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诺门坎重创苏军,指挥官为何反遭到日军大本营训斥?

1939年9月3日,东京参谋本部给关东军发来急电,并且电文的口气异常强硬,再不复往日的商量口气:“立即主动结束诺门坎战事,停止一切战斗行动”!态度大变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参谋本部旁观者清,已经看明白关东军彻底战败的事实;其二,日本皇室彻底对关东军动怒了。

(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服部卓四郎)

诺门坎战役,实际是日苏双方互相试探军事实力的一次作战行动,苏联人不想将来两线作战,需要通过这次战役震慑住关东军,而日本人在决定实施北进战略之前,也想通过这次“冲突”摸摸苏军的底。

既然是摸底就不能玩命,否则就演变成为了日苏全面战争,在日本战争决策层没有作出决定前,关东军必须把战争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否则后面不好收场。诺门坎战役实际上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朱可夫大举反攻后,关东军已经损失惨重,不得不向大本营要援兵了,中国战场上的第5、第14等精锐师团都接到了准备增援的命令。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

参谋本部鉴于第二阶段的失利,并不同意关东军继续扩大战事,可是牛叉惯了的关东军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再组织进攻找回面子,结果又一次大败而归。其实朱可夫在战役后期是留了余地的,没有完全追击合围败退中的第23师团,否则一定全歼,显然朱可夫得到了高层的授意。

胜败是日本陆军高层衡量一切的准绳,关东军1931年的军事冒险,其实也是在违背东京军部指示的状态下进行的,只是运气好,遇到的是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所谓“胜利者是不应该被责备的”,所以裕仁天皇和军部追认了关东军行动的合法性,而现在的问题是,甭管打死打伤多少苏蒙军,战役的结果就是败了,还得让人家放了一马。

(关东军作战参谋辻政信)

于是出现了三个严重的问题,第一是行将影响到中国战场的兵力部署,本来兵力就很紧张;第二是北进派大为恼火,认定关东军破坏了对苏作战准备,总得需要有人担责;第三是关东军“下克上”成为了习惯,对东京大本营尤其是参谋本部的军令可听可不听,完全看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意志,参谋本部终于忍无可忍了。

其实还有一层不好意思公开来说,那就是关东军的失败让裕仁天皇特别没面子,从甲午战争以来“皇军战无不胜”的牛皮被朱可夫戳破了,而关东军恰恰是当事人,所以裕仁要追责。总的来说,就是参谋本部修理关东军,裕仁收拾参谋本部,这已经不是什么“训斥”的层面了,而是“严办”。

(参谋总长载仁亲王)

第一波严办关东军司令部

1939年9月6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和参谋长矶谷廉介(台儿庄那个)被撤职并转入预备役,副参谋长以上一律退出现役。作战课长寺田雅雄、作战主任参谋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作者)、作战参谋辻政信(名人)全部免职他调。

第二波严办前线日军官兵

1939年11月,诺门坎战役的具体执行人,第六军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第23师团长小松原太郎中将被撤职转入预备役。关东军新任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到任后,逼迫第23师团搜索联队长、第72联队长、第八国境守备队长等三名大佐自杀,所有被苏军俘虏后放回来的官兵,绝大部分被逼自杀,理由是“玷污了皇军荣誉”。

(关东军继任司令官梅津)

第三波开始清洗参谋本部

除了裕仁的叔父载仁亲王,因为是皇亲国戚可以留任外,参谋次长中岛铁藏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少将被撤职转入预备役,作战课长稻田正纯调离机关,下放到军事学校当副校长。

其实整个二战期间,作为最大的战争罪犯,裕仁天皇始终控制着军队的“统率权”,尽管他多数时间躲在幕后。当日军上下的做法符合他内心的想法时,他就会装聋作哑放松统率权,比如九一八;而当日军的行动有违他的想法甚至触怒他时,他就会收紧统率权,比如诺门坎。

日军诺门坎重创苏军,指挥官为何反遭到日军大本营训斥?

日本大本营是站在战略角度来看待这一事件,当时远东苏军的实力达到了30多个师,而日军在满洲的兵力只有8个师团,而且迫于中国战场的压力,日本无力短时间内向满洲做大规模的增兵,所以一旦苏日在远东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日本是处于绝对的劣势的。更加严重的是德国不久之后便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如此部署在西部地区的苏军主力也随时可以调往远东,日本相当于是在和整个苏联陆军抗衡,无论如何都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所以日本大本营自然是极力反对和苏军扩大冲突的。

从战役角度来看,虽然日军的伤亡低于苏军,而且是在总兵力只有苏军一半的情况下取得的,但是这场战役的失败者仍旧是日军,最终是日军被迫退出了有争议的地区,苏军即便算是惨胜那也是实实在在的胜利。而作为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部门日军关东军司令部自然难逃其责,未经日本大本营同意擅自扩大和苏军的冲突,并且最终输掉了这场战役,不处理这批将领基本是不可能的。关东军司令官、总参谋长以及司令部其他高级参谋军官全部被解职,负责前线战役指挥的第23师团师团长也小松原也切腹自尽以谢罪。

日军中一直就有不服从命令的传统,尤其是那些掌握有实权的部队司令官,在七七事变中便是如此,日本参谋本部已经下达了不扩大冲突的命令,前线日军仍旧执意向中国军队发起了全面的进攻,最终使得中日战争彻底爆发。事后日本大本营并没有处理擅自下达进攻命令的前线将领,反而因军功给予其晋升,这助长了日军中抗命之风。诺门坎事件便是又一典型的代表,前线的日军第23师团长积极扩大和苏军的冲突,而关东军司令部也予以大力支持,只有日本大本营一直在命令保持克制,不得扩大冲突。可是最终冲突还是在不停的扩大,由原来一个联队的规模扩大到一个师团,又到两个师团,后来又准备扩大到4个师团,几乎整个关东军都要被动员起来了,这下大本营才进行严厉干预,撤销主战的前线指挥官,从政治方面解决这场冲突。

客观的看,日本大本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关东军司令部作为战略级的指挥机关,并没有认清楚远东的真实军事态势,以关东军的实力不可能与远东苏军相抗衡,即便如关东军所愿投入其全部的兵力,苏军也会相应得做出增援,而且规模远比日军要大,至少会在两倍的优势,坦克、飞机的技术兵器优势更大。所以日军极有可能会在这场冲突中遭到严重的失败,这可不只是一两个师团的损失了。1939年的日军并没有做好对苏作战准备,仓促的开战无疑是不明智的,关东军司令部的做法确实有失远见,受到惩处也理所当然。

日军诺门坎重创苏军,指挥官为何反遭到日军大本营训斥?

在日本,在现今的企业,还有一句很有名的骂下属自作主张的话,“你以为你是关东军吗!”

不错,自作主张,以下克上,就是关东军当时的作风。

当时日本对北上和南下正在犹豫之中。出于自己的考虑,陆军想北上,海军想南下。可就在这个时候,关东军的一些将领和下层军官连续发动了对苏联的挑衅。接连爆发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使日军大本营陷入极大的被动之中。

关东军想以既成事实来促使大本营决断,它根本不管战略上的选择,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日本并没有做好与苏联战争的准备,贸然进入战争,凶多吉少。关东军这种不管不顾的行动,给日军带来极大的危险。

因此,虽然日军在战斗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可当苏军以国家层次投入大量力量的时候,关东军后续乏力,打了大败仗。

因此,指挥官受到训斥就不足为奇了。这种下克上的现象也是日本独特的景象,在其他国家也是难以见到类似的情况的。

日军诺门坎重创苏军,指挥官为何反遭到日军大本营训斥?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诺门坎之战到底是谁赢了,日本重创苏军了吗?

当时苏军在诺门坎地区一共集结了6万人的兵力,坦克装甲车共计九百余辆,压制火炮五百多门,五百架飞机,基本上就是苏联一个集团军规模的装备。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装备,都对日本形成了绝对优势。日本方面虽然纸面上有七万人的部队,但是实际到位的只有两万人,主力师团第二十三师团是个新建师团,编制不齐,战斗力也不高,武器装备刘不用说了,苏军坦克开过来的时候日本人只能拿着燃烧瓶进攻。但是就是这样,仗打完后苏联亡人数也将近万人,比日本人多了近两千,武器装备的损失也远超日本。

从纸面数字上看,日本似乎是打赢了,但是事实上苏联才是这仗最大的赢家,当时苏联人的重点在欧洲,不在亚洲。而日本关东军却老想着北上打苏联,苏联为了彻底稳定后方,直接把朱可夫调过去,动用了绝对优势的力量对着日本一顿狂轰滥炸,让日本人领教到了真正工业化国家的力量,看清了自己陆军和苏联陆军的差距,彻底打消北上念头。

至于说苏联损失为什么高于日本,这其实也很简单,苏联这仗为了彻底打服日本是不计成本的,而且当时苏联红军刚刚经历了大清洗,有作战经验的中下级军官几乎都被自己人解决了,苏联红军的单兵素质也远逊于日军,导致在战场上虽然能取得优势,但是往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那为什么日军大本营要训斥关东军呢?

其实大本营早就想这么干了,当时的日本陆军内部一直有一种下克上的传统,比如二二六事件,日本陆军青年军官居然带兵血洗日本军部及政府,两名内阁总理大臣遇害。再比如七七事变的策划者,一个中将一个大佐说干就干,直到三天后日本军部才作出向华北地区派兵的命令。

这种下克上的传统大本营早就忍无可忍,毕竟老被血洗也不是个事,但是在中国的一系列行动下克上都搞的挺不错,大本营没借口收拾他们。可这次不一样了,23师团小笠原中将不经上级同意擅自发动战争,打不过才想起来自己有领导?晚了!此战后大本营将许多违抗军部命令擅自引发冲突的中高级将领全部清洗干净,极大加强了上级对下级部队的控制能力,此后下克上事件鲜有发生。

日军诺门坎重创苏军,指挥官为何反遭到日军大本营训斥?

诺门坎战役不是苏联胜了吗?

持续了四个月的的诺门坎战役实际上日本还有苏联的一次大规模的试探,在此之前,还有一次小的,叫张鼓峰事件。这一次的战役双方打了四个月之久。虽然苏联较之前确实实力有所下降,但是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无疑又开始逐渐的强大了起来。

当时日本为了打赢这一次的战役可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甚至还期望着能从关东军中调动了重炮联队。但是这一要求被大本营拒绝了,当时的日本政府对于这件事的发生可谓是十分的恼火,又怎么可能再派新的战力呢?

诺门坎战役最后以苏联惨胜结束,苏联经过这一次的战争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一个是给他们的部队得到了一次充足的锻炼,第二这一次的战役他们也看到了日军的一些实力。

但是这并不是这么的重要,最重要的是日本的这次行动打草惊蛇,使得苏联成功的了解了日本有着多大的野心,于是苏联的战备力度也开始加大了,这无疑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又如何不让日本政府感到恼火?

日军诺门坎重创苏军,指挥官为何反遭到日军大本营训斥?

这是不是换个方法,谈所谓的苏军惨胜论呢?不管怎么说,日本人从来没有敢于宣称自己是诺门坎战役的胜利者,没有人可以质疑这场战役是以日军惨败为结果,许多人试图强调苏军的惨胜,问题是,这有什么意义吗?惨胜也是胜,而不是败了。

不管某些人怎么强调地苏军惨胜,也不能否认,这场战役对于日本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原本苏军对于日军还存在着几个顾及,但是这场战役证明,日军远没有想象那么强大,日军也明白苏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软弱,双方都明确的了解了对方的实力,日军意识到无法如想象歼灭远东苏军,苏军也明白日军的实力远没有想象那么高。

只知单方面的强调苏军如何,怎么不说一说,日军的损失有多大那?仗打成那个样子,日军指挥官被训斥已经是从轻处分了,还想给他们立功受奖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