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电视连续剧《雪豹》是国际级大戏?

作为军史爱好者,是必须给《雪豹》泼泼冷水的,如果说《亮剑》还能以军史为素材,只是有一定的加工和夸张的话,那么《雪豹》就是完全凭空杜撰的一部网络小说,拍出来的东西必然是“抗日神剧”,这个结论没有半点含糊。尽管新旧两部都曾经认真看过,不过,只是习惯性看个热闹。

关于《亮剑》的问答至少写了100篇以上,越是深入研究,你越会发现剧中的很多战例甚至细节都有出处,无非为了收视率有些艺术性拔高,但至少有史可依,个人并不同意列为神剧范畴。

然而《雪豹》则不同,文章也好,张若昀也罢,虽然耍的很酷,其实是沙滩楼阁,因为没有基本的历史依托。

美化了中央军校留德生的思想

所谓中央军校,是指黄埔军校搬迁至南京之后,从1930年的黄埔八期开始称谓的。中央军校完全是国民党的“一言堂”,灌输蒋介石的独裁思想,驱逐苏联教官,开始聘请德国教官和接受德式教育,在毕业生中“择优”选送德国留学,估计这就算所谓的“国际大戏”?

然而中央军校学员、教导总队成员尤其是留德生,思想都比较反动,类似于桂永清、邱清泉之流,不可能出现周卫国这样的异类,或者哪位能翻出来一个近似的历史人物?所以《雪豹》在主角的人设上,已经脱离了历史,自然也就失去了可信性。

八路军不具备特种作战能力

狙击枪和特战队那就是抗日神剧的标配,在国民党军队还没有进行特钟部队正规建设的情况下,虎头山八路军居然有条件组建一支战斗力惊人的特战分队,连风镜都挂上了,估计李云龙得羡慕的吐血,问题是,这根本不可能存在。

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作战理念,40年代的八路军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亮剑》拔高的成分已经不少了,也没敢给386旅独立团配个特战队,那可是真正的八路军主力部队!

虎头山独立团没有这般战斗力

八路军山东军区的独立团与山西方面不同,这种编制都是各地区发展起来的地方武装,战斗力至多是二流,远在115师各主力团、山纵各主力团之下。而涞阳日军一个旅团居然对之无可奈何,还得去北平搬来方面军直属特种部队,有点逆天了。

日寇驻山东的第12军,高峰时期不过下辖三个师团和四个混成旅团,却要控制诺大的山东地区,一个小小的虎头山独立团,能把一个鬼子旅团拖在身边,第12军能够“坚持八年”真心不容易。对比下亮剑吧,鬼子三个独立混成旅团就可以跟八路军主力对决。

山东抗日环境的残酷性被弱化了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地区,军事与政治形势是最为复杂的,日军、伪军、土匪遍布,却唯独没有中央军,国民党鲁苏游击战区是以东北军和西北军为主组建的,对八路军也从来不曾友好,摩擦就没有中断过。

所以八路军不仅得打鬼子、打伪军和打土匪,还得跟国民党部队作战,了解下沈鸿英、吴化文、刘黑七等等顽伪匪代表就清楚了。而《雪豹》里的周卫国部队,跟国民党部队倒真成了“友军”,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中央军“独立旅”一副正面形象,这是典型的篡改历史,尚不如《亮剑》对楚云飞政治态度刻画的真实。

一部好的军事历史剧,允许有高于生活的发挥,但必须在基本的历史大框架内,否则就是无源之水。

而《雪豹》的问题就在于此,它从根本上偏离了历史轨道,是一个YY的抗战故事,看着杀鬼子过过瘾也就是了,过高的评价它,是缺乏军事和历史常识的表现。

为什么说电视连续剧《雪豹》是国际级大戏?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众多抗日神剧中<雪豹>能独占鳌头,搏得众彩,它占的就是一个邪字而邪字后面占着一个正字,它邪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大胆创新,不为魔所制,使人看后耳目一新,像一杯醇香的浓茶,回味无穷。剧中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玄,周卫国从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军事指挥干部,他每一次出牌都不是按着人们想象的去作。在军校演习中他敢于突破戒律奇袭指挥部,用八个人炸掉敌军火库,以及喜风口阻击战,虎头山突围等等都是突破常规。虽然是剧情让人能相信,最主要的是能看下去。现在很多抗战剧打的很热闹,可是一些情节让人反胃在这部剧中还有一个地比较邪,就是周卫国的父亲做为一方富豪,不论八路军,国民党都支持以致他被抓时,国共双方都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他。再就是周卫国的日本同学在周卫国的女朋友被日本人抓时,冒着风险救出了她,並让自己的妺妹陪伴她,直至被人解救。在与同学的决斗中:卫国已失去左臂,为了公平他砍掉自己左臂,死时只提一个要求,放过他手下的特战队员。在这里充满了人情味。作为一部好的电视剧能鼓舞和教育人民,起到教课书的作用,老百姓也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像〈雪豹>似的电视剧。

为什么说电视连续剧《雪豹》是国际级大戏?

《雪豹》这部电视剧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看的,那时候才刚刚接触军事。当时因为剧中周卫国的特种部队和普通抗日电视剧中相比,武器先进,服装也更为好看而对这部电视剧好感异常。我记得买个时候我在我姑姑家住,有一个电视台从早上播《雪豹》播到晚上,我无意中看了一点就被吸引了,直接从中间开始看,一连七天没有间断,一口气看完了。现在回头来,我对这部剧的评价是:剧情非常吸引人,但是有的片段比较“神”。剧情和人物都有所改变,特别是周卫国和陈怡的恋情被改编,还加了个多余的小雨,让整部剧前期显得非常尴尬。周卫国的主角光环比较严重,但是看过原型《特战先驱》小说的肯定知道,编剧在这一点上不算特别过分。小说中的周卫国什么都懂,懂步兵作战,懂装甲兵作战,懂特种作战,懂日语,懂德语,还懂经商,出去野外训练都能总结一本《野外生存训练手册》。总之一句话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周卫国不具备的才能。但为什么说这部剧是一部国际大戏呢?难道就因为周卫国先在父亲周继先的培养下学习西方文化,差点留学美国?还是因为周卫国是中央军校,也就是黄埔第九期毕业,然后因为成绩优秀,在演习中摧毁了教官的指挥部得到赏识而留学德国。总不可能是因为整个剧的背景都是在和日本鬼子作战,所以算是国际大戏吧?要这么说的话,所有的抗日剧都算得上国际大戏了!《雪豹》虽然算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抗日剧,但却还没能像当年《还珠格格》一样席卷东南亚,成为一部国际大戏。《雪豹》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拔高了当时中国军队作战能力,不过还没达到手撕鬼子那种境界,算是一部看了可以让人大快人心的剧。剧中周卫国的特战队装备清一色的德国造20响快慢机,还装备有中正式步枪,狙击枪,轻机枪等武器,在八路军序列中阵容相当豪华,而且队员各个单兵素质出众。这支特战队在周卫国的带领之下,多次进入涞阳鬼子窝,给鬼子造成了巨大损失,堪称整个山东八路军战斗力第一。但其实,当时八路军根本还没有特种作战的理念,就连后来解放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有小股部队突击作战的概念,而没有特种作战的概念。到了解放之后,我国部队中依然只有侦察连,而没有专业的特种部队。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后,广州军区首先设立了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我国的特种部队才开始逐渐专业起来。开始单独成为一个兵种,向国外学习,开始接受专业的特种作战训练。到今天我国的特种作战水平虽然依然不如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但总算是有了多支非常专业的特种部队。剧中周卫国的特种作战理念来源于何处并没有仔细交代,但小说中对此做了详细的叙述。是周卫国在德国留学的时候,遇到了德国特种作战之父奥托斯·科尔兹内。在和奥托斯·科尔兹内的交流中,周卫国听取了他对于特种作战的构想,还根据他的构想提出了自己对未来新型步枪的预测,也就是现代突击步枪。在德国学习到了装甲兵战术和特种作战理念后回国的周卫国,在经过一系列战役之后来到了八路军并当了连长。于是他开始将特种作战的理念付诸于实践,成立了自己的连直属队。在这样一支神出鬼没的小分队面前,鬼子基本丧失了还手之力,只敢乖乖呆在县城。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都有所艺术加工。其实当时山东对敌斗争环境根本不轻松,反而压力重重。当时八路军在山东地区积极建立敌后根据地,组织人民对敌抗日活动。但是日本鬼子连续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敌后根据地经行残酷的扫荡和蚕食,给敌后人民群众和八路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可以说,山东地区军民大部分时候都处于日本鬼子高强度的军事压力之下,《雪豹》改编了当时的历史,描写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抗日景象,算是一种美好愿望吧。总得来说,《雪豹》还是不错的,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国际大戏的水准。它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也不可能成为一部国际大戏。

为什么说电视连续剧《雪豹》是国际级大戏?

在诸多抗战神剧中,只有《雪豹》和《亮剑》这两部,其它的全是垃圾。

为什么说电视连续剧《雪豹》是国际级大戏?

《雪豹》改编于《特战先驱》。特战先驱集理想,医学,商战,爱国,驱虏为一体的经典之作。一个横跨20年,从一个懵懂青涩少年,成长为一名,爱国,卫国,有志青年。经历了亲人的离别,爱人的离世,战友的牺牲,好友的战场较量,看到了屠杀,亲历了自相残杀。我更喜欢周卫国用现代人的思维指挥每一场战斗,而不是用现代的武器去打那场战斗。

为什么说电视连续剧《雪豹》是国际级大戏?

但是比起其他神剧而言,你不觉得雪豹很用心吗,日语的台词对白,口型完全对的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