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的战车集群和德军的装甲集群有何区别?编制上有何不同?
日军的战车集群从名字上看似和德军的装甲集群相一致,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作战编制,简单来说,日军的战车集群更像是德军的装甲战斗群,规模相当于一个坦克旅团(坦克旅),坦克数量在100-200辆之间。而德军的装甲集群已经属于战略、战役级单位,编制数个装甲师和摩步师以及一定数量的步兵师,坦克的数量在900-1000辆左右,担负战略方向上的主要突击任务。
在日军正式的装甲单位编制中其实并没有“战车集群”这个称谓,按照日文翻译过来所谓的“战车集群”的直译是“战车团”,直接采用“战车团”的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让人误以为这只是一个团级装甲单位。鉴于当时日军的团级作战单位全部叫作联队,“战车团”和战车联队就很难区分开来了。加上“战车团”这一编制是根据实际战事的发展临时编组的,并没有固定的编制,所以将其翻译为“战车集群”是较为适宜的。日军的战车集群一般辖2-4个战车联队,有的是由纯粹的坦克单位组成,也有的加强有步兵、工兵和炮兵,可以独立的执行作战任务,和德军组建的战斗群作用是一致的。
德军的装甲集群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小型的野战集团军,部队规模要日军的战车集群大多了,日军最强大的战车集群也就相当于德军的装甲师的规模。德军的装甲集群就是后来的装甲集团军的前身,一般辖有4-5个装甲师和摩步师,3-4个步兵师已经大量的独立技术兵种,执行的也是战役级的作战任务,拥有很强的突击能力。不过德军的装甲集群并没有独立的后勤补给单位,部队的后勤补给依附于其他步兵野战集团军,这样装甲集群实质是在接受步兵集团军司令部的指挥,所以级别和一般的集团军还是有差距的。后来为了增强装甲集群独立的作战能力(装甲集群经常在敌后作战,和步兵集团军难以有效协同),便为其配属了自己的后勤补给单位,装甲集群也就升格为装甲集团军了。
日军的战车集群出现于1938年到1942年,随后借鉴国外装甲部队的编制,开始正式组建坦克师团,相比于临时性的战车集群,坦克师团拥有完善的步兵、炮兵、工兵、高射炮兵以及补给单位,独立作战能力更强,战场的适应能力也更广,战车集群这一编制已经过时了。值得一提的是德军的装甲集群存在时间也很短,只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和1941年的苏德战争出现,到1942年德军所有的装甲集群都改编为独立性更强的装甲集团军了。
二战日军的战车集群和德军的装甲集群有何区别?编制上有何不同?
日本人的“战车集群”其实可以理解为“机械化支队”,就是以两个或者以上的战车联队为基干,配属一个联队左右的步兵,以及炮兵工兵等支援部队组成的一个大杂烩。它的出现是日军装甲兵发展特殊时期的产物,到1942年以后基本都整编为“战车师团”了。
(霍特大将)
二战日军的“战车集群”又被译为“战车团”,一些军事文献将其定义为战车旅团或者师团,其实都是不准确的。说它是旅团吧,其所编制的联队数量和兵力兵器规模,都要高于后来出现的“战车旅团”,说它是师团吧,又缺乏后来战车师团所辖的“旅团”级建制,毕竟,各“战车集群”只下设联队级单位。
比如1939年诺门坎战役期间,关东军就出动了“第一战车集群”(第一战车团),下辖第3和第4战车联队,然后配属了第64步兵联队、第1重炮联队、第24工兵联队、第3汽车辎重联队和一个独立野炮联队,算一算至少有七个以上的联队级单位,由安冈中将统一指挥,故称为“安冈支队”。
(第二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
这种现象是由于日本装甲兵发展缓慢造成的,鉴于中国战场的特殊性,日军在全面抗战爆发时,装甲兵的最大编制仅仅是“战车联队”,配属给各军、各方面军遂行作战任务。此时日军尚没有建立战车旅团以及战车师团的指导思想,而为了对苏备战,才于1938年底在吉林公主岭组建了“第一战车集群”,下辖两个战车联队。
到1942年之前,日军总共组建了五个战车集群:包括第一、第二、第三战车集群、武汉方向的第11军战车集群、太平洋战场的第14军战车集群,前面三个隶属于关东军,1942年分别升格为三个“战车师团”,后来合并编入了新组建的“机甲军”。后面两个最后也整编入各战车师团。
(日军坦克)
既然“战车集群”连后来战车师团的规模都还没有达到,那么与二战德军的“装甲集群”就没得比了。比如德军在苏德战争爆发时的四个“装甲集群”(一译装甲军团,不太准确),都下辖若干装甲军和摩托化军,后来又都正式改称“装甲集团军”,整整比日军的战车师团高了二级,就更别提什么“战车集群”了。
就级别来说,日军的“战车集群”司令官基本是陆军少将,而德国装甲集群司令官普遍是一级上将,至少也是兵种上将,比如第二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第四装甲集群司令霍特,军衔都是一级上将(也称大将),所以级别差非常明显。
(日军装甲部队)
就编制来说,德军的装甲集群至少下辖三个军9个师以上十几万人马,兵力规模也远超日军的战车集群。比如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下辖四个军11个师又一个党卫军旅,内含六个装甲师,满编坦克数量要超过900辆,而日军一个战车联队满编只有70辆坦克,一个战车集群也就100多辆,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如果再考虑日军坦克“薄皮大馅”与德军坦克质量上的差距,那就更没得比了,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1942年以后,日军开始正式编组战车旅团、战车师团(辖两个战车旅团),关东军还编组了一个“机甲军”,于是“战车集群”这个临时性编制也就不存在了。而德国人则把装甲集群逐渐升格为“装甲集团军”,装甲集群的番号也消失了。
(德军装甲部队)
二战日军的战车集群和德军的装甲集群有何区别?编制上有何不同?
你好,我是冬雨AK,我来回答一下,二战日军的战车集群无论质量 数量还是运用战术,完全无法和德军相提并论。
区别一,战车质量,也就是战车性能天壤之别。这个区别,不用多说,简单的举一下例子,德国方面就不说虎式 豹式 虎王,咱们就说性能差一些四号中型坦克,以产量最大的H型为例,全车重25吨,炮塔正面装甲厚80毫米,侧面厚40毫米,火炮为75毫米L48长身管坦克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坦克炮,直到T34-85服役,火力才被超越,机动性公路42小时/公里,越野16公里/小时。而同时期日本装备的最好的97式中型坦克(其实就是轻型坦克)车重15吨,火炮为57毫米的坦克炮,装甲最厚也不过30毫米,重量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坦克作战的能力,也就能欺负一下当时没有反坦克火力的中国军队!日本坦克在德国坦克面前就是个玩具。
区别二,生产数量差距巨大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各类豆丁坦克装甲车辆总计也就生产了4524辆,而德国,整个二战各类坦克装甲车辆大约生产了67429辆,日本连德国的零头都不够。
区别三,坦克运用思想不同我们都知道,德国最擅长的就是闪电战,利用装甲集群高机动性,在优势空军的掩护下,突袭突破敌人防线,在敌人没反应过来之前,向敌人纵深穿插切割包围敌人,因此,德国对装甲大集群作战得心应手,古德里安 隆美尔 施坦因纳都是指挥装甲集群的高手,而日本对于坦克的运用还是处于一战水平,还只是作为支援火力去支援步兵作战!
德国 日本坦克装甲车辆的编制
着重说一下德军装甲师,德军装甲师编制极为混乱,主要是随着战争的进程,编制总是在变化,我们就拿1943年标准装甲师编制来说(骷髅师 帝国师 魔鬼师这些王牌装甲师不在此列),编制如下,1个装甲团(标准是一个营装备黑豹一个营装备IV号),每个装甲营辖4个装甲连,每连22辆坦克,营部和团部各有8辆坦克,每营96辆,每团200辆坦克。两个装甲掷弹兵团、一个装甲炮兵团(标准的是其中一个营为全自行化,装备18门自行火炮)、一个装甲侦察营、一个防空营、一个坦克歼击营。
日本编制是战车师团,编制如下战车师团 战车旅团(每个战车师团2个) 战车联队(每个战车旅团2个)战车中队(每个战车联队3个)
以上编制并未包括后勤补给部队。
二战日军的战车集群和德军的装甲集群有何区别?编制上有何不同?
感谢邀请,二战中日军装甲突击群是隶属师团编制,属于战术配合,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德军的装甲突击群属于独立兵种,适合与步兵,炮兵,空军联合作战,能对敌实施大地域,大战略,大纵深战略突击。😀😀😀😀😀😀
二战日军的战车集群和德军的装甲集群有何区别?编制上有何不同?
德军和日军的装甲集群区别首先体现在作战编制上。德日两国的装甲兵数量与质量都普遍存在不同,就拿关东军第一军和帝国师这两支代表各自国家最强战力的部队而言,德军基本上是全装甲机械化。而日军的装甲师虽说是装甲师,但其实其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极其有限,日军坦克师在诺门坎之战中被苏军坦克旅打得满地找牙,其装甲兵密度之下可见一般,而德军可以组织起好几场类似于库尔斯克大战那样的装甲兵战争,其装甲密度大得多。
所以,在作战编制上看,日军以师旅级为主 而德军以军甚至是集团军为主。
其次,在作战理念上,德军和日军的装甲作战理念截然不同。
德军作为闪电战的发起方,强调的是大军团装甲集群和中央突击战略,其着重利用装甲车辆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而日军更强调的是以步兵为主的步坦协同,并将其主要应用于重点战场(比如和国军和美军的小规模坦克战),其本身并不能起到突击敌方防线和提供火力支援的作用。相反,其在一些常景下反而会对步兵的进攻提供反作用,因为日军坦克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绝对是稀罕货,而战场上的稀罕货大多数情况下会被炮火和反坦克武器重点关照,与之协调的步兵在装甲兵被击毁后几乎没有存活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士兵就是发动万岁冲锋也不愿站在坦克后面的原因。
反观德军,德军的步坦协调绝对是坦克占绝对重要的地位,因为德军的坦克哪怕是最落后的豹式的火力和装甲厚度都远胜于日军的任何一种坦克,因此德军的坦克不但可以为步兵提供相当的防护甚至可以对敌军反突击和火力压制,这也是编制不同的原因。
最后,我认为应该还有作战将领的原因,日军不将所以坦克集中组建坦克军的原因还有日军缺乏相应的坦克战将领和高级军官,而德军的几大装甲军都是有例如古德里安和隆美尔之类的装甲兵奇才指挥的,而且也只有他们有指挥这样重要的战略力量,日军而日军所有军官都没有这样的能力。
二战日军的战车集群和德军的装甲集群有何区别?编制上有何不同?
二战日军并没有战车集群这个称呼,而是叫“战车团”是一种暂编部队,类似当时欧美的“战斗群”或“装甲战斗群”。与“战斗群”一样,日军的“战车团”并不是永久性编制,但是其存在的时间很长,有的长达2年。
日军“战车集群”的成立,是为了有效地指挥战车联队。该种部队一般下辖3个战车联队,有独立的后勤支援部队,以及有限的维修支援部队,但是缺乏战术指挥和控制能力。有些配属了步兵、炮兵、工兵,有些则没有。总体来看,这种部队就是以装甲部队为主力、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斗群。
第1战车集群(1938年8月12日在中国东北公主岭成立,隶属日本关东军。1942年9月在中国东北解散,战车部队编入日军机甲军。)
第1战车集群指挥部
第3战车联队
第4战车联队
第64步兵联队,第3步兵大队(加强2个反坦克炮中队)
第1独立野战炮炮联队,2个炮兵中队
第12高射炮联队,1个高射炮中队
第1重炮联队,牵引车中队
第24工兵联队,2个工兵中队
第22独立工兵联队,火焰喷射器中队
第3通信联队,1个无线电通信小队
第3汽车辎重联队
第28步兵联队,第2步兵大队,加强1个反坦克炮中队
第7步兵师团卫生队
兴安骑兵师
看这复杂的编制就知道不是正经的战车集群,只不过是挂着战车群名号的多兵种混合部队。不适合与欧美的坦克集群战斗。此外还有2.3战车集群,第11军战车集群,第14军战车集群。其中有的战车集群还有自行车车队这样的编制存在。
同样德国的装甲集群也是临时编制,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装甲集群改为名装甲集团军,二战期间德国一共组建了6个集团军,主要是以坦克为主,步兵配合的作战方式。第一装甲集团军麾下由第三摩托化军、第十四摩托化军、第四十八摩托化军组成,合计配备有799辆坦克共计7个装甲师。
日德这两个集群实力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单从数量上质量对比,德国一个摩托化军相当于日本的一个坦克集群。坦克质量更是没法比,一辆德军坦克师主力坦克可以吊打五辆日本的豆坦克,甚至更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