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柏林陷落时曼施坦因去哪了?

曼施坦因是1942年7月晋升陆军元帅的,他率领的第11集团军以少胜多,当月攻克塞瓦斯波托尔要塞,使之成为这一年苏军最大的失败之一。年底,保卢斯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告急,曼施坦因被晋升为“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组织对第6集团军的救援。

由于保卢斯的优柔寡断,解围行动最终失败,德军的南方战场的形势笈笈可危,于是希特勒将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合并成立新的“南方集团军群”,并以曼施坦因为总司令。1943年2月,曼施坦因指挥德军发起反击,再次攻克重镇哈尔科夫,给刚刚获胜的苏军当头一棒。

这次反攻是曼施坦因的得意之作,毙俘苏军32000余人,基本稳定了西南方向的战线,苏德双方形成对峙,不过,这也是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胜利。本来,曼施坦因提出了迂回罗斯托夫侧击苏军的夏季作战计划,但希特勒还是选择了相对保守的“堡垒计划”,即拉平战线上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方案。

尽管苏军对堡垒计划基本掌握(德军高层有间谍),德军的进攻没有达成突然性,但是曼施坦因在南侧仍然取得一定进展,也就是说库尔斯克战役打到底的话,德军未必失败。然而希特勒为解决意大利的问题,中止战役抽兵西调,曼施坦因大为恼火,与希特勒发生严重分歧。

曼施坦因和克鲁格元帅飞往腊登斯堡,第一次提出了设置“东线战场总司令”的建议,言外之意由他统领苏德战场的所有部队。期间反希特勒的密谋集团也加紧了对这两位元帅的工作,试图在他们掌握东线兵权后发动政变,遗憾的是,希特勒拒绝了提案,而两位元帅又再次表达了忠诚。

密谋集团头目贝克将军大叫“我们被抛弃了”,正因为对前线将领的失望,他们才把目光转向国内驻防军(后备军)。然而由于东线缺兵少将,从1943年10月到1944年1月,德军在对手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希特勒又多次拒绝曼施坦因的机动防御战法,双方在军事指挥上的矛盾逐渐加剧。

曼施坦因忍无可忍,再次提出由他全权指挥东线战事的建议,并公开要求“元首”应该主要关心政治和外交,对国防军存有戒心的希特勒则又一次否决。在争执和败退造成的恶劣情绪下,以及戈林和希姆莱推波助澜,终于使希特勒下决心解除曼施坦因的职务。

1944年3月31日,希特勒为曼施坦因专门举办一个酒会并授予橡叶带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却同时以健康原因为理由,免去了曼施坦因的军职,而以东线“救火队员”莫德尔元帅取而代之,两个月后,曼施坦因转入预备役,成为一名赋闲在家的闲散元帅。

1945年1月,发觉德国大势已去的曼施坦因疏散了家人,独自生活在德累斯顿附近的乡下庄园里,因为彼时的德国城市已被炸成一片废墟,许多退役的将军和高官都居住在郊外。

三个月后柏林战役打响,曼施坦因能做的,只是听着炮声琢磨自己的未来,因为第三帝国已经没有未来了。1945年8月23日,曼施坦因主动向驻扎附近的英军投降,不久转送英国的“德国高级军官关押所”,1949年作为战犯被判处18年徒刑。

但仅仅关押三年即被释放,他毕竟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盟国对德国国防军没有“发动战争罪”的将领大多处理的轻描淡写,1973年离世。

二战柏林陷落时曼施坦因去哪了?

曼施坦因早在1944年4月份左右就已经被希特勒解除了军职,在做完他的眼疾手术后不久即以健康为由退出了现役,此后他便携他的家人前往德国西部的城市格尼茨居住,当然与其说是居住,不如说是去避难。因为从东线战场回来的曼施坦因心里非常清楚,以希特勒所主张的战略根本不可能阻挡住苏军的进攻狂潮,德国东部地区必然将被苏联所攻占,所以曼施坦因尽量向西搬迁以避免被苏军所俘获,他情愿选择向西方国家投降,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1945年8月,曼施坦因向英军投降。

柏林的陷落是在1945年5月初,这个时候曼施坦因早已经迁到了德国的西部,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德国的战争已经与他无关了,希特勒也没有任何重新将曼施坦因召回的意愿,且不说即便将曼施坦因召回也不可能挽回局势这一必然结局,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希特勒将曼施坦因召回,那么就相当于承认此前曼施坦因的战略主张是正确,而希特勒的战略主张是错误的,这对于“死要面子”的希特勒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失败他也不会重新启用这位曾质疑他指挥能力的将领。希特勒重新启用的只有两位将领,启用古德里安是实在没有办法,除了古德里安没人能真正懂得装甲兵这一专业而又关键的兵种;另一位将领是龙德施泰特,这是出于对龙德施泰特元帅在陆军中德高望重的地位所考虑,一直让其出任西线总司令,尽管给予龙德施泰特的权力相当有限。

曼施坦因确实才华横溢,但也相当自负,以他的能力即便不在高级指挥岗位上任职,从德国的各种公开的公报中也能对时局做出准确的判断,战争已经失去,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已经失败,继续进行军事上的抵抗已经毫无意义,还不如早点投降结束战争,重新建设一个新的德国。这个观点代表了绝大部分的国防军将领的心声,他们已经对战争不抱任何希望,例如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早在1944年诺曼底战役时期就向希特勒提出了结束战争的建议,但是被希特勒所拒绝了。

所以就算希特勒想召回曼施坦因,这位自负而又精明的陆军元帅也极有可能会拒绝这一请求,战争早该结束了。

二战柏林陷落时曼施坦因去哪了?

1944年3月,希特勒授予了曼施坦因橡树叶骑士十字剑后,借口他身体不好需要疗养,解除了他南方集团军司令的职务,而让更听话的莫德尔取代曼施坦因。离开前线和元首的曼施坦因,直到战争结束,都没介入任何军事行动。

一战爆发时,出生于普鲁士军事贵族家庭的曼施坦因,刚刚从柏林军事学院毕业,立即到了俄国前线。因受伤回到后方,他在师部任作战参谋,策划过东西两线的一系列战斗。

一战德国战败,军队被大规模裁减,并且不允许有总参谋部。德国想尽办法,以伪装身份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指挥部和指挥官。曼施坦因,就是德军竭力保留并伪装的军事人员之一。

正是在此期间,曼施坦因周游列国,研究各国的军事战略、武器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思想。二战爆发前,曼施坦因在南方集团军龙德施泰特手下任参谋长。他主持制订的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被希特勒采纳。

此后,他又制订了闪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可以说,曼施坦因是二战前期德军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但是从一开始,他和最高统帅部包括希特勒,就有很大的分歧。他并不赞同全面入侵法国,认为快速和强有力的军事打击,优于占领法国本土。

不仅如此,曼施坦因还沮丧地发现,希特勒及围绕着他的许多德军高级将领们,对战争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及战略规划,他深为他们不懂战争不会战争而忧虑德国的前途。因此,在制订许多军事计划时,他忍不住和他们争吵。

这让他得罪了一大拨元帅将军们。希姆莱和戈林等人,甚至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为了避开矛盾,也为了不让他防碍最高统帅部的决策,希特勒将曼施坦因调到东线担任指挥官。

他取得了克里米亚战役的胜利,却受阻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他反复要求希特勒允许德军撤退、重新部署、开始新的攻势,或者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指挥战役,但都被希特勒严词拒绝。

又是无数次争吵之后,希特勒勉强同意曼施坦因按照自己的方式指挥库尔斯克战役。但库尔斯克会战进行到关键时刻,希特勒下令终止“堡垒行动”,曼施坦因坚决反对无效,导致库尔斯克会战成为二战重要的转折点,德军由此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到1944年初,希特勒和曼施坦因都很难再忍受对方。并且,希特勒要让曼施坦因为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背锅。于是便有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所以小编,二战柏林陷落时,曼施坦因正在奥地利边境城市看牙医。

二战结束后,曼施坦因因战争罪被判处18年监禁,但很快以健康为由获释。1956年,西德政府征召曼施坦因参与组建国防军,并担任军事顾问。曼施坦因于1973年,以86岁高龄病逝。

二战柏林陷落时曼施坦因去哪了?

冯·曼斯坦因元帅生于1887年11月24日,父亲也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炮兵上将。母亲一共生下十个孩子,他是最末的那位,所以也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角色,所以爸妈就把他送给了姨妈,改名为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没成想这小子日后那么有出息,成为德意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成为影响德国历史的将军。

曼斯坦因在一战中就小有名气,参加过对波兰的进攻,也参加过更加惨烈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在战斗中曼斯坦因有勇有谋、崭露头角。

1918年11月,内外交困的德国宣布投降。带着一路硝烟和风尘,带着疲惫,曼斯坦因"荣归"故里。

1935年5月,年仅五旬的曼施坦因重出江湖,升任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主管作战的第一厅厅长,并参与制定了武装进驻莱茵地区的计划。

曼施坦因工作出色受到希特勒的青睐步步高升,一年后晋升为少将,不久出任陆军参谋本部第一军需部长,不很快就荣升首席副参谋总长,成了希特勒的左膀右臂。 1940年春天,他为希特勒出谋划策,制定了著名的"曼斯坦因计划",在六周之内,德军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曼斯坦因被希特勒晋升为上将。

1941年3月,曼斯坦因成为德军第4装甲集群总指挥,参加了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的战斗。

1942年7月曼斯坦因荣升为元帅,这时候糟糕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打响。到了同年十一月,第六集团军已经被苏军团团包围,曼斯坦因觉得应该改变战术立即突围,由他指挥第四装甲群进行策应营救。

但希特勒固执地拒绝了曼斯坦因的建议,同时拒绝了保卢斯突围的请求。

12月,曼斯坦因的"冬季风暴"作战开始,4装甲集团军开始了营救计划,他们拼命向前推进,眼看就要跟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会合,但保卢斯犹豫不决错失了突围机会,导致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惨败,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后来曼斯坦因的计划跟希特勒的想法经常发生冲突,曼斯坦因的计划也一再被希特勒放弃,曼斯坦因跟希特勒在战术、战略上的争执频频爆发。希特勒对这个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战将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已经不能胜任在德军中的指挥角色。

1944年3月曼斯坦因被希特勒解除职务,从此退出指挥中心,回到家中。

作为贵族出身的军人,他对希特勒从来没有像那些无产者那样顶礼膜拜,把希特勒当领袖来效忠,而且骨子里瞧不上这个奥地利下士。

曼斯坦因只是作为一个军人为德意志二战,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后来的德国军人成为希特勒的征服工具,曼斯坦因对战场局势就漠不关心了。

从此后曼斯坦因金盆洗手,回到老家安心养病,成为一名普通的德国人,在家看孩子、养花、钓鱼;偶尔看看报纸,看看战争动态。有时候也跟附近的同龄人聊天,侃大山,讲他在一战、二战的见闻,但从来不告诉大家自己是个能征善战、出生入死的将军。

那么柏林在被苏军攻陷的时候,曼斯坦因在哪呢?

1945年4月柏林陷入苏联红军的层层包围,希特勒已经插翅难逃。4月30日,穷途末路的纳粹头子希特勒在他的地下掩体内自焚身亡,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那时候,曼斯坦因还在自己的老家。

曼斯坦因是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的,报纸是夫人递给他的,他看过以后什么也没说,面无表情地把报纸扔到了桌子上。

在他心里,德国的前途才是至关重要的,希特勒的命运跟自己无关。可是德国已经战败,万劫不复,自己深爱的国家在短短的三十年里,竟然又一次重蹈覆辙,陷入灭顶之灾;而且这一次处境更加艰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自己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风烛残年,对此已经无能为力,只能是暗自垂泪、仰天长叹了。

1945年5月,曼斯坦因在家里被英军逮捕,1946年秋天,他被转到英国战俘营,1948年夏天被押送回德国。

1949年12月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四年后因为健康原因被释放。

1955年,赋闲在家的曼斯坦因开始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并写成了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后来又写出了自传体的小说《士兵的一生 1887-1939》。

1973年6月10日,一代名将、纳粹帮凶曼施坦因在西德巴伐利亚州的家中病逝,终年86岁。

二战柏林陷落时曼施坦因去哪了?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1887年出生在德国柏林,1906年参军,之后被送往柏林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参加了一次世界大战。

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已经被升任为上校,希特勒上台后,曼施坦因被调往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工作。不久之后希特勒开始谋划入侵波兰,也是在这个时期曼施坦因开始参与德国军方高层的决策,1939年曼施坦因作为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与了入侵波兰的行动。

波兰沦陷之后,曼施坦因又参与制定了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也就是“曼施坦因计划”,战争开始后,法国迅速沦陷,曼施坦因再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素养,1941年,德国准备入侵苏联,曼施坦因再次被希特勒委以重任,曼施坦因任职第11集团军司令,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德军一路推进到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曼施坦因也因此被晋升为战场元帅。

德国入侵苏联

1942年8月,曼施坦因开始负责进攻列宁格勒,到了年底曼施坦因奉命去解救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外的德军部队,这次德军遭遇了苏军的顽强抵抗,曼施坦因被迫率军撤退了,1943年2月,曼施坦因率部反击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但是在1943年下半年起,苏军发动了全面反击,德军开始节节败退,1944年曼施坦因因为违背希特勒命令,自行率军突破苏军包围,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解职了。

1945年,曼施坦因在汉堡见到了邓尼茨,他希望邓尼茨能任命他担任陆军总司令,尽量给德国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结局,但是邓尼茨拒绝了,不久之后曼施坦因便在家中被英军逮捕。曼施坦因因为有明显的战争罪行,所以是被作为战犯给起诉了,曼施坦因在战俘营等待审判,在这期间,盟军让他编写纳粹德国的发展历史。

德国战败

1948年,盟军才开始审判曼施坦因,曼施坦因在最初被起诉的有17条罪行,但是在审判之后确定只有两条成立,曼施坦因被判刑18年,1953年,曼施坦因因为身体问题被提前释放,被释放后的曼施坦因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编写回忆录上,先后在1955年,1958年出版了《失去的胜利》和《一个军人的一生》。

1956年,曼施坦因被联邦德国的一个政府组织雇佣为顾问,但是这个时候的曼施坦因并没有多大的话语权,另外一个原因是经过了二战的洗礼,联邦德国也希望尽快的忘却这段历史,1973年,曼施坦因因为中风病逝了。

曼施坦因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二战柏林陷落时曼施坦因去哪了?

曼施坦因此人极为自负,以标准容克贵族自居,一生没几个朋友(他的朋友都是忘年交,如年轻副官,差很多级的部下等)。实际上,在1944年的乌克兰战役(苏联叫第二次打击、春季攻势,朱可夫代替瓦图金指挥)时,严重误判朱可夫意图,导致南方集团军群第一装甲集团军被合围,后不顾希特勒命令,命令胡贝向南突围,虽然避免了被合围,但南方集团军群从此被分割为南、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损失极为惨重,从此一蹶不振。事后此兄重谈老调,指责希特勒给与南方集团军群任务过重、军力过弱导致失败,非老曼水平不够。最终激起统帅部不满被免职,由莫德尔代替。此后被迫退出现役。1945年5月邓尼茨接替希特勒后,召他商讨过撤退中欧德军及投降盟军事宜,后邓尼茨意欲委任他为新政府的国防部长,但老曼来的路上遇美军空袭,没有成行。此后,国际战犯法庭认定老曼应对乌克兰撤退的大破坏及大屠杀负责,判其18年徒刑,后提前释放,后西德政府邀请他参加组建国防军及北约,因他树敌太多(自吹过度,别人都是傻瓜),没好意思参与。

总体看,老曼前明后暗,特别是1942年底那段时间,尽管未能解围第六集团军,但成功解救了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及南方战场,创造了哈尔科夫奇迹,的确是苏德战场的德军安危系于老曼一身,希特勒准备将顿河(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都交由他指挥,达到其军事生涯颠覆。但库尔斯克战役后,作为不大,言过其实,屡屡错判局势,处处挨打,节节败退,有名的失败于“七倍苏军攻击“就是老曼的托辞,殊不知朱可夫可以在军力大体相当情况下,集中7倍优势兵力,反而说明对手更具主次感、分寸感和指挥艺术,远远非老曼可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