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法国游击队听到广播里“秋天的呜咽”时为什么兴奋?
这是英国广播公司于1944年6月1日晚上9点播出的一则个人广告,其实原文是“秋日的琴音抒发出阵阵呜咽”,而了解这句诗含义的不仅有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还有防守“大西洋壁垒”的德国人。
驻守加莱地区的第15集团军司令部情报监听站长梅耶中校第一时间截获消息,登时紧张万分,立即向集团军参谋长、集团军群司令部和德军最高统帅部汇报,因为这条广告意味着:盟军即将要登陆了!
到1944年5月以后,猪都知道美英盟军就要进行两栖登陆了,在英伦三岛集结的几百万大军是瞒不住的,德军情报机关也不都是吃干饭的,苏菲玛索的《超级女特工》看过的应有体会。德国人不能判定的只有两个重要信息:登陆地点到底是加莱还是诺曼底,登陆准确日期,后者被盟军方面称为“D日”。
所谓“D日”的准确时间,其实盟军上下也不知道,因为它不在“霸王行动”的文本里,而是要根据登陆准备及天气情况,由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临时决断。英吉利海峡气候比较复杂,还要考虑月光以及潮汐问题,适合大规模登陆的时间并不多。
另外,盟军的登陆还需要得到几十万法国地下抵抗组织的协助,这些游击队成分各异,也没有完全统一的领导,甚至个别组织已经被德国间谍渗透,并且也不是每支队伍都有电台,因此如何通知他们是个很大的难题。盟军情报机关最终选择用传统的密语广播形式进行登陆通知。
按照约定,英国广播公司每晚9点会在“个人信息”专栏里播出一些个人信件,当特别播出魏尔兰(19世纪法国诗词)的一句诗“秋天的琴音发出阵阵唔咽”之时,代表盟军的登陆将在两周内实施,要求法国各地下抵抗组织作好准备。但这句诗不是最后的行动命令,其实还有一句。
当第二句“绵绵柔情撕碎了我那个心”播出时,才意味着登陆战役将在48小时内开始,这才是真正的行动命令,几十万抵抗组织成员和许多支游击队收到此条消息后会立即行动:炸桥梁、毁铁路、埋地雷、割电线,从而让德国人的交通和通讯陷入瘫痪。
根据盟军最高军事会议的研究,1944年6月适合登陆的日期有两组,分别是5到7日、18到20日。最终艾森豪威尔拍板以6月1日为“Y”日,即一切准备就绪的日期,而以6月5日为“D”日,即进攻发起的日期,这是在5月8日的绝密会议上决定的。
因此在“Y”日到来时,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第一句诗,法国游击队收到讯息后也就兴奋兴奋,但还不能动手。而德国人就算破译了密语也影响不大,因为时间跨度太长,隆美尔甚至离开前线回去了德国家,距离诺曼底整整500英里。
1944年6月5日,英国南部是狂风暴雨大作,显然无法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德军气象部门也没有监测到6日会出现短暂的天气好转,然而这一未来变化被盟军气象主管斯塔格敏锐地捕捉到了。凌晨4点,他向盟军总部进行了通报,并且说明只有36小时的可利用时间,艾森豪威尔征求完主要将领的意见后,思考了一会。
终于他下定了决心:“OK,我们干吧”!于是会议室瞬间空无一人,所有的将军们全部赶往自己的岗位。当晚10点,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第二句诗:“绵绵柔情撕碎了我那个心”,沦陷了四年多的欧洲大陆,几十万法国抵抗组织成员,终于听到了反攻的号角。
截获消息的梅耶中校再次紧急上报,由于隆美尔不在司令部里,参谋长斯派达尔将军有些漫不经心,他满脑子都是暗杀希特勒的计划。因此只批准加莱地区的第15集团军进入戒备状态,至于诺曼底的第7集团军,他居然去征求西线德军总部的意见,龙德施泰特的回复是“B集团军群”自己看着办,其实倾向性很明显:别折腾了。
就这样,诺曼底德军甚至没有进入战备状态,各军、师长官基本不在司令部里,而此时法国游击队已经开始行动,午夜过后,美军空降兵出现在法国上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开始了,时间是1944年6月6日。
二战中,法国游击队听到广播里“秋天的呜咽”时为什么兴奋?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为了达到战役效果,盟军高层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集中了288万的部队,5000艘战舰,1万多架战机,盟军势在必得。
为了更快、更安全的完成抢滩作业,盟军把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利用法国的地下抵抗组织?坦率的说,法国的游击队大都分散而成分复杂,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是盟军高层争论的话题。
通过“自由法国”领导一些有规模的游击队。法国投降后,不甘当“亡国奴”的戴高乐将军跑到英国,在丘吉尔的帮助下成立自由法国政府,领导国内的抵抗运动,早期的联络方式就是互派秘密交通员或特工乘小艇横渡英吉利海峡传递情报。
由于游击队小而散,他们的活动仅限于收集情报、破坏设施等工作,“硬碰硬”的战斗机会几乎没有,在法国投降后三年内,游击队的人数达到了50万人,但消灭的德国人仅为1000多人。随着盟军即将反攻,对游击队的利用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
首先,建立有效的通信联络。盟军通过空投的方式,将电台和译电员送到游击队手中。在当时,只有一定规模的游击队才拥有电台,有了电台不仅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而且受到盟军重视,经费、武器应有尽有。
其次,进行特工训练。登陆前夕,大量的特工人员携带装备空投法国,对游击队进行必要的特工训练。比如,如何爆破?如何收集德军情报?等等。目的就一个,通过各种破坏活动,迟滞德军的机动力量,掩护盟军登陆。
更关键的是,加大对铁路工人的利用。在当时,最快最有效的运输工具就是铁路,它可以将德军装甲预备队在一天之内送到前线,这对盟军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利用铁路工人破坏铁路运输是最快捷的、最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德军的铁路运输线陷入瘫痪。
同时,大量的武器和指挥人员也来到了法国。他们在山区进行必要的正规化训练,成为一支准军事化的小部队。这些武装人员经常深入前线,营救跳伞飞行员或袭击防守薄弱的军事设施。以此分散德军的注意力,牵制他们的行动。
游击队的主要任务。一是,破坏邮政通信和电报网络。根据指示,游击队会在盟军行动前数小时切断柏林至巴黎的电话线,迫使希特勒与前线指挥官只能用无线电台联络。而德军的无线电密码早已被破译,所有的通讯内容都会转交到艾森豪威尔的办公室。
二是,破坏交通。根据情报,盟军列举了571个的铁路目标作为破坏任务。原本由特战分队来做的事情,谁知,战役打响后,热情高涨的游击队们自发采取行动破坏铁路线,致使盟军登陆后的8-10天内,整个法国的铁路运输网全部瘫痪。
与铁路相比,破坏公路的威胁性很大,因为不仅任务量大,还要面临着被德军巡逻队发现的风险。后来,他们发现将路边大树砍倒,或者设置路障,甚至沿公路进行袭扰,以此延缓德军的行军速度,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十分有效。
同时,为空投伞兵和登陆盟军带路也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游击队对法国境内的德军设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且对守军的情况十分清楚,有他们的帮助,盟军能够很快抵达任务目标,让德军自始至终处于混乱的局面。
当然,游击队的行动是统一的。随着登陆即将展开,伦敦盟军总部与游击队的联系更加紧密。军方人员、特工人员不断的被空投到法国,参与协调指挥游击队的行动。而更多的游击队是通过收听广播接收指令,统一行动。
比如:当英国广播(BBC)播送拜伦的一首诗“秋天的呜咽”时,就是暗示盟军即将在5天之内展开登陆行动。6月5日,当 BBC播出拜伦诗选的第二章时,各个游击队立刻行动起来,因为这是明确暗示登陆将在第二天开始。
他们扒开铁路,炸德军油库、武器库,破坏电网和通信线路,甚至直接攻击德军指挥部。德军瞬时乱作一团,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指挥系统几乎瘫痪,等其反应过来时,盟军已经建立了坚固的登陆场,向纵深挺进。
据记载,盟军登陆法国期间,有大约上百万的抵抗组织参与了破坏活动,而且大多数小而散的游击队是响应其他组织而自发的行动。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战后很少有人提及,铭记历史,他们的行为值得传颂。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二战中,法国游击队听到广播里“秋天的呜咽”时为什么兴奋?
直到1944年5月前,盟军统帅部对于如何在诺曼底登陆行动中使用法国抵抗组织争论不休。由于法国抵抗组织众多,组织成员更是来历复杂,盟军统帅部一直没有将诺曼底登陆的确切日期通报自由法国。各抵抗组织只能在每个月的第1、2和15、16等4天守候在收音机旁倾听BBC的广播。如果听到“总攻即将打响”,即表示登陆行动将在未来15天内进行。
最终,法国抵抗组织在6月1日的广播中听到了盼望已久的消息。第二天,BBC再次通过拜伦的一首诗“秋天的呜咽”发出暗号,暗示盟军即将展开登陆行动。6月5日9时15分,法国抵抗组织收到BBC播出的拜伦诗选第二章,明确暗示登陆将在第二天开始。随着拜伦诗选一起到来的,还有盟军的7种任务要求——“绿色计划”:破坏德军铁路线;“红色计划”:破坏德军弹药库;“蓝色计划”:破坏电厂及电网;“紫色计划”:破坏德军邮政通信和电报网络;“黄色计划”:直接进攻德军指挥部,破坏其指挥机构;“黑色计划”:破坏德军油库;“褐色计划”:破坏公路设施,使德军行军和运输补给陷入瘫痪。
反攻的日子终于到来,法国游击队员们在“秋天的呜咽”下,向德国侵略者发起反击,祖国解放的日子就要到来 ,这又怎么让他们不兴奋不高兴呢。
赶快战斗吧朋友们。让我们在秋天里参加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最终会赢自由解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