真的是血的教训,因为红军、八路军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指挥员的军装与战士无二,也没有什么军衔和佩饰,彻底的官兵平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场上佩挂望远镜几乎等于告诉敌人自己的身份。况且红军和八路军时期我军装备较差,营以下干部很少有望远镜配备,一旦被敌人发现使用望远镜的,必然是中高级指挥员,危险系数太大。

战场上军官的身份隐蔽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侵华日军早期配发的“昭五式”军服之所以很快更换成为“九八式”,就是因为前者的肩章太过显眼,极易被对手判断出尉、佐和将官来,而后者的领章就比较隐蔽,搞笑的是因为领章太小造成近距离都看不清楚军衔,因此1941年以后特地增大了领章的尺寸和将星的排列方式,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日本人力求不暴露身份的初衷。

既然肩章和领章的佩挂都如此重视,那么体积更大的望远镜自然也在考虑之内,鬼子的“尼康”望远镜(十三年式双目镜)配备给军官使用,而步兵和骑兵士官也佩备了4*40的“九三式”望远镜,后者更加简易、重量轻和成本低廉。有经验的抗日官兵几乎很容易辨别出日军的军官和士官来,因此鬼子也得注意身份隐藏。

一般来说,在战场上挂着望远镜盒舞舞扎扎的必然是士官,因为他们不够级别配备随从,而军官都有条件把望远镜盒、地图盒、指北针等野战装备交给随从携带,一方面是战场隐蔽,另外一方面也确实累赘,挂上王八盒子、指挥刀以后,再背上望远镜盒和地图盒,那身上真的是乱七八糟了,行军和指挥都不方便。

(日军士官的九三式望远镜)

二战期间,德美等工业国家军队的望远镜配备比较普遍,未必就是军官使用,炮兵、侦察兵的士兵和军士也会装备,所以指挥员自己不挂望远镜这事,首先要够级别配备卫兵或者副官,因此提问也应该加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中高级指挥员。

否则级别不够的话,无论怎么麻烦也得自己背着,而若是级别足够配备随从,换我我也得让别人挂着。因为望远镜不是经常需要的野战装备,份量又不轻,高级军官自己挎着,那还怎么装13呢?有人帮着带起这些杂七杂八的备品,那也是身份的象征,比如楚云飞平常拎在手里的是啥?马鞭。

为什么战斗中指挥员不自己挂望远镜,每次要用都伸手从警卫员手中去取?

其实这种情况不尽然如此。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在战斗中的指挥员都像李云龙那样,亲自上到冲锋的第一线,一伸手,警卫员和尚或者段鹏就知道李云龙要望远镜,直接就给递过去了。

在残酷的战争中,有一条不成文的军规,那就是处于战争第一线时,战斗指挥人员的装束要与普通士兵无差别,禁止指挥官在前线的时候佩戴明显的有别于普通士兵的标识。这是长期战争以来血的教训。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指战人员成为敌方狙击手的活靶子,从而因为指战人员的毙命,导致军队指挥系统的瓦解崩盘。

但实际上战争是会进化的,特别是到了二战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因为击毙一两个战斗指挥人员而迅速瓦解作战指挥系统了,因为副职会立刻代替补位指挥的,即便副职也牺牲了,还会迅速由仅次职位补位指挥的。

而实际上真实战争,首长通常是不会像李云龙那样跑到先头部队里去做突击队员的,首长是要坐镇“中军”,统筹协调指挥全盘的。

所以正常来讲,他们是不需要跑到敌人射程以内的,往往反而要避开此类危险。

而在很多影视剧中,出现了首长不自己胯望远镜,而是到了前线,而是伸手问警卫员取。实际上这要分开情况分析。

第一种,因为原本那里就有望远镜,所以没必要带。

首长从后台指挥部,走到前沿观察点,基本上是不太可能随身带着望远镜的,因为本身观察点就有专人在那里观察战况,及时汇报。所以那里原本就有望远镜。

第二种,望远镜望过于稀缺,而由专人保管,并非仅供某一首长使用。

这种情况在抗日战争的敌后还是普遍存在的。当时望远镜、高精地图、作战标尺、指南针、经纬仪等等这些指战工具的稀缺,严重制约了我方军队的发展和战争的规模。

所以很多此类器材只能通过战争缴获,所以可想而知其珍贵程度了。要多大规模特点战斗才能缴获到这些器材?而为之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其实都是可以想见的。所以为了更合理利用资源,这些由专人保管,统筹使用,自然就不可能为某一首长独占了。

第三种,的确会存在类似李云龙这类“军阀作风”,又爱冒险的战斗指挥人员。

举个例子,也是李云龙和丁伟的原型之一,少将钟伟打完仗了,把部队交给政委、副师长,就回哈尔滨跳舞去了。打完仗,整个部队都能不放在心上丢一边。

所以打仗时,他只需要带脑子,其他任何东西对他而言都是累赘,都要有专门的“保姆”给他备着。这和李云龙简直就是一样的,手一伸,警卫员就知道他要什么。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为什么战斗中指挥员不自己挂望远镜,每次要用都伸手从警卫员手中去取?

首先这跟军官还是战士身份毫无关系。战争中所有士兵都要遵照长官的命令行事,如果指挥官都被击毙了,他们自然也就丧失了军心,战斗力变的低下。

在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就会经常偷袭日军的指挥部,或者暗中偷袭鬼子的军官,之所以能偷袭成功,是因为军官和士兵军装不一样。

因此,任何军队都禁止指挥官在前线的时候佩戴明显的有别于普通士兵的标识,这是长期以来战争中得出的教训,在战争中射杀敌方指挥人员是有效打击敌军士气、降低敌军作战能力的方法,而在历史上那些等级制度异常森严的国家,比如英军、德军、日军都曾经吃过大亏。戴着望远镜、指南针、甚至宠物等各种命令工具的军官实际上是前线一个引人注目的大目标,就像让狙击手或精确射击手的活靶子。无异于告诉对方的狙击手或者精准射手:向我开枪。

所以指挥员从警卫员手上拿望远镜,不是领导派头,而是专业的表现,事实上警卫员不止一人,指挥员前往前线必须有参谋人员和其他人员陪同,其重要原因就是让对方不知道哪个才是值得射杀的目标。

为什么战斗中指挥员不自己挂望远镜,每次要用都伸手从警卫员手中去取?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首长想要观察敌情,一伸手,参谋或警卫赶紧递过来一个望远镜。人们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指挥员不自己携带望远镜,随时观察敌情,而是让手下拿,自己现要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背后道道挺多的。。

首先,首长指挥所需要的器材很多,不可能全部带在身上。

作战指挥工作中,需要带的器材,除了望远镜,可能还有地图、尺子、指南针、经纬仪以及其他设备。而作为一支队伍的指挥员,不管是在前方战壕里,还是在指挥所里,都不可能把所有东西带在身上。把这些东西带在身上,不利于指挥员精密思考问题,发挥自己最主要的器官——大脑。

以抗日战争中的129师师长刘伯承为例,他一直想要一张山西省的精密地图,和阎锡山要了好机会阎锡山都推说没有。直到七亘村战斗缴获到日军地图,才时刻把地图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看。

其次,首长大都年纪比较大,不可能所有事情亲力亲为。

在军队中,大多数的首长都是从基层军官或者小兵一步步做起来的。这些首长,自然知道指挥工作需要做好些什么工作,还知道指挥过程中要着力培养身边参谋人员,让他们将来也有机会成为优秀指挥官。所以,首长可能会把观察敌情、作战布置、战场指挥等工作交给身边的参谋来做,至于战场上拿过望远镜来,那只不过是最后确认而已。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已经50多岁,身边的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都比他小十几岁。所以不仅身边的参谋和秘书主动替他分担工作,就连邓小平和李达,经常能够代替刘伯承进行指挥。以至于刘伯承时常抱怨“我不想被当作老人来照顾,我是指挥员!”其实这就是放权和培养副手的好处。

最后,电视剧中,每个角色都要安排一定戏份,不能演成独角戏。

电视剧拍摄中,首长身边一定要带上几个人,不管是在指挥作战还是日常生活,甚至内心思考,都要通过对话等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常常安排这个传递望远镜动作,其实就是指挥员互相交流的一种方式。

以《亮剑》为例,团长李云龙从不自己带望远镜,而是让魏和尚带着,用的时候再找他要。从效果上来看,团长看不起前面就伸手,手里立刻就有了望远镜,这个动作很有派头,很能体现指挥员和警卫员心意相通的亲密关系。

至于有人说带着望远镜容易被对方的狙击手狙杀,这也许是一个原因。可是问题是,狙击手如果真的能接近指挥所,仅仅靠着不带望远镜就能不被狙杀吗?狙击手不会带着照片,或者观察军衔军服吗?

同意请点赞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为什么战斗中指挥员不自己挂望远镜,每次要用都伸手从警卫员手中去取?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首长想要观察敌情,一伸手,参谋或警卫赶紧递过来一个望远镜。人们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指挥员不自己携带望远镜,随时观察敌情,而是让手下拿,自己现要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背后道道挺多的。。

首先,首长指挥所需要的器材很多,不可能全部带在身上。

作战指挥工作中,需要带的器材,除了望远镜,可能还有地图、尺子、指南针、经纬仪以及其他设备。而作为一支队伍的指挥员,不管是在前方战壕里,还是在指挥所里,都不可能把所有东西带在身上。把这些东西带在身上,不利于指挥员精密思考问题,发挥自己最主要的器官——大脑。

以抗日战争中的129师师长刘伯承为例,他一直想要一张山西省的精密地图,和阎锡山要了好机会阎锡山都推说没有。直到七亘村战斗缴获到日军地图,才时刻把地图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看。

其次,首长大都年纪比较大,不可能所有事情亲力亲为。

在军队中,大多数的首长都是从基层军官或者小兵一步步做起来的。这些首长,自然知道指挥工作需要做好些什么工作,还知道指挥过程中要着力培养身边参谋人员,让他们将来也有机会成为优秀指挥官。所以,首长可能会把观察敌情、作战布置、战场指挥等工作交给身边的参谋来做,至于战场上拿过望远镜来,那只不过是最后确认而已。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已经50多岁,身边的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都比他小十几岁。所以不仅身边的参谋和秘书主动替他分担工作,就连邓小平和李达,经常能够代替刘伯承进行指挥。以至于刘伯承时常抱怨“我不想被当作老人来照顾,我是指挥员!”其实这就是放权和培养副手的好处。

最后,电视剧中,每个角色都要安排一定戏份,不能演成独角戏。

电视剧拍摄中,首长身边一定要带上几个人,不管是在指挥作战还是日常生活,甚至内心思考,都要通过对话等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常常安排这个传递望远镜动作,其实就是指挥员互相交流的一种方式。

以《亮剑》为例,团长李云龙从不自己带望远镜,而是让魏和尚带着,用的时候再找他要。从效果上来看,团长看不起前面就伸手,手里立刻就有了望远镜,这个动作很有派头,很能体现指挥员和警卫员心意相通的亲密关系。

至于有人说带着望远镜容易被对方的狙击手狙杀,这也许是一个原因。可是问题是,狙击手如果真的能接近指挥所,仅仅靠着不带望远镜就能不被狙杀吗?狙击手不会带着照片,或者观察军衔军服吗?

为什么战斗中指挥员不自己挂望远镜,每次要用都伸手从警卫员手中去取?

前线不用给军官敬礼,同时也有军中禁忌一根火柴不能给三个人点烟,以及指挥员自己不挂望远镜,都是为了安全考虑,避免被敌方狙击手点名。据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初期,我军都是红领章,红色五角星的军帽,结果就是我军隐蔽效果不好,因为红色在丛林里很显眼,很容易被打完了法国人又打美国人,打仗打老了的越南人发现,以至于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到了后期才修改了军装。这些就是作战中的细节,需要部队一代代的传下去,作为经验教训。但是,和平时期长了,许多这样的小细节会被后来的人认为是不知所谓或者是很奇怪规定而被舍弃或者忽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