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突围时伤兵怎么安置?
这种要分具体情况,就拿你死我活的抗日战争来吧:国军部队在极端严峻条件下突围时,无论是野外突围还是向城外突围,重伤员基本都是丢弃在战场上的。
这些可怜的重伤员的命运可想而知,往往会死在日军的枪口或者刺刀之下。
并不是说那些国军部队长有多不体恤部下,真实原因是,在极端环境下,带着重伤员突围,基本就等于放弃了突围的希望。不但伤员走不了,连还有战斗力的官兵也都可能会被日军一网打尽。
空洞的说抗战中的国军重伤员在部队突围后会多惨多惨并没有说服力,我们就拿三次比较著名的突围来说说伤员的悲惨遭遇吧:常德保卫战、滕县保卫战和徐州会战。
余程万师长率57师在常德血战十六天,突围后差点被蒋介石枪毙,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留下的众多伤兵被日军杀害了当余程万师长于城破后再次率兵进入常德后,命令所有部下在常德城内的天主教堂集合。这时57师所有人马已不足千人,其中还大部分还是一直驻守在城郊太阳山激战的169团3营。
这意味着,在城内抵御日军的第57师八千虎贲将士,基本损失殆尽了。
由于事先在南门城墙下的沅江边藏了几艘木船,余程万师长及包括炮兵团团长金定洲在内的少数人得以成功突围。率最后还有战斗力的50多名战士掩护余师长等人突围的少将团长柴意新,也壮烈牺牲了。
柴意新将军
而因受重伤失去行动能力的57师官兵,很多都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虽然蒋介石给他定的罪名是“擅自弃城逃脱”,要枪毙余程万,但或许也有蒋介石对余程万没有妥善处理伤员而震怒的因素吧。
相比率部坚守衡阳47天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的遭遇,恐怕更能说明问题。
恶战47天后,考虑到七千伤员无法突围,也无法得到救治,只有等死,方先觉放弃了突围,选择向日军放下武器。方先觉后来拜托日军的控制回到重庆后,蒋介石不但对他宽慰有加,还请他及属下几名师长吃饭,并向他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
率川军第122师死守滕县三昼夜,腰部中弹的王师长奋力击毙三名日军后殉国,城内的三百多名重伤员则以手榴弹互炸牺牲在台儿庄战役之前的滕县保卫战中,攻守双方是日军第十师团的一个旅团和王铭章部3000余人。双方人数差不多,但日军部队配置了重炮,作为川军的122师则装备简陋。因此,这原本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对决。
战至最后,滕县城破,王师长及参谋长、团长战死。有没有部队成功突围呢?有,突围的是727团三营的二三百名士兵,他们在副营长的率领下成功突围了。
至于伤兵,尤其是重伤员,突围是绝无可能的事。也许等待他们的,只有毫无人性的日军的冰冷刺刀。在这种情况下,王铭章部300多名重伤员,为避免遭受日寇的侮辱和屠杀,引爆手榴弹自尽了,他们无愧于国家,更无愧于长官!
徐州会战中,为避免遭受日军南北夹击围歼,李宗仁第五战区部队数十万人先后成功突围,但因铁路中断导致来不及运走的一军列3000多伤兵被日军屠戮徐州会战末期,嗅到第五战区部队有被日军围歼危险的李宗仁,下令各部队突围。关于有序撤退,李宗仁很有信心。他说,李某人不是唐生智,不会像当面南京保卫战时乱成一锅粥。
李宗仁的承诺,几乎做到了。除了他亲率的长官部一千多名人员突围时遇到了一点麻烦,好在还算有惊无险地达到了安全地——阜阳,就连带着十多门15生重炮的汤恩伯部,也都麻利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但是,有一列装有3000多名伤兵的军列被留在了徐州车站,永远再也没机会开走了。
原来,由于南下的津浦路铁桥已被炸断,西行的陇海线也已被日军占领,满载伤兵的军列无法开动。结果,在南京已经犯下滔天罪恶的日军第16师团,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朝着可怜的伤兵们捅刺刀。。。
总体来说,虽然国军习惯性地提早撤退,因此极端条件下的突围行动在整个抗战期间并不算太多,但一旦到了必须紧急突围的情况,伤兵们特别是重伤兵们可能就会被迫留给鬼子,成为他们刺刀下的牺牲品。。。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
部队突围时伤兵怎么安置?
部队在突围时,对于伤兵的安置无外乎就是尽一切最大的努力救治,或者就任其自生自灭。
及时止损军队在战斗中,如果面临伤员占到部队人数的三分之一时,就要考虑是否撤退了。这个指标是安全撤离的临界点,毕竟一个伤员一般都由两名士兵或者医护兵负责抬担架。而当伤员占到部队人数一半的时候,这就相当危险了,考虑到轻伤或者一对一照顾伤员的情况,部队还能勉强撤离。而一旦突破上升到三分之二的伤员,几乎不可能安全撤离了,一名健康的士兵拖着两名伤员撤离难度是非常大的。此时就是与敌方一决雌雄的时刻了,如果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还想撤离,很可能就会被敌方全歼,只有拼死一搏战胜对方才有活命的机会。
因此,很多将军都会提前做好打算,在不同伤亡的情况下做风险评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保存有生力量才是关键。当然如果是战略要地的进攻或者防守,那只有做玉石俱焚的打算,这时就没有突围时怎么安置伤兵的问题了,就是拼到一兵一卒也要干。
就地疗养部队在面对野外的遭遇战时,机动性非常的高,很容易就可以化整为零,各自突围。在红军长征中,对于重伤员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将其寄养在同情革命的群众家里,并且会留下适当的疗养费给当地的老乡,多则六块银元,少则两块银元。在甘孜藏区,很多沿途的百姓就安置了人数上千的伤病员,留在西康的红军伤病员约3000余人。而如果是在有群众基础的地方,伤员就会留给驻地地下党员照顾。
在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部队都普遍能遵守《日内瓦公约》。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盟军不会向德军运送伤员的救护车和医护兵开枪,德军同样也不会向盟军的医护兵和救护车开火。这些伤员都会被送往附近的各自军队医院或者伤兵营救治。
但是这种情况对于日军来说是不存在的,日军在淞沪会战时,就公然轰炸标有红十字标识的医院,难民收容所,而且日军在攻陷香港后,进入圣斯蒂芬医院,屠杀64名英军伤员,并强奸杀害了78名女医生和护士。
自生自灭常德保卫战中,余程万带领8000名“虎贲军”驻守常德。三万日军浩浩荡荡对其发起了猛攻,余程万在日军的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下,败下阵了。全军将士英勇殉国,余程万率300残部突围,最后仅剩83人。当留在常德城内2000余伤兵看到余程万带领少数人坐船突围时,就像被抛弃的感觉。最后余程万也因丢下部下突围而落下了逃跑将军的恶名,被送交军事法庭审判,虽然没受到处罚,但是也留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黑历史。
当然也有撞大运的伤员。盟军在二战时期发起的市场花园行动,由于事前情报失误,在盟军空降兵预定着陆的地点,德军已经提前部署了党卫军第二装甲军的两个装甲师和空降第一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孤军深入又缺乏重武器的空降兵损失惨重,盟军损失1.7万人,德军伤亡仅3300人,英军王牌第一空降师只有不到2000人突围。幸运的是德国医院救治了大批英军伞兵员,当时纳粹德国已是强弩之末,想必很多人想留下好名声,为以后铺路。
投降西方军队当面对敌军围城时,一般都会选择投降以保性命。但是投降在东方的价值观里是非常屈辱的,将军一旦选择投降,注定要承担历史的指摘。
衡阳保卫战中,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原本可以选择抛下7000受伤的官兵,独自突围。当时杀火了眼的日军,势必会对衡阳城里的伤兵大开杀戒。方先觉为了对城里的伤兵和百姓尽最大的责任,选择与日军求和,并且开出了要求日军不得伤害城中的百姓,伤兵和医务人员。日军在围困衡阳城的第47天凌晨,方先觉正式缴械投降。
根据《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一书中描述:此时仍有7000余伤患员官兵,于颓壁中痛苦呻吟,或举枪自杀,或跳井投江,或悬梁而亡;重伤不能行动者,争求轻伤者或持械官兵补他一枪,以了残生。
衡阳保卫战是空前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据战后统计,中国军队伤亡17000余人,日军伤亡19380人。但是日军在1945年8月接受投降时,日军将领回答是48000余人。日军战史称,方先觉为骁勇善战之虎将,第十军寸土必争,其孤城奋战之精神,实令人敬仰。
方先觉在战后并没有被追究,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方先觉让日军停止屠杀伤兵,被迫投降。但方先觉本来是可以突围的,他放下武器只是一个交换条件,而不是贪生怕死。谁都愿意当道德楷模,但是如果为了顾全大局,谁又能像方先觉那样挺身而出,愿意承担万世的骂名,这所需要的勇气比马革裹尸还要大。
部队突围时伤兵怎么安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427条回答。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以红军为例。
红军的传统是,尽量不会丢下伤员,但也要分具体的情况。
第一,激战中己方作战不力,往往管不了重伤员。
其实,各国各军都差不多。
粟裕当时跟随红军撤退到武平,同敌人激烈交火。
混战中,粟裕感到头部一震,意识模糊,倒在地上不能动弹了。
其实,这是粟裕头部中弹了,子弹他的右耳上侧头骨穿过。
当时敌人猛攻,粟裕的部队被打败了,急着撤退。
排长看到了粟裕躺在地上,就卸下了他的枪说:“粟裕,我不能管你啦。”然后就独自离开了。
好在当时敌人也以为粟裕死了,没有再补枪,只顾追赶红军大部队去了。
粟裕醒来以后,靠着毅力爬到大路上,遇到几个掉队的红军战士。这些战士帮他包好了伤口,架着他走路,追上了大部队。
好在,粟裕当时年轻力壮,加上枪伤虽是在头部,并不致命,养养就恢复了。
有人说这个排长无情,怎么能直接丢下重伤员就跑呢?
其实,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
如果排长救粟裕,至少要搞一副担架来,抬着他走。这就需要2个人专门照顾粟裕,当时也没有民夫,只能找两个战士。
关键是,敌人进攻的很厉害,就算轻装撤退未必能够突围,更别说抬着笨重的担架。
况且粟裕又不是腿脚负伤,肯定能救活,而是头部中弹不知死活。
站在排长角度,为了其他战士也无法兼顾粟裕了,毕竟活着的人更重要。
第二,只要条件允许,尽量带着伤员走。
红军曾有一段在赣南山区转战的事情,当时游走在几省交界处,敌人紧追不舍。
那时候红军战斗力有很大削弱,已经难以打伏击击溃追击的国军地方部队。
原因之一,就是红军携带了太多的重伤员。
当时计算过,一个班只要有一个重伤员,就要三个战士抬担架。
为什么要三个人?如果两个人长期抬100多斤的担架走山路,铁打的人也受不了,必须三人轮换休息。
一个班算12个人,等于一下子就少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
那么,如果一个班有2个重伤员,就要6个战士抬担架,就少了一半以上战斗力。
但是,重伤员都是战友,又不能随便丢下,导致红军战斗力急剧下降。
这也让红军指挥官,知道了根据地的重要性,不惜代价也要建立苏区。
有了根据地以后,作战有了重伤员,让民夫直接抬到根据地治疗即可,不需要跟着部队行军。
第三,条件不允许,就只能丢下。
中央红军长征之前,留下了3万人,但高达1万多人都是伤员,包括数千重伤员,包括陈毅。
陈毅当时胯骨中弹,导致粉碎性骨折,一直无法站立。红军长征时,陈毅刚刚做完手术,后来才逐步可以拄着木杖行走。
陈毅是比较务实的,在红军主力长征以后,将伤病员分散到民间,还给了收留他们的乡民钱和东西。其中一部分后来还是被国军发现杀死,但大部分人还是借此活了下来。
为什么留下这些伤员?
因为红军长征都是山路,伤员根本就走不了。强行带着他们走,在路上也是一个死。
而中央红军从苏区出发以后,到大雪山时,数量从8万多人锐减到1万多人,可以想象会有多少伤员。
然而,所有的伤员到了大雪山为止,就无法带过去了,只能留在附近村子里。
就算负重翻越雪山,还有数百人死亡,更别说带着重伤员了。
所以,从赣南到四川大雪山这一路,红军留下了不少伤员,留在村子里,都是不得已为之。
不过,这些伤员可就惨了。当年没有普通话一说,伤员由于口音不同,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大多被当地民团之类杀害。
在那个年代的战争中,包括粟裕在内的官兵往往很勇敢,不怕死。但是,即便不怕死,他们也很怕受伤。因为受伤以后往往会被留在原地,未来就是生死未卜了。
一旦落在一些民团武装手中,往往还会被虐杀,比如砍头、吊死、活埋、火烧等等。
粟裕一生至少6次负伤:
第一次,1929年在攻占宁都时,粟裕的臀部负伤;
第二次,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粟裕脚踝负伤;
第三次,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
第四次,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弹片留在颅内无法取出;
第五次,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
第六次,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
每一次负伤后,粟裕拼死也要跟着部队,不愿意被留下,这才有了后来的粟裕大将。
部队突围时伤兵怎么安置?
兔哥回答:战争中被包围的事情并不少见,穿插迂回本身就是一种战术,目的就是能够通过穿插迂回来实现对敌人的分隔消灭,以破坏对手的防御阵型,打破对手的作战计划,把一个强大的整体分隔开来,让其失去战斗力。战争中,被包围是军中大忌,然而却频繁发生。一旦被对手包围只有两条路,一是突围,二是投降。突围是一个冒险的行动,通常对手把你围上,兵力一定是大于你,否则包围就达不成。因此,突围行动必然是最艰苦的作战,能否成功很难确定。
从历次所发生的包围与突围作战来看,即便是突围成功,损失都很大,很少有突围后损失小的战例。当然,在发觉即将被包围就采取快速撤离的不能算是突围行动。包围者依仗兵力优势会快速缩小包围圈,每一次的压缩都会有大量的人员伤亡,对于包围者这不是大问题,通常能获得补给。而被包围者则不然,一旦被包围弹尽粮绝是迟早的事,因此,必须在陷入绝境前就采取错施,这个措施就是突围。
突围说来简单,实则很难,需要寻找突破口,还要安排先锋部队,还要有断后的,有时还要安排佯攻,最棘手的就是负伤的士兵。这个绝对可以说是一个累赘,一个负伤的士兵通常最少需要两个人来帮助,即便是这样行动也很缓慢,对于这些士兵所面临的命运并不乐观。我们从影视作品或是一些战地记载中能够窥其一斑。为了不拖累队友选择留下来做掩护,甚至自杀等等情况很普遍。抗战时远征军过野人山时就曾出现伤病员集体自焚事件。类似这样的事件在突围作战中非常普遍。
英美等国对于投降并不觉得可耻,美军规定,如果身陷困境,弹尽粮绝,无法突围可以投降。西方国家也盛行让伤病员投降的情况。而另一些国家则不会这么做,通常都会带领伤病员一块突围,而伤病员以命相搏掩护同伴突围的也比比皆是。战场上,人员对于生死的观念看的很淡,战场并不是生死这么简单,那种环境下所承受的煎熬是想象不到的。被包围缺少粮食,弹药,如果身体再有伤病,是很难熬过去的,何况突围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数,与其拖累大家不如一了百了,战场上死亡其实也是一种解脱,在已经淡漠了生死的战场上,在绝境中,没人会惧怕死亡。
是不是觉得很惨烈了,战争本身就是惨烈的,没有一场突围是轻松的,突围的道路通常都是难走的路,大路自然会被堵死,而这些崎岖难走的路伤兵很难独立通过,而突围时也会形成围追堵截的局面,突围能否成功,速度是欢键,慢了就会被彻底堵死退路,包围圈会进一步缩小。所以能够突围成功出去的都是少数,而行动不便的伤病员很难突出重围。并非是抛弃这些人,没人会随意抛弃共同作战的同伴,带领伤病员突围的战例很多,只是成功的并不多,这也是战争残酷的一种体现。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部队突围时伤兵怎么安置?
二野进大别山时,家父的战友负伤被安排进一个山洞,给留下两颗手榴弹五天干粮,用石头堵上洞口。部队就走了。后来部队从大别山回来,他跟着一个牧羊人放羊,看见部队又归队,是那个放羊人救了他。后来他转业到青岛市
部队突围时伤兵怎么安置?
很多影视剧里,包括很多老帅的回忆录里面都有。
能够跟上队伍的,就跟着走。
跟不上队伍的就地分散在老乡家里。
许和尚当年挨了一枪后,躺在死人堆里,都以为他死了,然后许和尚又活了过来,扣了点南瓜瓤在弹孔里,然后又爬起来找队伍。
其实,以当时的医疗条件,绝大多数的重伤员,是活不过受伤后的那天晚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